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建筑结构的发展史
围绕形态特点和技术支持总结西方建筑发展脉络

围绕形态特点和技术支持总结西方建筑发展脉络
西方建筑的发展脉络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古希腊和古罗马建筑以石材和大理石为主要材料,追求对称美和规则美。
建筑形式主要有三种:柱式建筑、圆形建筑、拱式建筑。
技术支持方面,主要采用手工加工的方式。
2. 中世纪时期:中世纪建筑以宗教建筑为主导,建筑形式主要有教堂和城堡。
中世纪建筑中出现了许多新的技术,如尖拱、凯旋门和植物纹饰等,这些技术使建筑更加复杂。
3. 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文艺复兴时期提倡对古典建筑的复兴和再创作。
巴洛克时期强调“超越自然”,形式追求曲线美和装饰美。
技术方面,砖石结构、拱桥、穹顶、壁画等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
4. 工业化时期:工业化时期建筑将机器生产和大量制造相结合,使建筑更加快速和规范化。
建筑形式多样,技术方面出现了钢筋混凝土、玻璃幕墙、自动化控制系统、电梯等先进技术。
总体来说,西方建筑从一开始就重视对称和规则美,后来又在形式和技术方面得到不断的发展和改进。
现代的西方建筑注重环保、节能和创新,形式多样,技术不断更新,如3D打印和智能化系统等。
西方设计发展的基本过程

西方设计发展的基本过程设计是一门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西方设计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
本文将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到现代设计潮流,探讨西方设计发展的基本过程。
1. 古希腊罗马时期古希腊罗马时期是西方设计发展的起点。
古希腊的建筑和雕塑充满了对人体比例和对称美的追求,这种追求体现在建筑物的立面、雕塑作品的姿态和表情上。
罗马帝国继承并发展了古希腊的建筑风格,特别是建筑技术和公共设施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这一时期的设计注重对称、均衡和秩序,为后来的设计风格奠定了基础。
2. 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时期是西方设计发展的重要阶段。
文艺复兴时期的设计师们追求对古希腊罗马艺术的复兴和再创造,他们研究古代文献和遗迹,运用古典美学原则进行设计创作。
在建筑方面,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们提出了新的建筑理论和方法,如比例法则和透视法,使建筑物更加精确和逼真。
在艺术领域,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和雕塑家们以人体为中心,探索人体的比例和结构,使艺术作品更加真实和立体。
3. 工业革命时期工业革命时期是西方设计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工业革命的到来带来了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和城市化进程,这对设计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建筑方面,工业革命时期的建筑师们开始使用新的建筑材料和技术,如钢铁和玻璃,使建筑物更加高大和坚固。
在工业设计方面,设计师们开始注重产品的功能性和生产效率,提出了“形式追随功能”的理念,使产品更加实用和经济。
4. 现代主义时期现代主义时期是西方设计发展的重要阶段。
现代主义设计强调功能、简洁和实用性,摒弃了华丽和装饰性。
在建筑方面,现代主义建筑师们提出了“少即是多”的原则,追求简洁和纯粹的建筑形式,如勒·柯布西耶的国际风格和密斯·凡·德罗的玻璃建筑。
