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真菌在我国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方向
国内外食用菌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国内外食用菌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食用菌是一种具有高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的食品,具有低脂肪、高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特点,对提高人体免疫力、调节胃肠功能、预防肿瘤等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
因此,食用菌的种植和加工产业逐渐兴起,并成为了食品产业中的重要一环。
国内食用菌产业现状: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食用菌种植和加工生产国家,全国菌棒的年产量近300亿根,菌种销售额约占全国农业科技推广中村各项业务收入的15%以上。
中国的食用菌产业在菌种培育、菌棒技术、菇棚设施建设、菇菌产业化加工等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一方面,国内食用菌产量持续增长,主要受益于人们对营养健康饮食的需求增加和食用菌产品的普及推广。
食用菌的绿色、有机、低脂肪等特点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市场需求量不断攀升。
另一方面,食用菌产业的产业化和企业规模化进一步加快。
国内食用菌企业不断提高种植和加工技术,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和技术,提高食用菌品质和产量,并不断推出创新的产品。
同时,一些大型企业还通过整合产业链,从种植、加工到销售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确保了食用菌的质量和供应稳定性。
国外食用菌产业现状:国外食用菌产业相对于国内,在发展水平和市场规模上较为成熟。
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的食用菌产业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种植、加工和销售体系。
这些国家的特色食用菌如松茸、牛肝菌、黑木耳等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市场价值。
国外食用菌产业的发展趋势:1.品种多样化:随着人们对食物味道和口感的要求不断提高,市场对食用菌品种的需求也相应增加。
未来食用菌市场的发展趋势将会更加多样化,涌现出更多种类的食用菌产品。
2.优化加工技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食用菌加工技术也会不断改进。
优化加工技术可以提高食用菌产品的品质、提升食品安全水平,满足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需求。
3.提高产品附加值:未来食用菌产业将会注重提高产品附加值,通过研发新产品、推广高附加值的食用菌种类,满足消费者对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
真菌和食用真菌的价值及其发展方向

真菌和食用真菌的价值及其发展方向摘要:在中国,真菌食用的历史有6000~7000年,真菌药用的历史有4000多年。
药用真菌在中国传统医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中草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丰富营养、味道鲜美且兼有保健和药用价值的真菌的开发具有很好的前景。
关键字:食用真菌价值发展方向参考文献及资料:百度百科—真菌;徐松波,张学莉,等编著. 食品营养与健康指南,中国医药出版社,1992黄年来.中国食用菌百科.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3竹内容雄.日本发酵与工业。
