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理论

合集下载

张三丰太极太极拳及内功理论

张三丰太极太极拳及内功理论

张三丰太极拳及内功理论一、大道论(一)上篇夫道者,统生天、生地、生人、生物而名,含阴阳动静之机,具造化玄微之理,统无极,生太极。

无极为无名,无名者,天地之始。

太极为有名,有名者,万物之母。

因无名而有名,则天生、地生、人生、物生矣。

今专以人生言之。

父母未生以前,一片太虚,托诸于穆,此无极是也。

无极为阴静,阴静阳亦静也。

父母施生之始,一片灵气投入胞中,此太极是也。

太极为阳动,阳动阴亦动也。

自是而阴阳相推,刚柔相摩,八卦相荡,则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矣。

故男女交媾之初,男精女血,混成一物,此即是人身之本也。

嗣后而父精藏于肾,母血藏于心,心肾脉连,随母呼吸,十月形全,脱离母腹。

斯时也,性浑于无识,又以无极伏其神,命资于有生,复以太极育其气。

气脉静而内蕴元神,则曰真性。

神思静而中长元气,则曰真命。

浑浑沦沦,孩子之体,正所谓天性天命也。

人能率此天性,以复其天命,此即可谓之道,又何修道之不可成道哉!奈何灵明日著,知觉日深,血气滋养,岁渐长成,则七情六欲,万绪千端,昼夜无休息矣。

心久动而神渐疲,精多耗而气益惫,生老迫而病死之患成,并且无所滋补,则疾病频生。

而欲长有其身,难矣。

观此生死之道,人以为常,诚为可惜。

然其疾病临身,亦有求医调治,望起沉疴,图延岁月者,此时即有求生之心,又何益乎?予观恶死之常情,即觅长生之妙术,辛苦数年,得闻仙道。

仙道者,长生之道也,而世人多以异端目之。

夫黄老所传,亦正心、修身、治国、平天下之理也,而何诧为异端哉?人能修正身心,则真精、真神聚其中,大才、大德出其中。

圣经曰:“安而后能虑”,富哉言乎!吾尝论之矣,有如子房公之安居下邳,而后能用汉报韩;诸葛君之安卧南阳,而后能辅蜀伐魏;李邺侯之安养衡山,而后能兴唐灭虏。

他若葛稚川之令勾漏,赵清源之刺嘉州,许真君之治旌阳,是皆道成住世,出仕安民者。

彼其心,不皆有君父仁义之心哉?予也不才,窃尝学览百家,理综三教,并知三教之同此一道也。

儒离此道不成儒,佛离此道不成佛,仙离此道不成仙。

太极拳基础理论课件

太极拳基础理论课件

练拳对人体各部位的姿式要求:
头、颈、肩、肘、腕、胸、背、 腰、脊、胯、臀 肩:平正松沉,不可上耸、前扣或后张 腕:下沉“塌腕”,劲力贯注,不可松软
基本手型、步型
第二阶段:熟练阶段
掌握太极拳的动作 规格,体现太极拳的运 动特点,仔细用身体体 会练拳的要领,熟练掌 握身体各部位姿式。
第三阶段:风格形成阶段
太极拳起源
• • • •
陈家沟起源说 张三丰创拳说 王宗岳创拳说 武当山创拳说
2007年8月21日,国家武 术管理中心在河南省温县陈家 沟,举行了“中国武术太极拳 发源地”的挂牌仪式。挂牌仪 式肯定了陈家沟起源说,肯定 了最早太极拳是由陈王庭所创 的陈式太极拳,为太极拳源流 问题的争论画上了一个大大的 句号。
太极拳基础理论
1.太极拳的定义 2.太极拳的起源、流派与开展 3.太极拳的作用 4.如何练好太极拳
什么是太极拳
太极拳是一种柔和、缓慢、轻灵的拳术。
“太极”一词源出《周易》,含有至高,至极,绝对,唯一的意思。 太极拳是中国拳术之一,早期曾称为“长拳”“棉拳”“软手”“十 三势”,它属于套路武术中拳术的内家拳。
在国外的开展
太极拳在国外受到普遍欢迎。欧美、东南亚、日本等国家和地区 都有太极拳活动。《纽约新闻日报》呼吁人们参加太极拳运动,说 “太极拳是一项身心合一的运动”。
中国武术代表团将于5月8日 集结,5月13日出发,17日正式开始 在美国的表演之旅
如何练好太极拳
第一阶段:基础阶段
打好基础,心平气和。 要求练拳时正腰、收颚、 直背、垂间,平心静气, 有飘然腾云之意境
创始人:孙禄堂
特点:进步必跟、退步必撤、进退相随、动作舒展灵 活、敏捷自然。每转身“开”“合”相连。所以又称“开 合活步太极拳”

