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整理的规范问题

合集下载

古籍整理与保护工作策略

古籍整理与保护工作策略

古籍整理与保护工作策略
古籍是人类文化的重要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珍贵财富。

为了保护和传承古籍,需要做好古籍整理与保护工作。

以下是古籍整理与保护工作的策略。

1. 明确古籍的价值
古籍是人类智慧和文化的结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

在进行整理与保护工作时,需要认真研究古籍的价值,制定科学合理的整理与保护方案。

2. 选择合适的储存环境
古籍会因为环境的恶劣而受到影响,因此选择合适的储存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古籍应当放置在干燥、通风和光线较弱的环境中,防止出现发霉、变色、变形等问题。

此外,古籍应当放置在防火、防水的储藏室内,以防止火灾、水灾等不幸事件的发生。

3. 制定合理的管理标准
古籍对于管理标准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

在整理与保护中,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标准,比如古籍的排序、著录、编目等。

管理标准要与古籍的价值和特点相适应,以便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古籍。

4. 注重传承与推广
古籍的保护不仅是为了防止古籍损毁和丢失,更重要的是要让古籍得到传承和推广。

因此,在整理与保护过程中,需要注重与相关学术机构和学者的沟通与交流,让更多的人了解古籍的价值与意义,提高公众文化素养,推动古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古籍的保护和传承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古籍的价值和意义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至关重要。

希望通过以上措施,能够有效地进行古籍整理与保护工作,让古籍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

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

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一、古籍整理出版概述古籍整理出版是指对我国古代文化遗产进行搜集、整理、编辑、注释、校对、出版等工作,使之成为便于现代读者阅读、研究和文化传承的图书。

古籍整理出版对于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推动学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古籍整理出版的现状与挑战近年来,我国古籍整理出版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

各类古籍整理出版物层出不穷,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文化食粮。

然而,与此同时,古籍整理出版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古籍资源丰富,但整理出版能力有待提高。

其次,古籍整理出版质量参差不齐,部分出版物存在错漏、注解不规范等问题。

再次,古籍整理出版资金、人才短缺,制约了工作的开展。

三、我国古籍整理出版的政策与措施为应对古籍整理出版的挑战,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一是加大资金投入,支持古籍整理出版项目;二是建立和完善古籍整理人才培养机制,提高整理队伍的专业素养;三是制定古籍整理出版规范,确保出版物质量;四是鼓励民间古籍整理出版,促进古籍整理事业的繁荣发展。

四、古籍整理出版的未来发展展望未来,我国古籍整理出版事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随着国家对文化事业的重视,古籍整理出版将得到更多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

同时,数字化技术的运用将为古籍整理出版提供新的途径和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此外,与国际间的交流合作将有助于推动我国古籍整理出版走向世界,提升国际影响力。

五、结论与建议总之,我国古籍整理出版事业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

为进一步推动古籍整理出版工作,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优化资金分配;加强人才培养,提高整理队伍素质;完善古籍整理出版规范,提高出版物质量;发挥政府、企业、民间合力,共同推动古籍整理事业发展;利用数字化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国际交流,促进古籍整理出版全球化。

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

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

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
摘要:
一、古籍整理出版的重要性
二、我国古籍整理出版的现状
三、古籍整理出版中存在的问题
四、未来的发展趋势与建议
正文:
一、古籍整理出版的重要性
古籍作为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记录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明,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

古籍整理出版对于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古籍整理出版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古籍整理出版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

政府加大投入,相关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强,古籍整理出版事业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态势。

大量珍贵古籍得到整理、保护和传播,为学术研究和公众阅读提供了丰富资源。

三、古籍整理出版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古籍整理出版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古籍资源分布不均,一些地方和单位的古籍整理工作滞后。

其次,古籍整理出版的标准化、规范化程度有待提高。

另外,古籍出版物的推广和传播渠道仍需完善,以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

四、未来的发展趋势与建议
展望未来,我国古籍整理出版工作将面临更多机遇和挑战。

为推动古籍整理出版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大投入,提高古籍整理出版的经费保障。

2.加强古籍整理出版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提高出版质量。

3.推动古籍出版物的数字化、网络化,拓宽传播渠道。

4.培育古籍整理出版的专业人才,提高整体队伍素质。

5.加强古籍整理出版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播。

古籍整理的若干原则与方法

古籍整理的若干原则与方法

古籍整理的若干原则与方法
1.条理系统原则:
古籍整理应按照条理清晰、系统完备的原则进行,以便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古籍的内容。

