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植被森林为主

合集下载

中国三大自然区

中国三大自然区

中国三大自然区中国的三大自然区包括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

自然区就是由于自然条件的空间地理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区域共轭性,以及各自然地理成分之间的互相联络,在地球外表形成一系列等级上下不同的、自中国的三大自然区包括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

自然区就是由于自然条件的空间地理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区域共轭性,以及各自然地理成分之间的互相联络,在地球外表形成一系列等级上下不同的、自然地理特征相对一致的区域。

三大自然区东部季风区是指大兴安岭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以东的广阔地区。

本区背靠高原,面向海洋,夏季受海洋季风影响显著,普遍高温多雨,冬季受北方冷气流影响,大局部地区寒冷枯燥,风向与降水均随季节而有明显的变化和更替。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在晚近地质时期,有显著的差异上升运动,大局部地区上升幅度不大,一局部上升很大,形成广阔的高平原和横亘于高平原中的很显著的山脉。

高平原海拔大多在1000米左右,来自海洋的水汽很少,夏季风难以到达。

植被大局部为荒漠,一局部为荒漠草原和干草原。

在高山的垂直分带中那么有森林、山地草原等,以及与之相应的土壤类型。

地貌外营力主要是干旱与半干旱气候下的微弱风化、微弱的物质挪动、微弱的水力侵蚀和堆积以及广泛的风力侵蚀、搬运和堆积。

青藏高原地区海拔较高,有地球的第三级之称,本区高原地势作用超过了纬度的影响。

它与同纬度的黄河、长江中下游景观差异极大,表现为中、低纬度内独特的大面积高寒环境。

高原上空气稀薄,大气枯燥,风力强劲,降水稀少,太阳辐射强烈,气温低而且年较差、日较差很大,冰川冻土发育,寒冻风化和融冻作用非常普遍。

湖泊众多,除少数淡水湖外,大局部是咸水湖和盐湖。

气候由东部温暖潮湿向西北寒冷干旱递变,植被也相应呈森林带、草甸区、草原区、荒漠带依次更迭。

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实验初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地理期末试卷含解析

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实验初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地理期末试卷含解析

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实验初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地理期末试卷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2分)1. 读下图,下述土地利用方式中较不合适的是A. 甲坡修水平梯田种水稻B. 丙坡种植果树C. 乙坡植树种草D. 乙坡修水平梯田种水稻参考答案:D从图中可以判读甲、乙、丙位于丘陵区,其中甲坡等高线密集,坡度陡,不宜修水平梯田种水稻,而应种植水土保持林,保护其生态环境,否则容易引起水土流失,A错误;;乙坡较缓,可修水平梯田种水稻,也可以植树种草,CD合理;丙坡也是缓坡,种植果树既有利于生态保护又提高经济效益,B 合理。

结合选项答案选A项。

2. 360大数据中心基于9亿用户春运前夕至除夕的迁徙态势,发布了2017年春节“空城指数”,全面展示了春运期间的国民迁徙路。

广东的东莞、佛山、广州和深圳等四个城市“空城指数”位列前五。

而江西、湖南、河南等成为春节前流入人口最多的省份,江西堪称最“拼”省份。

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 广东省城市“空城指数”高的主要原因①自然资源丰富②工资水平高③环境优美④就业机会多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②④2. 最“拼”省份江西省,因为“拼”而对江西省带来的影响最可能是A. 人地矛盾加剧 B. 人口老龄化严重C. 就业压力加重D. 城市化水平降低参考答案:1. D2. B1. 春节“空城指数”反应了我国人口流动现象,春节期间“空城指数”高,说明春节期间流出人口多,为主要的人口迁入地,广东省城市“空城指数”高,说明大量外省人口流入广东,主要原因是广东经济发达,工资水平高、就业机会多,广东省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没有较大优势。

