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和项羽》读后感
鸿门宴读后感(精选20篇)

鸿门宴读后感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鸿门宴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鸿门宴读后感篇1在所学的《鸿门宴》一课中,作者笔下着重描写了项羽和刘邦的博弈,然而,在这场决定生死命运的斗争中,樊哙在其中起了大作用。
樊哙是一个临危不惧,沉着冷静的人。
鸿门宴上,刘邦处于危险境地,险些被项庄所杀。
樊哙得知情况后,他并不是等待时机,并不是在犹豫,也不是在寻求他人帮助,而是立即带剑拥盾入军门,将卫士撞倒在地,披帷而入。
他迅速地作出判断并用一连串连贯的动作为救刘邦赢得了时间。
樊哙是一个忠君的勇士。
他临危赴命,为了保护刘邦,他不顾个人安危直接冲上军门。
在敌人的军营做这样的事是需要勇气的。
他在项羽面前毫无惧色,为刘邦说情,从中他对刘邦的忠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正因为他是个忠君的勇士,才有了鸿门宴上这一幕,刘邦才能活下来,在日后打败项羽。
樊哙是一个粗中有细,能说会道而又讲理的人。
他在项王赐酒中,拜谢项王,吃掉赐的生猪肉等行为都表明了他是个讲理的人。
他更是个粗中有细,口才极佳的人。
他劝诫项王,不亢不卑,一气呵成,层次井然,逻辑严密。
而是用秦灭亡的原因类比于项王现在的做法,既使项王明白了其中的意思,又不伤项王的自尊。
这样的说法更能使他人接受,不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樊哙是一个有勇而又有谋,明白事理的人。
刘邦借“如厕”这一借口趁机逃出来,却又要回去告辞,怕丢了礼节。
樊哙却说:“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他拉着刘邦便轻装回营。
如果他不这么说,刘邦回去告辞,指不定就没有“汉”这个王朝了。
正因为刘邦身边有樊哙这样通晓事理,有勇有谋的人,他才能成就霸业。
樊哙这个在鸿门宴中起着重要作用的人着实令我们佩服。
他不仅是位勇士,更是位难得的智士。
鸿门宴读后感篇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楚汉相争读后感二十字

楚汉相争读后感二十字
篇一楚汉相争读后感
哎呀,读了楚汉相争这段历史,我真是感慨万千!项羽那叫一个勇猛,力能扛鼎,战场上无人能敌,可为啥最后却输给了刘邦呢?也许是他太过刚愎自用,不懂得用人之道。
刘邦呢,看似没啥大本事,但人家能拉拢人心啊,身边一堆能人志士为他出谋划策。
这就像一场精彩的博弈,不到最后一刻,你都不知道谁能笑到最后。
我觉得吧,这场楚汉相争告诉我们,光有武力可不行,智慧和谋略才是关键。
那到底是项羽的悲剧让人惋惜,还是刘邦的成功更值得称赞?这还真不好说!
篇二楚汉相争读后感
嘿,楚汉相争这故事,太刺激啦!项羽,多牛的一个人啊,“彼可取而代也”,那霸气,简直了!可结果呢?落得个乌江自刎的下场。
难道真的是“天亡我,非战之罪也”?我看未必!刘邦虽说一开始就是个小混混模样,但人家能屈能伸,懂得隐忍。
这就好比一场长跑比赛,项羽一开始冲得太快,后劲不足;刘邦呢,一直保存实力,瞅准机会就发力。
也许这就是人生,有时候不是看你起点多高,而是看你能坚持多久。
难道成功就只是靠运气?我可不这么认为!