1976商业部昆明食用菌研究所.昆明:中国食用菌,1995~2001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上海:食用菌,1995~2001郑建仙.功能性食品.中国轻工出版社,1995荣福雄,等.8254山西金黄银耳医疗保健作用的研究.全国食用菌新成果、新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1994, 6荣福雄,等. 8254金黄银耳多糖抗辐射损伤的研究. 香港首届国际食用笛会议论文集l993潘继红,等. 灵芝、酵母“双菌”,发酵饮料的研制.食品科学.1997,(8)22-24潘继红,等.猴头功能饮料生产工艺初探.食用菌,1995,增刊,42-43可食用真菌更是价值非凡。
在中国,真菌食用的历史有6000~7000年,真菌药用的历史有4000多年。
药用真菌在中国传统医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中草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东汉末年的《神农本草经》中就记载了10余种药用真菌。
明代《本草纲目》中记载了40多种药用真菌。
当前,灵芝、虫草等传统药用真菌仍在被广泛使用。
这些传统药用真菌作为中医药的代表之一,在向世界弘扬中华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现代疾病对人类的威胁正在改变着疾病谱,要求医疗模式由单纯的疾病治疗向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相结合的模式转变,各种替代医学和传统医学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在这种背景下形成的“回归自然”的世界潮流正推动着国际社会对天然药物和营养药物需求的日益增长。
因此,具有丰富营养、味道鲜美且兼有保健和药用价值的真菌的开发具有很好的前景。
食用菌产业发展概况

食用菌产业发展概况我国食用菌栽培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气候适宜,具有坚实的栽培基础。
食用菌栽培是化腐朽为神奇的产业,可消化现代大农业中的种植业、畜牧业的剩余物及农产品加工中的下脚料,让其变废为宝成为人类的健康美味食品,而食用菌生产产生的下脚料又是种植业、畜牧业的优良肥料与饲料,在现代大农业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一、食用菌发展历史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食用菌的国家之一。
食用菌也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经历了悠久岁月。
东西方文明古国的早期历史文献中,都记述了关于菌类的栽培。
在2000年前的史料中已有记载,《吕氏春秋》载有"味之美者,越骆之菌。
"《史记》中有对获各的记载,称为"千岁松根,食之不死";东汉王充的《论衡》中就谈到"紫芝"可以像豆类在地里栽培。
我国最早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了灵芝可治神经衰弱、心悸、失眠等症,并根据菌盖色泽,评述品质高低。
6世纪贾思辨的《齐民要术》"素食篇"中详细介绍了木耳菹的做法。
7世纪段成式写的《西阳杂俎》中,有关于竹荪的描述。
苏恭等人著的《唐本草注》中记载了"煮浆粥安诸木上,以草覆之,即生蕈尔"的原始木耳栽培法。
唐代韩鄂编的《四时纂要》中,则比较详细地叙述了用烂构木及树叶埋在畦床上栽培构菌的方法。
"种菌篇"还对菌子的种植、管理、采收、于藏以及菌的有无毒性,能否食用,作了具体叙述。
南宋陈仁玉撰写了第一部《菌谱》,其中对侧耳作过"五台天花,亦甲群汇'的评述。
还对浙江东南部十一种食用菌列述了名称,并对它们的风味、生长习性和出菇环境等作了精辟的论述。
这一时期我国人民认识和利用食用菌知识进步很大。
在西方国家中,希腊有一名医师在公元1世纪提出用木屑在畦床上栽培杨树鳞耳的方法。
到16世纪末,意大利的一位名医用这种方法栽培成功,后来大力传播。
虽然这些办法比较原始,但它具体记载了我国食用菌科学知识的渊源,具备了为后来半人工栽培的雏形。
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

食用菌在分类上属于菌物介真菌门,绝大多数属于 担子菌亚门(如平菇、香菇),少数属于子囊菌亚 门(如羊肚菌)。
类群划分
濒危类:主要是那些菇种因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及对生境要求或因产地分布区域 极为狭窄,栖息地或宿主遭到严重破坏,导致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甚至几近绝迹, 而且残存的种群仍受到严重的威胁。诸如块菌、松茸、干巴菌、冬虫夏草等。据 云南贸易真菌多样性调查考察,濒危类群菇菌只占整个菌物类群的1.1%,说明 品种极少,且处境极为濒危。此类品种已引起重视,如松茸已列入国家二级保护 植物。
