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教案离子反应(第一课时)_0175文档

合集下载

离子反应第1课时教案

离子反应第1课时教案

普通高中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离子反应(第1课时)南宁市第三中学杨恒建一、教学内容本节内容节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分为两部分:“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和”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本节课介绍第一部分。

本节是学生认识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起始课。

从教材的体系看,它是初中学习溶液导电性实验、酸碱盐电离知识的延续和深化,又是学习电解质溶液理论知识的基础,所以从体系看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研究方法看,它是研究化学反应分类方法的补充以及从本质分析化学反应的必备技能,是中学生现在及至以后学习化学、从事化学专业的知识和能力的重点。

学好这一内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

既巩固了初中学过的电离初步知识,又为选修四电解质溶液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且正确而又熟练地书写离子方程式,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二、学情分析在初中化学(第十单元)中,学生已做过溶液的导电性实验,对溶液导电原因有一定得了解。

在此之前,学生刚刚学过物质的分类这一节课,对分类的方法也有了一定得了解,这样子就能够更为清楚得了解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概念及其分类,同时可以认识物质除了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外,还有其他类型,使电解质之概念了解更为完整,进而对之后电解的知识能够比较容易得接受。

学生能够归纳收集自己通过相关途径积累的知识,结合新课标的学习和教学评价,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积极提出疑问,进行交流、讨论、辩论,初步具备化学知识积累研究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2、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3、通过现象分析探究化学反应实质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比实验“几组物质的导电实验”,初步学会形成概念的分析方法。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电离特征得出酸、碱和盐的定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3、对学生进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高一化学《2.2离子反应(第一课时)》教案

高一化学《2.2离子反应(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

2、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概念3、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探究化学反应实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电离的角度得出酸、碱、盐定义。

2.通过独立思考探究碱与盐的定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3、对学生进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电解质含义,离子反应的本质及离子方程式书写。

教学方法:设疑、实验、讨论、讲解相结合教具准备: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设问]①根据初中所学知识,哪些物质可以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呢?②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检验这些物质是否电离?③它们电离过程可用什么式子表示?[板书] 第二节离子反应一、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提问]酸、碱、盐导电的条件:水溶液或融熔状态。

[板书]1、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投影练习] 下列物质能导电的是_____属于电解质的是:______。

HCl气体、 Ca(OH)2 固体、KNO3固体、CO2、Hg 、 NH3、KOH溶液、金刚石、石墨、蔗糖、酒精、硫、铝。

[学生讨论]主动回答。

[讲解] CO2、NH3与Hg 都不是电解质,我们为研究方便,将CO2、NH3称为非电解质。

[板书]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

[师生共同小结]理解电解质、非电解质概念应注意的问题。

[板书]注意:(1)电解质、非电解质应是化合物。

(2)电解质的导电条件: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

如:碳酸钙虽然其水溶液几乎不导电,但在熔融状态下导电,因此它是电解质。

(3)电解质导电必须是用化合物本身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而导电,不能是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物质导电。

如:CO2、SO2溶于水能导电,是由于它们与水反应生成的H2CO3、H2SO3能导电,所以CO2、SO2不是电解质,而是非电解质。

高中化学必修一《离子反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必修一《离子反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必修一《离子反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内容分析本课时是《离子反应》这一节的第一课时,主要介绍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

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学生可以初步了解离子反应的原理,为后续学习酸碱盐的性质打下基础。

本课时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电解质和电离的概念:通过复习电解质和电离的概念,为后续学习离子反应打下基础。

2.离子反应的原理:通过实验探究离子反应的原理,让学生了解离子反应的本质。

3.离子反应发生条件:通过实验探究离子反应的发生条件,让学生掌握离子反应发生的基本条件。

二、课程标准分析本课时内容符合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需要掌握电解质、电离等概念,了解离子反应的原理和发生条件。

因此,本课时的教学内容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离子反应的相关知识。

同时,课程标准还强调了实验探究的重要性。

通过实验探究,学生可以更直观地了解离子反应的原理和发生条件,提高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因此,本课时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实验探究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三、学生在学习本课时之前,已经学习了电解质、电离等概念,对于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过程有一定的了解。

同时,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和观察能力,能够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来研究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

但是,学生对离子反应的原理和发生条件仍需进一步深入学习和理解。

四、学习目标1.掌握离子反应的概念和原理,了解离子反应的种类和发生条件。

2.理解离子反应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和意义,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常见的离子反应现象。

3.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掌握离子反应的原理和发生条件,培养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4.通过讨论法、讲解法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5.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树立正确的化学观念和科学态度。

6.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和科学素养。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离子反应第1课时》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离子反应第1课时》教案

第二节离子反应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含义;2、理解电离的定义,并掌握电离方程式的书写;3、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盐的定义。

