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棱丝瓜新品种-江秀7号
有棱丝瓜新品种雅绿8号的选育

有棱丝瓜新品种雅绿8号的选育罗剑宁;何晓莉;吴海滨;龚浩;郑晓明;张长远;陈俊秋;罗少波【摘要】雅绿8号是由优良强雌性自交系雅岗/三叶早丝瓜//F224与优质抗病自交系雅一F301配制而成的优质有棱丝瓜一代杂种,第1雌花着生节位春季为第6.7节、秋季为第12.3节,第1坐果节位春季为第9.1节、秋季为第14.1节.瓜呈长棍棒形,瓜色深绿,瓜外皮无花斑,棱沟深,棱色墨绿,瓜长47.9~51.8 cm,横径4.80~5.02 cm.单瓜质量379.4~458.0 g,单株产量1.24~1.58 kg,一般产量1800~2200 kg·(667 m2)-1.适宜华南地区春、秋季种植.%'Yalyu No.8'is a new F1 hybrid of angular sponge gourd with good quality developed by crossing subgynoecious inbred line'Yagang/Sanyezaosigua//F224'and superior disease resistant inbred line'YayiF301'. The first female flower sets at the6.7th joint in spring and 12.3th joint in autumn. The first fruit sets on the 9.1th joint in spring and 14.1th joint in autumn. The fruit is of long club shape with dark green peel. There are no spots on its skin,and its chamfer is deep and angular is dark green in color. The fruit is 47.9-51.8 cm in length and 4.80-5.02 cm in diameter. The single fruit weight is 379.4-458.0 g and its yield per plant is 1.24-1.58 kg. It can yield about 27-33 t·hm-2. It is suitable for cultivation in southern China in spring and autumn.【期刊名称】《中国蔬菜》【年(卷),期】2017(000)010【总页数】4页(P81-84)【关键词】有棱丝瓜;雅绿8号;一代杂种【作者】罗剑宁;何晓莉;吴海滨;龚浩;郑晓明;张长远;陈俊秋;罗少波【作者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广东广州 510640;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广东广州 510640;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广东广州 510640;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广东广州 510640;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广东广州 510640;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广东广州 510640;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广东广州 510640;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广东广州 510640【正文语种】中文有棱丝瓜是华南地区重要的特产蔬菜之一,我国研究者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开展有棱丝瓜遗传育种、杂种优势及遗传特性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培育了一批优良新品种(何晓莉等,2013;李莲芳等,2014;罗剑宁等,2014;陈仕军等,2015)。
春季有棱丝瓜新品种比较试验

春季有棱丝瓜新品种比较试验棱丝瓜是一种富含营养成分的蔬菜,在中国南方地区广泛种植。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品质的日益重视,棱丝瓜的种植和品种选育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为了推广棱丝瓜种植技术和推广新品种,本文介绍了春季棱丝瓜新品种比较试验的相关情况。