子囊菌亚门中的食用菌代表
➢ 子囊菌亚门中常见的食 用菌多属于盘菌目和肉 座菌目,且具有种类少、 价值高的特点,多数为 野生菌。
图1-12 羊肚菌
图1-14 蛹虫草
图1-15 冬虫夏草
栽培模式
简易大棚层架立体种植模式
新型专用控温菇房反季节栽培模式
利用简易大棚,采取垂直吊袋方式进行木耳出耳管 理提高空间利用率,通风好,光线足,易喷灌,出 耳时间提早或延迟。
我国食用菌产量增长趋势
663.7万吨
5.8万吨
2000年
1978年
2571.84万吨 2011年
3596.66万吨 2016年
4189.25万吨 2021年
2021年我国食用菌类产量占比
食用菌品种丰富,2021年我国产 量前7位的食用菌品种依次是:香 菇(1295.72万吨)、黑木耳 (703.44万吨)、平菇(611.34万 吨)、毛木耳(220.69万吨)、 金针菇(214.57万吨)、杏鲍菇 (205.18万吨)和双孢蘑菇(161 万吨)。这7个品种的总产量占全 年全国食用菌总产量的84.86%, 是我国食用菌产品的常规主要品 种。
食用菌论文

食用菌论文论文题目:珍稀食用菌综述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专业班级:经济管理10班学号: 10203012姓名:羊丽佳珍稀食用菌综述摘要:食用菌是可供食用的蕈菌;蕈菌,是指能形成大型的肉质(或胶质)子实体或菌核组织的高等真菌的类总称。
食用菌以其丰富的营养、独特的口味、有很高的食用与药用价值。
我国是最早认识和利用和栽培食用菌的国家。
而对于珍稀食用菌我们已经掌握了他们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有极大的开发推广价值。
关键词:珍稀食用菌;价值;栽培技术;菌种;优势一、珍稀食用菌的生物学特性食用菌列入珍稀食用菌的有18种,分别是:杏鲍菇、阿魏菇、白阿魏菇、盖囊菇、鲍鱼菇、红平菇、虎奶菇、杨树菇、真姬菇、蜜环菌、大球盖菇、姬松茸(巴西蘑菇)、长根菇、鸡腿菇、高大环柄菇、大杯蕈、灰树花、牛舌菌等。
珍稀食用菌与食用菌一样,有菌丝体和子实体组成菌丝体是营养结构,主要存在于基质内(也有少量气生菌丝),其主要功能是分解基质,吸收、运输和贮藏养分。
菌丝一般是多细胞的。
菌丝细胞是由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组成。
子实体是繁殖结构,其主要作用是产生孢子,繁殖后代,也是人们食用的主要成分。
子实体由菌盖、菌柄等组成。
子实体有多种形状,但主要的是伞状。
珍稀食用菌的生活史是指由孢子萌发后,经生长发育又形成孢子的循环过程。
其完整的生活史包括无性和有性的。
整个过程从孢子萌发开始,经初生菌丝体,发展为二次菌丝体,再进一步生长发育成子实体,子实体成熟后产生新一代孢子,从而完成整个生活史。
珍稀食用菌良种选育的方法通常有以下几种:自然选种、诱变育种、杂交育种、遗传工程。
遗传工程包括基因工程、原生质体融合等。
诱变育种发展了一种新的方法叫太空育种。
但目前在生产中应用最广泛的是自然选种和杂交育种。
珍稀食用菌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不断地从外界环境吸收营养物质,变加以利用,使其在生长过程中获得生命所需的能量,这是珍稀食用菌的营养过程。
珍稀食用菌的营养物质种类繁多,根据其性质和作用可分为:碳源、氮源、无机盐和生长因子。
食用菌发展历程

食用菌发展历程食用菌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人们开始利用野生的食用菌进行食用和药用。
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对食物的需求不断增加,人们发现野生食用菌的产量无法满足需求。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们开始尝试在人工环境中培植食用菌。
最早的食用菌培植方法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人们在树木上种植蘑菇,或者将蘑菇孢子种植在泥土中,进行人工培植。
然而,这种方法的效果并不稳定,产量较低。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开始研究食用菌的生长规律和培植方法,以提高产量和质量。
一些研究者发现,将食用菌的菌丝培养在含有适当营养物质和湿度的基质中,可以促进其生长。
这种菌丝培养的方法被称为“液体培养法”,大大提高了食用菌的产量和质量。
除了培植方法的改进,人们还通过选择适宜的品种进行繁育,进一步提高了食用菌的产量和质量。
通过交配和选择,人们选育出了多个高产、高营养价值的品种,如平菇、香菇等。
随着人们对食用菌的需求不断增加,食用菌的产业化规模也不断扩大。