(二)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导电实验中引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定义;2、从电离的角度引导学生概括出酸的定义,并让学生完成碱和盐的定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演示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教学重点、难点:电解质含义教学方法:设疑、实验、讨论、讲解相结合教学过程:[引言]按照物质的分类,我们可以把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按照化合物种类的划分,我们又可以把化合物分为酸、碱、盐、氧化物。

在化学反应中我们还有一种重要的分类方法,将有离子参加的反应统称为离子反应,没有离子参加的反应叫做非离子反应。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离子反应。

[实验演示] 分别把装有NaOH溶液、 HCl溶液、 NaCl溶液的三个容器用石墨电极与灯泡还有低压直流电源连接,灯泡能够发光,说明溶液可以导电。

进而引出把氯化钠,硝酸钾,氢氧化钠等固体加热至熔化,它们也可以导电。

[提问]同学们回忆一下,在初中所学的知识中,除了以上物质,还有哪些物质在什么状态下可以导电?[板书]第二节离子反应一、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提问]酸、碱、盐导电的条件:水溶液或融熔状态。

[板书]1、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给概念中的“或”、“导电”、“化合物”加以讲解)[投影练习] 下列物质能导电的是_____属于电解质的是:______。

HCl气体、 Ca(OH)2 固体、KNO3固体、CO2、Hg 、 NH3、KOH溶液、金刚石、石墨、蔗糖、酒精、硫、铝。

[学生讨论]主动回答。

[讲解]CO2、NH3与Hg 都不是电解质,我们为研究方便,将CO2、NH3称为非电解质。

[板书]非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

[师生共同小结]理解电解质、非电解质概念应注意的问题。

离子反应 教案(推荐文档)

离子反应 教案(推荐文档)
学生经过初三一年对化学的学习,能够运用探究实验方法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学习方法
基础。
3、学习兴趣: 高一学生对一些可观察到实验现象的课程很感兴趣,对色彩缤纷的化学世界有很大的兴趣,
但是初入高中,性格比较活泼,注意力容易分散,对枯燥无味的讲授型课程不感兴趣,因此在 教学中要多用一些实验(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操作探究)、模型以及生活中的小例子来激发学生 的求知欲。
大部分有机物(蔗糖、乙醇),NH3 三、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1、概念:用化学式和离子符号表示电离过程的式子叫做电离方程式。
2、书写步骤: (1)写: 正确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拆: 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 (3)查: 检查方程式两边的原子和电荷是否守恒 3、书写规则: (1)两个守恒: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 。 (2)原子团不能拆开写。 (3)离子的个数用阿拉伯数字写在离子符号的前面 四、酸、碱、盐的概念 1、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2、碱: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的化合物 3、盐:电离时能生成金属阳离子(或铵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教学内容 (分析处理)
1、课程标准中“离子反应”相关知识的解读: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对必修课程的总要求:必修课程的设计,注重学生科学探究能 力的培养,重视化学基本概念和化学实验,突出化学对生活、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 重要作用。在必修 1 主题 3 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中指出,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够发生 电离、电解质溶液导电,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 法,初步学会从微粒观的视角认识物质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式及发生的反应。会书写易容、易 电离的酸、碱、盐之间发生的复分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能利用离子反应检验常见的离子,如 Cl-、SO42-、CO32-等。关于离子反应的认识是不断深入的过程,在必修模块要注意把握其深广度, 在必修学习过程中,只要求单一离子的检验。

离子反应第一课时教案

离子反应第一课时教案

离子反应第一课时教案教案标题:离子反应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离子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离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3. 能够分析和预测离子反应的产物。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电子白板、投影仪、幻灯片、实验器材、实验剂量、离子反应实验示范。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引入相关实例或问题,激发学生对离子反应的兴趣,并引导学生思考与离子反应相关的现象。

2. 教师通过投影幻灯片展示离子反应的定义和基本概念,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教师通过幻灯片或板书,简要介绍离子反应的定义和基本概念,包括离子的概念、离子反应的特点等。

2. 教师通过示意图或实验演示,向学生展示离子反应的过程和实验现象,并解释其中的化学原理。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离子反应的产物如何确定,以及如何书写离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三、实验演示(20分钟)1. 教师进行离子反应的实验演示,向学生展示离子反应的实际操作和观察结果。

2.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与学生一起分析实验结果,确定产物及其化学方程式。

四、讲解与实践(15分钟)1. 教师通过幻灯片或板书,详细讲解离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包括离子的符号、反应物和产物的表示方法等。

2. 学生进行课堂练习,根据给定的反应物,预测产物并书写化学方程式。

3. 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纠正和解析习题答案。

五、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小结,并强调离子反应的重要性和应用。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课后习题,巩固离子反应的知识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通过导入、知识讲解、实验演示、讲解与实践以及小结与作业布置等环节,全面引导学生了解离子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掌握离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通过实验演示和课堂练习,学生能够分析和预测离子反应的产物。