2. 江西省因为是春节前流入人口最多的省份,成为最“拼”省份,说明江西省外出务工人口多,迁出人口主要是青壮年,老年人口比重上升,人口老龄化严重,人口迁出会降低本地就业压力,缓解江西省的人地矛盾,因人口迁出主要是农村人口,区域总人口数减少,城市人口所占比重会上升,而不是降低。

中国区域差异

中国区域差异

区域差异1、我国的三大自然区界限:东部季风区——400mm等降水量线——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东部季风区——3000m等高线——青藏高寒区中国国土整治与开发水土流失发生的原因、危害及治理。

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

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及流域综合治理。

山区开发面临的问题及综合开发途径。

农业低产区存在的原因及综合治理。

商品农业发展的条件、问题及发展趋势。

交通建设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重大交通工程建设面临的困难及解决措施。

海岛、海域开发的意义、面临的问题及环境保护。

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城市新区发展的模式。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第一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1、地理背景:⑴特征:①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②千沟万壑,支流破碎⑵脆弱的生态系统:①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a.地理位置特殊,多处过渡地带 b.人类的不合理开发:毁林开荒、陡坡垦耕、草地垦耕)②环境遭到破坏后,恢复困难⑶尖锐的人地矛盾:恶性循环2、问题和解决措施:⑴形成原因:自然原因:①降水:变率大,集中在夏季,多暴雨,冲刷作用强②地形:从平原向山地过渡,地形坡度大,坡面物质不稳定③植被:从森林向草原过渡,植被覆盖率低,涵养水源能力差④土壤:由粉沙颗粒组成,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抗蚀能力低人为原因:①毁林开荒②过度樵采③轮荒—不合理的耕作制度④开矿⑵整治措施:①退耕还林、还草:压缩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因地制宜营造防护林、经济林、薪炭林、用材林②调整土地利用结构③加强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工程措施—打坝淤地,平整土地,修筑梯田生物措施—植树种草农业技术措施—科学施肥,选育良种,地膜覆盖④开矿时要有计划的存放表土,大力开发复垦工作3、发展农业自然条件评价及可持续发展对策利:位于暖温带,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不利:①位于半干旱区,降水稀少②低温时间长③春季气温回升快,春旱④土壤贫瘠⑤沟壑纵横,不利于连片耕作可持续发展:①控制人口②退耕还林还草,保护生态环境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④加大科技投入,倡导绿色、生态农业⑤调整农业结构,建立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谷子、小麦、优质苹果第二节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治理1、背景:⑴位置和范围: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区,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一线以北。

1.1 多种多样的区域(同步检测)(附答案)—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地理选择性必修2

1.1  多种多样的区域(同步检测)(附答案)—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地理选择性必修2

1.1 多种多样的区域(同步检测)一、选择题自然区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各自然地理成分(岩石、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和动物群落等)具有相对一致性的区域。

根据这一标准,我国总体划分为三大自然区(如图)。

读图,完成第1~3题。

1.划分中国三大自然区的主要依据是()A.气候和地形B.土壤和气候C.植被和土壤D.岩石和植被2.下列关于三大自然区界线的说法,正确的是()A.东部季风区与青藏高寒区的分界线为昆仑山脉B.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的分界线为400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C.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青藏高寒区的分界线为昆仑山脉—阿尔泰山脉D.三大自然区之间的界线划分,主要考虑的因素均为气候和土壤3.内蒙古河套平原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但享有“塞上江南”的美称,部分地区甚至可以种植水稻。

其主导因素是()A.土壤B.植被C.灌溉水源D.地形生态保护红线,是指在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

生态敏感脆弱区,是指受污染、开发、资源过度利用等人为活动干扰,且生态问题突出的区域。

生态保护红线边界的划定依据如下图所示。

据此完成第4~6题。

4.下列选项中,属于生态保护红线的是()A.人为划定的,并不封闭的界线B.海岸线、湖岸线C.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各类保护地的边界D.自然保护区与城镇、耕地之间的过渡地带5.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A.目的是促进粮食增产,保障粮食安全B.是为了防止保护区野生动物外出伤人C.是维护生态安全的最基本要求D.可促进生态文明法律法规体系的健全6.下列地区中,属于生态敏感脆弱区的是()A.基本农田保护区B.水土流失严重区C.珍稀动物自然保护区D.水土保持植被区我国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全国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以及216个生态功能区。

