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古典园林建筑特点是什么

北方古典园林建筑特点是什么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北方古典园林建筑特点是什么》的内容,具体内容:园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饱含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尤其是园林中蕴藏之意境更是耐人寻味,让人流连忘返。呢?接下来就和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北方古典园林建筑特点,欢迎阅

读! ...

园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饱含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尤其是园林中蕴藏之意境更是耐人寻味,让人流连忘返。呢?接下来就和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北方古典园林建筑特点,欢迎阅读!

北方古典园林建筑特点

中国在南北方面划分的概念,在某种程度上指由秦岭——淮河划分的,并大致是由西向东奔流态势的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尤其是中下游地区。南北区分先秦即已存在,魏晋南北朝时得以进一步加深。园林是在固定的地点和空间中,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人文特征,为人们提供一个观赏、休闲、居住和游玩的地方。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到高峰时期产生的一种结合艺术与生活的形体设计,是在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条件下把中国民族精神与自然结合的综合环境设计。纵观历史,园林由最早满足封建帝王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范围开始,至唐宋时达造园鼎盛高潮,明清时又产

生造园理论及专业造园家。在这一发展演进历程中,园林同时受到儒、道、佛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与其他门类艺术密切结合,构成独树一帜的园林艺

术而闻名于世。它所表达的是再现自然,超凡脱俗,寄情山水,天人合一的

审美思想追求,强调的是内函深远的意境。

而一般来说,由于建筑风格与特点的不同,我国的园林根据地域,一般可以分为北方园林和南方园林。造成南北园林差异的原因有地理位置的差异、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历史的遗迹、以及气候的影响等等的原因。北方园林以北京为代表,一般以帝王宫苑为典型,也可被称作皇家园林,而南方园林以江南宅园为代表,又称私家园林。

一、南北园林风格比较

中国古典园林可分四大类,即帝王宫苑、第宅园林、寺庙园林和风景名胜地。从分布的地理位置看,南宋后的园林主要集中于北方的北京、承德,长江下游的南京、杨州、苏杭一带及珠江三角洲一带。因各自风格不同,习惯上又称为北方园林、江南园林和岭南园林。第宅园林即江南园林,可谓中国园林之精华,其造诣是运用中国绘画理论于造园艺术。意即把两度空间的山水画立体化,把自然山水浓缩于较小的空间内,与建筑景观融为

一体。

北方园林,大多是服务于封建统治阶段的皇家苑囿,其营建布局与宫殿

规制密不可分,大体量、大规模格局充分体现皇权统治的象征。尽管园林也有垣墙围护,因为园林范围太大,使得垣墙的空间限定感消失。虽然园内局部也有封闭内收型的园林空间,这大多是园林中的园中园和园中院。南北方园林手法上大致遵循相同的造园原则,但因各自的服务对象不同,加之地域环境和文化习俗的差异,从而呈现南北不同的艺术风格。如果说北方皇家园林是一望无际的山山水水,感觉是没有特定的环境空间限定,而江南园林是筑有自己的天地,以"隐"的思想为主导,那么岭南庭园则反

映了园主人既想拥有自己的一片小天地,但又想向外扩展,了解外部世界的思想情感。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其异同点。

1.平面格局:江南园林多建于市井内,空间狭小,常以内向布局在有限的空间中来构置景观,使之随形就势、曲折蜿蜒且不拘一格,与园中的叠山池水、花木桥廊巧妙结合,小中见大,达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北方园林环境宽广开阔,园中景观景点取外向分散布局或内外结合的布局,

景点本身既有良好的观赏视域,彼此又可广为借景。虽然有些园林布局也取法江南,终究摆脱不了轴线对称与四合院型制的影响。

2.建筑形体:江南园林建筑从外观造型、立面形式到细部装饰处理,远比北方的轻巧、纤细、玲珑剔透,其建筑空间既满足生活居住需要,又作为感情生发和延续场所。北方园林却把建筑作为"景"的构成主体,追求建筑形式美的意念,同时也作为显示皇家气派的重要手段。"故南北园林建筑形象差异十分明显,北方较平缓、厚重、庄严、粗壮、朴拙;南方则跷曲、轻巧、活泼、纤细、灵巧。

3.空间尺度:江南园林空间开敞通透,内外相互穿插渗透,景中套景,层

次变化十分丰富。北方园林则较封闭,内外空间分界明确。在尺度方面,南北园林极为悬殊。若与宫殿建筑比较,北方园林已属较小的一种,而和江南园林相比,其尺度仍大得多,可见"江南园林建筑其尺度之小巧,实到了无

以复减的程度。"其他同类的建筑、空间或水面景观也都如此。

4.建筑色彩:北方园林建筑色彩富丽堂煌,鲜艳夺目,即便有不少建筑也用了青瓦屋顶,其墙柱、门窗的色彩仍很浓重。江南园林淡雅朴素,几乎所

有建筑色彩都以白粉墙、青灰瓦、深棕色或深绿色的木构装修组成,与北方形成鲜明对比。这与地方气候密切相关。另外,在构成园林基本要素的山石、水体、花木配植、路径桥廊设置方面,南北方也各有特色。如江南园林的石,讲求漏、透、瘦、皱,灵空虚幻;树木自由布置;北方则效实遒劲,园浑厚重;树木排列规则。

总之,江南园林呈现的是"树无行次,石无位置,山有宾主朝揖之势,水有迂回莹带之情,是一派峰回路转、水流花开的自然风光。"北方园林则充分利用自然美开拓环境美,给人以雄浑磅礴、自然天成、层次清晰之感,用园林艺术唤起审美联想,使美的形式体现环宇一统。"移天缩地于君怀"来表现天人感应和皇权至尊的观念,是伴随着一定的政治目的而构成北方皇家园林的。

二、文化特征

受儒家思想影响,北方皇家宫苑体现着严整与规则,讲究对称秩序,表现出一种强烈崇闳严肃美的艺术效果,其造园风格受宫殿建筑风格影响以及精神需要所制约。园林宫苑建筑除了物质的实用功能性以外,还有其精神性的作用。道、释诸家思想也对皇家园林有所影响。皇家园林随处可见佛寺庙宇或梵意命名之建筑。

江南士大夫文人园林体现了老庄佛禅混为一体哲学内涵。在这样的园林境界中,文人士大夫所获得的不单是身心之乐,而且能够寄他们的精神理想。岭南园林既受儒、道思想影响,也有世俗思想的体现。儒学与老庄美学思想反映在岭南园林上,是一种对立的统一,儒学美学思想体现在园林的造园手法,后者表现在园林的环境选址。与江南园林相比,岭南园林其

特点在于是在自然环境中的人工艺术。岭南园林世俗功用的审美观念表现强烈,造园不拘于传统的形制和模式,以适用出发,注重园林的经济实用,布局的便捷旷朗,装饰的平和通俗,园景的自然实在,以达到情趣雅俗共赏。

三、南北文化心理结构比较

不同的自然人文环境建构出不同的文化心理结构,反之,文化心理结构

对自然人文环境也会产生一定的反作用。如地处塞外的灵州(今宁夏灵武县),"本无羌戎之俗,后周宣政二年,破陈将吴明彻,迁其人于灵州。其江左之人尚礼好学,习俗相化,因谓之塞北江南。

文化心理结构常色含民族性格,价值标准、情感形态和思维方式等几个主要方面。

在文化三坐标中(即历史、种族和社会),种族是最稳定持久并永远铭刻在文化中的印记。北人坚毅的个性,直率开阔的胸襟,使北方园林呈现出刚正端庄、宏伟壮阔的景象。南人温和宛曲、柔弱细致的心地,使南方园林追求纤巧蜿蜒的格局。人们常把水之北称作"阳",水之南称作"阴",认为北方多阳刚之气,南方多阴柔之气,其中就多少有点南弱北强的意思。

从价值标准看,北方倾向于入世,南方则倾向出世。其原因是北人常处中国政治斗争的中心,王朝的兴衰几乎同个人命运相关.加上民族个性及在

宗法制度下培养的群体意识,其理想多根植于现实,怀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念,而南方人虽不反对入世,但文弱的个性,大多难于一如既往,常半途而废,转入消极避世,"同物我","乘物以游心",在怡情自然中求取心灵的安慰。

