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
2021-2022年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2021-2022年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7分)1.在下列三句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1)“90后”的思想和理念与老一辈人有很大的不同,他们敢于,有着不同于前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虽然人们对“90后”不乏批评之声,但他们也渐渐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2)“表叔”才倒下,“房叔”又出来,这不禁让人们发问:到底还有多少个“表叔”“房叔”?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所有官员应当,公布财产,接受公众监督。
(3)许多中介为促成交易,,做出迎合买卖双方交易的虚假承诺,使得消费者往往因缺乏有效的书面证据,不能依法维权。
A.标新立异等量齐观口若悬河 B.标新立异一视同仁信口开河C.独树一帜一视同仁口若悬河 D.独树一帜等量齐观信口开河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许多高中毕业生填报志愿时,是优先考虑专业还是优先考虑学校,很大程度上是受市场需求、社会动向、父母意愿、个人喜好等因素的影响造成的。
B.有人观看了《穹顶之下》后,撰文反击柴静,同时指出每个老百姓都是雾霾的制造者,但是治理、消除、管控雾霾,责任在政府。
C.2015年4月25日14时11分许,一场8.1级强震重创尼泊尔,也严重波及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的10余个边境县。
D.在近期的综艺节目《十二道锋味第二季》中,在马苏、谢霆锋、羽泉、陈伟霆等明星的共同努力下,寻找了中国传统美食。
3.从下面各项中选出一项填入空白处使其衔接成为一个整体,正确的一项是()(3分)中国决定9月3日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目的比较简单。
中国这样做有助于世界全面认识二战,对中国人当年付出的巨大牺牲给予尊重。
这是一份迟到的、在道义上有充分正当性的弥补。
中国向谁发邀请,各国领导人是否接受邀请前来,有很多先例可循。
_______________。
有些国家领导人在来与不来的问题上“想得比较多”。
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6

2022-2023学年天津市南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2022年11月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时长150分钟。
第I卷(共33分)一、选择题(3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被审美的汁液浸泡、又为理想的光环所笼罩着的山水,它是作者幻化出的___________。
在当代中国,无论东西南北,都能_______________找到“桃花源”. 不同的“桃花源”,折射出人们对理想家园不同的理解认知。
但每一个“桃花源”里似乎都有陶渊明的影子,真可谓"一处桃源一陶翁"。
陶渊明在归隐前也不是没有参与过政治,读书人谁不想建功立业?他一上任就在自己从政的小舞台上________地搞改革,却引来了上级监察和考核官员政绩的官吏来找麻烦。
陶渊明大怒∶ "我安能为五斗米折腰?" 连夜罢官而去。
从此,他就这样一直在乡下读书、思考、种地,终于在他弃彭泽令回家16年后的57岁时写成____________的《桃花源记》。
陶渊明不是政治家,却勾勒出一个理想社会,让人们不断去追求;他不是专门的游记作家,却描绘了一幅最美的山水图,让人们不断去寻找;他不是专门的哲学家,却给出了人生智慧,设计了一种最好的心态,让人们得到解脱。
如果真要说专业的话,陶渊明只是一个诗人,他开创了田园诗派,用美来净化人们的心灵。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空中楼阁顺藤摸瓜大张旗鼓脍炙人口B. 海市蜃楼顺藤摸瓜大张旗鼓喜闻乐见C. 空中楼阁按图索骥大刀阔斧喜闻乐见D.海市蜃楼按图索骥大刀阔斧脍炙人口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中外文学史上从来没有哪一位诗人能像他这样创造了一种山水布景、一个社会模式、一种人生哲学,深深地植根在后人心中。
B. 中外文学史上没有哪一位诗人能像他这样创造出一个从来没有的社会模式、山水布景、人生哲学,深深地植根在后人心中。
江苏省南通市名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江苏省南通市名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1.(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西北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丝绸之路上各民族往来贸易,交流融合,造就了西北地区多民族共居和多元文化汇聚的独特景观。
先秦时期有戎、羌、氐,秦汉时期有匈奴、月氏、乌孙,后来还有吐谷浑、吐蕃、回鹘、党项等民族。
汉代接收浑邪王十万降众时,采取了“因其故俗为属国”的制度。