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高中化学-高一离子反应(第一课时)教案

高中化学-高一离子反应(第一课时)教案

高中化学-高一离子反应(第一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离子反应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离子反应的简单应用。

3. 熟练掌握离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写法。

4.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离子反应的定义和特点。

2. 离子反应的方程式的写法。

三、教学难点:
1. 离子反应的机理。

2. 离子反应与实验的结合。

四、教学方法:
1. 观察演示法。

2. 实验指导法。

3. 讲述和探究演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过程:
1. 教师导入
通过简单的实验或观察现象引入离子反应的概念。

2. 介绍离子反应的特点:
A. 参加反应的物质都是离子。

B. 反应过程中,离子之间的互相转化。

C. 反应过程中,离子数目不变。

3. 通过实验演示体验离子反应的特点。

观察反应前后的差异。

4. 简单试验:
在等量的石灰水和盐酸中同时滴加马尿酸。

观察实验现象。

5. 分析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探究离子反应的机理及反应条件。

6. 熟练掌握离子反应方程式的写法。

七、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通过实验和讲解相结合,让学生深入地认识离子反应的特点。

通过简单实验引导学生探究离子反应的机理及反应条件。

同时让学生熟练掌握离子反应的方程式写法,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离子反应第一课时 教案

离子反应第一课时 教案

《离子反应》(第一课时)教案课题:第二章第二节离子反应(一) 授课人课时1课时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了解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含义;2、理解电离的定义,并掌握电离方程式的书写;3、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盐的定义。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导电实验中引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定义;2、从电离的角度引导学生概括出酸的定义,并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究碱和盐的定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实验演示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2、在探究过程中进行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教育,对学生进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重点1、电解质;2、理解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难点1、探究酸、碱、盐的定义;2、强弱电解质。

知识结构与板书设计第二节离子反应一、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1、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如酸、碱、盐和水。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如蔗糖、酒精。

2、电离: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离解成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

电离方程式的书写:NaCl == Na+ +Cl-化学式离子符号3、从电离的角度探究酸、碱、盐(1)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2)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3)盐:电离时能生成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4、强弱电解质(1)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能完全电离的电解质。

(2)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只能部分电离的电解质。

教学过程教学步骤、内容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言]通过上一节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化学反应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

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和种类可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即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的转移,又可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化学反应还有一种重要的分类方法即根据是否有离子参加,将其分为离子反应和非离子反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
高一化学教案离子反应(第一课
时)_0175文档
EDUCATION WORD
高一化学教案离子反应(第一课时)_0175文档
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教育,就是实现上述社会功能的最重要的一个独立出来的过程。

其目的,就是把之前无数个人有价值的观察、体验、思考中的精华,以浓缩、
系统化、易于理解记忆掌握的方式,传递给当下的无数个人,让个人从中获益,丰
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也支撑整个社会的运作和发展。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
教学目标概览
教学目标概览
(一)知识目标
(一)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二)能力目标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探究化学反应实质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全面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3、对学生进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对学生进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教学重点: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教学难点::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教学难点::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教学方法:设疑、实验、讨论、讲解相结合
教学方法:设疑、实验、讨论、讲解相结合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引言]上节课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是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进行分类的,化学反应还有一种重要的分类方法,即将有离子参加的反应统称为离子反应。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反应。

[板书]第二节离子反应
[设问]①根据初三所学知识,哪些物质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呢?
②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检验这些物质是否电离?
③它们电离过程可用什么式子表示?
分析得出电解质的概念。

[板书]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练习]下列物质能导电的是属于电解质的是:
[练习]下列物质能导电的是属于电解质的是:
]下列物质能导电的是属于电解质的是:
属于电解质的是:
HCl气体、Ca(OH)2固体、KNO3固体、CO2、Hg、NH3、KOH 溶液、金刚石、石墨、蔗糖、酒精、硫、铝
由上答案分析出非电解质的概念。

[板书]非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

(学生讨论出答案后,师生共同小结理解电解质、非电解质概念应注意的问题)
[板书](1)电解质、非电解质应是化合物。

(2)电解质的导电条件: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

如:碳酸钙虽然其水溶液几乎不导电,但在熔融状态下导电,因此它是电解质。

(3)电解质导电必须是用化合物本身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而导电,不能是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物质导电。

