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项羽与刘邦
刘邦和项羽的故事

刘邦和项羽的故事
刘邦和项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两位政治家和军事将领,他们
的故事充满了传奇和悲壮。
刘邦出身寒微,却凭借着过人的智慧和
勇气,最终成就了一番霸业;而项羽则是个英勇无畏的战士,他的
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刘邦和项羽的故事始于楚汉相争的战国时期。
刘邦起初是个颇
具野心的少年,他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和考验之后,终于成为了
一方霸主。
而项羽则是楚国的名将,他在战场上所向披靡,声震天下。
两人一开始并没有交集,但命运却将他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刘邦和项羽的故事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巨鹿之战。
当时,刘邦和项羽的势力范围开始逐渐重叠,双方的矛盾也逐渐升级。
最终,在巨鹿一役中,刘邦和项羽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对决。
双
方兵临城下,生死搏杀,最终项羽败给了刘邦,他不得不选择自刎
以求解脱。
刘邦和项羽的故事中,还有许多让人动容的片段。
比如刘邦在
垓下之战中被困,项羽却放过了他;再比如项羽在巨鹿之战失败后,选择了自杀。
这些故事无不展现了两位英雄的胸怀和风采。
刘邦和项羽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如战场,充满了挑战和考验。
刘邦和项羽都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他们的故事激励着后人勇
往直前,不畏艰险。
他们的故事也告诉我们,胜利往往属于那些敢
于迎接挑战、勇往直前的人。
刘邦和项羽的故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他们的英雄气
概和丰功伟绩至今仍然让人敬仰。
他们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
们的故事也将永远激励着后人。
愿我们都能像刘邦和项羽一样,勇
往直前,创造属于自己的传奇故事。
刘邦与项羽的故事

刘邦与项羽的故事刘邦和项羽,是中国历史上两位备受瞩目的古代英雄。
他们的故事,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悲壮的一页,也是最为精彩的篇章之一。
刘邦,字季,陈留郡圉人。
他是中国西汉的开国皇帝,也是汉朝的开国皇帝。
项羽,字羽,阳城(今河南商丘)人。
他是中国秦末楚汉战争时期的军事将领,也是楚汉战争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刘邦与项羽,一个是汉朝的开国皇帝,一个是楚汉战争的主要领导人,他们之间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
刘邦出身平民,项羽则是贵族出身,两人的成长环境截然不同,但他们都有着非凡的抱负和雄心壮志。
刘邦在起义军中崭露头角,最终成为了汉朝的开国皇帝;项羽则是楚国的名将,率军抗秦,建立了西楚霸业。
两位英雄的命运在楚汉战争中交织在一起。
在楚汉战争中,刘邦与项羽展开了激烈的角逐,他们的军队在战场上展开了惊心动魄的厮杀。
刘邦的军队虽然规模不如项羽,但却善于运用策略,最终在巨鹿之战中大败项羽,使得楚军节节败退。
然而,刘邦的胜利并没有让项羽束手就擒,项羽在垓下之战中力挽狂澜,一举击溃了刘邦的军队,将其逼入绝境。
最终,刘邦在荥阳之战中全军覆没,幸存的刘邦只身逃亡,险象环生。
然而,刘邦并没有就此放弃,他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智慧,重新聚集了一支庞大的军队,最终在垓下之战中大败项羽,夺取了楚国的江山,建立了西汉王朝。
刘邦与项羽的故事,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悲壮的一页。
他们的战争,不仅是一场军事对抗,更是一场智慧与勇气的较量。
他们的命运交织在一起,最终却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刘邦成为了汉朝的开国皇帝,项羽则是以悲剧收场,自刎而死,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刘邦与项羽的故事,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记,也成为了后人传颂的经典。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勇气和智慧同样重要,命运的起伏无法预料,但只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创造属于自己的传奇。
项羽与刘邦的故事

