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妻书教案(公开课)
11-2 《与妻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下册

11-2《与妻书》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下册《与妻书》教学设计【教学设想】《与妻书》是林觉民在1911年广州起义前三天的晚间(4月240)写给陈意映的,是林觉民在生死离别之际留给妻子的诀别书信。
虽然已时隔一百多年,但作者对妻子的那份真情、对国家的那份舍生取义的革命气度,依然令人动容。
然而,由于时代的原因,学生可能并不能真正产生情感的认同,对林觉民的选择也不能真正理解。
本节课就是以此为重点进行讨论探究,带领学生走进烈士的心灵,理解烈士在家国之爱的两难选择中的矛盾心理,学习革命先烈牺牲小我的献身精神Q【学习目标】梳理文本内容,理解作者在家国之爱的两难选择中的矛盾心理,学习革命先烈牺牲小我的献身精神。
【学习重、难点】重点:体会作者对妻子的深挚情感。
难点:理解作者在家国之爱的两难选择中的矛盾心理,学习革命先烈牺牲小我的献身精神。
【教具准备】多媒体幻灯片【课时安排】一课时【学习过程】一、情境导入(PPT展示)书信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家人之间传递情愫、沟通交流的重要载体。
本周我们班开展了“文学史上最难忘的书信”评选活动,经过同学们广泛推荐,《与妻书》被评为“文学史上最难忘的书信二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与妻书》,分析讨论这封书信到底难忘在哪里。
【板书】与妻书林觉民二、研读文本1、速读文本,概括书信内容。
(PPT展示)【预设】学生在课前已经做了充分的预习,在回答时通过生与生之间的相互补充,应该能够全面的概括出来,但是可能存在语言不够简练的问题,课堂上应适当引导学生。
【明确】林觉民作《与妻书》,与妻子作别,倾诉衷肠,一面表达对妻子的至爱,或直抒胸臆,或追忆往昔,一面又冲破儿女情长,晓以国家大义,阐明自己献身革命勇于就死的原因和决心,并时时作解释和安慰。
最后,表达了与妻子生死相伴的心愿,并嘱咐了后事。
分享阅读体验1、文章哪些地方表现出作者对妻子的“至爱”之情?找出你感受最深的片段,读一读,品一品其中的情感内涵。
2024年度《林觉民与妻书》教案(精选)

影响
作品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它不仅是林觉民个人的爱情绝唱,也代表了那个时代进步青 年追求自由、民主、解放的思想情感。同时,《与妻书》对于后世的爱情观、婚姻观以及家国情怀都有着深远的 影响。
2024/3/23
6
2024/3/23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CHAPTER
7
原文内容概述及结构分析
林觉民在《与妻书》中表达了对家庭 的深深眷恋,体现了家庭在他心中的 至高无上地位。
林觉民在书信中流露出对子女的关爱 与期望,彰显了父爱的伟大与深沉。
夫妻情深
通过书信往来,展现了林觉民与妻子 之间深厚的感情基础,是家庭亲情的 重要体现。
2024/3/23
16
爱国情怀主题思想阐述
忠诚于国家
林觉民身为革命者,为了国家的 独立和人民的幸福,毅然投身革
19
相关历史事件和人物知识拓展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024/3/23
辛亥革命背景
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包括清朝末年的政治、经济、 社会状况,以及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力量的组织等。
林觉民生平
了解林觉民的生平和事迹,包括他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 、革命活动、被捕牺牲等,以更深入地理解他的思想和情 感。
《与妻书》的创作背景
《林觉民与妻书》教案(精选)
2024/3/23
1
目录
CONTENTS
• 背景介绍与作者简介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人物形象塑造与性格特点 • 主题思想探讨与价值意义 • 知识拓展与延伸阅读建议
2024/3/23
2
2024/3/23
01
背景介绍与作者简介
CHAPTER
与妻书。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版

与妻书。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版本文《与妻书》是林觉民在参加广州起义前夕,深夜写给妻子的一封绝笔信。
林觉民在信中表达了自己为了国家和民族而舍弃家庭和爱情的决心和信念,以及对妻子的深情和歉疚。
全文按照主线“吾衷”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交代写信的原因和心情,第二部分具体阐述“吾衷”,第三部分加深言情和说理。
通过研究本文,我们可以了解革命前辈的高尚情操,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在研究本文时,我们可以通过朗读课文来理解文章的含义。
全文按照主线“吾衷”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交代写信的原因和心情,第二部分具体阐述“吾衷”,第三部分加深言情和说理。
通过研究本文,我们可以了解革命前辈的高尚情操,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三段中所追忆的三件事,并分析作者追忆这三件事的目的。
作者在第三段追忆了夫妻谈论谁先死、新婚生活和未能告诉妻子实情的三件事,目的是表达他对妻子的深深眷恋和为妻子着想的情感,证明他并非无情之人。
