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刘邦与项羽博弈为何能反败为胜当皇帝
刘邦和项羽的领导力分析[推荐5篇]
![刘邦和项羽的领导力分析[推荐5篇]](https://img.taocdn.com/s3/m/ad483b0c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e8.png)
刘邦和项羽的领导力分析[推荐5篇]第一篇:刘邦和项羽的领导力分析刘邦和项羽的性格和领导力分析一本《史记》,浓缩了三千年的历史,项羽、刘邦作为争夺天下的两位英雄,其性格对战争的结果有何影响、对其领导能力有何影响、对于当今企业的管理有何启示,都是值得分析的。
我们来分析一下刘邦和项羽的相同点。
第一、作为一个领导者,两人都胸怀大志。
秦始皇巡游天下,经沛县,刘邦叹息:“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一个好酒及色、不事生产的汉子说出这话实在令人刮目。
到了楚地时,项羽观看时候说了一句“彼可取而代之!”作为一个领导者,首先要有高成就导向,这是一个领导者成功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内激因素。
只有具备强烈的动机,才能激励一个管理者不断向前进,寻求突破。
第二、两人都不甘平凡,但同时又有点高傲。
当年进攻秦都的两路义军同时出发,刘邦先入关,但“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作为对比,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项梁怒之。
籍曰:“书足以记姓名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由此观之,二人皆不甘平凡,胸怀大志。
第三、两人都过分自信,反过来在逆境中又过分自卑。
刘邦在几次打败之后欲自尽了事,都是左右劝谏而止,而项羽最后放弃了回归江东,东山再起的机会,选择了自刎而终,“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而两者在性格上及处事的差异则更为明显。
第一、项羽刚愎自用,拙于应变。
反观刘邦,则是能忍能退,随机应变。
陈平用反间计,项羽就对范增生出疑心,《史记》载“汉王患之,乃用陈平计间项王。
在鸿门宴上面对刘邦被项羽的进攻的质问,项羽出卖了自己的亲信曹无伤,《史记》载“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后来“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项羽一句话断送了自己的眼线。
而刘邦任泗水亭长时,曾押送服劳役的犯人到骊山去,一路上开小差的人不少。
于是刘邦干脆把犯人的绳子统统解开,《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到丰西泽中,止饮,夜乃解纵所送徒。
曰:“公等皆去,吾亦从此逝矣!”可见刘邦并没把什么职衔放在眼里,也没把什么王法放在眼里,更不会因为要保住亭长的差使就什么出格的事都不敢干。
刘邦与项羽楚汉之争的英雄对决

刘邦与项羽楚汉之争的英雄对决刘邦和项羽,是中国鸿沟历史中最为耀眼的两位英雄人物。
他们在楚汉之争中,展开了一场鏖战,这场英雄对决充满了传奇色彩,也写下了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篇章。
一、刘邦与项羽的背景与崛起刘邦,出身农民家庭,背负着贫苦和冷嘲热讽。
