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经痛(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三叉神经痛43例疗效观察

于本院进行治疗 的 8 6例 三 叉 神 经痛 患者 为研 究 对 象 , 其 随机 分 为 对 照 组 ( 药 组 ) 3例 和 观 察 组 ( 将 西 4 中
西 医结 合 治 疗 组 ) 3例 , 将 两 组 患 者 的 治 疗 总有 效 率 、 者 满 意 率 、 良反 应 发 生 率 、 疗 前 及 治 疗 后 4 后 患 不 治 1周 、 2周 的 VAS评 分 进 行 统计 及 比 较 结 果 观 察 组 的 治疗 总有 效 率 及 患 者 满 意 率 均 高 于对 照组 , 不
1 1 临床 资料 .
选取 2 0 0 8年 1 ~2 1 2月 0 1年 1月 于本 院进
6 月 未 再 复 发 。显 效 : 叉 神 经 痛 显 著 改 善 , 且 发 作 频 率 个 三 并
大 大 降 低 , 情 得 到 大 幅 度好 转 。有 效 : 叉 神 经 痛 有 一 定 幅 病 三
行 第 2个 疗 程 。两 组 患 者 均 治 疗 2个 疗 程 后 进 行 疗 效 评 估 。 将 两 组 患 者 的治 疗 总 有 效 率 、 者 满 意 率 、 良反 应 发 生 率 、 患 不 治 疗 前 及 治 疗 后 1 、 周 的 VA 周 2 S评 分进 行 统 计 及 比较 。 1 3 评 价 标 准 1 痊 愈 : 叉 神 经 痛 消 失 , 在 停 止 治 疗 后 . ) 三 且
良反 应 发 生 率 低 于 对 照 组 , 治疗 后 1 及 2周 的 VA 周 S评 分 也 均 优 于对 照组 , P均 d O 0 , . 5 均有 显 著 性 差 异 。 结 论 中 西 医 结合 治 疗 三 叉 神 经 痛 的 疗 效 明显 , 全 性 较 佳 , 受 患 者 欢 迎 。 安 较
中西医结合治疗三叉神经痛46例临床观察

3 讨 论 冠心病心绞痛是冠状 动脉供血 不足 , 心肌 急剧地 、 暂 时性地 缺 血 缺 氧 而 引 起 的 临 床 综 合 征 。 冠 心 病 稳 定 型 心 绞 痛 发 作 次
本临床观察在对 患者辨证运 用瓜蒌 薤 白半 夏汤联合 常规 西
0 5。
贝、 鱼腥 草 、 百部排 痰止 喘 , 陈皮 、 菖 蒲、 厚 朴行 气祛痰 , 丹参、 郁 金 活血 行气祛瘀 。待 患者痰 涎壅 塞 的症状 明显 改善 , 则 减少 排 痰药物 , 并 加 强 活 血 行 气 力 量 。针 对 其 本 虚 , 此 时 则 加 平 补 之 品
会. 慢 性 稳 定 型心 绞痛 诊 断 与 治 疗 指 南 [ J ] . 中 华 心 血 管 病 杂志 , 2 0 0 7 , 3 5 ( 3 ) : 1 9 5— 2 0 6 . [ 2 ] 刘 绪银 . 益 心 宽胸 通 痹 治 疗 冠 心 病 一国 医 大 师 张 学 文 治 疗 心 系疾病 经验 [ J ] . 中 医 药 导报 , 2 0 1 1 , 1 7 ( 8 ) : 1 —3 .
[ 3 ] 中华人民共和 国卫生部 . 中药新 药临床研 究指 导原 则 : 第一
辑[ M] . 北京 : 中 国 医 药科 技 出版 社 , 1 9 9 3 : 4 1 —4 5 .
[ 4 ] 郑连仲 . 中西 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f I 占 床观 察( 附2 0 0例
分析 ) [ J ] . 吉 林 医学 , 2 0 1 1 , 3 2 ( 2 7 ) : 5 7 0 0 .
