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厌氧处理工艺操作条件
污水处理厌氧池

污水处理厌氧池引言概述:污水处理厌氧池是一种常用的污水处理工艺,通过在无氧环境中进行生化反应,有效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质和氮磷等污染物。
本文将从污水处理厌氧池的原理、设计要点、运行维护和优化措施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污水处理厌氧池的原理1.1 无氧环境:厌氧池是在没有氧气的条件下进行生化反应,通过控制供氧量,使厌氧菌群能够繁殖和生长。
1.2 厌氧菌群:厌氧池中存在多种厌氧菌群,包括产甲烷菌、硫酸盐还原菌等,它们能够分解有机物质并产生甲烷等气体。
1.3 生化反应:在厌氧环境中,厌氧菌群通过厌氧发酵和厌氧呼吸等反应途径,将有机物质分解为甲烷、二氧化碳等产物。
二、污水处理厌氧池的设计要点2.1 污水进水方式:污水进水应均匀分布,避免出现死水区,可采用多点进水或采用进水管道设置分流装置。
2.2 污泥悬浮物排放:厌氧池中的污泥悬浮物应定期排放,以防止过多的悬浮物积聚影响污水处理效果。
2.3 温度和pH值控制:厌氧池中的生化反应对温度和pH值敏感,应进行适当的控制,通常保持在35-40℃和6.5-7.5之间。
三、污水处理厌氧池的运行维护3.1 气体排放控制:厌氧池中产生的甲烷等气体应进行收集和处理,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安全隐患。
3.2 污泥处理:厌氧池中的污泥需要定期清理和处理,可采用浓缩、脱水等方法,以减少处理量和成本。
3.3 营养物质控制:厌氧池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应进行控制,避免过量进入厌氧池,影响处理效果。
四、污水处理厌氧池的优化措施4.1 曝气方式改进:可采用不同的曝气方式,如喷射曝气、气浮曝气等,以提高氧气传递效率和厌氧菌群的活性。
4.2 外部碳源添加:在厌氧池中添加外部碳源,如乙酸钠、乳酸等,可促进厌氧菌群的生长和有机物质的分解。
4.3 联合工艺应用:可将厌氧池与好氧池等其他处理单元进行联合运行,以提高处理效果和减少能耗。
综上所述,污水处理厌氧池是一种有效的污水处理工艺,通过在无氧环境中进行生化反应,能够高效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质和氮磷等污染物。
解析污水处理中的厌氧工艺

解析污水处理中的厌氧工艺小众环保2018-01-03 10:39:35厌氧生物处理是在厌氧条件下,形成了厌氧微生物所需要的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利用这类微生物分解废水中的有机物并产生甲烷和二氧化碳的过程。
高分子有机物的厌氧降解过程可以被分为四个阶段:水解阶段、发酵(或酸化)阶段、产乙酸阶段和产甲烷阶段。
(1)水解阶段水解可定义为复杂的非溶解性的聚合物被转化为简单的溶解性单体或二聚体的过程。
(2)发酵(或酸化)阶段发酵可定义为有机物化合物既作为电子受体也是电子供体的生物降解过程,在此过程中溶解性有机物被转化为以挥发性脂肪酸为主的末端产物,因此这一过程也称为酸化。
(3)产乙酸阶段在产氢产乙酸菌的作用下,上一阶段的产物被进一步转化为乙酸、氢气、碳酸以及新的细胞物质。
(4)甲烷阶段这一阶段,乙酸、氢气、碳酸、甲酸和甲醇被转化为甲烷、二氧化碳和新的细胞物质。
酸化池中的反应是厌氧反应中的一段。
厌氧池是指没有溶解氧,也没有硝酸盐的反应池。
缺氧池是指没有溶解氧但有硝酸盐的反应池。
酸化池---水解、酸化、产乙酸,限制甲烷化,有pH值降低现象。
工艺简单,易控制操作,可去除部分COD。
目的提高可生化性;厌氧池---水解、酸化、产乙酸、甲烷化同步进行。
需要调节pH,不易操作控制,去除大部分COD。
目的是去除COD。
缺氧池---有水解反应,在脱氮工艺中,其pH值升高。
在脱氮工艺中,主要起反硝化去除硝态氮的作用,同时去除部分BOD。
也有水解反应提高可生化性的作用。
水解酸化池内部可以不设曝气装置,控制停留时间再水解、酸化阶段,不出现厌氧产气阶段,前两个阶段的COD去除率不是很高,因为他的目的只是将大分子的变成小分子有机物,一般去除率在20%左右,产气阶段的COD去除率一般在40%左右,但这是产生的硫化氢气体要进行除臭处理,且达到产气阶段的停留时间要较前两阶段长,也就是要出现厌氧状态。