项羽与刘邦的故事项羽与刘邦,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两位战国时期的英雄人物,他们的故事被后人传颂不衰。
项羽,字羽,楚国人,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军事将领,他力挽狂澜,一度成为楚国的霸主。
而刘邦,字季,出身寒微,却凭借着智勇双全的才华,最终建立了汉朝,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开国皇帝。
项羽与刘邦的故事,源自于战国末期的楚汉之争。
当时,楚国和汉国势力争霸,形势十分紧张。
项羽凭借着出色的军事才能和过人的勇气,一路南下,攻占了楚国的都城郢都,成为了楚国的霸主。
而刘邦则是汉国的一位小小的县令,他看到了楚国的强大,决心挺身而出,与项羽抗衡。
在楚汉之争的过程中,项羽和刘邦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性格和才能。
项羽作为楚国的霸主,自信、果断,但有时也显得鲁莽和骄狂。
他在攻占郢都后,大肆屠城,引起了民怨,最终导致了楚国的覆灭。
而刘邦则是一个深谋远虑的人,他善于团结人心,善于用人,最终在巨鹿之战中击败了项羽,建立了汉朝。
项羽与刘邦的故事,也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一段佳话。
他们之间的恩恩怨怨,争夺天下的惊心动魄,最终的结局也是令人唏嘘不已。
项羽作为楚国的霸主,最终在垓下之战中败给了刘邦,自刎而亡。
而刘邦则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开国皇帝,建立了汉朝,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新纪元。
项羽与刘邦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命运往往取决于他的选择和决断。
项羽因为骄狂和鲁莽,最终导致了楚国的覆灭;刘邦因为谋略和智慧,最终建立了汉朝,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代英雄。
他们的故事,激励着后人不断进取,勇往直前,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总而言之,项羽与刘邦的故事,是中国历史上一段令人感慨万分的佳话。
他们的生平事迹,展现了不同的人生境遇和命运抉择,也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楷模和榜样。
愿我们能够在他们的故事中汲取力量,不断奋进,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
刘邦与项羽

刘邦与项羽
刘邦率兵驻扎高阳时,有一天,他传见郦食其。
当郦食其急匆匆来到刘的住所时,刘邦正惬意地靠床坐着,由两个侍女给他洗脚。
郦食基见刘邦对自己这样的轻慢,心里很不高兴,只微微拱手为礼,并不下跪,说:“大王,你是想帮助秦国进攻诸侯呢,还是想率领诸侯攻打秦国?”刘邦见郦食其不但不行大礼,还提出这样的问题,不禁大怒。
郦食其正色说道:“大王既然决心聚合人马,联合义军讨伐强秦,就不应该如此轻慢长者”。
刘邦听郦食其这样一说,心中一震,感到自己确实不该这样接见贤者。
于是,急忙揩脚穿鞋,正衣整冠。
从床上起来,屏退侍女,恭恭敬敬地请郦食其上坐,感谢他的提醒。
刘邦能改正自己的错误,这本身就是一种谦虚。
刘邦的这种廉虚的品德,不但赢得了郦食其的尊重,而且赢得了许多人的佩服,因此,在他周围聚集了大批的人才,如张良、萧何、韩信等等。
正是在这些人的帮助下,刘邦最终才得到了帝业。
反观项羽,尽管有“力拨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慨,势力也远远大于刘帮,但他“自矜功伐。
奋其私智而不师古”(《史记〃项羽本纪》),骄傲自大,刚愎自用,事事但凭一已之勇,不肯听从部下的意见,以致许多有才能的人如陈平、韩信、吕布等,都离楚归汉,甚至连他惟一的谋臣范增也被逼走,最终只落得个四面楚歌,兵败垓下,自刎乌江而死,连尸首也被人分成五分用以邀功的悲惨结局。
刘邦与项羽的故事

刘邦与项羽的故事刘邦和项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两位军事统帅,他们分别代表了汉朝和楚朝两大对立势力。
刘邦是汉朝的开国皇帝,而项羽则是楚汉之争的主要领导者。
两人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们的生平经历、战争征战、最终的结局都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刘邦,字季,陈留郡中都人,出身于一个普通的农家。
他年轻时曾经做过豪杰,后来加入了吕公的军队,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
刘邦以其勇猛果敢,善于用兵的才能,很快成为了吕公的得力干将。
在吕公死后,刘邦与项羽一同参与了楚汉之争,开始了他的一系列征战。
项羽,名籍,字羽,楚国人。
