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古籍整理中的注释问题
古籍文献注释规范

古籍文献注释规范(3)古籍:古籍既有传统的刻本、抄本,也有具有现代出版形式的标点本、整理本、影印本,情况比较复杂,可根据古籍形式的不同选择标注方式。
1)抄本或刻本标注顺序: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献题名(卷次、篇名、部类名)/版本/页码。
其中篇名、部类名为选项。
原刻本标注版本信息,页码有两面,标注时应注明,用a、b或上、下区分。
示例:姚际恒:《古今伪书考》卷三,光绪三年苏州文学山房活字本,第九页a。
2)标点本、整理本、影印本点校本、整理本、影印本古籍为现代出版形式,引用时可参照现代著作(包括析出文献)的标注方式,其标注顺序: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献题名(卷次、篇名、部类)(选项)/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卷册、页码。
作为文献题名的一部分,卷次、部类名及篇名应与原著保持一致,卷次用汉字数字标识,部类名及篇名用书名号表示,其中不同层次可用中圆点隔开,原序号仍用汉字数字。
点校本、整理本、影印本的卷册系根据现代印制需要划分的,与原文献卷次不同,为便于读者查找,也可置于页码之前(选项)。
点校本、整理本、影印本应标注现代出版信息(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也可在出版时间后注明“标点本”“影印本”等。
页码通常为现在的印刷页码,用阿拉伯数字标识。
示例1:《清史稿》卷四八六《文苑三·吴汝纶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标点本,第44册,第13444页。
示例2:屈大均:《广东新语》卷九《东莞城隍》,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标点本,第215页。
影印本古籍通常采用缩印的方式,为便于读者查找,也可标明上、中、下栏(选项)。
示例杨钟羲:《雪桥诗话续集》卷五,沈阳:辽沈书社,1991年影印本,上册,第461页下栏。
常用基本典籍,官修大型典籍以及书名中含有作者姓名的文集可不标注作者,如《论语》、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全唐文》《册府元龟》《明实录》《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陶渊明集》等。
示例2《太平御览》卷六九○《服章部七》引《魏台访议》,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本,第3册,第3080页下栏。
古籍整理的若干原则与方法

古籍整理的若干原则与方法
1.条理系统原则:
古籍整理应按照条理清晰、系统完备的原则进行,以便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古籍的内容。
2.文献来源原则:
收集整理的古籍应以诚实、准确的原始文献为基础,避免错误和篡改。
3.文献考证原则:
古籍整理需要进行文献考证,以确保所整理的古籍真实可靠。
4.中外学术对照原则:
在整理古籍中,应充分对照国内外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提高古籍研究的国际化水平。
5.文字校勘原则:
对于已传世古籍,在整理过程中需要进行文字校勘,比对不同版本的古籍,排除错漏之处。
6.标点符号原则:
对于没有标点符号的古籍,整理时应根据句意和语法规则进行标点,以便读者读懂句子结构和意思。
7.注释和解释原则:
古籍整理时,应在合适的地方进行注释和解释,帮助读者理解不常见的文汇和辞义。
8.考据原则:
整理过程中需进行全面、细致的考证工作,以确定古籍的作者、创作年代、版本、留存程度等信息。
