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病毒感染ppt课件

合集下载

病毒感染与免疫课件

病毒感染与免疫课件
免疫反应:抗原识 别、免疫应答、免
疫记忆等
免疫功能异常:自 身免疫病、过敏反 应、免疫缺陷病等
免疫细胞:T细胞、 B细胞、NK细胞等
免疫调节:免疫抑 制、免疫增强、免
疫耐受等
病毒与免疫
病毒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
病毒感染:病毒通过 感染细胞,复制并传

免疫反应:免疫系统 识别并清除病毒,保
护机体
免疫记忆:免疫系统 记住病毒,防止再次
病毒感染症状
01
发热:体温升高,可能 伴有寒战、头痛等症状
03
呼吸道症状:咳嗽、 咳痰、呼吸困难等
05
皮肤症状:皮疹、水 疱等
02
乏力:身体疲劳,精 神不振
04
消化道症状:恶心、 呕吐、腹泻等
06
神经系统症状:头痛、 头晕、意识模糊等
免疫系统
免疫系统组成
免疫器官: 包括淋巴结、 脾脏、骨髓

免疫细胞: 包括T细胞、 B细胞、NK
细胞等
免疫分子: 包括抗体、 补体、细胞
因子等
免疫应答: 包括固有免 疫和适应性
免疫
免疫反应过程
01 识别抗原:免疫细胞识别并捕 获病原体
02 激活免疫细胞:免疫细胞被激 活,产生抗体和细胞因子
03 清除病原体:抗体和细胞因子 清除病原体
0
免疫功能调节
毒等
05
单链DNA病毒:以单 链DNA为遗传物质的 病毒,如流感病毒、艾
滋病病毒等
03
逆转录病毒:以RNA 为遗传物质,但具有逆 转录酶,能将RNA逆 转录为DNA的病毒,
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06
单链RNA病毒:以单 链RNA为遗传物质的 病毒,如流感病毒、艾

2023年版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监测与防控ppt课件

2023年版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监测与防控ppt课件

经验教训与总结
教训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VS
• 全球视野,在面对呼吸道合胞病毒 等全球性疫情时,各国应积极加强 国际交流与合作,共享防控经验和 技术成果,共同提升全球公共卫生 安全水平。
05 未来展望与研究重点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防控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 呼吸道合胞病毒的变异能力使得疫苗研发难度较大,需要不断更新疫 苗策略。
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二:校园聚集性疫情控制
• 精准防控,某学校发生呼吸道合胞病毒聚集性疫情,卫生部门与学校紧密合作,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如加强校园消毒 、推广个人防护、开展健康教育等,成功阻止病毒在校园内进一步传播。
防控实践分享
实践一:病毒监测与预警体系建设 实践二:公众防范意识提升
• 科学监测,通过加强病毒监测网络 建设,提高呼吸道合胞病毒的检测 能力,实现早期预警和快速响应, 为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个人
自觉遵守防控规定,增强个人 防护意识,积极参与防控工作

04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案 例分析与实践
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一:大规模暴发事件应对
• 快速响应,在某大型城市,出现呼吸道合胞病毒大规模暴发,卫生部门迅速启 动应急机制,通过加强病毒监测、提高公众防范意识、及时隔离治疗患者等措 施,有效控制了疫情蔓延。
2023年版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 监测与防控
汇报人:xxx 2023-11-22
目 录
• 概述 •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监测 •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案例分析与实践 • 未来展望与研究重点
01 概述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背景和现状
全球性威胁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是 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特别是 在儿童中,它是引起急性下呼吸