缺缺氧池内要设置曝气装置,控制溶解氧在0.3-0.8mg/l,利用兼氧微生物及生物膜来降解废水中的有机物,接触氧化池内的曝气器要慎重选择,既要保证供氧量,又要确保有利于生物膜的脱落、更新。
厌氧生物滤池工艺流程

厌氧生物滤池工艺流程厌氧生物滤池是一种常用的污水处理工艺,通过厌氧微生物的作用,将有机废水中的有机物质和氮、磷等无机物质转化为稳定的无机物质,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厌氧生物滤池工艺流程包括进水、厌氧处理、出水等多个环节,下面将详细介绍其工艺流程。
1. 进水污水首先通过管道输送至厌氧生物滤池,进入池体后,经过初次的沉淀和固液分离,去除污水中的大颗粒杂质和悬浮物,净化水质。
2. 厌氧处理经过初次处理的污水进入厌氧生物滤池内部,厌氧微生物开始对有机废水中的有机物质进行分解和降解。
厌氧微生物是一类在缺氧条件下生长繁殖的微生物,它们能够利用有机废水中的有机物质作为能源,通过代谢活动将有机物质分解为稳定的无机物质,如二氧化碳、水和甲烷等。
在这个过程中,厌氧微生物的作用起到了净化水质的作用,使污水中的有机物质得到了有效去除。
3. 出水经过厌氧生物滤池的处理后,污水中的有机物质得到了有效去除,同时也降解了部分氮、磷等无机物质。
处理后的水质较之进水时有了明显的改善,达到了一定的净化效果。
最终,经过厌氧生物滤池处理后的水体被排放出去,成为对环境无害的废水。
厌氧生物滤池工艺流程的特点:1. 高效净化:厌氧生物滤池能够有效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质和氮、磷等无机物质,使水质得到有效净化。
2. 适用范围广:厌氧生物滤池适用于各类有机废水的处理,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
3. 操作维护简单:厌氧生物滤池的操作和维护相对简单,不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
4. 占地面积小:与传统的污水处理工艺相比,厌氧生物滤池占地面积小,适用于空间有限的场所。
总之,厌氧生物滤池工艺流程是一种高效、简单的污水处理工艺,通过厌氧微生物的作用,能够有效净化水质,达到环保排放的目的。
在今后的污水处理中,厌氧生物滤池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污水处理工艺及操作注意事项

污水处理工艺运行指标及操作事项一、污水处理生化工艺流程深度处理工艺流程二、污水处理指标控制及控制点焦油进水水质指标:单位mg/L蒸氨废水水质指标:单位mg/L生化进水水质指标:单位mg/L清水水质指标:单位mg/L深度处理进水指标:单位mg/L三、污水处理基本常识厌氧:污水生物处理中,没有溶解氧也没有硝态氮的环境状态。
溶解氧在0.2mg/L以下。
缺氧:污水生物处理中,溶解氧不足或没有溶解氧但有硝态氮的环境状态。
溶解氧在0.2-0.5mg/L左右。
好氧:污水生物处理中,有溶解氧或兼有硝态氮的状态。
溶解氧在2.0mg/L以上。
曝气:只将空气中的氧强制向液体中专一的过程,其目的是获得足够的溶解氧。
此外,曝气还有防止悬浮体下沉,加强池内有机物与微生物及溶解氧接触的目的,从而保证池内微生物在有充足溶解氧的条件下,对污水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活性污泥:由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等各种生物和金属氢氧化物等无机物所形成的污泥状的絮凝物。
有良好的吸附、絮凝、生物氧化和生物合成性能。
活性污泥法:利用活性污泥在污水中的凝聚、吸附、氧化、分解和沉淀等作用,去除污水中有机污染物的一种废水处理方法。
生物膜法:使废水接触生长在固定支撑物表面的生物膜,利用生物膜降解或转化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一种废水处理方法。
气浮:气浮法是在水中通入或产生大量的微细气泡,使其附着在悬浮颗粒上,造成密度小于水的状态,利用浮力原理使它浮在水面,从而获得固液分离的方法。
产生微气泡的方式有曝气和溶气等。
混凝:混凝的目的在于通过向水中投加一些药剂(混凝剂或助凝剂),使水中难以沉淀的胶体颗粒物能相互聚合,长大至能自然沉淀的程度,这个方法称为混凝沉淀。
过滤:在水处理过程中,过滤一般是指以石英砂等粒状填料层截留水中悬浮物质,从而使水获得澄清的工艺流程。