9.目录编排原则:
在整理古籍时,应编制详细的目录,按照从大到小的层次编排,便于读者查找和阅读。
10.出版和传播原则:
整理古籍后,应选择合适的形式进行出版和传播,以便让更多的人分享古籍的文化价值。
古籍整理类书稿中常见的标点问题分析

标点古籍并不是一项轻松的工作,它牵涉古代训诂、 音韵、语法、修辞、校勘以及古代的文化、制度等方方面 面,要求点校者具备广博的知识,专业书籍更要求点校者 具备相当的专业知识。下面就是几个因缺乏专业知识而又 不求甚解造成的错误。如:
又张秋水《冬青馆集》书《绿牡丹传奇》后云:“此
吾乡温氏启衅于复社之源。书中以管色为乌有、亡是之辞, 其实柳五、柳车。尚公范思诃据《复社纪略》各有指斥,其 于越人疑亦王元趾、陈章侯一流。而吴兴沉重者,以在朝则 影黎媿庵、倪三兰,在野则影张天如、杨子常、周介生辈, 大致如《十错认》、《燕子笺》,亦明季文字风气所趋,而 语语讥切。社长极喜笑怒骂之致,宜媿庵当日厉禁之要,其 词藻有不能没者。盖相国之弟育仁暨二子俨伉倩人为之,谢 英、顾粲直用自况,惜乎!名氏湮没,世苟有锺丑斋,不又 取以入《录鬼簿》欤?”(周明泰《续剧说》)
―62 ―
传奇名《三梦春》者,备载其事。将军名额,楚良将也,高
逸其名。(周明泰《续剧说》) 上例中的“趋”,读为“促”,急速、赶快之意,应
当作为时间状语置于句首。段末的“高逸其名”不可解, 联系上文,即知其与上句为并列关系,乃介绍将军与高君 的,“高”后应点段。故上段当断为:
……将军挥手曰:“止,止,吾即从汝!”趋下令: 军中有留妇女一人者,立斩。一时欢声震地,获团聚者数千 家。复谕闽镇以国法,而信民之妇女亦得发还千余人。时闽 中好事者,有为传奇名《三梦春》者,备载其事。将军名 额,楚良将也;高,逸其名。
……书中以管色为乌有亡是之辞,其实柳五柳、车尚 公、范思诃,据《复社纪略》,各有指斥。其于越人疑亦王 元趾、陈章侯一流。而吴兴沉重者,以在朝则影黎媿庵、倪 三兰,在野则影张天如、杨子常、周介生辈。大致如《十错
编辑出版 Bianji Chuban
古书疑义举例

古书疑义举例1、提供了一把阅读古书,整理古籍的钥匙先秦、两汉典籍流传至今,人们读起来困难很多。
主要原因,一是古今语言变化较大,一是古书传刻讹误不少。
语言方面,无论是语音、文字、词汇,还是语法、修辞,古今都有很大的不同。
人们执今言去读古书,自然要遇到多方面的障碍。
这样,人们就要借助于古注和今注和今译。
古人注解多是一家之言,即使是鸿儒硕学所作之注解,错误也是难免的。
至于学术修养稍差的学者为古书所作之注解,谬误之处就更多了。
今人的注释翻译,亦是很难十全十美。
我国重要的古籍,注释者往往有数家,乃至数十家之多。
其中纷纭之处,屡见不鲜。
我们要评断是非,择善而从。
古书流传到现在,几经传刻,传刻中的讹误现象,在先秦、两汉典籍里是大量存在的客观事实。
有些讹误,学者们已经辨识出来了,有些还需进一步去研究发现。
只有这样,才能还古书之真面目。
我们无论是要正确地理解古书,发现前人说解中的错误也好,还是要进一步发现古书传刻中的讹误以还归古书之本来面目也好,都需要有一定的工具,一定的准则。
俞氏根据古书说解和古书传刻中存在的实际情况,概括出八十八例,尽管这八十八例的.提出还不尽科学准确,有些地方尚需进一步分析、补充、修正,但是却为我们提供了一系列的训诂准则。
我们执俞氏所列八十八例去阅读古书,整理古籍,对古书中存在的问题,不仅能知其然,而且还能知其所以然。
同时,《举例》所揭示的一系列训诂准则,还可以启发我们如何去发现问题及如何去解决问题,解决了研读古书、整理古籍如何“入手”的问题。
2、化解了训诂学上的许多疑难问题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尤其是儒家经典,从汉代起就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从而也受到了学者们的青睐。
历代为之作注者不乏其人,且大师辈出。
然而后人读古书,很难处处皆得古义。
对于古书的说解仍然有许多问题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诸子之书,古代注释者不如儒家经典那样众多,疑义之处自然更多一些。