(2024年)PPT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第十版防控方案培训课件

(2024年)PPT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第十版防控方案培训课件

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共同应对全球公 共卫生挑战。同时,加强国内防控体系 的建设和完善,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
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针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新的传染病疫情, 我们需要加强预警和监测体系建设,及 时发现和控制疫情的传播。同时,加强 科研和技术创新,为防控工作提供更多
的科技支撑和保障。
26
THANKS
2024/3/26
4
临床表现与诊断方法
临床表现
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可以鼻塞、流涕、咽痛、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结膜炎、肌痛和腹泻 等为主要表现。重症患者多在发病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严重者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 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Chapter
2024/3/26
7
总体策略与原则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科学指导、及时救治”的 原则,强化常态化防控和应急处置相结合。
突出重点环节,加强医疗机构、学校、社区、农村等重 点场所的防控工作。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
2024/3/26
8
关键措施及实施要求
01
加强疫情监测和预 警,及时发现和报 告疫情。
国内疫情现状
我国疫情呈现多点散发、局部暴发的 态势,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
国外疫情现状
趋势分析
随着全球疫苗接种的推进和防控措施 的加强,未来疫情有望得到控制。然 而,病毒变异和跨境传播等因素仍可 能对疫情防控带来挑战。
全球疫情仍在持续蔓延,部分国家和 地区出现疫情反弹。
2024/3/26
6
02
第十版防控方案核心内容解读
PPT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第十版防控 方案培训课件

版病毒感染ppt课件

版病毒感染ppt课件
增强其杀伤力。 还能调节癌基因的表达,抑制肿瘤细胞分裂。 (3)免疫调节:活化中性粒细胞、NK细胞、促进 Th1细胞发育等。
(二)NK细胞和巨噬细胞:早期发挥作用
三、特异性免疫
(一)体液免疫---阻止病毒扩散
1、中和抗体( neutralizing antibody) 能与抗体结合,降低或消除病毒的感染能力。
但不是病毒感染的必然结局!!
重点内容:
1. 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 2. 病毒持续性感染的类型及主要特点
第三节 抗病毒免疫
一、概述
包括固有性(天然)免疫和适应性(特异)免疫 一)固有性免疫机制 (一)屏障结构
1、皮肤与粘膜的屏障作用:机械阻挡、分泌杀病毒 物质、正常菌群的拮抗
2、血脑屏障:紧密连接和微弱的吞饮作用 3、胎盘屏障:主要是妊娠3月内
第19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p.215
第一节 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与感染类型
一、传播方式 1、水平传播(horizontal transmission):
指病毒在人群个体间的传播。 2、 垂直传播(vertical ~):
指病毒通过生殖细胞、胎盘、产道、 哺 乳及密切接触由亲代直接传给子 代。 如风疹病毒、HIV、HBV、HCMV等。
机械性损伤。
多数以一种途径,少数是多途径(HIV)
三、病毒感染的类型
(一)隐性感染(inapparent viral infection): 病毒进入机体不引起临床症状。
(二)显性感染(apparent ~): 表现出临床症状的感染。可表现为局部感染
或全身感染。显性感染发生率见下表! 1、急性病毒感染(acute ~):
2、细胞免疫病理作用: CTL可杀伤病毒感染并带新抗原的靶细胞,可引 起组织损伤或功能障碍。如HBV感染的肝细胞损 伤。

病毒的感染和免疫PPT课件

病毒的感染和免疫PPT课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特异性免疫应答
细胞免疫
T细胞在接受抗原刺激后,会分化成为效应T细胞和记忆T细胞,效应T细胞可与 被感染细胞密切接触,破坏其完整性,释放抗原,并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
体液免疫
B细胞在接受抗原刺激后,会分化成为效应B细胞和记忆B细胞,效应B细胞可产 生特异性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复合物,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清除。
免疫疗法
探索利用免疫疗法提高人体免疫力,以抵抗 病毒的感染和复制。
THANKS
感谢观看
04
病毒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
病毒对免疫系统的激活与调节
病毒能够刺激免疫系 统,使其产生针对病 毒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病毒能够调节免疫系 统的功能,使其在感 染过程中发挥最大作 用。
病毒通过感染细胞, 释放出细胞内毒素等 物质,进一步激活免 疫系统。
免疫系统对病毒的清除与控制
免疫系统通过产生特异性抗体和 细胞免疫反应,对病毒进行清除
和消灭。
抗体能够与病毒结合,阻止病毒 进入细胞,并促进病毒的清除。
细胞免疫反应能够直接杀伤被病 毒感染的细胞,防止病毒的进一
步扩散。
病毒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的后果
在大多数情况下,病毒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会 导致病毒被清除,免疫系统得到增强。
在某些情况下,病毒可能会逃避免疫系统的清除, 导致长期感染或潜伏感染。
病毒的蛋白质外壳由多个亚单位组成,具有抗原性,能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 应答。
病毒的复制过程
病毒通过吸附、进入、复制和释放等阶段完成感染过程。吸附阶段指病毒与易感 细胞表面受体结合;进入阶段指病毒进入细胞内;复制阶段指病毒利用细胞内物 质进行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释放阶段指新的病毒从细胞内释放出来,感染其他 细胞。