以上分析不难得出,南北园林风格的不同,与各自地域的自然人文环境

和文化心理结构密切相关,反映出南北文化的差异。每个社会,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必然在艺术形态或其他方面反射出统一的风格。因为"风格是文化电码的直拉载体,......在所有场合下,风格成为文化的艺术符号。"风格也即人,"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可谓之南北风格的概括。尽管乾隆也曾"携图而归",广为引进江南造园手法,甚至仿建江南各园,如颐和园的谐趣园,即是无锡寄畅园的摹本。避署山庄湖区主景金山亭、西苑琼岛北岸的漪澜堂,均是再玩镇江"寺色山"格局的金山与北固山的"江天一览"胜概。但他是运用北方刚健之笔抒绘江南丝竹之情,仅"略师其意,就其自然之势,不舍己之所长。"仍旧保持北方人特有的气质和性格。可见"在最初的祖先身上显露的心情与精神本质,在后来子孙身上照样出现。"

总而言之,南方与北方的园林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各有特色,互有补益。从时间上说,中原、北方园林比南方园林发展得早。但南方后来居上,当然,南方园林是在北方文化南渐之后发展起来的。其后,北方园林又取材于南方园林。中国园林之美主要反映在"诗情画意"上,它在构思、取材、建筑布局等方面深受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形成寓情于景的特点,将人的理想、趣味和精神追求通过景物展现出来,达到"无处不可画,无景不入诗"的意境。园林的命名和对建筑、山水景色的题名及楹联、匾额等更是抒情寓意,充分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我们说南北方古典园林的差异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园林的设计和建设者不同的社会思想和人文理念。毫不夸张的讲"园林艺术"是人的社会文化要素一个很显著的体现和指

向。人对建筑是有感情的,因为建筑的感情表达比其他艺术更直接。从建筑的文化层次上说,人对建筑的感情就是对生活本身的感情。而我们在谈及园林文化和园林艺术的时候绝不能与社会和历史条件的大背景完全割

裂开来,孤立的去看待这种艺术。在新的城市园林的建设当中对于南北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借鉴和继承绝不可能是毫无保留的和不加分析的。

北方园林的自然特点

按照中国园林的地域特征来分,风格最明显的是北方园林、江南园林和岭南园林,其它还有中原园林、荆楚园林、云贵园林、川蜀园林及少数民族地区园林。我们经常指的北方园林较为狭义,是指河北、山东、北京、天津的园林,它集中了齐鲁、燕赵两地文化。

这一地域在太行山以东,燕山长城以南,拥有广阔的华北平原、山东平原。河北地区北、西、南三面围山,东为大海,中为平原,华北平原北以燕山为靠,山东平原位于泰山中南部。相对于南方而言,此区雨量较少,华北湖泊较少,不可能像江南既有广袤平原,又有纵横水道,于是,在平原地区高耸的泰山和燕山就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象征。水源和水量的限制是北方园林的制约因素。

园林的地方性自然地理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山东一带,因比邻江苏,园林有模仿江南园林的迹象,如十笏园,就是园主游历江南而后回家造园。北京园林除了皇家园林占有湖泊之外,王亲贵族只能得到皇家的残羹冷炙,水面不大,有些只能是平地造旱园,即使园中有水,也是水面很小,现代公园亦旱园很多。相对于全园面积,北方园林的水面比率是很少的。北方园林的崇山性表现在园林的堆山上,园山雄伟,以高、壮为美。山

体面积较大,高度较高,当然,清代皇家及贵族也有权力、财力以及人力营造如此雄伟的山。如北海的琼华岛、御花园的堆秀山、景山公园的景山、恭王府花园的假山等等。景观效果最为有名的泰山和长城都是山景。泰山在岳位居第一,泰山封禅是历代皇帝的最爱,园林中的孤立土山概取象于泰山。长城因地处燕山、连接隘口而闻名中外,园林中常有城关一景,就是长城的写照。

北方一带园林用石多为房山石、太湖石、青石,尤以青石有地方特色,太湖石虽是审美中最得宠的石材,但它并不十分普遍,因为此地远离江南。于是,北京一带较少,在山东一带相对较多。与太湖石相近的房山石,人称北太湖石,倒是最为普遍的,因为此石就产于北京市的房山区,从开采到运输较为方便,不过,房山石在山东倒不十分普遍。青石在河北、北京一带用得较为普遍,平置和竖立皆可。

在植物方面,北方园林中柳树、槐树、松树、柏树、杨树、榆树等乔木类是用得较多的树种,其中以松柏和柳树最多,因为耐寒性强,能过冬。灌木类有丁香、海棠、牡丹、芍药、荷花,大部分是不能过冬的,现代公园中,许多冬青类篱式灌木常作为界边材料和冬季景物。四季景色差异性最大的主要表现于植物上,春来万物复苏,树木吐绿,仲春开始,百花齐放;夏季柳树成荫,荷花盛开;秋季枫槭变红,群山尽染;冬来万木凋零,雪花纷飞。

北方园林的构筑物与自然关系密切,主要反映在温度和风向与建筑的关系上。北方寒冷,防寒是建筑最主要的功能,所有建筑的六个面都显出抗寒耐雪特征。如四面围墙都用厚墙,小窗,是为了减少室内热量流失。不

论是围墙还是屋墙,窗子极少,窗扇用玻璃,很多用盲窗。墙与柱的关系,柱子不如墙宽而被包在墙体之内。

地暖、空调等暖气设施不仅用于建筑室内,而且用于草地的过冬。室内外水池在冬天保持不结冰除了用地暖外还用了高强度的驳岸和池底砌筑

手段,如材料用高标号水泥,水池配筋加密,以防结冰或胀裂。

建筑屋顶都用了厚檐、吊顶,在望砖望板上的泥灰较厚,多层,瓦用厚筒瓦,出檐很浅,主要是为了防寒而不是为了泄水。梁架较粗,其中之一的原因就是为了防止冬天的积雪。

建筑的坐南朝北在北方园林中显得尤为重要,冬天时间长,北方寒流来临之时,正值万物休眠,人们把建筑作为最佳的庇护所。以防寒为主的建筑朝向都把正立面朝南,背面朝北,正面开门开窗,北面极少开窗。

古典园林的艺术特点

1. 依山旁水,贵树名花,综合艺术

中国古典园林是由植物、山水和建筑等组成的综合艺术品。常用观赏花木有松、竹、梅、樟、兰、菊、柳、荷、玫瑰、茶花、迎春和牡丹等,其选栽一般与园林的地理环境和园主所寄托的性情有关。园中理水也通过类型和形式的选择来体现文人的意趣。园水有各种形式:湖、池、河、溪、涧、泉、瀑。在园中根据水源和园内地势的具体情况,加以自然疏导,在大小、动静、曲折的对比和联系中实现目的。其造型就落实在对岸曲水徊,似分还连的追求上。文震亨在《长物志》对理水论述甚详,尤其是论广池、论小池、论瀑布非常精辟。的确山水的造型是提领园林的主要构架。所以有人这样认为园林之有山,如人之有骨骼;园林之有水,如人之有血脉。

在园林艺术中,纯粹的人为景观亭台楼阁,虽然对追求"人化自然"的园林来说不是主要要素,但是某些具体景区中还是可以成为主景的。园林中有各种各样的建筑,如榭、楼、斋、亭、舫、阁、馆、廊、厅、堂、殿和轩等。无论哪种类型的建筑物,其形状、大小、比例、位置、疏密、高下,都随园景主题需要而随机应变。这就要求:造型轻巧淡推不求瑰玮庄严,装修精致灵动不求富丽华瞻,空间开敞流通不求封闭森严。另外色彩和质感对于园林来说也是重要的。红色热烈,蓝色沉静,金色华贵,白色洁净,不同的色彩有着不同的情调。造园者为了模仿自然,体现文人的志趣,基本采取了自然色态。质感有两种:一种是材料本身的,比如木材温馨,玻璃通透,石材古朴;另有一种则来自对材料的处理,比如石材打磨得粗糙就厚重粗犷,打磨得光洁就文雅华贵。不同的质感也有着不同的美感。这些不同的美感在园之山、水、建筑物、花草树木中均有所表现。可见,质感和色彩,再加上体量和线条,和轮廓、比例、尺度一起,构成了园林造型的艺术要素。

2.追求立意,概括提炼,力求神似

中国园林集天下名山胜境,经过取舍并加以高度概括和提炼,虽取材于

自然又非纯天然模仿,立意新颖,展示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的神似境界,这种历经艺术加工而得到的艺术美,富有身临其境,似曾相识,又不知其所的玄妙之感,给人以诗情画意或触景生情的美好灵感。