在工业设计方面,现代主义设计师们注重产品的功能和人机交互,提出了“形式跟随功能”的设计理念,如包豪斯设计学派的作品。
5. 后现代主义时期后现代主义时期是西方设计发展的新兴阶段。
古代西方拱券结构的发展与演变

古代西方拱券结构的发展与演变拱券之于古代西方建筑的作用就像斗拱之于中国建筑。
都是两种体系中最精华的部分。
古代东西方都无法造出宽大的平屋顶的原因就是没有找到可以支撑巨大平屋顶的结构体系或者材料。
于是乎古代中国人用梁柱框架加斗拱营造巨型大坡木屋。
古代西方人用拱券结构建造他们宏伟恒久的穹窿石屋。
古代西方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萌芽三个阶段。
按建筑发展历史还可以分为:古爱琴海文明时期(前3000-前1400),古希腊(前11世纪-前1世纪),古罗马时期(前1世纪到公元4世纪),中古拜占庭与中古俄罗斯和西欧中世纪(4-16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与古典主义(15-19世纪)。
这些时期拱券一直在发展演变,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杂,从粗拙到精巧的进化过程。
公元前2000左右,爱琴海地区鼎盛繁荣,先后出现克里克,迈西尼为中心的克里克-迈西尼文化。
从建筑遗迹和考古发现中可以得出克里特人的克诺索斯米诺斯王宫(前1500年)已经使用漏斗形柱头,这是早期共的雏形具有减轻梁对柱子的压强增大柱距的作用。
迈西尼的迈西尼狮子门(前1250年)则使用了叠涩券,这种结构减少了券上荷载对支柱梁的压力。
是很大的进步。
阿脱雷斯宝库则使用了直径14.6米高13.4米的叠涩穹窿。
这些实例说明西方的拱券结构初步形成于3600前左右的古爱琴爱地区。
古希腊时期(前11世纪-前1世纪)拱券结构有了很大的进步。
从古希腊及受其影响的希腊化国家和地区尤其是同期的亚平宁半岛北部的伊特鲁里亚(前8-前2世纪纪罗马祖先)高超的石工,陶瓷构件与拱券结构可以推断出来,但是拱券结构在希腊本土的应用貌似并不多见,古希腊建筑多是是以石制梁柱为主的建筑体系。
古罗马时期(前1世纪到公元4世纪)可谓是拱券结构逐渐成熟的时期,古罗马人在伊特鲁里亚(前8-前2世纪罗马祖先)和古希腊人的基础之上发展了综合东西方大全的梁柱与拱券结合的体系。
拱顶在罗马有很大发展尤其是创造了交叉拱交叉拱由两个筒形拱直角相交而成,这种结构有利于建筑采光,把原来的双面采光扩展为四面采光。
国外建筑设计发展史-图文

国外建筑设计发展史-图文新石器时代末,人类开始进入奴隶制社会,由于拥有了大量奴隶劳动力,大规模的建筑活动因此开始。
在这个时期,埃及、西亚、波斯、希腊和罗马的建筑文化蓬勃兴起。
其中,希腊和罗马的建筑文化,历经2000多年被继承下来,成为欧洲建筑的渊源。
人类历史上各种类型的第一批巨型建筑产生于埃及,包括宫殿、府邸、神庙和陵墓。
所有建筑物都是以巨大的石块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宏大的工程规模和精细的施工质量,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古代埃及的建筑以金字塔为代表,反映了当时的几何、测量和起重运输机械的知识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典雅端庄、匀称秀美是古希腊建筑典型的美学特征。
鼓希腊建筑一反古埃及建筑宏大雄伟的风格,所产生的建筑设计艺术原则对后世影响深远。
古希腊建筑将朴素的形式与人体活动相适应的尺度完美地结合,并通过材料与施工以及相适应的装饰得以充分体现。
其中的帕提农神庙(公元前447—438年)是西方建筑史上的瑰宝。
帕提农神庙古罗马建筑直接继承了古希腊建筑的成就,建筑的类型、数量和规模都大大超过希腊。
古罗马人发展了拱券和穹隆结构的技术,并开始使用天然混凝土材料,以取得高大宽广的室内空间,而从希腊引进的柱式则成为建筑上的装饰,这是古罗马建筑最大的成就。
虽然罗马建筑不如希腊建筑精美,但以数量众多、分布广泛、类型丰富、形制成熟和规模宏大、气势雄伟而著称。
