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合集下载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译文及鉴赏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译文及鉴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代: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死亦足一作:死意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译文八月秋深狂风大声吼叫,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明目张胆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去了。

我费尽口舌也喝止不住,回到家后拄着拐杖单独叹息。

不久后风停了天空上的云像墨一样黑,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

布质的被子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

如遇下雨整个屋子没有一点儿枯燥的地方,雨点像下垂的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

自从安史之乱后我的睡眠时间就很少了,长夜漫漫屋子潮湿不干如何才能挨到天亮?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的大屋,普遍地庇覆天底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喜笑颜开,房屋遇到风雨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山一样。

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注释秋高:秋深。

怒号(háo):大声吼叫。

三重(chóng)茅:几层茅草。

三,泛指多。

挂罥(juàn):挂着,挂住。

罥,挂。

长(cháng):高。

塘坳(ào):低洼积水的地方(即池塘)。

塘,一作〞堂“。

坳,水边低地。

忍能对面为盗贼: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

忍能,忍心如此。

对面,当面。

为,做。

入竹去:进入竹林。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赏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赏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赏析茅屋为秋风所破,帘幕为疏雨所穿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秋娘所作。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述了一个贫穷人家的茅屋经受秋风和雨水侵袭的情景。

通过描述茅屋的荒凉破败,描绘了作者心灵的凄凉,抒发了对境遇困顿的哀愁和无奈。

一、细腻描写生活的艰辛在诗中,杜秋娘通过描绘茅屋的衰败,生动地展现了这个贫穷人家的生活环境。

茅屋为秋风所破,帘幕为疏雨所穿,墙壁倒塌残破。

这些形象的描绘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贫穷家庭所面临的生活艰辛。

二、经济与情感的双重压力茅屋的破败不仅仅是外在环境的映射,更是体现了作者内心的困顿和不堪。

贫穷让杜秋娘的家庭生活陷入困境,使得她无法获得温饱,无法改善自己的境遇。

这种经济压力也同时给她带来了情感上的痛苦和抑郁,使她感到无奈与悲伤。

三、表达不平凡的生命力尽管面临一片荒凉,但是杜秋娘并没有对生活失去希望。

诗中的“帘幕飘飖”和“苦雨连绵霑衣服”等描写表明她依然乐观,对生活抱有坚毅的态度。

她那颗不屈的心与生命力让人感到敬佩。

四、反映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为一首以表达作者内心感受为主要目的的诗歌作品,充分展现了作者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怀和担忧。

通过描述贫穷人家的遭遇,呼吁社会对于弱势群体的关注和援助。

五、诗歌艺术与意境的表现诗歌经常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想法。

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秋娘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等手法,使诗歌具有更丰富的意境和情感。

六、人生哲理与思考这首诗唤起了人们对生活的无力感和无奈,同时也让人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不管环境如何艰难,我们都应该保持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坚持追求更好的生活。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其简练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直击人心,唤起了读者对贫穷人家的关注和思考。

这首诗在揭示社会弱势群体困境的同时,也呼吁人们关怀弱势群体,不忘初心,共同努力,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译文及赏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译文及赏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译文及赏析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导语:“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以下是由应届毕业生文学网小编J.L为您整理推荐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译文及赏析,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应届毕业生网。

原文: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译文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

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

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

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

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

一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

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注释⑴秋高:秋深。

怒号(háo):大声吼叫。

⑵三重(chóng)茅:几层茅草。

三,泛指多。

⑶挂罥(juàn):挂着,挂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全文与赏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全文与赏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全文与赏析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歌行体古诗。

这首诗描绘了秋风破屋、群童抱茅、屋漏雨湿等生活困境,进而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希望广大穷苦百姓都能有安稳居所的崇高理想。

诗的开篇“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以狂风怒号开篇,一个“怒”字,赋予秋风以人的情感,生动地展现出风势之凶猛。

风卷走了屋顶上的多层茅草,“卷”“飞”“渡”“洒”“挂罥”“飘转”等一系列动词,细致地描绘出茅草被风吹走后的种种动态,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风的狂暴和诗人的无奈。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茅草有的挂在高高的树梢上,有的飘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这几句进一步展现了茅草的去向,也暗示了诗人想要收回茅草的艰难。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这一段描绘了南村群童公然抱走茅草的场景。

