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鳌虾的系列实验-郭晓萌

合集下载

鳌虾的解剖实验报告

鳌虾的解剖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观察鳌虾的外部形态结构,了解其生物学特征。

2. 通过解剖鳌虾,掌握甲壳动物的内部结构及其功能。

3.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实验原理鳌虾(Procambarus clarkii),又称小龙虾,是一种常见的甲壳动物。

本实验通过对鳌虾的解剖,了解其内部器官的形态、位置和功能,为后续生物学研究提供基础。

三、实验材料与用具1. 材料:新鲜鳌虾若干只。

2. 用具:解剖盘、解剖剪、镊子、放大镜、解剖针、显微镜、解剖刀、生理盐水、记录纸、笔等。

四、实验步骤1. 观察鳌虾的外部形态结构(1)观察鳌虾的整体形态,记录其颜色、大小、附肢数量等特征。

(2)观察鳌虾的头胸部,包括额剑、复眼、触角、颚足等。

(3)观察鳌虾的腹部,包括尾节、附肢等。

2. 解剖鳌虾(1)将鳌虾置于解剖盘上,用解剖剪剪开头胸部的背甲,暴露出内部器官。

(2)用解剖剪剪断鳌虾的腹节,观察其消化系统、生殖系统、排泄系统、循环系统等。

(3)用解剖针挑开鳃盖,观察鳃丝的结构。

(4)用显微镜观察鳌虾的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等。

3. 记录观察结果(1)记录鳌虾的形态结构特征。

(2)描述鳌虾内部器官的形态、位置和功能。

(3)记录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鳌虾的外部形态结构鳌虾呈淡红色,身体扁平,分为头胸部和腹部两部分。

头胸部由头部和胸部组成,共有15个体节,其中头部6个体节,胸部9个体节。

腹部6个体节,尾节1个体节。

2. 鳌虾的内部结构(1)消化系统:包括口、食道、胃、幽门胃、中肠、后肠和肛门。

胃位于头胸部前端,呈球形,壁薄,透过胃壁可看到胃内有深色食物。

幽门胃位于后端,较小,壁略厚。

中肠很短,位于幽门胃两侧,有1对肝脏。

后肠贯穿整个腹部,透过肠壁可见内有深色食物残渣,以肛门开口于尾节腹面。

(2)生殖系统:包括卵巢、精巢、输精管、输卵管等。

雌性鳌虾卵巢位于腹部,呈长条形,内有大量卵子。

雄性鳌虾精巢位于腹部,呈圆形,内有大量精子。

实验七鳌虾的外形和内部解剖观察

实验七鳌虾的外形和内部解剖观察

7、神经系统
腹神经索 食管上神经节(脑神经节) 围食管神经 食管下神经节
雌性
– 卵巢:1对,位于围心窦腹面,褐色。颗粒状, 分3叶,前部2叶,后部1叶
– 输卵管:1对,短小 – 生殖孔:第3步足基部内侧 – 受精囊:第4、5对步足间的腹甲上,有一椭圆
形突起,中有一纵行开口,内为空囊
5、消化系统
前肠
–口 – 食道 –胃
贲门胃:前端,壁薄,透过胃壁可看到胃内有深色食物 幽门胃:后端,较小,壁略厚
(一)螯虾的外形观察
将活螯虾标本用清水冲洗、浸泡,除去药 液后放蜡盘内进行观察
– 头胸部 :由头部(6节)与胸部(8节)愈合而成。 头胸甲 ,额剑 ,眼柄 ,复眼,颈沟 ,鳃盖
– 腹部 :6节。其后还有一扁平尾节,腹面正中 有一纵裂缝,为肛门
– 附肢
除第1体节和尾节无附肢外,共19对附肢,即每体 节1对
来顺序排列在解剖盘内 – 用放大镜自前向后依次观察附肢的构造
注意事项
– 摘取附肢时Biblioteka 用镊子钳住其基部,垂直拔下 – 如附肢粗大,可用剪刀剪开其基部与体壁的连接后再
拔下 – 既要注意附肢的完整性,又不损伤内部器官
(二)螯虾的内部解剖
呼吸系统 肌肉系统 循环系统 生殖系统 消化系统 排泄系统 神经系统
1、呼吸系统
用剪刀剪去头胸甲的右侧鳃盖,即可看到 呼吸器官——鳃
结合已摘下的左侧附肢上鳃的着生情况, 原位用镊子稍作分离,观察各种鳃
– 足鳃:第2颚足至第4步足基部 – 关节鳃:体壁与附肢间关节膜上 – 肢鳃:第1颚足基部
2、肌肉系统
成束的横纹肌,往往成对
3、循环系统
心脏

