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园林艺术赏析苏州拙政园

合集下载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拙政园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拙政园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拙政园拙政园是中国著名的园林之一,始建于明代,建于苏州市虎丘区,其园林建筑与景观极具特色,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经典之一。

本文将从园林文化、景观设计、园林结构、文化意义等方面对拙政园进行分析。

一、园林文化苏州园林建筑具有浓厚的园林文化氛围,它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瑰宝之一。

苏州园林利用自然山水,取得天人和谐之美,有“人工为自然,天地合一”的园林理念,将自己打造成了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

拙政园创新了园林文化,既积极吸收华夏文化,又吸收异域文化,形成了“灵心所见”的园林特色。

二、景观设计拙政园的场景设计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征,其时空布局设计合理,空间利用充分有效。

整个园林包括了池塘、山水、假山、建筑、花岗石等元素的结构,以及清静、雅致的格调,构建起一派风雅之气。

拙政园园内的景观很有特色,花岗石路上雕刻着名人手迹,墙上也刻有许多文化名人墨迹,这样将追溯文化和历史的气氛完美地融入其中。

古典式建构、精美细致的雕花门、弧形山墙等,体现了中国古典建筑风格。

值得一提的是,拙政园还采用了互见互联的手法,形成连续流通的空间,在自然中自然寻址,仿佛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

三、园林结构拙政园的景观布局以水为中心,园林结构构建了自然美与文化美的结合。

整个园林以池塘为骨架,把人工山水、花草、石块等构成元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园内石牌坊、假山、亭阁、廊榭、楼阁等建筑也各具特色。

所有的建筑物都以重重叠叠的园区进行着自然的分隔,中间留出溪流或池塘等自然景观,形成自然的隔断与联系,方便游人欣赏风景。

拙政园的色彩构成也非常注重设计,园内花坛花事更是极具灵光,令游人呼之欲出。

这一点,充分体现了古典中国园林追求自然的审美意趣。

四、文化意义拙政园的文化意义不仅在于其提供的观赏价值,更体现在其所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及思想。

拙政园融合了古典建筑、艺术和文化,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和民族气质,同时也传递了社会重视诗词书画和文化艺术的价值观。

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

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

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拙政园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典范之一,位于江苏省苏州市,被誉为“江南园林之冠”。

其意境的构成采用了多种手法,可以从空间布局、建筑设计、景观构造以及意境体验等方面进行分析解读。

拙政园的空间布局展现了圆形居中、四周方正的特点。

整个园林面积约为1.33公顷,被水池一分为二,园中心围绕着一个池塘,使整个园林呈现出环绕水的布局。

园内采用了对称布局,叠山分岳、螺旋廊榭等元素都体现了对称性的设计手法,使整个空间显得和谐、有序。

拙政园的建筑设计融入了江南园林的风格特点。

园内建筑群以亭、廊、井、楼为基本形式,且大量运用了园林建筑中的“虚实相生”原则,即利用虚实的对比,营造虚空幽远的意境。

建筑物之间通过曲径通幽的景观连接起来,让游客在园内穿梭时不断感受到不同的景观韵味,增强了游园的趣味性。

拙政园的景观构造采用了水、山、草木等自然元素的配置。

园中有一池深深,水面辽阔。

水在园内的景观构建中起到了连接不同景点的作用,与各种建筑、草木相映成趣,形成了一幅幅优美的画面。

除了水景,园内还有植被葱茏的山石、花木繁茂的花坛,让人置身于绿意盎然的自然环境中。

拙政园的意境体验主要体现在游客在园内的参观过程中。

整个园林采用了错落有致的布局,可以体验到宽阔与狭窄、颠簸与平稳的变化,创造出游人在园中游走的快乐感。

在园内可以欣赏到精致的园林艺术品,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让人们沉浸享受着园林所带来的艺术和审美的愉悦。

拙政园通过空间布局、建筑设计、景观构造以及意境体验等多种手法构成了其独特的意境。

整个园林在细致的规划和精心的设计下,既展现了自然的美,又体现了人文的内涵,使人们在这个园林中感受到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