代表作有大角斗场、万神庙、卡拉卡拉浴场等等。
其中面积最大的温水厅用三个十字拱覆盖,是古罗马结构技术的代表而三层叠起连续拱券输水道则被认为是工程技术史上的奇迹。
因此,古罗马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大角斗场万神庙由于继承古希腊、古罗马的建筑遗产,同时吸取了波斯、两河流域等地的经验,所以拜占庭形成独特的建筑体系。
拜占庭建筑的主要成就在于创造了新的建筑结构形式,这就是在教堂建筑中有4个或更多的柱墩通过拱券支撑穹隆顶的结构方法以及相应的中心对称式建筑形制。
在拜占庭建筑中,中心对称式构图的纪念性艺术形象同结构技术相协调。
西方建筑史发展脉络框架及分类

感悟:经过我的整理和学习,我认为中西方古代建筑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建筑材料,建筑背景,建筑风格,建筑色彩等方面。
1、建筑材料的差异:传统的西方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而传统的东方建筑则一直是以木头为构架的。
不同的建筑材料、不同的社会功用,使得中国与西方的古典建筑有了不同的“艺术语言”。
西方建筑的“基本词汇”是柱子,而中国古代的木制建筑以斗拱为“基本词汇”。
2、建筑背景的差异:西方建筑充满着宗教神秘主义的情绪,而中国的建筑则是儒家文化的反映。
3、建筑风格的差异:西方古典建筑呈现一种由简单的几何形体到力求复杂,装饰华丽的风格特点,而中国古典建筑呈现出轻灵而不轻佻,朴实而不机械,威严而不呆板的风格,而长期的封建统治使得中国古典建筑有明显的等级区分。
4、建筑色彩的差异:西方古典建筑色彩富于变化,五颜六色的琉璃瓦,室内室外颜色的对比与统一,用色大胆又十分和谐,不同的颜色带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从而带来美的享受。
中国古典建筑根据等级的不同,皇室多用黄色红色等显示尊贵,普通建筑多为青瓦红砖木材的原有色带给人朴素,轻盈,小巧玲珑的感觉。
不同的建筑语言,表达着不同的思想,流露出不同的情感;不同的建筑,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体现着不同的信念。
相信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会有更加深刻的体会。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

1、1920年,勒柯布西耶创办杂志《新精神》。
1923年出版《走向新建筑》,为现代建筑运动提供了一系列理论依据,表明新建筑运动的高潮——现代建筑运动的到来。
城市集中主义者,拟建巴黎市中心区。
第一个几乎全部以预制混凝土外墙板覆面的大型建筑物(主体结构为现浇混凝土)是勒柯布西耶的马赛公寓。
其尺寸系统是根据“模数理论制定的。
2、法古斯工厂是格罗皮乌斯早期重要成就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最先进的一座工业建筑。
德国通用电气公司透平机车间是一个里程碑,被西方成为第一做真正的“现代建筑”。
3、格罗皮乌斯从美国的建造方法中得到启发,提出了改进住宅建设的建议。
远在1910年,就设想用预制构件解决经济住宅问题,这是对建筑工业化最早的探索。
4、包豪斯前身魏玛公立建筑学院。
5、1926年,密斯设计了德国共产党领袖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的纪念碑,采用立体主义的构图手法。
1926年,担任德意志制造联盟的副主席,1927年在斯图加特魏森霍夫区住宅展览会规划主持。
30年后,巴特宁设计主持了国际住宅展览会。
6、阿尔托无疑是现在建筑最杰出与最伟大的建筑师之一,他的作品兼有欧洲现代派的理性和美国有机建筑的诗意,更有他独有的抒情,即对使用者在人情上的诚挚考虑。
普兰顿曾把他的作品称为是异质共存的建筑。
也有人把他称为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现代建筑的联系人。