3. 造景含蓄,耐人寻味,一点方悟

中国古典园林的绝妙之处为含蓄,一山一石耐人寻味。美人峰越细看才像;鸳鸯厅一点方悟;亭榭匾额成了赏景说明书。又如拙政园的荷风四面亭,

身临其境,虽无荷风,但亦觉风在其中,发人遐思。再如拙政园西部的扇面亭,仅一几两椅,却凭借宋代大诗人苏轼"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的佳句,在感受诗人孤独心境的同时,会萌生一种高雅的情操与意趣。

4. 动态布局,犹如画卷,百看不厌

动态序列布局,使园林空间成为连续序列的写景,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艺术效果。以苏州留园为例,其空间处理之妙当列它园林之首,无论从鹤所进园,经五峰仙馆区,至清风馆,曲楼到中部山池;或从园门曲折而入,过曲楼经五峰仙馆而进东园,其空间大小、明暗、开合和高低参差对比,皆形成有节奏的空间联系,有起有落,犹如一幅高雅的画卷,百看不厌。

木结构报验资料

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记录湘质监统编 施 2002-6分项工程名称:木门窗制作工程 宁乡花猪青龙寨原生态养 工程名称结构类型殖示范场妊娠母猪舍 1#栋 湖南咸嘉建设工程有限 施工单位项目经理 公司混合结构 雷文辉 验收日期:年月日 检验批数1 项目技术负责人张红旗 分包单位/分包单位负责人/分包单位负责人/ 序号检验批部位、区段施工单位检验评定结果监理(建设)单位验收结论备注1木门窗制作工程验收合格 检查结论验收结论: 施工单位项目项目总监理工程师(建设监理(建设)项目部(章)专业技术负责人:年月日单位项目技术负责人):年月日 注:分项工程质量验收合格应符合:所含的检验批均应符合合格质量的规定;所含的检验批的质量验收记录 应完整。分项工程质量的验收均应在施工单位自行检查评定的基础上进行,参加验收的各方人员应具备规定 的专业技术资格。

木门窗制作工程报验申请表湘质监统编 施 2002--14工程名称:宁乡花猪青龙寨原生态养殖示范场妊娠母猪舍1#栋编号: 湖南硅谷工程监理咨询有限公司(监理单位): 我单位已完成了木门窗制作工程工作,现报上该工程报验申请表,请予以审查和验收。 附件: 木门窗制作工程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表 项目经理 : 施工单位(章)湖南咸嘉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年月日 审查意见: 总/ 专业监理工程师: 监理项目部(章) 年月日

木门窗制作工程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表 GB50210- 2001 (Ⅰ) 030301单位(子单位)工程名称宁乡花猪青龙寨原生态养殖示范场妊娠母猪舍1#栋 分部(子分部)工程名称装饰、装修验收部位一层 施工单位湖南咸嘉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项目经理雷文辉 / 分包单位分包项目经理/ 施工执行标准名称及编号 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的规定施工单位检查评定记监理( 建设) 单 录位验收记录 主1材料质量第 5.2.2条符合要求控2木材含水率第 5.2.3条符合要求项3防火、防腐、防虫第 5.2.4条符合要求目4木节及虫眼第 5.2.5条符合要求5榫槽连接第 5.2.6条符合要求6胶合板门、纤维板门、压模的质量第 5.2.7条 1木门表面质量第 5.2.12条符合要求2木门割角拼缝第 5.2.13条符合要求3木门槽孔质量第 5.2.14条符合要求 框普通4 高级2符合要求 翘曲 普通2 扇 高级2符合要求 一 制 对角线长度差框、扇普通4 般 作高级2符合要求 项普通2 表面平整度扇 目允高级2符合要求 4 许框普通0;-2 高级0;-1符合要求 偏高度、宽度 普通+2;0 扇 差高级+1;0符合要求 裁口、线条结合处高低 框、扇普通1 差高级0.5符合要求 相邻棂子两端间距扇普通2 高级1符合要求 专业工长(施工员)唐拥军施工班组长施工单位检查评定结果 主控项目及一般项目符合要求,验收合格 项目专业质量检查员:年月日 监理(建设)单位专业监理工程师: 验收结论(建设单位项目专业技术负责人):年月日说明:1.主控项目:①木门窗的木材品种、材质等级、规格、尺寸、框扇的线型及人造木板的甲醛含量应符合设计要求。设计未规定材质等级时,所选用木材的 质量应符合本规范附录 A的规定。观察;检查材料进场验收记录的复验报告。②木门窗应采用烘干的木材,含水率应符合《建筑木门、木窗》JG/T122的规定。检查材料进场验收记录。③木门窗的防火、防腐、防虫处理应符合设计要求。观察;检查材料进场验收记录。④木门窗结合处和安装配件处不得有木节或已填补的 木节。木门窗如有允许限值以内的死节及直径较大的虫眼时,应用同一材质的木塞加胶填补。对于清漆制品,木塞的纹理和色泽应与制品一致。观察检查。⑤门 窗框和厚度大于 50mm的门窗应用双榫连接。榫槽应采用胶料严密嵌合,并用胶楔加紧。观察和手板检查。⑥胶合板门、纤维板门和模压门不得脱胶。胶合板不得 刨透表层单板,不得有戗槎。制作胶合板门、纤维板门时,边框和横椤应在同一平面上,面层、边框及横椤应加压胶结。横椤和上、冒头应各钻出两个以上的透 气孔,透气孔应通畅。观察检查。 2. 一般项目:①木门窗表面应洁净,不得有刨痕、锤印。观察检查。②木门窗的割角、拼缝应严密平整。门窗框、扇裁口应顺

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及派系

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及派系 派系 严格意义说中国传统建筑方面没有流派的划分,所形成的派系也是按照原住地居民长久以来根据当地风土人情而形成不同风格的民居,其考虑最多的元素是本地降水、日照等气候条件。根据这种风格及用途来划分中国传统建筑可以分为以下六大类:闽派、川派、皖派、京派、苏派、晋派。 皖派 皖派建筑即皖南建筑是五大建筑派系里最为突出的建筑风格之一,是中囯南方民居的代表。最为人熟悉其中徽派即为皖派的一支,徽派民居以黟县西递、宏村最具代表性,200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徽派民居建筑风格有“三绝”(民居、祠堂、牌坊)和“三雕”(木雕、石雕、砖雕)。徽派建筑显而易见是流行于安徽附近的一种古建筑风格。青瓦、白墙是徽派建筑的突出印象。错落有致的马头墙不仅有造型之美,更重要的是它有防火,阻断火灾蔓延的实用功能。 徽派民居的特点之一是高墙深院,一方面是防御盗贼,另

一方面是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迁徙家族获得心理安全的需要。徽派民居的另一特点是以高深的天井为中心形成的内向合院,四周高墙围护,外面几乎看不到瓦,唯以狭长的天井采光、通风与外界沟通。这种以天井为中心,高墙封闭的基本形制是人们关心的焦点。雨天落下的雨水从四面屋顶流入天井,俗称“四水归堂”,也形象地反映了徽商“肥水不流外田”的心态,这与晋派民居有异曲同工之妙。徽派建筑选址非常重要。符合天时、地利、人和皆备的条件,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村落多建在山之阳,依山傍水或引水入村,和山光水色融成一片。住宅多面临街巷。整个村落给人幽静、典雅、古朴的感觉。平面布局及空间处理。民居布局和结构紧凑、自由、屋宇相连,平面沿轴向对称布置。民成多为楼房,且以四水归堂的天井为单元,组成全户活动中心。天井可少2~3个,多则10多个,最多的达36个。一般民居为三开间,较大住宅亦有五开间。随时间推移和人口的增长,单元还可增添,符合徽州人几代同堂的习俗。建筑形象突出的特征是:白墙、青瓦、马头山墙、砖雕门楼、门罩、木构架、木门窗。 内部穿斗式木构架围以高墙,正面多用水平型高墙封闭起来,两侧山墙做阶梯形的马头墙,高低起伏,错落有致,黑白辉映,增加了空间的层次和韵律美。方整的外形,形