太极拳理论教学课件

太极拳理论教学课件

太极拳理论教学课件教学内容:一、太极拳的基本概念和历史1. 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2. 太极拳的哲学思想和原则3. 太极拳的基本动作和术语二、太极拳的基本套路1. 太极拳的起式和收式2. 太极拳的缓慢动作和连绵呼吸3. 太极拳的攻防动作和内功修炼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太极拳的基本概念和历史,对太极拳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2. 学生能够掌握太极拳的基本套路,进行太极拳的练习和表演。

3. 学生能够通过太极拳的学习,培养身体的柔韧性和协调性,提高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太极拳的缓慢动作和连绵呼吸的掌握,太极拳的攻防动作和内功修炼的理解。

重点:太极拳的基本概念和历史的教育,太极拳的基本套路的教授和练习。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太极拳教学课件,太极拳套路演示视频,太极拳音乐。

学具:太极拳套路图解,太极拳练习扇。

教学过程:一、引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太极拳的基本概念和历史,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太极拳的套路和动作。

2. 引导学生对太极拳产生兴趣和好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讲解和演示(10分钟)1. 讲解太极拳的基本概念和历史,解释太极拳的哲学思想和原则。

2. 演示太极拳的基本动作和术语,让学生初步感受太极拳的魅力。

三、练习和指导(10分钟)1. 引导学生进行太极拳的基本动作和套路的练习,给予个别指导和纠正。

2. 强调太极拳的缓慢动作和连绵呼吸的重要性,指导学生进行呼吸的调整和配合。

四、讨论和交流(5分钟)1. 让学生分享自己练习太极拳的体会和感受,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讨论。

2. 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解答学生对太极拳的理解和疑惑。

2.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太极拳学习中的优点和不足,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和坚持练习。

板书设计:太极拳基本概念和历史哲学思想和原则基本动作和术语太极拳基本套路起式和收式缓慢动作和连绵呼吸攻防动作和内功修炼作业设计:1. 太极拳基本概念和历史的学习资料阅读,了解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

太极拳 介绍

太极拳 介绍

太极拳介绍
太极拳是一种中国传统拳术,其核心思想来源于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

它结合了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了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拳术。

太极拳具有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其目的在于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强身健体、益寿延年。

传统太极拳有很多流派,包括陈氏、杨氏、武氏、吴氏、孙氏和和氏等派别。

这些流派虽然有各自的特色,但都遵循太极的核心原则。

太极拳的练习要求以意念统领全身,通过入静放松、以意导气、以气催形的反复习练,以达到一种全身协调、以柔克刚的境界。

太极拳在1949年后被国家体委统一改编,主要用于强身健体、表演和体育比赛。

改革开放后,太极拳的部分原始特性得到恢复,出现了用于比武的太极拳、体操运动用的太极操和太极推手等不同形式。

2020年12月,太极拳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表明太极拳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重视。

总体而言,太极拳是一种融合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强身健体效果的武术运动,它不仅是一种体育运动,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太极拳理论课件

