局部麻醉药

合集下载

局部麻醉药

局部麻醉药

骶骨解剖
C
A B
D
A 骶管裂口 B 骶骨角
C 女性 D 男性
骶管麻醉
适用于会阴部及骶区的外科和产科手术。 麻醉方法(略)
麻醉常见并发症
术中并发症 血压下降 呼吸抑制 恶心呕吐 术后并发症 头痛 尿潴留 背痛 颅神经麻痹 粘连性蛛网膜炎 马尾丛综合征 化脓性脑脊膜炎
血压下降 原因: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与麻醉平面 密切相关高血压或血容量不足。 预防:麻醉前输注乳酸林格液5001000ml。 处理:先快速静脉输液200-300m1,以 扩充血容量。如无效,静注麻黄碱 15mg或肌注麻黄碱30mg。遇心率过缓, 可静注阿托品0.3-0.5mg。
毒性
不良反应
变态反应:酯类局麻药多见, 常需与晕厥和血管迷走神经 反应相鉴别 毒性反应:药物进入循环或 者用药过量
骶管麻醉
解剖
硬膜外间隙的延续部分,骶裂孔由S5椎板未 完全融合而形成。骶裂孔两端为骶角,即 S5的下关节突。骶尾韧带是一层覆盖骶裂 孔的薄纤维组织。骶管腔内有骶神经、骶 静脉丛、终丝及硬膜囊,此囊通常止于S2 下缘。新生儿的硬膜囊可向下延伸至S4.
呼吸抑制 原因: 平面过高,平面愈高,抑制愈严重; 严重低血压可引起呼吸中枢的缺血缺氧 症状:胸闷,气短,咳嗽无力,说话 费力,紫绀。 治疗:面罩吸氧,一旦呼吸停止,应 立即作气管内插管和人工呼吸进行急 救。
恶心呕吐
麻醉平面过高,发生低血压和呼吸抑制, 造成脑缺血缺氧而兴奋呕吐中枢 迷走神经亢进,胃肠蠕动增强 牵拉腹腔内脏 病人对术中辅用的哌替啶的催吐作用较敏 感。 治疗:对症治疗,如提升血压,吸氧,麻 醉前用药采用阿托品,暂停手术牵拉等。 如恶心呕吐较剧,可静注氟哌啶2.5mg镇吐。
常用局麻药的特点

药理学——局部麻醉药知识点归纳

药理学——局部麻醉药知识点归纳

药理学——局部麻醉药知识点归纳局部麻醉药是一类作用于局部神经末梢的药物,通过阻断神经传导,使局部组织丧失感觉和运动功能。

常见的局部麻醉药包括局麻醉药、表麻醉药和弱效局麻醉药等。

以下是局部麻醉药的一些知识点的归纳。

一、分类1.局麻醉药(0.5%普鲁卡因、2%利多卡因等):主要用于手术或治疗目的,作用时间长,麻醉效果较强。

2.表麻醉药(28%利多卡因软膏、4%麻黄碱滴眼液等):主要用于表面麻醉和疼痛缓解,作用时间短,麻醉效果较弱。

3.弱效局麻醉药(10%利多卡因软膏、2%莫比卡因软膏等):主要用于轻微手术或治疗目的,麻醉效果较弱。

二、作用机制1.阻断神经传导:局部麻醉药通过与细胞膜神经通道结合,阻断神经传导,从而使局部组织丧失感觉和运动功能。

2.影响钠离子通道:大部分局部麻醉药主要通过阻断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使钠离子不能进入神经细胞内,从而防止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3.作用于神经纤维:不同种类的局部麻醉药对不同直径的神经纤维有不同的作用,主要作用于细直径的传痛纤维和运动纤维,对大直径的触觉纤维的阻断较弱。