常见建筑结构体系及其特点

常见建筑结构体系及其特点 一、混合结构体系 混合结构房屋一般是指楼盖和屋盖采用钢筋混凝土或钢、木结构,而墙、柱和基础采用砌体结构建造的房屋。也可认为是指同一房屋结构体系中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材料组成的承重结构 根据承重墙所在的位置划分为 横墙承重方案 其受力特点是:主要靠横墙支撑楼板,横墙是主要承重墙。纵墙主要起维护、隔断和维持横墙的整体作用,故纵墙是自承重墙。该方案的优点是:横墙较密,房屋横向刚度大,整体刚度好,其缺点是:平面布置不灵活。 纵墙承重方案 其特点是:把荷载传给梁,由梁传给纵墙,纵墙是主要承重墙,横墙只承受小部分荷载,横墙的设置主要为了满足房屋刚度和整体性的需要,它的间距比较大。优点是:房屋的空间可以比较大,平面布置比较灵活,墙面积较小,缺点是:房屋的刚度较差。 纵横墙承重方案 根据房屋的开间和进深要求,有时需要纵横墙同时承重,即为纵横墙承重方案。这种方案的横墙布置随房间的开间需要而定,横墙的间距比纵墙的小,所以房屋的横向刚度比纵墙承重方案有所提高。 内框架承重方案

房屋有时由于使用上要求,往往要用钢筋混凝土柱代替内承重墙,以取得较大的空间。其特点是:由于横墙较小,房屋的空间刚度较差。 二、框架结构体系 框架结构是利用粱、柱组成的横、纵两个方案的框架形成的结构体系。它同时承受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 由梁和柱这两类构件通过刚节点连接而成的结构称为框架,当整个结构单元所有的竖向和水平作用完全由框架承担时,该结构体系成为框架结构体系。有钢筋混凝土框架、钢框架和混合结构框架三类。 框架结构体系具有可以较灵活地配合建筑平面布置的优点,利于安排需要较大空间的建筑结构。同时框架结构的梁、柱构件易于标准化、定型化,便于采用装配整体式结构,以缩短施工工期。 框架结构体系的缺点为:①框架节点应力集中显着;②框架结构的侧向刚度小,属柔性结构框架,在强烈地震作用下,结构所产生水平位移较大,易造成严重的非结构性破性;③对于钢筋混凝土框架,当高度大、层数相当多时,结构底部各层不但柱的轴力很大,而且梁和柱由水平荷载所产生的弯矩亦显着增加,从而导致截面尺寸和配筋增大,对建筑平面布置和空间处理,就可能带来困难,影响建筑空间的合理使用,在材料消耗和造价方面,也趋于不合理。 三、剪力墙体系

什么建筑能代表中国的传统建筑风格共12页文档

什么建筑能代表中国的传统建筑风格 中国清真寺,目前我们见到的绝大多数是元以后,特别是明、清以来创建或重建之物。明代清真寺,在建筑的整体布局、建筑类型、建筑装饰、庭院处理等各方面,都已具有鲜明的中国特点。而清代则是中国伊斯兰教建筑大发展的主高峰时期,另清真寺的特有建筑型制正是在此时完全形成的。 这些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清真寺具有哪些特点呢? 第一,中国寺院的完整布局。中国清真寺绝大多数采用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并且往往是一串四合院制度。其特点是沿一条中轴线有次序、有节奏地布置若干进四合院,形成一组完整的空间序列;每一进院落都有自己独具的功能要求的艺术特色,而又循序渐进,层层引深,共同表达着一个完整的建筑艺术风格。 陕西西安化觉巷清真寺,就晕类建筑的代表作。该寺总平面为一东本陕长的长方形,东西长245.68米,南北宽47.56米,总面积11684.54平方米。全寺分四进院落,每进庭均为四合院模式,设厅、殿、门楼,前后贯通。东端院墙正中的照壁,是全寺中轴线的起点,在这条中轴线上的依次排列着木牌楼、“五间楼”(二门)、石牌××局、敕修殿(三门)、省心楼(邦克楼)、连三门(四门)、凤凰亭、月台、礼拜大殿等主要建筑物。中轴线的两侧,建有各式碑称,排列井然。庭院宽敞,与建筑物空间比例良好,整座寺院前后构成和谐一体的色调,犹如一幅宋卷轴画的意境。

这类完整的建筑布局,从北京东四清真寺、牛街礼拜寺、云南大理老南门清真寺、河南沁阳清真北寺、安徽寿县基本上得到反映。院落的循序渐进,使清真寺显得深化邃尊来;建筑物的井然有秩,突出了清真寺的严肃整齐和丰富性;整个艺术形体的重重叠叠落,又加强了主要建筑高大雄伟的姿态和巍峨气势。这种布局充分显示出中国传统建筑注重总体艺术形象的特点。 第二,中国化的建筑类型。内地清真寺的结构体系和建筑型制,一般都具有中国的特点。这些特点突出表现在大门、邦克楼和礼拜大殿等主要建筑上。 中国式的庙门制度。自明代以后,那种阿拉伯式拱券大门在内地已不多见,它已为中国式的寺庙大门所代替。 西安化觉巷清真寺,借鉴孔子文庙的入口布局,将门楼设置在第一直院东端南北两侧的院墙上,两座门楼均为硬山式筒布瓦屋面,北大让正面门楣上砖雕“清真大寺”四字,别无其他装饰。 河北泊头市清真寺,寺门座西朝东,寺门前有上马石两块、旗杆一根,两侧有古式雕刻扇面八字墙陪衬,衬墙两边各开一便门供人出入。寺门门扇系朱红大漆,吊耳铜环,上端为武式古棚出厦,五脊六兽,硬山筒布瓦屋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屋顶层次类型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屋顶层次类型 古建筑屋顶除功能性外,还是等级的象征。其等级大小依次为: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重檐攒尖顶>单檐庑殿顶>单檐歇山顶>单檐攒尖顶>悬山顶>硬山顶>盝顶。此外,除上述几种屋顶外,还有扇面顶、万字顶、盔顶、勾连搭顶、十字顶、穹窿顶、圆劵顶、平顶、单坡顶、灰背顶等特殊的形式。 A、庑殿顶又称四阿顶,有五脊四坡,又 叫五脊顶,前后两坡相交处为正脊,左右两坡 有四条垂脊。重檐庑殿顶庄重雄伟,是古建筑 屋顶的最高等级,多用于皇宫或寺观的主殿, 如故宫太和殿、泰安岱庙天贶[kuàng]殿、曲 阜孔庙大成殿等。单檐庑殿顶多用于礼仪盛典 及宗教建筑的偏殿或门堂等处,以示庄严肃 穆,如北京天坛中的祈年门、皇乾殿及斋宫、 华严寺大熊宝殿等。 B、歇山顶又称九脊顶,有一条正脊、 四条垂脊、四条戗脊。前后两坡为正坡,左 右两坡为半坡,半坡以上的三角形区域为山 花。重檐歇山顶等级仅次于重檐庑殿顶,多 用于规格很高的殿堂中,如故宫的保和殿、 太和门、天安门、钟楼、鼓楼等。一般的歇 山顶应用非常广泛,但凡宫中其他诸建筑, 以及祠庙坛社、寺观衙署等官家、公众殿堂 等都袭用歇山屋顶。 C、悬山顶又称挑山顶,有五脊二 坡。屋顶伸出山墙之外,并由下面伸出 的桁(檁)承托。因其桁(檁)挑出山 墙之外,“挑山”之名由此而来。悬山 顶四面出檐,也是两面坡屋顶的早期做 法,但在中国重要的古建筑中不被应用。

D、硬山顶有五脊二坡,屋顶与山墙齐平。 硬山顶出现较晚,在宋《营造法式》中并未有 记载,只在明清以后出现在我国南北方住宅建 筑中。因其等级低,只能使用青板瓦,不能使 用筒瓦、琉璃瓦,在皇家建筑及大型寺庙建筑 中,没有硬山顶的存在,多用于附属建筑及民 间建筑。 E、攒尖顶无正脊,只有垂脊,只应用于面积不大的楼、 阁、楼、塔等,平面多为正多边形及圆形,顶部有宝顶。 根据脊数多少,分三角攒尖顶、四角攒尖顶、六角攒尖 顶、八角攒尖顶……此外,还有圆角攒尖顶,也就是无 垂脊。攒尖顶多作为景点或景观建筑,如颐和园的郭如 亭、丽江黑龙潭公园等。在殿堂等较重要的建筑或等级 较高的建筑中,极少使用攒尖顶,而故宫的中和殿、交 泰殿和天坛内的祈年殿等却使用的是攒尖顶。攒尖顶有 单檐、重檐之分。 F、盝[lù]顶是一种较特别的屋顶,屋顶上部为平顶,下部为四面坡或多面坡,垂脊上端为横坡,横脊数目与坡数相同,横脊首尾相连,又称圈脊。盝顶在古代大型宫殿建筑中极为少见。 G、卷棚顶又称元宝脊,屋面双坡相交处无明显正脊,而是做成弧形曲面。多用于园林建筑中,如颐和园中的谐趣园,屋顶的形式全部为卷棚顶。在宫殿建筑中,太监、佣人等居住的边 房,多为此顶。 H、扇面顶顾名思义,就是扇面形状的屋顶形式, 其最大特点就是前后檐线呈弧形,弧线一般是前短后 长,即建筑的后檐大于前檐。扇面顶的两端可以做成歇 山、悬山、卷棚形式。一般用于形体较小的建筑中,会 让建筑看起来更为小巧可爱。