而且古书因传刻而致误者在经史子集中都是大量存在的客观事实。
(完整word版)古代汉语通论十七十八古书的注解

通论(十七)古书的注解重点:常用术语ps背课本P612下面的十三经注疏的作者由于时代久远,我们阅读古书,会碰到许多语言文字方面的困难,要克服这些困难,一般可以通过参看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有古代人用文言文作的,也有现代人用现代汉语作的,相比较而言,后者要比前者少得多.而且,现代人要注解先秦古书,也离不开汉唐人的旧注。
所以,要读懂古书,必须参考古书的旧注,了解其体例,注解的方式以及它的局限性等等。
一、古书注解的概貌为什么要给古书作注,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语言的发展变化,使得后人对古书中的一些话看不懂了,于是就要由专门研究的专家来作注.戴震在《尔雅文字考序》中说:“昔之妇孺闻而辄晓者,更经学大师转相讲授仍留疑义,则时为之矣.”就是这个意思。
系统地给古书作注,是从汉代开始的。
比如在汉代,《诗经》有三家的解说,即鲁之申培公、齐之辕固生和燕之韩婴,分别称为鲁诗、齐诗、韩诗。
后来又有毛亨作的传(称《毛诗》).孔安国曾给《尚书》作注;马融、郑玄都曾给许多儒家经典作过注;高诱给《战国策》《吕氏春秋》、《淮南子》作注;王逸给《楚辞》作注。
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经典在汉代几乎都有人作了注。
汉代的注解比较注重语言文字的解释和名物的说明,而且他们离先秦时代比较近,所以汉代的注解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汉代注解的古籍主要是儒家经典,到后来注解的范围逐步扩大,不仅先秦时的老庄著作有人作注,汉代的著作也有人作注了。
如在六朝时,有魏代的王弼注了《老子》,晋代的郭象注了《庄子》,三国时韦昭注了《国语》,刘宋时裴駰作了《史记集解》等等。
唐代是封建社会的兴盛时期,古籍整理也颇繁荣,如唐初著名学者孔颖达注《五经》,李善注《文选》,颜师古注《汉书》,都为后世所称道。
又如司马贞作《史记索引》,张守节作《史记正义》等。
一些“子书"(哲学著作)也有人作注,如杨倞作《荀子注》,尹知章有《管子注》等等.宋朝注释家中最有名的就是朱熹。
他有《周易本义》、《诗集传》、《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等.他的注释能吸取汉唐人的长处,用简洁明白的语言解释古书中的词句.他对《诗经》中《国风》一些诗的解释,能不受毛传的束缚,指出它们是爱情诗,比汉儒高明。
古书的注释

• 4、注释的中落 、注释的中落——宋、元、明 宋 • (1)本期注释的特点: )本期注释的特点: • 常借注释来发挥自己的政治、哲学等思 常借注释来发挥自己的政治、 想观点。 想观点。 • (2)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书籍 ) • 《四书集注》(《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 四书集注》 大学章句》《中庸章句》《 》《中庸章句》《论 语集注》《孟子集注》 》《孟子集注 语集注》《孟子集注》) • 《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 周易本义》 诗集传》 楚辞集注》
• (六)章句 • “章句”的意思是”离章析句,委屈支派 章句”的意思是”离章析句, 即除了解释字词句之外, “,即除了解释字词句之外,还串讲文章 大意。如赵歧的《孟子章句》 大意。如赵歧的《孟子章句》、王逸的 楚辞章句》等就属于这种形式。 《楚辞章句》等就属于这种形式。《孟子 章句》在每一段之后有”章旨” 章句》在每一段之后有”章旨”,就是概 括一段的大意。 括一段的大意。但这种解释方法并不限于 章句”为名的注释才用, 毛传” 以“章句”为名的注释才用,象“毛传” 虽不以“章句”为名, 虽不以“章句”为名,但在注解时也经常 串讲文章大意。 串讲文章大意。