病毒感染与致病机制PPT课件

病毒感染与致病机制PPT课件

致病性
病毒的致病性与它的传播能力和对宿主的伤 害程度有关,而病毒变异可能增强或减弱其
致病性。
04
病毒防治与疫苗 研制
抗病毒药物的作用机制与应用
作用机制
抗病毒药物通过抑制病毒复制或 干扰病毒生命周期的关键环节, 从而达到抑制病毒复制或杀灭病 毒的目的。
应用范围
抗病毒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各种由 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如艾滋 病、乙型肝炎、流感等。
病毒进化的方向和趋势
变异的速度
病毒的变异速度非常快,这使得病毒的进化趋势难 以预测。
适应宿主环境
病毒会不断适应宿主环境,以更好地生存和繁殖。 这种适应性的进化趋势可以导致病毒的传播方式和 致病性发生变化。
病毒变异对致病性的影响
病毒变异
病毒在复制过程中会发生基因突变,这些突 变可能会影响病毒的特性,包括其致病性。
病毒感染后,病毒在寄主 细胞内复制,最终导致寄 主细胞破裂,释放出大量 病毒粒子
02
传播方式
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 接触等方式传播,进入新 的寄主细胞,继续感染和 复制
03
预防措施
了解病毒的传播方式,采 取有效措施,如戴口罩、 勤洗手、避免接触患者等, 预防病毒传播
02 病毒致病的机制
病毒对人体的免疫反应的影响
免疫系统破坏
病毒通过破坏人体免疫系统,降低人体抵抗力,使 人体容易感染其他疾病。
免疫应答调节
病毒能调节人体免疫应答,使人体免疫系统对病毒 抗原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病毒对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破坏
细胞膜融合
病毒的外膜与细胞膜融合,将 病毒的基因组释放到细胞质中。
基因组复制
病毒的基因组在细胞核或细胞 质中复制,产生新的病毒基因

冠状病毒感染危害及预防PPT课件

冠状病毒感染危害及预防PPT课件
冠状病毒感染危害及预防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冠状病毒及其感染? 2. 冠状病毒感染的危害 3. 如何预防冠状病毒感染? 4. 什么是疫情防控的社会责任? 5. 未来展望与挑战
什么是冠状病毒及其感染?
什么是冠状病毒及其感染?
定义
冠状病毒是一种能引起人类和动物呼吸道感染的 病毒。
包括多种类型,如SARS、MERS和新冠病毒( SARS-CoV-2)。
什么是疫情防控的社会责任? 个体责任
每个人都有责任遵循防疫措施,保护自己和他人 。
避免参与聚集活动,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
什么是疫情防控的社会责任? 社区合作
鼓励社区成员之间互相支持,共同抵御疫情。
组织志愿活动,帮助高风险群体。
什么是疫情防控的社会责任? 信息传播
传播科学、准确的信息,抵制谣言和误导。
共享数据与资源,提升全球卫生安全。
谢谢观看
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人群风险更高。
冠状病毒感染的危害 心理健康影响
疫情期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普遍增加。
社交隔离和不确定性加剧了心理压力。
冠状病毒感染的危害 社会经济影响
疫情导致医护资源紧张,经济活动受限。
许多行业受到严重打击,失业率上升。
如何预防冠状病毒感染?
如何预防冠状病毒感染? 个人防护
什么是冠状病毒及其感染?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接触传播和空气气溶胶传播 。? 感染症状
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呼吸困难、乏力等。
某些患者可能出现味觉或嗅觉丧失的症状。
冠状病毒感染的危害
冠状病毒感染的危害 对健康的影响
感染可导致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甚至危及生命 。
佩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