7、巴西利亚的规划方案——科斯塔;城市中心的三权广场与总统府为尼迈耶。
巴西教育卫生部大厦——勒柯布西耶、尼迈耶。
8、前川国男的10层晴海公寓为日本住宅公团主板的东京港湾工业区住宅建设的著名实例。
丹下建三设计的广岛和平中心纪念馆与纪念券门。
前川国男设计的京都文化会馆与东京文化纪念会馆。
林昌二设计的皇居旁大楼被认为是具有“战后日本现代建筑最高水平的建筑”。
9、战后城市重建,华沙模式——恢复以前的原样进行重建;鹿特丹模式,另起炉灶进行重建。
保护历史性城镇——威尼斯宪章。
10、最早的幕墙的实例是联合国大厦的秘书处大楼,被认为是大面积玻璃幕墙的代表作的是利华大厦。
西方建筑史的发展历程

西方建筑史的发展历程一. 古代建筑风格的形成1.1 早期文明的建筑风格•古埃及建筑•古希腊建筑•古罗马建筑1.2 罗曼式建筑的兴起•罗马式教堂建筑•西方古堡建筑1.3 哥特式建筑的发展•哥特式教堂建筑•哥特式城堡建筑二. 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的建筑2.1 文艺复兴建筑风格•文艺复兴城市宫殿•文艺复兴教堂建筑2.2 巴洛克建筑的繁荣•巴洛克宫殿建筑•巴洛克教堂建筑2.3 巴洛克花园与室内设计•巴洛克花园设计•巴洛克室内设计三. 工业革命与现代主义建筑3.1 工业革命对建筑的影响•钢铁结构的应用•建筑构造技术的创新3.2 装饰艺术运动与艺术建筑•装饰艺术运动的兴起•艺术建筑的特点与变革3.3 现代主义建筑的崛起•波西米亚式建筑•国际风格建筑与功能主义四. 当代建筑的多样化4.1 后现代主义建筑•后现代主义的特点与表现形式•多元化的建筑风格4.2 生态建筑与绿色建筑•生态建筑的原则与设计理念•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性4.3 数字化与智能化的建筑设计•数字化设计工具的应用•智能化建筑的未来发展趋势五. 结语西方建筑史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的兴起。
从埃及的金字塔到古希腊与古罗马的建筑,早期的建筑风格为后世奠定了基础。
在罗曼式建筑时期,教堂和古堡的建筑风格开始兴起,体现了庄严和壮观的特点。
而在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时期,教堂和城堡的建筑风格更加复杂和精细。
随着文艺复兴的到来,西方建筑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文艺复兴建筑注重对古代建筑的复制和模仿,具有古典的特点和比例感。
巴洛克建筑则在文艺复兴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注重空间的变化和装饰的丰富。
巴洛克建筑在宫殿和教堂的建筑中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
工业革命的到来对建筑产生了重大影响。
钢铁结构的应用以及工艺和技术的改进,使得建筑的高度和规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装饰艺术运动和艺术建筑的兴起也使建筑表现出更多的个性和艺术性。
随后的现代主义建筑则以功能主义和简洁性为核心,追求形式与功能的结合。
《外国建筑史》期末考点复习

《外国建筑史》期末考点复习一、什么是古典建筑1. 古希腊盛期时间:前5世纪——前2世纪代表建筑:帕提农神庙、雅典卫城特征:1)采用石质梁柱结构体系2)古希腊三种柱式(多立克柱式、爱奥尼柱式、科林斯柱式)3)立面采用视觉矫正法4)雕刻、装饰与建筑的紧密结合5)内部空间封闭简单2. 古罗马共和时期、古罗马帝国时期时间:前6世纪——前30年、前30年——476年代表建筑:罗马万神庙、大角斗场、卡拉卡拉浴场特征:1)采用梁柱、拱券结合的结构体系2)古罗马五种柱式(多立克柱式、爱奥尼柱式、科林斯柱式、塔斯干柱式、复合柱式)3)使用砖、木、石、火山灰制成的天然混凝土二、辨析文艺复兴建筑与法国古典主义建筑1. 