篇三楚汉相争读后感
楚汉相争,让我陷入深深的思考!项羽,英雄豪杰,却为何走向末路?刘邦,出身卑微,咋就成就帝业?是命运的捉弄?还是性格决定成败?或许项羽的骄傲自大注定了他的失败,而刘邦的虚心纳谏成就了他的辉煌。
可这世界哪有绝对的公平?项羽的悲剧难道不是一种无奈?刘邦的成功又是否全是理所当然?想想都让人纠结啊!这历史的风云变幻,真是让人捉摸不透,难道不是吗?。
《鸿门宴》读后感(15篇)

《鸿门宴》读后感(15篇)《鸿门宴》读后感1刘邦在项羽面前肯忍一时之气,才得以逃脱,他要是和项羽一般骄横气盛,恐怕早就死在鸿门了。
纵横古今,凡事忍字当头才能成大事,否则空有一勇字在身。
成功不可能没有委屈和挫折。
忍眼前之气,君子报仇,十年不晚!韩信肯忍胯下之辱,蔺相如肯忍廉颇的狂言。
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
如果一味冲动,心里忍受不了一点怨气,眼里容不了半粒沙子,又怎么能办大事、成大谋呢?刘邦在这方面胜过项羽,也就注定了结局。
鸿门宴上,试想刘邦项羽要是对换一下,那项羽是必死无疑了。
狂妄自大的他的字典里不可能有低头道歉,俯首称臣,做事果断的.刘邦的字典里也不可能有妇人之仁。
果然,项羽最后无法忍受战败之气,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悲壮自刎。
刘邦呢?几乎可以说打了一辈子败仗,但是他照活不误。
刘邦输的就是小仗,忍得就是小气,自然赢得就是大气,成的就是大事。
一他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原则不也是“忍小成大”吗?敌强我退,敌退我进。
敌人强大时,就像刘邦面对项羽四十万大军时,忍一下,退一步,不会损失什么,然后在适当的时机予以反击。
但对于项羽,死打硬拼,决不让步。
可结局呢?项羽自刎,刘邦胜了楚汉战争,成立了新中国。
小不忍则乱大谋,古人总结多少用血留下的沧桑经验,是多么富有哲理。
《鸿门宴》读后感2危机四伏、暗藏杀机、凶险逼人的鸿门宴上,有个人是股清流。
他不似西楚霸王般孤傲自大,不像沛公般软弱无能,不如范增般心急如焚。
在这场鸿门宴前后,他秉持着一个“义”字,行走在当光剑影中,他就是“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先说宴会前,项伯的“义”是兄弟义气,是担忧朋友遭受牵连的个人之举。
最开始预习课本时我还误解他是叛徒,深入学习才觉并非如此。
当项伯得知鸿门宴一事时,赶忙在夜里驾车疾驰至沛公军队处,偷偷地将此事告知一向交好的.张良,并劝告他不要一起陷入困境。
项伯为了朋友,一人在漆黑寂静的夜色中疾驰,时间选在夜晚,恐怕一是不会被人发现,二是情况危急罢!即使会有被认作是叛徒的可能,他也毅然决然地坚持自己的做法,而这些,都是为了交好之人,有义气!多么义薄云天啊!再说宴会中,项伯的“义”是全局义气,是心系国家、坚守原则的民族大义。
鸿门宴读后感

鸿门宴读后感鸿门宴读后感(精选15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鸿门宴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鸿门宴读后感1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从来都不缺乏强者。
但能为王称帝的只是其中少数。
他们都打败了自己同时代的其他强者,成为那个时代的主宰。
仔细观察,这里面似乎有个规律:城府不深,目中无人,狂妄自大,不会玩帝王心术的,永远只是别人的陪衬,用自己的'英名造就别人的辉煌,或早或晚的死在帝王之路上。
项羽便是如此,枭雄一世,破釜沉舟,各诸侯谁与争锋?鸿门宴上刘邦的低声下气讨得了项羽的欢心,自大的项羽哪里会想到对方是口蜜腹剑,对王位的窥觊怎么会让刘邦甘心居于他之下?没有杀掉刘邦,项羽最终自己惨淡收场。
强者间的对局或许只是输给对方半招,结果却是你死我活。
唉,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老天永远是公平的,最终的胜利者只有一个!鸿门宴读后感2在鸿门宴中,有一个人是必不可少的,这个人就是张良。
如果没有张良,那统一天下的人就是项羽了。
张良是个忠诚的人。
在鸿门宴前一天,项伯已经告诉张良,项羽要攻打刘邦,想让张良跟自己一起逃走。
可张良却坚持跟刘邦一起,不丢下他。
还有一点,在鸿门宴当天,刘邦假托自己要去厕所,乘机逃走。
刘邦想让张良进入帐中,替自己辩解。
张良冒着巨大的危险再次进入帐中。
如果换成别人,一定会逃走。
因为帐中杀机四伏。
张良为刘邦重返灞上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张良是个有智慧的'人。
他在刘邦的军队中必不可少,张良帮助刘邦出谋划策,每一次都非常成功。
就以鸿门宴为例,张良献计,让刘邦恭恭敬敬的向项羽道歉,向项羽示弱,麻痹了项羽。