然而,他却深思熟虑,通过不断进取和发展壮大自己的军队,逐渐积累力量,并在政治斗争中崭露头角。
最终,他成功地打破了统治者的阴谋,带领农民起义军攻占了函谷关,成为楚汉之争的领导者。
项羽,则是身怀绝技的一代猛将,出生于豪门世家。
他在各项军事技能上都表现出色,并随刘邦一同领导起义军,力图推翻暴虐的秦朝统治。
然而,在攻克咸阳后,刘邦却将其排除于领导核心,项羽感到极度失望和愤怒。
随后,他带领自己的军队南下,崭露头角,最终成为楚汉之争中的敌对者。
二、刘邦与项羽的战略与军事才华刘邦与项羽在楚汉之争中展现出了卓越的战略与军事才华。
刘邦善于利用外交手段,积极寻求与各个诸侯国的合作,形成强大的联军。
他制定了一系列明智的政策,并以“舍千金买士马” 的策略,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加入自己的队伍中。
刘邦在战略上选择合适的时机发动攻势,利用楚军分裂的机会,最终击败项羽,夺取了胜利。
项羽则是一位勇猛善战的军事天才。
他擅长以快攻快战的战术对敌,运用奇兵突袭、迅猛进攻等手段,让敌人措手不及。
项羽还曾多次以寡敌众,凭借自己出色的战术能力战胜敌人。
尽管他的军事才能非常出众,但在政治智慧和善于交际方面却不及刘邦,最终在楚汉之争中输给了刘邦。
三、刘邦与项羽的人格特点与处世哲学刘邦个性稳重,处事深思熟虑。
他始终保持着民主平等的原则,并注重与士兵的交流与沟通。
刘邦不断通过自身的修养和学习,塑造了一种宽容而坚定的人格特点,这使得他成为了一个受人爱戴的领导者。
项羽则是一个充满激情与冲动的人。
他有时会为了成功而不择手段,这使得他在与其他诸侯联军的斗争中表现出不稳定的一面。
尽管他身怀绝技,但缺乏刘邦那种深思熟虑的智慧,在政治、外交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刘邦成功夺取天下的原因_刘邦称霸的三个原因

刘邦成功夺取天下的原因_刘邦称霸的三个原因刘邦草草布衣一介,仅凭借三尺宝剑,就能立足于乱世。
令后世无数英雄豪杰竞相顶礼膜拜。
那么刘邦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刘邦成功夺取天下的原因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刘邦成功夺取天下的原因刘邦的成功可以归纳为三个原因,其一是识人善任。
刘邦本是一方泼皮无赖,平日游手好闲,好耍嘴皮子,卖弄小聪明。
但这种社会阅历带来的本事叫读心术,他善于琢磨他人性格,发现他人优点并为自己所用,很快他身边集结了一帮能人异士。
韩信有勇,张良有谋,萧何搞后勤有一手。
有这三股势力在,灭秦才变得势如破竹。
刘邦成功原因其二是懂得分享。
其实,这还是与他早年的混迹社会经历相关。
他亲自与手下士卒出生入死,身先士卒的行为极容易激励斗志。
每每打下胜仗,他就毫不吝啬,大肆封赏犒劳部下。
豪爽的行为自然使手下对他感恩戴德原因其三叫虚心纳谏。
刘邦军队攻下咸阳城后,面对阿房宫里如山的金银,如云的美人早已神魂颠倒,跃跃欲试。
在心腹樊哙和张良的劝解下,他很快清醒过来,敌军未灭万不能轻举妄动。
封存金银,不近女色。
这对于一个早年生活淫乱的流氓来说实属不易。
可见他不仅能虚心纳谏,还有很强的自控力。
刘邦成功的原因除了识人善任,懂得分享,虚心纳谏。
还有不少外因,如良好的发兵时机,楚霸王项羽的战略失误等。
但成功终究离不开刘邦个人的努力。
刘邦与刘秀关系刘邦农民家庭出生,但是在战乱年间,刘邦凭借着天时地利人和,在一群起义军中脱颖而出,最后成功的打败了项羽,坐拥了整个天下。
刘邦建立西汉后,没过几年就去世了。
儿子汉惠帝刘盈即位后,吕后一直把持着朝政,刘盈死后这种情况就更加明显。
于是众臣看不下去了,就将分封在代国的刘邦第四子刘恒迎回京城,拥立代王刘恒为帝,史称“汉文帝”。