这封信是1911年作者参加广州起义前夕写给妻子的诀别书,作者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妻子,希望与妻子“相守以死”,甚至希望妻子先自己而死,但为什么最终却决意离妻别子,慷慨赴死?作者在信中表达了他的“爱汝”和“勇于就死”两者统一的思想,认为为了“为天下人谋永福”,他愿意放弃自己的小家庭幸福,牺牲自己。
为了表达“吾至爱汝”又不得不“忍舍汝而死”的复杂思想感情,作者运用了抒情、记叙、议论三种表达方式。
抒情是主要的表达方式,通过记叙一些往事和发表议论来增强抒情效果。
例如,第三段追忆夫妻生活的三个回忆,深深地抒发了对妻子的爱恋和为妻子着想“无所不至”之情。
假设你和你的朋友已经分别两年了,你最近想给他/她写一封信,表达你的思念之情。
你知道书信的格式和写作方法吗?你会用什么样的语言表达你的感受呢?二、知识讲解与技能训练:书信的格式包括信头、称呼、正文、落款等部分。
书信的写作方法包括开头、中间、结尾三个部分。
在写作书信时,要注意表达方式,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
2024年语文教案-《与妻书》

一、教案基本信息《与妻书》适用年级:高中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文言文的基本内容,掌握生僻词语的含义。
2. 能够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3. 能够理解并感悟作者对妻子的深厚感情。
二、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解释生僻词语,分析作者写作手法。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 情感教育法:通过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三、教学内容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背景及课文出处。
2. 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3. 讲解生僻词语,解释课文中的难点。
4. 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2. 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分享讨论成果。
3. 深入分析课文,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对妻子的深厚感情。
4.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四、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巩固生僻词语。
五、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读后感,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程度。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进行课堂测试,检查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掌握情况。
3. 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背景及课文出处。
2. 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3. 讲解生僻词语,解释课文中的难点。
4. 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2. 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分享讨论成果。
3. 深入分析课文,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对妻子的深厚感情。
4.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七、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与妻书》2. 注释资料:为学生提供详细的注释,帮助理解课文。
3. 相关背景资料:介绍作者及课文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4. 多媒体课件:制作课件,辅助讲解课文内容。
最新与妻书教案(公开课)

与妻书教案(公开课)------------------------------------------作者xxxx------------------------------------------日期xxxx《与妻书》(教案)教学目标:1、体会文章中贯穿始终的至情至理,理解林觉民烈士对妻子深挚的爱。
2、理解文中林觉民在对爱妻子、爱国家的两难选择中作出抉择的情感历程。
教学思想:1、首先围绕原课本的单元要求,体会文章中贯穿始终的至情至理,理解林觉民烈士对妻子深挚的爱。
从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角度提高学生对人物的理解能力。
文学是情感的象征,但我们在许多以革命英雄人物为主人公的作品里,往往忽视人物本身的情感,为表现崇高思想而弱化了人性,其实,英雄也有个人感情,也有其对家庭,对亲人的爱与留恋,正是《与妻书》中贯穿始终的对妻子深挚的爱恋,才更使林觉民这个人物显得真实,亲切和伟大。
2、其次,理解文中林觉民在爱妻子、爱国家的两难选择中作出抉择的情感历程。
本课教学思想的特色,不在于仅仅赞美林觉民烈士的舍家为国情感。
课文中林觉民所面对的,是一个两难选择,妻子与国家,任何一方都不忍舍弃。