使刘邦保住了性命和军队。
张良是个口才非常好的人。
在当时的鸿门宴中,如果不是凭着他三寸不烂之舌,帮刘邦给项羽解释的话,项羽也许会继续攻打刘邦。
正因为有了张良,刘邦才可以保住有生力量,日后得以击败项羽。
楚汉争雄读后感简短

楚汉争雄读后感简短
《楚汉争雄》是一部以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楚汉之争为背景的长篇小说。
它详细描绘了刘邦和项羽两位英雄人物之间的斗争和争夺天下的故事。
读完这本小说,我深受启发,对中国古代历史产生了更深的兴趣。
这部小说以其丰富的历史背景和生动的人物形象而闻名。
作者通过生动的笔触,将刘邦和项羽这两个角色描绘得栩栩如生,使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和行为动机。
刘邦代表着智慧和机智,他通过巧妙地运用政治手腕和军事策略,最终取得了天下。
而项羽则代表了勇猛和野心,他凭借自己的战斗力和决心,一度占据了上风。
这两个角色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展示了他们之间的斗争和角力。
《楚汉争雄》所揭示的历史背景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说中描述了那个时代的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和民众苦难的景象,使人们更好地理解了中国历史上这一重要时期的动荡局势。
同时,小说中也展示了刘邦和项羽背后的团队和支持者的重要性,以及他们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影响和引领整个时代。
通过阅读《楚汉争雄》,我意识到历史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过程,它不仅仅是一段记载在史书中的故事,更是一个通过人物的抉择和行动塑造的过程。
刘邦和项羽的故事告诉我,一个人的决策和行为可以对
一个国家的命运产生巨大的影响,而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历史的创造者。
总的来说,读完《楚汉争雄》让我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这部小说以其精彩的故事情节、丰富的历史背景和生动的人物形象,让我对中国古代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通过这本书,我更加明白了历史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同时也意识到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历史的创造者。
鸿门宴刘邦读后感800字作文

鸿门宴刘邦读后感800字作文鸿门宴刘邦读后感800字作文3篇《鸿门宴》文章叙述的是秦朝灭亡后(公元前206年)两支抗秦军队的领袖项羽和刘邦在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举行的一次宴会。
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
简单来说就是看完书后的感触。
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鸿门宴刘邦读后感800字作文”,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鸿门宴刘邦读后感800字作文篇1刚刚学完了《鸿门宴》一课,感受颇深,在此浅谈几句。
“鸿门宴”是个众所周知的故事,也被作为日常用语,广为流传。
在这个故事中,不只是描述了发生在刘邦、项羽间的一个故事,更是楚汉之争的分水岭,表现出刘邦、项羽的种.种特点。
“鸿门宴”上项羽的失败令无数人惋惜,却在其中有更多的历史必然。
(一)项羽与刘邦的性格特点项羽的军事实力比刘邦强得多,却没有在最佳时期干掉刘邦,后患无穷,这与他们的性格特点密切相关。
项羽不愧为中国历史上的军事奇才,他带领士兵们进入“反秦”的浪潮,“破釜沉舟”,九战九捷,成就了奇迹。
但也正因为这些,才使得他骄傲自大、草率鲁莽。
当和刘邦会面时没有清醒的头脑,被花言巧语所蒙蔽,竟然供出了自己在刘邦内部的奸细曹无伤;更是在宴会上没有听从范增的劝谏果断的下达杀掉刘邦的命令,使其逃脱,成为后患。
而刘邦恰好与项羽相反,他不但能虚心纳谏、随机应变,更重要的是善于用人。
他好像有一种魔力一样,能让朋友与之同生共死,为人忠诚。