拙政园赏析800字

拙政园赏析800字

拙政园赏析800字拙政园,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园林以其精美的园林艺术、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历史背景而闻名于世。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对拙政园进行赏析。

一、园林布局拙政园的园林布局充分展现了我国传统园林的特色。

整个园林以水为主,水面占据了园中大部分的面积,同时辅以假山、花木、亭台等元素,形成了错落有致、曲折深远的格局。

在建筑方面,园中散布着各式各样的建筑,如长廊、楼阁、亭台等,它们与自然景观完美融合,营造出一种“山水画”般的意境。

二、文化内涵拙政园不仅是一座美丽的园林,更是一座文化的宝库。

园中的许多景点都寄托了古代文人的情感和理想。

比如,“芙蓉榭”寓意“清风徐来,芙蓉盛开”,象征着高洁自重;“海棠春坞”则象征着“海棠依旧”的忠贞情感。

这些景点以其别具一格的文化内涵,传递着深厚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

三、历史背景拙政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

当时的御史王献臣因官场失意,返乡后便开始修建这座园林。

随着历史的变迁,拙政园几经易主,直到清朝乾隆年间,才由沈德潜等人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修缮。

这次修缮奠定了拙政园的基本格局,并使其成为我国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一。

在拙政园的赏析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对于自然与和谐的追求,以及对于高雅文化的崇尚。

同时,也可以看到我国传统园林艺术的精髓和独特之处。

这些都将对我们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

四、艺术价值拙政园作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其艺术价值不言而喻。

园中的每一个景点都凝聚了古代艺术家们的心血与智慧。

无论是假山、花木、亭台的布局设计,还是长廊、楼阁、亭台的建筑造型,都展现出了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同时,园中的砖雕、木雕、石雕等装饰也极具艺术价值,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五、总结通过对拙政园的赏析,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我国传统园林的魅力与独特之处。

这座园林以其精美的园林艺术、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历史背景,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

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

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苏州拙政园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经典代表之一,被誉为“吴中四大名园”之一。

这座占地面积约为5.2万平方米的园林,以其独特的意境构成手法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苏州拙政园的意境构成手法进行分析和解读。

一、微缩意境的营造:苏州拙政园以其小巧玲珑、精致细腻的布局而著称。

整个园林被分成数个小区域,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独特的主题和意境。

园林的最南端沐春堂,极富山水意境,湖泊和亭台相映成趣;而东部的寒山寺则营造出古刹深处的宁静祥和之感。

二、曲径通幽的手法:苏州拙政园以曲径通幽的手法来引导游客的视线和步伐,使游客能够逐步体验到不同的景致和意境。

从园林的南门进入,沿着一条蜿蜒曲折的小路,可以依次欣赏到若干座精美的亭台和花园,如百川争流、琴韵悠扬的拙政亭、檐流瀑布等。

三、心境与自然的融合:苏州拙政园注重营造一种融合自然和心境的意境。

园林的布局和景观设计都体现了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核心思想——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园林的中间主体建筑岇山书院,被大片碧绿的池塘和花木环绕,给人一种亲近自然的感觉。

四、禅意与人文的交融:苏州拙政园在意境构成中融入了禅意和人文情感的元素。

园林中的一些景点和建筑物都有着深厚的禅意和文化内涵,如“琴台”的名字来源于佛教禅宗,而琴台亭上悬挂着“虚空藏菩萨”的匾额。

园内的花卉、石头和湖泊等自然元素也与中国的文人墨客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五、虚实结合的构思:苏州拙政园在意境构成中巧妙地融入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园林中的很多建筑物和景点都使用了虚实结合的设计,让游客的视线在虚实之间游移,增添了意境的变化和趣味性。