过滤的主要作用是去除水中的悬浮或胶体物质,特别是能有效去除沉淀技术不能去除的微笑粒子和细菌等,对COD和BOD也有某种程度的去除效果。
污水处理工艺流程揭秘厌氧处理与反硝化

污水处理工艺流程揭秘厌氧处理与反硝化污水处理工艺流程揭秘:厌氧处理与反硝化污水处理是保护环境、维护公共卫生的重要环节。
在污水处理工艺中,厌氧处理与反硝化是常用的两个步骤。
本文将揭秘污水处理中的厌氧处理与反硝化工艺流程,帮助您深入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一、厌氧处理1. 厌氧处理的意义厌氧处理是污水处理过程中的一种生化处理方法。
它主要通过造成厌氧环境,利用厌氧微生物降解有机物质,将有机物质转化为可稳定沉降的污泥和产生可再利用的沼气。
厌氧处理能有效去除有机物质,并减少化学耗氧量。
2. 厌氧处理工艺流程厌氧处理主要包括预处理、厌氧消化和厌氧反流三个步骤。
(1)预处理:首先要对污水进行预处理,包括除砂、除油、除渣等步骤,以保证厌氧处理系统的正常运行。
(2)厌氧消化:经过预处理的污水进入厌氧消化池,与厌氧微生物接触并分解。
在这一过程中,有机物质被厌氧微生物分解成沉积性有机物质和可溶性有机物质。
沉积性有机物质可稳定沉降形成厌氧污泥。
(3)厌氧反流:厌氧消化池不断进行进水与流出水的循环,以保持良好的厌氧环境。
同时,通过厌氧反流的操作,污泥与水进行分离,厌氧污泥可继续沉降和消化,而清洁水则进入下一步骤。
二、反硝化1. 反硝化的意义反硝化是指在缺氧或厌氧条件下,一些强还原性的有机物质作为电子供体,通过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将硝酸盐和亚硝酸盐还原为氮气的过程。
反硝化处理可以有效地去除废水中的硝酸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 反硝化工艺流程反硝化主要包括预处理、反硝化和后处理三个步骤。
(1)预处理:类似于厌氧处理过程中的预处理,对污水进行除砂、除油等步骤,以确保反硝化系统的正常运行。
(2)反硝化:经过预处理的污水进入反硝化反应池,与反硝化微生物接触。
在缺氧或厌氧条件下,反硝化微生物利用污水中的有机物质作为电子供体,将硝酸盐和亚硝酸盐还原为氮气。
(3)后处理:通过后处理步骤,将反硝化处理后的水中的氮气充分释放,并将水质进一步提升。
污水处理-厌氧生物处理方法

2、气化阶段: 有机酸、醇、醛等中间产物在甲烷菌的作用下转化为生物气,也可称消化气,主体是CH4,因此气化阶段常称甲烷化阶段。该阶段除产生CH4外,还产生CO2和微量H2S。
1)厌氧生物处理的早期目的和过程
液化阶段: 兼性厌氧菌作用,大量氢产生,也称氢发酵阶段,有机酸大量积累,pH迅速下降,污泥带有粘性,呈灰黄色,并发出恶臭,污泥称为酸性发酵污泥。 气化阶段: 专性厌氧菌作用,需隔绝光和空气,最佳pH值7.2-7.5,有机酸浓度不超过2000mg/L,最佳50-500mg/L, 碱度不应超过5000mg/L,最佳2000-3000mg/L 污泥呈黑色,稳定不易腐化,无甚恶臭,易于脱水,这种污泥成为熟污泥或消化污泥。
早期的厌氧处理研究主要针对污泥消化,即将污泥中的固态有机物降解为液态和气态的物质。 污泥的消化过程明显分为两个阶段:固态有机物先液化,称液化阶段;接着降解产物气化,称气化阶段;整个过程历时半年以上。
1)厌氧生物处理的早期目的和过程
1、液化阶段 最显著的特征是液态污泥的PH值迅速下降,不到10天,降到最低值(例如在室温下,露在空气中的食物几天内就变馊发酸),所以又称酸化阶段。 污泥中的固态有机物如淀粉、纤维素、油脂、蛋白质等,在无氧环境中降解时,转化为有机酸、醇、醛、水分子等液态产物和C02、H2、NH3、H2S等气体分子。由于转化产物中有机酸是主体,所以导致PH值下降。 又由于产生的NH3溶解于水后产生的NH4OH具有碱性,产生中和反应并经过长时间的过程后使PH值回升,并进入气化阶段。
2、酸碱度、pH值
三、厌氧消化的影响因素与控制要求
厌氧装置适宜在中性或稍偏碱性的状态下运行。最适pH值为7.0~7.2,pH6.6~7.4较为适宜。 pH值和温度是影响甲烷细菌生长的两个重要环境因素。 影响微生物对营养物的吸收; pH强烈地影响酶的活性,进而影响微生物细胞内的生物化学过程。
厌氧-缺氧-好氧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