三、药物特点1.离子化与非离子化:大部分局部麻醉药处于离子化状态下具有麻醉作用,而非离子化状态具有良好的渗透性。

2.蛋白结合率与半衰期:局部麻醉药的蛋白结合率越高,半衰期越长,麻醉作用越持久。

3.作用时间和控制速度:药物的作用时间要与手术时间相匹配,通过调整药物浓度和注射速度来控制麻醉深度和作用时间。

四、应用注意事项1.过敏反应:局部麻醉药有可能引起过敏反应,特别是对苯胺类过敏者。

2.药物剂量和浓度选择:根据麻醉部位、手术时间和患者特点选择适当剂量和浓度,避免过度和不足。

3.神经损伤:使用局部麻醉药时应避免损伤神经,特别是在神经近端注射时要小心。

4.毒副作用:不当使用局部麻醉药会引起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等不良反应,如中毒、心血管抑制和呼吸抑制等。

五、药物相互作用1.局麻醉药与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类药物同时应用时,可能增加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局部麻醉药

局部麻醉药

局部麻醉药(local anaesthetics),是一类能在用药局部可逆性的阻断感觉神经冲动发生与传递的药品,简称“局麻药”。

在保持一是清醒的情况下,可逆的引起局部组织痛觉消失。

一般的,局麻药的作用局限于给药部位并随药物从给药部位扩散而迅速消失。

局麻药的应用方法1. 表面麻醉(topical anaesthesia)2. 浸润麻醉(infiltration anaesthesia)3. 传导麻醉(阻滞麻醉,conduction anaesthesia,block anaesthesia)4. 蛛网膜下腔麻醉(脊麻,腰麻,subarachnoid anaesthesia,spinal anaesthesia)5. 硬脊局麻作用局麻药的作用与神经细胞或神经纤维的直径大小及神经组织的解剖特点有关。

一般规律是神经纤维末梢、神经节及中枢神经系统的突触部位对局麻药最为敏感,细神经纤维比粗神经纤维更易被阻断。

对无髓鞘的交感、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在低浓度时可显效。

对有髓鞘的感觉和运动神经纤维则需高浓度才能产生作用。

对混合神经产生作用时,首先消失的是持续性钝痛(如压痛),其次是短暂性锐痛,继之依次为冷觉、温觉、触觉、压觉消失,最后发生运动麻痹,进行蛛网膜下腔麻醉时,首先阻断自主神经,继而按上述顺序产生麻醉作用。