现代食用菌产业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从菌种繁育、培植、加工到销售都有专门的企业参与。
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支持下,食用菌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目前,食用菌已经成为人们日常饮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除了常见的平菇、香菇等品种,还出现了许多新的品种,如松茸、银耳等。
食用菌不仅满足了人们对美食的需求,还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被广泛应用于保健品和药物制造。
总的来说,食用菌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野生食用到人工培植的转变,从液体培养法到品种选育的改进,从小规模的家庭种植到现代化的产业化生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食用菌产业有望继续蓬勃发展。
食用菌的发展历史与种植前景分析

食用菌的发展历史与种植前景分析我国食用菌产区主要分布在河北、山东、浙江、福建、云南和四川等省。
通过食用菌产业化开发,使食用菌生产规模上了一个新台阶,下面我们了解一下对食用菌种植前景进行简单分析。
1、我国食用菌的种植历史
我国栽培食用菌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1400多年前我国就开始人工栽培黑木耳,约在700多年前在王祯撰写的《农书》中就有香菇栽培的详细记载,较日本栽培香菇早300-400年;
而具有“中国蘑菇”之称的草菇的栽培,在我国也有200多年的历史。
由此可见,我国是最早认识、利用和栽培食用菌的国家。
2、中国食用菌种植的发展趋势
我国是世界食用菌生产和出口大国。
现在中国食用菌年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65%以上,出口量占亚洲出口总量的80%,占全球贸易的40%。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食用菌生产和出口大国,从业人员2000多万人,年产各类食用菌产品已达到1083万吨,占世界食用菌总产量的65%以上,食用菌年产值保持在300-400亿元,总产值在全国种植业中仅次于粮、棉、油、果、菜,居第6位。
目前已开发利用和进行商业化栽培的约40-50种,大规模工业化种植的有20多种,如平菇、金针菇、香菇、双孢菇、灵芝、木耳、银耳、草菇、鸡腿菇、天麻、猴头菇、北虫草、竹荪以及目前新驯化种植成功的珍稀食用菌种类白灵菇、杏鲍菇、茶薪菇、灰树花、姬松茸等。
3、食用菌种植前景如何
随着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和经济快速发展,以及社会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群体将逐渐向中、低端消费者扩展,市场将不断扩大。
你说种植食用菌的前景怎么样?。
国内外食用菌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国内外食用菌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张金霞,黄晨阳,陈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食用菌产业技术研究室,中国农业科学院食用菌规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北京100081)摘要:本文回顾了人们对食用菌认识和利用的历史,从全球食用菌产业基本情况、世界食用菌产业格局的变化、生产方式和技术转型以及欧洲、非洲、亚洲和中国食用菌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等7个方面阐述了近年世界食用菌产业发展状况,并分别分析了全球以及中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食用菌;现状;历史;产业格局;技术转型;发展趋势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Situation in Mushroom Industry and Its Developmental TrendZHANG Jin-xia, HUANG Chen-yang, CHEN Qiang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Beijing 100081,China)Abstract: The history of understanding and utilization on mushroom was reviewed. This paper elaborated the developmental trend of the global and China’s mushroom industry in recent years from the following 7 aspects: the general situation and the structure change of the global mushroom industry, the production methods and the technical reform, the developmental history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mushroom industry in Europe, Africa, Asia, and in China. The developmental trends of global and China's mushroom industry were analyzed, respectively.Key words: Mushroom; Present situation; History; Developmental trend; Mushroom industry structure1 食用菌认识和利用的历史中国是世界认识和利用食用菌最早的国家,最早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用真菌在我国的历史和发展方向
一、悠久历史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食用菌的国家之一。
食用菌也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经历了悠久岁月。
东西方文明古国的早期历史文献中,都记述了关于菌类的栽培。
在2000年前的史料中已有记载,《吕氏春秋》载有"味之美者,越骆之菌。
"《史记》中有对获各的记载,称为"千岁松根,食之不死";东汉王充的《论衡》中就谈到"紫芝"可以像豆类在地里栽培。
我国最早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了灵芝可治神经衰弱、心悸、失眠等症,并根据菌盖色泽,评述品质高低。
6世纪贾思辨的《齐民要术》"素食篇"中详细介绍了木耳菹的做法。
7世纪段成式写的《西阳杂俎》中,有关于竹荪的描述。
苏恭等人著的《唐本草注》中记载"煮浆粥安诸木上,以草覆之,即生蕈尔"的原始木耳栽培法。
唐代韩鄂编的《四时纂要》中,则比较详细地叙述了用烂构木及树叶埋在畦床上栽培构菌的方法。
"种菌篇"还对菌子的种植、管理、采收、于藏以及菌的有无毒性,能否食用,作了具体叙述。
南宋陈仁玉撰写了第一部《菌谱》,其中对侧耳作过"五台天花,亦甲群汇'的评述。
还对浙江东南部十一种食用菌列述了名称,并对它们的风味、生长习性和出菇环境等作了精辟的论述。
这一时期我国人民认识和利用食用菌知识进步很大。
虽然这些办法比较原始,但它具体记载了我国食用菌科学知识的渊源,具备了为后来半人工栽培的雏形。
这一阶段从技术上考虑,完全是靠食用菌的孢子漫天飞,天然生产,人们只是认识了现象,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抱子飞扬,天然生长"。
这就是食用菌栽培业的诞生。
.我国食用菌半人工栽培,有规模的生产应始于元代,可以说是商品生产的开始。
王桢撰写的《农书》详细记载了香菇伐树砍花的栽培法:"取向阴地,择其所宜木,枫楮栲等树伐倒,用斧碎砍成坎,以土覆压之经年树朽,以蕈砍锉,均布坎内,以蒿叶及土覆之,时用泔浇灌,越数时则以槌击树,谓之惊蕈。
雨露之余,,天气蒸暖,则蕈生矣……采之讫,遗种在内,来岁仍复发"。
至今,我国不少地方沿用其合理的部分。
如选树、砍花、惊蕈等。
这一时期的技术也逐渐成熟,如潘之恒于1500年完成的《广菌谱》,记载了鸡菌和其他40多种可食菌的生态和利用价值。
李时珍著的《本草纲目》对前人记述的20多种有药用价值菌类的名称考证,对形态、栽培、采集方法和药用功效作了详细论述。
始于1000多年前的木耳半人工栽培方法,在林区代木,以粥培菌者今日也常有出现。
茯苓作为重要药用真菌,也是1000年前就在松根周围掘取菌块,切块就地下种栽培。
800 年前在浙江西南部山区由吴三公创始砍花栽培香菇的方法,在龙泉、庆元、景宁三县山区农民遂以伐木栽培香菇为专业积累了在林内选场、倒树、砍花接菌和击树惊蕈的经验。
这一时期从技术上总结可以是"人工砍花,自然接种"。
二、发展现状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知的食用菌有720种,其中多属担子菌亚门,几乎包括了世界上所报道的所有种类。
