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水利委员会历史沿革
抗战初的长江局

抗战初期的中共长江局长江局是延安的中共中央的一个派出机构,主要负责领导南方各省党的工作,特别是领导新四军抗战和代表中共中央和国民党中央进行交涉和合作。
长江局的办公地址设在武汉八路军办事处。
长江局的前身是长江沿岸委员会,在1937年洛川会议期间就敲定成立了,时间是8月23日,周恩来任书记,委员有博古、叶剑英、董必武和林伯渠。
后因周恩来去太原负责对阎锡山统战,长江流域的工作实际由博古负责。
新四军最初的设想也是博古和叶剑英搞出来的。
12月13日,南京失守,中国政治中心迁到武汉。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了“十二月会议”,欢迎王明、陈云、康生这三个政治局委员的到来,刚刚在洛川会议取得军委主席也就是党内实权的毛泽东遇到了不小的挑战。
作为平衡毛、王两大势力的中间人物,张闻天继续担任总书记,留守延安,毛泽东和王明则分别负责军事和统一战线。
王明离开延安,坐镇武汉长江局指挥,实际扮演了中共外长和形象代言人的角色,周恩来则负责执行王明的路线。
这个“十二月会议”决定正式设立长江局。
最初长江局是两块牌子。
一个是长江局,成员有周恩来、博古、项英和董必武,任务是指导南方各省党的工作;还有一个中央代表团,也驻武汉,成员有王明、周恩来、博古、叶剑英,任务是和国民党交涉谈判。
此外还设立了东南分局,受延安的中央和武汉的长江局双重领导,成员有项英、陈毅、方方和涂振农,负责新四军的组建和东南地区党的工作。
12月23日,中共中央代表团和长江局召开第一次联席会,这是长江局正式成立的标志。
两个组织合并,对外称中共代表团,对内称长江局。
由于周恩来本人的让贤,王明担任书记,周为副书记,委员有项英、博古、叶剑英、董必武和林伯渠(林在西安八办)。
这次会议自行决定了书记和副书记分工,完了才报告中央。
王明因为是刚从苏联回国,周恩来避其锋芒,可谓智者。
但由于周对王明制约不力,后来在整风中也作了检讨。
1938年3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毛又把凯丰派到长江局,负责宣传工作。
长江流域规划

长江流域规划概要水利部规划计划司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1998)一、流域概况二、规划概要三、规划实施情况四、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一、流域概况(一)自然地理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主峰格拉丹东雪山西南侧,全长6300余km,总落差5400m左右,横跨中国西南、华中、华东三大经济区。
干流流经青、藏、川、滇、渝、鄂、湘、赣、皖、苏、沪等十一个省(市、自治区)注入东海。
支流布及甘、陕、黔、豫、桂、粤、闽、浙等八个省(自治区)。
流域西以芒康山、宁静山与澜沧江水系为界;北以巴颜喀拉山、秦岭、大别山与黄、淮水系相接;东临东海;南以南陵、武夷山、天目山与珠江和闽、浙诸水系相邻;总面积18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8.75%。
由河源至河口,整个地势西高东低,形成三级巨大台阶:第一级阶梯由青南、川西高原和横断山高山峡谷区组成,一般高程在3500—5000m;二级阶梯为秦巴山地、四川盆地和鄂黔山地,一般高程在500—2000m;三级阶梯由淮阳山地、江南丘陵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组成,一般高程均在500m以下。
流域内的地貌类型众多,有山地、丘陵、盆地、高原和平原。
据统计,流域的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84.7%,平原占11.3%,河流、湖泊等水面占4%。
(二)气象水文流域气候分别属于青藏高寒区、西南热带季风区和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其中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面积约占流域的2/3。
青藏高寒区大部分地区风大、气温低、空气稀薄、垂直差异大;西南热带季风区冬暖夏凉、四季如春;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夏季风明显交替,四季分明。
流域内的降水,大都以降雨为主。
多年平均降雨量约1100mm,降雨空间分布趋势为由西北向东南递增;时间分布多集中在5一10月;约占全年70%--90%以上。
与降水相适应,青藏区径流补给有一半左右来自冰雪融水和地下水;西南区与华中区径流补给主要来自降水。
长江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约9616亿m3,仅次于亚马逊河和刚果河,居世界第三位。
新中国水利建设5段历史