神经冲动传导的恢复则按相反的顺序进行。

编辑本段作用机制目前公认的是局麻药阻断神经细胞膜上的电压门控性Na+通道(voltage-gated Na+ channels),使传导阻滞,产生局麻作用。

局麻药的作用具有频率和电压依赖性。

膜常用局麻药1.普鲁卡因(procaine)是常用的局麻药之一。

对粘膜的穿透力弱。

一般不用于表面麻醉,常局部注射用于浸润麻醉、传导麻醉、蛛网膜下腔麻醉和硬膜外麻醉。

普鲁卡因在血浆中能被酯酶水解,转变为对氨苯甲酸(PABA)和二乙氨基乙醇,前者能对抗磺胺类药物的抗菌作用,故应避免与磺胺类药物同时应用。

局麻药

局麻药

腰麻的主要危险是呼吸麻痹和血压下降, 腰麻的主要危险是呼吸麻痹和血压下降,血 呼吸麻痹 压下降主要是由于失去神经支配的静脉和小 静脉显著扩张, 静脉显著扩张,其扩张的程度由管腔的静脉 压决定, 压决定,静脉血容量增大时会引起心输出量 和血压的显著下降, 和血压的显著下降,因此维持足够的静脉血 回流心脏至关重要。 回流心脏至关重要。 预防:取轻度的头低位( 预防:取轻度的头低位(100~150)或事 先应用麻黄碱预防。 先应用麻黄碱预防。
局 部 麻 醉 药
局部麻醉药简称局麻药, 局部麻醉药简称局麻药,是一类以适 当浓度应用于局部神经末梢或神经干, 当浓度应用于局部神经末梢或神经干, 能暂时、完全和可逆性阻断神经冲动 能暂时、 的产生和传导, 的产生和传导,在意识清醒状态下使 局部痛觉等感觉暂时消失, 局部痛觉等感觉暂时消失,而对各类 组织无损伤性影响的药物。 组织无损伤性影响的药物。
一类挥发性液体(异氟烷)或气体( 一类挥发性液体(异氟烷)或气体(氧 化亚氮),吸收后发生由浅入深的麻醉。 化亚氮),吸收后发生由浅入深的麻醉。 ),吸收后发生由浅入深的麻醉 麻醉分期:镇痛期、兴奋期、 麻醉分期:镇痛期、兴奋期、外科麻醉 延髓麻痹期。 期、延髓麻痹期。 目前多为复合麻醉, 目前多为复合麻醉,临床根据病人的血 压变化、呼吸形式、反射状况、 压变化、呼吸形式、反射状况、瞳孔变 肌肉张力和对疼痛的反应分为浅、 化、肌肉张力和对疼痛的反应分为浅、 深三度。 中、深三度。
2.浸润麻醉(infiltration anaesthesia) 浸润麻醉 将局麻药溶液注入手术野皮下或手术区各层 组织里,使局部神经末梢麻醉。 组织里,使局部神经末梢麻醉。 根据需要可在溶液中加少量肾上腺素。 根据需要可在溶液中加少量肾上腺素。 优点:麻醉效果好,对机体正常功能无影响。 优点:麻醉效果好,对机体正常功能无影响。 缺点:用量大,麻醉区域小, 缺点:用量大,麻醉区域小,易产生全身毒 性反应。 性反应。 适用于静脉切开、皮下肿瘤切除等小手术。 适用于静脉切开、皮下肿瘤切除等小手术。 选用利多卡因、普鲁卡因。 选用利多卡因、普鲁卡因。

局部麻醉药

局部麻醉药
局部麻醉药按一级动力学消除,其t1/2与原始 血药浓度无关。增加药物浓度并不能按比例 延长局麻维持时间,反会加快吸收引起中毒。 因此不能用增加浓度的方法来延长局麻作用 时间,不如将等浓度药物分次注入更为有效。
4.血管收缩药
局部麻醉药液中加入微量肾上腺素(1/100 000~1/200 000)可收缩用药局部的血管, 减慢药物吸收,既能延长局麻作用维持时间, 又可减少吸收中毒的发生。但在手指、足趾 耳廓、及阴茎等末梢部位用药时,应禁加肾 上腺素,否则可因血管剧烈收缩引起局部组 织缺血坏死。
局部麻醉药
局部麻醉药(local anesthetics) :
是一类应用于神经末梢或神经干周围,能
可逆性地阻断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在 意识清醒的条件下,使局部痛觉消失,便 于进行手术的药物。
【分类】
常用局麻药均由人工合成,根据化学结构 可分为两类: 酯类局麻药,如普鲁卡因和丁卡因等; 酰胺类局麻药,如利多卡因、布比卡因 等。 根据局麻药作用持续时间可分为三类: 短效局麻药,如普鲁卡因; 中效局麻药,如利多卡因; 长效局麻药,如丁卡因。
局麻药作用示意图
2.吸收作用
局部麻醉药吸收入血并达到足够浓 度,即可影响全身神经肌肉的功能, 这实际上是局部麻醉药的毒性反应。
(1)中枢神经系统
局部麻醉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是先兴奋后抑 制,初期表现为眩晕、烦躁不安、肌肉震颤。进 一步发展为神志错乱及全身性强直-阵挛性惊厥。 最后转入昏迷,呼吸麻痹。中枢神经抑制性神经 元对局部麻醉药比较敏感,首先被局部麻醉药所 抑制,因此引起脱抑制而出现兴奋现象。局部麻 醉药引起的惊厥是边缘系统兴奋灶扩散所致。苯 二氮 类能加强边缘系统GABA能神经元的抑制作 用,有较好的对抗局部麻醉药中毒性惊厥的效果。 而中毒昏迷时应着重维持呼吸及循环功能。