他对项伯就是一个再好但是的例子,能将项羽的叔父收买,他的“魔力”真是不小,这也使项庄刺杀刘邦的计划不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二)相伯在“鸿门宴”中的作用与分析项伯是项羽的叔父,就应站在项羽一边,而今却与刘邦“约为婚姻”,其中自有刘邦拉拢相伯之意,但相伯怎样就不假思索的同意了呢?这不得不让人怀疑。
但与历史联系起来,这个事情就不难解释了。
相伯是项家仅存的元老之一,是与项羽竞争最有利的对手。
而项羽胜利后,权力的分配出现了问题,使项伯感到不公,而刘邦未尝不是一个强大的外援,那么投靠刘邦也就不见怪了。
刘邦成皋之战击败项羽读后感

刘邦成皋之战击败项羽读后感 英文版: "Liu Bang's Victory over Xiang Yu in the Chenggao Battle" left me with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ricacies of ancient warfare and the importance of strategy. The battle was a pivotal moment in Chinese history, marking the beginning of the end for Xiang Yu's reign and the rise of Liu Bang's Han Dynasty. What struck me most was Liu Bang's ability to adapt and outsmart his opponent. Despite being outnumbered and outmatched in terms of military strength, Liu Bang utilized guerrilla warfare, psychological tactics, and alliances to secure victory. His willingness to delegate authority and seek advice from his advisers also played a crucial role in his success. On the other hand, Xiang Yu's arrogance and refusal to listen to his subordinates led to his downfall. His reliance on brute force and neglect of strategy proved costly in the long run. In conclusion, this historical account taught me the importance of flexibility, strategy, and teamwork in achieving success, whether in warfare or any other aspect of life. 中文版: 《刘邦成皋之战击败项羽》读后感 《刘邦成皋之战击败项羽》让我深刻理解了古代战争的复杂性和战略的重要性。这场战役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关键时刻,标志着项羽 统治的结束和刘邦汉朝的崛起。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刘邦的适应能力和智胜对手的能力。尽管在军队数量和军事实力上处于劣势,但刘邦利用游击战、心理战术和联盟来确保胜利。他愿意下放权力并寻求顾问的建议,这也对他的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项羽的傲慢和拒绝听从下属的建议导致了他的失败。他长期依赖蛮力而忽视战略,最终付出了代价。 总之,这段历史教会了我灵活性、战略和团队合作在实现成功中的重要性,无论是在战争中还是生活的其他方面。
鸿门宴的读后感(通用15篇)

鸿门宴的读后感鸿门宴的读后感(通用15篇)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鸿门宴的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鸿门宴的读后感篇1楚汉争霸,一段雄伟壮阔的历史故事。
时势造英雄!乱世之下,群雄并起,一位位英雄各有千秋。
项羽勇猛刚毅,刘邦善于纳谏,张良运筹唯喔,围绕这英雄们有一个个跌宕起伏的故事,鸿门宴就是斗智斗勇的经典。
项羽因刘邦欲王关中而愤怒,便叫刘邦到军中谈话,于是有了鸿门宴这一斗智斗勇的故事,项羽本应听从谋士范增的建议杀死刘邦,却因自己的优柔寡断而放走了刘邦。
于是一步错,步步错最后项王在乌江自刎失去天下!我认为项王最后失去天下并不能完全归咎于鸿门宴中的不杀刘邦。
不耍流氓就已经体现出了项羽的优柔寡断,不听他人的建议,忠告。