太极拳理论课件

第一节 太极拳概述
一. 太极拳起源与演进 太极拳是一种用中国古代的“阴阳”、“太
极”理论来解释拳理并命名的传统拳术。太极 拳动作柔和缓慢,势势相连,绵绵不断。关于 太极拳的起源有各种各样的附会和传说。据中 国武术史学家唐豪考证,最早习练太极拳的是 明末清初时期,河南温县陈家沟的陈王廷。
创编太极拳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
躯干部
胸背部:含胸拔背 腰脊部:松腰正背 臀部: 缩髋敛臀
肩臂部
沉肩、坠肘、坐腕ຫໍສະໝຸດ 腿部屈腿落胯、活膝扣足
心静用意、身正体松、 由松入柔、柔中欲刚 弧形螺旋、中正圆转、 源动腰脊、劲贯四稍 三尖六合、上下一线、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含胸拔背、落胯正腰、 沉肩垂肘、坐腕舒指 屈膝圆裆、骶骨有力、 眼随手转、步随身换 速度均匀、轻沉兼备、 内动外发、呼吸协调 意动形随、势定意连
武禹襄像
武式第二代传人 李亦畬
孙禄堂
孙式太极拳
民国初年,为形意、八卦拳名师孙 禄堂在武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编, 动作小巧,步法灵活,进退相随。 又称活步太极拳。
第二节 太极拳的基本技法
一、虚灵顶劲
二、气沉丹田
三、含胸拔背
四、松腰敛臀
五、圆裆松胯
六、沉肩坠肘
七、舒指坐腕
八、尾闾中正
九、内宜鼓荡,外示安逸
1. 综合吸收戚继光的长拳三十二势和当时著 名的各种拳法;
2. 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之术; 3. 运用了中国古代的中医经络学说和阴阳学
说。
通过近400年的发展演变,后人又将陈 氏太极拳发展成杨、武、吴、孙等式。各 式太极拳虽然各有其具体特征,但拳理相 同。
二. 太极拳的分类与内容 1.太极拳在长期演变中形成众多流派,
荡是精神振奋的意思。内宜鼓荡是要求 练习时内在的精神要振奋,然而这种振 奋是沉着的,要“神宜内敛”的,并不流 于形色,表现是安逸的。

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

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

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太极拳是一种中国传统的内家拳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是太极拳的基本理论和拳术套路,注解如下:太极拳九诀:1. 粘连诀,指在搏斗中保持与对手的黏附和连接,以便随时利用对方的力量进行反击。

2. 拉劲诀,指在太极拳的练习中,要不断地感受和运用身体的拉力,使身体的各个部分都能协调运动。

3. 开合诀,指在太极拳的动作中,要注重身体的开合和收放,以达到动作的自然流畅和连贯。

4. 沉着诀,指在太极拳的练习中,要保持身体的沉着和稳定,不被外界的干扰所影响。

5. 松柔诀,指在太极拳的动作中,要保持身体的柔韧性和松散性,以便更好地应对对手的攻击。

6. 启动诀,指在太极拳的练习中,要通过自身的内力和呼吸来启动身体的各个部分,使动作更加灵活和有力。

7. 沉腰诀,指在太极拳的动作中,要注重腰部的发力和运动,以便更好地发挥身体的力量。

8. 松身诀,指在太极拳的练习中,要保持全身的放松和舒展,以便更好地感受和运用内力。

9. 静中含动诀,指在太极拳的练习中,要保持身体的静定和动态相结合,以便更好地掌握拳术的精髓。

太极拳八十一式是太极拳的套路,包括起势、单鞭、云手、高探马、玉女穿梭、转身搬拦捶、如封似闭、单鞭、云手、白鹤亮翅、斜飞势、转身搬拦捶、如封似闭、单鞭、云手、高探马、玉女穿梭、转身搬拦捶、如封似闭、单鞭、云手等。

这些套路包含了太极拳的基本动作和技术要领,通过练习这些套路,可以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力量和耐力,同时也可以增强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总的来说,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是太极拳的基本理论和拳术套路,通过深入理解和反复练习,可以帮助练习者掌握太极拳的精髓,提高身体素质和武术技能。

太极拳的拳理是什么?

太极拳的拳理是什么?