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特点 梁思成先生认为,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征包括:一个高起的台基,作为木构梁柱为骨架的建筑物的基座,再支承一个外檐伸出的坡形屋顶。这种骨架式的构造使人们可以完全不受约束地筑墙和开窗。正是这种高度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使得它能够适应中华文明的任何延伸地。中国建筑除了本身的精致性,还极注重建筑物的调配和组合。 中国古代建筑体系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就已经初步形成,它经历了原始社会、商周、秦汉、三国联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七个时期。直到20世纪,始终保持着独特的结构和布局。 中国古代建筑结构特点为: 1.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 以木结构为骨架,达到了实际功能要求,又创造出优美的建筑形体以及相应的建筑风格。木结构体系的优点很多:如维护结构与支撑结构相分离,抗震性能较高;取材方便,施工速度快等等。同时木结构也有很多缺点:易遭受火灾,白蚁侵蚀,雨水腐蚀,相比砖石建筑维持时间不长;成材的木料由于施工量的增加而紧缺;梁架体系较难实现复杂的建筑空间等。不过,中国古代建筑中也有少量砖石建筑,如《史记索隐》中称:“石室金匮,皆为国家藏书之处。”;如《水经注》中有多处记载,《渭水篇》:“磻溪旁有一石室,盖太公所居也”。砖石结构多用于塔式建筑。 2. 保持构架制原则。 中国木结构体系历来采用构架制的结构原理:以四根立柱,上加横梁、竖枋而构成“间”,一般建筑由奇数间构成,如3,5,7,9间。开间越多,等级越高,紫禁城太和殿为11开间,是现存最高等级的木构古建筑。立面上划分三个部分:台基、屋身、屋顶。其中官式建筑屋顶体型硕大、出挑深远是建筑造型中最重要的部分。以立柱和纵横梁枋组合成各种形式的梁架,使建筑物上部载荷经由梁架、立柱传递至基础,墙壁只起围护和分隔的作用,不承受载荷。 屋顶的形式按照等级分为:单坡、平顶、硬山、悬山、庑殿、歇山、卷棚、攒尖、重檐、盔顶等多种制式,又以重檐庑殿为最高等级。

木结构古建筑构件详解

中国传统古建筑结构复杂,这套木结构建筑扫盲图依照北宋李诫所着《营造法式》标注,结构各构件位置及名称一目了然。 解释下四椽栿,栿(fú)就是梁,建筑的纵向主要承重构件,栿上面横向的构件是槫(tuán),现在称为檩条,槫上面纵向搭的小木棍是椽(chuán),两条槫之间的椽子称为一架椽,照片中这条栿托了四架椽子,称为四椽栿。同理托六架椽子的就是六椽栿。(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 还是刚才那梁架,主要构件的名称都标了出来,大家可以按图索骥。各代在构件的样式和使用上会有区别,这些区别是根据建筑形式断代的主要依据,但整体构架千年没变。(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 脊槫:屋架最高处的槫,位于正脊下 叉手:脊槫两侧,平梁之上的斜撑 平梁:又称平栿,梁架结构里最上层的梁,长两椽,其上蜀柱、叉手承托脊槫(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这是一张六椽栿的结构图,六椽栿即托六架椽的梁。六椽栿以上用平梁和劄牵错落搭配,托举出房子的山间尖,早期木结构中用六椽檐栿通搭的实例很少,这个梁架结构来自山西平顺淳化寺正殿 劄牵:长一椽的梁 古建筑的梁架结构有多种组合,这也是一座六椽檐栿通搭的建筑,结构与上图有很大不同,六椽栿上用四椽栿,四椽栿上用平梁(两椽),逐层递减,形成中国式房屋的山尖(山西泽州西四义普觉寺) 阑额是柱头间的联系构件,安装于柱头,上皮与柱齐平,有些建筑柱子最下端也有一道这样的联系构件,称为“地栿”。普拍方安装于柱头阑额之上,压于栌枓之下。普拍方与阑额的断面呈“T”字形。早期建筑一般不用普拍方,现存十几座唐和五代建筑中只有平顺大云院弥陀殿使用了普拍方,宋以后开始应用广泛。(山西沁县大云院正殿) 铺作是由斗拱组成的构造单元,分为三种,立于柱头的称柱头铺作;立于两柱之间阑额或普拍方上的是补间铺作,立于转角处角柱上的叫转角铺作。附图是座歇山顶建筑,前檐可见两朵柱头铺作、三朵补间铺作、两朵转角铺作。如果是悬山顶,则没有转角铺作。(山西沁县普照寺正殿) 这张示意图是七铺作,铺作数=出跳数+3,上图双抄双昂出四跳是四层,另加栌枓、耍头、衬方头各一层,共七层,称七铺作。(山西平遥镇国寺万佛殿) 和上图是同一朵铺作,不同视角,标出各部件名称。(山西平遥镇国寺万佛殿) 铺作层最下面的大枓称为栌枓。 栌枓口内纵向伸出,出跳的栱称为华栱。 栌枓口内横向伸出,与华栱相交的是泥道栱。 瓜子栱是华栱(或昂)头上横出的栱(最外跳除外),栱下是交互枓,栱两头坐散枓,上承慢栱。 慢栱是是施于泥道栱和瓜子栱之上的横向栱。 令栱是最外跳上的横栱,铺作外传在橑风槫或橑檐枋之下,里转在筭桯方下。令栱和瓜子栱都是施于跳头的横栱,区别在于令栱在最外跳上,瓜子栱在里面的跳头上。 交互枓施于跳头,十字开口;施于替木下顺身开口。 散枓施之于横向栱的两头或偷心造的跳头上。 齐心枓是用于栱中心的枓,图中令栱的中心位置用了一枚齐心枓,令栱的两端则是散枓。 柱头方是压在柱中线上的长方,长同屋面,与铺作结合为一体,把同一侧面的铺作联系起来。山西早期大木作的常用做法是铺作横向第一跳为泥道栱,泥道栱之上即开始使用多层柱头方,慢栱隐刻于柱头方上。罗汉方是位于铺作出跳之上的长方,外转位于柱头方和橑风槫之间,里转位于柱头方和筭桯方之间。 铺作最外跳上承托的槫称为橑风槫,也是整个屋架结构中最下面的槫,这一位置也有不用槫而用方的,称为橑檐方。山西绝大多数早期大木作使用橑风槫,我只见过几处应用橑檐方的实例。 枓直接托替木不用令栱的情况很少见,只在唐宋时期有些实例,这张图是唐代建筑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分类