厌氧-缺氧-好氧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1 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采用厌氧缺氧好氧活性污泥法的污水处理工程工艺设计、电气、检测与控制、施工与验收、运行与维护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采用厌氧缺氧好氧活性污泥法的城镇污水和工业废水处理工程,可作为环境影响评价、设计、施工、验收及建成后运行与管理的技术依据。
2 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
凡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3096 声环境质量标准GB 12348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 12523 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 12801 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总则GB 18599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 18918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50014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5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 50040 动力机器基础设计规范GB 50053 10 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 50187 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GB 50204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22 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 50231 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通用规范GB 50268 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352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J 1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 87 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GB 50141 给水排水构筑物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Z 1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2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CJ 3025 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水污泥排放标准CJJ 60 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维护及其安全技术规程CJ/T 51 城市污水水质检验方法标准HJ/T 91 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 242 环境保护产品技术要求污泥脱水用带式压榨过滤机HJ/T 251 环境保护产品技术要求罗茨鼓风机1HJ/T 252 环境保护产品技术要求中、微孔曝气器HJ/T 278 环境保护产品技术要求单级高速曝气离心鼓风机HJ/T 279 环境保护产品技术要求推流式潜水搅拌机HJ/T 283 环境保护产品技术要求厢式压滤机和板框压滤机HJ/T 335 环境保护产品技术要求污泥浓缩带式脱水一体机HJ/T 353 水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安装技术规范(试行)HJ/T 354 水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验收技术规范(试行)HJ/T 355 水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运行与考核技术规范(试行)《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1)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污水处理工艺流程之生化处理好氧与厌氧处理

