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 新课标 人教版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和科学探究形成原电池概念,初步了解原电池的组成,理解原电池的基本化学原理,初步掌握电极判断、电极反应式的书写;通过原电池构成条件的研究,学习科学研究方法;了解干电池工作原理。
2、过程与方法(1)分析火力发电的原理及利弊,建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新思路,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的分析,提出实现新思路的各种推测和猜想等,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2)通过实验和科学探究,训练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表达与交流能力,从而获得科学研究能力和技巧,增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生在成功与失败之间体验探究的快乐,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中体验交流的快乐,在课堂与生活的有效链接中体验学以致用的快乐,最终得到自我价值的体现。
(2)利用课堂内学习探究课堂外调查相互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对原电池的技术产品——各种化学电源的原理、应用有一个较为理性的认识之后,感悟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以及化学电源可能会引起的环境问题,初步形成较为客观、正确的能源观,提高开发高能清洁燃料的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反应原理、构成及应用。
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对现代化的重大意义。
【教学难点】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探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教学方法】科学设想—实验探究—小组合作—讨论学习—归纳总结【课内外教学资源及组合】1、实验准备:Zn片、Cu片、铁丝、铜丝、石墨棒、干电池、稀硫酸、CuSO4溶液、乙醇、西红柿、苹果(或其他水果、蔬菜)、灵敏电流计、烧杯、导线。
2、教具准备:铜锌原电池工作原理的模拟动画、多媒体课件。
【课前预习】1、分析火力发电的利与弊2、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3、原电池的概念,工作原理和本质4、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教学过程】【引入课题】电能是现代社会中应用最广泛,使用最方便、污染最小的一种二次能源,又称电力。
高中化学_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知识与能力1、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反应原理、构成条件及应用。
2、认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对能量转化的重要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学习化学的乐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
2、培养勤于思考、探索求实的科学态度。
课前给学生分发导学案,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导学案中的自主预习部分,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填写,加深印象。
导学案中的课内探究部分,通过课件展示探究活动内容,学生小范围进行合作完成,从实验中获得信息,讨论完成。
通过归纳整理加强对知识点的掌握。
课后提升部分,学生通过自我反馈环节,回扣教材内容,查漏补缺,并总结学习和分析问题的方法。
通过导学案层层递进的方式,识记基础知识点,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化学能与电能》学情分析对于本节内容,学生本身就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比如生活中的各种用电器所用到的电池。
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逐渐增强,面对问题或现象,学生更有兴趣去进一步地探索和提升自己的能力。
学生已学习了一个学期的高中化学知识,逐渐适应了高中学习的学习,大多数学生有学习化学的兴趣,有较好的学习习惯和一定的学习方法。
但学生程度参差不齐,由于高一课时紧,内容多,部分学生初中化学的知识遗忘较严重,理解掌握上差别较大。
有极个别学生基础薄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强化基础教学,以期能取得较好效果。
《化学能与电能》效果分析本节课以“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为学生学习的三个基本维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为指导,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模式,通过讨论法、比较法、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用多媒体以直观形象地辅助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
通过以上教学方式和方法,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及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本节课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课堂的安排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本节课,学生不仅掌握了基本知识,更提升了自身科学素质和科学修养,通过层层设疑,使整节课的进行过程中,学生一直在保持思考,这不仅提高了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充分利用了课堂时间,更使学生习惯思考,课后练习的结果也表明,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的基本知识掌握较好,分析问题能力有所提高。
新课程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第一课时)

新课程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第一课时)新课程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第一课时)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课程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以下我从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说教材1、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化学能与电能属于化学原理范畴,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原理性知识之一,也是对氧化还原反应原理本质的拓展和应用。
初中化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在选修模块④将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
本节课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又为选修奠定必要的基础。
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2、三维目标的确定和依据(1)知识与技能:①理解并掌握原电池原理。
②通过实验提高学生设计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帮助学生自主建构原电池概念,理解和掌握原电池原理。
②通过化学史实引导学生以问题为中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原电池的发明、发展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态度。
②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愉悦,增强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重点、难点的确立重点:原电池的反应原理、构成条件。
难点:原电池的原理和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二、说教法1、实验探究法本节在学习原电池的概念和原理时,实验探究过程可以表示为:实验探究法的选择意在落实新课改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本理念。
2、指导发现式本节课从科学史的引入到实验探究,再到归纳整理得出结论。
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活动都是在教师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和指导之下完成的,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尽可能排除失败和无效学习。
本节课中原电池中的微观粒子(电子和离子)的运动状况作为难点,我借助两种手段来突破。
一是利用灵敏电流计判断电子的运动方向,二是借助电脑动画模拟演示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运动情况。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

.