实验五 螯虾的解剖观察

实验五 螯虾的解剖观察


触角动脉一对,眼动脉两侧通出至触角和排泄器官,
肝动脉一对,在触角动脉外侧通出,至肝脏和中肠。


心脏向后发出一条腹上动脉,沿腹部背面至身体末端。
腹上动脉在近心脏处向腹面分出一条胸直动脉,穿过 腹神经索分为2支,向前称胸下动脉,向后称腹下动 脉。
生殖系统:雌雄异体。

雌性生殖系统:卵巢一对,在围心窦的腹面, 呈橘红色。输卵管在卵巢外侧,一对很短的细 管,其末端分别开口于第3对步足基部的内侧。 纳精器在第4、5步足间的腹板上,为一圆球形 的突起,其上有一纵行开口。 雄性生殖系统:精巢一对,在围心窦的腹面, 呈白色,分三叶,前端分开为两叶,后端合并 成一叶。输精管为精巢外侧一对长而迂曲的细 管,其末端分别开口于第5对步足基部的内侧。
6、作业与思考

6.1绘图绘螯虾解剖图




三叶虫纲:触角一对,身体背面中央隆起,形成三叶状。全为化石种类。 三叶虫化石: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有附肢。 甲壳纲:触角二对,头和胸部常愈合为头胸部,背部有头胸甲。 藤壶:海产,营固着生活。体部分节消失;胸肢6对,双肢型,发达,其它 附肢退化,体包被在头部皮肤伸长的外套中;由外套分泌形成石灰质的壳 板,虫体即仰卧于壳内。 沼虾:体侧扁,大颚触须分三节;前两对步足螯状,后三对步足爪状。沼 虾产于我国各地淡水水域中,为重要食用虾。 中华绒螯蟹:淡水产。头胸甲特别发达,呈圆形或椭圆形;颚足组成口器, 第一对胸肢较大,成钳形,其上长有绒毛,腹部退化,折叠在头胸部下方, 尾节很小。 三疣梭子蟹:海产。头胸甲侧缘有两个较大的棘,呈梭状,中央有三个突 起,故得名。第一步足特别强大,长节后缘末端有一刺;第2~4对步足扁, 指节尖细,适于爬行;末对步足较扁宽,指节呈片状,适于游泳。 肢口纲:海产。胸部附肢的基部包围在口两旁,并形成了咀嚼面。呼吸用 腹部附肢内侧的书鳃。 中国鲎:体形似瓢。分头胸部、腹部及尾剑三部分。用书鳃呼吸。被称为 活化石。

克氏原螯虾对盐度适应性试验

克氏原螯虾对盐度适应性试验
第 7期
张曹进 , 克 氏原螯虾对盐度适应性试验 等
3 7
虾 仔 虾 对盐 度 1 下具 有 较 强 的适应 性 的结 果 相 0以