健 康 大 视 野
2 0 1 3年 3 月
第 3 期 ①
中 医 中 药
面部疼痛治疗方案(三叉神经痛)中医诊疗方案

面部疼痛治疗方案(三叉神经痛)中医诊疗方案面部疼痛治疗方案(三叉神经痛)中医诊疗方案简介三叉神经痛是一种面部疼痛的常见疾病,它由三叉神经的激发和感觉传导异常引起。
中医诊疗方案可以提供一些有效的治疗方法,从根本上缓解面部疼痛,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诊断中医诊断三叉神经痛主要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脉搏质地。
常见的面部疼痛症状包括剧烈的疼痛、疼痛发作的持续时间较短、疼痛区域分布特异等。
脉搏质地通常为细弱或者弦细。
中医治疗方案草药治疗1. 霜降梅花针:选用霜降梅花针进行针刺,具有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的功效。
2. 川芎嗪:使用川芎嗪进行煎服,可以舒经活络、止痛缓解面部疼痛。
3. 桃仁扬花汤:以桃仁结、炒枳壳、煨艽头为主要材料,具有活血化瘀、止痛的作用。
针灸疗法1. 阳明足阳明胃经:利用针刺阳明胃经的穴位,如足三里、迎香、合谷等,可以调和气血、舒散寒热,缓解面部疼痛。
2. 承浆:通过承浆穴进行针刺,可以疏通经络、活血化瘀,减轻面部疼痛。
中医推拿疗法1. 疏通面部经络:使用指压、推拿等手法,对面部经络进行疏通,促进血液循环,缓解面部疼痛。
2. 热敷:使用热毛巾或热石头对面部进行热敷,可以舒缓肌肉紧张,减轻面部疼痛。
中医调理1. 忌辛辣刺激食物:避免食用辛辣刺激食物,如辣椒、花椒等,以免加重疼痛。
2. 谨慎用力:避免面部过度用力,如过度咀嚼、大声喧哗等,以减少对面部神经的刺激。
以上中医诊疗方案可以作为辅助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方法,但请在接受中医治疗前咨询专业医生的建议,以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请注意:此文档的内容仅仅是给出一些中医诊疗方案,对于具体病情和治疗方案的选择,请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97例疗效观察

参考文献 [ 1 ] 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 心绞痛、 心律失常研究座谈会. 冠心病
心 绞痛及心 电图疗 效评定 标准 [ J ] . 中国药事 , 1 9 8 7 , ( 2 ) : 7 1 . [ 2 】 王长 城 . 速 效 救心丸治 疗 冠 心病 心绞 痛 的临 床研 究 [ J 】 . 中国社 区
6 8 2 ・中医中药 ・
药 业集 团股 份有 限公司第六 中药厂 生产 )1 O 粒/ 次 ,3 次/ d 。两组疗程
J u l y 2 01 3 , V o 1 . 1 1 , No . 1 9
表2 两组心 电图疗效 的 比较
均为3 个月。
1 . 3 观察项 目 治疗和 随访期 间观 察不 良反应 ,疗程结束后按标准 判定疗 效
医, 2 0 0 6 , 2 5 ( 1 ) : 6 1 — 6 2 .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9 7  ̄ 1 J 疗效观察
梁 冰
( 沈 阳农业大学 医院,辽宁 沈阳 1 1 0 8 6 6 )
【 关 键H I 中 西 医结合 ;原 发性三 叉神 经痛 ;疗 效 中图分 类号 :R 7 4 5 . 1 1 文献 标 识码 :B 文章 编号 :1 6 7 1 - 8 1 9 4( 2 0 1 3 )1 9 - 0 6 8 2 - 0 3
历时数秒至数十秒 , 屡次发作,性质相同,发作间歇无症状 ,②阵发
性疼痛位于一侧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的一支或多支,不越界犯喉、枕
部或对侧,③患者常因口、舌运动或外来刺激引起阵发性疼痛,面颊
面部三病(面瘫、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常有扳机点及痛性抽搐 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
鉴别诊断
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可因多发性硬化、延髓 空洞症、原发性或转移性颅底肿瘤所致。 表现为三叉神经麻痹(面部感觉减退、角 膜反射迟钝等)并持续生疼痛,常合并其 他脑神经麻痹; 牙痛:牙痛一般呈持续性钝痛,局限于牙龈 部,可因进食冷、热食物而加剧,X线检 查有助于鉴别。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又简称面神经炎或 Bell麻痹 (Bell palsy),是因茎乳孔内 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周围性 面瘫。
面神经 Facial nerve
(一)起止、走行、分布
面神经核 上泌涎核 特殊内脏运动纤维 延髓脑桥沟外侧 (小脑中脚下缘) 内耳门
一般内脏运动纤维
面神经
孤束核
特殊内脏感觉纤维(味觉)
临床表现
多发生于中老年人,40岁以上起病者占 70~80%女略多于男,约2:1~3:1 发病部位以第二、三支最多见,大多为单侧 发作性剧痛,为时短暂 表现为面颊、上颌,下颌及舌部电击样、针刺 样、刀割样或撕裂样的剧烈疼痛。 常有扳机点,口角、鼻翼、颊部和舌部 为敏 感区,轻触即可诱发
分期针刺
• 急性期:浅刺加灸,不通电。具体为:针刺患侧阳 白、地仓、牵正、四白、迎香、颊车、翳风和对侧 合谷穴,同时艾灸患侧翳风穴, 所有穴位均浅刺0.5 寸,针用泻法,每5min运针1次,留针30min, 每天1次。 • 静止期:透刺加电。具体为:患侧地仓、颊车相互 透刺,阳白透刺鱼腰, 四白透刺迎香。前两组分别通 以低频疏密波脉冲电流, 针刺患侧翳风、牵正穴和 对侧合谷穴,留针30min,每天1次。 • 恢复期:透刺配合巨刺,不通电。具体为:患侧地 仓、颊车相互透刺,阳白透刺鱼腰, 四白透刺迎香, 不再通电针,针刺健侧阳白、地仓、颊车、合谷、 牵正、四白、迎香,留针30min,每天1次。
中西医结合治疗三叉神经痛45例

ec in fr ihgae q a os n apte a ls n J] xio o hg—rd su m u ite i l l ei s[ . s r h i o
ne/ el2 0 ,0 3 :8 5 2 eo Ono,0 3 9 ( )5 7— 9 .