新中国水利建设5段历史作者:郭爱民来源:《地球》2011年第03期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
白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62年来,我国的水利事业经历过高潮也遭遇过低谷。
就此,《地球》记者近期采防了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的有关水利专家,梳理出我国自建国以来水利边设的5个不同历史时期。
1949年~1957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各项建设百废待兴。
但那时我国水旱灾害频发,成为恢复生产、安定社会的一大拦路虎,亟需兴修水利、控制水早灾害。
1950年,淮河大水。
据统计,当年全流域受灾面积4687万亩,倒房89万间,灾民1300万人,死亡489人。
由于水势凶猛,群众来不及逃走,或坠水而死,或被毒蛇咬死,或因逃难途中船小浪大、翻船而死。
当时毛泽东主席看到灾情报告后,难过地落下了眼泪。
随后发出丁“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
毛泽东还一直关注着治理黄河的工作。
1952年10月初,毛主席第一次出京巡视,就选择了视察黄河。
在视察时,他特别嘱咐河南省委负责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
”洪灾之后,就是大旱。
1953年,全国因干早农田受灾面积861.6万公顷,成灾面积134.13万公顷,其中春早面积400余万公顷,夏旱面积200余万公顷。
那时,中央政府每年都耍开几次全国性水利工作会议,基奉上是当时召开最多的会议。
当时工程治理的重点比较明确,首先是恢复已有的一些堤防,另外就是一些救急工程,比如治理淮河。
为避免发生1949年前那样的洪水,黄河、长江主要是搞临时分蓄洪区,而北方则开始考虑修官厅水库。
毛主席还亲自抓了治淮、治黄、官厅水库和荊江分洪四项水利工程。
当时领导上至毛主席下至各级地方官员,对搞水利都是没话讲,投入力量很大。
老百姓以工代赈,到了工地上就可以挣到饭吃,干活也有热情。
这种情况下,防洪工作开展得不仅多而且也非常扎实。
这些水利工程,极大地缓解了水旱灾害的严重局面,全国灌溉面积由此发展到了4亿亩,对安定社会、恢复生产发挥了巨大作用。
民国时期的江南运河整治——以官办治运机构为中心的考察(1914—1946)

破圩,庐舍荡然。一遇旱魃为害,则来源无由保存,江 较于中南段坡度更大,《疏浚镇武运河工赈处工程报
潮难于倒灌,赤地不毛,颗粒无收。”[2]1914 年,时任江 告》指出“其在镇丹武锡四县者,北濒大江,岸峻底高,
苏巡按使的韩国钧在挽留政务厅长徐寿兹兼任江南水 易于滩浚”;中段地势平坦,运河水流较缓;南段地势由
利局总办给总统府的呈文中指出:“在苏省水利,其最 西南往东北倾斜,时有起伏。
要者在江北为运河,在江南为三江太湖,均以年久失修
从江苏省建设厅刊印的《疏浚江南运河工程》和
旱涝交病。”这里的“三江”,指的是娄江、松江与东江 《江南水利工程专号》,及江南水利局、督办苏浙太湖水
(八世纪湮塞)流域。而民国政府成立后整个江南地区 利工程局、太湖流域水利工程处等机构的主要治运实
栏目主持:徐立刚
大运河印记
Imprints of the Grant Canal
2019.12 档建与案设
的相关文献资料编辑成了《江南水利志》。 1919 年 8 月,江浙两省省长致电北京政府和全国
水利局,为合力整治江南运河,成立督办苏浙两省的太 湖水利工程局,计划任命卸任总理的钱能训为督办。 11 月,经大总统特命,钱能训为督办苏浙太湖水利工程 局督办,而钱氏未履新便推荐王清穆为督办,陶葆廉为 会办。在此前后,坊间传闻将成立太湖督会办,拟将江 南水利局并入太湖督办署,直属于中央。[4]但此时期江 南水利局仍然存在。苏浙太湖水利工程局的成立反映 了江浙两省士绅对于水利工程的巨大影响力。
总体而言,北京政府至国民政府时期江南运河的 官办治理机构主要因革轨迹为:江南水利局—督办苏 浙太湖水利工程局(简称太湖水利局)—太湖流域水利 工程处(太湖水利委员会)—江南水利工程处。这一时 期还因工程规划实施需要临时呈准建设厅设立海塘工 程事务所、塘工事务所等治运机构的下属机构。
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简介