“属国”体制保留了匈奴人原有的社会组织和生产生活方式,宽容的民族政策推动西北地区多民族共居局面的形成,和谐的民族关系促进了丝绸之路的繁荣。
汉唐时期,丝绸之路上建立过很多民族政权,但都未影响丝绸之路的畅通与繁荣,丝绸之路的繁荣是沿线民族合作联动的产物,而各民族互相联动的基础首先是沿线民族友好交往、民心相通。
贸易双方的双向共赢也是丝路长期繁荣的重要原因。
丝路贸易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共赢的。
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是“不断地交流、发展、融合后,再交流、再发展、再融合,从而达到了更高的发展”。
以“佛教的倒流”为例,佛教并非简单地从西向东单向传播,经过中国佛教界的改造和发展后又传回中亚、印度,从而对中亚和印度的佛教作出贡献。
丝路贸易的主体是“转输贸易”,在古代丝绸之路的各个重镇,都有数量不等的胡商或胡人聚落,“胡人尤其是粟特人充当了丝绸之路上的贸易担当者”。
由于转输贸易的需要,丝路上很多重镇是“商胡”入华之路,也是商贸中心。
如新疆的吐鲁番,“一些商胡从西边来到高昌后便不再东行,而是将货物在当地出售,东边来的商人也不再西行到货物的产地去收购商品,而是在高昌购买后,再到其他地方去出售”。
正是因为丝路贸易的这个特点,沿线一些城市成为国际贸易集散中心,如君士坦丁堡、巴格达、敦煌、吐鲁番、兰州等。
丝路贸易的主要承担者,来自中亚的粟特商人成群结队地徙居中国并长期定居,其后裔有的继续经商,有的则在中国入仕,完全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中。
江苏省苏州市重点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苏州市重点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考试时间:120分钟;总分:120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林掌柜贾大山林掌柜的“义和鞋庄”不大,只有两间作坊,两间门市。
门市柜台上,除了放着算盘、笔砚、账簿,还放着一把特制的小巧玲珑的铡刀。
据说,只要顾客问一声:“掌柜的,鞋底里面,垫的是纸是布呀?”林掌柜便微微一笑,一手接过鞋,一手抬起小铡刀,咔嚓一声,把鞋铡作两截,送到顾客眼皮底下看——林掌柜又叫“铡刀林”。
可是,在我的记忆里,那把小铡刀从来没有用过,只是那么放着,并且总是擦得明晃晃的。
一天,我正骑着石头狮子玩耍,杨跛子过来了,一跛一跛地走到林掌柜的柜台前面,说:“买鞋!”顾客不少,林掌柜见他来了,赶忙拿出几双鞋,让他挑选。
他拿起一双鞋,朝柜台上一扔:“铡一双看看!”林掌柜望着他,笑而不语。
“不敢铡?”“敢铡。
”“不敢铡就不是好货!”“这么着吧,爷们儿!”林掌柜拿起那双鞋,一面用纸包着,一面笑着说:“这双鞋,拿去穿,钱,不忙给;鞋底磨通了,鞋帮穿烂了,好货赖货一看便知。
”话儿也柔和,手儿也利落,话说完了,鞋也包好了,朝他怀里轻轻一扔,“别客气爷们儿,拿着,穿坏了再来拿!”杨跛子真的不客气,白白拿走一双鞋!顾客们都很气愤,林掌柜却依然笑着,说:“只当铡了一双。
”父亲和林掌柜是至交。
遇到下雪下雨的天气,或是生意不忙的时候,林掌柜便来我家杂货铺子里闲坐。
两人到了一起,就要喝一点酒,“老哥,喝点儿?”“喝点儿,老哥。
”他们到里间屋里,在炕上放个小桌,对面坐了,慢慢地喝。
——我家卖酒,也卖松花、咸蒜、豆瓣酱。
每次分别的时候,两人总要互相奉承一句:“我最馋你的豆瓣酱。
”“我最服你的小铡刀。
”我也深深喜爱林掌柜的小铡刀。
有一次,他们喝着酒,我问:“林大叔,你那小铡刀快不快呀?”“快呀,飞快飞快。
”“一年铡多少鞋?”“早先铡一些,后来就不铡了。
”“既然不铡了,要它干什么?”“放着。
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卷(二)语文(含答案)

长沙市一中2025届高三月考试卷(二)语文得分:_____________ 本试卷共10页,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国诗词讲究含蓄,以淡为美。
而英美诗歌则比较奔放,以感情激越为胜。
另外,中国诗词多以歌颂为主,而英美现代诗歌多以揭露为主。
中国诗人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永远把自己的情感埋藏于诗词之中,我们只有通过“感悟”才可能感觉出其美,最突出的例子莫过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他几乎没有用一个表达感情的词语,只是把“枯藤”“老树”“昏鸦”简单地排列在一起,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幅凄凉寂寥的景象,后面两句把几种事物列在一处,却恰如其分地渲染了寂寞、惨淡的气氛,“夕阳西下”更是给整幅画面涂上了一层昏黄的颜色,最后一笔带出“断肠人在天涯”,感觉上前后好像并无直接联系,但感情是连贯的,思路也是连贯的。
一口气读下来,仿佛自己就是诗人所描绘的画中的游子,引起强烈的共鸣。
然而几种事物的并列,虽然没有任何的主观感情,却比再多的语言都要强烈地表达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感情,这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所在。
相比之下,英美现代诗歌强调写资本主义社会中畸零人的心理,比较直率地把诗人的所要表达的意思表现出来,直抒胸臆而毫无造作,言尽而意亦尽,回味的空间相对缩小了,但这样比较符合西方人的心理特征、思维特征。
(摘编自吕洋《中西方诗歌比较》)材料二①与中国古典诗歌弱化主体的倾向不同,西方诗歌中的主体差不多总是在场的。