后来项羽进入咸阳宫杀死秦公子英,放火烧掉阿房宫,四处烧杀抢掠,这与刘邦听从张良的谏言而约法三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一对比就是明星的天平偏向了刘邦这一方。
后来四年的楚汉争霸刘邦身边的谋臣武将越来越多,实力越来越强大;项羽因残暴使自己的亲信越来越少实力也随之消弱最后自刎失去天下假若项羽在鸿门宴中杀死了刘邦,这样项羽会越来越恣意娇纵,失去竞争者,这样项羽原来的雄心壮志也会慢慢消沉,最后变成一位桀纣之君。
即使项羽依靠武力征服了全国,也会像暴秦一样二世而亡不会长久留存。
所以不管项羽的武力多么强大,天下都不会在一位暴君手上流传百世千世。
读史可以明志,通过一个个精彩的历史故事,除了让我们大饱眼福之外更重要的可以学会许多品质。
在鸿门宴这一故事中,我学会了如何镇定自若的面对危险,也知道了要善于接受他人的建议做事果断坚决。
鸿门宴的读后感篇2谈到楚汉之争,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就是鸿门宴了。
由于司马迁传神的描述,不但使得鸿门宴的过程曲折动人极富于戏剧性,更使得人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而期间得失更是另后人咋舌不已,或惋惜之,或痛恨之,或不屑之,或赞叹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邦和项羽》读后感(自写)
彭菊花
今天读了《刘邦和项羽》的故事。
这本书主要讲了汉朝时期,刘邦和项羽在推翻秦二世以后,争抢天下的历史故事。
最后刘邦战胜项羽,被迫杀了虞姬,在乌江率领24人与刘邦百万大军决一死战,自杀而亡。
读了这个历史故事,我十分为项羽感到惋惜——凭项羽的实力,本来可以大胜刘邦,成为一代霸主,可是他却犯了两个致命的错误。
第一就是项羽心太软了,他原本可以在准备万分齐全的“鸿门宴”中杀了刘邦。
当时刘邦知道自己的实力是打不过项羽的,非常识时务的把关中王的位置让了出来,说:“我也不知道自己会先进入关中,本应该是你项羽先进入关中。
”然后又说起当初他和项羽一起起义的事。
项羽听了刘邦的回忆,相信刘邦不会和他争夺天下,一时心软,放了刘邦。
可是他却万万没想到的是刘邦会在他与齐军对战之时偷袭自己,毫无准备地展开了他与刘邦的对战。
第二就是项羽不善于发现人才,刚愎自用。
原本韩信是投奔项羽而来,可是项羽一点都没有关注,没发现韩信是个大人才,只给他当了个守门官。
韩信三番五次劝告他,他都置之不理。
最后韩信放弃项羽,被迫投奔了刘邦。
韩信在萧何的推荐之下成了大将军,在韩信的帮助之下,刘邦杀了项羽,统一了天下,成为了天下霸主。
要是项羽能早点明白这两点,一定能打败刘邦,统一天下,一改历史。
可惜他致死还是没有明白。
同样,在我的教学管理之路上也时刻要牢记不能犯这两个错误。
第一、班级管理不能心太软,班级常规要狠抓。
由于我担任的是小学教师的工作,小学生年级小,刚上岗位的时候总觉得他们还小,经常性会“有法不依”。
因此孩子在低段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到了高年级后习惯很难改正过来。
因此,我认为在班级管理上不能心太软,要“严”。
严肃纪律,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需要严格的纪律作保障,有好的纪律,才能形成良好的班风。
首先班级要有健全的规章制度,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班级公约,公约要设计到各个方面(比如卫生习惯,学习习惯,出勤等),使学生的行为有
章可循,从而规范学生的行为。
其次学生要按章办事,班级管理无制度不行,还要有一系列的措施保证制度的执行,因此在管理中制定了一系列的严惩措施来保证班级工作的运行。
第二,班级管理中善于发现人才,让每个孩子都参与到班级建设中来。
我记得上次一个信基督的朋友说:每个孩子都是上帝咬过的苹果,因为咬的位置不同,所以有了差异。
我想,除了咬掉的部分是缺点,那剩下的部分应该都是优点,但因为我们总是太过于关注知识文化这块,所以往往忽视了其他方面。
就这样,我们教师总是在犯项羽犯的这个大毛病,没有发现人才,物尽其用。
仔细观察,不难发现我们平时没关注到的某个孩子在音乐方面或者在美术方面有着无与伦比的天赋,某个孩子的自我整理习惯特别突出,或者某个孩子特别会关心别人……在发现以后,我们的艺术节有了节目,我们的班级图书角有了管理人员,我们班级的卫生角也有了负责人……作为他们的老师,你轻松了,因为每块都有孩子去管理了;作为班级的一员,他在他喜欢的那块领域成了主角,有了成就感;这样,孩子们的主人翁意识强了,班级荣誉感强了,班级凝聚力强了,你所带的班级更优秀了。
因此,学会在班级里发现不同的人才,能让你在班级管理上轻松又有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