大地震 、甘肃舟 曲特大 泥石流等重 大突发事件 中 ,积极开展 水文应 急监测与预测预 报 ,为抢 险救 灾做 出了重
开发 的具有 自主知识产 权的Y A C 遥测设备 以及 多个 软件 产品在 国家防汛抗旱 指挥 系统 、中小河流 水文监测 系 统 、山洪 灾害防治 县级非工程措施项 目以及 长江数字航道建设等工程 中得 到广泛应用 。 长江 委水文局承 担 了国家 自然科 学基金 、9 7 3 计划 、国家科技 支撑项 目等 数十 多项 重大科研 项 目,有近 2 O 项科 技成果获得 国家和省 部级 科技进 步奖 。拥有水 利部首批颁发 的甲级水文 水资源调查评 价证书 、建设项
水和水资 源置预报方 案综合体 系,预报技术和 手段不断更 新 ;可全面 开展长江流域 短期 、中期 、长期水 文和 气象预报业务 。为长江 流域 防汛抗旱及水 资源 综合 利用等提供技术支持 。 长江委水 文局先后完成长 江流域综合规 划等数十项水 利前 期规划项 目、三峡工程等数 十座水利枢 纽、水
要贡献。
长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委水 文局 已形成基本控 制全流域的水情 监测站 网。接 收流域1 5 个省 【 市 ) 部 门的水 情报汛站 总数 达
2 4 0 0 余 处 ,预 报 覆 盖 面 积 1 4 0 万 平 方 公 里 以 上 ,发 布 预 报 河段 长 达 3 6 0 0 公 里 以上 。 已 基本 建 成 满 足 长 江 流 域 洪
电站及南 水北调 中线工程的水 文水资源分析计 算提 出在我 国采用数 学期 望公式计算 经验频率 、频率 曲线 线型
三峡工程的发展历程

三峡工程的发展历程三峡工程是中国近代以来最大的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它位于长江中游的湖北宜昌市和重庆市奉节县之间,总长约600公里。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三峡工程的发展历程。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政府开始研究长江的水利工程问题,提出对长江进行大规模的治理和利用,并决定在长江上修一座巨型水库。
1954年,针对长江过于湍急导致的洪水、航运困难等问题,中共中央决定在湖北省开展长江三峡工程的可行性研究。
1964年,中国水利部作出了修建中国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的决定,并成立了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关于长江三峡枢纽工程问题的报告》,正式宣布了三峡工程建设的决策。
三峡工程的建设工作在20世纪80年代初正式开始。
1981年开始筹建办公室,1985年,三峡工程开始建设前期工程——建立三峡工程建设指挥部,成立白鹿建设公司和三峡水利电力有限公司。
1986年6月1日,三峡工程总体规划通过审查,三峡工程实施方案得到审查通过。
1992年9月,三峡工程总体开工仪式在湖北宜昌七天坪举行,这是三峡工程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标志着三峡工程正式进入建设阶段。
三峡工程的建设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因此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搬迁工作。
工程建设期间,超过100万人因迁坝背水区而得到重新安置。
2008年底,三峡工程建设基本完成,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
2012年7月4日,中国国务院第二次全体会议通过了《长江三峡工程移民安置条例》,对移民安置工作进行了相关规范和要求。
移民安置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为移民重建新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2016年7月4日,三峡工程首台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行,其余机组也陆续投入使用。
截至目前,三峡工程的正式投运机组已经达到了26台,总装机容量达到了22500MW,年发电量超过1万亿千瓦时,成为中国最大的水电站和全球最大的混凝土重力坝。
同时,三峡工程还解决了下游城市的自来水问题,改善了航运条件,提升了整个长江流域的防洪能力和水资源利用效果。
对流域水环境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

颁 行 , 成 为 我 国 水 管 理 的 基 本 法 ( 母 法 ), 1 9 或 96 年 经 修 订 的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水 污 染 防 治 法 》 行 , 颁 仍 然 实 行 分 区 域 、分 部 门 的 管 理 体 制 ,依 然 规 定 各
级 人 民 政 府 的 环 境 保 护 部 门 是 对 水 污 染 防 治 实 施 统
委 员 会 ,下 设 山 东 和 河 南 黄 河 河 务 局 ; 1 5 年 2 90
月 成 立 长 江 水 利 委 员 会 ;1 5 年 成 立 治 淮 委 员 会 , 90 历 经 几 次 变 迁 , 19 年 更 名 为 水 利 部 淮 河 水 利 委 90 员 会 ;珠 江 水 利 委 员 会 、海 河 水 利 委 员 会 、松 辽 水
和 水 污 染 防 治 是 一 个 问 题 的 两 个 方 面 , 其 内 在 联 系
第 二 阶 段 ( 9 4 ~2 0 年 ) 这 一 阶 段 为 流 域 18 02 : 水 资 源 保 护 综 合 管 理 阶 段 , 流 域 水 资 源 保 护 局 实 行 双 重 领 导 , 水 质 管 理 和 水 资 源 保 护 成 为 我 国 流 域 管 理 的 重 要 内 容 。进 入 2 0世 纪 8 年 代 后 , 随 着 我 国 0
难 以 截 然 分 开 。 水 资 源 保 护 的 对 象 主 要 是 水 资 源 的
功 能 ,包 括 水 量 、水 质 的 保 护 。 而 水 污 染 防 治 是 专 门 针 对 水 质 的 保 护 。 因 此 ,流 域 管 理 应 该 实 现 流 域 水 资 源和水 环境 一体 化 管理 。 回顾 我 国 流 域 水 环 境 管 理 体 制 的 变 迁 , 大 致 分
长江委历史沿革