园林内有一条弯曲的水道,水面上摇曳着倒影,而周围的亭子和建筑物正好映入水中,形成了异彩纷呈的景观。

通过对苏州拙政园的意境构成手法的分析和解读,可以看出其独特之处在于微缩意境的营造、曲径通幽的手法、心境与自然的融合、禅意与人文的交融以及虚实结合的构思等方面。

这些手法的运用使得整个园林呈现出一种和谐统一、动静结合、人文自然共融的意境,给人以深深的艺术享受。

拙政园造景手法分析

拙政园造景手法分析

拙政园造景手法分析拙政园是中国苏州地区的一座著名古典园林,也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拙政园以其独特的造景手法而闻名,下面我将对拙政园的造景手法进行分析。

首先,拙政园注重景观布局的合理性。

整个园林由南北两部分组成,南部是主体花园,北部是次要花园。

主体花园采用了"人、山、水"相结合的布局,其中人是指建筑物、人工岛、廊下等,山是指人工山,水是指人工湖。

这种布局将人建造的景观与自然山水相结合,形成了富有层次感和变化的景观效果。

其次,拙政园运用透视手法营造景深。

拙政园采用了错落布局的花坛、石塔、石桥等元素,通过透视手法营造了景深感。

不同大小、高度的花坛、石塔和石桥错落有致地排列在园林中,使得整个园林展示出层次感和景深感,给人以远近有序的视觉效果。

再次,拙政园注重景观的对称和平衡。

拙政园的建筑、花坛、峭岸等景观元素都采用了对称的布局。

例如,园林的主体建筑苕溪渔舟和石舫建筑对称,花坛、石桥的布局也是对称的。

这种对称的布局给人一种稳定、和谐的感觉,体现了中国古代园林追求平衡与和谐的审美理念。

最后,拙政园注重景观的变化和多样性。

拙政园中有各种各样的景观元素,如小桥流水、亭台楼阁、荷塘月色等。

这些景观元素形式多样,布局巧妙。

园林中的每一处都有不同的景色和氛围,通过不同景观元素的变化和组合,使得整个园林的景观变化多样,使人在游览中不断产生新鲜感和惊喜感。

综上所述,拙政园以其独特的造景手法成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其景观布局合理,运用透视手法营造景深,注重景观的对称与平衡以及景观的变化和多样性。

这些手法使得拙政园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众多游客的注意与赞赏。

苏州拙政园赏析

苏州拙政园赏析

苏州拙政园赏析拙政园是苏州古典园林中比较著名的一所园林,素以“清秀、玲珑、古朴、典雅”的独特艺术风格著称,构成山无止境,水无止意,山容水色,绵延不绝的美丽暮色。

园中亭台楼阁比比皆是。

点缀花木山池,极具艺术魅力,是不可多得的古典园林。

关键词拙政园,参差自然,藏露互补,映衬对比,虚实相映苏州园林甲天下,而作为苏州园林的代表,拙政园,这一大观园式的古典豪华园林,以其布局的山岛、竹坞、松岗、曲水之趣,被胜誉为“天下园林之母”。

一、参差自然,曲径通幽品赏苏州园林,首先就应欣赏其参差自然的美,品赏如其如何着意避免轴线,破坏规则的艺术技巧,或者说,品赏其不整齐、不平衡、不规则、不整齐一律的空间布局。