l 资 料 与 方 法
管压迫 三叉 神经是 T N的重要原 因 ; 有学 者 认为 T 也 N与
管 硬 化 、 循 环 障 碍 有 关 。 祖 国 医学 认 为 “ 则 不 痛 , 则 做 通 痛
1 1 一般 资料 .
本组男 1 , 2 ; 9例 女 6例 年龄 3 7 2~ 3岁。中
[ 文章编号 ]10 —2 0 2 1 )600 -1 0020 ( 00 0 -640
・
临床 医 学 ・
中西 医结合 治疗 三 叉神 经 痛 4 5例
钱 永斌
[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 ; 中西医结合疗法 [ 中国图书资料 分类法分 类号 ]R7 5 1 4 . 1 [ 文献标识码 ]B
4 5例 中, 愈 2 治 2例 , 显效 1 1例 , 效 8例 。经 随访 有 1 , 年 4例无效 , 总有 效率为 9 . 1 1 1 %。
3 讨 论
有 学者 认 为 ,三 神 经 根 周 围 有 多 支 动 脉 , 动 脉 血 叉 其
结合治疗 T 5例 , N4 获得较满意效果 , 现作报道 。
应用。
[ 参 考 文 献 ]
[ ] 程爱花 . 1 予宫颈 f 内瘤 变 7 皮 6例 』 床分析 [ j 肿 瘤学 杂志 , J.
2 0 ,3 3 :2 0 7 1 ( ) 20—2 1 2.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临床研究

拮 抗 P F 、 激 肽及 5一羟 色 胺 等 炎 症 递 质 造 成 的 毛 细 血 管 G 缓
【 稿 日期 ] 2 1 0 收 0 1— 8—1 5
及 淋 巴 管 通 透 性 的 增 加 - 。 ② 通 过 增 加 肾 上 腺 皮 质 类 固醇 4 j
类 化 合 物 的 分 泌 , 挥 类 激 素 样 抗 炎 作 用 , 药 后 可 使 血 浆 发 用
A T 和 氢 化 可 的松 水 平 提 高 。 ③ 可 有 效 清 除 自由 基 , CH 减
18 0 4’
现 代 中 西 医结 合 杂 志 MoenJuhl f n ga dTaioa C ieeadWetr Mei n 0 2A r 2 (1 dr o ra o t rt rdt nl h s n s n d ie2 1 p Ie e i n e c 1 0)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属中医学 “ 痛 ” “ 风” “ 头痛” 面 、头 、偏 等范畴。据其发病群体多为中老年患者 、 程长 、 病 发作 时疼 痛 剧 烈 等 临 床 特 点 , 中 医“ 与 血瘀 疼 痛 ” 点 相 一 致 。 笔 者 对 符 特 合 该 证 型 的 病 例 以 温 通 逐 瘀 、 络 止 痛 为 治 则 , 用 血 府逐 瘀 通 采 汤 加 减 结 合 针 刺 治 疗 , 效 明显 , 报 道 如 下 。 疗 现
轻 自由 基对 内皮 细胞 和 其 他 组 织 的 损 害 , 到 抗 渗 出 和 细 胞 起 保 护 作 用 ’ 。所 以 , B一七 叶 皂 苷 钠 应 用 于 脑 出血 可 起 到
中医药及针刺结合治疗三叉神经痛

中 医药及 针 刺 结合 治 疗 三 叉神 经 痛
段 晓 芳
( 霍州煤 电集团总医院 , 山西 霍州 0 1 1 ) 34 2
【 摘要】目的 探讨中医药及针刺结合治疗三叉神经痛的
临床 疗 效 。 方法 将 5 例 三 又神 经 痛 患 者 随 机 分 为 治 疗 组 和 7
谷、 内庭等穴 , 常规刺法 。1 次 为 1 0 个疗 程 , 休息 3 一 , 5 可继 d d
续下一个疗程 。连续治疗 2个疗程。
1 疗 效判 定标 准 . 3 显 效 : 痛症 状 明显 好 转或 消失 , 疼
2 例 , l 例 , 1 , 均年 龄( 5 0 .5 岁。2 性别 8 男 6 女 2例 平 5 . ±3 ) 2 4 组