参 考文献 :
『1 1 万方浩 , 建英 , 峰. 郭 张 中国生物入侵 研究【 . 京 : M] 北 科技
出版 社 , 0 9 20
致。
试 验 中盐 度 渐 变结 果 表 明 , 氏螯 虾 仔 虾 的存 克
Z a gC oi, a o igW uGu jn R nZ o g o g h n a j Y oGu xn , ou , e h n h n n (in s ntueo aief hr s N no g2 6 0 , hn ) J guIs tt f r se e, a tn 2 0 7 C ia a i m n i i
[O 黄加 祺 , 1] 林琼 武. 响 日本对 虾 亲虾蜕 壳 因素 的探 讨[ . 影 J 】
海 洋科 学,0 3 2 ( )2 — 1 2 0 ,7 2 :9 3
殖 ,0 2 3 :6 2 20 ( )2 — 7 [2 G O FLA L N G EG B MA UR . f c f H ad 1】 E F L A , R G IE Ef t n e op
究认 为 蜕 皮 与生 长 虽然 有 一 定 的关 系 , 不一 定 呈 但
『 黄 凯, 武 , 洁 , 盐度 对 南美白对虾 的生长及 生 5 1 王 卢 等.
化成分的影响f. J海洋科学 ,04 2 ( )2 — 5 1 2 0 ,8 9 :0 2
【1 中菊 , 红霞 , 6邹 姜 段德 勇 , 盐度 对罗氏沼虾代谢 率的影 等.
氏螯 虾仔 虾 蜕皮 与生 长 和盐 度 有 密切 联 系 , 可 能 这

实验8螯虾

实验8螯虾

四、实验操作及观察
(一)外部形态观察
螯虾属爬行虾类。身体分头胸部和腹部, 螯虾属爬行虾类。身体分头胸部和腹部,体表被以坚硬的几 丁质外骨骼,深红色或红黄色,随年龄而不同。 丁质外骨骼,深红色或红黄色,随年龄而不同。 将标本放在解剖盘内,按下列顺序观察。 将标本放在解剖盘内,按下列顺序观察。 头胸部 腹部
生殖系统:摘除心脏,即可见到虾的生殖腺。 生殖系统:摘除心脏,即可见到虾的生殖腺。
雄性:精巢 对 位于围心窦腹面。白色, 叶状。 雄性:精巢1对,位于围心窦腹面。白色,呈3叶状。每侧精巢发出 条 叶状 每侧精巢发出1条 细长的输精管 其末端开口于第五对步足基部内侧的雄性生殖孔 输精管, 开口于第五对步足基部内侧的雄性生殖孔。 细长的输精管,其末端开口于第五对步足基部内侧的雄性生殖孔。 雌性:卵巢1对,位于围心窦腹面,性成熟时为淡红色或淡绿色也分3 雌性:卵巢 对 位于围心窦腹面,性成熟时为淡红色或淡绿色也分 卵巢向两侧腹面发出1对短小的输卵管, 对短小的输卵管 叶(前 部2叶,后部 叶) 。卵巢向两侧腹面发出 对短小的输卵管,其 前 叶 后部1叶 末端开口 于第三对步足基部内侧的雌性生殖孔。在第四、 末端开口 于第三对步足基部内侧的雌性生殖孔。在第四、五对步足间 的腹甲上,有 一椭圆形突起,中有一纵行开口,内为受精囊。 一椭圆形突起,中有一纵行开口,内为受精囊 受精囊。 的腹甲上,
头胸部由头部(6节 头胸部由头部(6节)与胸部(8节)愈合而成,外被头胸甲;头胸甲约占体长的 (6 胸部(8节 愈合而成,外被头胸甲; (8 头胸甲 一半。 一半。 头胸甲前部中央有一背腹扁的三角形突起, 额剑,其边缘有锯齿。 头胸甲前部中央有一背腹扁的三角形突起,称额剑,其边缘有锯齿。 头胸甲的近中部有一弧形横沟,为头部和胸部的分界线。 头胸甲的近中部有一弧形横沟,为头部和胸部的分界线。 颈沟以后,头胸甲两侧部分称鳃盖,鳃盖下方与体壁分离形成鳃腔。 颈沟以后,头胸甲两侧部分称鳃盖,鳃盖下方与体壁分离形成鳃腔。 鳃盖 额剑两侧各有1个可自由转动的眼柄,其上着生复眼。 额剑两侧各有1个可自由转动的眼柄,其上着生复眼。 眼柄