拙政园中部,是以四面厅远香堂为布局中心的。

这个南北向的主体建筑,南面正对着作为园门的腰门,这就开始形成了轴线感了。

但是,聪明的造园家在门内特设了一黄石假山,突兀耸立,这样,到远香堂就没有符合中轴线的笔直通道可走。

眼西区 中区 东区前只有两条路,一条是爬山向右经过曲折的小路而下,再拐弯直远香堂;一条是向左由山侧平地小路或由左折再右拐的走廊经平曲桥而至远香堂。

更秒的是,架在池上的曲桥,并不居中,也就是不在园门至远香堂的轴线上,而是在偏在西面,而且既曲又斜,这类布局,就完全打破了轴线感,而赢得参差不齐的之美了。

还值得品赏的是它的对称手法。

试看远香堂的两侧,它向西有曲廊,北通临水的倚玉轩;或曲折向西,则为一泓清流,上架“小飞鸿”廊桥,其男则为“小沧浪”水苑;再看远香堂东侧,它不是水而是山。

山巅有绣绮亭,山南则由云墙隔成著名的旱园“枇杷园”。

居中远香堂,不但消除了中轴线,而且完全消除了均衡对称的格局。

其两侧是如此不同;西面是溪水,东南是假山;西面是轩廊,东面是亭馆;西面是水院,东面是旱园;西面建筑较为密集,东面空间较为空旷。

二、藏露互补,遮隔景深藏与露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对范畴。

古代的山水画最讲究藏与露的辩证结合。

而拙政园作为立体的山水画,其艺术意境的生成,也离不开藏与露相反相成的巧妙的艺术处理。

拙政园古典园林艺术特色

拙政园古典园林艺术特色

拙政园古典园林艺术特色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 其中拙政园是我国“四大名园”之一,其园林有着非常独到的艺术特色,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拙政园古典园林艺术特色,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拙政园古典园林艺术特色一深邃高雅的意境1. 用诗词典故表达意境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与哲学、美学思想以及伦理道德等在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 一些文化典故常常被造园者引用到园林中来, 以表达他们的理想和情操。

拙政园的小沧浪,其景观意境取自于《孟子·离娄》: “有孺子歌曰: 沧浪之水清兮, 可以灌我缨;沧浪之水浊兮, 可以灌我足。

”用沧浪之水洗涤冠缨和身体的污垢, 比喻超脱尘世、志趣高洁。

苏州沧浪亭的始建者苏舜钦“除名为民”后,自水竹林木之中, 从风光月影之间, 感悟到人生的真趣, 终于有“仕宦溺人为至深”这样的感叹。

他以“沧浪”之名昭于众人, 借以抒发对官场的厌弃, 表现自己的清高和觉悟之后的畅快。

古代不少名园的主人都有类似的境界。

不难看出,中国古典园林把小桥流水、田园牧歌式的遁世归隐一类的意境作为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

2.用比拟、联想来表达意境中国园林景观的诗情画意, 一在园林自身, 一在赏园者的心中。

人与自然在广泛的样态上有某种内在的同形同构,从而可以互相感应交流的关系。

这种关系正是审美的一种心理特点。

受儒家比德思想的影响, 园林中的山水泉石以及植物等都被赋予人的品格, 也是对园林意种表达。

苏州拙政园的“留听阁”和“远香堂”的题名, 也是寓意深远。

“留听”与“远香”, 一主听觉一主嗅觉,与此两处观荷的用途并无直接联系。

“留听”取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名句“秋阴不散霜飞晚, 留得残荷听雨声”( 李商隐诗集)“远香”则出自宋代理学家周敦颐《爱莲说》中“香远益清”之句。

这两个题名既点出了两处景点的风景特色,又将视觉、听觉、嗅觉沟通在一起, 含蓄地表达了园主洁身自爱、不媚权贵的清高气质, 情景意融于一体。

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

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

苏州拙政园意境构成手法分析解读拙政园是中国古代园林中的一座名园,也是苏州私家园林中最大的一座。

其意境构成手法十分独特,下面将对其进行分析解读。

拙政园的意境构成手法之一是运用了丰富多样的景物元素。

园内有湖、山、林、泉、假山、亭台楼阁等各种景物,将自然山水与人工建筑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在拙政园的布局中,山水是园林的灵魂和核心,它以自然的形式展现了山、水、云、雨等元素,给人一种恬静、安详、祥和的感觉。

拙政园的意境构成手法还包括了精心布置的人工景观。

园内的假山、亭台楼阁等建筑都经过精心布置和设计,造型独特,石质精良。

园内的狮子林就以红色的琉璃瓦为屋顶,屋檐上的狮子雕塑栩栩如生,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这些人工景观的布置不仅增加了园林的艺术性,也展现了主人对园林的用心经营和独特品味。

