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货审计方法综合运用案例介绍(doc 11页)

合集下载

内部审计-存货审计案例

内部审计-存货审计案例

内部审计-存货审计案例存货审计很辛苦,态度很重要,除了技术和专业资格外,成功的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备以下的个人品质:1、基本的公平与正直;2、献身于组织的利益;3、适度的谦卑;4、专业化的姿态;5、投入;6、角色的一贯性;7、好奇心;8、批判性的态度;9警觉;10、坚持不懈;11、精力充沛;12、自信;13、勇气;14、作出合理判断的能力。

我想审计新人起码要做到“基本的公平与正直;适度的谦卑;好奇心;投入;坚持不懈;勇气"才能更好地开展审计工作。

技术好不好是能力问题,态度好不好是品德问题,在国企做内部审计,态度很重要。

存货审计需要关注的方面如下:首先当然要看一看企业提供的存货明细,看有没有异常的项目。

比如说,存货红字。

就是说,存货数量是负数。

有的企业这种存货红字还能有很多。

为什么呢,一般说来,是存货的实物已经入库了,但会计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将这笔入库记入存货账。

稍后,这些实物又被领用或售出了,会计就在账上做了出库。

这样没做入库而做了出库,必然形成一个亏空。

这样的事情多一点儿,就造成了存货红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会计就要把当初未记入库的原因找出来,并相应地补记存货入库。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未通过未提账单核算问题(主业通过物资系统核算,没有这个问题,但是他们有让物资暂时飞一会儿或者一年不进成本的问题),上面的情况还是好的,起码没有漏记成本费用,可审计实践发现,有许多单位没有这个概念,发票不到不记账,容易少确认成本,也不利于存货的管理。

案例:某个物流企业建造线路时,漏记了460万元工程成本,经查,旧轨料是另一个集团A大修线路时下来的,按照精打细算过日子“工程能利旧就利旧的领导指示,调入给这个物流企业,因为集团A没有给这个物流企业开具发票,所以物流企业漏记了这笔工程成本。

电话了解,集团A也没有入账核算这笔业务。

要求物流企业取得发票调整账目。

集团A先不管它,他开发票后不进行账务处理,估计也是想给审计的送一个底稿.其次要关注一下存货的数量。

审计案例存货审计案例

审计案例存货审计案例

审计案例_存货审计案例[案例一]H公司是一家上市公司,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年度会计报表审计时了解到该公司对存货的期末计价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熟低法,2001年H公司经年末盘点,认定有关存货及其会计处理的信息资料如下:1(库存商品A:账面余额10万元,已提取跌价准备5000元,该商品市价持续下跌,并且在可预见的未来无回升的希望。

H公司对该商品全额补提跌价准备。

2(库存商品B:账面余额6万元,无跌价准备,该商品不再为消费者所偏爱,从目前情况分析,其市价将会持续下跌。

H公司全额提取跌价准备。

3(库存商品C:账面余额20万元,已提取跌价准备2万元,由于此类商品的更新换代,该商品已经落伍,目前已经形成滞销。

H公司全额补提跌价准备。

4(库存商品D:账面余额50万元,无跌价准备,目前该商品供销两旺,未发现减值情况。

H公司按10,提取跌价准备5万元。

5(库存商品E:账面余额20万元,无跌价准备,该商品市价持续下跌,并且在可预见的未来无回升的希望。

H公司未计提跌价准备。

6(库存原材料F:账面余额15万元,无跌价准备,现有条件下使用该原材料生产的产品成本大于产品的销售价格。

H公司未计提跌价准备。

[分析]根据《企业会计制度》第五十四、五十五、六十二条的规定,并依据资产减值准备的认定基本条件进行分析,库存商品A、B、C均不应全额计提跌价准备。

A商品只是市价下跌、价值减少,但仍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

B商品虽然不为消费者所偏爱,但也只是价值下跌,还未到完全丧失价值的程度。

C商品即使已经滞销,但起码还有转让价值。

所以,注册会计师应建议H公司首先根据各种存货的物理状况及减值情况,推断出其期末应提足的跌价准备数额,然后与已提取的跌价准备比较,按其差额补提存货跌价准备。

对于商品D,由于没有任何减值的迹象,H公司按10,的比例计提了5万元的跌价准备,这没有根据。

注册会计师应建议H公司调账,冲回所提取的跌价准备。

对于商品E和原材料F的处理则不同,这两项存货实际上已经发生了减值,而H公司却未计提相应的跌价准备,注册会计师应建议H公司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计提减值准备的数量,并作相应的调账处理。