以十四行诗为例,主体总是堂而皇之地出现在诗中,站出来讲话。
这样,西方诗歌就形成了与中国诗歌迥然不同的风格。
②诗歌的风格离不开其文化土壤。
在中国,流行的思想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这种观念的形成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有关。
早在新石器时代,农业经济就已经建立起来。
几千年来,自给自足的经济稳定繁荣,因此,人们非常依赖自然环境,对自然世界的任何微妙变化都很敏感,他们渴望与自然亲密接触。
高中语文 2023-2024学年江苏省决胜新高考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10月份)

2023-2024学年江苏省决胜新高考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10月份)一、现代文阅读(35分)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欲知大道,必先为史。
记录与探究历史是人类理解自身的重要途径。
可以说,历史是一种经验,是一种生命。
既是生命,自然不能被拦腰截断,我们不能宣称今天、明天与昨天毫无关联。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的贺信中指出:“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的一个优良传统。
”进而申言,中华民族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历史的民族”,特别重视自身历史的传承与借鉴,具有浓厚深沉的历史意识。
所谓历史意识,即人类在绵延的历史过程中,将自身的存在依赖于历史,且自身受到历史委托的一种自觉,并在这一过程中追问人类存在的意义,甚至追问历史过程中本身的意义。
愈是久远厚重的历史积淀,愈能激发强烈高远的历史意识。
中国历史的特质,一来持久,从未断裂;二来变化,流动不居。
所以我们历代前贤讨论本国史,都善于在持久中触摸其变化的脉搏,在变化中紧盯其持久的痕迹。
易言之,贵在“求其久”,重在“察其变”。
因此西汉史家司马迁撰写巨著《史记》,便把“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悬结为心中至高之目标。
自此历代王朝但凡定鼎中原,都不忘编修前朝之史,二千多年来前后接力,终形成蔚为大观的二十四史。
同时中华民族又深切理解“鉴古知今”之要义所在,如北宋名臣司马光发奋沉潜十九载,“专取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编纂成皇皇巨制《资治通鉴》,旨在“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是故,中华文明五千年不绝向前,中国人一贯重视历史、借鉴历史且敬畏历史。
(摘编自王学斌《中国共产党提出“历史自信”的五重依据》)材料二:自信,简单来说,就是自己相信自己,表达了主体在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上的积极态度。
历史自信,指的是历史活动主体对于自身历史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抱有坚定的信心。
湖南省长沙市望城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5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试卷·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一切事物都有几种看法。
你说一件事物是美的或是丑的,这也只是一种看法。
换一个看法,你说它是真的或是假的:再换一种看法,你说它是善的或是恶的。
同是一件事物,看法有多种,所看出来的现象也就有多种。
比如因里那一棵古松。
饭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这棵古松。
我们三人可以说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
你反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
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
我们的朋友画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
我们三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
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我们的朋友却不这样东想西想,他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贫它的苍翠的颜色,它的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从此可知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象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
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
古松的形象一年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