轮状病毒感染ppt课件

轮状病毒感染ppt课件

两者均可促进肠道液体分泌
8
临床特点及诊断
• 1.一般表现: • a.潜伏期1~3天 • b.早期有低热和上感症状,多数患儿病初即
发生呕吐,后腹泻,大便次数增多,每天 10余次,有的达数十次,量多。大便呈黄 色或淡黄色,有时为白色水样便或者蛋花 汤样便,粘液少,无腥臭味。 • c.病程一般3~7天,少数患儿可发展为迁延 性或者慢性腹泻
用---未能推广)
: • 现阶段 多价疫苗(如四价恒河猴-人类重配RV疫苗,可预防
48%-68%的任何RVE,并预防61%-100%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19
病例分析
(-)病史
患儿,女,1岁2个月,10kg,因“腹泻、发热2天” 在当地诊所就诊。
患儿于2天前出现腹泻,排蛋花水样便6次/日,量中, 不含黏液血丝,伴流涕、轻咳、发热,体温最高39℃, 无寒战、抽搐及意识改变,病初时呕吐胃内容物3次, 食欲欠佳,尿量减少(比平时减少约1/3),口渴。
1.感染的吸收性肠上皮细胞死亡导致区域性 上皮细胞破坏及绒毛变短;
2.被破坏的吸收性上皮细胞很快被来自于隐
窝的细胞所替代,由不成熟的非吸收性的分
泌性细胞所覆盖(无刷状缘、无刷状缘产生
的酶)
6
传统机制
通过一个信号传导系统调节钙 离子转运,从而改变钙离子依 赖的上皮细胞的膜通透性,引 起细胞内钙浓度增高,氯离子
消旋卡多曲
• 该药是脑啡呔酶抑制剂,可通过ENS促进肠道吸收,减轻腹 泻。
18
预防措施
1.一般预防措施:
• 着重在个人卫生、饮食卫生、提倡母乳喂养 • 当地流行时少带婴幼儿去医院及公共场所
2.被动免疫:人母奶特别是初乳中含抗HRvsl较高 3.主动免疫: : • 早期研制 单价口服活疫苗(仅对同株同血清型具有免疫保护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β 干扰素:人成纤维细胞产生 新发现的是和干扰素 基因定位:第9对染色体 * II型干扰素 γ 干扰素:由Th1和NK细胞产生 基因定位:第12对染色体 分子量小,对热比较稳定,可被蛋白酶破坏,具有 抗原性和种属特异性。
2、抗病毒活性:不能直接杀病毒!
干扰素与邻近细胞膜上的干扰素受体(具种属
特异性)结合 使编码抗病毒蛋白的细胞基
第19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p.215
第一节 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与感染类型
一、传播方式 1、水平传播(horizontal transmission):
指病毒在人群个体间的传播。 2、 垂直传播(vertical ~):
指病毒通过生殖细胞、胎盘、产道、 哺 乳及密切接触由亲代直接传给子 代。 如风疹病毒、HIV、HBV、HCMV等。
病毒在细胞内增殖的指标
细胞病变 (Cytopathic effect, CPE)
细胞团缩、裂解、肿胀、变圆 细胞融合或聚集成葡萄串样等
正常细胞
病变细胞
3、细胞凋亡 (apoptosis) 4、包涵体的形成(inclusion body) 5、基因整合与细胞转化 * 转化细胞的主要变化:生长快、分裂失控,
2、细胞免疫病理作用: CTL可杀伤病毒感染并带新抗原的靶细胞,可引 起组织损伤或功能障碍。如HBV感染的肝细胞损 伤。
3、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 如麻疹病毒、风疹病毒、HCMV、HIV。
4、病毒蛋白与宿主组织蛋白共同的抗原决定簇 (4%): 如SSPE
三、病毒的免疫逃逸
1、概念:escape o械性损伤。
多数以一种途径,少数是多途径(HIV)
三、病毒感染的类型
(一)隐性感染(inapparent viral infection): 病毒进入机体不引起临床症状。
(二)显性感染(apparent ~): 表现出临床症状的感染。可表现为局部感染
或全身感染。显性感染发生率见下表! 1、急性病毒感染(acute ~):
二、天然免疫免疫
(一)干扰素(Interferon,IFN) 概念:IFN是由病毒或其它诱生剂刺激人或
动物细胞所产生的一种糖蛋白。具有抗 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学 活性。 1957年,Isaacs等研究病毒干扰现象时发现。