拙政园的意境构成手法还包括了精心设计的园林路径。

园内的小路、回廊、桥梁等都设计得曲折有致,使人在游览中不断有新景呈现,以达到游览者眼前景景不同的效果。

这种设计使得人们在园内徜徉时可以感受到一种舒适、放松的感觉,同时也增加了园林的神秘感和未知感,让人想要继续探索。

拙政园的意境构成手法还包括了植物的运用。

园内的植物种类繁多,不仅有常见的花草树木,还有一些罕见的珍稀植物。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园内的“百花亭”,这里的花卉遍布园中的每一个角落,种类繁多,花期不同,给人一种五彩缤纷,花香四溢的感觉。

这些植物不仅增加了园林的生机和色彩,也丰富了意境的表达。

拙政园的意境构成手法包括丰富多样的景物元素、精心布置的人工景观、精心设计的园林路径和植物的运用等。

这些手法使得拙政园成为了一座具有独特韵味和内涵的园林,向人们展现了中国园林艺术的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大学中国古典园林分析论文题目苏州拙政园浅析学号姓名联系方式专业班级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年学期________ 年_______ 月_______ 日拙政园位于古城苏州的东北隅,是苏州最大的古典园林,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合称中国古典四大园林。

拙政园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江南古典园林中的佳作,其布局设计、建筑造型、书画雕塑、花木园艺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被誉为"天下园林之母"。

作为江南园林的代表,拙政园以水见长,山水萦绕,厅榭精美,花木繁茂,具有浓郁的江南汉族水乡特色。

水面近六亩,约占园林面积的三分之一,“凡诸亭槛台榭,皆因水为面势”,拙政园的一草一木、一池一塘、一厅一屋,每一处景观和设计,都是历任主人营建、积累的结果。

可以说,数百年来拙政园虽然经历了不同的设计者和维护者,但不同时期拙政园的主人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宗旨和目标,即从各个角度、各个层次,创造、利用、融合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力图营造、维护一个最优美宜人的人居环境。

接下来,我从园林构建的山水、地形、植物和建筑四个方面来浅赏一下这一古典名园。

拙政园在开始营建时,由当时的大家文征明主持设计。

文征明的总体思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概括为因地制宜、法乎自然。

拙政园所在地原本是一块地势低洼之地,因排水不畅,多积水,单纯从造园角度看,这块地非理想之选。

考虑到苏州地区地下水丰富,地势低下利于开池引水,文征明非但没有对这块低洼之地大动干戈如填土等,反而巧妙地以水造景,以水彰景,以水联景,以水为主线设景布点,将31处景点尽数囊括其中。

此后描摹诸景点时即以水为脉络,如“循水而西”、“至是水曲折而北”、“水尽,别疏小沼”、“又前循水而东”、“至是水曲折而南”、“至是伏流而南”,总之,“凡诸亭槛台榭,皆因水为面势”。