在导线间接上电流表电流表指针偏转有电流产生
结论:在化学氧化还原反应发生的同时,有电流通过导线,说明化学能已直接转变为电能。而这一转化装置化学上把它叫原电池。
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教师: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是么呢?
探究实验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播放铜—锌原电池工作原理课件并分析:当把用导线连接的锌片和铜片一同浸入稀硫酸中时,由于锌比铜活泼,容易失去电子,锌被氧化成Zn2+而进入溶液,电子由锌片通过导线流向铜片,溶液中的H+从铜片获得电子被还原成氢原子,氢原子再结合成氢分子从铜片上溢出。
(教师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作小结)
.
分组讨论:根据电池的工作原理,如果给你一只电池,你将怎样判断电池的正负极?
归纳方法:(1)活泼金属作原电池的负极,不活泼金属作原电池的正极;(2)发生氧化反应的是负极,发生还原反应的是正极;(3)电子流出是负极,电子流入是正极。(注:电子流向与电流方向相反)
质疑:根据原理,你能否自制一个电池?在制作之前,我们首先必须掌握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原电池原理的应用(课堂练习)。
反思:本节课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通过三个探究实验的设计与实施,落实了原电池的概念、工作原理、构成条件等重点知识。探究方式既有学生的动手实验,又有观看课件的学习,还有学生间的分析、讨论、归纳、小结等。方法得当,各教学资源得到优化组合,较好地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突破了教学的难点,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学生积极配合,反映强烈,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实验设计合理有创新,课堂气氛活跃,知识点得到充分落实。本节公开课得到同仁的一致好评。这种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学生获得足够的感性材料后,积极思考交流,在学习中体现了师生的良好合作关系。
高中化学——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

第二章第2节化学能与电能一、教材分析本节重点是原电池,应熟练掌握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正负极的判断、电极反应的书写、两极现象、电子电流离子的移动方向、正负极的反应类型、原电池的简单设计及原电池图示的画法。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燃煤发电的流程及关键步骤2、掌握锌铜原电池的基础知识3、记住化学电池的本质4、了解常见电源能力目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化学兴趣及严谨的化学治学态度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锌铜原电池的基础知识难点:锌铜原电池的基础知识四、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没有平行分班,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较大差距。
学生对于原电池的了解限于普通原电池的外表结构,因此在教学中应该结合课本实例反复深入的讲解和练习。
五、教学方法1.实验法:原电池实验应分组实验。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原电池基础知识,初步把握原电池实验的原理和方法步骤。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两人一组,实验室内教学。
课前打开实验室门窗通风,课前准备好实验仪器。
七、课时安排:2课时八、教学过程㈠燃煤发电的流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学能转换为电能的关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探究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分别插入稀稀尝试填写下表:⑵原电池中如何判断正负极?⑶正极金属起啥作用?啥在正极上得电子?⑷正负极发生的反应类型?【知识应用】1、用下列物质设计一个原电池CuSO4溶液、ZnSO4溶液、H2SO4溶液、NaOH溶液、FeCl3溶液、NaCl溶液、Fe棒、Cu棒、C棒、Zn片、Cu片、铜线、2、画出装置图㈢、常见电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板书设计化学能与电能㈠燃煤发电的流程(二) 探究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化学能转换为电能的关键㈢、常见电源十、教学反思在精讲的同时一定注意学生的参与,题不在多要精挑题目做通讲透,否则讲得多练得多最后学生还是不懂因此求“悟”乃根本。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结合新课程标准,高中化学教学应着眼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教师应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教。
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体验学习过程、理解知识的产生、发展和运用,并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地体现学习的成就感。
引导课中教师采用实验创设情景,通过“水果电池能让生日卡唱歌”的实验让学生体验学习化学的乐趣,引出研究的课题——发展中的化学电源。
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是介绍几种发展中的化学电源,这些内容完全可以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来完成,这样会给学生创造广阔的学习空间和轻松愉悦的学习情境。
然后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探索化学电源的科学知识。
最后以成果汇报的形式,将学生研究成果进行展示,教师结合实际情况精心点拨、适当讲解,进而全面地落实新课改。
本课还应考虑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以及教学内容的安排,设计中应充分利用教材、图片、课外资料等教育资源,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
教学中采用如下的模式:直观感知——引出课题——汇报交流——能力提升——情感升华。
二、〖教材分析〗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二课时)初中化学已经从燃料的角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的一些知识,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又将从科学概念的层面和定量的角度比较系统深入地学习。