局部麻醉药

局部麻醉药

常用局麻药
利多卡因(lidocaine)
特点: 1.与普鲁卡因比,作用快、强、持久,粘膜穿透力较强,局麻时
间、效应及毒性与药物浓度有关。 2.全能麻醉药,表面、浸润、传导、腰麻及硬膜外麻均有效。 3.本品毒性较小,安全范围较大,对组织无刺激,无局部血管扩
张作用。 4.无过敏反应,对普鲁卡因过敏者可选用此药。 5.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
• 胺基在细胞膜内侧与Na+通道闸门的负电荷氨基酸残基结合 形成横桥关闭Na+通道。
• 局麻药在体内以两种形式存在,而两种形式存在受pH的影响。
(二)吸收作用
1. 中枢神经系统 先兴奋后抑制,
初期表现为兴奋、烦躁不安、肌肉震颤、焦虑 甚至惊厥等,如吸收量过大,则中枢系统普遍抑制, 出现昏迷、呼吸麻痹甚至呼吸衰竭死亡
局麻药局麻作用
1 在治疗量(低浓度)时,能选择性阻断感觉神经的冲 动和传导,使感觉和痛觉均消失,产生麻醉作用。
2 大剂量 (高浓度)的局麻药对各类神经纤维均有阻 断作用,如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运动神经及中 柜神经系统;此外对心血管、胃肠平滑肌、骨骼肌 均有麻醉作用,此作用为局麻药所不需要的作用。
一、构效关系与分类
局麻药在化学结构上由三部分组成:亲脂性芳 香基团、中间链和亲水性胺基团
依中间链的不同,局麻药可分为两大类:
酯类局麻药:中间链为酯键者构成,常用药 物有普鲁卡因、丁卡因等,所含的对氨基化合物可 形成半抗原,以致引起变态反应
酰胺类局麻药:中间链为酰胺键者构成,常 用药物有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等。
局麻作用
3.局麻药对神经纤维的作用是: 提高神经纤维的兴奋阈(或电剌激阈),降
低兴奋性及动作电位幅度,延长不应期,直至 动作电位、兴奋性、传导性、痛觉和感觉全部 丧失而产生麻醉作用。

麻醉药理学-局部麻醉药-第六章

麻醉药理学-局部麻醉药-第六章

三、局麻药--作用机制
胺基在细胞膜内侧与Na+通道闸门的
磷脂结合形成横桥关闭Na+通道。
三、局麻药--作用机制
局麻药在体内以两种形式存在,受
细胞内PH的影响。
四、吸收作用:
局麻药所需要的作用是局部作用,不
希望药物吸收,如果局麻药从给药 部位吸收进入血循环,称吸收作用。 吸收作用可引起全身反应,这实际上 是局麻药的不良反应。
丁卡因(tetracaine,地卡因,dicaine) 特点: 1.作用快、强、持久,用药后1~3分钟 起作用,麻醉强度比普鲁卡因强10倍,
可维持2~3小时。
丁卡因
2.粘膜穿透力强,常用于表面麻醉,也可 用于传导麻醉、腰麻、硬膜外,不用于
浸润麻醉。
3.本品毒性大,安全范围小,毒性比普鲁
卡因大2~4倍。因药物穿透力强,易吸收, 而且代谢慢,易发生毒性反应。
2.浸润麻醉(infiltration anaesthesia)
将药物注射到皮下或手术切口部
位组织,使局部的神经纤维麻醉。 普鲁卡因、利多卡因
五、局部麻醉方法:
3.传导麻醉(conduction anansethesia)
将局麻药注射到外周神经干附近,阻 断神经冲动传导,使该神经支配的区 域麻醉。普鲁卡因、利多卡因、布比卡