2.文献来源原则:
收集整理的古籍应以诚实、准确的原始文献为基础,避免错误和篡改。

3.文献考证原则:
古籍整理需要进行文献考证,以确保所整理的古籍真实可靠。

4.中外学术对照原则:
在整理古籍中,应充分对照国内外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提高古籍研究的国际化水平。

5.文字校勘原则:
对于已传世古籍,在整理过程中需要进行文字校勘,比对不同版本的古籍,排除错漏之处。

6.标点符号原则:
对于没有标点符号的古籍,整理时应根据句意和语法规则进行标点,以便读者读懂句子结构和意思。

7.注释和解释原则:
古籍整理时,应在合适的地方进行注释和解释,帮助读者理解不常见的文汇和辞义。

8.考据原则:
整理过程中需进行全面、细致的考证工作,以确定古籍的作者、创作年代、版本、留存程度等信息。

9.目录编排原则:
在整理古籍时,应编制详细的目录,按照从大到小的层次编排,便于读者查找和阅读。

10.出版和传播原则:
整理古籍后,应选择合适的形式进行出版和传播,以便让更多的人分享古籍的文化价值。

古籍部管理规章制度有哪些

古籍部管理规章制度有哪些

古籍部管理规章制度有哪些古籍部是一个管理和保护古籍的机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古籍部管理规章制度中,主要包括了古籍部的职责、人员管理、藏书管理、防火防盗等方面的规定。

本文将就古籍部管理规章制度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古籍部的职责古籍部的主要职责是收藏、保护、研究和利用古籍。

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收藏:古籍部要收集和整理各种古籍,包括典籍、古文书、碑帖等,建立起完整的古籍藏书库。

2. 保护:古籍部要对收藏的古籍进行科学的保护,包括防潮、防虫、防火等工作,确保古籍能够长久保存。

3. 研究:古籍部要对收藏的古籍进行研究,推动中国古籍学的发展,为学术研究提供依据。

4. 利用:古籍部要充分利用收藏的古籍,为社会提供各种服务,包括展览、出版、研究等。

二、古籍部的人员管理古籍部的人员管理是其正常运转的重要基础。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人员编制:古籍部要根据其规模和任务确定人员编制,包括专业人员、技术人员、行政人员等。

2. 人员配备:古籍部要根据工作需要配备相应的人员,确保工作的正常进行。

3. 人员考核:古籍部要建立健全的人员考核制度,对各类人员进行考核评价,激励优秀人才,提高整体工作水平。

4. 人员培训:古籍部要定期组织人员培训,提高员工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适应工作的需要。

5. 人员待遇:古籍部要合理确定人员的薪酬和福利待遇,确保员工的生活水平和工作积极性。

三、古籍部的藏书管理古籍部的藏书管理是其核心工作之一。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藏书登记:古籍部要对收藏的古籍进行登记管理,建立起完整的藏书档案。

2. 藏书整理:古籍部要定期对收藏的古籍进行整理,包括分类、编号、修补等工作。

3. 藏书存放:古籍部要合理安排古籍的存放位置,确保古籍的安全和便于查阅。

4. 藏书保护:古籍部要对古籍进行科学的保护,包括防潮、防虫、防火等工作。

5. 藏书利用:古籍部要充分利用古籍,为社会提供各种服务,包括展览、出版、研究等。

古籍整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古籍整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古籍整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摘要:古籍整理是图书馆日常工作的重点,占据着重要地位。

古籍资料具有文献价值以及学术价值,通过登记整理,搭建数据库,有利于进行古文化的传承,对各项研究的进行,以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的意义。

鉴于此,文章首先对当前古籍整理工作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分析,然后提出了具体的优化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古籍整理;问题分析;优化策略1古籍整理与保护工作的意义古籍整理与开发是指对古籍进行影印再造、数字化、缩微加工、修复、点校、汇编、目录索引等整理与加工处理工作。

由于古籍文献本身的特殊性,年代久远、获取困难、纸张保存不易等,古籍整理与开发工作迫在眉睫。

这项工作既是对古籍进行保护的一种方式,即为再生性保护的一种,同时也是对古籍的进行利用一种形式,整理与开发后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大众。

自从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古籍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

无论公共图书馆还是高校图书馆,古籍文献资源的整理与开发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这项工作主要是通过影印再造、缩微、数字化、修复、点校、目录索引等途径开展,其成果形式主要有论文、专著、汇编、目录、数据库等。