太极拳的拳理是什么?太极拳的拳理是什么?36个回答牧马人19387846508-01 09:54 关注一、太极源起自然育化天、地、人之后,天命伏羲立世,述自然至极真理,宣自然至上之德。

伏羲第一位拿起笔来,绘制自然育化天地人万类万物的演化规律:一画开天显无极○。

无极是不生不灭,无形无相,无始无终,无大无小的大自然真空,是不易之气。

○化一气生太极。

太极是无极真空纯至静化生先天混元一气,是分阴阳、判天地、一元周而复始的变易之气。

太极一动分两仪,即混元一气静到极点清浊阴阳分,重浊者属阴、成尘凝聚为大地;轻清者属阳、成气上升为青天。

阴阳分天地成,天地交泰育皇极。

天之阴气下降,地之阳气上升,即是天地交泰,阴阳五行之气颠倒化人伦、生动物、育万物,它有形象、有质变,属交易之气。

如日、月、星、火、水、风、山川海河、人类、动植物等等统属暂存体、幻化身。

总之,大自然真空育化万物万类生生不息,周而复始:无极生太极,太极化两仪,两仪立叁才,叁才定四相,四相分五行,五行通六弥,六弥分七宿,七宿分八卦,八卦定九宫,九宫满十又归圆。

一本散于万殊,万殊仍归于一本。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伏羲对大自然一元复始的演化规律了然贯通,着《易经》用高度概括的符号(、、、)和名称(无极、太极、两仪、皇极)来教化后人明白大自然的演化规律,遵从规律办事,奠定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根基。

承伏羲之后,炎帝黄帝发明叁分吃药、七分养神的养生之道,《黄帝内经》即是教导我们养天赋精神,通自然万化的法典。

尧、舜、禹、汤、文、武、周公有道明君引导万民正心修身养神安天下。

老子、孔子、释迦、叁教圣人继往开来续心传。

道感應,儒忠恕,佛慈悲,六字都不离心。

道叁清五行,儒叁纲五常,佛叁皈五戒,说法虽不同,归宗同是一个养神功,即是人人自身本有之叁宝精、气、神、五官、五脏、五气都在心性中。

"性"、"命"两字都依此叁、五之理数定八笔。

和氏太极拳理论大全

和氏太极拳理论大全

和氏太极拳理论大全太极拳经典论著大全曾经拥有的不要忘记;不能得到的更要珍惜;属于自己的不要放弃;已经失去的留作回忆。

学太极拳须敛神聚气论张三丰太极之先,本为无极。

鸿蒙一气,混然不分,故无极为太极之母,即万物先天之机也。

二气分,天地判,始成太极。

二气为阴阳,阴静阳动,阴息阳生。

天地分清浊,清浮浊沉,清高浊卑。

阴阳相交,清浊相媾,氤氲化生,始育万物。

人之生世,本有一无极,先天之机是也。

迨入后天,即成太极。

故万物莫不有无极,亦莫不有太极也。

人之作用,有动必有静,静极必动,动静相因,而阴阳分,浑然一太极也。

人之生机,全恃神气。

气清上浮,无异上天。

神凝内敛,无异下地。

神气相交,亦宛然一太极也。

故传我太极拳法,即须先明太极妙道。

若不明此,非吾徒也。

太极拳者,其静如动,其动如静。

动静循环,相连不断,则二气既交,而太极之象成。

内敛其神,外聚其气。

拳未到而意先到,拳不到而意亦到。

意者,神之使也。

神气既媾,而太极之位定。

其象既成,其位既定,氤氲化生,而谓为七二之数。

太极拳总势十有三;棚、捋、挤、按、采、捩、肘、靠、进步、退步、右顾、左盼、中定,按八卦,五行之生克也。

其虚灵,含拔、松腰、定虚实、沉坠、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此太极拳之十要,学者之不二法门也。