三、古注的内容
• • • • • • • • (一)注音 1、古注常见的注音方法 、 (1)譬况:是一种打比方的注音方法,也叫描写 )譬况:是一种打比方的注音方法, 注音法。 注音法。 《淮南子·地形训》:”其地宜黍,多旄犀。“ 地形训》 其地宜黍,多旄犀。 高诱注:“旄,读绸缪之缪,急言乃得之。” 高诱注: 读绸缪之缪,急言乃得之。 (2)直音:用同音字注音。 )直音:用同音字注音。 经典释文》 音十“ 《经典释文》:”拾,音十“。 康熙字典》 音豪“ 《康熙字典》:”壕,音豪“。
•
有关古籍整理中的注释问题

有关古籍整理中的注释问题古籍整理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工作,对于后世学者的研究与理解具有极高的价值。
在进行古籍整理时,注释问题是一个不能忽视的方面。
如何进行恰当有效的注释,既能帮助读者理解古籍的内容,又不至于对原文产生太多干扰,是古籍整理者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
首先,注释的目的是为读者提供古籍内容解读的辅助信息。
注释应当明晰、准确地解释古籍中的名词、典故、历史背景等,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本。
注释应遵循学术规范,采用客观、中立的态度,不包含个人主观评价或偏见。
注释内容应丰富,但也应避免过多堆砌以免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
其次,注释的形式要便于读者查阅。
在古籍整理过程中,注释通常以脚注的形式添加在古籍文本的底部或页面侧边。
这样的安排有助于读者直观地找到所需注释,不会干扰到阅读古籍的主线。
同时,在注释中可以使用超链接,将相关内容进行跳转,便于读者进一步了解相关信息。
注释的内容应当与古籍的特点和读者的需求相契合。
有些古籍的内容可能比较晦涩难懂,这时候注释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注释应力求简明扼要,重点解释难以理解的词句或用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替换复杂的表述,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古籍的内涵。
同时,注释的内容也可以根据具体古籍的特点适当增减。
有些古籍可能本身就十分详实,注释则可以更加简洁;而有些古籍可能内容较为简洁,注释则可以适当增添一些背景知识和解释,使读者更好地理解。
注释还可以补充古籍的现代意义。
当古籍中出现了一些观点、言论或者论述时,注释可以结合当今社会状况和读者的需求,加以解释、分析或比较,使古籍的内容与现实联系起来,增加其实用性和实际意义。
这样一来,古籍不仅仅是历史遗产,也成为人们思考现实问题的参考。
在进行注释时,也应当注意避免过度注释。
过多的注释会导致文章杂乱无章,阅读起来十分困难。
因此,注释的作者应对古籍的内容和读者的需求有充分的了解与把握,只保留必要的注释,避免过多冗余。
尽管注释的内容可以进行适当拓展,但拓展的内容应当与古籍的主题和读者的需求保持一致,并且不应对原文产生过多的干扰。
古籍深度整理

古籍深度整理
1. 文字校勘:对古籍中的文字进行校对和勘误,确保文本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标点标注:为古籍添加适当的标点符号,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意。
3. 注释解释:对古籍中的生僻字词、历史典故、文化背景等进行注释和解释,帮助读者理解文本。
4. 版本研究:对不同版本的古籍进行比较和研究,分析版本之间的差异和演变。