这些成果逐渐地被研究机构、学者、教师、学生等喜欢古籍的读者充分利用,其学术价值、历史价值以及社会价值等得到更大的发挥,可以说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整理与开发古籍文献的初衷,同时也解决了古籍文献资源藏与用之间的一些矛盾,也是对古籍文献资源的一种成功延续。

古籍文献资源本身是不可再生资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得以传承的载体,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古籍文献汗牛充栋。

随着全国古籍普查工作的陆续开展,国内的古籍文献数量不断地清晰明朗起来,而流失到海外的古籍文献不计其数,国家相关部门也正在通过各种方式努力使其回归。

古籍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古籍整理与开发工作是必需手段,其成果福泽子孙后代,其成果利用问题更需认真对待。

古籍整理与开发取得的成果用得其所,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2古籍整理工作的不足2.1基础工作不扎实古籍整理工作的开展,不能够盲目进行,需要设定明确的工作目标,做好梳理和调查等工作,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和支持。

试论图书馆古籍的管理及其利用9篇

试论图书馆古籍的管理及其利用9篇

试论图书馆古籍的管理及其利用9篇第1篇示例:古籍是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文化传承和人类智慧。

图书馆是保存、管理和传播古籍的重要场所,对于保护和利用古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图书馆古籍的管理和利用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古籍的管理1.分类整理图书馆收藏的古籍数量庞大,多为手抄本或古版本书籍,需要进行分类整理。

首先需要对古籍进行鉴定和编目,确定其所属类别和内容,然后按照专题或年代进行分类整理。

这样有利于古籍的保存、查找和利用。

2.数字化保护古籍多为纸质材料,易受到时间、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容易产生褪色、虫蛀等问题。

为了更好地保护古籍,图书馆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对古籍进行拍摄、扫描和存储,建立数字化古籍库。

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对原件的翻阅,还可以减少损坏的风险。

3.保管与维护古籍是不可替代的文化资源,图书馆应该加强对古籍的保管和维护工作。

首先要设立专门的古籍阅览室,为读者提供合适的环境和设备,保证古籍在阅读过程中不受损坏。

其次要定期对古籍进行防腐防虫处理,保证其保存时间长久。

二、古籍的利用1.学术研究古籍是研究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对于学术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图书馆可以通过推出古籍展览、举办讲座等形式,鼓励学者和研究人员利用古籍进行研究,促进学术交流和发展。

2.教育教学古籍中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智慧,可以为教育教学提供宝贵的素材。

图书馆可以通过开设古籍阅览课程、组织古籍导读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和利用古籍,提高他们对历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3.社会传承古籍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社会文化传承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图书馆可以通过展览、讲座等活动,向公众普及古籍知识,提高公众对古籍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促进古籍的传承和发展。

图书馆古籍的管理和利用是一项重要的文化工作,图书馆应该加强对古籍的管理和保护工作,促进古籍在学术、教育和社会传承中的应用和发展,推动古籍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希望通过各方共同努力,让古籍的价值得到更好的体现和传承。

古籍整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初探——以S大学图书馆为例

古籍整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初探——以S大学图书馆为例

第34卷第1期河南图书馆学刊2014年1月古籍整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初探———以S 大学图书馆为例王阳,金英姬(沈阳大学图书馆,辽宁沈阳 110044)关键词:图书馆;古籍整理;古籍保护;问题;对策摘 要:文章以S 大学图书馆为例,列举了令人担忧的古籍保护现状和在古籍整理及保护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困难。

通过数据调查,说明了图书馆古籍管理人才缺乏等问题的普遍性和广泛性。

针对这些实际的问题和困难,从改变观念、宣传形象、培养人才、古籍数字化和规章制度、人性化管理等多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和对策。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4)01-0059-03收稿日期:2013-12-11作者简介:王阳(1968-),沈阳大学图书馆馆员;金英姬(1972-),沈阳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古籍是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蕴含着各个时期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价值观念,凝聚着先进文明的智慧成果,体现了神州大地充沛的文化创造力,为华夏文明的薪火传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这些历史财富的整理和保护,作为炎黄子孙我们责无旁贷。

S 大学图书馆从2010年开始利用近两年的时间对馆藏古籍(1912年之前)进行了彻底清查和整理。

这次古籍整理工作在辽宁省图书馆的大力支持和古籍专家亲自指导下,对馆藏古籍进行了逐一清点和分编,并建立了S 大学图书馆馆藏古籍数据库。

这次整理出的多部善本古籍入选辽宁省第二批珍贵古籍名录,并参加了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辽宁省文化厅共同主办的“辽宁省古籍保护成果展”和“辽宁省珍贵古籍特展”。