如:CO2、SO2溶于水能导电,是由于它们与水反应生成的H2CO3、H2SO3能导电,所以CO2、SO2不是电解质。

(4)某些难溶于水的化合物。

如:BaSO4、AgCl等,由于它们溶解度太小,测不出其水溶液的导电性,但它们溶解的部分是完全电离的,所以是电解质。

(5)酸、碱、盐、水是电解质,蔗糖、酒精等是非电解质。

[设问]电解质为什么能导电?
[板书]二、电解质溶液导电原因及导电能力
1、电解质溶液导电原因
(引到学生回忆初中所讲的氯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等能导电的原因)
[学生分析]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发生了电离,产生了自由移动的离子,当与直流电源接通后,离子发生了定向移动并在两极发生反应,从而形成电流。

[设问]相同条件下,不同种类的酸、碱、盐溶液,它们的导电能力是否相同?
[演示实验]P14实验1-1
让学生观察,讨论五种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实验结论:相同条件下,不同种类的酸、碱、盐溶液,它们的导电能力不相同。

[板书]2、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强弱
[学生阅读]教材的相关内容
[分析总结]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的强弱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离子的多少(离子的浓度大小)和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当溶液的体积、浓度以及溶液中阴、阳离子所带的电荷数都相同的情况下,取决于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导电能力强的溶液里单位体积内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一定比导电能力弱的溶液里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多。

从这些物质的结构和它们在水中溶解时所发生的变化进行分析,得出强弱电解质的概念。

[板书]三、强电解质、弱电解质
1、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比如:强酸、强碱、大多数盐。

2、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只有一部分分子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学生阅读]教材的相关内容,之后对强、弱电解质进行进一步比较,并完成下表。

强调:(1)典型的强、弱电解质要熟记。

(2)BaSO4、AgCl等难溶于水,熔化或熔于水的部分是全部电离的,所以它们是强电解质。

(3)强、弱电解质的根本区别是全部电离还是部分电离,而不是通过熔液的导电性强弱来确定。

[板书]3、电解质熔液的电离
[设问]请写出HCl、KCl、Al2(SO4)3、BaCl2、NaHSO4、NaHCO3在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

[板书]HCl=H++Cl-KCl=K++Cl-Al2(SO4)3=2Al3++3SO42-
[板书]HCl=H++Cl-KCl=K++Cl-Al2(SO4)3=2Al3++3SO42-
]HCl=H++Cl-KCl=K++Cl-Al2(SO4)3=2Al3++3SO42-
=H++Cl-KCl=K++Cl-Al2(SO4)3=2Al3++3SO42-
+Cl-KCl=KCl-Al2(SO4)3=2Al33SO42-
+Cl-K=K++-Al2(SO4)3=2Al3++3SO42-
-KCl=K++ClAl2(SO4)3=2Al3++3SO42
KCl=K++Cl-Al2(SO4)3=2Al3++3SO42-
=K++Cl-Al2(SO4)3=2Al3++3SO42-
+Cl-Al2(SO4)3=2Al33SO42-
+Cl-Al2(SO4)3=2Al3++3SO42-
-Al2(SO4)3=2Al3++3SO42
Al2(SO4)3=2Al3++3SO42-
Al2(SO4)3=2Al3++3SO42-
4)3=2Al++SO42-
=2Al3++3SO42-
3++3SO42-
+3SO42-
3SO42-
2-

BaCl2=Ba2++2Cl-NaHSO4=Na++H++SO42-NaHCO3=Na++HCO3-
BaCl2=Ba++Cl-NaHSO4=Na++H++SO4-NaHCO3=Na ++HCO3-
=Ba2++2Cl-NaHSO4=Na++H++SO42-NaHCO3=Na+
+HCO3-
2++2Cl-NaHSO4=Na++H++SO42-NaHCO3=Na++HCO3-
+2Cl-NaHSO4=NaHSO42-NaHCO3=NaHCO3-
2Cl-NaHSO4=Na++H++SO42-NaHCO3=Na++HCO3--NaHSO4=Na++H++SO42-NaHCO3=Na++HCO3-
NaHSO4=Na++H++SO42-NaHCO3=Na++HCO3-
4=Na++H++SO42-NaHCO3Na++HCO3-
Na++H++SO42-NaHCO3=Na++HCO3-
+HSO42-NaHCO3=NaHCO3-
H++SO42-NaHCO3=Na++HCO3-
+SO42-NaHCO3=NaHCO3-
SO42-NaHCO3=Na++HCO3-
2-NaHCO3=Na++HCO3-
-NaHCO3=Na++HCO3-
NaHCO3=Na++HCO3-
3=Na++HCO3-
Na++HCO3-
+HCO3-
HCO3-

强调:HCO3-、SO42-、OH-等原子团,不能拆开。

[总结]强酸:如HCl、H2SO4、HNO3
强电解质强碱:如KOH、NaOH、Ba(OH)2
电(全部电离)大多数盐:如:NaCl、AgNO3解弱电解质弱酸:如H2S、H2SO3、CH3COOH
质(部分电离)弱碱:如NH3•H2O、Cu(OH)2水:H2O
[布置作业]P18习题一、1习题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