实验8.螯虾与棉蝗的比较解剖

实验8.螯虾与棉蝗的比较解剖
5)排泄器官:马氏管,着生在中、后肠交界处。
将虫体浸入培养皿内的水中,用放大镜观察,可见马氏 管是许多细长的盲管,分布于血体腔中。
问:螯虾和棉蝗的排泄器官有何不同。
6)神经系统:
脑(两复眼之间,淡黄色块状物)→ 围食道神经 → 食道下神经节 → 腹神经链
问:脑向前发出的主要神经,各通向哪些器官? 腹神经链有多少个神经节,各在什么部位?
五、方法步骤
实验安排(共3学时)
螯虾和棉蝗的外形及内部解剖
2人一组
两人1组,每人以1种材料为主进行操作。两人
配合,边操作边交互观察比较。
五、方法步骤
(一)螯虾的外形观察和内部解剖

将浸制标本用清水冲洗、浸泡,除去药液后 放解剖盘内进行以下实验。 1.外形观察 螯虾身体分头胸部和腹部,体表被以坚硬的几 丁质外骨骼,深红色或红黄色,随年龄而不同。 1)头胸部:复眼; 辨♀/♂生殖孔,排泄孔 2)腹部: 第1对腹肢♂为管状交接器,♀退化
2、棉蝗的内部解剖
[观察要点]:
左手持蝗虫,使其背部向上,右手持剪剪去翅和足。 再从腹部末端尾须处开始,自后向前沿气门上方将左右两 侧体壁剪开,剪至前胸背板前缘;再在虫体前后端两侧体 壁己剪开的裂缝之间,剪开头部与前胸间的颈膜和腹部末 端的背板。
剪开体壁时,剪刀尖向上翘,以免损伤内脏。将蝗虫背面 向上置解剖盘中,用解剖针自前向后小心地将背壁与其下 方的内部器官分离开。 最后用镊子将完整的背壁取下,依次观察下列器官系统。
1、棉蝗的外形
1)头部:
外骨骼愈合成一坚硬的头壳。梯形的额,长方形的唇基,头顶, 颊,后头;1对复眼和3个单眼(排成1个倒“品”字形);触 角(1对,细长呈丝状,由柄节、梗节及鞭节组成);咀嚼式 口器(上唇1片、大颚1对、小颚1对、下唇1片、舌1个)。 [操作观察要点]: ①用刀片自复眼表面切下一薄片,置载玻片上,加甘油制成封 片,于显微镜下观察复眼组成。 ②左手持蝗虫,使其腹面向上,拇、食指将其头部夹稳,右手 持镊子自前向后将口器各部分取下,摘取方法同螯虾(同时注 意观察口器各部分着生的位置),依次放在载玻片上,用放大 镜观察其构造。 问:复眼和单眼各有何视觉功能?口器各部分各有何功能?

3实验3 螯虾(或沼虾)及其他节肢动物(xuemei)