刘恒登基后,国家的政治经济等就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刘恒在位期间,封孝文皇后窦氏的儿子刘启为太子。
刘恒死后,太子刘启即位,史称“汉景帝”。
文帝和景帝两位皇帝,在位期间,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开创了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
刘邦与项羽的楚汉之争英雄的对决

刘邦与项羽的楚汉之争英雄的对决楚汉之争是中国历史上一场著名的战争,涉及两位杰出的军事统帅刘邦和项羽。
他们的对决既是一场智谋与勇气的较量,也是两个时代的象征。
本文将探讨刘邦与项羽在楚汉之争中的对决,展示他们的才华和领导能力。
刘邦和项羽都出身于军旅世家,他们的成长经历为他们后来的战斗奠定了基础。
刘邦聪明机智,从小就展示了出色的军事头脑。
他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失败和挫折后,终于聚集起了一支令人瞩目的军队。
相比之下,项羽则以其勇猛和出色的战斗技巧而著名。
他身经百战,堪称一代战神。
楚汉之争是刘邦和项羽之间的权力争夺战。
刘邦积极寻找同盟,与韩信等其他诸侯合作,以稳固自身的势力。
而项羽则是单独行动,依靠自己的力量和勇气来征服敌人。
这两位英雄的不同策略和战术使得楚汉之争变得更加精彩。
刘邦在楚汉之争中的优势在于他的统一思想和较强的组织能力。
他认识到要战胜项羽,必须确保自己的势力和军队的协调一致。
因此,他制定了一系列明确的目标,并与他的将领密切合作,共同实施战略。
这使得刘邦能够应对各种敌对势力,稳步推进他的统一大业。
然而,刘邦并非没有遇到困难。
在楚汉之争的后期,他面临了来自项羽的强大打击。
刘邦必须用尽他的智慧来阻止项羽的进攻,并保证自己的军事优势。
他利用了项羽的骄傲和高度自信,采取了分化策略并迅速收复失地。
最终,刘邦成功地击败了项羽,获得了中国的统治权。
项羽虽然在楚汉之争的初期一度占据上风,但他的自负和固执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
他拒绝与其他诸侯合作,坚持独自行动,并对自己的部下抱有过高的期望。
这导致了他在战略上的失误和军事上的挫败。
当他的军队士气低落时,刘邦趁机发动了致命一击,并彻底摧毁了项羽的势力。
刘邦和项羽的楚汉之争是中国历史上一段让人难以忘怀的篇章。
他们的对决不仅体现了智谋和勇气的较量,也展示了两位英雄的不同领导风格。
刘邦的统一思想和组织能力为他赢得了胜利,而项羽的过于自信和固执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
这场战争为中国的历史进程奠定了基础,并为后来的王朝统治提供了有力的启示。
论刘邦2000字论文

论刘邦2000字论文刘邦与项羽成败论文摘要:刘邦和项羽一成一败的原因主要是体现在性格、力量、政治才能三个方面。
这也充分的启示我们在现实中要培养自己健康的性格,工作中注重群众的力量,同时要不断提高个人的素质,才能成为一个出色的人。
秦朝在秦二世胡亥的暴政下走向了灭亡,秦末农民起义烽烟四起,在各路烟尘中一直走到最后的主要有两支力量:一是刘邦,二是项羽,这两个人从发展上看也基本没有什么差异,但是在最后的争锋中,一成一败,刘邦开创汉代的辉煌,二项羽却凄惨的死于江畔。
这样的结果其原因到底是什么?值得我们后来深思,性格品质差异等诸多的原因,但其根本在于其政治思想之上。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其根源。
一、刘邦其人、其事、其政刘邦此人,大家都知道,用今天的话来说是草根英雄,在今天看来就是普通的百姓,甚至是市井无赖。