・
小 资料 ・
长 江 委 历 史 沿 革
14 9 9年 1 2月 1 日, 4 国家 批 准 组 建 长 江 水 利 委 员 会 。 15 9 0年 2月 1日, 江 委 在 武 汉 开 始 办 公 。 长
部 同意使用“ 水利 电力部长江水利委 员会” 长 江流 域规划办 和“ 公室” 两个名称 , 实行 一个机构 两块牌子。
软件 系统 G o ac V . ) 进 行边 坡 影像 正射 变 换 、 em p ( 10 , 镶嵌 、 对定 向 、 注 、 画 、 译 等 , 成边 坡 的平 面 绝 标 线 解 生 或坡 面 地质编 录 图。该技 术特 别适 用于 高陡 的人 工 和 自然边 坡 , 弥补 地 质人 员 无 法抵 达 现 场 的难 题 。这 一 技术 先后 在三峡 等工 程 中应用 , 获得 良好效 果 。 岩 体及 工程 质量检 测技 术 , 括 : 包 长江重 要堤 防隐 蔽工程 质量无 损 检测 试 验 研究 、 岩体 原 位 弹性 波 测 试 技术 应 用研究 、 江三 峡 工 程 大坝 建 基 岩体 质 量 快速 长
测定 方 法研 究 。 开 发 的 “ X岩 土 工 程 质 量 无 损 检 测 L
分析仪” 系列产品被列为国家科技创新基金项 目。 自 主研 究 的锚杆锚 固质 量声 波检测 新技术 被三 峡工程 率
先采 用并推 广 到其它工 程 。新型 干孔声 波测试 探 头专 利 技术 , 成功 解决 了水 囊 外 壁 与钻 孔 孔 壁 的有 水 耦合 ( 即外耦 合 ) 问题 , 补 了 国 内外 空 白 , 决 了 三 峡工 填 解 程岩 体水 平孔 或上斜 孔声 波测 试 问题 。强度成长 期大 体积 混凝 土质 量缺 陷物探 快速 无损 检测 大型模 型试验 研究 项 目, 国 内外率 先 开展 了短龄期 、 在 大体 积混凝 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江水利委员会历史沿革
1921年12月,成立扬子江水道讨论会。
1928年5月,改组扬子江水道讨论会为扬子江水道整理委员会。
1935年4月,合并改组扬子江水道整理委员会、太湖流域水利委员会、湘鄂湖江水文站为扬子江水利委员会。
1947年6月,扬子江水利委员会改名为长江水利工程总局。
1949年12月,开始组建长江水利委员会。
1950年2月,长江水利委员会成立。
1953年2月,毛泽东同志听取长江委主任林一山关于治理长江问题的汇报。
1956年,以长江水利委员会为基础,成立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
1980年7月,邓小平同志听取葛洲坝工程进展情况汇报。
1988年,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改名为长江水利委员会,为水利部派出机构。
1989年7月,江泽民同志在视察长江委科研基地时发表讲话。
1997年,胡锦涛同志视察三峡工程。
2004年6月,温家宝同志视察荆江大堤,听取长江委主任蔡其华的汇报。
主要职责
■负责《水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实施、监督检查、履行《水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和水利部授权的各项水行政管理职能。
■组织编制流域综合规划及有关专项规划并负责监督实施,组
织开展有关前期工作、技术审查等。
■统一管理流域水资源。
■按照授权,负责流域防汛调度,指导、协调监督流域防汛抗旱各项工作。
■根据国务院确定的部门职责分工,负责流域水资源保护工作。
■按照规定或授权负责中央水利项目的建设与管理,负责有关治理开发工程的指导、监督、监管等工作。
■负责长江河道采砂的统一管理和监督检查以及相关的组织、协调、指导等工作。
■组织实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重点区水土流失的预防、监督与治理,组织流域水土保持动态监测,指导流域内地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等工作。
■负责中央有关水利工程的国有资产的运营或监督管理等工作。
半个多世纪以来,几代长江委人在认真履行流域水行政管理职能的同时,完成了以长江流域综合规划为代表的大量的流域综合规划和专业规划,先后承担了荆江分洪、丹江口、隔河岩、万安、江垭、葛洲坝和三峡、南水北调、长江重要堤防等一系列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的勘测、规划、设计、科研、监理和建设工作,为治江事业创造了震古烁今的经济社会效益,形成了“团结、奉献、科学、创新”的长江委精神。
随着三峡工程初步发挥效益和南水北调工程全面开工,长江治理
开发进入了新世纪的发展新阶段。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长江委按照新时期党中央水利方针和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要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总结经验,积极探索,开拓创新,确立了以“维护健康长江、促进人水河蟹”为基本宗旨的新时期治江思路,努力当好长江的代言人、保护神,让长江永远造福人类,让人类永远拥有健康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