3实验3 螯虾(或沼虾)及其他节肢动物(xuemei)
附肢

动 物 学 实 验 课 件

腹部:体节明显为6节,其后还有尾节。各节 的外骨骼可分为背面的背板,腹面的腹板及两 侧下垂的侧板。
动 物 学 实 验 课 件
动 物 学 实 验 课 件
1.雌、雄对虾的外形比较
动 物 学 实 验 课 件
雌雄异体,雄虾体色略呈黄色,长 13~17cm;雌虾体色呈青色,长18~24cm;
动 物 学 实 验 课 件
实验 3 沼虾及其他节肢动物
一、实验目的:
动 物 学 实 验 课 件
1、了解甲壳类适应水生生活的主要特征。
2、学习对虾(或螯虾)的一般解剖方法。
3、识别甲壳纲的常见种类。
二、材料和用具:
动 物 学 实 验 课 件
1、对虾:1/2
2、解剖器械:1/2 3、蜡盘;1/2
腹部附肢(游泳足)
动 物 学 实 验 课 件
共 5 对,从前往后分别为第一、二、三、 四、五对游泳足
动 物 学 实 验 课 件
动 物 学 实 验 课 件
动 物 学 实 验 课 件
动 物 学 实 验 课 件
动 物 学 实 验 课 件
(二)对虾头胸腹肢
动 物 学 实 验 课 件
动 物 学 实 验 课 件
基本步骤

动 物 学 实 验 课 件

对虾外部形态结构:颚足、步足、游泳足 剪开鳃盖 -- 看鳃 从尾部向头部一次解剖:头胸腹肢、生殖器官 发出部位 剪头胸甲 看心脏 向后剪 腹甲-看肌肉,去背板 摘除心脏—看虾的生殖腺 去生殖腺-看看消化系统 剪去胃 肝脏—看触角腺 除去内脏和肌肉-看神经系统
动 物 学 实 验 课 件
5、消化系统

实验9 螯虾

实验9    螯虾

3.循环系统:为开 管式,主要观察心 脏和动脉。
4.生殖系统:虾 为雌雄异体:摘 除心脏,即可见 到虾的生殖腺。
5.消化系统 口(口器)→食道→胃→中肠→后肠→肛门 | | | 肝脏(中肠腺) 贲门胃(胃磨) 幽门胃(有刚毛)
6.排泄系统: 剪去胃和肝脏, 在头部腹面大 触角基部外骨 骼内方,可见 到一团扁圆形 腺体即触角腺, 为成虾的排泄 器官:生活时 呈绿色,故又 称绿腺
五.作业与思考
1.绘螯虾头胸部附肢。 2.将自己解剖的虾的外部和内部主要器官, 逐个用纸签标出,用大头针固定,由教 师检查结果。 3.通过实验,总结甲壳类具有哪些适应水 生生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
河虾的解剖 (一)外形:(1)头部附肢
(二)内部结构: 1.呼吸器官:用剪刀剪去螯虾头胸甲的右侧 鳃盖,即可看到呼吸器官——鳃。 2.肌肉:为成束的横纹肌,往往成对。
3.循环系统:为开管式,主要观察心脏和动 脉。
4.生殖系统:虾为雌雄异体:摘除心脏,即 可见到虾的生殖腺。
雌雄虾生殖系统背面观
雌虾生殖系统
5.消化系统:
6.排泄系统:剪去胃和肝脏,在头部腹面大 触角基部外骨骼内方,可见到一团扁圆形 腺体即触角腺,为成虾的排泄器官:生活 时呈绿色,故又称绿腺
• 其他甲壳动物示范 A水蚤 B剑水蚤 C藤壶 D虾蛄 E龙虾 F中华绒螯 蟹 G三疣梭子蟹 H寄居蟹
7.神经系统:除保留食管外.将其他内脏器 官和肌肉全部除去,小心地沿中线剪开胸 部底壁,便可看到身体腹面正中线处有1条 白色索状物,即为虾的腹神经链。
• 操作要领 实验不宜采用浸制过久的标本,因其 内脏器官色泽变化大,不便观察。 摘取附肢时,用镊子钳住其基部,垂 直拔下。如附肢粗大,可用剪刀剪开其基 部与体壁的连接后再提下;但要注意附肢 的完整性,又不损伤内部器官。剪开甲壳 时,剪刀不宜从头胸甲背面中央插入和沿 腹甲背中线剪。去甲壳时应先仔细将甲壳 与附在其内缘的肌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鳌虾的系列实验作者:郭晓萌学校:青岛第三十七中学指导教师:陈玉杰关于鳌虾的系列实验一、实验目的:我饲养鳌虾已经快两年了,对鳌虾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有了充分的认识。