存货的审计案例

存货的审计案例

存货的审计案例存货是企业资产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于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存货的审计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实际案例来了解存货审计的具体过程和方法。

某公司是一家制造业企业,主要生产销售家具产品。

在进行存货审计时,我们首先要对公司的存货进行分类。

根据存货的性质和用途,将其分为原材料、在产品、产成品和包装物等不同类别。

然后,我们需要对每个类别的存货进行详细的盘点和核对。

在盘点存货时,我们要注意对存货的数量、质量和价值进行核实。

首先,对存货的数量进行盘点,与账面上的数量进行比对,确保账面数量与实际数量一致。

其次,对存货的质量进行检查,确保存货的质量符合要求,没有损坏或过期。

最后,对存货的价值进行核实,确保存货的估值准确无误。

在进行存货审计时,我们还需要对存货的计价方法进行审查。

不同的计价方法会对存货的成本和价值产生影响,因此需要对公司的计价方法进行审查,确保其合理性和准确性。

同时,还需要对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情况进行审查,确保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符合相关会计准则的要求。

除了对存货的数量、质量和价值进行核实外,我们还需要对存货的流转过程进行审计。

包括对存货的采购、入库、生产、销售和报废等环节进行审查,确保存货流转过程合规、规范和透明。

最后,我们还需要对存货的披露情况进行审计。

包括对存货的披露内容和披露方式进行审查,确保公司的财务报表中存货相关信息的披露真实、准确和完整。

综上所述,存货的审计工作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

通过对存货的数量、质量、价值、计价方法、流转过程和披露情况进行审计,可以全面了解企业存货的真实情况,为企业的经营决策和财务报告的准确性提供可靠的依据。

希望以上案例能够对大家对存货审计工作有所帮助。

审计案例存货审计案例

审计案例存货审计案例

审计案例存货审计案例1.案例背景一家制造业公司要求对其存货进行审计。

该公司主要从事家具制造,拥有自己的生产线和仓库。

由于存货占用了大量的资金,因此存货的准确计算对于公司的财务稳定和经营状况的评估非常重要。

2.审计目标存货审计的主要目标是确保存货的准确计算和记录,以及保证其质量和完整性。

3.审计程序3.1存货清单首先,审计师需要与公司进行沟通,了解其存货管理和计算方法。

然后,审计师将收集公司的存货清单,并与实际存货进行核对,确定清单的准确性。

3.2存货估值审计师需要了解公司的存货估值方法,例如采用先进的方法如市场价格,或者采用成本法。

审计师将评估公司的计价策略是否合理,并核对公司的估值结果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

3.3存货质量和完整性为了确保存货的质量和完整性,审计师将检查存货的实际数量和质量,并核对其与公司记录的数据是否一致。

此外,审计师还可能需要进行存货的抽样检查,以评估存货的损失和损坏情况。

3.4存货计量单位审计师将评估公司的存货计量单位是否合理,并核对存货计量单位与公司其他财务数据的一致性。

例如,存货计量单位应与销售和成本核算相匹配。

3.5存货成本核算审计师将核对公司的存货成本核算方法和流程,以保证计算准确和合规。

审计师还将评估公司的存货报废和报损政策,并核对其与实际情况的一致性。

4.审计结果通过以上审计程序的实施,审计师可得到以下审计结果:4.1存货清单的准确性审计师将确定存货清单的准确性,包括存货的种类、数量、计量单位等。

4.2存货估值的合理性审计师将评估存货的估值方法是否合理,并核对公司的估值结果与实际情况的一致性。

4.3存货质量和完整性的保障审计师将确认存货的质量和完整性,并核对公司记录的数据与实际情况是否相符。

4.4存货计量单位的一致性审计师将核对存货计量单位与公司其他财务数据的一致性,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合规性。

4.5存货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审计师将确认存货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和合规性,并核对公司的存货报废和报损政策的一致性。

存货的审计案例

存货的审计案例

存货的审计案例某公司财务部门决定进行存货的全面审计,以确保准确记录和报告现有的存货情况。

审计团队由内部和外部专业人员组成,他们负责检查公司存储在仓库和分销渠道中的所有物品和产品。

下面是一个关于存货的审计案例。

在审计开始之前,审计团队准备了一份存货清单,列出了公司现有的所有存货。

清单包括物品的名称、数量、成本和存储地点。

审计团队首先对仓库进行了实地考察,检查了存货的实际数量和存储条件。

他们还对进货单、销售记录和库存报告进行了仔细审查,以确保存货的记录准确无误。

在审计过程中,审计团队发现了一些存货管理方面的问题。

首先,他们发现有一些存货的数量记录和实际数量存在差异。

通过仔细核对进货和销售记录,他们发现这些差异是由于一些退货和盗窃造成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审计团队建议公司加强存货的仓库管理,实施严格的进货和出货流程,并增加对存货数量的频繁盘点。