学生面对这样的问题还难以作出判断和选择,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直面这一两难问题,对此进行思考,对激发学生的使命意识、爱国情感和由家至国的责任感,具有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作者如何由对妻子的爱上升到对民族国家的大爱,两个爱如何统一。
教学步骤:一、导入为推翻清王朝腐朽的统治,公元1911年4月27日,革命志士炮轰两广总督府,遭遇清军围攻,死伤惨重,其中一位25岁的青年林觉民,留下了一封荡气回肠的《与妻书》,文如黄钟大吕,情如杜鹃啼血,感动天下。
二、背景和资料1、黄花岗起义:1910年11月孙中山、黄兴、赵声等革命党人在马来半岛的槟榔屿召开庇能会议,决定再次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黄兴担任总指挥。
1911年4月27日下午5时30分,黄兴率130余名敢死队员直扑两广总督署,发动了中国同盟会的第十次武装起义广州起义。
《与妻书》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反复诵读,体会语气词在具体语境中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吾至爱汝。
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的深刻含义。
审美鉴赏与创造:把握本文的情感线索,体会作者写作时复杂心理和崇高的思想境界。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勇于担负时代使命的高尚情操。
教学时长25分钟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两姓联姻,一堂缔约,良缘永结,匹配同称。
看此日桃花灼灼,宜室宜家,卜他年瓜瓞绵绵,尔昌尔炽。
谨以白头之约,书向鸿笺,好将红叶之盟,载明鸳谱。
此证。
”乃民国时期婚书上的誓词。
前人受时代限制总是内敛含蓄,但表达情意却更加真挚,丝毫不输于当今火热的告白。
但战火纷飞,生灵饱受倒悬之苦的时代,以一必死之身,如何说出“我爱你”三字?今天,我们将从林觉民《与妻书》入手,感受那段雕刻着时光的深重。
二、写作背景林觉民1907年日本留学——参加同盟会时期,主要思想(“凡是有血气的男子,怎么能坐视第二次亡国的惨状呢?”)1911年3月26日。
在准备参加广州起义的前夕,他给妻子写了这封信。
1911年4月27日。
广州起义失败,林觉民英勇牺牲,年仅24岁。
三、题目解说“与妻书”即丈夫给妻子的书信,这是林觉民写给妻子的信。
这封信在形式上是一封家书,实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抒情散文。
四、过渡,设置情境1..范读重点段落语句,请学生朗读。
要求:①听准读音②听准节奏③听出感情。
2.课前预读问题汇总,分别总结。
明确:问题一:这一封书信即是家书,又是情书,还是赴死前的绝笔书。
包含了作为家人的亲情,作为丈夫的爱情,作为最信任之人的至情,三种情感合而为一。
问题二:文中多处用典,较为人所熟知的典故为“司马青衫”“太上忘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等。
用“司马青衫”的典故,表达对“天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用“太上之忘情”的典故,意在表达作者关心民众的痛苦,无法做到不动感情。
与妻书 省优获奖 公开课教案版

与妻书省优获奖公开课教案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与妻书》,使学生了解写信人的背景、信件的写作背景以及信件的内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与妻书》,让学生感受作者对妻子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信件的书写格式、信件内容的理解。
2. 教学难点:信件中所蕴含的情感、家庭观念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写信人的背景、信件的写作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信件,理解信件的内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信件的书写格式、信件中所蕴含的情感。
4. 课堂讲解:讲解信件的书写格式,分析信件中所蕴含的情感、家庭观念。
5. 课堂练习:让学生写一封给家人的信,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责任感。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信件的书写格式、内容理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变化,了解学生对家庭观念和责任感的认识。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变化,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扩展:1. 对比分析:《与妻书》与其他古代信件的异同,了解古代信件的特点。
2. 文化传承:介绍信件在古代文化中的重要性,以及现代社会信件的应用。
七、课后作业:1. 书写一封给家人的信,要求信件格式正确,表达真挚的情感。
2. 调查身边人的信件交流情况,了解现代社会信件的使用现状。
八、教学延伸:1. 开展信件交流活动,让学生体验信件带来的情感交流。
2. 组织家庭亲情主题活动,增进学生对家庭观念和责任感的认识。
九、课程评价:1. 学生自评: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信件的书写和表达能力。
《与妻书》优质课教学设计

分析学生的作业完成度、正确率和创新性,了解他们对课堂知识的 实际掌握情况。
学生反馈