本节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又为选修模块奠定必要的基础。
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几种电池初步认识化学电源的结构及原理。
难点是化学电池本质的归纳。
三、〖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过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原电池原理,用所学的理论指导“发展中的化学电源”的研究性学习,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本节课用“趣味实验”导入新课,以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汇报为主,结合教师点拨、对比、归纳出化学电池反应的本质。
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介绍发展中的化学电源,通过研究性学习增强学生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化学能与电能》优秀的教学设计

《化学能与电能》优秀的教学设计〔精选6篇〕《化学能与电能》优秀的教学设计1三维目标:①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一些常见的化学电源。
知识与技能:②能从能量转化、装置、电极反响等方面区别充电和放电反响。
③初步了解化学电源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②通过对几种新型实用电池的认识,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
情感、态度①将电池的知识应用于生产实际,使学生体会学以致用。
与价值观②通过了解电池对社会的奉献,逐步形成可持续开展的思路。
教学重点:各种电池的区别及优缺点教学难点:能量转化、装置、电极反响等方面区别充电和放电反响教学方法:分析比拟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验用品教学过程:第二课时【复习】请同学们利用铜和硝酸银的反响设计一个原电池,指出正负极,写出电极反响。
[引言] 干电池是我们常用的电池,干电池大家非常熟悉,其实干电池是化学电源的一种,化学电源就是利用原电池原理制造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各种电池。
它的内部构造大家清楚吗?它的放电原理是什么?下面让我们具体来了解化学电源。
化学电源就是利用原电池原理制造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各种电池,简称电池。
二、开展中的化学电源1、干电池最早使用的,大家熟悉的干电池――锌锰电池。
它是一种一次性电池,放电后不能充电〔内部的氧化复原反响是不可逆的〕。
[观察]干电池的外型,说出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了解干电池的内部结构。
【图片和实物展示】①干电池的构造:石墨棒、MnO2糊、NH4Cl糊、锌筒。
②电极反响:正极:2NH4++ 2e- = 2NH3+H2 负极:Zn - 2e- → Zn2+总反响:Zn +2NH4+= Zn2++ 2NH3+H22MnO2+H2=2MnO(OH) ZnCl2+4NH3=[Zn(NH3)4]Cl2③优缺点:优点:体积小,携带方便。
缺点:一次性电池,放电之后不能充电。
锌皮被腐蚀而穿导致电解液外溢。
废旧电池污染环境。
④改良:外壳套上金属筒或塑料筒的方法改成了防漏电池;将糊状NH4Cl换成湿的KOH,并在构造上作了改良,制成了碱性锌锰电池,延长了电池的使用寿命。
化学能与电能教案

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授课班级:高一16班授课人:周勋亮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化学能与电能之间转化的实质;2、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初步形成原电池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2、通过反应物之间电子的转移的探究,理解原电池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拓展和运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阅读相关电能的材料,了解电能在日常生活中的重大作用,提高学生节约能源,节约用电的意识;2、感悟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以及化学电源可能会引起的环境问题,形成较为客观、正确的能源观,提高开发高效清洁燃料的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原电池的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教学难点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研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分析、讨论、思考、交流、归纳、小结教具准备纯锌粒、锌片、铜片、稀硫酸、酒精、导线、烧杯、试管、灵敏电流计、音乐贺卡、柠檬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目的“水果电池”:利用柠檬做水果电池,带动音乐贺卡继续“唱歌”观察、思考课堂引入,提起同学们兴趣板书: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提问:电能是一次能源还是二次能源回答考察学生预习情况,让课堂变得紧凑,回归课堂板书:一次能源、二次能源在书上打记出来【多媒体展示】水电站、风力发电站、火电站图片;提问:1、火力发电站的工作原理是什么?2、火力发电有哪些缺点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缺点:1、煤炭是非可再生资源2、排除大量温室气体3、可能导致酸雨4、能量转化率低连续提问,让学生积极思考,通过已有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问:触摸试管外壁,温度是否上升?【实验1】取小粒纯锌粒通过实验发现问题:化学为什么温度上升了?放入试管中,加入稀硫酸,观察现象能直接转化为了热能,那么能否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呢?提示:我们一起来分析这个实验,通过反应方程式来进行分析,找出氧化剂、还原剂,并用单线桥法标出电子转移的数目和方向学生书写反应方程式,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并用单线桥法标出电子转移的数目和方向提问: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有电子在发生转移,那么能不能将其变成电流,产生电能呢?回答:可以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隔到不同的区域进行,产生定向移动的电荷,即产生电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化学能与电能之间转化的实质。