他的父母都是普通的农民,也没有什么高深渊博的文化,可以说识点字就不错了。
刘邦就是出身于这样的农民家庭。
但是,这个人年轻的时候却很敢闯、敢拼,在家乡混了个不大不小的官职,可以说是再普通不过的公务员,但是刘邦这个人的性格却很豪爽,在当官期间也是比较仁爱的,这种性格品质注定了其后来的成功。
刘邦这个人先天条件不优越,后天的修炼也不多,也没有像历史上的其他英雄那样的文才武略,论文化素质可以说不高,论武艺也不篇二:论刘邦的成功——中国通史论文论刘邦的成功之路摘要:秦二世元年(前209)九月,刘邦在沛县聚众响应陈胜、吴广起义,称沛公,不久投奔项梁。
公元前206年十月进抵霸上。
秦王子婴投降,秦灭亡。
汉王五年冬,刘邦约韩信、彭越等人率军进围楚军于垓下。
项羽率部突围,至乌江自刎。
公元前202年2月28,刘邦于荥阳氾水之阳即皇帝位,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关键词:刘邦汉朝成功引言:秦朝末年,暴秦无道,天下大乱,各路义军联合反秦,其中以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为主,历经数年征战,刘邦受降秦王子婴、取得楚汉战争的胜利打败项羽终于取得成功,建立大汉王朝君临天下。
历史趣谈:痞子刘邦为什么能当上汉朝开国皇帝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痞子刘邦为什么能当上汉朝开国皇帝
导语:在刘邦和项羽争霸中,堂堂的西楚霸王竟然败给了一个无赖汉王,让人无法理解。
其实,刘邦能当上皇帝是有原因,这其中有刘邦自身的素质所在,
在刘邦和项羽争霸中,堂堂的西楚霸王竟然败给了一个无赖汉王,让人无法理解。
其实,刘邦能当上皇帝是有原因,这其中有刘邦自身的素质所在,也有时势和运气的所在。
刘邦身上所具备的领导才能是项羽望尘莫及的,而时势也造就了这样的一个平民皇帝。
刘邦有数不清的缺点和道德问题,但是他的个人素质更符合皇帝的要求。
在个性上,刘邦豁达豪爽,勇敢无畏,心胸开阔,用人有道,做事不拘一格,能屈能伸。
他早年虽然无所事事,但是广交好友,这时期结交的人后来几乎成了创建和稳定汉朝的中流砥柱,而且随时都敢当领导者,大方与其他诸侯分享利益。
刘邦能为了目标不择手段,不管是欺骗对手还是贬低自己。
在政见上,刘邦拥有出众的政治才能和高远政治眼界,制定了以关中为后援地,进可攻、退可守的争霸策略,即使屡战屡败,也很容易再出击。
他还通过约法三章笼络民心,用利益拉拢其他势力。
刘邦经过了多年的积累,不管是在人脉还是阅历,于是抓住了反秦起义的时机,从起事到后来的争霸一步步走向了权力的顶峰。
他是顺应时势的英雄,以一个普通平民的身份在反秦争雄的过程中不断成长,最终完成了那个时代所需要的使命。
那个时代不需要项羽那样过重的杀戮,而是希望有刘邦那样与民约法三章的治理模式。
汉高祖刘邦真正意义上由几个老婆
刘邦被认为是个好色的人,又是皇帝,女人自然少不了,不过他的老婆有记载的其实就那几位,包括外妇曹氏、原配吕雉、爱妾戚夫人、
生活常识分享。
刘邦胜利和项羽失败的原因

刘邦胜利和项羽失败的原因
项羽失败的原因:
1、缺乏谋略和视野,不具备政治家思想;
2、目光短浅、自满自得足勇少智、缺乏宽宏大量的国君气质 ;
3、残忍有余,仁善不足;
4、喜欢以武力威慑别人、自满;
刘邦胜利的原因:
1、以名人为榜样,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努力追求人生的高度;
2、宽容、仁慈、有大胆量;
3、遇事冷静,喜用智不斗力;
4、为实现大谋,坚忍克己;
知人善用,此乃王道.刘邦运筹帷幄不如张良,行军打仗不如韩信,治理国事不如萧何,但他知道用这些人,这就是刘邦的长处.