其次,审计团队还发现了一些过期或损坏的存货。

这些存货不能出售,从而对公司的经济损失。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审计团队建议公司加强库存管理,确保存货的定期轮换,以减少过期和损坏的存货数量。

他们还建议加强对存货质量的检查,以确保只有符合质量标准的产品被存储和出售。

此外,审计团队还对存货的计价方法进行了审查。

他们发现公司内部存在不同的存货计价方法,这导致存货的计价不一致和存在差异。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审计团队建议公司制定一套统一的存货计价政策,并确保所有相关人员严格遵守。

他们还建议公司对存货进行定期的市场调研,以确保存货的成本定价准确合理。

最后,审计团队对公司的存货保险进行了审查。

他们发现公司的存货保险覆盖范围不完善,存在一些重要存货未纳入保险范围的情况。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审计团队建议公司与保险公司进行沟通,了解和更新存货保险政策,确保所有重要存货都得到适当的保险覆盖。

通过这次存货审计,公司获得了存货管理方面的宝贵经验。

他们意识到存货管理不仅仅是库存数量的控制,还包括库存质量、定价和保险方面的策略。

存货审计案例

存货审计案例

存货审计案例存货是企业重要的资产之一,对于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报告具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对存货进行审计是企业财务管理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下面,我们将结合一个实际案例,来说明存货审计的重要性和具体操作过程。

某公司是一家制造业企业,主要生产电子产品。

在进行存货审计时,首先需要对存货进行分类,包括原材料、在产品、产成品和包装物料等。

然后需要对存货进行盘点,确认存货的实际数量和质量是否与账面上的记录一致。

在盘点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易损耗和易过期的存货,以及存货的实际可变现价值是否与账面价值相符。

在盘点完成后,审计人员需要对存货进行估值。

对于原材料和在产品,一般采用加权平均法进行估值;对于产成品,一般采用实际成本法或净实现价值法进行估值。

在估值过程中,需要考虑存货的实际可变现价值、市场需求和供应情况等因素,确保存货的估值合理准确。

除了对存货的数量和价值进行审计外,审计人员还需要对存货的成本进行核实。

这包括原材料的采购成本、生产成本、包装成本等。

在核实成本时,需要对采购合同、生产记录、仓库管理记录等进行审查,确保成本记录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最后,审计人员需要对存货的资产负债表披露进行审查,确保存货的账面价值和披露信息与实际情况一致。

同时,还需要对存货的资产减值准备进行评估,确保减值准备的计提是否合理。

通过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存货审计是一项复杂而又重要的工作。

只有通过对存货的数量、价值和成本进行全面审计,才能确保企业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因此,企业在进行存货审计时,需要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审计准则进行操作,确保审计工作的合规性和有效性。

同时,企业还需要加强内部控制,建立健全的存货管理制度,提高存货管理的透明度和规范性,为存货审计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存货审计方法综合运用案例介绍

存货审计方法综合运用案例介绍

存货审计方法综合运用的案例介绍在存货审计中,我们会运用获取或编制存货明细表、实施分析性复核、实地监督存货盘点等审计程序,并且存货项目各审计程序之间彼此相互联系,所查验的审计证据之间也可以相互佐证,因此,存货审计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力是对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相关业务知识要求的一大挑战。

一、会计记录概况B公司属于制造业。

成本核算方法为订单法。

产成品2005年年末余额5,248,727.07元,明细如下:二、审计人员所收集的审计证据的介绍及判断说明1、审计证据一:B公司1-10月份产成品只设总帐,不设明细帐,故无法得知存货销售的明细清单。

判断结论:B公司存货及成本核算薄弱。

2、审计证据二:B公司2005年度《产成品收发存明细表》如下:判断结论:从上表来看,B公司当月产品入库金额总是大于当月销售成本结转金额,有少转销售成本的嫌疑。

3、审计证据三:既然对期末合约01及合约02产成品结存金额产生怀疑,那就应该查阅相关合约的生产成本核算资料。

(1)根据B公司提供的合约,合约01及合约02签订日均为2005年10月中旬。

(2)由于B公司10月份以前无生产成本核算的明细资料,故无法对10月份生产成本结转进行查验。

(3)合约01、合约02的11-12月份生产成本变动情况表见下表:关注1:合约01、合约02生产成本年末余额为338万元整;关注2:11、12月份生产成本虽然有明细核算资料,但是仅按合约号进行成本归集、结转,未细分至合约项下的货号。