诗人年老体弱,无法阻止,只能呼喊,但群童不理会,诗人最终只能无奈叹息。

这里既写出了群童的顽皮,也反映出诗人的贫困和无助。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风停之后,天空乌云密布,天色渐渐昏暗。

这一环境描写烘托出了一种压抑、阴沉的氛围,也为下文写屋漏雨湿做了铺垫。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这几句描写了诗人家中的困苦状况。

被子多年未换,冰冷如铁,孩子睡相不好,把被子都蹬破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文解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文解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文解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篇著名的课文,出自唐代诗人杜甫。

本文将对该课文进行详细解析,包括背景、主题、结构以及作者的表达手法等方面。

一、背景介绍《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描写的是杜甫流亡时期居住在临邑的茅屋,这段时间正值安史之乱,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

杜甫本人处于困顿之中,生活艰辛,但依然保持着乐观的精神面貌。

这篇诗作反映了唐代社会的悲惨现实,以及杜甫对自身命运的坚韧态度。

二、主题剖析1. 生活的艰辛:课文以茅屋的破败来象征杜甫困苦的生活状况。

诗中描绘了屋内的贫寒景象,暴露了杜甫的困境。

作者通过自己亲身经历,表现了贫困者对社会现实的无奈和失落。

2. 乐观向上:尽管杜甫面对严酷的生活状况,但他仍然以乐观的态度来接受和面对。

他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豪情,表达出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同时,他通过回忆和怀念过去的荣华,强调自己从未忘记宏伟的理想。

三、结构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分为前后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揭示了杜甫当时的贫穷潦倒的现状,第二部分表达了杜甫对理想人生的追求。

第一部分:描写茅屋的破败情景,包括墙倒屋塌、秋风吹进房间等描写,展示了作者苦难的境况。

第二部分:杜甫通过回忆过去的荣华与富贵,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他希望能够再次拥有宏伟的宅院和美好的生活,同时也反映出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对平静生活的向往。

四、表达手法1. 对景写意:诗中通过对茅屋的描写,展现了作者的困顿和社会的不公。

茅屋的破败以及墙倒屋塌的景象,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

2. 回忆与怀念:诗中,杜甫使用了大量的回忆与怀念手法。

回忆过去的辉煌以及荣华富贵,强调他从未忘记自己的理想与追求,这对比了当下的贫苦,更加凸显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3. 豪情壮志:杜甫通过"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样的豪情壮志的句子,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他不愿被困境所束缚,憧憬能够为更多的人提供温暖和庇护。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这首诗创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描绘了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边的茅屋遭遇秋风破坏的情景。

诗中,杜甫以自己的茅屋为背景,表达了对国家动荡、民生疾苦的忧虑,以及自身处境的无奈和痛苦。

这首诗可分为四个部分进行赏析:
1. 描绘秋风破屋的情景:诗的开篇描述了八月秋高风怒号,卷走了杜甫屋顶的几层茅草。

茅草随风飘散,有的挂在树梢,有的沉入池塘。

这里通过细腻的描绘,表现了风势之大和杜甫焦急、痛苦的心情。

2. 感慨群童抱茅:诗的第二部分写到了南村群童欺辱杜甫年老无力,竟然当面做盗贼,抱起草稿走进竹林。

杜甫焦急地呼唤,却无法制止他们。

这部分反映了杜甫在社会动荡时期遭受的困苦和无奈。

3. 描述生活困苦:诗的第三部分描绘了杜甫多年寒似铁的布衾,以及屋漏偏逢连夜雨的情景。

诗人长夜难眠,感叹自经丧乱以来睡眠不足,雨脚如麻般不断。

这部分表现了杜甫在逆境中的艰难生活。

4. 抒发忧国忧民之情:诗的结尾部分,杜甫幻想有朝一日能拥有广厦千万间,庇护天下寒士,使他们不再遭受风雨
之苦。

最后一句“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达了杜甫对美好未来的渴望,以及即使自己受冻而死,也要为国家和民生作出贡献的决心。