项羽年少时就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他曾经在军队中担任过小校,后来又成为了楚国将领。
项羽在楚汉之争中表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他率领楚军多次击败了刘邦的军队,一度使刘邦陷入了绝境。
刘邦和项羽之间的恩怨情仇,主要体现在他们的多次战争中。
刘邦和项羽在巨鹿之战、彭城之战、垓下之战等多次交锋,双方都有过胜利和失败。
刘邦和项羽在战场上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他们都是善于用兵、善于指挥的军事统帅。
最终,刘邦在垓下之战中战胜了项羽,项羽败走垓下,最终自刎而死。
刘邦成为了楚汉之争的胜利者,建立了汉朝,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漫长的汉代。
刘邦和项羽的故事告诉我们,军事胜负往往决定了历史的走向,而英雄的结局往往是悲剧的。
刘邦和项羽的故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段历史传奇。
他们的生平经历、战争征战、最终的结局,都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军事胜负往往决定了历史的走向,而英雄的结局往往是悲剧的。
刘邦和项羽的故事,将永远被人们所铭记。
[关于刘邦与项羽的故事]关于项羽的故事【3】
![[关于刘邦与项羽的故事]关于项羽的故事【3】](https://img.taocdn.com/s3/m/eafb23ca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c3.png)
[关于刘邦与项羽的故事]关于项羽的故事【3】篇一: 关于项羽的故事-项羽与刘邦一、楚汉相争中的两大主角项羽和刘邦在中国历史上,是楚汉相争中的两大主角,项羽是锐不可当的27岁霸王,刘邦是年逾50的垂老之人;项羽乃名将之后,刘邦为默默无名的农家子弟;项羽受过严格的大将训练,刘邦本身非将才,集结的亦多乌合之众;后项羽宰制天下,声势如日中天,而刘邦仅被封为汉王,所据之地偏远险阻。
然而,历史的转轮却出现了强弱悬殊的戏剧性大逆转:项羽以32岁的英年兵败自刎,全盘皆输;刘邦则承袭了秦始皇的大一统格局,尽收天下,开创了绵延四百年的汉朝。
这场被称为「猛狮与胡狼」之争的历史对决,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又为何会成为后人一再回顾的经典教训?二、他们共同特点是敢作敢为,化危机为转机他们共同的的特性:有敢作大梦的大器量、不在乎世俗评价的大胆行为、过人的包容力和忍耐力、化危机为转机的能力。
但为什么他们的际遇有如天壤之别?项羽——缺乏耐心,眼高手低,但他自信心强,做事积极......。
刘邦——我行我素,喜欢吹牛,但他慷慨好施,善交朋友......。
项羽的失败,正是过份依赖军事的结果。
他出生将门贵族,崛起于秦始皇大秦帝国动荡之际,他拥有用兵如神的军事天赋,在短短三年内,率领五国联军直入秦都咸阳,终结了大秦帝国,以霸王之名威震宇内;他凭着天赋的军事才能和严格的军事训练,在他二十七岁起,就逐步立下惊人的战功;他用兵别有洞见,敢于行险,善于以强大的精神力量凝聚士卒的心,形成强大实力。
他本应成为秦始皇之后下一个掌控天下的人,然而,与年长一倍、出身草莽的刘邦对峙争峰数年后,在「楚汉争霸」中,却让他尝到一败涂地的四面楚歌滋味。
他虽善战,政治谋略却不敌老谋深算的刘邦,灭秦之后一连串失策的扰民、焚宫、封王、杀义帝等举动,引发了四起的民怨及诸王叛乱,终于让长于收买人心的刘邦羽翼丰满,布下牢不可破的圈套,霸业昙花一现,功败垂成。
却出现全盘皆输的大逆转... 刘邦高明的地方在知人善任,宽宏大量,宁愿斗智而不斗力。
【课外阅读】项羽的旗帜和刘邦的“软功”

【课外阅读】项羽的旗帜和刘邦的“软功”每过宿迁市区,必看比例失调的“项羽举鼎”塑像;每看此塑像,总能想像到项羽的猎猎战旗。
项羽的旗帜有正反两面,一面是勇猛,一面是“爱面子”。
项羽乃贵族之胄,职业军人,天性勇猛,后终成霸王大业。
而爱面子又让其丢了性命,霸业也随之灰飞烟灭。
太史公司马迁评述项羽说“自衿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太史公的眼睛是雪亮的,看问题切中肯綮。
我们不妨深究一下,项羽为什么“不师古”?这恐怕是由两点决定的:一是他的天性,二是他尝到经验主义的甜头。
项羽的血管里激荡着贵族武将后代的浮躁的烈性,定性不足。
“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这样的人要他从书本上向古人学习,实在勉为其难。
项羽在乱世中能脱颖而出,靠的是他“不师古”的勇猛,杀会稽守通,无古例,杀宋义,无古例,破釜沉舟无古例,项羽的敢作敢为终于让“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不师古”的甜头尝足,他以后还要“师古”干嘛?除“不师古”外,项羽帐下有个军师叫范增的也被他气走而亡,后人常以此评说项羽不善采纳他人的意见,“自衿功伐,奋其私智”,其实,这冤枉了项羽。