学太极拳,为入道之基,入道以养心定性,聚气敛神为主。

故习此拳,亦须如此。

若心不能安,性即扰之。

气不外聚,神必乱之。

心性不相接,神气不相交,则全身之四体百脉,莫不尽死。

虽依势作用,法无效也。

欲求安心定性,敛神聚气,则打坐之举不可缺,而行功之法不可废矣。

学者须于动静之中寻太极之益,于八卦、五行之中求生克之理,然后混七二之数,浑然成无极。

心性神气,相随作用,则心安性定,神敛气聚,一身中之太极成,阴阳交,动静合,全身之四体百脉周流通畅,不粘不滞,斯可以传吾法矣。

太极拳论张三丰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力,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毋使有凸凹处,毋使有断续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拳的特点
(一)轻松柔和 太极拳的架势比较平稳舒展,动作要求不僵 (二)连贯均匀 不拘,符合人体的生理习惯,并且一般说来,没有
整套太极拳动作,从"起势"到"收势",不论动 忽起忽落的明显变化和激烈的跳跃动作。所以,练 (三)圆活自然 作的虚实变化和姿势的过渡转换,都是紧密 衔接、 习一两遍之后,虽然感到身上身微 微出汗,但很少 连贯一气的,看不出有明显停顿的地方。整套演练 太极拳的动作不同于其他拳术,它要求上肢动 发生气喘的现象,给人以练拳之后有轻松愉快之感。 (四)协调完整 起来,速度均匀,前后贯串,好象行云流水,绵绵 作处处带有弧形,避免直来直往,这是符合 人体各 由于太极拳具有这个特点,不同年龄、性别和体质 在太极拳运动中,不论是整个套路,还是单个动 不断。 关节自然弯曲状态的。通过弧形活动进行锻炼,有 的人,都可以从事锻炼,尤其是对体弱和患有某些 作姿势,都要求上下相随,内(意念、呼吸)外 利于动作的圆活自然,体现出柔 和的特点,也能使 慢性病的 人,更是一种较好的体疗手段。 (躯干、四肢动作)一体,身体各部分之间要密切 身体各部分得到均匀的发展 。 配合。打太极拳,必须以腰为轴,手脚的许多动作 都是由躯干来带动,并且互相呼应,不要上下脱节 或此动彼不动,显得呆滞脱节和支离破碎。
④与②解同, 只是左右相 反
⑤与③解同, 只是左右相反。
二十四式太极拳解析
第四式:左右搂膝拗步
⑤与③解同,只是左右相反。
⑥与②解同。
要点: 歉收推出势,身体不可前仰后俯,要松腰松胯。推掌时要沉肩垂肘,坐腕舒掌, 同时松腰、弓腿上下协调一致。搂膝拗步成弓步时,两脚跟的横向距离保持30厘米左右。
二十四式太极拳解析
武术的作用
——武术具有建身、防身、修身养性,娱乐观赏等多方面 的作用,是人们增强体质,振奋精神的一种好手段
1改善和增强体质,武术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 它不仅是形体上的锻炼,而且使人体身心得到更全面 2提高防身自卫的能力 的锻炼。对外能利关节、强筋骨、壮体魄;对内能理脏腑、 武术具有技击的特点,通过习武,不仅可以掌握各种 3磨练意志,培养道德情操 通经脉、调精神 。 踢打摔拿击刺等技术方法,还可以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和反 武术的学艺和练功,不仅要有吃苦耐劳精神,还需要 应能力。 4娱乐观赏,丰富文化生活
武术的内容和分类
套路运动:
集体表演: 是以六人以上的徒手或器械集体演练,可变 换队型与图案和采用音乐伴奏,要求队型整齐,动作 协调一致。
太极拳的流派
• • • • • (一)陈氏太极拳(创始人:陈王廷) (二)杨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 (三)孙氏太极拳(创始人:孙禄堂) (四)武氏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 (五)吴氏太极拳(创始人:吴鉴泉 )