韩信能将兵,刘邦能将将,这就是刘邦的才能.反观项羽,骄傲自大,沐猴而冠,唯一谋士范增还被他赶走了,手下的将领也都纷纷投靠刘邦,坑杀20万秦军,足以看出他的气量,项羽必败,没有刘邦他也会败在别人的手里.。
楚汉相争刘邦与项羽争霸天下的历史故事

楚汉相争刘邦与项羽争霸天下的历史故事刘邦与项羽是中国历史上两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他们分别代表了楚汉两大势力,在战国末年和秦朝灭亡后的乱世中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争霸天下的斗争。
本文将为您讲述刘邦与项羽的故事,以及他们的成功秘诀。
一、刘邦崛起的契机公元前202年,秦朝灭亡后,刘邦立志要拯救大汉,重建天下。
他出身农民家庭,个子不高,但勇猛善战,思维敏捷。
同时,刘邦善于借助外力,与许多仕途上出身的贵族建立了联系,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
刘邦在军事上采用了军民结合的策略,将士兵们看作自己的亲人,积极发动农民,组织起武装力量。
他在人心上取得了广泛的支持,更重要的是,他获得了广大人民的真心拥护。
二、项羽的崛起与溃败与刘邦相比,项羽是个不折不扣的军事天才。
他身高八尺,体格非常强壮,善于骑射和格斗。
项羽在战争中狠戾果断,但同时也有些轻率和自负。
在楚汉战争中,项羽率领着强大的楚军,一度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然而,在赤壁之战后,韩信的机智和刘邦的智勇使项羽陷入困境。
与此同时,刘邦攻城略地,不断削弱项羽的势力。
最终,在巨鹿之战中,刘邦以奇策斩杀了项羽身边的精英部队,彻底击溃了项羽的军队。
三、刘邦成功的秘诀刘邦崛起并最终取得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刘邦善于借助外力。
在战乱时期,刘邦利用社会的脆弱性,与许多有影响力的贵族和武将达成合作,打开了自己在政治和军事上的道路。
同时,他还下令减轻人民的税负,增加了百姓对他的信任和拥护。
其次,刘邦非常懂得争取人心。
他分封功臣,奖励军民,确保他们在战争中的忠诚和奉献。
刘邦善于将士兵们看作自己的兄弟,坚信只有真心对待他们,他们才会真心为他效力。
最后,刘邦具备战略眼光和智勇双全的领导才能。
他能根据战局形势作出正确的判断,并采取相应的战略和战术。
刘邦在赤壁之战中借火攻和在巨鹿之战中设计草人的计谋,都充分显示了他的智慧和勇气。
四、刘邦与项羽之间的差异与教训刘邦和项羽在历史上被视为两种不同的领导风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刘邦与项羽博弈为何能反败为胜当皇帝
汉高祖刘邦,字季,沛郡丰邑中阳里(今江苏丰县)人,汉族。
出身平民阶级,秦朝时曾担任泗水亭长,起兵于沛(今江苏沛县),称沛公。
秦亡后被封为汉王。
后于楚汉战争中打败西楚霸王项羽,成为汉朝(西汉)开国皇帝。
项羽名籍,字羽,通常被称作项羽,中国古代杰出军事家及著名政治人物。
中国军事思想“勇战派”代表人物,秦末起义军领袖。
汉族,下相(今江苏宿迁)人。
秦末随项梁发动会稽起义,在前207年的决定性战役巨鹿之战中大破秦军主力。
秦亡后自立为西楚霸王,统治黄河及长江下游的梁、楚九郡。
后在楚汉战争中为汉王刘邦所败,在乌江(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
项羽的武勇古今无双,他是中华数千年历史上最为勇猛的武将。
在灭秦和楚汉战争中,项羽几乎是战必胜,攻必克,刘邦会干什么?刘邦在整个灭秦和楚汉相争的战争中,没有一座城池是刘邦攻下来的,没有一个计谋是刘邦策划的,没有一场战争是刘邦指挥的,刘邦的本事只有一句话,为之奈何?问张良,问陈平,问韩信,怎么办?