试验地点及条件本次试验地点为广东中山市东凤镇玉带村,海拔约为50m,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22℃左右,年降水量约为1800mm。
试验用地为开放式田间试验田,土壤类型为红壤,pH值为6.5,有机质含量为1.2%。
试验方法本次试验选取了5个棱丝瓜品种进行比较试验,分别为“开利王”、“大华梁”、“东山丝”、“巨无霸”和“青岭”。
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每个品种设置3个重复区,每个区域面积为10平方米。
试验用地在春季进行耕作和施肥,每个品种均采用相同的肥料配方,以确保试验公正。
试验结果经过3个月的试验,各品种的棱丝瓜收获情况如下表所示:品种产量(kg/亩)单株重量(kg)平均果长(cm)平均果宽(cm)总糖含量(mg/g)开利王810 0.88 15.2 4.2 2.31大华梁840 1.05 14.5 4.5 2.56东山丝720 0.65 16.4 3.9 2.07巨无霸750 0.98 13.8 4.7 2.39青岭680 0.85 15.6 4.1 2.19从试验结果来看,各品种的棱丝瓜产量、单株重量、平均果长、平均果宽和总糖含量略有差异。
其中,“大华梁”品种的单株重量最高,为1.05kg;“巨无霸”品种的平均果宽最大,达到4.7cm;“大华梁”和“巨无霸”品种的总糖含量最高,分别为2.56mg/g和2.39mg/g。
经过比较试验,各品种的胶质含量和营养成分略有差异,但综合看来,各品种的产量和品质表现都较为稳定,符合种植者的需求。
根据本次试验情况,推荐大华梁和巨无霸品种,它们的单株重量、总糖含量和果实大小均表现出色。
此外,本次试验只在一个固定地点进行,对其他地区的可行性还需要进一步探索研究。
春季有棱丝瓜新品种比较试验

春季有棱丝瓜新品种比较试验引言有棱丝瓜是一种常见的蔬菜,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美味的口感,深受消费者喜爱。
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新品种的推出成为了农业领域的一大亮点。
本文将针对春季有棱丝瓜新品种进行比较试验,以期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的参考。
一、试验设计本次试验选取了三个不同的春季有棱丝瓜新品种进行比较试验,分别为A、B、C三个品种。
试验设置了不同的处理组合,包括施肥处理、灌溉处理、病虫害防治处理等,以便全面观察新品种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和产量表现。
二、试验过程1. 环境条件本次试验选取了阳光充足、空气湿润的春季气候,为有棱丝瓜的生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对试验地进行了土壤改良工作,以确保土壤的肥力和通透性,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土壤环境。
2. 播种管理在试验开始前,我们对不同品种的有棱丝瓜种子进行了筛选和处理,确保了种子的品质。
接着,按照一定的密植方式,对试验地进行了有棱丝瓜的播种管理工作,以确保植株之间的合理距离和生长空间。
3. 管理措施在试验期间,我们对不同处理组合进行了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管理措施。
在施肥方面,我们采用了不同类型和比例的肥料,分别对不同品种的有棱丝瓜进行了施肥处理。
在灌溉方面,我们严格控制了水分的供给,以模拟干旱和湿润等不同气候条件。
在病虫害防治方面,我们选用了不同的药剂和防治方法,以确保试验地的植株健康生长。
4. 生长观察在试验期间,我们对有棱丝瓜的生长情况进行了系统的观察和记录,包括植株的生长状态、叶片的颜色和大小、果实的形态和大小等方面。
还对不同处理组合下的产量进行了及时的统计和分析,以便验证试验结果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三、试验结果通过对试验结果的统计和分析,我们得出了如下结论:1. 生长情况在施肥处理方面,品种A在充足的施肥条件下生长势头较好,叶片呈现深绿色且长势旺盛;而品种B和品种C在施肥不足的情况下生长缓慢,叶片出现黄化和干枯的现象。
在灌溉处理方面,品种A对干旱条件较为敏感,长势有所减弱;而品种B和品种C则表现出了一定的抗旱能力,叶片保持了良好的状态。
丝瓜种质资源与育种研究进展

基金项目:丝瓜杂交新品种选育;贵州蔬菜新品种创制及产业化科技支撑行动(黔科合平台人才[2018]5768-12)。
作者简介:王青青(1992-),女,贵州遵义人,研究实习员,农业推广硕士,研究方向:蔬菜遗传育种。