南拳 伏转折和跌扑滚翻等动作和技术组成的姿势舒展,动作灵 : 是一种柔和、缓慢、轻灵的拳术。它以棚、挤、按、
武术的内容和分类
套路运动:
对练: 是在单练基础上,两人或两人以上,在预定的条 件下进行的功防的假设性实战练习。其中包括徒手对 练、器械对练、徒手与器械的对练等。 徒手对练:是运用踢、打、摔、拿等方法,按照进攻、防守、还击的运
二十四式太极拳解析
第二式:左右野马分鬃
④右腿向右前方迈出,左腿自 ③上体慢慢后坐,身体重心移至右腿,左脚尖翘 然伸直,成右工部;同时上体 起,微向外撇(大约45°--60°),随后脚掌慢慢 右转,左右手随转体分别慢慢 踏实,左腿慢慢前弓,身体左转,身体中心再移 向左下、右上分开,右手高与 至左腿;同时左手翻转向下,左臂收在胸前平屈,眼平(手心斜向上),肘微屈; 右手向左上划弧至左手下,两手心相对成抱球状;左手落在左胯旁,肘也微屈, 右脚随即收到左脚内侧,脚尖点地;眼看左手。 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看右 手。
套路运动:
是武术动作以功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 盾运动的变化 规律编成的整套运动形式。主要内容包括 拳术、器械、对练、集体表演。 拳术: 是徒手练习的套路运动。它的种类很多,主要有长拳、 太极拳、南拳、形意拳、八卦拳、象形拳等。
武术的内容和分类
套路运动:
拳术: 长拳: 它以拳、掌、勾为其主要手型和弓步、马步、仆步、 太极拳: 虚步、歇步为其基本步型,并有蹿蹦跳跃、闪展腾挪、起
二十四式太极拳解析
第1式:起势
①身体自然直立,两脚开立,与 肩同宽,脚尖向前;两臂自然下 垂,两手放在大腿外侧;眼平看 前方. 要点:头颈正直,下颏微向后收, 不要故意挺胸或收腹。精神要集 中(起势由立正姿势开始,然后 左脚向左分开,成开立步)。
②两臂慢慢向 前平举,两手 高与肩平,与 肩同宽,手心 向下。
太极拳理论教学
武术的起源和发展
概念
武术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的产生,缘起于我国远 武术——是以技击为内容,通过套路、搏斗等运动 1910年在上海成立了“精武体育会”,1918年成立 武术的一些技术方法开始包含在军事训练之中,明 古祖先的生产劳动。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极为低下的社 起源 形式,来增强体质,培养意志的民族传统体育。 “中华武士会”1926年成立“致柔拳社”“武当太 清时代是武术大发展时期,各种流派林立,拳种纷 会条件下,为了生存的需要,必须依靠群体力自然界 极拳社”“汇川太极拳社”等 呈。明代的拳术,记载中有三十二式长拳、六步拳、 搏斗,在狩猎的生产 活动中,与野兽抗争,逐渐积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成为社会主义 文化 猴拳、少林拳、内家拳等几十家之多,棍术出现了: 发展 了劈、砍、刺的技能。为武术技术的 形成垫定了基础。 和人民体育事业的一个组 成部分,得到了蓬勃发展。 俞大遒棍、少林棍、紫薇山棍、张家棍、青田棍等, 1958年国家体委制定(武术竞赛规则)为武术的普 枪术有杨家枪、马家枪、李家短枪。沙家杆子、六 及和提高,起了重大作用。 合枪、少林枪等。刀术中有单刀、双刀等,剑术中 有茅元仪(武备志)所二十四剑势等。
武术的特点
1 寓技于体育之中 武术最初作为军事训练手段,与古代军事斗争紧密相 2 内外合一,形神兼备 连,在实用中,其目的在于杀伤、制服对方,它常常以最 既究形体规范,又求精神传意、内外合一的整体观, 3有效的技击方法,迫使对方失去反抗能力。这些技击至今 广泛的适应性