作为这次古籍整理工作的主要负责人和参与者,笔者亲历了这次漫长的工程。

见证了这次古籍整理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同时也深刻感受到了古籍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在辉煌的工作业绩后面有很多隐忧。

这些问题并非是该图书馆的个例,它带有普遍性和代表性,或多或少地存在于其他各图书馆的古籍整理和保护过程中。

现将这些问题总结归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籍整理的規範問題——以敦煌文獻為中心南京師範大學 黄征學術研究的規範問題,無疑是目前全社會嚴重關注的問題。

不過大家最關注的只是道德層面的問題,也就是“學術腐敗”的問題。

這個問題我們雖然可以提建議、提方案,但主要還是自上而下嚴加約束的問題。

我這裏談的主要是我們自己能夠“說了就算”的敦煌文獻校錄整理的一般規範問題,希望有助於敦煌文獻學研究“行規”的建立。

ᇬ ⅙什麼是“古今字”?以前的學者大多只作說明而不作定義,例如王力《古代漢語》第一冊《古漢語通論(六)——古今字,異體字,繁簡字》1 、洪成玉《古今字》2等都是。

我覺得語言學的研究必須對每一個術語作出明確的定義,否則易生歧義,不利於進一步深入探討和展開廣泛討論,更不利於推廣使用。

我的定義是:古今字是一對或一組為了區分一字多義現象而形成的古本字與後起字的關係字。

這個定義也許還不夠精確,我期待商榷與訂補。

首先,“古今字”必1 中华书局1999年5月第3版,170-178页。

2 语文出版社1995年10月出版。

須是一對或一組互相對照的字,不能單獨應用“古字”或“今字”的概念;其次,“古今字”必須是先後產生的、用來區別一字多義現象的字,因此也稱為“古字”、“古本字”與“後起字”;再其次,一個“古字”既可以只有一個“今字”,也可以有兩個或多個“今字”,例如“辟”與“避”、“僻”、“譬”、“闢”等字都是古今字關係。

例如某書《錄文校勘體例》:“古今字、異體字、正俗字、武周新字一律改為標準繁體字,不出校記。

原文筆誤、筆劃增減及變體者,徑直改為正字,不出校記。

”按:“古今字”是指產生時代有先後的異體字,如“云”、“雲”,“弟”、“第”,“或”、“惑”,“知”、“智”,“道”、“導”,“內”、“納”,等等,各組前一字為古字,後一字為今字,“古”、“今”是相對時間概念,故“今字”又稱“後起字”。

古字不可徑改為今字,這是顯而易見的道理:今字是古字的兒子、孫子。

在未有兒子、孫子之時,當然也就無法讓兒子、孫子去頂職;即使有了兒孫,四世同堂,事情輪到誰做還該誰做,不該剝奪長輩的權利。

例如該書第34頁《天竺國菩提達摩禪師論一卷》:“何名‘安心門’者?由常看守心故,熟看諸境種種相貌,一切境界悉知不從外來。

”該頁下校記雲:“‘熟’,底本作‘孰’,據文意改。

”按:“孰”是“熟”的古字,《說文》:“孰,食飪也。

《易》曰:‘孰飪。

’”段玉裁注:“後人乃分別熟為生熟、孰為誰孰矣。

曹憲曰:‘顧野王《玉篇》始有熟字。

’”王力先生主編的《古代漢語》把“孰、熟”作為例子列在該書《古漢語通論•古今字》一節中。

既然底本作“孰”,我們就應尊重原卷,怎麼可以“據文意改”呢?這是違背古籍校勘的基本原則的。

佛教禪宗主張“頓悟”、“不立文字”,亦即“六經注我”,但我們整理禪宗的著作時卻不能用禪宗的思想來指導,而要恪守傳統樸學的原則。

按照該書體例古今字“不出校記”而徑改通行繁體字,但書中還是大量出校了。

我們未能目睹北圖新編號卷子,不知是否有很多古字被徑改而未出校記,如果那樣就糟了。

該書中徑改古字的例子很多,如第54頁注⑤:“‘惑’,底本作‘或’,據文意改。

”“或”是“惑”的古字(也有定為假借字的)。

第66頁注①:“‘譬’,底本作‘辟’,據文意改。

”“辟”是古字,後分化出“避”、“擗”、“僻”、“劈”、“譬”等後起字。

第331頁注④:“‘瘥’,底本作‘差’,據文意改。

”第362頁注①②:“‘瘥’,底、甲、乙、丙、丁、戊本作‘差’,據文意改。

”按:“差”即“瘥”之古字,猶如“愈”是“癒”的古字一樣,古今用“差”、“愈”、“減”、“損”等表示程度變化的詞來表示病情減弱、痊癒,因而寫作“差”是一絲一毫都不錯的。