通过问卷调查或个别访谈,收集学生对课程内容和教师教学的意见 和建议,以改进后续的教学设计。
06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亮点和不足之处
情感共鸣
成功引导学生进入林觉民的内心世界,体会他对妻子的深情厚意。
互动活跃
课堂讨论环节热烈,学生积极参与,展现了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感谢观看
THANKS
《与妻书》优质课教
学设计
汇报人:
2023-12-27
• 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 • 教学方法 • 教学过程 • 教学评价 • 教学反思
目录
0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与妻书》的创 作背景和作者简况。
了解《与妻书》在中 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 影响。
理解《与妻书》中的 重要概念和观点。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 准确把握《与妻书》的主题思想
深入挖掘教材
建议教师对课文进行更 深入的研读,丰富教学 内容。
关注学生反馈
教师应多关注学生的反 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
对未来教学的展望和规划
教学策略调整
针对本节课的不足之处,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内容拓展
计划引入更多相关历史背景和人物生平,丰富教学内容。
学生能力培养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促进全面发展。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 人生观,追求真、善、美的生 活理想。
02
教学内容
《与妻书》的创作背景
创作时间
1898年,清朝末期。
创作背景
林觉民在广州起义前三天写给妻子陈意映的诀别 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妻书》(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中贯穿始终的至情至理,理解林觉民烈士对妻子深挚的爱。
2、理解文中林觉民在对爱妻子、爱国家的两难选择中作出抉择的情感历程。
教学思想:
1、首先围绕原课本的单元要求,体会文章中贯穿始终的至情至理,理解林觉民烈士对妻子深挚的爱。
从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角度提高学生对人物的理解能力。
文学是情感的象征,但我们在许多以革命英雄人物为主人公的作品里,往往忽视人物本身的情感,为表现崇高思想而弱化了人性,其实,英雄也有个人感情,也有其对家庭,对亲人的爱与留恋,正是《与妻书》中贯穿始终的对妻子深挚的爱恋,才更使林觉民这个人物显得真实,亲切和伟大。
2、其次,理解文中林觉民在爱妻子、爱国家的两难选择中作出抉择的情感历程。
本课教学思想的特色,不在于仅仅赞美林觉民烈士的舍家为国情感。
课文中林觉民所面对的,是一个两难选择,妻子与国家,任何一方都不忍舍弃。
学生面对这样的问题还难以作出判断和选择,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直面这一两难问题,对此进行思考,对激发学生的使命意识、爱国情感和由家至国的责任感,具有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作者如何由对妻子的爱上升到对民族国家的大爱,两个爱如何统一。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为推翻清王朝腐朽的统治,公元1911年4月27日,革命志士炮轰两广总督府,遭遇清军围攻,死伤惨重,其中一位25岁的青年林觉民,留下了一封荡气回肠的《与妻书》,文如黄钟大吕,情如杜鹃啼血,感动天下。
二、背景和资料
1、黄花岗起义:1910年11月孙中山、黄兴、赵声等革命党人在马来半岛的槟榔屿召开庇能会议,决定再次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黄兴担任总指挥。
1911年4月27日下午5时30分,黄兴率130余名敢死队员直扑两广总督署,发动了中国同盟会的第十次武装起义广州起义。
敢死队突入总督署,总督张鸣岐逃走,起义军焚毁总督署后,在东辕门外与水师提督李准派来弹压起义的北洋军短兵相接。
起义军浴血奋战,终因寡不敌众而不幸失败。
起义失败后,黄兴负伤撤回香港,喻培伦、方声洞,林觉民等革命志士牺牲,牺牲的中国同盟会会员有名可考者八十六人,其中七十二人的遗体由潘达微寻获安葬于广州红花岗。
潘达微将红花岗改名为黄花岗,这次起义因此被称为黄花岗起义。
2、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汉族,福建闽侯人。
少年之时,即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
留学日本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
1911年春回国,4月24日写下绝笔《与妻书》,后与族亲林尹民、林文随黄兴、方声洞等革命党人参加广州起义,转战途中受伤力尽被俘。
后从容就义,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林觉民受伤被俘后,有人以保存国家元气劝说两广总督张鸣岐对林觉民刀下留情,张鸣岐说:“此人面貌如玉,心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也称得上奇男子……这样的人才留给革命党,为虎添翼,这还了得。
”临刑时谈笑自若,引颈就义,年仅24岁。
三、体味文中作者对妻子的挚爱深情
1、林觉民在起义前夕在绢帛上留下了一封《与妻书》,留给妻子的,这是一封情书,还是一封遗书呢?