从初一开始学习生物到现在,我发现利用鳌虾可以完成一些实验,对于同学们理解、掌握生物学知识很有好处。

比如通过观察鳌虾可以了解生物的特征(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等);还可以研究非生物因素(光)对鳌虾生活的影响;在初二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还可以通过鳌虾对节肢动物的特征有充分的认识;初二下学期我们还可以研究环境因素(光)对鳌虾性状(体色)的影响,这些实验有利于同学们对生物知识的理解。

二、各实验的仪器、用品及操作过程:实验一:利用鳌虾了解生物的特征实验用品:佛罗里达鳌虾10只、鱼缸、镊子。

操作过程:1.观察鱼缸中的鳌虾取食,说明生物的生存需要营养。

2.用镊子从正面触碰一下鳌虾,观察其反应,说明生物对外界刺激有反应。

3.持续观察鳌虾的生活,可以了解生物具有繁殖的特征。

雌雄鳌虾交配在35天左右雌鳌虾产卵(要为雌虾提供适宜的环境,并且保证不受到惊吓,否则会踢卵)二、研究光对鳌虾生活的影响:实验用品:佛罗里达鳌虾10只、鱼缸、镊子、挡板。

实验装置:操作过程:1.将鱼缸中放入适量水,以横轴中线为界,一半用报纸或纸板遮住,营造出一半阴暗,一半明亮的环境。

2.将10只鳌虾放入鱼缸明暗交界处,每分钟记录分别在明暗环境中的鳌虾数量。

实验现象:5分钟后,大部分鳌虾已经进入阴暗的环境中(如下图所示)。

10分钟后。

所有鳌虾进入阴暗环境中实验三:深入了解节肢动物——鳌虾实验用品:佛罗里达鳌虾、鱼缸、清水、鳌虾的外骨骼、放大镜。

操作过程:1.观察鳌虾的外形,特别注意鳌虾分节的身体和足。

2.用放大镜仔细观察鳌虾分节的触角。

3.仔细观察鳌虾的外骨骼,注意分节的身体、足和触角,用手轻轻触摸,感受其硬度。

鳌虾鳌虾蜕下的外骨骼鳌虾蜕下的外骨骼实验四:研究光对鳌虾体色的影响实验用品:佛罗里达鳌虾、鱼缸、清水。

操作过程:1.取两个相同大小的鱼缸,分别编号1、2中,在其中加入等量的清水。

2.将两只大小、体色一致的鳌虾分别放入1、2号缸中。

3.将1号缸置于明亮的环境中,将2号缸置于阴暗的环境中,每天观察两只鳌虾的体色。

上图是1号缸正常环境中的鳌虾上两幅图是2号缸实验结果:15天后,1号缸中的鳌虾体色没有明显变化,2号鳌虾的体色变浅,尾部、足明显变白。

三、实验的创新点及意义:1.鳌虾是一种容易饲养、繁殖的动物,可以在实验室中作为一种实验动物进行养殖,配合教学内容完成相关实验。

采用一种实验材料完成一系列实验,有延续性。

2.实验一是在同学们刚接触生物学课程时进行的,通过课堂上对鳌虾的观察,便于同学们理解生物需要营养、生物对外界刺激能够做出反应等特征,而且直观、有趣,有利于提高同学们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通过后续对鳌虾的饲养、繁殖,可以观察到繁殖、生长等生物特征。

3.实验二中用鳌虾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光对其生活的影响,实验装置设置简单,操作简便,易完成。

比以鼠妇为研究对象更易于取材、观察,比以金鱼为研究对象更容易存活,且现象明显。

4.在实验三中,通过对鳌虾和外骨骼的观察,可以清晰的发现它们的触角、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并且可以对节肢动物体表坚韧的外骨骼以及蜕皮现象有直观印象。