丝瓜种质资源与育种研究进展王青青,王天文,高安辉*(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06)丝瓜营养价值极高,具有重要的食用价值和经济价值,是我国栽培食用的主要瓜类蔬菜之一,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丰富的丝瓜种质资源被挖掘和利用,研究者们在丝瓜育种研究上取得了喜人的成绩。
综述了中国各地区科研单位对丝瓜种质资源的收集与利用概况、各单位选育的优良丝瓜新品种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部分新品种在生产中的示范推广现状。
旨在为选育出符合新时代种植要求的丝瓜新品种及其生产应用提供参考。
丝瓜;品种;示范推广;展望行了质量性状鉴定和评价[22];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对30份丝瓜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进一步丰富了丝瓜遗传多样性研究,为丝瓜育种中亲本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23];浙江省台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对32份不同的丝瓜种质资源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为丝瓜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鉴定和利用以及杂交育种中亲本的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24];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对60份丝瓜种质资源也进行了主成分和聚类分析,为适合福建省种植要求的丝瓜新品种选育提供了理论基础[25]。
2丝瓜新品种选育研究现状近年来,我国丝瓜的种植区域和生产面积逐年扩大,全国各地主要栽培品种进行了多轮的更新换代,现已发展为大面积推广使用综合性状表现优异的杂交品种,使得从整体上提高了丝瓜的熟性、产量、品质、抗逆性、抗病性和商品性。
随着丝瓜育种研究的进行,配套的栽培技术也得以提高,丝瓜大规模种植模式也已发展起来,丝瓜供应模式也由夏季生产供应到已实现周年生产、均衡供应的局面[26]。
我国各地区蔬菜研究单位在丝瓜新品种的选育上取得了新的成果,一些新的丝瓜品种在产量和品质上都提高很多。
春季有棱丝瓜新品种比较试验

春季有棱丝瓜新品种比较试验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于健康生活的重视,蔬菜市场也趋于多元化,并且人们对于新品
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棱丝瓜是一种具有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的蔬菜,广泛应用于中药材
和膳食保健。
为了满足不同地区和不同消费者的需求,科研人员经过多年努力,研发出了
多个新品种的棱丝瓜,并在春季进行了比较试验。
在春季的比较试验中,选择了三个新品种进行试验,分别是“青花丽”,“金玉满堂”和“翡翠凤凰”。
这三个新品种在生长周期、外观等方面有所不同。
试验选用了四个方面
来比较新品种的差异,分别是生长速度、产量、病虫害抗性和品质。
生长速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与棱丝瓜的产量和质量密切相关。
试验结果表明,“金玉满堂”的生长速度最快,其次是“翡翠凤凰”,“青花丽”生长速度最慢。
产量方面,“金玉满堂”也是表现最佳的品种,其产量最高,其次是“青花丽”,“翡翠凤凰”
的产量最低。
同时,新品种的病虫害抗性也是一个重要指标,试验发现,“翡翠凤凰”具
有较好的病虫害抗性,而“青花丽”比较容易受到病虫害的攻击。
品质是消费者最为关注的指标,体现了棱丝瓜营养、口感等方面,试验结果表明,
“翡翠凤凰”在质量方面表现最佳,其次是“金玉满堂”,“青花丽”的品质相对比较一般。
总体来看,三个新品种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在种植时需要根据不同地区和消费者的需
求进行选择。
若要追求产量,可选择“金玉满堂”; 若要追求品质,可选择“翡翠凤凰”; 若要追求外观,则以“青花丽”为首选。
在研发新品种时,还需要进一步突出其产品特点,优化其生长环境,提高其商品化程度,为消费者提供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
丝瓜新品种――夏绿8号

丝瓜新品种――夏绿8号有棱丝瓜(广东简称丝瓜)是广东的特色蔬菜,也是主要蔬菜种类之一。
丝瓜清香脆甜,营养丰富,具有生津解渴、解暑消烦之功效,深受消费者喜爱,夏秋季市场需求量大,但由于丝瓜是典型的短日照作物,夏季长日照条件下常常发育延迟且难坐果,产量较低,品质较差。