2、林觉民写下这封《与妻书》的用意是什么?请同学们在原文中找出答案。
①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
②恐汝不察吾衷……忍悲为汝言吾衷
3、林觉民说深怕妻子不能体会“吾衷”,吾衷即我的心意,林觉民有怎样的吾衷呢?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4、这个说法不是自相矛盾吗?既然“至爱汝”,又为什么能“勇于就死”呢?既然“至爱汝”,又为什么舍得“勇于就死”呢?我们来看看林觉民是怎么解释的?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
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林觉民说因为我深深地爱着你,所以我以这份心去爱天下人,我愿意牺牲自己的幸福,帮天下人谋幸福。
就是将爱妻之情与报国之志统一起来,即舍小我以成大我。
5、林觉民的小我,也就是对妻子的深爱之情,即“至爱汝”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四五年前某夕关于谁先死的谈话
围绕与妻子有关的日常生活,直说对妻子的深挚爱恋。
以上均表达了作者对妻子的挚爱深情和不忍离别的内心痛苦。
离别前,切切叮嘱妻子抚养孩子,子承父志。
甚至,死后,他也愿意
一愿哭相和
二愿真有鬼
三愿心电感应是实
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得到,林觉民是真爱他的妻子,这份爱刻入了他的骨血之中,让他肝肠寸断。
四、理解作者在两难抉择中体现的“大爱”(重点)
1、既然如此“至爱汝”,又为何忍舍妻而“勇于就死”呢?当时国事如何?请同学们找一找。
①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②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
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
③离散不相见,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
2、概括说也就是国家腐败,社会黑暗,灾难深重,百姓苦痛。
但是,这与林觉民夫妻何干?他们夫妻二人出身书香门第之家,只要安守本分,相信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为什么林觉民非得走上一条在旁人看来是不归之路的革命道路?我们来看看林觉民的内心剖白吧。
①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
②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③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④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
3、这是一个有小情,但更有大爱的至情至爱之人。
感夫妻之恩爱
悲夫妻之死别
愤国家之黯弱
怜天下之离散
儿女情长,英雄志坚
这是一个真正的有情人。
五、拓展延伸
一百多年前,革命烈士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自由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诠释了“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从而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而一百多年后的今天,生活在幸福中的中学生们则有人提出了这样的口号:“生命诚可贵,自由价更高。
若为爱情故,两者皆可抛。
”学习了今天的课文,对这些学生,你想对他们说什么呢?
六、作业
结合林觉民写给父亲的诀别书,体会他牺牲前的心理状态。
不孝儿叩禀父亲大人:
儿死矣,唯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
大罪乞恕之。
七、课外表演
读过了这一封荡气回肠的百年情书,我们的心头总会涌起无限的感慨。
接下来,请同学们带着这一份感慨一起再来品味这份感情。
播放《与妻书》朗诵视频。
课外同学们组成小组,分角色进行朗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