总体而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杜甫的个人经历为背景,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胸怀。

诗中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感悟,展现了杜甫在逆境中的坚韧和无私奉献精神。

这首诗是杜甫创作中的一篇佳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人文关怀。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审美赏析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审美赏析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审美赏析杜甫(712-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一号杜陵野老、杜陵布衣,唐朝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即杜甫在成都草堂定居后的第二年八月,这时的诗人已经五十岁。

这首诗通过茅屋被秋风所破的惨状以及屋漏雨湿苦况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愿自己受冻而使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人道主义胸怀,以及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情感。

具体分析如下:诗人首先写道: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八月秋高风怒号。

”首先点明八月易于产生大风的季节,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八月。

诗人在“秋高”后缀以“风怒号”,写出了风云突变,狂风骤至,不但风速很快,而且风势极猛,风力极大。

其中“秋”字也很有意义,暗示了“秋高”夜晚的寒冷,为后面写诗人“家境”营造了环境。

诗人接着“风怒号”而铺展,从四个方面具体表现风力之猛。

首先,“卷我屋上三重茅”,“三重”即多重。

也就是说,屋上三重茅草卷起。

这是从厚度重量的角度突出了风力大。

其次,“茅飞渡江洒江郊”,“渡江”即飞过江去。

也就是说,卷起的茅草飞渡到江边。

这是从距离突出风力大。

再次,“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上句写茅草被风刮得高高的,有的挂在林梢,从高来突出风力大;下句写茅草下沉塘坳,落在池塘中的茅草也沉入水中,从风的旋动来突出风力大。

这样铺展开来,突出了风大,而风愈大,愈显得茅屋破之惨状。

诗人接着写道: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依杖自叹息。

这里,诗人接着茅屋上的茅草吹走了,四处飘散而来。

南村一群孩子看到遍地乱洒的草,争着“抢”茅草。

诗人大声制止也无效,孩子们一闪就躲进竹林中去了。

这里,我们看到的调皮的孩子,也看到了年老体弱的诗人。

面对“茅屋为秋风破”的诗人,知道茅屋来之不易,一面想去抓那些飘落的茅草,一面呵斥行动敏捷的拾草小孩。

诗人通过人物的行动描写,把一位年老力衰,行动迟缓,声音嘶哑,心急如焚的想象栩栩如生描绘出来。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茅屋为秋风所破,破歌之意即指:被狂风吹破的茅屋。

简单地说就是:秋天被狂风给刮破了。

最是秋风摧残,被风折断摧毁。

最是百虫夜鸣,伤感悲凉的声音,都无一不在暗示着人们一种绝望和苍茫的心境。

此时作者只能够长叹: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何时”二字说明此诗写于作者奔走他乡、寄寓异地之时。

对于广大贫苦农民来说,这个季节确实是最不堪回首的,因为他们刚刚获得丰收,但却没有一件御寒的衣物;他们曾经为过冬积攒了许多食物,却在突然而至的灾祸面前荡然无存。

更令人难以忍受的是,他们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重新盖起新房来。

这种情况是常常发生的,因为穷人居无定所,当他们为某一场干旱或洪水而搬迁时,往往就意味着永远失去家园。

因此,秋天就成为了这些贫苦农民的流浪季节。

这里,作者用了两个“何时”,进一步表现了他深深的绝望和伤感。

在茅屋的“安居乐业”中,其实已经蕴含了这种悲哀。

在茅屋完好无损时,它只是暴露在狂风之中,尚且如此,在大雨中坍塌下来之后,它就更是“雪上加霜”了。

因此,那些“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的孩子们,才会把“南村群童”看作“大盗贼”。