判断结论:(1)虽然B公司10月份以前无生产成本核算的明细资料,但考虑到合约01和合约02数量较大,且合同是10月中旬签订的,备料肯定需要一定的时间,故我们判断期末产品应该在11或12月份生产完成的。

(2)生产成本结转月报表中显示合约01、合约02的生产成本只有增加数,没有完工结转减少数。

既然没有完工产品结转减少数,期末何来合约01和合约02的产成品。

(3)“合约01、合约02生产成本年末余额为338万元”情况说明有产成品结转金额较为随意的嫌疑。

存货审计方法综合运用

存货审计方法综合运用

存货审计方法综合运用引言存货是企业资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企业的财务状况和业绩具有重要影响。

存货审计是保证财务报告准确性和真实性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介绍存货审计的定义、目的、常用方法以及综合运用的实践。

存货审计方法1. 存货计价方法存货计价方法是确定存货价值的基础,常用的计价方法包括先进先出法(FIFO)、后进先出法(LIFO)和加权平均法。

审计人员需了解企业选择的计价方法,并审查其实施过程和准确性。

2. 存货盘点存货盘点是核实存货数量和质量的重要方法。

在存货盘点过程中,审计人员需要参与并监督盘点工作,确保盘点结果的准确性。

此外,还需要审查和比对盘点记录与财务记录的一致性。

3. 存货流转追踪存货流转追踪是核实存货流动路径的方法,通过追踪存货的进销存流程,审计人员可以判断存货的流转是否合理,是否存在异常情况。

审计人员可以采取抽样检查的方式进行存货流转的追踪。

4. 存货损耗估计存货损耗估计是根据历史数据和经验估计存货损失的方法。

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分析过往的存货损耗情况,并结合业务环境和风险因素,对存货损耗进行合理的估计。

估计的准确性对于企业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具有重要影响。

5. 存货净额核对存货净额核对是将存货的账面余额与实际存货情况进行比对的方法。

审计人员需要对企业的存货进行分类,并与财务记录进行比对。

发现差异后,需要进一步核实并调查差异的原因。

存货审计方法的综合运用实践存货审计方法的综合运用实践是将多个审计方法结合使用,以提高审计效果和准确性。

以下是一些综合运用方法的实践案例:1. 存货计价方法与存货盘点相结合在存货计价方法与存货盘点相结合的实践中,审计人员可以根据不同计价方法的特点,对存货的价值进行综合评估。

例如,对于使用FIFO法计价的存货,可以通过盘点时对不同批次库存的区分,计算不同批次存货的价值,从而确定存货的净额。

2. 存货流转追踪与存货损耗估计相结合存货流转追踪与存货损耗估计相结合的实践可以更全面地审查存货的流动情况和损耗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存货审计方法综合运用案例介绍(doc 11页)存货审计方法综合运用的案例介绍在存货审计中,我们会运用获取或编制存货明细表、实施分析性复核、实地监督存货盘点等审计程序,并且存货项目各审计程序之间彼此相互联系,所查验的审计证据之间也可以相互佐证,因此,存货审计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力是对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相关业务知识要求的一大挑战。

一、会计记录概况B公司属于制造业。

成本核算方法为订单法。

产成品2005年年末余额5,248,727.07元,明细如下:合约01 货号X3 48,870 34.111,666,955.70合约02 货号X4 6,240 33.08206,419.20合约02 货号X5 44,079 33.711,485,903.09合约02 货号X6 1,073 33.6436,095.72合约02 货号X7 7,589 33.71255,825.19合约02 货号X8 1,143 33.5138,301.93小计154,9665,248,727.07二、审计人员所收集的审计证据的介绍及判断说明1、审计证据一:B公司1-10月份产成品只设总帐,不设明细帐,故无法得知存货销售的明细清单。