不错,项羽是中了离间计气走了范增,烹杀骂他为“沐猴而冠”的说者,但在鸿门宴前他不是采纳了他的叔父项伯不杀刘邦的建议吗?不是采纳外黄令舍人家十三岁小孩不屠城的建议吗?当初在鸿门宴上范增的意见无疑是正确的,但项羽最终听从了其叔父的意见,为何,提建议的毕竟是他的叔父,而刘帮又和自己结为把兄弟,攻之,面子上说不过去。
他项羽要衣绵还乡,大耀门面,而说者却阻拦,不烹说者烹谁?外黄令舍人家小儿说的在理,且又是一个孩子,不笑纳之,面子上也说不过去。
项羽被面子害苦了,就是死,他也努力让自己的死得体面:霸王别姬,爱情伟大;不过江东,碍于面子;临死斩将,残兵竖指;自刎而死,竖子成名。
项羽和刘邦的故事

项羽和刘邦的故事项羽和刘邦,一个是楚国的霸主,一个是汉国的创始人,两人的故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传奇。
项羽,字籍,楚国郢都(今湖北江陵)人,是楚国的名将,被誉为“百战百胜”的英雄。
刘邦,字季,汉中(今陕西汉中)人,是汉国的开国皇帝,被尊为“高祖”。
项羽和刘邦的故事始于楚汉之争。
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后,楚汉之间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
项羽以其出色的军事才能和勇猛的战斗精神,一度成为楚国的希望。
而刘邦则以其谋略和智慧,逐渐在汉中地区崭露头角。
楚汉之争的关键时刻发生在巨鹿之战。
项羽率领楚军,与刘邦率领的汉军在巨鹿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
然而,由于项羽的军事决策失误,楚军最终惨败,项羽自己也险些丧命。
而刘邦则趁势追击,逐渐壮大了自己的势力。
在楚汉战争的最后阶段,项羽和刘邦的命运出现了戏剧性的转折。
公元前202年,项羽在定陶之战中再次败给了刘邦,失去了最后的胜利机会。
在绝境中,项羽选择了自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而刘邦则趁势攻占了楚国的都城郢都,最终建立了汉朝,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代英雄。
项羽和刘邦的故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传奇。
两位英雄在战争中展现了各自的勇气和智慧,他们的命运也因此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军事上的胜败并非决定命运的唯一因素,智慧和谋略同样重要。
同时,他们的故事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经典之一,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英雄的境界。
总的来说,项羽和刘邦的故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传奇。
他们的战争经历、命运转折,以及最终的结局,都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他们的故事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经典之一,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英雄的境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阅读】项羽与刘邦
在中国,政治眼光与英雄气概被认为不可兼得的二种人类属性,一个人要么有政治眼光,要么有英雄气概。
亚里斯多德说人都是政治动物,其实不一定。
一般认为,有政治眼光的人都喜欢刘邦,有英雄气概的人都喜欢项羽。
有人被问及,耍了小聪明,回答说两个都喜欢,他就好象既有政治眼光也有英雄气概。
中国历史上,不知道有多少对项羽与刘邦,但并不一定是政治眼光总胜过英雄气概。
一、楚河汉界
小时候行棋,楚河汉界,就是刘邦与项羽的鸿沟。
行棋畔(用一半棋纸范围的一种走法)时,总要力图控制楚河汉界。
棋不需走了,二千多年前已有个结局,那就是四面楚歌,刘邦象司马懿帷幄中背后的那八只字:肃清万里,齐总八荒。
将项羽赶至乌江,结果无脸见江东父老的项羽饮剑自尽。
朝代也叫做汉,民族也叫做汉,图腾也叫龙,其实都是刘邦胜了的结果。
由于楚败汉胜,中国便成就了一种汉文化。
滚滚乌江水,滔滔千层浪。
而其实,楚脉仍在,楚辞,楚人的血性的豪情及英雄气概,如一曲千年长歌,余韵至今。
二、楚辞汉赋
项羽是个诗人。
楚辞可能不但源于屈原宋玉,更可能在项羽手中得以风发。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若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他仗剑仰天,郁闷,欲喷薄压抑不住的郁闷。
悲怆的绝唱环绕着虞姬的优美身姿,楚歌在军营飘荡, 战士无语凝噎,连乌骓也低下了曾经勇敢的头,发出低沉的呜咽。
所以司马迁比较给面子,也按照实际情况,因为项羽已布法令并控制了中国,把他做为皇帝看待。
而且不客气的排在刘邦前面。
刘邦也是个诗人。
公元前一九六年,他象金圣叹说人生三十三快之一一样,回到故乡,欢饮十数日。