《方言》卷三:“差,愈也。

南楚病癒者謂之差。

”《後漢書•方術傳•華佗》:“操積苦頭風眩,佗針,隨手而差。

”是其明證。

當一個字各種本子寫法完全相同時,我們要校改它應十分謹慎,而不足以“據文意改”。

這種妄改古今字的現象,在此前的敦煌文獻錄文中最為習見,同時最不引起學者們的注意。

如果有哪一個古字沒有被改或用括弧括出來,如“差(瘥)”,反而可能招致怪笑。

因此,這個問題是不能不說的。

作為一種既能“整舊如舊”,又能不使讀者疑惑的方法,我們在遇有古今字情況時,可以出校記注明一下,起碼第一次出現時可以這樣做。

為了便於理解,我舉些例子加以說明(在前者為古字,在後者為今字):說悅 孰熟 赴訃 縣懸 共供 知智 昏婚 責債 舍捨元原 屬囑 嘗嚐 辟避 田畋 陳陣 竟境 大太 賈價弟悌 隊墜 道導 藏臓 息熄 要腰 寫瀉 風諷 居踞求裘 取娶 景影 反返 曼蔓 新薪 或惑 須鬚 坐座禽擒 監鑑 夏廈 聽廳 其箕 孚孵 柬揀 卷捲 名銘牙芽 爭諍 敬警 差瘥 全痊 兩輛 字牸 屋幄 甘苷畜蓄 介界 唐塘 辰晨 夕汐 句鉤 告誥 閣擱 支枝亨烹 云雲 五伍 十什 百佰 千仟 北背 童僮 專磚号號 左佐 右祐 為偽 轉囀 到倒 魚漁 回迴 希稀古故 奉俸 熏薰 亭停 解懈 象像 叉杈 申伸 志誌頃傾 厲礪 頻顰 府腑 升昇 益溢 莫暮 然燃 原源受授 任妊 采採 杖仗 創瘡 弟第 荼茶 祝咒 獸狩更完整的古今字字表,以及各字之间的古今关系,可以参阅洪成玉先生的《古今字》一书,此不详述。

二、 俗字改正字而古今一致簡體字可保留“俗字”就是不規範的異體字,在與今簡化字的對比中可以區分為三類:一類是完全不同的,一類是有點相似的,還有一類是完全相同的。

例如敦煌寫本中“万”、“无”、“乱”、“礼”等字就與今天的簡化字完全相同。

由於如今電腦中繁體字、簡體字(包括簡化字)都在一個字形檔中共存,互相不會混淆,因此在校錄敦煌文獻的時候應該可以保留古今完全一致的簡體字。

以往我們強調把敦煌俗字全部校錄成通行繁體字,那完全是出於對排版困難的考慮。

何爲俗字?衆說紛紜。

爲了不把討論重心偏移到枝節問題上去,我們只引用幾家有代表性的觀點。

《中國大百科全書·語言文字》3“俗體”條(未收“俗字”條):“俗體(vulgar form)指民間手寫的跟字書寫法不合的漢字字體。

例如,盡作尽,備作俻、答作荅,覓作覔、變作变,敵作敌,顧作顾,獻作献。

俗體字從六朝已入碑刻,到隋唐時代俗體字更加增多。

俗體字最大的特點是改變筆畫,而有的字聲旁也有更改。

如燈作灯,墳作坟,驢作驴,遷作迁等字都是俗體。

唐代顔元孫《干祿字書》和王仁煦的《刊謬補缺切韻》裏所收俗體字極多。

宋元以後在戲曲小說刻板書裏還經常應用一些俗體字,其中很多字一直到現在還在應用,有不少已作爲正式的簡化字。

”按:字之俗、正,並非用字書作爲標準來判別的,字書所收的字大多從前代展轉抄襲而來,未必與各時代所規定的正字相合;俗字也並非都是手寫體,晚唐五代宋初的敦煌刻本中同樣充斥着俗字。