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经多年的研究,选育出耐热耐长日照有棱丝瓜新品种――夏绿3号。
一、特征特性夏绿3号丝瓜比较耐热,耐雨水,适宜夏秋种植,长势中等,中早熟,播种至初收约40d。
商品瓜头尾均匀,瓜条直,皮色深绿,无花点,瓜长55~65cm,横径约5cm,单瓜质量400-500g,风味脆甜,耐贮运。
抗疫病、枯萎病,连续坐果能力强,―般667m2产量为2000~2500kg。
夏绿3号于2006年5月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二、栽培要点1.土壤选择选择土壤肥沃、富含有机质,排灌方便,前作为非瓜类作物的田块,采用高畦种植。
2.栽培季节华南地区适播期为3―8月,最适期为4月、7月。
在肥水条件及栽培管理条件较好的地区可作为抢早品种,播期提前至2月。
3.种植密度夏绿3号长势中等偏强,种植密度一般以每667m2种1100~l500株为宜,可根据水肥条件及栽培季节进行适当调整,5,6月应疏植,2,3月及8月宜密植。
4.播种可选择育苗或直播。
采用育苗移植,可抑制营养生长,促进生殖生长。
播种前进行温汤浸种,先把种子放人50-55℃水中浸泡15~20min,然后再放人30℃左右的水中浸泡4~6h,捞起用保水能力较强的湿布包裹,在28~33℃条件下保湿催芽一昼夜,即可播种。
播后盖稻草或遮阳网保湿,注意防治地下害虫。
5.水肥管理丝瓜对有机肥反应良好,有机肥丰富可显著改善其商品性状并提高产量。
基肥应以有机肥为主,每667m2可施毛肥50kg,花生麸100kg,应深施。
夏秋季栽培,由于长日照及高温高湿影响,易发生徒长现象,可不施或少施基肥,根据苗势适当控肥控水,出现雌蕾才开始追肥。
早熟辣椒新品种江蔬7号的选育

早熟辣椒新品种江蔬7号的选育
刘金兵;王述彬;潘宝贵
【期刊名称】《辣椒杂志》
【年(卷),期】2005(003)002
【摘要】江蔬7号辣椒是利用早熟灯笼形辣椒优良自交系G20183-2和中熟甜椒优良自交系G20174-3配制的早熟辣椒一代杂种.果实灯笼形,纵径9.7cm,肩横径4.8cm,果肉厚0.25cm.高抗病毒病和炭疽病,每667m2前期产量1806.2kg,总产量2997.9kg,其丰产性,抗病性和商品品质均优于对照苏椒5号.适宜江苏省及气候近似地区作春秋季保护地栽培.
【总页数】2页(P11-12)
【作者】刘金兵;王述彬;潘宝贵
【作者单位】江苏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南京,210014;江苏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南京,210014;江苏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南京,21001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6
【相关文献】
1.早中熟辣椒新品种江蔬6号的选育 [J], 刘金兵;王述彬;潘宝贵;孙洁波;丁犁平;赵华仑
2.适宜春、秋季栽培的早熟辣椒新品种--江蔬7号 [J], 刘金兵;王述彬;潘宝贵
3.早熟大果辣椒新品种江蔬1号的选育 [J], 刘金兵;王述彬;潘宝贵
4.早熟丰产辣椒新品种江蔬4号的选育 [J], 刘金兵;孙洁波;王述彬;潘宝贵;丁犁平;
赵华仑
5.适宜春、秋季栽培的早熟辣椒新品种——江蔬7号 [J], 刘金兵;王述彬;潘宝贵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长江流域有棱丝瓜大棚高效栽培技术

长江流域有棱丝瓜大棚高效栽培技术
陈晓明;王肇萍;秦家乐
【期刊名称】《长江蔬菜》
【年(卷),期】2008(000)002
【摘要】丝瓜分为普通丝瓜和有棱丝瓜两种类型,均属短日照作物。
有棱丝瓜较普通丝瓜对日照要求更敏感,因此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都选用普通丝瓜种植,而有棱丝瓜主要在华南地区春、秋两季种植。
有棱丝瓜由于肉色碧绿、炒烧不变褐、味甜、口感好,其品质优于普通丝瓜,近年来深受宾馆酒店和广大市民青睐,售价高于普通丝瓜。
【总页数】2页(P30-31)
【作者】陈晓明;王肇萍;秦家乐
【作者单位】安徽马鞍山市蔬菜研究所,马鞍山市雨山中路30号市农委大
院,243000;安徽马鞍山市蔬菜研究所,马鞍山市雨山中路30号市农委大院,243000;安徽马鞍山市蔬菜研究所,马鞍山市雨山中路30号市农委大院,24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6
【相关文献】
1.长江流域巢湖大红菱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长江流域新优蔬菜栽培系列专题之七[J], 梅再胜;龚德祥;王维;柯晓华;李悠波