个人愚见不外乎园林中的那几种造园要素,山石、园林建筑小品,水体,植物等等那些在学校已经让老师给耳朵磨出茧子的东西,且因势利导地将其组织在一起而创造出的一些景致,也可说是一种排列组合。这些要素可以说是缺一不可,尤其是植物。园林、园林,贵在其中有一个林字,这也是中国古典园林决不可缺少的、也是绝不能忽视的一部分(不管是北方的皇家园林还是南方的私家园林),现在的中国园林人要想在世界园林界站稳脚跟,就必须要学好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中国古典山水园林与西方古典园林是不的两个体系,不同就不同在对园林的诠释上,一个是天人合一,一个是人定胜天,这也就造就出西方园林中的大的绿地模纹和类似凡尔赛宫的被剪成圆柱体的树木排成的树阵的出现,而中国的园林中出现大块的模仿山势的假山,曲折的小路,以及四季多变且模仿自然植物群落中的林冠线和林缘线的植物造景手法。中国古典园林的植物造景手法是西方园林所不能匹敌的,不光是造景本身,其中所蕴含的寓意也会让人有一番回味。像南方私家园林中最常见的竹与石的搭配,白墙上攀爬的枯藤等等,无一不让人觉得很有嚼头,还有让人们津津乐道的梅兰竹菊四君子的恭谦,松柏的傲骨,牡丹的富贵等等,植物在这里被古人们赋予了人性化的品质,是中式园林中的又一层含义,这是西方园林所欠缺的。 在九十年带初的中国园林建设中,我们看到了不少运用西方现代园林中有关平面构成技法所造就的一大批广场,游园,其中一广场为最。出现了中国园林所没见过的树阵,大草坪、大模纹、大面积广场铺装(据说还有能和天安门广场面积差不多的)等新的造景手法,并风靡一时,全国上下一盘棋,全开始纷纷效仿。中国古典山水园林的技法却没了踪影,荡然无存。 好在这几年,中国的园林人终于有所醒悟,这还得亏是日本现代园林给我们提的醒。日本古典园林完全是受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但它不是单纯的抄作业,要不日本的现代园林很可能也是大广场,大草坪了。他兼收了中国园林中的造景意境,加入了西式园林中的平面构成手法,糅合在一起造就了日本现代园林景观 ,摒弃了中国私家园林的小家子气,加入了西方园林中的恢宏大气(但不是傻、大、粗),很适合现代城市的口味,不显得十分突兀。 中国古典艺术讲究的是神、势、气,中国艺术历来主张"师法造化","观象于天,观法 于地",以"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②,古代中国先哲们的时空观是互补共生的,并不像西方近代哲学和科学将时间与空间割裂开;这种古代中国的艺术哲学是一种朴素的整体美学观。其艺术创造追求于象形、图解,追求"术而不作,慎终追远" ②。因此特别强调精神,强调人的主动性,强调主体的思、品、悟;人的审美感知的形成就个体来说,有其生活经历、教育熏陶及文化传统的原由③。 我们都知道研究中国古典艺术必然牵涉到"意境"一词,"意境"一说最早可追溯至佛经。佛家认为"能知是智,所知是境,知来冥境,得玄即真"④。按字面来理解"意"即意象,属于主观范畴,"境"即景物,属于客观范畴,也谓哲学中常提到的"能指"与"所指"。但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中却认为:"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也,故能写真感情、真景物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④。然而,"意境"作为一个更加具体的美学概念,不能被简单的看作是意与境的叠加,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心理学和哲学意味,它的包容特征使其成为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范畴。

建筑结构思考题

第一章P16 1、按结构材料不同,建筑结构有哪些类型? 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木结构 2、排架结构的屋面横梁、柱及基础是如何连接的? 屋面横梁与柱的顶端铰接,柱的下端与基础顶面固接。 3、框架结构的组成构件有哪些?各构件间如何连接? 横梁、柱和基础。框架横梁和框架柱刚性连接,底层柱脚与基础顶面固接。 4、多层和高层房屋通常如何区分? 通常把10层及10层以上(或高度大于28m)的房屋结构称为高层房屋结构,而把9层及以下的房屋结构称为多层房屋结构。 5、什么是钢筋混凝土剪力墙? 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是指以承受水平荷载为主要目的(同时也承受相应范围内的竖向荷载)而在房屋结构中设置的成片钢筋混凝土墙体。 第二章P29 1、结构构件的预定功能要求有哪些? 结构在规定的设计使用年限内,应满足安全性、适用性、耐久性等各项功能要求。 2、什么叫作用?什么是直接作用?什么是间接作用?什么是永久作用、可变作用和偶然作用? 作用指施加在结构上的集中力或分布力以及引起结构外加变形或约束变形的原因。直接作用指施加在结构上的集中力或分布力。间接作用指引起结构外加变形或约束变形的作用。永久作用指在设计基准期内量值不随时间变化,或其变化与平均值相比可以忽略不计的作用。可变作用指在设计基准期内量值随时间变化而变化,且其变化与平均值相比不可忽略的作用。偶然作用指在设计基准期内不一定出现,而一旦出现其量值很大且持续时间短的作用。 3、什么叫作用效应、结构抗力?它们有何特点 由作用引起的结构或结构构件的反应,例如内力、变形和裂缝等,称为作用效应;荷载引起的结构的内力和变形,也称为荷载效应。结构或结构构件承受作用效应的能力称为结构抗力。作用和作用效应是一种因果关系,故作用效应也具有随机性,影响结构斥力的主要因素却不是作用效应,而是结构的几何参数和所用材料的性能。 4、什么是可靠度? 结构的可靠度指的是结构或构件在规定的时间内,在规定的条件下具备预定功能的概率。5、如何划分结构的安全等级?它与结构重要性系数有什么关系? 结构的安全等级来自《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 50068-2001第3.0.11条,分一、二、三级;是指结构构件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可靠指标。根据结构破坏后可能产生的后果(危

木结构建筑有哪些类型

木结构建筑有哪些类型 许多发达国家早已广泛的采用了木屋作为自己的住所。比较成熟的有日本、加拿大和美国的木结构建筑,由于客户众多,需求广泛,逐渐的发展了各种不同的木结构建筑类型,全部用木材以及混合石膏板材等材料等的类型都有涉及,为中国的木结构建筑的开发提供了很多的宝贵经验。 1.梁柱结构体系 梁柱结构是一种传统的木建筑形式。它是由跨距较大的梁、柱为主要的传力体系,无论竖向荷载,还是水平荷载,都由梁柱结构体系承受,并最后传递到基础上。通常采用实木(原木或方木)、胶合木等材料制作梁、柱、檩条,用木基结构板材作为楼盖与屋盖的覆板,采用金属紧固件来链接构件各部分。在金属件出现之前,采用榫卯方式链接,接头处有时会用木销子,无任何金属件。菲特威尔梁柱式木结构被广泛采用于宗教、居住、工业、商业、学校、体育、娱乐、公共建筑中。 2.井干式结构体系 井干式结构又称木刻楞,是北欧和俄罗斯民族的典型民居,具有冬暖夏凉,结实耐用等优点。井干型的建筑方法,传统是用木头和手斧刻出来的,有楞有角,非常规范和整齐,所以人们就叫它木刻楞房。修建木刻楞房的第一步是要打地基,地基都是石头的,而且要灌上水泥,比较结实。第二步就是盖,把粗一点的木头放在最低层,一层一层地叠垒,

第二层压第一层。修建木刻楞房一般情况下不用铁钉,通常都用木楔,先把木头钻个窟窿,再用木楔加固。建木刻楞的传统方法是要垫苔藓。苔藓垫在中间,好处在不透风。冬天零下30℃到40℃,有了苔藓压在底下,等于是水泥夹在隔缝里一样,不透风,冬天非常暖和,而夏天又 非常凉快。木刻楞房盖好以后,可以在外面刷木腊油,保持原木本色;也可以根据各家各户不同的爱好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建木刻楞有用原(圆)木、方木、胶合木。 3.轻型木结构体系(2*4体系) 北美轻型木框架结构是由构件断面较小的规格材均匀密布链接组成 的一种结构形式,它由主要结构构件(结构骨架)和次要结构构件(墙 面板、楼面板和屋面板)组成结构层,承受各种荷载,最后将荷载传递到基础上。在结构层两面辅以装饰层,具有经济、安全、结构布置灵活特点。木框架结构可用于独户别墅和四层以内的公寓和商用物业。当这种结构通过合理设计,部分结构体系能够承受和传递跨距较大的荷载时,它也能用于其它大型的工业和民用建筑。