五、局部麻醉方法:
4.蛛网膜下腔麻醉,又称脊髓麻醉或腰麻,
常用于下腹部和下肢手术。
皮肤 皮下组织 硬脊膜 棘间韧带 黄韧带 蛛网膜下腔。
麻醉范围广,易进入中枢,吸收可扩张血 管。
五、局部麻醉方法:
蛛网膜下腔麻醉的主要危险是呼吸麻痹和血压 下降。血压下降用麻黄碱预防。 5.硬膜外麻醉(epidural anaesthesia)

局麻药

局麻药



3.利多卡因:起效较快,毒性相当于普鲁卡因的 1.5倍,作用时间约1.0~2小时。组织穿透性能较 好。神经阻滞常用1.5%~2%溶液,局部浸润用 0.5%~1.0%溶液。一次限量成人为400mg。
4.布比卡因:麻醉效能强,作用时间约为利多卡 因的3倍。组织穿透性差。神经阻滞用0.5%~ 0.75%溶液,成人一次限量为150mg。

4.注射区疼痛和水肿:多由于药液变质,或 未配成等渗溶液,或混有杂质,或因注射 针头钝而弯曲、或有倒钩损伤组织所致。 若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将感染带入深层 组织,也可引起疼痛和水肿。因此,注射 前应认真检查麻醉剂和器械,注射时要严 格做到无菌操作。

5.神经损伤:多因神经被注射针穿刺或撕拉 所致,或因注入混有酒精的溶液引起。可 出现长时间的感觉异常、神经痛或麻木。 应早期积极处理,促进神经功能完全恢复, 可采用针刺、理疗、早期给予激素、维生 素B1、维生素B12等。
局部麻醉
概念
局部麻醉(local anaesthesia)是应用局部麻 醉药暂时阻断身体某一区域的神经传导而 产生麻醉作用,简称局麻。
分类
1.狭义的局部麻醉:
表面麻醉,局部侵润麻醉,区域麻醉,神经 阻滞。 2.广义的局部麻醉:
蛛网膜下腔阻滞(腰麻)、硬膜外阻滞、骶 管阻滞、静脉局部麻醉。
常用局麻药

3、局麻药中毒:常因用药量过大或单位时 间内注射药量过大,以及直接快速注入血 管而引起。因此,用药前应了解麻药毒性 大小及一次最大用药量,如普鲁卡因安全 剂量为每小时不宜超过1g,利多卡因不宜超 过0.5g。在注射麻药前,要坚持回抽无血后 再注射。老人、小儿、心脏病人等对麻药 耐受力低,应适当控制用药剂量。

1.晕厥:由于一时性中枢缺血所致。一般因 恐惧、饥饿、疲劳、全身健康较差,以及 疼痛、体位不良等因素引起。因此术前应 做好检查,问清既往史,并做好病员的思 想工作,消除其紧张情绪,应避免在空腹 时进行手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鲁卡因普鲁卡因为二乙胺基乙醇与对胺苯甲酸形成的酯,又称奴佛卡因,其毒性小,对组织无刺激性,局部注射后,迅速产生局麻作用,持续约0.5~1小时;加用肾上腺素(2~4μg/ml)可延长局麻作用时间一倍。

对粘膜穿透力弱,一般不做表面麻醉。

可做注射麻醉如浸润麻醉,传导麻醉,腰麻及硬膜外麻醉,普鲁卡因吸收入血后,在体内迅速被血浆假性胆碱酸酶所分解,代谢产物对氨苯甲酸(PABA)能对抗磺胺药的抗菌作用,两者不可合用。