鳌虾蜕掉的外骨骼可做成标本,长期使用,减少对鳌虾的伤害。

5.实验四中,通过不同的光照强度对鳌虾体色的影响,可以有效说明环境因素对生物性状的影响,且操作简单,容易观察,操作完成大约15天,省时省力。

6.很多同学会在初一第一节生物课认识鳌虾,通过饲养、繁殖会观察到它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对后续的学习很有好处,观察过程会贯穿初中生物学的整个学习过程,对同学的成长和发展大有好处。

附录一:鳌虾的生活习性及饲养鳌虾和我们吃的小龙虾其实并不一样,有故事说到,以前的龙虾,在南京大屠杀时,日本人认为尸体太多,已经无法全部埋葬或全部烧掉,就将一部分的尸体为给了这些在水中生活的鱼虾们,小龙虾是变异而来的,虽不知故事的真实性有多高,但人们认为这些鳌虾的生活习性和那些龙虾的差异并不大,他们都喜欢在淡水中生活,喜欢吃腐烂的食物。

其实我个人并不这么认为。

鳌虾的生存环境,首先要是他们自身所适应的,比如说水的PH值是7.8,偏酸的,他们喜欢躲在水草、石缝、阴暗的地方,成年鳌虾所能承受的温度范围大约是在15℃~30℃,而刚下身的小虾尽量在30℃左右。

以上这些只是所有饲养者必须了解的。

而真正想要明白这些虾到底需要什么还是需要继续观察。

这种鳌虾的脾气有很多,胆小的,好斗的,捣乱的……各式各样,在他们开心时,也就是一切都适应并且喜欢时,他们会卷尾、四处乱走、用一条小腿支撑住自己,之后侧露出水面呼吸,当然这也有可能时他们害怕,或者即将脱壳时的表现。

要想饲养好这些鳌虾,就必须打造一个天然环境,首先,就是开缸(在饲养这些鳌虾之前所要准备的鱼缸),根据本人的养殖经验,认为鱼缸在40厘米左右是最好的,然而长宽就要根据鳌虾自身的大小而定,而鳌虾最喜欢的水,是在饲养过凤尾鱼之后的水,所以,开缸时要先放入几只凤尾鱼,饲养一段时间,若鱼们饮食作息正常,说明开缸成功。

为了让他们尽快适应环境,并且不受惊吓,要为他们准备一个阴暗的小窝,比如陶罐或者是大的海螺(不建议用石头搭建,因为石头中有许多不明物质,可能会导致鳌虾的虾壳过软,或者影响到水质)。

从网上得知,大部分人都会放入加氧棒或过滤器等,我并不认同这种做法,在我个人看来,如果你想饲养好鳌虾,这些工具完全可以用人工代替,比如,把水加到鳌虾高度的两倍到三倍就可以替代加氧棒;而过滤器存在的原因就是想让水质变得更好一些,为什么水质会变得不好呢?这很可能时喂食原因,如果将食物残渣长期泡在水中,水质肯定会受很大影响,还有可能会出现寄生虫,所以,在喂完食之后一个小时时,将食物残渣取出,不但不会影响水质,还可以不用过滤器。

个人认为,用过滤器的人都是懒人。

多数人为给鳌虾的是虾粮,虽然虾粮喂起来方便,鳌虾也比较愿意吃,但这种做法会大大影响到鳌虾的天性,他们天生脾气生猛,如果喂虾粮的话,不但会改变他们的天性,还很有可能让他们的鳌退化,不再锋利,只是用来夹吃的罢了。