1、种类与性质 (根据抗原性分α 、β 、γ 干扰素) * I型干扰素 α 干扰素:由人白细胞产生,14亚型
失去接触抑制,细胞表面出现新Ag等 * 细胞转化与病毒的致肿瘤性关系密切
细胞凋亡
包涵体—内基小体 (Nigri body,细胞质内 )
二、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
1、体液免疫的病理作用: * 病毒诱发细胞产生新Ag,Ag-Ab,在补体
参与下引起细胞破坏,属II型超敏反应; * 病毒Ag-Ab复合物:引起 III型超敏反应。
带状疱疹,VZV 单纯疱疹,HSV-1
3)、慢发病毒感染(slow virus infection): 又称迟发感染,病毒感染后潜伏期长,有的可达
数月、数年或数十年之久。一旦症状出现,多为亚 急性、进行性,并往往造成死亡。 特点:潜伏期特别长
如AIDS, Kuru病,SSPE(subacute sclerosing Panence phalitis,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一般潜伏期短,发病急,病程数日至数周, 恢复后机体内不在存在病毒。
分类: 1)、慢性感染(chronic infection):
显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并未完 全清除, 可持续存在于血液或组织中并不断排出体 外,或经输血、注射而传播。病程长达数 月至数十年。
特点:病程长
2)、潜伏感染(latent infection): 原发感染后,病毒基因组存在于一定的组 织或细胞内,不产生病毒颗粒不表现临床症 状,以后由于生理或病理性因素的影响,使 潜伏病毒激活而发生增殖,产生病毒颗粒, 才出现临床症状。 特点:反复发作。
第二节 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
一、病毒感染对宿主细胞的致病作用
1、杀细胞型感染(cytocidal effect): 多见于无包膜病毒,其机制主要有: 阻断细胞大分子的合成 病毒蛋白的直接毒性作用 破坏溶酶体,使细胞自溶 细胞器的改变
多数杀细胞病毒在体外细胞培养中,可改 变细胞形态、大小、排列,称为细胞病变 效应(cytopathic effect, CPE)。 2、稳定状态感染(steady infection): 多见于包膜病毒。一般不破坏细胞,但可引 起细胞膜组分的改变,使细胞表面出现新的 抗原成分,或细胞融合。
但不是病毒感染的必然结局!!
重点内容:
1. 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 2. 病毒持续性感染的类型及主要特点
第三节 抗病毒免疫
一、概述
包括固有性(天然)免疫和适应性(特异)免疫 一)固有性免疫机制 (一)屏障结构 1、皮肤与粘膜的屏障作用:机械阻挡、分泌杀病毒
物质、正常菌群的拮抗 2、血脑屏障:紧密连接和微弱的吞饮作用 3、胎盘屏障:主要是妊娠3月内
垂直传播方式和常见病原体
类型
途径
病原体
产前 围产期
胎盘 产道
风疹病毒,CMV 梅毒螺旋体,弓 形体
衣原体,淋球菌
产后 生殖细胞
哺乳等密切 接触
含病毒核酸
HBV,CMV 反转录病毒(HIV)
二、传播途径
粘膜传播: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眼结膜、生 殖道粘膜等。
皮肤传播: 其他:注射、输血、动物咬伤、节肢动物叮咬、
二)适应性免疫效应机制 (一)体液免疫
抑制病毒黏附,调理吞噬作用,中和病毒感 染性,抗体和补体的联合溶病毒作用,抗体 依耐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二)细胞免疫(以此为主) (1)CTL:特异性直接杀伤靶细胞,受MHC限制。 (2)Th1细胞:分泌细胞因子,诱导产生细胞免疫
迟发超敏反应,抗病毒感染。
* 病毒在细胞内寄生 * 病毒抗原变异和抗原结构复杂 * 损伤免疫细胞 * 病毒降低抗原表达
四、病毒感染与肿瘤
(一)比较肯定的病毒 人疣---HPV 人T细胞白血病---HTLV
(二)关系密切相关的病毒 肝癌---HBV,HCV 鼻咽癌和淋巴瘤---EBV 宫颈癌---HSV-2,HPV-16 or 1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