中国传统建筑风格

中国清真寺,目前我们见到的绝大多数是元以后,特别是明、清以来创建或重建之物。明代清真寺,在建筑的整体布局、建筑类型、建筑装饰、庭院处理等各方面,都已具有鲜明的中国特点。而清代则是中国伊斯兰教建筑大发展的主高峰时期,另清真寺的特有建筑型制正是在此时完全形成的。 这些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清真寺具有哪些特点呢? 第一,中国寺院的完整布局。中国清真寺绝大多数采用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并且往往是一串四合院制度。其特点是沿一条中轴线有次序、有节奏地布置若干进四合院,形成一组完整的空间序列;每一进院落都有自己独具的功能要求的艺术特色,而又循序渐进,层层引深,共同表达着一个完整的建筑艺术风格。 陕西西安化觉巷清真寺,就晕类建筑的代表作。该寺总平面为一东本陕长的长方形,东西长245.68米,南北宽47.56米,总面积11684.54平方米。全寺分四进院落,每进庭均为四合院模式,设厅、殿、门楼,前后贯通。东端院墙正中的照壁,是全寺中轴线的起点,在这条中轴线上的依次排列着木牌楼、“五间楼”(二门)、石牌教育局、敕修殿(三门)、省心楼(邦克楼)、连三门(四门)、凤凰亭、月台、礼拜大殿等主要建筑物。中轴线的两侧,建有各式碑称,排列井然。庭院宽敞,与建筑物空间比例良好,整座寺院前后构成和谐一体的色调,犹如一幅宋卷轴画的意境。 这类完整的建筑布局,从北京东四清真寺、牛街礼拜寺、云南大理老南门清真寺、河南沁阳清真北寺、安徽寿县基本上得到反映。院落的循序渐进,使清真寺显得深化邃尊来;建筑物的井然有秩,突出了清真寺的严肃整齐和丰富性;整个艺术形体的重重叠叠落,又加强了主要建筑高大雄伟的姿态和巍峨气势。这种布局充分显示出中国传统建筑注重总体艺术形象的特点。 第二,中国化的建筑类型。内地清真寺的结构体系和建筑型制,一般都具有中国的特点。这些特点突出表现在大门、邦克楼和礼拜大殿等主要建筑上。 中国式的庙门制度。自明代以后,那种阿拉伯式拱券大门在内地已不多见,它已为中国式的寺庙大门所代替。 西安化觉巷清真寺,借鉴孔子文庙的入口布局,将门楼设置在第一直院东端南北两侧的院墙上,两座门楼均为硬山式筒布瓦屋面,北大让正面门楣上砖雕“清真大寺”四字,别无其他装饰。 河北泊头市清真寺,寺门座西朝东,寺门前有上马石两块、旗杆一根,两侧有古式雕刻扇面八字墙陪衬,衬墙两边各开一便门供人出入。寺门门扇系朱红大漆,吊耳铜环,上端为武式古棚出厦,五脊六兽,硬山筒布瓦屋面,系仿北京午门样式。 北京东四清真寺,大门原为三间砖砌封火墙式建筑,外面不露木材,门左右两侧辟一房门以备平时人们出入,寺前有槐树四棵,是中国一般的庙门制度。 山东济宁清真东大寺寺门为大式木结构,三间五檩屋顶歇山造,用绿琉璃、黄剪边,有跑龙脊,富丽堂皇,大有曲阜孔庙之风。门前有建筑物有二:前为木栅栏门,后为清康熙年建石日月坊。寺门悬明代匾额,门前列抱鼓石一对,左右有八字墙,墙上饰有绿色琉璃瓦,与中央白色石坊相衬托,交互辉映,甚为悦目。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功能与类型(一)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功能与类型(一) 中国古典园林是建筑、山池、园艺、绘画、雕刻以至诗文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其作用,一方面具有可观、可居,另一方面使园林移步换景、渐入佳境,同时,更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我国现存的古典园林中,保存了大量的建筑艺术瑰宝。它不仅是人们审美要求的体现,也是特定历史时期文化、权力的象征,具有不可替代的功用价值。可见,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文化博大精深。下面,结合古代园林建筑实际情况,就古典园林建筑的功能和类型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功能 园林建筑按照所属性质和地域的不同,风格也有很大的不同。皇家园林建筑体量大,装饰豪华,色彩金碧辉煌,表现出恢弘的皇家气派。而江南园林建筑突出“玲珑、活泼、通透、淡雅”,将秀丽、雅致的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尽管风格迥异,但建筑在园林中的作用却基本相同,主要概括三个方面:一是突出其实用性。根据人们的休憩及活动需要而设置,如亭、榭,即可供人停留赏景,又可以按需要兼做小卖亭、游船码头等用途。二是强调其独特性。配合园内风景布局形成的游览路线,在人们视线所达不到地方,园林建筑以其有利的位置和独特的造型,为人们展现出一幅幅或动或静的自然风景画,并与廊、墙、路等形成一定的活动路线。三是提升其园林意境。我国园林通常在园名、匾额、楹联中反映出其意境来。正如《红楼梦》中说大观园:“若大景致,若是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从而营造了

园林意境。 二、园林建筑的特点 经过上述功能分析,可以看出,园林建筑有如下特点: 1、使用和造景,具有观赏和被观赏的特点。园林建筑既要满足各种活动和使用上的要求,又要符合园林景物布局原则,同时,也要给人们带来感官上的愉悦。因此,园林建筑既是物质产品,也是艺术作品,这就要求园林建筑要适合游人在或动或静中观景,又要使景色富于变化,达到步移景易的效果。 2、为环境服务,与自然景致充分结合。我国古典园林一般以自然山水作为景观构图的主题,建筑只为观赏风景和点缀风景而设置。园林建筑是人工因素,与自然因素有对立的一面,但如果处理得当,也可使自然环境增添情趣,这就要求园林建筑的设置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做到布局上依形就势。这种自然美与人工美的高度统一,正是中国古典园林不断追求的境界。 3、园林建筑独立性和组合性。我国的古典园林建筑一般体量较小,按大小、形状不同,具有不同的功能,根据使用上的需要,既可独立设置,又可用廊、墙、路等不同的建筑组合成一个群体,这种组合群体形成了富于变化的建筑外形轮廓,使建筑与风景相得益彰。 三、我国古典园林建筑的类型及应用 中国古典园林在设计时采用了浓厚民族风格的各种建筑物,将建筑物与自然环境相一致。因此,其类型十分丰富,主要有亭、廊、榭、桥、

高层建筑结构特点、现状及发展趋势

高层建筑结构特点、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高层建筑是社会生产的需要和人类生活需求的产物,是现代工业化、商业化和城市化的必然结果。而科学技术的发展,高强轻质材料的出现以及机械化、电气化在建筑中的实现等,为高层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条件和物质基础。简要论述了高层建筑结构的特点、现状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高层建筑结构;特点;现状;趋势 前言 超过一定层数或高度的建筑称为高层建筑。高层建筑的起点高度或层数,各国规定不一,且多无绝对、严格的标准。它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环境、地震强度、建筑材料、建筑技术、电梯的设置标准以及防火的特殊要求等很多因素有关。如在美国,24.6m或7 层以上视为高层建筑;日本则为31m或8 层以上;英国为等于或大于24.3m;在我国一般8 层以上的房屋就需要设置电梯,对10 层以上的房屋就有提出特殊的防火要求的防火规范,因此我国的《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将10 层及10 层以上的住宅建筑与高度超过24m的公共建筑和综合性建筑称为高层建筑。从结构受力性态的角度来看,8 层以上的房屋,风和地震等水平荷载或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甚至起控制作用,因此《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将10 层及10 层以上或高层超过28m 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称为高层建筑结构。当建筑结构高度超过100m 时,称为超高层建筑。 1高层建筑的特点 建筑结构需同时承受水平和竖向的荷载或作用。低层建筑结构通常抵抗竖向荷载为主,水平荷载(如风荷载)或作用(如地震作用)的影响较小,它所产生的内力和位移较小,一般可以忽略。因此在低层建筑结构中,竖向荷载往往就是设计的控制因素。但在高层建筑结构中,较大的建筑高度造成了完全不同的受力情况,水平荷载不仅是主要荷载的一种,跟竖向荷载共同起作用,而且往往还成为设计中的控制因素。因此,在水平荷载作用下,若高层建筑结构的抵抗侧向变形能力或侧向刚度不足,将会产生过大的侧向变形,不仅使人产生不舒服的感觉,而且会使结构在竖向荷载作用下产生附加内力,会使填充墙、建筑装修和电梯轨道等服务设施出现裂缝、变形,甚至会导致结构性的损伤或裂缝,从而危及结构的正常使用和耐久性。因此设计高层建筑结构时,不仅要求结构有足够的强度,而且要求结构有合理的刚度,使水平荷载所产生的侧向变形限制在规定的范围内。同时,有抗震设防要求的高层建筑还应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使结构在可能的强震作用下当构件进入屈服阶段后,仍具有良好的塑性变形能力,即具有良好的延性性能。除了上述的结构受力特点之外,高层建筑还具有建筑功用上的特点。人们常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优美的高层建筑犹如艺术品,成为城市的一道道绚丽景观;建筑同时是时代跳动的脉搏,高层建筑占地面积小,符合了地价昂贵时代的需求,它可以节约建设用地或获得更多的空闲地面,以作为绿化等环境用地,并因向高空方向发展而缩短了城市道路和各种管线(如给排水管线等)的长度,减少了基础设施的投资。当然,大量高层建筑的建设,也会给城市带来不利的影响,如人口会密集化而造成交通拥挤问题;城市局部热场发生不利的变化以及地质的沉陷、消防的复杂化等问题。综合高层建筑的上述受力特点可知,与低层结构不同,高层建筑结构在强度、刚度和延性三方面要满足更多的设计要求。抗侧力结构的设计成为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关键。 2 高层建筑的发展概况 随着工业化、商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城市人口剧增,造成城市生产和生活用房紧张,地价昂贵,迫使建筑物向高空发展,由多层发展为高层。19 世纪末期,开始出现了现代形式的