偶有过敏反应,用药前宜做皮肤过敏试验。

(一)作用特点1.局麻药促使神经细胞停止动作电位,从而产生阻断神经传导功能和局麻作用。

常用的浓度对神经组织无刺激性,其阻断作用完全可逆。

2.注入组织后1~3分钟出现麻醉作用,一般维持45~60分钟,镇痛作用往往突然消失,于短时间内无痛转为剧痛。

3.穿透黏膜能力很弱,不能产生表面麻醉作用。

4.普鲁卡因静脉用药,有中枢神经镇静和镇痛作用,表现嗜睡和痛阈增高,但必须在硫喷妥钠静脉诱导的基础上,才允许静脉用药以产生全身麻醉的维持作用。

以普鲁卡因1mg/kg·min的速度静滴30分钟,可使普鲁卡因达到稳态血药浓度水平,由此可降低安氟醚MAC39.3%,相当于吸入40%N2O的功效。

5.循环系统。

(1)小剂量时仅心率增快、血压轻度降低,心排血量无明显改变;随着剂量增大,明显抑制心室收缩力,每搏量减少,最后可导致泵功能衰竭、心搏停止。

(2)低浓度时抑制心脏传导系统,有抗心率失常功效;随血药浓度增髙,可抑制房室传导和束支传导功能。

(3)对周围血管有明显的直接扩张作用。

6.药物代谢。

普鲁卡因在体内代谢很快,消除半衰期短,主要有血浆假性胆碱酯酶水解破坏,代谢产物大多由尿排出。

(二)临床应用1.普鲁卡因的浓度越髙,被吸收的速度越快,则毒性大增。

因此,临床上应采用其最低有效浓度。

此外,浓度越高(如神经阻滞超过5%,脊髓麻醉超过10%),可引起局部神经损伤而并发神经炎、神经坏死,术后表现感觉迟钝和肢体无力,甚至瘫痪。

2.常用浓度和一次最大量。

(1)局部浸润麻醉:0.25%药液500ml;0.5%药液200ml;1%药液100ml。

一次最大量为1g。

(2)神经阻滞麻醉:1.5%~2%药液35ml。

成人一次最大量1g。

(3)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3%~5%药液,不超过150mg。

起效时间1~5分钟;作用时效45~60分钟。

(4)静脉复合麻醉:1%溶液静脉持续滴注,但必须首先在其他全麻诱导抑制大脑皮层以后,方允许静脉滴注,绝对禁止在清醒状态下直接静脉用药。

总用量一般不受限制。

(5)一般不用于表面麻醉或硬膜外阻滞麻醉,因其麻醉效能很差。

(三)不良反应1.有过敏反应,如皮疹、哮喘及过敏性休克等,应先做皮试。

2.局麻时常引起恶心、呕吐、心动过缓、低血压等,可预先注射阿托品或麻黄碱预防。

(四)禁忌症心功能不全、动脉硬化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病人忌用腰麻。

二、丁卡因(一)作用特点1.对周围神经细胞的作用与普鲁卡因相同;对中枢产生明显抑制,但严禁静脉用药。

2.抑制心肌收缩力强,心脏毒性大,严重时引起泵功能衰竭,室颤或心搏停止。

3.血管平滑肌产生直接松弛作用。

4.在体内主要由血浆胆碱酯酶水解,速度较慢;部分丁卡因经胆道排出肠道,在被吸收至血液而进行水解,代谢产物经尿排出。

(二)临床应用1.表面麻醉(眼科、喉科)。

一次量不超过10~20mg(0.5%~2%溶液)。

2.传导阻滞麻醉。

一次量不超过80mg(0.2%~0.3%溶液),宜加肾上腺素。

3.硬膜外麻醉。

同传导阻滞麻醉用量。

4.蛛网膜下腔阻滞(腰麻)一次用量不超过10mg(0.5%溶液),宜用脑脊液溶解或稀释药物。

(三)不良反应过量易致中枢神经兴奋、惊厥、麻搏,一般不用做浸润麻醉。

三、利多卡因(一)作用特点1.麻醉效能强,起效快,扩散渗透性强。

2.经吸收入血或静脉给药,有明显的中枢抑制作用。

血药浓度较低时表现镇静、思睡,痛阚提高,并抑制咳嗽反射。

3.在硫喷妥钠静脉诱导的基础上,允许静脉滴注利多卡因以实行全身维持麻醉,但血药浓度超过5mg/ml时可出现中毒症状,甚至惊厥。

4.具有迅速而可靠的抗室性心律失常功效,治疗剂量时对房室传导和心肌收缩性无明显影响,但血药浓度髙时可引起心脏传导速度减慢,出现房室传导阻滞和心肌收缩力减弱,心排血量下降。