如此,将拙政园内的景点串成一体。

时至今日,拙政园仍然“以形状富有变化的水池串连各景区,成为既有主次、又有变化的统一体”。

如中部水面,被池中二岛及房屋、曲桥、花木分割为几部分后,显得水面流通环回,空间层次丰富,景物立体深远。

除主池外,还以支流、水廊萦回于亭馆山林之间,一些水池内还挖有一定深度的水井,与地下水相通,水堪称拙政园的灵魂和纽带。

大面积水面可以造成园林空间的开朗气氛,再加上相对稀疏的亭榭小筑的点缀,行走其中,不但可以感觉到浓厚的江南水乡气息,更容易体会一种疏朗、雅致、天然的风光。

在植物方面,拙政园向以“林木绝胜”著称,数百年来一脉相承,沿袭不衰。

园中景观很多取自植物题材,如桃花片,“夹岸植桃,花时望若红霞”;竹涧,“夹涧美竹千挺”,“境特幽回”;瑶圃百本,花时灿若瑶华。

”归田园居也是丛桂参差,垂柳拂地,“林木茂密,石藓然”。

每至春日,山茶如火,玉兰如雪。

杏花盛开,“遮映落霞迷涧壑”。

秋日之木芙蓉,如锦帐重叠。

冬日老梅偃仰屈曲,独傲冰霜。

盈步园中,泛红轩、至梅亭、竹香廊、竹邮、紫藤坞、夺花漳涧等景观无一不让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各种花木植物,都非长于帝苑深处的奇花异葩,都是就地取材的普通花木罢了,但就是这些普通花木,经过不同品种的互相搭配,再与园内的地形、水流、建筑相互呼应,就很容易地在闹市之中隔出了一方山林野趣之地。

山水今天的拙政园仍以“林木绝胜”著称,保持了以植物景观取胜的传统,百分之八十是以植物为主景的景观,如远香堂、荷风四面亭的荷(“香远益清”,“荷风来四面”);倚玉轩、玲珑馆的竹(“倚楹碧玉万竿长”,“月光穿竹翠玲珑”);待霜亭的桔(“洞庭须待满林霜”);听雨轩的竹、荷、芭蕉(“听雨入秋竹”,“蕉叶半黄荷叶碧,两家秋雨一家声”);玉兰堂的玉兰(“此生当如玉兰洁”);雪香云蔚亭的梅(“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听松风处的松(“风入寒松声自古”),以及海棠春坞的海棠,柳荫路曲的柳,枇杷园、嘉实亭的枇杷,得真亭的松、竹、柏等。

在诸多花木中,又以荷花、山茶、杜鹃为著名的三大特色花卉。

这些丰富的植物栽植,在园林中形成层次丰富的良好生态环境,树木灌木冠部高低不同,枝干疏密有别,叶面大小颜色形状不同,花果叶枝四季有别,还有飞鸟鸣虫栖息其中;当风雨袭来时,又簌簌作声,或随风飘落或在园中纷飞。

如此,花木植被不仅可以在视觉上柔化山石、墙面或曲折或垂直的线条,还可削弱整个园林的匠气,形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生态群落。

在建筑方面,拙政园分为东、中、西和住宅四个部分,清末形成东、中、西三个相对独立的小园。

东部布局以平冈远山、松林草坪、竹坞曲水为主。

配以山池亭榭,疏朗明快的风格,主要建筑有兰雪堂、芙蓉榭、天泉亭、缀云峰、澄观楼、浮翠阁、玲珑馆和十八曼陀罗花馆等。

拙政园中部是拙政园的主景区,为精华所在。

其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亭台楼榭皆临水而建,有的亭榭则直出水中,具有江南水乡的特色。

池广树茂,景色自然,临水布置了形体不一、高低错落的建筑,主次分明。

以荷香喻人品的“远香堂”为中部拙政园主景区的主体建筑,位于水池南岸,隔池与东西两山岛相望,池水清澈广阔,遍植荷花,山岛上林荫匝地,水岸藤萝粉披,两山溪谷间架有小桥,山岛上各建一亭,西为“雪香云蔚亭”,东为“待霜亭”,四季景色因时而异。