污水处理工艺流程之生化处理好氧与厌氧处理在污水处理工艺中,生化处理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处理方法。
生化处理将有机物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无机物质,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在生化处理中,又包括了好氧处理和厌氧处理两种不同的工艺流程。
1. 好氧处理好氧处理是指在富氧条件下进行生物降解的过程。
工艺流程如下:(1)进水调节:首先需要对进水进行调节,包括调节 pH 值、温度等。
(2)初级处理:通过格栅、沉砂池等设备将较大的悬浮物和沉淀物去除,进一步净化水质。
(3)曝气池:将初级处理后的污水引入曝气池,通过机械曝气或其他方式向污水中注入空气,提供氧气供微生物进行生物降解反应。
在曝气池中,微生物利用有机物进行生长和繁殖,降解污水中的有机物质。
(4)二沉池:曝气池处理后的污水进入二沉池,通过净水板或斜板等装置将浮性悬浮物和生物絮凝物与水进行分离,产生污泥。
(5)污泥处理:从二沉池中获得的污泥,经过浓缩、脱水等处理措施,得到污泥饼或污泥液体,进一步处理。
2. 厌氧处理厌氧处理是指在无氧或缺氧条件下进行生物降解的过程。
工艺流程如下:(1)进水调节:同样需要对进水进行调节,以适应厌氧处理的环境要求。
(2)厌氧池:将进入的污水引入厌氧池,通过提供适宜的温度、容器内部的混合等条件,为厌氧微生物提供合适的生存环境。
在厌氧池中,厌氧微生物通过厌氧降解有机物质,产生甲烷等有价值的产物。
(3)沉淀池:经过厌氧处理的污水进入沉淀池,通过沉淀和分离,将产生的污泥与水进行分离,进一步净化水质。
(4)厌氧消化池:从沉淀池中获得的污泥,进一步经过厌氧消化池的处理,将污泥中的有机物质进行分解,释放出可再生的有机产物。
综上所述,生化处理中的好氧处理和厌氧处理是常见的工艺流程。
好氧处理适用于需要大量氧气供应的环境,能够有效地降解有机物质;而厌氧处理则适用于无氧或缺氧环境下的处理,能够产生有价值的产物。
无论是好氧处理还是厌氧处理,都需要合理调节进水的水质和控制处理过程中的条件,以保证处理效果的达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污水厌氧处理工艺操作条件
Ⅰ、生物量--大小以污泥浓度表示,一般介于10~30gvss/L之间,为防止反应器中污泥流失,可采用装入填料介质使细菌附着挂膜,调节水流速度或污泥回流量。
Ⅱ、负荷率--表示消化装置处理能力的一个参数,负荷率有三种表示方法:
①容积负荷率--反应器单位有效容积在单位时间内接纳的有机物量kg/m3•d。
②污泥负荷率--反应器内单位重的污泥在单位时间内接纳的有机物量kg/kg•d。
③投配率--每天向单位有效容积投加的材料的体积m3/m3•d。
投配率的倒数为平均停留时间或消化时间,单位为d(天),投配率池可用百分率表示。
负荷率的影响:
①当有机物负荷率很高时,营养充分,代谢产物有机酸产量很大,超过甲烷菌的吸收利用能力,有机酸积累pH下降,是低效不稳定状态。
②负荷率适中,产酸细菌代谢产物中的有机物(有机酸)基本上能被甲烷菌及时利用,并转化为沼气,残存有机酸量仅为几百毫克/升。
pH=7~7.5,呈弱碱性,是高效稳定发酵状态。
③当有机负荷率小,供给养料不足,产酸量偏少,pH>7.5是碱性发酵状态,是低效发酵状态。
Ⅲ、温度控制--发酵要求较高的温度,每去除8000mg/L的COD所产
沼气,能使水温升高10℃,一般工艺设计中温消化30~35℃。
Ⅳ、pH的控制--当液料pH<6.5或高于8.0,则要调整液料pH。
pH<6.8~7,应减少有机负荷率,
pH<6.5,应停止加料,必要时加入石灰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