(二)临床应用1.表面麻醉。

4%溶液,喷雾口、咽喉、器管内黏膜,一次最大量100mg。

2.局部浸润麻醉。

0.25%~0.5%溶液,成人一次最大量,200mg。

3.神经阻滞麻醉。

1.5%溶液,成人一次最大量350~400mg。

4.硬膜外阻滞麻醉。

1.5%~2%溶液,成人一次最大量400mg,起效时间5分钟,作用高峰时间15~20分钟,运动神经麻痹时间45~60分钟,完全消退时间90~120分钟。

利多卡因中加用1:200000肾上腺素,可延长作用持续时间。

5.治疗室性心律失常。

2%溶液2mg/kg单次静脉慢注或先给负荷量1~2mg/kg静脉慢注,再继以15~50mg/分钟静脉持续滴注。

原有室内传导阻滞者慎用。

6.防止气管内插管后呛咳反应。

于插管前2分钟静脉慢注2%溶液2mg/kg。

(三)不良反应1.毒性较普鲁卡因强,可有嗜睡、感觉异常与听力减退等。

2.如误将极量的利多卡因注入静脉,可致心搏骤停。

3.中毒时,有血压下降、肌肉抽搐,严重者呼吸困难、意识消失。

?4.过敏反应罕见,一般不要求做皮试。

四、布比卡因(丁哌卡因)(一)作用特点1.麻醉效能强,起效时间长,作用持续时间也长。

2.对感觉、运动神经的阻滞效果与药物浓度有关。

(1)0.125%?0.25%溶液,仅阻滞感觉神经,无运动神经阻滞功效。

(2)0.5%~0.75%溶液,运动神经阻滞效果良好。

3.主要在肝脏代谢,速度较慢,代谢产物大部分经尿排出。

(二)临床应用1.禁用作局部浸润麻醉。

2.神经阻滞麻醉。

0.25%~0.5%溶液,一次最大量200mg。

3.硬膜外阻滞麻醉。

0.5%~0.75%溶液,0.75%溶液的肌松效果较好。

起效时间5~7分钟,作用高峰时间15~25分钟,持续时间3~5小时。

4.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可用轻比重(0_125%~0.25%)、等比重(O.5%-0.75%)或重比重(0.5%?0.75%加10%葡萄糖溶液)溶液,剂量12?15mg,不超过20mg,起效时间3~5分钟,持续时间3~4小时,下肢可达5~6小时。

5.术后刀口镇痛或分挽镇痛:O.0625%-0.125%溶液硬膜外腔注射。

(三)不良反应1.布比卡因的毒性反应和丁卡因相似,但发生颤栗者较其他局麻药多,若误入血管或愈量可发生惊厥。

2.常见有低血压、恶心、呕吐、心动过缓、感觉异常等。

3.易引起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一旦心脏停搏发生,复苏甚为困难。

五、罗脈卡因(耐乐品)。

(一)作用特点1.罗哌卡因是一种新型酰胺类局麻药,其化学结构与布比卡因、甲哌卡因很相似,只是在其氮己环的侧链被丙基所代替。

2.脂溶性>甲哌卡因和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神经阻滞效能>利多卡因<布比卡因,但罗哌卡因对AS和C神经纤维的阻滞比布比卡因更为广泛。

对心脏兴奋和传导抑制均弱于布比卡因。

在一定的程度上产生感觉和运动神经分离麻醉的特性。

3.利多卡因、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致惊厥之比,相当予5:1:2;致死量之比约为4.临床上1%罗哌卡因与0.75%布比卡因在起效时间和运动神经阻滞的时效没有显著差异。