5. 文献考证:通过对古籍的研究,考证历史事件、人物、地理等方面的信息,为学术研究提供依据。
6. 专题研究:针对古籍中的某一专题进行深入研究,如文学、历史、哲学、医学等。
7. 数字化处理:将古籍进行数字化处理,以便于存储、检索和传播。
8. 出版发行:将整理后的古籍以书籍、电子书等形式出版发行,使更多人能够了解和研究古籍。
古籍深度整理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需要专业的学者和团队进行。
通过古籍深度整理,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古籍整理中的注释问题给古籍加上简明的注释,便于人们阅读使用,是古籍整理中的主要方法,也是中国古籍整理的优良传统之一。
传统的训诂学中的文献训诂,事实上就是古籍的注释工作。
古籍注释可以注音、辨字、释义,也可以说明语法、阐发章句义理;而排除古籍中的语言障碍,即词义注释,是其中的核心工作,也是古籍注释的第一要义。
因此,要给古籍中的词语作出准确的注释,就必需明白该语词在当时特殊语境下的特殊意义和特殊用法。
如果简单地以今律古,那非陷入望文生训的泥潭不可。
从这一层面来看,古籍注释的确是一项十分辛苦又十分严肃的工作,假若注释者本人还不很清楚时,绝对不能草率行事,否则就会造成错误,贻误读者。
它要求作者不仅要有相当深厚的语言文字修养,同时要有十分广博的历史、文化、哲学的涵养;而且,同样重要的,他亦必须遵循特定时代下的特定语言及行文规则。
一、几点注意的常识(一)注释的目的无论是经书的注释还是其它古籍的注释,所追求的目标都是阐释和理解作品的意义。
自古以来的传统观念认为,作品的意义是作者的原意,注释的目的就是把作者寄托在作品中的原意揭示出来,这就是所谓追求原意说。
在千百年以来的经典或其它古籍的注释活动中,经师们往往希望理解作者的原意,与作者在精神上、心理上达到沟通,然后通过作品的阐释,准确地揭示和表达作者最初的原意。
这点,我们在《春秋》的序文中,即可见其一斑。
孔颖达《春秋正义•序》:夫子内韫大圣,逢时若此。
欲垂之以法则无位,正之以武则无兵,赏之以利则无财,说之以道则不用。
虚叹衔书之风,乃似丧家之狗,既不救于己往,垂训于后昆。
因鲁史之有得失,据周经以正褒贬。
一字所嘉,有同华衮之赠;一言所黜,无异萧斧之诛。
所谓不怒而人威,不赏而人劝,实永世而作,则历百王而不朽者也。
何休《公羊传•序》里也说:昔者孔子有云,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
此二学者,圣人之极致,治世之要务。
经师们坚信,通过解释,圣人寄托在经典中的微言大义会被揭示出来。
因此,他们把解释经典的活动视为恢复与重建圣人精神世界的神圣工作。
为了达成这个目的,历代注释者必须否认自我认识,想作者之所想,完全进入作者创作时的历史环境和思维状态;否则就不能做出符合作者原意的客观解释。
从这点看,对于从作者的切身出发是最重要的,任何解释如果离开这个根本的因素,就会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会陷入不可知论和绝对相对主义的泥淖。
而且,还须进一步指明的,注释的重点是解析古籍的疑义,注释的生命在于发明,既能不断地顺应时代发现新问题、破译新难题。
这点是古籍整理工作中历久弥新的不变法门。
此外,至于谈到注释者所要遵循的研究方法时,科研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我们应当充分运用最有效的方法。
在注释研究中,只有能不断地发现问题并能大规模地、有效地解决难题的方法才算是最有效方法。
(二)对注释者的要求博学深研,这是注书的前提,也是对注释者的最基本要求。
对古籍的注释,是一个吃力而不讨好的苦差事。
因为它要求作者不仅要有相当深厚的语言文字修养,同时要有十分广博的历史、文化、哲学的涵养。
清代学者杭世骏曾说:作者不易,笺疏家尤难。
何也?作者以才为主,而辅之以学,兴到笔随,第抽其平日之腹笥,而纵横曼衍,以极其所至,不必沾沾獭祭也。
为之笺与疏者,必语语核其指归,而意象乃明;必字字还其根据。
而佐证乃确。