常见的有:香菇、草菇、蘑菇、木耳、银耳、猴头、
竹荪、松口蘑(松茸)、口蘑、红菇和牛肝菌等;少数属于子囊菌亚门,其中有:羊肚菌、马鞍菌、块菌等。
我国近代食用菌生产新产业的形成,始于本世纪30年,上海引进了双孢蘑菇的纯种堆料栽培技术。
70年代,由于人工培养纯菌丝的兴起,并开始采用木屑、棉籽壳等农副产品下脚料栽培食用菌。
在1985年~1995年,先后推出节能二次发酵技术, 杂交菌株As2796等和规范化、集约化栽培模式。
到现在,食用菌液体培养技术的发展给食用菌生产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
食用菌液体培养技术因其生产周期短、产量大、质量高、经济效益突出等优势而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由于液体菌种具有不便运输、保存等限制因素,可利用液体菌种作原种,扩繁成固体栽培种,可明显缩短制种周期。
这样既克服液体菌种的缺点,又能发挥其优势,虽然这样不能充分体现液体菌种的先进性,但这一途径比较适合我国食用菌生产的国情。
食品工业中,液体发酵食用菌菌丝体的营养成分,无论是蛋白质、氨基酸,还是维生素的含量,都类似于子实体。
目前食用菌液态发酵正在大量研究开发中,由于用工业化液体发酵来生产食用菌蛋白质,要比饲养家禽或家畜来获取蛋白质的时间短、效率高、成本低。
因此,食用菌的深层发酵在食品工业方面将有很大的发展前途,将有望成为21世纪人类所需的主要蛋白质的来源之一。
生物医药产业中,食用菌在深层培养过程中会产生多糖、生物碱、萜类化合物、甾醇、酶、核酸、维生素、具抗生素作用的多种化合物以及植物激素等多种生理活性物质,这些物质分别具有对心血管、肝脏、神经系统、肾等人体器官的防病治病作用以及抗癌、消炎、抗衰老、抗菌、提高免疫力等功效。
目前,许多液体发酵的食用菌菌丝体可用于制药,对于那些在人工栽培条件下不易形成子实体或者其菌丝体与子实体含相类似有效成分的覃菌,可以利用发酵产物代替子实体。
现在,我国市场上供应的食用真菌药物,如蜜环片、灵芝菌片、宁心宝胶囊等均已采用液体发酵菌丝体制造。
其他行业上,液体发酵形成的菌丝体以及含有多种代谢产物的发酵液,是上等的饲料,一般作为蛋白质原料加入到饲料中,具有易吸收、转化效率高、经济效益好等特点,将是动物饲料中蛋白质的重要来源。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微生物学、蕈菌学、发酵工艺学和工程学的相互渗透和交叉,特别是发酵产物分离技术的发展,食用菌液体发酵技术在食品和医药等行业上的应用将更广泛、前景更宽阔。
食用菌液体培养技术在制备食用菌菌种上的突出优势使其将成为我国食用菌生产工厂化、规模化的必由之路,并将促使我国的食用菌发展得到质的飞跃。
三、发展前景
从整个发展趋势看,将来的菌业可能成为一个独立产业。
从大农业的角度来看,将来要分为植物类,动物类和菌类。
从食用菌价值上来看,食用菌将成为第三世界主要蛋白质的来源。
如风尾菇和牛肉,猪肉含的各种成份基本相似。
从销售情况看,食用菌的销售量大幅度增加。
食用菌前景广阔,发展空间很大.加之地方各级政府重视,栽培原料丰富,技术容易掌握,未来的食用菌产业将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成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好项目。
2,从生产方式上由人工向机械化发展.因为人工的代价会越来越高,加之难以保证质量,所以必须向机械化发展。
3,从小规模向大规模发展.小的规模难以适应市场需要,就是群众经常所说的"生意要成桩",这样才能吸引大量的客商来本地收购,销售。
才能保证市场的产品不积压。
4,从产量型向质量型发展.菇农生产出不仅是大量产品,而且保证质量,如香菇要多产花菇和厚菇,农药含量不能超标等.就从平菇而言,日本要求平菇不是大而厚,而是小而厚,只有5分钱人民币那么大。
5,从季节性栽培到全年型栽培.为了提高经济收入,一年只在旺季生产很难保证菇农的效益,而且大量的机械设备闲至,相对就减少了收入,可以采取多品种,多季节的栽培方法,保证每年各个季节都有菇出售。
6,从平地向立体化栽培.菇棚不只是地面上种植,而要搭架分层种植,以便充分利用空间。
7,从木材,料食向农副产品.下脚料和菌草上发展.根据国家森林法,木材的砍伐要限量并要有计划,所以有木材和锯沫为原料的品种要及时更换,可用农副产品下脚料和种植菌草来满足菌类生产的需要。
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真菌的研究也不仅局限于培养方法了,更多的精力用于食用真菌的药用价值和工业价值等。
食用真菌是大自然的恩赐,未来的它们不仅是餐桌上的美食,可能在各个方面促进和改善着人类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