极平常的知觉都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
这棵古松对于我们的画画的朋友是美的,因为他去看它时就抱了美感的态度。
你和我如果也想见到它的美,你须得把你那种木商的实用的态度丢开,我须得把植物学家的科学的态度丢开,专持美感的态度去看它。
这三种态度有什么分别呢?先说实用的态度。
做人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维持生活。
既要生活,就要讲究如何利用环境。
“环境”包含我自己以外的一切人和物在内,这些人和物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益,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害,有些对于我不关痛痒。
2024届部分市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试卷【古代诗歌阅读题】汇集附答案解析

2024届部分市高三语文上学期12月试卷【古代诗歌阅读题】汇集【2024届湖南师大附中高三语文12月考试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题弟侄书堂杜荀鹤①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注】①杜荀鹤:晚唐诗人,曾历黄巢之乱。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以“何事”发问,对遭遇战乱、家境贫困的侄儿寄予厚望,与尾联情意深重的劝诫勉励之语形成了呼应。
B.颔联“干戈地”“礼乐风”形成鲜明对比,既点明书房主人的守礼好学,更显其卓然品格,诗人对此深感慰藉。
C.颈联摇曳“竹影”与潺潺“泉声”相互映衬,凸显了环境的清幽雅致,与世道的纷乱形成鲜明对比,意蕴悠长。
D.此诗语言自然晓畅,通俗浅近,无一字难解,不事雕琢而耐人寻味,其中蕴含的劝勉之意也给读者以深刻启示。
16.诗歌最后一联富有哲理,“寸功”极小,“终身事”极大,暗含了求学要日积月累“寸功”才能从量变到质变的道理。
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要如何才能做到积“寸功”达到质变。
(6分)【南充市高2024届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同群公秋登琴台①[唐]高适古迹使人感,琴台空寂寥。
静然顾遗尘,千载如昨朝。
临眺自兹始,群贤久相邀。
德与形神高,孰知天地遥。
四时何倏忽,六月鸣秋蜩。
万象归白帝,平川横赤霄。
犹是对夏伏,几时有凉飙。
燕雀满檐楹,鸿鹄抟扶摇。
物性各自得,我心在渔樵。
兀然还复醉,尚握尊中瓢。
〔注〕①琴台:即宓(fú)子贱琴台,又称单父台,在今天山东省菏泽市单县。
宓子贱,名不齐,字子贱,孔门七十二贤之一,曾任单父宰。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单刀直入点明写作原由。
“古迹”即单父台,是引发诗人心中万千思绪的直接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苏州市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4题;共8分)1. (2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 箴言报歉闭门羹钟灵毓秀贻笑大方B . 慰藉恪守三棱镜沧海一粟察颜观色C . 福祉梗概天然气水泄不通备尝艰辛D . 震撼漩涡撒手锏厚积薄发异曲同功2. (2分)下列各句中,划横线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 . 今年春节京城百姓拜年短信唱主角,移动公司一小时发送了一千万条贺岁短信。
B . 在展览会上,该市的小商品销量大减,而高科技产品却倍受欢迎,真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C . 定点卫星的发射角度计算要绝对精确,否则就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D . 面对日本军国主义者罄竹难书的侵略历史,日本的安倍政府却视而不见,绞尽脑汁尝试着修改《日本和平宪法》,这着实令世人担忧。
3. (2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 乌鸦能够会用工具的趣事已广为流传,在使用工具上乌鸦不亚于猩猩。
B . 中影集团投资拍摄的《建国大业》,以超强的演员阵容引起了大量关注的目光。
C . 由于他长期沉迷网络游戏,成绩成倍下降,家长束手无策。
D . 每逢佳节临近,出门在外的人无论离家多远也总想回家过节。
4. (2分) (2019高二上·金山期中) 下列诗句,都有节日习俗的描写,若以节日的时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①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②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③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④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A . ①②③④B . ①③②④C . ①③④②D . ③④②①二、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24分)5. (6分)(2020·安徽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品格,是中华民族自立世界民族之林,绵延不绝、生生不息的文化之根。