判断结论:B公司存货及成本核算薄弱。

2、审计证据二:B公司2005年度《产成品收发存明细表》如下:产成品收发存明细表月份本期产品入库本期销售结转余额1月1日无1月1,888,183.921,000,238.90 887,945.022月886,940.79 836,940.79 937,945.023月2,041,350.672,038,508.70 940,786.994月2,308,507.061,500,879.61,748,414.455月2,250,903.091,258,486.422,740,831.126月2,374,351.122,005,864.443,109,317.87月2,034,862.211,956,886.443,187,293.578月2,194,957.431,658,370.663,723,880.349月2,442,379.11,688,733.64,477,525.8410月2,519,614.741,879,030.85,118,109.7811月2,898,625.02,798,367.455,218,367.3312月1,087,233.641,056,873.95,248,727.07合计24,927,908.77 19,679,181.70判断结论:从上表来看,B公司当月产品入库金额总是大于当月销售成本结转金额,有少转销售成本的嫌疑。

3、审计证据三:既然对期末合约01及合约02产成品结存金额产生怀疑,那就应该查阅相关合约的生产成本核算资料。

(1)根据B公司提供的合约,合约01及合约02签订日均为2005年10月中旬。

(2)由于B公司10月份以前无生产成本核算的明细资料,故无法对10月份生产成本结转进行查验。

(3)合约01、合约02的11-12月份生产成本变动情况表见下表:合约号10月30日余额11月增加金额12月增加金额减少金额12月31日余额合约--- 无01 740,372.02 583,493.64 1,323,865.66合约02 1,626,360.4636,180.96393,592.92 无2,056,134.34小计2,366,732.4836,180.96977,086.57 无3,380,000.00关注1:合约01、合约02生产成本年末余额为338万元整;关注2:11、12月份生产成本虽然有明细核算资料,但是仅按合约号进行成本归集、结转,未细分至合约项下的货号。

判断结论:(1)虽然B公司10月份以前无生产成本核算的明细资料,但考虑到合约01和合约02数量较大,且合同是10月中旬签订的,备料肯定需要一定的时间,故我们判断期末产品应该在11或12月份生产完成的。

(2)生产成本结转月报表中显示合约01、合约02的生产成本只有增加数,没有完工结转减少数。

既然没有完工产品结转减少数,期末何来合约01和合约02的产成品。

(3)“合约01、合约02生产成本年末余额为338万元”情况说明有产成品结转金额较为随意的嫌疑。

(4)B公司生产成本中料、工、费均按合约号归集并进行核算,应该是无法得到合约项下各货号的单位成本,但是从B公司提供产成品清单来看,合约01、合约02项下的产成品是分货号分别列示其数量及单位成本,并且同一合约项下的各货号的单位成本是不同的。

试问生产成本既然未按货号核算,又如何得出各货号产品的单位成本呢?合约项下的各货号单位成本又如何通过合约的单位成本进行转化的?关于上述问题,B公司财务未给出令人满意的答复。

4、审计证据四:生产车间的生产记录查验:B公司车间的生产部每天都会编制《生产进度表》,以便即时掌握生产进度等相关信息。

《生产进度表》是从某合约项下的货号投料生产起开始记录,直至产品完工后就不再纳入记录范围。

该表主要记录以下信息:a、合约号;b、货号;c、计划套数(即合约约定的套数);d、分解件数(即按合约约定分解的件数,如夹克、衬衫和裤子组成一套,就分解为3件);e、累计落机件数(已成形产品,但尚未验收的件数);f、送检件数(送相关质检机构验收的产品件数)。

为了了解该公司在产品实际状态,已获取了生产部提供的05年12月31日《生产进度表》,对比合约01、合约02项下期末产成品各货号,我们发现:合约货号计划套数分解件数累计落机件数送检品数合约01 货号X1 20,174 40,348 40,765 11,100合约01 货号X2 无无无无合约01 货号X3 无无无无合约02 货号X4 无无无无合约02 货号X5 32,634 97,902 40,579 无合约02 货号X6 488 1,464 1,073无合约02 货号X7 24,794 74,382 7,589无合约02 货号X8 1,183 3,549 1,143无小计91,149 11,100判断结论:(1)该表显示期末产成品中货号X1、货号X5、货号X6、货号X7和货号X8五个货号在期末仍在车间生产,显然不可能出现在期末产成品金额中。