远香堂之西的“倚玉轩”与其西船舫形的“香洲”(“香洲” 名取以香草喻性情高傲之意)遥遥相对,两者与其北面的“荷风四面亭”成三足鼎立之势,都可随势赏荷。

倚玉轩之西有一曲水湾深入南部居宅,这里有三间水阁“小沧浪”,它以北面的廊桥“小飞虹”分隔空间,构成一个幽静的水院。

从拙政园中园的建筑物名来看,大都与荷花有关。

王献臣如此大力宣扬荷花,主要是为了表达他孤高不群的清高品格。

中部景区还有微观楼、玉兰堂、见山楼等建筑以及精巧的园中之园枇杷园。

西部原为“补园”,其水面迂回,布局紧凑,依山傍水建以亭阁水石部分同中部景区仍较接近,而起伏、曲折、凌波而过的水廊、溪涧则是苏州园林造园艺术的佳作。

西部主要建筑为靠近住宅一侧的三十六鸳鸯馆,是当时园主人宴请宾客和听曲的场所,厅内陈设考究。

晴天由室内透过蓝色玻璃窗观看室外景色犹如一片雪景。

三十六鸳鸯馆的水池呈曲尺形,其特点为台馆分峙,装饰华丽精美。

回廊起伏,水波倒影,别有情趣。

西部另一主要建筑“与谁同坐轩” 乃为扇亭,扇面两侧实墙上开着两个扇形空窗,一个对着“倒影楼”,另一个对着“三十六鸳鸯馆”,而后面的窗中又正好映入山上的笠亭,而笠亭的顶盖又恰好配成一个完整的扇子。

中国园林讲究人文之美,拙政园亦是如此。

在园林理论研究中,“优美宜人的人类聚居环境”可以说是人类对于景观与园林的本质性需求,也是人类社会所向往的终极性指向之一。

苏州园林的构景要素还是山、水、植被、建筑,但作为景观的构园要素都已经被赋予了人的主观色彩、被注入了人文内涵,进而使得每位入园者面对园中景观时的感受,都与特定个人所处知识和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正是因为被赋予了强烈厚实的人文内涵,苏州园林景观才能给观者以精神上的愉悦。

拙政园的主人王献臣以中年罢官,遂以潘岳《闲居赋》之诗句而命名所建园子,不乏自嘲之意,但文征明却认为不但潘岳一生“谄事时人”,终生未尝远离官场,根本不曾享受过“闲居之乐”,而王献臣正当壮年,却“解官家处”,此后二十年隐居乡里,正所谓“筑室种树,灌园鬻蔬”,终于成就了真正的“逍遥自得,享闲居之乐”,甚至这种“乐”,哪怕是古之贤达与之相比,“亦或有所不逮也”。

既已貶官,何“乐”之有?显然,在文征明眼里,此“乐”非物质层面的享乐,而在于人格独立、理想实现,进而导致的精神层面的自得和愉悦这只有在摆脱世俗功名、富贵带来的种种诱惑之后,才能达到。

文征明一生淡泊,感慨于世俗生活中无奈之事良多,故对王献臣能以一亩之宫,“以寄其栖逸之志” 之举极为艳羡, 所以他对王献臣的设计之邀请不仅欣然同意,还倾注了诸多心思。

文征明之后, 拙政园屡经兴废,但拙政园的景观仍然体现着强烈的人文内涵。

这种人文内涵,内容较为丰富, 这些都通过拙政园内诸景点的巧妙设计和营造, 得以清晰地呈现。

如秫香馆,秫指粘高梁,可以酿酒,为拙政园东部最大的厅堂。

此处地近北园,墙外为农田,秫香之名由此而得, 既喻示五谷飘香,体现出浓郁的乡间风味, 又暗示园主人以观赏农桑田园为乐事、远离官场的豁达心态。

再如远香堂是拙政园中部的主体建筑, 面水而筑,阔三间, 周围都是落地玻璃窗,长窗透空, 可以从里面看到周围景色。

堂北池水清澈,每逢夏日,荷花满池,清香远送。

堂名取周敦颐《爱莲说》中“独爱莲之出污泥而不染,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诚花中君子” 之句, 既与堂前莲花呼应, 又借莲花喻示园主人追求一种高尚节操。

拙政园作为我国四大名园之一,同时是江南古典园林中的代表,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如前文所述,其在构建方面特点有:因地制宜,以水见长;疏朗典雅,天然野趣;庭院错落,曲折变化;园林景观,花木为胜。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源远流长,我们唯有去接近和了解它,方能保护好这一非物质遗产。

参考文献[1]王燕 .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赏析, 2010[2]周维权 . 中国古典园林史 . 清华大学出版社[3]刘敦桢 . 苏州古典园林[4]刘先觉 . 江南园林图录[5]彭一刚 .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 中国建工出版社[6]童寯.江南园林志 . 中国建工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