一天酒酣,刘邦创作了《大风歌》,还慷慨起舞,伤怀泣下。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面对同学,老乡,亲朋好友,有的是政治的意气。
司马迁拔高项羽,实际上是对刘邦有意见。
将他排在项的后面,被后世人非议,但足见他的胆略见识。
政治有什么用,英雄意气才会传承千古。
汉楚文脉其实是有着极大的分歧的。
汉代表北方,楚代表南方,北方严谨重分析,南方活泼爱思辩,如《论语》和《庄子》的区别就十分明显。
楚辞,从屈原宋玉东方朔甚至纪晓岚,都在书写一种狂楚的性灵恬现的瑰丽画卷。
至到现在,仍可代表中国文学的半壁江山。
汉赋,千金难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汉文学也代表一种实务和厚重的姿态,建安风骨,魏武神篇,都属于这个范畴。
《骓逝》是楚辞在战场上血浓于水的无声演译,而《大风歌》则是汉赋在华丽宫苑中的无病呻吟,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著新词强说愁。
如果可以选择,我宁终生读楚辞。
三、楚气汉风
项羽的四叔问他学什么,他一下子就说了,学万人敌。
《史记》载: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项梁怒之。
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而刘邦呢,他只是个县政府里的公安局长,但也有大度。
《史记》载: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
好酒及色。
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
刘邦透过人群看见秦始皇,然后说:“大丈夫当如此。
”
所以刘邦有远大的志向不拘小节,但行为不端,好鬼好色。
而项羽则重学
真本领,有功夫别事不愁,再说再看。
刘邦重谋略,项羽讲义气。
刘邦的父亲被项羽捕去准备下油锅,刘邦喊话叫项羽说他俩是同一个父亲,别忘给他一碗肉,结局项羽只好将刘太公放了。
刘邦伸缩自如,项羽直来直往。
其实两种性格是楚汉的区别。
根据气候与人的关系,从热带到寒带,被分成四种类型,热、稍热、温与寒。
热的地方,人常有精神层面的创获,象印度有佛教,稍热的地方常有思想层面的突破,温带则易产生文化类发达现象,寒带就只有制度的创举。
楚正是稍热地带,而汉则是温带。
因此,楚呈现出思想和英雄气概,而汉则表现出文化和政治远见。
所以楚文化具有冲动勇敢方面的内容,到了极点,就是自杀。
南方人自杀和倡导自杀而不屈服不知是否起于项羽,但换成汉文化的刘邦,我想他肯定象伍子胥一样渡江而去,而且要不管他的战士了。
而且回头他会说,为了国家,取大义而舍小义。
这就是楚汉的区别。
司马迁在评价项羽时说:战非无功,天实不与。
嗟彼盖代,卒为凶竖。
司马迁在评价刘邦时说:三秦既北,五兵遂东。
氾水即位,咸阳筑宫。
威加四海,还歌大风。
司马迁没有分楚汉特色,我来补充。
四、楚风长存
不知谁说过:“集莎士比亚所有悲剧的总和,也赶不上中国的一部《霸王别姬》。
”自然有民族的情愫在里头作怪,但说的并不过份。
我想起王国维对悲剧的经典论述:“由叔本华之说,悲剧之中又有三种之别:第一种之悲剧,由极恶之人极其所有之能力以交构之者。
第二种由于盲目的运命者。
第三种之悲剧,由于剧中之人物之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然者,非必有蛇蝎之性质与意外之变故也,但由普通之人物、普通之境遇逼之,不得不如是。
彼等明知其害,交施之而交受之,各加以力而各不任其咎。
此种悲剧,其感人贤于前二者远甚。
何则?彼示人生最大之不幸非例外之事,而人生之所固有故也。
”戏剧只是历史和生活的反映,所以说项羽的悲剧,是不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悲剧,没有人知道,但应当可以是王国维所说的第三种悲剧,本不该这样,而各种力的作用使他这样。
所以后人纪念项羽的诗词很多,但纪念刘邦的就没有。
并不是因为刘邦有了庙,而项羽没有需要补充。
而是因为楚文化被汉文化所统领后,中国人纪念和热爱楚文化,热爱意气、直率、勇敢、英雄气概、鸟图腾这种非主流的中华文化血脉里的一支。
初中课文就读过李清照的《咏项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主席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记忆犹新: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杜牧有《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王安石也写了首《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古今中外失败而被这样纪念的并不多。
楚被汉统属,失去了庙堂话语,因此轮落为江湖,江湖创造另一种文化。
所以楚文化被赋予一样好象是江湖一样的文化,大气,侠义,被熔于金庸等人的武侠小说,被世人所爱。
项羽魂归来,长剑策马,察看他的楚文化和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