(2)05年12月31日《生产进度表》未记录生产情况的货号X2、货号X3、货号X4等三个货号是否完工无法进行判断。

因为可能有两种情况:a、这三个货号可能在05年12月31日之前就已全部完工并已验收合格;b、这三个货号可能在05年12月31日时根本就还没投料生产。

生产部提供的《生产进度表》又加深了该产成品真实性的疑问。

5、审计证据五:期末产成品实地盘点我们于06年1月5日对B公司的存货实施监盘程序。

当盘点到产成品时,B公司称其产成品在C检品公司检品及在A市印花厂印花,因此根本就无法进行现场盘点。

根据B公司提供的盘点清单上列示如下:货号数量(件)存放地货号X2 4,280 C检品公司货号X2 1,344 A市印花货号X1 37,302 C检品公司货号X1 3,046 A市印花货号X3 48,870 C检品公司货号X5 26,993 A市印花货号X5 17,086 C检品公司货号X6 567 A市印花货号X6 506 A市印花货号X7 7,589 A市印花货号X4 6,240 A市印花货号X8 1,143 A市印花小计154,966盘点后,我们要求实物所在的检品公司C检品公司出具相关证明,随后B公司提供由C检品公司盖章证明事项如下:合约货号数量(件)进库截止日合约01 货号X2 5,6242005年12月31日合约01 货号X1 40,3482005年12月31日合约01 货号X3 48,8702005年12月31日小计94,842合约02 货号X5 44,0792005年12月31日合约02 货号X6 1,0732005年12月31日合约02 货号X7 7,5892005年12月31日合约02 货号X4 6,2402005年12月31日合约02 货号X8 1,1432005年12月31日小计60,124合计154,966注意:该证明误将B公司盘点时原称的在A 市印花厂印花的产成品包含其中。

为此,向B公司提出询问,得到的答复是盘点表上注明的“A市印花”是专指需要在A市印花厂印花的产品,但实物当时也进检品公司检品了。

一再强调实物肯定是在C检品公司,而且时点数在05年12月31日之前。

随后,我们到C检品公司进行实地调查,得到的主要信息如下:(1)B公司是C检品公司的大客户,平时来往频繁,且关系融洽。

(2)B公司的外销产品在C检品公司检品后直接从该公司发运至海外。

(C检品公司是某国独资企业,专作服装检品,而且每件都进行检品)(3)检品是出口发运的最后一关,如果成衣需要外加工进行印花,要等印花等外加工完毕后才送检品公司。

(4)上述货号的确存在06年以后入库检品的情况,但是C检品公司由于与客户平时检品进出量大,而且平时记录不显示货号,只显示委托检品的单位名称及数量。

如果逐一详细进行统计的话,工作量大。

在我们要求下,当时对06年入库检品清单进行逐天统计,发现上述货号在06年入库检品情况如下:合约货号数量(件)进库日合约01 货号X2 1,1182006年1月3日合约01 货号X2 3952006年1月4日小计1,513合约01 货号X1 3,0602006年1月3日合约01 货号X1 4,9572006年1月4日小计8,017合约01 货号X3 3,2602006年1月3日合约01 货号X3 6252006年1月7日小计3,885合约02 货号X5 2,8802006年1月9日合约02 货号X5 5,0402006年1月10日合约02 货号X5 5,2202006年1月11日合约02 货号X5 5,3402006年1月12日小计18,480总计31,895在对C检品公司实地调查后,B公司又辩称06年送检品公司的产成品实际在05年底已完成,只不过未送往检品公司而已。

判断结论:(1)期末产成品实物无法进行盘点,即无法取得该产成品实物状态的直接证据,但从替代程序上来看,C检品公司证明也漏洞百出。

(2)从C检品公司处了解的情况来看,检品是要等印花等外加工完毕后才进行的。

印证存放在A市印花厂印花的成衣不能算作完工产品。

(3)B公司的多次辩解自相矛盾。

因为既然成衣已完工,实物为何不在B公司,而之前解释说在A市印花,既然在A市印花,就不应该说是完工产品。

总之,难以自圆其说。

6、审计证据六:将期末产成品单位成本与销售单价进行比较合约号货号每套售价每套件数折算每件售价每件成本每件盈利合约01 货号X1 33.98 2 16.99 34.06 -17.07合约01 货号X2 33.81 2 16.91 32.89 -15.98合约01 货号X3 33.84 2 16.92 34.11 -17.19合约02 货号X4 33.78 3 11.26 33.08 -21.82合约货号 3 33.7102 X5 33.83 11.28 -22.43合约02 货号X6 33.80 3 11.27 33.64 -22.37合约02 货号X7 33.83 2 16.92 33.71 -16.79合约02 货号X8 33.81 3 11.27 33.51 -22.24判断结论:期末产成品单位成本均大大超过其销售单价,难道B公司会做亏本买卖?对产成品真实性疑虑进一步加深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