才不必言,夫必有十倍于作者之卷轴,而后可以从事焉。
”又说:诠释之学较古昔者作者为尤难。
语必溯源,一也;事必数典,二也;学必贯三才而穷七略,三也。
在杭世骏看来,写书可以只写心得,不懂的或没有心得的可以避开或不谈;而注书,则凡原书所涉及的知识都必须探求明白,不能说只注那些我所知道的。
当然,对于这点,历代高明的注释者都是很清晰的。
例如近代的学者就不止一次的指明,注视工作,绝对不等于工具书相关知识的照搬。
再例如《太平经》是东汉时期的道家典藏,其难度远远超过许多古籍,因为它涵盖面相当广泛,不仅包括宗教、哲学、历史、文化等要素,同时蕴藏着养生、巫筮、方术、图谶、天文等学说,其内容十分广博。
但当我们阅读《太平经全译》本时,却见到译文风格统一,语言流畅,意义明白通晓,的为一部难得罕见的古道经今译范本。
从这点来看,作者在注释上的确下了大功夫,将各种各样的疑难问题――予以解释。
此外,我们在注释中也可以看见,为明了经文的真实本义,作者不仅大量地授引道经,同时广泛援引儒佛经典、诸子要籍,约达上百种。
如《老子想尔注》、《真灵位灵图》、《上清后圣道君列纪》、《太上混元老子史略》、《枕中书纪》、《天仙正理直论》、《老子》、《云笈七签》、《无上秘要》、《庄子》、《玉京玄都大献经》、《紫文上经珠囊》、《道教义枢》、《抱补子内篇》、《汉书》、《礼纪》、《吕氏春秋》、《真诰》、《洪范》、《白虎通》、《开元占经》、《春秋繁露》、《孟子》、《酉阳杂俎》、《淮南子》、《乐记》、《灵宪》、《左传》、《潜夫论》、《神农本草经》、《说文段注》、《干凿度》等等,充分显示了作者丰厚的文化素养、整饬的学术训练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因此,从这一层面来讲,注释者不但要博览群书,而且对很多问题要作深入的、艰苦的研究。
注释一定要以研究为基楚,不经过博学深研,要写出高水平的注释是绝对不可能的。
而且,注释中表现出的一两句话,很有可能是注书者长期艰苦研究的结果,在这一两句话的背后,不知有多少的心血。
例如《资治通鉴》卷128谈到宋孝武帝遣薛安都等与叛臣鲁爽战时说:“爽不能进,留军大岘,使鲁瑜屯小岘。
”胡三省注曰:“小岘在合肥之东,大岘又在小岘之东。
”胡三省这里只有短短两句话,但这两句话得来可不容易,因为之前的书上并没有记载大岘、小岘位在何处,胡三省仔细考证了历史上在这一带发生的几次战役的历程,最终才确定小岘在合肥之东,大岘又在小岘之东。
此外,注释工作也是研究古代汉语词的形式(行、音)与内容(义)结合的规律以及词义本身的内在规律的过程。
它要求作释者要有相当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
我这里可以再举几个例子:(1)把势:《牧丹亭》13云:“牵弓射弩做人儿,把势:一连十个诺来回,漏地。
”人民文学出版社校本注:“把势,这里是装样子。
”按:“把势”(又作把式)是蒙古语baqsi(音译为“八合识”“八哈失”、“巴合失”、“巴合赤”、“巴黑石”等)的借词,有“老师”、“擅长某种技艺的人”、“内行”等义。
这里是郭驼自夸其“牵弓射弩”的技艺娴熟,而不是“装样子”。
(2)生发:《白兔记》18云:“(外)巡更不严,贼盗生发。
”宝文堂书店1988年本注:“生发,即生利。
”按:“生发”即“发生”,而非“生利”。
正因为“巡更不严”,导致了“贼盗生发”。
若理解为“生利”,则与原文意思不合。
《古今小说》18:“近奉上司明文,倭寇生发,沿海抢劫,各州县地方,须用心巡警,以防冲犯。
”(3)这们:《娇红记》36:云“象小弟这们不济的,未必不中。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本注:“小弟这们,即小弟们,小弟这行之意。
”按:在明代白话文献里,“这们”、“这海”、“这么”是一个词的不同写法,可以互相通用。
这里的“这们不济”,即“这么不济”、“如此不济”。
还可以举更多的例子,但从以上的例子中可以看出,作注释时,在语言文字方面的训练也是注释成功的主要因素。
总之,一句话,为了注好书,注释者必须认真研究语言文字方面的知识,必须要有古代史、历史地理、民族史、哲学等等广博的涵养。