法 。取穴 : 第一支痛取鱼腰 、 下关为主 , 可配 阳白、 上星 、 合谷 、 内庭等穴 , 第二 、 三支痛 取四 白、 下关 、 地仓 、 夹承浆 、 合谷 、 内庭
等。 中头面部穴位取患侧 , 其 合谷 、 内庭取双侧 。 针刺手法 : 针刺 时均取 2 号毫针 , 8 用泻法 。针鱼腰穴 , 1 取 . 0寸毫针 , 针尖斜向
对 照组 。对 照组 口服 卡西平 , 治疗组采 用 中医药及针刺结合方 法, 观察 2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 总有效率为 9 . 对 照组 为 31 %, 7 .%, 1 4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l . 尸 0 5 o结论 中医辨证选方 < 0
用 药 结 合 针 刺 治 疗 三 叉 神 经 痛 疗 效 确 切 , 作 用 少 , 得 临 床 副 值
菌。 历代 医家认为 , 有关肺痨的致病因素主要 有两个方 面, 为 一 外 因感染 ,三 因极——病证 方论 : 《 痨瘵诸 证》 中明确 指出 :诸 “ 证 虽日不同 , 其根多有虫 ” 《 。 三因方 ・ 痨瘵》 出本病“ 指 内非七情 所忤 , 外非 四气所 袭” “ ,多因虫 啮” 引起 , 明确指 出瘵虫是本 都 病 的致 病因素 ; 二为 内伤体虚 , 气血不足 , 阴精耗损 。 古今 医 如《 统・ 痨瘵 门》 指出 :凡此诸虫 , “ ……著于怯弱之人 …… 日久遂成 痨瘵之证” 《 。 丹溪心法 ・ 痨瘵 ・ 附录》 记载 :盖劳之 由, “ 因人之壮 年, 气血完聚 , 液充 满之际 , 精 不能保养性命 , 酒色是贪 , 日夜耽 嗜, 无有休息 , 以致耗散真元 , 虚败精液 , ……” 强调 了痨瘵形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叉神经痛
一、概述
三叉神经痛是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电灼样、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痛,多发于成人及老年人,40岁以上占70%~80%。
女性略多于男性,大多为单侧性。
临床上分原发性、继发性三叉神经痛两种。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认识不一致。
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为颅中窝和颅后窝的病变,鼻源性,耳源性、颅底蛛网膜炎性等,特别是位于桥脑小脑部、三叉神经根部及半月节的肿瘤等。
本病属于中医“面痛”、“偏头痛”、“偏头风”范畴。
二、西医诊断
(一)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阵发性、放射性疼痛,发作间歇无任何症状;
(二)疼痛区域内具扳机点和诱发因素;
(三)神经系统检查和特殊检查(脑电图、脑血管造影、CT或MRI扫描等)无阳性发现。
同时具备(一)、(二)两项可诊断,兼有第(三)项可确诊。
三、辨证分型
(一)风寒外袭证
起病较急,一侧面部或头部疼痛较甚,面颊有拘急收紧之感,得温熨则痛减,遇风寒则发作或加重,或兼见鼻流清涕,口不渴,舌苔
1
薄白,脉浮紧或弦紧。
(二)胃火上攻证一侧面部疼痛剧烈,遇热诱发或痛增,心烦,口渴喜冷饮,便秘溲赤,舌红苔黄,
脉洪数或滑数。
(三)肝胆郁热证阵发性剧烈面部灼痛,痛连头角,甚则面颊时作抽掣,常因情志因素诱发。
心烦
易怒,面红目赤,口苦,舌边尖红,苔黄,脉弦数。
(四)阴虚风动证面痛绵绵,面肌有时抽搐,头晕,目眩,咽干目赤,耳鸣如蝉,腰膝酸痛,舌质红少
苔,脉弦细而数。
(五)气血亏虚证头面痛频发,痛势隐隐,有空痛感,遇劳易发或加重,神疲纳呆,面色晄白,肢体
倦怠,气短懒言,舌淡苔白,脉细弱。
(六)风痰阻络证面颊闷痛,或麻木不仁,眩晕恶心,时吐痰涎,胸脘满闷,肢体沉重,苔白腻,脉弦