文艺复兴建筑时间:15世纪——19世纪地点:由意大利至欧洲各国代表建筑:坦比哀多教堂、圣保罗大教堂代表建筑师:伯鲁乃列斯基、阿尔伯蒂、伯拉曼特、米开朗基罗2. 法国古典主义建筑时间:15世纪中叶——18世纪初地点:法国代表建筑:凡尔赛宫、卢浮宫代表建筑师:孟莎、勒伏、勒沃、彼洛3. 关系1)文艺复兴建筑在外观上影响了法国古典主义建筑2)文艺复兴建筑和法国古典主义建筑共同组成古典主义建筑,在西方建筑史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地位三、辨析巴洛克建筑与洛可可建筑1. 巴洛克建筑时间:16世纪末——17世纪末代表建筑:圣卡罗教堂代表建筑师:洛仑佐·贝尼尼、波洛米尼2. 洛可可建筑时间:18世纪代表建筑:苏俾士府邸客厅代表建筑师:勃夫杭、麦松尼埃3. 关系1)巴洛克建筑与洛可可建筑均追求奢华、虚而不实的装饰2)巴洛克建筑强调力度、变化、动感;洛可可建筑强调轻盈、华丽、精致四、探究新建筑过程中一些先驱者做的贡献1. 辛克尔柏林旧国家博物馆建筑师,对建筑进行了简化,引导建筑向新的建筑思潮发展2. 散帕尔辛克尔的继承者,推进工业与建筑的发展3. 拉布鲁斯特使图书馆建筑的功能与内部结构技术趋向现代化五、西方建筑的发展历程1. 发展历程与代表建筑1)古典建筑:罗马万神庙2)哥特式建筑:巴黎圣母院3)文艺复兴建筑:坦比哀多教堂4)巴洛克建筑:圣卡罗教堂5)法国古典主义建筑:卢浮宫6)洛可可建筑:苏俾士府邸客厅7)复古主义建筑:巴黎歌剧院8)现代主义建筑:包豪斯校舍9)后现代主义建筑:悉尼歌剧院2. 总结西方在理性和浪漫之间震荡,革命时期有哥特式建筑、文艺复兴建筑、现代主义建筑六、现代主义建筑大师的思想和作品1. 格罗皮乌斯思想:1)强调建筑走工业化道路2)提倡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代表建筑:法比乌斯工厂、包豪斯校舍2. 勒·柯布西耶思想:1)主张建筑工业化的发展方向2)强调建筑平面“由内而外、功能第一”的原则3)强调建筑的艺术性4)新建筑五点(底层架空、屋顶花园、横向长窗、自由平面、自由立面)代表建筑:萨伏伊别墅、朗香教堂3. 密斯·凡·德·罗思想:少即是多代表建筑:巴塞罗那德国馆、范斯沃斯住宅4. 莱特思想:建筑与环境的紧密结合代表建筑:草原住宅、流水别墅5. 阿尔瓦·阿尔托思想:探索民族化和人情化的现代建筑道路代表建筑:维堡图书馆、玛丽亚别墅七、19——20世纪探究新建筑的思潮1. 工艺美术运动时间:19世纪50年代地点:英国代表建筑:红屋代表建筑师:拉斯金、莫里斯特征:主张建造田园式住宅来摆脱古典建筑形式 2. 新艺术运动时间:19世纪80年代地点:比利时布鲁塞尔等代表建筑:德国魏玛艺术学校、英国格拉斯哥艺术学校、米拉公寓代表建筑师:凡·德·费尔德、贝伦斯、麦金托什特征:反对历史样式,简化内部装饰,建筑外部简洁3. 维也纳学派和分离派时间:19世纪90年代地点:奥地利维也纳代表建筑:维也纳邮政储蓄银行代表建筑师:瓦格纳、奥别列去、霍夫曼、路斯特征:主张造型简洁和集中装饰4. 芝加哥学派时间:19世纪70年代地点:美国芝加哥代表建筑:芝加哥家庭保险公司大厦、芝加哥百货公司大厦 代表建筑师:詹尼、沙利文特征:美国现代建筑的奠基,创造了高层金属框架结构和箱形基础5. 德意志制造联盟时间:1907年以后地点:德国代表建筑:法古斯工厂代表建筑师:彼得·贝伦斯特征:提倡艺术、工业、手工艺相结合,坚决反对任何装饰八、二战之后40——70年代的建筑思潮1. 在设计方法上 “重理”的倾向1)对“理性主义”进行充实提高的倾向2)讲究技术精美的倾向3)粗野主义倾向4)注重“高度工业技术”的倾向5)“典雅主义”倾向2. 在设计方法上 “偏情”的倾向1)“人情化”与“地方性”倾向2)讲究“个性”与“象征”的倾向3)后现代主义倾向九、代表性建筑基本信息十、建筑手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3-16 15:23|发布者: |查看: 490|评论: 0 摘要: 伴随着社会进步,建筑结构技术的创新推动了建筑形式的新的进程。
本文通过聚焦于西方建筑结构形式和建筑形式,从建筑结构技术的进步推演到建筑形式的推陈出新,而建筑师的奇思妙想同时又促进了建筑结构技术的发展。
将 ...