(三)述而不作,还是微言大义“述而不作”是注释古籍的基本原则,像宋代学者所谓“六经注我”,这就不是注释的科学态度了。
在注释时,整理者在客观介绍了古书的原意之后,可以阐明自己的看法,但必须明确,是“我注六经”,而不是“六经注我”,切忌借题“微言大义”,任意发挥。
注释与自著不同,自己写书写论文是发表自己的看法,而注释必须按原作的意思来注解。
注释的目的不是为了给自己看,也不是仅仅为了给研究古代文史的学者提供研究材料,而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读懂古籍,理解古籍;在注书时,必须符合原意。
这也是评判注释优劣的重要标准。
下面举几个例子。
《论语•子罕》:“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
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这里只是说行礼时戴什么帽子,臣对君是拜于堂上,还是拜于堂下。
但宋杨简解此章竟用“天道”来加以解释。
他说:“好礼者往往过于执,从众者往往过于和,此皆意必固我有以害之也。
圣人之心即天道,其体本如此,非勉而进此也。
”这是典型的“六经注我”的例子。
再举一例。
康有为《论语注》解“学而时习之”一句中“时”的涵义时说:“时势不同,则所学亦异。
时当乱世,则为乱世学;时当升平太平世,则为升平太平之学。
礼,时为大,故学亦必随时而后适。
孔子为时圣,学之宗师也。
……此言修己以自得为先,不得冥心坐废;以时为中,不得守旧泥古。
此为开宗明义第一义,故上《论》一书以时始、以时终、以明孔子之道全达于时,学者不可不察也。
”按:“时习”也就是时时温习的意思,绝没有康氏所说的含义,何况孔子是面对面地教导学生,假如他有这样的意义,完全可以清楚地说出来,何必如此地隐瞒己意呢?因此康氏之解释,只是六经注我,而不是我注六经,违背了注释的目的。
再如《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洪兴祖《补注》:“《史记》屈原名平。
正则以释名平之义,灵均以释字原之义。
”而王逸注云:“言正平可法则者莫过于天,养物均调者莫过于地。
高平曰原,故父伯庸名我为平以法天,字我为原以法地,言己上能安君,下能养民也。
”按:名平不过取其平正,字原则与名相应,牵合于天地君民,岂是屈原命名之本意?类似曲解,元王若虚深有体会,他在《论语辨惑》一书中说: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或训“焉”为何,而属之下句。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或读“不”为“否”,而属之上句。
意谓圣人至谦,必不肯言人莫己若;圣人至仁,必不至贱畜而无所恤也。
王若虚指出,这是为了拔高“圣人”而不顾文法,歪曲文义。
他批评说:“义理之是非姑勿论,且道世之为文者有如此语法乎?故凡解经,其论虽高,而于文势语法不顺者,亦未可遽从,况未高乎!”真可谓一针见血!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注释者应当引以为戒。
这里我们还可以看一下朱熹在这方面问题上的意见和思考。
朱熹是宋代理学家之代表人物,虽然他解释古经也免不了理学家的毛病,但总体来说还是比较客观。
他对有的理学家借解经大作自己文章的做法深表反感。
他说:“解经谓之解者,只要解释出来,将圣人之语解开了,庶易读。
”又说:“传注,惟古注不作文,却好看。
只随经句分说,不离义,最好。
疏亦然。
今人解书,且图要作文,又加辨说,百般生疑,故其文虽可读,而经义殊远。
”又说:“解经不必做文字,止合解释得文字通,则理自明,意自足。
今多去上做文字,少间说来说去,只说得他自一片道理,经义却蹉过了!……尝见一僧云:‘今人解书,如一盏酒,本自好,被这一人来添些水,那一人来又添些水,次第添来添去,都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