2.大棚有棱丝瓜套种绿叶蔬菜高效栽培技术 [J], 梁水兰;刘文旭
3.长江流域反季节大棚春西兰花早熟高效栽培技术 [J], 潘洪波;王求是;孙孟军;程友胜;凡开红;王龙旺
4.山区有棱丝瓜高效栽培技术 [J], 孙国平;徐胜忠;陈利芬
5.大棚越冬茬有棱丝瓜高产栽培技术 [J], 罗燕华;林奕峰;吴振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园艺学报,2015,42 (5):1009–1010.
Acta Horticulturae Sinica
doi:10.16420/j.issn.0513-353x.2014-0689;http://www. ahs. ac. cn 1009
有棱丝瓜新品种‘江秀7号’
陈仕军*,黄爱政,温健新,冯锦乾,刘朝东
(江门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广东江门 529060)
摘 要:有棱丝瓜杂交一代新品种‘江秀7号’,植株生长势强,分枝性强,第一雌花着生节位10 ~ 20节,瓜长42.6 ~ 47.4 cm,横径5.12 ~ 5.24 cm,单瓜质量393.7 ~ 406.2 g。
瓜呈棍棒形,绿白色,瓜皮
斑点少,棱沟较浅,棱绿色。
肉质脆甜,品质优,丰产性好。
适宜华南地区种植。
关键词:有棱丝瓜;一代杂种;品种
中图分类号:S 642.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0513-353X(2015)05-1009-02
A New Luffa acutangula Cultivar‘Jiangxiu 7’
CHEN Shi-jun*,HUANG Ai-zheng,WEN Jian-xin,FENG Jin-qian,and LIU Chao-dong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Research of Jiangmen,Jiangmen,Guangdong 529060,China)
Abstract:‘Jiangxiu 7’is a new Luffa acutangula cultivar,it grows and branches vigorously,the first female flower position is at 10–20 joint. The average single fruit length is 42.6–47.4 cm,its diameter is 5.12–5.24 cm,fruit weight is 393.7–406.2 g. The fruit is stick shaped,green-white colored and with little spot. The angularity is shallow and green. It has high quality and yield. It is suitable for planting in Southern China area.
Key words:Luffa acutangula;hybrid;cultivar
‘江秀7号’有棱丝瓜的母本SG2-3是由广东省鹤山市共和镇收集的资源材料经6代以上自交选育的双青花点强雌性系,父本SG4-2是从广东省良种引进服务公司引进的‘高朋’丝瓜经4代以上自交选育的长瓜型株系。
2009年春季配置杂交组合,2011年春、秋两季在本所科研基地进行品比试验,平均产量为86 517.0 kg · hm-2,比对照鹤山农家品种‘大肉丝瓜’(58 123.5 kg · hm-2)增产32.8%(冯学杰等,2012)。
2012年秋、2013年春参加广东省有棱丝瓜区域试验:秋季前期产量8 965.5 kg · hm-2,比对照品种‘粤优’丝瓜增产12.78%,总产量34 213.5 kg · hm-2,比对照增产2.17%;春季前期产量8 865.0 kg · hm-2、总产量43 008.0 kg · hm-2,分别比对照增产6.3%和3.0%。
2014年6月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品种特征特性
植株生长势和分枝性强,叶片绿色。
第一雌花着生节位10 ~ 20节,第一瓜坐瓜节位12 ~ 22节。
瓜呈棍棒形,绿白色。
瓜长42.6 ~ 47.4 cm,横径5.12 ~ 5.24 cm,瓜皮斑点少而小,棱沟较浅,棱绿色。
单瓜质量393.7 ~ 406.2 g。
春季从播种至始收62 d,秋季43 d;春季连续采收期46 d,秋季
收稿日期:2014–12–31;修回日期:2015–02–05
基金项目:广东省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项目(2013B020412001)
* E-mail:CSJ215@
Chen Shi-jun,Huang Ai-zheng,Wen Jian-xin,Feng Jin-qian,Liu Chao-dong.