如果冷静地分析,我们会发现,刘邦的胜利是有道理的。
因为刘邦和项羽这两个人有着完全不同的性格,正是这些性格特征决定了他们不同的命运。
刘邦具有战略眼光项羽目光短浅。
项羽进入关中“杀子婴,烧宫室,屠咸阳”。
项羽很不好的一件事情,就是他每攻下一座城池,屠城。
史书上的记载是四个字,“城无遗类”,就是他把一个城攻下以后,这个城里面没有活口了,那肯定就是连妇女儿童都在屠杀之列。
而且一把火烧掉了秦王朝的皇宫,这样做是不得人心的。
刘邦稳重沉静项羽心浮气躁。
楚汉战争当中有这么一件事情,就是两军处于对峙状态的时候,项羽攻刘邦久攻不下,于是项羽就做了这么一件事情,就在军前架起了一口大锅,把刘邦的父亲五花大绑推到了阵前,然后喊话,刘邦,你再不投降,我就把你爸下油锅了。
刘邦怎么说呢,呵呵,项老弟,别忘了,我们两个在怀王手下的时候有个什么约定呢?约为兄弟,咱俩既然是兄弟,我爸就是你爸,你要是打算把咱们的爸爸煮了,别忘了给哥哥留碗肉汤喝。
项羽没办法,下不了手。
在心理上没有战胜刘邦。
在楚汉战争的最后一战,当时项羽已经是四面楚歌了,重重包围。
这时候项羽就上马,拔出剑来对周围的人说,说我项某人起兵八年,打了五十多场战争,从来就没有打败过,今天这一场战争,看来老天爷是要亡我了。
我是没有什么错的,天不容我,我也没有办法,现在我给你们打最后一仗,为君快战,我们今天就痛痛快快打他一仗,让大家看看是老天爷要亡我呢,还是我项某人没本事。
上马!拿起剑来一路厮杀。
在挫折面前,他表现出来的心浮气躁,而不是镇定自若。
所以由此可以证明他不是一个好的统帅。
刘邦心胸开阔项羽肚量狭小。
刘邦这个人你别看他没文化,你别看他大老粗,肚量是很大的,敢作敢为,豁得出去,在楚汉战争的最后关头,刘邦的军队已经打到了楚国的境内,将和项羽在垓下会战,韩信按兵不动,彭越按兵不动,英布按兵不动,刘邦约定他们一起来合围,他们就不动身。
这时候刘邦就问张良,说子房啊,看来这个天下也不是哪一个人的,我准备胜利以后把天下给分了,你看分给哪些人比较合适?张良说一个彭越,一个英布,一个韩信。
结果这几支军队全部来了,把项羽团团围住,予以消灭。
项羽为人小气,他要封一个官爵,一颗印捏在手上,磨过来磨过去,方的变成圆的,他都不给人。
小气。
刘邦做事果断项羽优柔寡断。
刘邦这个人心是比较狠的,他在逃难的过程中,三次把自己的儿子和女儿扔下车子,为了自己逃命,他身边的人,他一旦怀疑到谁,他可能不顾一切地要把他杀掉。
而项羽这个人显得儿女情长,楚汉战争的最后的关头,当项羽的军队被刘邦他们团团围住的时候,项羽居然无心作战,他坐在自己的军帐中,再也不考虑战争应该如何进行。
他惦记着两件事情,一个是他的宝马,一个是他的美人,他的乌骓马,他的虞姬,该怎么办,于是在他的帐篷里,点起了火把,设下了酒宴,项羽把虞姬请出来,自己拔剑舞,“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奈若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什么
意思呢?小虞呀小虞啊,我可拿你怎么办啊?唱着唱着流下眼泪,随从们都不敢抬头看,不敢仰视,一个将军,一个统帅,一个霸王,在战争的最后关头他想到的不是天下,不是战争,不是事业,是宝马和美人。
甚至项羽到最后,在乌江边只剩下他一个人的时候,有一位亭长驾了一只船来接他,亭长说,项王,乌江之上,只有臣一艘船,请项王上船,臣渡项王到江东,还可以继续为王。
项羽说算了吧,想我项籍带八千子弟兵过江而战,现在无一人生还,就算我回到了江东,江东的父老乡亲们可怜我,还让我做王,“吾何面目见之”?我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这就是有名的所谓“无颜见江东父老”,只有我这匹好马,跟随我多年,劳苦功高,我不忍心它遭到这种刀剑之灾,请你把我这匹马渡过去,然后自己步行,举着剑继续作战,直到战死。
所以他留在历史上册页里面的,是一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大丈夫的英雄形象,博得后人无限的同情和景仰,李清照的诗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而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一直是鼓舞人心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