伴随着社会进步,建筑结构技术的创新推动了建筑形式的新的进程。
本文通过聚焦于西方建筑结构形式和建筑形式,从建筑结构技术的进步推演到建筑形式的推陈出新,而建筑师的奇思妙想同时又促进了建筑结构技术的发展。
将建筑技术研究、设计、生产同新技术相结合起来是建筑形式的发展道路。
建筑的形式美源自于结构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建筑的形式也发生巨大的变化,当一座新建筑穿着华丽的外衣展现在世人的面前,我们驻足、流连于建筑形式美给我的心灵的印记,世人对于建筑的评价往往局限于外在的形式美,当建筑师苦苦的求索寻找新的美学形式但仍然黔驴技穷时,我们的设计者应该静下心来思考一下,建筑的形式美源自于什么?我认为形式美的源泉是功能的需求、结构的技术。
所以功能、技术与艺术作为建筑的三要素是辩证统一的,建筑象人体一样是作为一个系统而存在的,它是系统的整体的而非孤立的局部的。
当下业者对于形式美的理解是由偏颇的,在这种设计思想的指导下,也必然会阻碍建筑的发展和进步。
建筑结构是指将建筑物自身及其在使用中所产生的荷载传递给地基的一种设施。
古往今来人们就是在不断的利用新的材料创造着新的建筑形式。
1.原始社会的建筑
原始社会的住屋形式是巢居、穴居、以及在北美的印第安人的帐篷屋,是人类基本生活的需求。
原始人使用木材生土当地的建筑材料建造窝棚。
2.奴隶社会的建筑
奴隶社会随着人们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的增强建筑的类型建筑的规模以及建筑的形式出现巨大的变化。
在古代的埃及人们利用石材建造神庙和陵墓,建筑的结构形式是梁柱体系,古希腊同样继承埃及的梁柱体系,同时由于地域文化的发展演变希腊人将梁柱发展成具有美的形式,出现古典的三柱式,以及女像柱,两者的形式不同但结构的核心是一致的以石材作为基本材料的梁柱体系。
由于石材本身的力学性能是抗压能力强于抗弯的能力。
所以我们看到埃及、希腊的古建筑的柱距是如此的小,建筑空间也是狭小的。
建筑作为单体强调的是外部空间或者建筑的内部狭小空间的神秘化。
在希腊建筑往往是作为雕塑来处理的。
在古罗马文化时期,随着领地的不断扩张各种文化的融合和碰撞罗马人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新的结构形式拱券结构。
罗马人利用混凝土这种新建筑材料创造一种新筒形拱形工交叉拱、十字拱解决了大跨度屋盖的结构形式,继而获得了连续的复合的建筑空间。
建筑也就成为了真正的意义的建筑,正是在古罗马时代新型建筑材料的出现推动了新的结构形式的产生进而获得新的较大的人类活动的室内空间。
就功能决定形式而然,以上的变化必然带来建筑形式的新的突破。
我们在研究建筑历史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现在罗马的建筑上仍然有希腊建筑的影子,罗马人在建筑形式上仍然沿用希腊的柱式,出现古罗马五柱式,罗马的柱式已经没有了希腊柱式结构上的意义,柱式已经成为了壁柱。
成为一种装饰,同时由于罗马建筑的体量、建筑的层数的增大希腊的柱式又在罗马时期演变成券柱式、连续券、巨柱式等多种形式。
从古罗马的建筑形式生成之初,它是在古希腊时代的建筑形式范围内发展,直到找到适合新技术的建筑形式的出现。
我们常说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
希腊和罗马创造了古典建筑的文明开创欧洲建筑形式的先河。
在继承与发展中结构技术的创新领先于建筑形式的创新。
3.中世纪的建筑
欧洲的中世纪是神学统治的社会,建筑的类型以教堂为主,高耸的教堂留给我们更多神性的表达,建筑风格更趋于美观,由其是以哥特时期的建筑最为典型高耸的向上建筑风格直指上苍表达着与神的交流与对白。
形式的表达继而带来的神性化的想象赋予了哥特建筑的神性的神秘感。
我们剖开哥特建筑的形式寻找带来这种形式美的根源在于中世纪结构技术的发展,在中世纪时期继承了罗马的十字拱的技术,在此基础上将罗马的十字拱发展成为四分类骨拱,同时将单圆心的拱变成双圆心的拱形成了框架式的双圆心的尖拱,同时拱顶所产生的侧推力由新力学构件飞扶壁传到外侧的横墙上,这样整个结构体系就变成了框架整个的受力过程屋顶的荷载传递给尖的肋骨拱——柱子(竖向的力)——基础——地基完成,而拱所产生的水平向的推力传到侧墙——传到基础——地基。