(2)掌握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它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分析思维能力。
(2)通过反应物之间电子的转移的探究,理解原电池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的拓展和运用。
(3)通过化学史实引导学生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法。
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加深理解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我国电力状况的探讨和火力发电利弊分析使学生树立能源观环保观社会使命感。
(2) 通过原电池实验设计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化学在生活中的巨大实用价值,进一步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教材内容分析:
初中化学从燃料角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的一些常识,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还会从定量的角度深入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
因此,这节课作用是承上启下!既是初中内容的深入,又是进一步学习的准备。
教材呈现的思路是1首先介绍电的广泛使用2接着分析我国电力状况,分析火力发电利弊。
提出怎么解决这个弊端3从产生电流的条件和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引出原电池的一串分组实验4 理解分析原电池特点5介绍新型高能电池开阔学生视野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教学难点: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研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三教学对象分析:学生具备部分氧化还原的知识和少量电学常识,同时他们也有一定的实验技能,可以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
四教学策略:
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分析、讨论、思考、交流、归纳、小结。
五教学步骤:
引入: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器广泛应用,它们都需要依靠电力工作。
而电能是一种二级能源。
推进:分析火力发电的能量转化的过程,分析火力发电的利弊
提出问题:怎么克服弊端减少中间环节,一步到位实现化学能到电能转化
分析问题:1产生电流的条件 2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3分组实验
解决问题:我们可以用原电池解决矛盾。
原电池概念……特点……应用……
五教学过程:
成,它的组成条件是什么?(二)引到学生归纳总结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以及化学电池的反应本质。
化学电池的反应本质。
3聆听理解记忆原电池相关概念特点本质
五巩固练习
出示老师设计的实验,启发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进行各种尝试。
(1)填写好老师预先设计的表
格
(2)写制作成功的原电池的电
极反应式和总化学方程式。
1、培养学生处理化学事实的
能力。
初步学会控制实验条件的
方法。
2、通过书面表达训练学生使用
化学用语的技能。
六组织学生科学探究
趣味实验
给出器材,如何设计水果电池设计并上台实验通过科学探究进一步让学生
大胆设计,大胆实验探究,获取
感性材料。
激发化学学习兴趣。
并为下节课(发展中的各种新电
池
) 做准备。
七、评价和反思
1、多媒体呈现形成性训练
2、布置课堂同步检测(书面呈现)
3、引导学生自评和互评。
(1)完成形成性训练和课堂同
步检测。
(2)自评和互评。
全面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的提升。
[板书]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一、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
(一)火力发电工作原理
(二)原电池
1.概念: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原电池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3.原电池的电极名称
负极:电子流出(电流流入)的一极(较活泼金属),发生氧化反应。
正极:电子流入(电流流出)的一极(较不活泼金属),发生还原反应。
4.电极反应式与电池总反应式负极(锌片) Zn+2e-=Zn2+ (氧化反应)
正极(铜片) 2H++2e-=H2↑(还原反应)
电池总反应式:Zn+2H+=Zn2++H2↑
5.组成原电池的条件(两极一液一连线)
①电极:有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一种是非金属导体)材料作电极。
②②溶液:两电极均同时插入电解质溶液中。
③③导线:两电极用导线相连,形成闭合电路。
④原电池化学反应本质:能自发进行氧化还原反应。
附录《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学案
1.练习(1)能源可分为一级能源和二级能源,自然界中以现成形式提供的能源称一级能源,需依靠其他能源的能量间接制取的能源称为二级能源。
据此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天然气是二级能源 B.石油是二级能源
C.电能是一级能源 D.水力是一级能源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化石燃料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充分燃烧
B.化石燃料在燃烧过程中能产生污染环境的CO、SO2等有害气体
C.直接燃烧煤不如将煤进行深加工后再燃烧的效果好
D.固体煤变为气体燃料后,燃烧效率更低
二、探究原电池的组成条件
原电池构成部分对比一实验现象解释(有关化学方程式)
稀硫酸
Zn 石墨
稀硫酸
Cu 石墨
灵敏电流计
原电池构成部分对比二实验现象解释(有关化学方程式)
稀硫酸Zn Fe
乙醇Zn Fe
灵敏电流计
原电池构成部分对比三实验现象解释(有关化学方程式)
稀硫酸Zn Zn
稀硫酸Zn Fe
灵敏电流计
原电池构成部分对比四实验现象解释(有关化学方程式)
插在一个西红柿中Zn Cu
插在两个西红柿中Zn Cu
灵敏电流计
三、下列装置是否为原电池?判断依据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