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对于网络文学具有固本培元、强筋壮骨的作用。
近年出现的优秀网络文学作品,都注意汲取传统文化滋养,让民族文化精髓成为这些作品的价值基因。
入选中国网络文学20年20部的小说《诛仙》是一部东方玄幻仙侠小说,作家以道家文化“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为基本立意,采用蕴含东方文化神韵的故事架构,在人物描写、氛围酝酿和语言表达上吸收和化用《山海经》等古代文化典籍元素,并受到《蜀山奇侠传》《鹿鼎记》等现代武侠仙侠小说影响,得其神韵,并将其融入作品血脉,使作品有着对传统文化的独到理解和艺术阐释。
网络文学创作实践一再表明,只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网络作品的艺术魅力,让民族文化中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融化为文学的“精神血脉”,网络文学作品才能传承民族精神,打造出与人民大众情感共鸣、与时代价值共振的“精神家园”。
网络文学要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首先需要网络作家以文化自信树立起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自觉意识。
网络是传播的工具,文学是传承的栽体,二者的结合意味着用最先进的媒介传播最具文化价值的人类文明遗产,从而实现网络文学创作的价值增值。
如果网络作家意识不到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创作的重要性,那么,他笔下的作品不仅无“根”,而且失“魂”,因为只有胸中有文化,笔下才会有乾坤。
网络作家必须有文化,懂文化,拥有文化传承与创新意识,网络创作才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获得驭文谋篇之大端。
蒋胜男说她在创作《芈月传》时,特意引用了一些教科书中的内容,比如完璧归赵、胡服骑射、商鞅变法,还有《诗经》、《楚辞》的篇目。
同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还需要网络作家拥有较强的文化辨识能力。
传统文化既是一个丰厚的思想库,深邃厚重,又是巨大的素材库,内容驳杂,良莠并存,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情操、价值观念,也潜沉了一些沉疴痼疾、落后残余;既有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惩恶扬善、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也有成王败寇、男尊女卑、窝里斗、厚黑学等思想糟粕。
网络文学弘扬传统文化,需取其精华,去其槽粕,用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对其进行分辨、过滤,然后吸纳精粹,融入文学观念,成为创作素材。
特别是那些需用架空历史、异域界面进行艺术设定的玄境仙踪、武侠灵异、主角穿越类小说,更需要有对传统文化的辨识能力,基于时代和艺术的需要激浊扬清,去芜存菁,不能宣扬诸如弱肉强食、等级差别、宿命论等错误观念。
正确的历史观、世界观、价值观才是保证作品品质的“压舱石”。
还有,弘扬传统文化不是为了复古,而是要贴近时代实现文学创新。
网络文学秉持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使命,是为了吸取前人的文化智慧,使其成为涵养网络文学创作的思想艺术源泉,使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与网络文学使命担当相一致。
网络作家应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与弘扬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在网络文学中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阿耐的小说《大江东去》描写主人公的艰苦创业和自强不息,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善良,互助友爱,作者将这些传统的文化品格放到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中,展现出历史转型期平凡人物的不同命运,让我们感受到历史文明进步的足音。
(摘编自欧阳友权《传统是网络文学的“精神血脉”》)(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 《诛仙》汲取传统文化滋养,对传统文化有独到理解和艺术阐释,故入选中国网络文学20年20部小说。
B . 只有将网络和文学结合起来,才能传播最具文化价值的人类文明遗产,实现网络文学创作的价值增值。
C . 网络文学作家要想自己笔下的作品拥有“根”和“魂”,就必须意识到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创作的重要性。