这时配合肋骨拱柱子也形成了束柱的形式,摆脱了古典的柱式,达到中世纪哥特式教堂的结构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4.资本萌芽与绝对君权时期的建筑
在这段历史时期主要包含文艺复兴建筑,法国古典主义建筑巴洛克建筑在这段历史时期建筑的结构形式并没有较大的改变,设计师在考古等领域的发展的带动下形成了对古典文化建筑的热衷与模仿,创造了具有特设的文艺复兴建筑,法国古典主义建筑巴洛克建筑从早期的对古典建筑的模仿,创新到晚期的巴洛克建筑的推器繁琐变形,反映出形式主义的已经走入到了末端,设计师不顾及形式美的产生的动力在于结构技术的变化,这个时期的人们试图创造出新的形式无奈由于结构的不改变所以形式的变化是表面的是化妆术,不会出现脱胎换骨的变化。
伴随着186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生,建筑界又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种变化时由于新的建筑材料的出现,也就是伴随着机械化时代工业发展提供的
大量的人工材料。
由质地纯正的、经实验鉴定的、用一定原材料生产的人工材料代替质地混杂的、不可靠的材料,例如,型钢和更加新的钢筋混凝土都是计算的纯粹结果,它们精确地、充分地利用材料。
由此带来了建筑形式的新变化,体现到了大框架的建筑上面。
伴随着新材料,考虑到墙和窗子的构造,最终的结果是一米厚墙上的天然优质石头被轻质的煤渣空心薄墙壁等取代。
钢和钢筋混凝土对机械化时代现代建筑的发展有着极重要的影响,钢结构的材料和结构特性与木结构颇多相通之处,而混凝土却与此不同,其构件在连接(浇筑)之后,融为一体,是化学式的连接。
钢构件通常也非常适于线性地使用和表现“线的构成”。
除了钢和钢筋混凝土材料以外,合成树脂、塑料、金属等作为基本材料与由玻璃纤维等作为增强剂制成的复合建筑材料在机械化时代也日渐普遍,而且其性能也越来越好,用这些材料制成的型材、线材等工业组合建筑制品,也能给人以超越技术美而升华为科学美的审美感受。
5.现代建筑形式的迅猛发展
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建筑材料将变得日益复杂,集成技术用于建筑材料是数字化信息时代材料科学发展的基本趋势,纳米技术也为材料的集成化提供了技术基础。
但是,到目前为止,这种集成化的材料还没有发展成熟,准确的说现在这种材料是以“构件系统”的方式表现的。
现代建筑的经典作品中,不少也是新科技、新材料的使用产生的建筑形式美,采用玻璃墙的西柏林新国家美术馆,从建筑平面和立面上来看都具有浓厚的古典庙堂的气氛,但是与帕提农神庙等古典庙堂截然不同的是它所使用的材料——钢材而非石料,于是建筑以相似的形式给人以完全不同的审美感受。
采用光电幕墙技术的英国利物浦基础物理研究院、德国哈姆尔城市大厦满足了恶劣天气对幕墙的所有要求,也满足建筑的物理需求,比如阻燃、保暖、隔热等,而且可以把光能转换成电能。
光电幕墙加装了光电模板后,可代替抛光的自然建材,并且在光电幕墙的生产、使用直至报废都可以实现对环境的无污染。
光电板成分中没有有
毒物质,不会在建筑物起火时出现任何诸如释放有毒气体等危险。
而采用气凝胶玻璃板的巴伐利亚的建筑事务所可以使日光均匀分布于更大进深的室内,而且有效地避免了眩光。
可以推测,一旦某种建筑材料集中了多种功能,建筑形式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
例如以上两种材料作为建筑外墙材料以后,建筑外墙形式变得更加轻盈、通透,整个建筑形式也跟随着发生了变化,给人以一种全轻质、高强和多功能的建筑材料所带来的必然是灵活多样,构造精致的建筑形式。
各个历史时期,结构技术影响了建筑形式,运用于建筑中的技术的发展与技术本身的发展并非同步的,而且在建筑中各类技术相互结合的程度也不同,在对建筑的形式的决定作用中所占比例也不尽相同。
目前,数字化技术正在向建筑领域渗透,建筑形式所涉及到的技术内容将变得比以前任何一个时期更加丰富,更新的速度也更加迅速。
跟最新的科学技术结合起来,跟最先进的生产力结合起来,这是建筑发展的大方向。
本文通过强调建筑形式与技术的密切关系,是期望通过对技术对建筑形式客观作用规律的肯定,使建筑设计师充分认识到技术对于建筑形式创作的重要意义,在实践中关注技术的动态,将建筑技术研究、设计、生产同新技术相结合,以发展为目标,探索用于建筑的新技术,铺筑建筑形式的发展道路,撰写人类建筑史上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