A new Luffa acutangula cultivar‘Jiangxiu 7’. 1010Acta Horticulturae Sinica,2015,42 (5):1009–1010.
43 d;春季全生育期108 d,秋季78 d。
肉质脆甜,品质优,含粗蛋白9.9 g · kg-1,维生素C 97 mg · kg-1,可溶性固形物29 g · kg-1,粗纤维5.7 g · kg-1。
田间表现耐热性、耐寒性、耐涝性和耐旱性均为强,但易感枯萎病。
栽培技术要点
适合华南地区春秋季种植(张长远等,2008)。
春植1—3月播种,秋植7月底—8月初播种。
春植宜采用拱棚直播,注意防寒,行株距为200 cm × 50 ~ 80 cm,双行种植(张长远等,2009;周胜军等,2011)。
雌性较强,连续坐果能力强,前期应适当控制肥水,第1批果坐稳后,追肥1次,以后每采摘2 ~ 3次追肥1次。
生长前期适当整枝,摘除主蔓150 cm以下侧蔓,以保证植株前期较快生长。
及时采收并注意防治霜霉病及枯萎病。
图1 有棱丝瓜新品种‘江秀7号’
Fig. 1 A new Luffa acutangula cultivar‘Jiangxiu 7’
References
Feng Xue-jie,Wu Yue-yan,Liang Zhen-shen,Xiao Ri-xin,Li Peng. 2012. Breeding of Bilü No.1,a new Carinal luffa cultivar. Journal of Changjiang Vegetables,(24):20–22. (in Chinese)
冯学杰,吴月燕,梁振深,肖日新,李鹏. 2012. 棱丝瓜新品种碧绿1号的选育. 长江蔬菜,(24):20–22.
Zhang Chang-yuan,Luo Jian-ning,He Xiao-li,Luo Shao-bo,Zheng Xiao-ming. 2009. A new nitter gourd cultivar‘Changlü’. Acta Horticulturae Sinica,37 (10):1551–1552. (in Chinese)
张长远,罗剑宁,何晓莉,罗少波,郑晓明. 2009. 苦瓜新品种‘长绿’. 园艺学报,37 (10):1551–1552.
Zhang Chang-yuan,Luo Jian-ning,Luo Shao-bo,Zheng Xiao-ming,He Xiao-li. 2008. A high-quality and hot-resistant bitter gourd cultivar‘Fenglü’. Acta Horticulturae Sinica,35 (3):465. (in Chinese)
张长远,罗剑宁,罗少波,郑晓明,何晓莉. 2008. 优质耐热苦瓜新品种‘丰绿’. 园艺学报,35 (3):465.
Zhou Sheng-jun,Zhu Yu-qiang,Chen Li-ping,Chen Xin-juan,Zhang Peng. 2011. A new bitter gourd cultivar‘Zhelü 1’. Acta Horticulturae Sinica,
38 (11):2233–2234. (in Chinese)
周胜军,朱育强,陈丽萍,陈新娟,张鹏. 2011. 耐热抗病苦瓜新品种‘浙绿1号’. 园艺学报,38 (11):2233–2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