起效时间2~4分钟,感觉神经阻滞可达5~8小时,加用肾上腺素不能延长运动神经阻滞时效。

适用于神经阻滞和硬膜外阻滞,尤其适用于硬膜外麻醉及术后镇痛。

(二)临床应用1.常用浓度为0.5%溶液,适用于产科阻滞或镇痛,可避免运动神经的阻滞。

2.0.75%~1%用于外科手术和剖腹产手术,用量与布比卡因类似。

3.硬膜外术后镇痛给药,常用浓度为0.2%溶液,腰部持续给药容量为6~10ml/小时,总剂量10~20mg;胸部持续给药容量为4~8ml/小时,总剂量8~16ml/小时。

(三)不良反应本品不良反应与布比卡因相似,常见有低血压、恶心、呕吐、心动徐缓、感觉异常,极少发生心脏毒性反应。

六、局麻药的毒性反应及防治(一)原因1.一次用药超过最大剂量。

2.局麻药误注入血管内。

3.注射部位血管丰富或有炎性反应,或局麻药中未加肾上腺素,因而局麻药吸收加快。

4.患者体质弱,病情严重,对局麻药耐受性差,或者有严重肝功能受损,局麻药代谢障碍,血药浓度高。

(二)临床表现1.中枢神经系统。

早期有精神症状,如眩晕、多语、烦躁不安或嗜睡,动作不协调、眼球震颤,中期常有恶心呕吐,头痛、视物模糊,颜面肌震颤抽搐,晚期患者全身肌肉痉挛抽搐,严重者昏迷。

2.循环系统。

早期出现面色潮红,血压升高,脉搏增快,脉压变窄,随后面色苍白,出冷汗,血压下降,脉搏细弱并趋向缓慢,心律失常,严重者心力衰竭或心跳停止。

3.呼吸系统。

胸闷、气短、呼吸困难或呼吸抑制,惊厥时有紫绀,严重者可发生呼吸停止和窒息。

(三)预防1.了解局麻药的一次最大量,力求小剂量分次注射;对老年人、小儿、体弱、肝功能不全、低蛋白血症、贫血、营养不良的病人要适当减量。

几种局麻药混和使用时,均应按其毒性大小折合成普鲁卡因的量,总量不能越过普鲁卡因1.Og的一次极限量。

2.血管丰富区,如头、面、颈部或黏膜表面麻醉,或者麻醉部位有炎性充血反应,局麻药一次最大剂量应相应减少。

3.局麻药中加用少量肾上腺素,可减缓其吸收。

4.局麻药宜采用较低的有效浓度,浓度越大,吸收越快,中毒机会也越多。

5.麻醉操作时应细心,注药前必须回抽,防止误入血管。

6.巴比妥类药和安定类药物对局麻药中毒有预防的作用。

在应用局麻药前,适当的使用上述药物可降低局麻药的中毒反应。

(四)治疗1.立即停止局麻药注入。

2.早期吸氧、补液、维持呼吸循环稳定,地西泮5~10mg肌肉或静脉注射。

3.病人出现抽搐、惊厥者可用地西泮或2.5%硫喷妥钠3~5ml缓慢静脉注射,效果不佳者可静脉注射肌松药琥珀胆碱,气管内插管以控制呼吸。

4.呼吸循环支持疗法。

有呼吸抑制或停止、严重低血压、心律失常或心跳骤停者,应给予呼吸循环支持,包括辅助呼吸或控制呼吸,输血输液,应用升压药,心肺脑复苏等。

表常用局部麻醉药的临床用途、剂量、浓度表浓度剂量药名普鲁卡因丁卡因利多卡因麻醉种类常用浓度一次剂量常用浓度一次剂量常用浓度一次剂量表面麻醉1~2%20~40毫克2~4%200毫克浸润麻醉0.25%~1% 1克0.05~0.1% 100毫克0.25~0.5% 0.4~0.5克脊椎麻醉5~6% 120~150毫克1%克葡萄糖10~15毫克5%加葡萄糖120毫克硬膜外麻醉2~3% 0.8克0.25~0.3% 75~90毫克1~2%0.4~0.5克臂丛麻醉 1.5~2% 0.8克0.2~0.3% 75~90毫克 1.5~2%0.4~0.5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