是中国武术的一大特色。所谓内,指心、神、意等心志活 武术的练习形式、内容丰富多样,有竞技对抗性的散打、 仍在军事、公安中被采用。武术作为体育运动,技术上仍 动和气息的运行;所谓外,即手眼身步等形体活动。内与 推手、短兵,有适应演练的各种拳术、器械和对练,还有 不失攻防技击的特性,而是将技击寓于博斗运动与套路运 外、形与神是相互统一的整体。武术“内外合一,形神兼 与其相适应的各种练功方法。 动之中。搏斗运动集中体现了武术攻防格斗的特点,在技 备”的特点主要通过武术功法和技法来体现。“内练精气 术上与实用技击基本上是一致的,但从体育的观念出发, 神,外练筋骨皮”是各家各派练功的准则,如太极拳主张 它受到竞赛规则所制约,以不伤害对方为原则 身心合修,要求“以心行气,以气运身 ”,形意拳讲究 “内三合,外三合”少林拳也要求精、力、气、骨、神内 外兼修。
第五式:手挥琵琶
右脚跟进半步,上体后坐,身体重心转至右腿上,上体半面向右转,左脚略提 起稍向前移,变成左虚步,脚跟着地,脚尖翘起,膝部微屈;同时左手由左下 向上挑举,高与鼻尖平,掌心向右,臂微屈;右手收回放在左肘里侧,掌心向 左;眼看左手食指。 要点:身体要平稳自然,沉肩垂肘,胸部放松。左手上起时不要直向上挑,要 由左向上、向前,微带弧形。右脚跟进时,脚掌先着地,再全脚踏实。身体重 心后移和左手上起、右手收要协调一致。
二十四式太极拳解析
第四式:左右搂膝拗步
①右手从体前下落,右下向后上访划至右肩外, 手与耳同高,手心斜向上;左手由左下向上、向 右划弧至右胸前,手心斜向下;同时上体先微向 左再向右转;左脚收至右脚内侧, 脚尖着地,眼 看右手。
②上体左转,左脚向前(偏左) 迈出成弓步;同时右手屈回由耳 侧向前推出,高与鼻尖平,左手 向下由左膝前搂过落于左胯旁, 指尖向前;眼看右手手指。
二十四式太极拳后左,身体重心移至右腿,左 脚尖翘起微向外撇,随后脚掌慢慢踏实, 右脚前弓, 身体左转,身体重心移至左腿,右脚收到左脚内侧, 脚尖着地;同时左手向外翻掌由左后向上划弧至左肩 外侧,肘委屈,手与耳同高,手心斜向上;右手随转 体向上、向下划弧落于左胸前,手心斜向下;眼看左 手。
二十四式太极拳解析
第二式:左右野马分鬃
与③解同,只是左右相反。 与④解同,只是左右相反。 要点:上体不可前俯后仰,胸部必须宽松舒展。两臂分开时要保持弧形。身体转动时要 以腰为轴。弓步动作与分手的速度要均匀一致。做弓步时,迈出的脚先是脚跟着地,然 后脚掌慢慢踏实,脚尖向前,膝盖不要超过脚尖;后腿自然伸直;前后脚夹角约成45°-60°(需要时后脚脚跟可以后蹬调整)。野马分鬃式的弓步,前后脚的脚跟要分在中轴 线两侧,它们之间的横向距离(即以动作进行的中线为纵轴,其两侧的垂直距离为横向) 应该保持在10-30厘米。
常年不懈,坚持有恒。 武术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赛场上两人斗智较勇的对 抗性搏斗,还是显现武术功力与技巧的套路演练,都会引 人入胜,给人以美的享受,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可以成 为人们的文化生活,此外群众性的武术活动,可以成为人 们切磋技艺,交流思想,增进友谊的良好形式 。
武术的内容和分类
——武术的内容丰富多彩,按其运动形式可分为两大类: 套路运动和搏斗。
③上体保持正直,两腿屈膝下 蹲;同时两掌轻轻下鞍,两肘 下垂与两膝相对;眼平看前方。 要点:两肩下沉,两肘松垂, 手指自然微去。屈膝松腰,臀 部不可凸出,身体重心落于两 腿中间。两臂下落和身体下蹲 的动作要协调一致。
二十四式太极拳解析
第二式:左右野马分鬃
①上体微向右转,身体重心移至 ②上体微向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迈出,右脚跟后 右腿上;同时右臂收在胸前平屈,蹬,右腿自然伸直,成左弓步;同时上体继续向 手心向下,左手经体前向右下划 左转,左右手随转体慢慢分别向左上、右下分开, 弧至右手下,手心向上,两手心 左手高与眼平(手心斜向上),肘微屈;右手落 相对成抱球状;左脚随即收到右 在右胯旁,肘也微屈,手心向下,指尖向前;眼 脚内侧,脚尖点地;眼看右手。 看左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