但如果为草鱼或是草虾,结果会打不一样的。

鳌虾虽然天性生猛,但还是像贵妇人一样的难伺候。

附录二:鳌虾的交配与繁殖如图一和图二,这是在白鳌、蓝鳌交配时的照片。

鳌虾们也有自己的相好,在刚买回这两只小鳌虾时,由于都不足六个月大,没有成熟,放到一块就打架。

公鳌虾的一对鳌中间很宽,但母鳌虾就不同啦,直直的鳌带有一点弯度的向前伸着,他们俩打架,吃亏的总是母鳌虾,每次都差一点掉个鳌。

因为打架,我把它们分到了两个鱼缸中,从此它们井水不犯河水。

因为适合鳌虾交配的时间是在4~7月份,我便尝试着在六月中旬的时候,合缸了(把两只鳌虾放到一个鱼缸里)。

从他们刚刚合缸的时候,我就一直在端详它们,他们俩又一次的见面了,好像很尴尬的样子,他们俩头对头,须对须,这四条交错的须很不老实,摇过来摇过去,然而最有意思的一幕就是他们的眼睛,公鳌虾的眼睛先分开,又合上,一会儿又转一圈又一圈,这可能是在向这位女士求爱吧,虽然男士的个头不如女士更大一些,但这只是差了一次蜕壳罢了。

他们的眼睛像是斗眼似的转着,此刻,公鳌虾貌似是按耐不住了,从侧面把母鳌虾放倒了,公鳌虾的一对大鳌分别紧夹着母鳌虾的鳌加上一条小腿,剩下的小腿就把母鳌虾给“抱”了起来,母鳌虾也并无什么激烈的反抗。

此时,他们两个结合了。

大约十五分钟过后,两只鳌虾分开,我接着就把公鳌捞了出来,因为母鳌虾已经不再让公鳌虾靠近了。

在九月中旬时,我又尝试着将白鳌虾配到了一起,虽然不在发情期,但是母鳌虾——我叫她“女王”。

她貌似挺有激情的,用一只小腿支在缸低,把侧身露出水面,应该是在向公鳌虾求爱的表现,和蓝鳌虾配对的过程一样,只是他们结合在一起将近两个小时才分开。

真让人百思不得其解,时间差距咋那么大呢。

在交配完之后的第26天,母鳌虾已经不进食了,36天时挂上了卵,母鳌虾又开始进食,总共42天的时间,母鳌虾将强的熬了下来,而且也没有踢卵(受到惊吓,不再进行孵卵,把肚子上的卵踢掉),这期间我就给她换过两次水,因为怕适应不了水质,再踢卵。

而且在最后这几天中,她不能蜕壳,不能进食,更不能受到惊吓,所以让母鳌虾保持好的心情,是至关重要的。

她接连生了3天,生了149只小鳌虾,由于我在缸低铺上了黑色的石头,所以想看到这些长不到5毫米的小鳌虾就要靠我的眼力了。

四、研究鳌虾的重要作用:通过饲养鳌虾,我发现鳌虾是一种容易饲养、繁殖的动物,可以在实验室中作为一种实验动物进行养殖,配合教学内容完成相关实验。

采用一种实验材料完成一系列实验,有延续性。

在同学们刚接触生物学课程时进行的,通过课堂上对鳌虾的观察,便于同学们理解生物需要营养、生物对外界刺激能够做出反应等特征,而且直观、有趣,有利于提高同学们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通过后续对鳌虾的饲养、繁殖,可以观察到繁殖、生长等生物特征。

鳌虾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光对其生活的影响,实验装置设置简单,操作简便,易完成。

比以鼠妇为研究对象更易于取材、观察,比以金鱼为研究对象更容易存活,且现象明显。

通过对鳌虾和外骨骼的观察,可以清晰的发现它们的触角、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并且可以对节肢动物体表坚韧的外骨骼以及蜕皮现象有直观印象。

鳌虾蜕掉的外骨骼可做成标本,长期使用,减少对鳌虾的伤害。

很多同学会在初一第一节生物课认识鳌虾,通过饲养、繁殖会观察到它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对后续的学习很有好处,观察过程会贯穿初中生物学的整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