因此,這個解釋有錯誤,不足以用來作爲“俗字”的定義。

《漢語大詞典》4“俗字”條:“即俗體字。

舊時指通俗流行而字形不合規範的漢字,別於正體字而言。

北3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8年出版,該條由周祖謨先生撰寫。

4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0年出版。

齊顔之推《顔氏家訓·雜藝》:‘晉宋以來,多能書者,故其時俗,遞相染尚,所有部帙,楷正可觀,不無俗字,非爲大損。

’”這裏指出了“俗字”是“不合規範的漢字”,但是說是“舊時”,又說是“通俗”,都存在着問題,不足以用來給俗字下現代語言學上的定義。

《辭源》5“俗字”條:“在民間流行的異體字,別於正體字而言。

”按:把“俗字”限定在“民間流行”是很片面的,事實上文人墨客、王公貴族也照樣要寫俗字。

《辭海》6“俗字”條:“異體字的一種。

舊稱流行於民間的多數爲簡體的文字爲俗字,別於正字而言。

區分正和俗的標準,往往隨時代而變遷。

”按:把“俗字”的特徵定爲“多數爲簡體”,顯然沒有觸及本質問題,而且同樣具有片面性。

敦煌俗字既有簡化又有繁化,數量之比也還不足以說明簡化者占絕大多數。

《中文大辭典》“俗字”條:“謂通俗流行之字,別於正字而言。

”(與舊版《辭海》相同)7按:“通俗流行”者不僅是俗字,而且是正字。

我們現在的印刷品用的都是“通俗流行”的文字,然而卻是正字。

業師蔣禮鴻先生《中國俗文字學研究導論》8:“俗字是對正字而言的。

所謂正字,從顔元孫的話來看,可以有下列的意義:第一,是‘有憑據’;而所謂‘憑據’者,實在是‘總據《說文》’,就是說合於前人所認識的《說文》裏的六書條例。

第二,是不‘淺近’,用於高文大冊,是有學問的文人學士所使用的。

第三,在封建社會中,這種統治階級所使用的‘正字’,是被認爲合法的,規範的。

那麽,俗字者,5商務印書館1979年出版。

6上海辭書出版社1979年出版。

7《中文大辭典》,臺北華岡出版有限公司1979年出版,其說源於中華書局1936年出版的《辭海》。

8原刊於《杭州大學學報》1959年第3期,後收入《蔣禮鴻集》第三卷,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出版。

就是不合六書條例的(這是以前大多數學者的觀點,實際上俗字中也有很多是依據六書原則的),大多是在平民中日常使用的,被認爲不合法的、不合規範的文字。

應該注意的,是‘正字’的規範既立,俗字的界限纔能確定。

”這是迄今爲止對俗字概念最早作科學分析與定義的,也沒有人能夠真正突破其精要,尤其是揭示了“不合法的、不合規範”的問題關鍵。

裘錫圭先生《文字學概要》9第四章《形體的演變(上):古文字階段的漢字》“商代文字”下:“我們可以把甲骨文看作當時的一種比較特殊的俗體字,而金文大體上可以看作當時的正體字。

所謂正體就是在比較鄭重的場合使用的正規字體,所謂俗體就是日常使用的比較簡便的字體。

”按:這裏說的“俗體字”,雖然也關係到我們討論的俗字,但是主要講的是“書體”的問題,是將整個甲骨文看作金文的“俗體”。

郭在貽師、張涌泉師兄合撰《俗字研究與古籍整理》一文10:“所謂俗字,是相對於正字而言的,正字是指得到官方認可的字體,俗字則是指在民間流行的通俗字體。

關於正字和俗字,唐朝的顔元孫曾作過如下表述:‘所謂俗者,例皆淺近,唯籍帳、文案、券契、藥方非涉雅言,用亦無爽。

倘能改革,善莫能加。

所謂通者,相承久遠,可以施表奏、箋啓、尺牘、判狀,固免詆訶。

所謂正者,並有憑據,可以施著述、文章、對策、碑碣,將爲允當。

’在這段話中,顔元孫闡明了正字、俗字以及通用字的特點及其使用範圍。

他認爲俗字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一種淺近字體。

他所謂的‘通者’,其實也是俗字,只不過它的施用範圍更大一些,流沿的時9商務印書館1988年8月出版。

10見《古籍整理與研究》第5期,1991年。

收於《郭在貽語言文學論稿》,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

間也更長一些。

換句話說,顔元孫所謂的‘通者’,就是承用已久的俗字。

”按:這裏把俗字的主要特點和基本範圍都作了比較準確的說明,尤其是指出了“俗字”、“正字”是相對而言的,即判別俗字的參照系是正字;正字是得到官方認可的字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