D . 传统文化内容驳杂,良莠并存,作者在将其选作创作素材后应运用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对其进行分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文章以推动当代网络文学的发展为宗旨,先阐述了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对于网络文学的重要作用。
B . 文章以《诛仙》和《大江东去》为例,都是为了论证传统文化对优秀网络文学作品有滋养作用。
C . 文章按“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路阐述了网络文学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思想精华的必要性与方法。
D . 文章在对待传统文化问题上,既强调传承与弘扬,也注重分辨与创新,体现出了观点的辩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 网络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与“精神血脉”只能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演化而来,这已经为创作实践所证明。
B . 蒋胜男在创作《芈月传》时能够引用教科书中内容,是她有文化,懂文化,有文化传承与创新意识的表现。
C . 相对而言,那些需用架空历史、异域界面进行艺术设定的网络小说,对作者辨识传统文化的能力要求更高。
D . 弘扬传统文化不是为了复古而是为了创新,网络作家要善于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6. (18分) (2017高一上·常熟期中)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韦花如雪查干①家乡有苇湖,规模可观,风来摆动出一片风景。
我们称其为:胡鲁斯台淖尔。
胡鲁斯台,蒙古语:芦苇。
淖尔:湖泊。
那时的家乡,生态环境可圈可点,不仅有河水精神着,有湿地兴旺着,还有星罗棋布的水泡子镶嵌在那里。
水生植物,到处游动,而且葳蕤。
其中芦苇是我最喜爱的一种禾草。
一打春,它便急着往上蹿,头尖尖的,像箭镞。
由浅黄变浓绿,似乎是一夜之间的事,有点魔幻意味。
②芦苇入诗,自古有之。
最早见于《诗经·秦风·蒹葭》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即芦苇。
而芦苇被人曲解,始于明代大学问家解缙的一副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从此,这两种无辜植物,便成为轻薄、空洞、无知的代名词。
这种偏见,经过岁月沉淀,很多东西早已真相大白,然而,习惯性的用法仍继续延伸。
③自古至今,芦苇浑身是宝,为人类造的福,恐怕一言两语是说不尽的。
芦叶、芦花、芦茎、芦根、芦笋,无一不入药。
芦茎编织的工艺品和生活制品,是农家之爱。
它的根,我挖过,并非浅,而是把泥土抓得牢牢的。
所谓“头重脚轻根底浅”,只是视觉上的偏差而已。
解老夫子一次信口开河,竟使它蒙羞至今,令人扼腕。
④在童年的家乡,芦苇是常见植物。
比较集中的,就属胡鲁斯台淖尔这一处。
春夏季节,浓绿如毡,浩荡一片。
尤其那微风中的千层摆动,真是婀娜到了极致。
秋冬季节,家乡的芦花,色若初降的白雪,在阳光照射下,显得仙气十足。
一旦风起,无垠的苇波,推波助澜,浩然荡远。
尤其令人感喟的是,当芦叶枯萎落尽之时,芦杆依然挺立不倒,撑得芦花昂扬如旗,激活四野。
⑤在芦苇的旺盛期,飞禽、昆虫,以及蛙类,都得益于它的庇护与滋养。
尤其在宁静的月明之夜,此起彼伏的蛙声,给人的感觉是温馨的,美妙的。
它使你不由联想,婴儿求乳时的嘤嘤之声。
⑥穷乡僻壤的贫寒人家,火炕上所铺的席子就是用芦苇编织成的。
我的母亲,就是一位编织能手,她能编织出极美的图案。
母亲说,芦苇这种野草,颇通人性。
你怎么想,它就怎么来,顺手又顺心。
芦苇割下来之后,立即剖开,就比较容易编织。
时日一长,则需要用水泡软。
母亲用它编织席子,真是得心应手,速度也快。
一张炕席,用不了两天,便编织完成,还不误做饭、烧水、喂猪之类家务活儿。
编织完毕,需要晾干,用旧布块擦拭干净,便可铺炕。
新鲜芦苇那浸人心脾的清香,唯有梦中才可独享。
⑦在冬日彻骨的寒风中,芦苇还能为我们抵挡风雪,胜似暖衣或者棉被。
在秋末冬初之时,将割来的芦苇捆成一人粗的捆子,一捆紧挨一捆地埋入房子外围挖开的坑道里,再用红柳条将它们绑定,暖围子便成了。
再凛冽的风雪,也吹不透它。
下雪之后,将雪堆在围子后边,又多了一层屏障。
如此,不但家里暖和,连院子里的牛马羊、猪狗鸡,都可以暖暖地过冬了。
⑧童年的我,就把芦苇看做是一种可亲近之物,有一种发小般的亲密感浸于其中。
之后,在几十年的漂泊岁月中,无论走到哪里,每当看到芦苇,就像见到了久违的乡亲,心就发热。
这种感觉,使我一次又一次强烈地思念起故乡和白发苍苍的母亲来。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1)作者在文中引用《诗经·蒹葭》与解缙的对联分别有什么作用?(2)请简要赏析第④段画线句的表达特色。
(3)结合全文,概括作者“把芦苇看做是一种可亲近之物”的理由。
(4)请探究作者以“苇花如雪”为题的意图。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5分)7. (15分) (2019高二下·南开会考) 阅读《烛之武退秦师》片段,完成下面小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簿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泰,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