虽然他们也会听到饥饿的野猫和鼠类的叫声,但毕竟还有余粮度日,并非处于极端的饥荒之中。

在“久旱逢甘霖”的时候,那些虫鸟就会变得无比“猖獗”,反复发出“饥不及此”的哀鸣,所以,虫鸟的哀鸣就成了真正的“安魂曲”。

这些都反映出这些饥饿的动物所处的极端悲惨的环境。

从这里,我们看到了杜甫所生活的那个时代、那个社会底层老百姓的悲惨生活。

这个时候,茅屋之内应该也有着其他的“人间欢乐”。

例如:妻子儿女在屋内忙碌,准备晚饭,招待来客等等。

但这些生活场景都没有出现,因为在风雨交加、天昏地暗之中,甚至连妻子儿女也不知去向。

饥饿的动物和悲惨的人物,共同形成了当时的时代特色。

在此情此景之下,“乐”字恐怕很难体现出来。

“更遭”二字,则将作者的心理活动加以刻画,让我们看到了作者的一种极度焦虑和忧愁的心理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

文学作品就是一个艺术形象--透过语言,在自己心理屏幕上复活出一个活生生的形象世界,一个生命世界,一个情感世界。

而文学赏析成了许多文学创作者和爱好者去研究的必修课。

查字典语文小编跟大家分享的这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赏析文,其独到的鉴赏角度及剖析风格,也非常值得我们读者去学习。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创作背景】:
第1页
上元二年(761)的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

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内容讲解】: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

第一节五句,写秋风破屋的情景。

“怒号”写风势之大,“卷”“三重”写受害之重。

“三重”不是确数,是“多重”的意思。

下面“飞”“洒”“挂胃”“飘转”“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

第二节五句,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

“南村群童欺侮我年老体衰,竟然忍心在我面前做盗贼!公开地抱着茅草钻进竹林离开,直至喊得唇焦口燥仍不奏效,只好归来倚仗自叹息”。

‘‘倚仗自叹息”不仅可以想像出诗人气喘吁吁的情形,也可窥视到诗人悲叹群童抱草,屋破难修的无可奈何的心情。

此五句写儿童由心理到行动,写自己又从行动到心理,寥寥数语,使人物形象形神俱备。

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

“俄顷”二句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

“布衾”二句,写布被使用多年,已变得•t冷第2页
似铁”了,又被娇儿踏破。

“床头”二句,写大雨给诗人全家造成的灾难。

“白经”二句,表明从安史之乱以来,诗人因忧国忧民,早已难以入眠,更何况“长夜沾湿”,又怎么能挨到天亮呢?诗人彻夜难眠,浮想联翩,由此时联想到丧乱以来,由风雨飘摇的茅屋联想到国家和人民,为下文作好铺垫。

第四节六句,直抒感慨,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愿望和高尚的情操。

诗人在屋破漏雨的困苦情境中,由已及人、由近及远、由小及大,一想到饱经丧乱、颠沛流离的“天下寒士,,在此风雨如磐的困苦中煎熬,他便泯灭了“小我”,为天下受苦受难的人们振臂高呼,发出了黄钟大吕般的强音。

“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何等粗犷有力的笔锋,何等壮阔深达的形象,何等铿锵雄壮的声音。

三句蝉联而下,形成奔腾汹涌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奔放的激情和殷切的渴望以及博大的胸怀。

诗人至此意犹未尽,又于回环往复中递进一层,把由己及人升华到舍己救人:“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多么深切的期望!它把诗人舍己为人,至死无悔的高尚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是全诗主旨所在,也是最动人,感召力最强之处。

【赏析评价】:
这首诗是作者高尚情怀的具体体现。

他的茅屋几乎被狂风和
第3页
顽童完全摧毁,又遇上了连绵不断的秋雨,屋漏床湿,被冷似铁,全家无法安眠,处境十分悲惨。

但诗人从切身体验推己及人,以天下之忧为忧,渴望有广厦千万间为天下贫寒之士解除痛苦,甚至想以个人的牺牲来换取天下寒士的欢颜。

诗歌情意真切,文字朴素,未作刻意的经营布置,但由于写出了诗人由极为潦倒不堪之中推开自身往大处着想的思想境界,仍然显出了波澜起伏的转折变化。

诗的最后一段表现大庇天下寒士的理想,句法、情感完美配合,随气之短长,以七言、九言错杂,以“呜呼”二字穿插,加强感叹的语气,音调抑扬舒展,收放自如。

世上苍夷,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第4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