滑。
(七)瘀血阻络证面痛屡发,经久不愈,痛势剧烈如锥刺刀割,日轻夜重,面色晦
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或弦涩。
四、治疗方案
(一)治疗原则
1、急性发作期治疗:在三叉神经痛发作期间,进行中医辨证论
治,用中药治疗。
若疼痛较剧,治疗效果不理想,可用神经干封闭,同时用针刺止痛方法,特别是用较粗的银针刺入神经孔穴部位,使针接近神经干,增加刺激强度,减少封闭药物用量,收到较好的效果。
2、缓解期治疗:在缓解期间,口服西药卡马西平,苯妥英钠等,这类药物有明显的副作用,甚至影响药物的使用。
此时可用七叶连或野木瓜片等中成药,能提高疗效,减少西药的用量,减少副作用的产生。
(二)西医治疗
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应针对病因治疗。
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主要目的是止痛,制止发作。
常用的方法有:
1、药物治疗:较有效的药物是卡马西平(酰胺咪嗪,痛痉宁)、苯妥英钠,其他如维生素B1
2、654-2(山莨菪碱)、颅痛定也有一定的疗效。
2、封闭疗法:注射药物于疼痛神经支或半月节上,以阻断神经传导作用,使注射部位神经分布区感觉丧失,从而获得疗效。
常用药物为无水酒精,剂量0.3~1ml。
3、理疗:用维生素B1或B12,普鲁卡因离子导入法,将药物导入疼痛部位,有一定的疗效。
4、半月神经节经皮射频热凝治疗:用射频电流经皮肤选择性控温热凝半月神经节治疗三叉神经痛。
需在X线透视监视下,将射频电板针经皮插入三叉神经节,通
电加热至65°C~70°C,维持60秒钟,可选择性破坏无髓鞘传导痛觉纤维,保留有髓鞘的传导触觉纤维。
成
功关键在于穿刺针能否准确地到达三叉神经半月节内。
5、手术治疗:⑴周围支切断及抽除术;⑵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术;⑶三叉神经脊束切断术;⑷三叉神经周围支撕脱术;⑸三叉神经血管减压术。
(二)辨证论治
1、风寒侵袭证
治法:疏风散寒,通络止痛
方药:川芎茶调散加减
川芎荆芥防风羌活薄荷甘草细辛等。
2、胃火上攻证
治法:清泻胃火,凉血止痛
方药:清胃散加减
生石膏黄连当归尾生地黄丹皮升麻知母白芷等。
3、肝胆郁热证
治法:清肝利胆,泻火止痛
方药:当归龙荟丸加减
龙甘草当归栀子黄连大黄芦荟青黛柴胡白芍等。
4、阴虚风动证
治法:滋补肝肾,平肝熄风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钩藤生石决明黄芩川牛膝
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茯神等
5、气血亏虚证
治法:益气养血,通络止痛
方药:八珍汤加减
人参白术白茯苓当归川芎生白芍熟地甘草生姜大枣等。
⑵风痰阻络证
治法:祛风化痰,通络止痛方药:牵正散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白附子僵蚕全虫
半夏白术天麻茯苓橘红生姜甘草大枣等。
⑶瘀血阻络证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减赤芍川芎桃仁红花麝香全虫蜈
蚣生姜等。
(四)其它疗法
1、贴敷疗法
(1)白乌膏:生川乌15g,生甘草15g,白芷15g,黄丹105g,香油或茶油10g,上药除黄丹外,各药浸泡油中24小时,然后制成膏药。
痛作时将药膏烤热贴患处,2~3天换药1次。
(2)蜈蚣1条,地龙10g,蝼蛄10g,五倍子10g,生半夏10g,白附子10g,木香10g
共为细末,每次取适量,用醋调成饼状,敷在太阳穴处,纱布敷料覆盖,用胶布固定。
每日换药1次,适用于各型。
2、针灸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