中西方木结构建筑之比较

中西方木结构建筑之比较 摘要:中国古代木结构形成的原因包括取材方便、适应性强、有较强的抗震能力、施工速度快、便于修缮、搬迁和与夯土技术的接合等。本文对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特点作了简要阐述,并且从中国古典思想上分析了木结构形成的深层原因。古代西方木结构在居住建筑上一直有着广泛的应用,与砖石结构建筑并行发展。由于砖石结构的教堂等公共建筑一直是西方建筑的主流,因此与砖石结构建筑相比,木结构建筑一直处于次席的位置。最后对比中西方古建筑选材,得出结论,不同的历史和社会条件产生不同的价值观念,由此产生不同的建筑态度、不同的对技术方案选择的标准。 关键词:中国木结构建筑西方木结构建筑砖石材料框架结构人本思想 一、中国木结构建筑的形成 对中国建筑文化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建筑文化像中国那样热衷于土木结构,从史前穴居、巢居到清代的大木作、小木作,中国的建筑文化一直以土木及其结构技术为主旋律,从未大力发展砖石建筑,致使砖石建筑始终处在支流地位。木建筑如此长期、广泛地被作为一种主流建筑类型加以使用,必然有其内在优势。这些优势大致是: 1、取材方便 在古代,我国分布着大面积的森林,包括黄河流域也是林木森郁的地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致用是我国一个优良的传统。在古代中国大部分地区,森林面积很广,木料比砖石更容易获取,可迅速而经济地解决材料的供应问题,加之木材易于加工,利用石器即可以完成砍伐、开料、平整、作榫卯等工序。随着青铜工具以及后来的铁质斧、斤、锯、凿、钻、刨等工具的使用,木结构的技术水平得到迅速提高,并由此形成我国独特的、成熟的建筑技术和艺术体系。 2、适应性强 木架建筑是由柱、梁、檩、枋等构件形成框架来承受屋面、楼面的荷载以及风力、地震力的,墙并不承重,支起围蔽、分隔和稳定柱子的作业,因此民间有“墙倒屋不倒”之谚。房屋内部可较自由地分隔空间,门窗也可以任意开设。无论抬梁式或穿斗式木构件的房屋,只要在房屋高度、墙壁与屋面的材料和厚薄、窗的位置和大小等方面加以变化,就能广泛的适应各地区寒暖不同的气候。使用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功能与类型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功能与类型 中国古典园林是建筑、山池、园艺、绘画、雕刻以至诗文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其作用,一方面具有可观、可居,另一方面使园林移步换景、渐入佳境,同时,更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我国现存的古典园林中,保存了大量的建筑艺术瑰宝。它不 中说大观园:“若大景致,若是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从而营造了园林意境。 2.园林建筑的特点 经过上述功能分析,可以看出,园林建筑有如下特点: 2.1使用和造景,具有观赏和被观赏的特点

园林建筑既要满足各种活动和使用上的要求,又要符合园林景物布局原则,同时,也要给人们带来感官上的愉悦。因此,园林建筑既是物质产品,也是艺术作品,这就要求园林建筑要适合游人在或动或静中观景,又要使景色富于变化,达到步移景易的效果。 2.2为环境服务,与自然景致充分结合 3.1园亭 园亭是供游人休息和观景的园林建筑。它的特点是周围开敞,在造型上相对小而集中,常与山、水、绿化结合起来组景,作为园林中“点景”的一种手段。亭的体量虽不大,但形式多样,其造型取决于它的平面形状、平面组合和屋顶形式。亭具有丰富变化的屋顶形象和轻巧、空灵的屋身以及随意布置的特点,很适合“观景”

和“点景”建筑的需要。单体亭的形式有四方亭、圆亭、多角亭等形体,在亭与亭、廊、墙、房屋的结合上,又创造出了重檐、三重檐、攒尖顶、歇山顶及组合亭等。亭多布置于主要的观景点和风景点上,或作为主体建筑陪衬。在规模较小的私家园林中,亭常常成为组景的主体和园林艺术构图的中心。在一些风景游览胜地,则成产增加自然山水美感的重要点缀。设计中经常运用“对景”、“框景”、“借景”等手 内观景,也可到平台上游憩眺望。屋顶一般为造型优美的卷棚歇山式。 3.4园桥 园桥即园林中的桥,可以联系风景点的水陆交通,组织游览线路,变换观赏视线,点缀水景,增加水面层次,兼有交通和艺术欣赏的双重作用。园桥在造园艺术上的价值,往往超过交通功能。在自然山水园林中,桥的布置同园林的总体布局、

古建筑特点及主要结构形式分析

古建筑特点及主要结构形式分析 中国古建筑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形成了深厚的建筑文化和精巧的建筑结构特点,外观雄浑壮观,结构符合现代力学与结构的设计原理,在结构的搭接、抗震能力方面都表现出优良的特质。本文对古建筑的历史发展、仿古建筑研究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论述了古建筑的特点和结构形式,并总结了其模数特点。 古建筑发展 中国古代建筑绵延几千年历史,木结构和砖石结构是其主要的结构特点。根据建筑材料以及结构的复杂程度,古建筑发展几个阶段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第一阶段,七千年前至公元前21世纪,这阶段人类社会处于石器时代末期,原始社会建筑也渐渐从半居穴到地面建筑转变,从以土为主逐渐向以木为主的方向过渡。木材材质方面,初期的榫卯结构出现,但其连接比较简单。第二阶段,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476年,奴隶社会阶段,即夏朝至春秋时期,木构造技术中的榫卯结构日趋完善,斗拱这一建筑的重要构件也随之出现。第三阶段,公元前475年至公元280年,经历战国、秦、两汉、三国朝代替换,虽然战乱纷争,但斗拱却被人们广泛认可,迅速发展为建筑结构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木结构建筑的结构方式已经趋于完善,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主要的结构形式已经形成。第四阶段,公元265年至589年,两晋、南北朝时期,木构造建筑作为主流建筑类型应用越来

越广,随着佛教的兴起,古建筑木结构技术在佛教建筑中的应用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第五阶段,公元581至960年,历史正处于隋、唐、五代时期,木结构建筑大量使用,殿堂式木结构建筑体量趋于庞大。同时砖石建筑也随着木结构的发展而发展很快,整体的建筑形象气势磅礡、雄浑豪健,特别是帝宫建筑更显耀眼,民居也呈现出比较多方位的元素。第六阶段,为公元960至1279年,此时历史处于宋、辽、金时期,建筑规模总体呈缩小的势态,但建筑精致精巧,结构变化丰富,各地出现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风格,北宋官方还颁布了关于建筑设计和施工的规范书——《营造法式》,极大的推动了建筑设计和建筑技术发展。也标志着中国古建筑发展到了较高水平阶段。第七阶段,为公元1271至1840年,此时历史为元、明、清时期,明、清到了古建发展的最后时期。建筑形式和结构特点发展更加丰富多彩,建筑形式分为五种:庑殿、歇山、硬山、悬山、攒尖五种基本形式,同时还存在形形色色的复合式建筑形式,使得此时期的建筑色彩更加多样,形式更加巧妙和合理。各朝代的建筑也具有自己的特色,再加上南方建筑的精巧和北方建筑的厚重大气,官家和民间建筑的华丽庄严和简朴实用,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历史画面。中国古建筑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上七个时期,体现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一元到多元、从单色到多色的发展历程,越来越成熟。从使用方面材料考虑,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而且选用高强度、高韧度等材性较好的木材,同时辅以相关的加固措施和其它材料等手段,结构形式主要有梁、架、檩、柱、斗拱、雀替等单构件和复合构件,通过构件本身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