读我国“十二五”规划的生态功能区(以保护林草、湿地和生物多样性等为主的区域)分布图,完成第7~9题。

必修三,三大自然区

必修三,三大自然区

北方?南方?
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秦岭—淮河以北 地形 气候 秦岭—淮河以南
平原和大高原为主, 比较破碎,以盆地 地形较完整 或低山丘陵为主 温带季风气候 河流汛期短,水量 小,河流少,有结 冰期,含沙量较大 亚热带季风气候 河流汛期长,水量 大,河流密度大, 含沙量小,不结冰
水文
植被 土壤
准噶尔盆地 天 山
塔里木盆地 柴达木盆地 青藏高原 四川盆地 长江中下游平原
黄土高原
华北平原
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

旱 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 半 西 北 干
400mm等降水量线 区
干 旱
部 季





3000m等高线


自然区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地形 平原丘陵,属第 高原盆地,第二阶梯 高原山地,第 一阶梯 地势 二、三阶梯 气候 水文 土壤 植被 人类 活动
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 亚热带常绿叶林为主
红壤和砖红壤为主, 多钙质土,多呈碱性 多呈酸性
1、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2、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 3、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4、1月份0℃等温线 5、800mm年等降水量线 6、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温带落叶阔叶林的分界线 7、河流有无结冰期 8、旱地农业与水田农业的分界线(小麦与水稻) 9、农作物一年两熟或三熟与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分界线 10、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线11、长江与黄河的分界 线 …………
常绿 阔叶 林 热带 季雨 林
一年 两熟 或三 熟
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
C
南 D 高
一年 三熟
D
华南热带湿润地区
A

中国地理区域的自然特点

中国地理区域的自然特点

人文地理区域划分
华北地区:包括北京、天 津、河北、山西、内蒙古 等省份,以平原、山地为 主,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 吉林、辽宁等省份,以平 原、山地为主,气候寒冷,
冬季漫长。
华东地区:包括上海、江苏、 浙江、安徽、福建、江西、 山东等省份,以平原、山地 为主,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山地:中国山地面积广阔,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南部地区 平原:中国平原面积较小,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南部地区 丘陵:中国丘陵面积较大,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南部地区 高原:中国高原面积较大,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地区 盆地:中国盆地面积较小,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地区 沙漠:中国沙漠面积较小,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地形地貌对气候、植被和 土壤的影响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地形地貌影响气候:山地、高原、盆地等不同地形地貌对气候产生不同影响,如山地气候垂直变化明显, 高原气候寒冷干燥,盆地气候炎热干燥等。
地形地貌影响植被:不同地形地貌孕育不同的植被类型,如山地植被垂直分布明显,高原植被稀疏,盆地 植被丰富等。
地形地貌影响土壤:不同地形地貌形成不同的土壤类型,如山地土壤贫瘠,高原土壤贫瘠,盆地土壤肥沃 等。
植被类型:根据气候、土壤、地形等因素,植被类型多样,如热带雨林、温带落叶林、草原等
分布规律:土壤和植被的分布受地理区域的影响,如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热带地区,温带落叶林主要分布在温带 地区
相互影响:土壤和植被相互影响,如土壤的肥力会影响植被的生长,植被的生长又会影响土壤的性质




汇 报 人 :
气候类型多样:热 带、亚热带、温带、 寒带等多种气候类 型
季风气候显著:夏 季高温多雨,冬季 寒冷干燥
雨热同期:大部分 地区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寒冷干燥

中国地理分区

中国地理分区

地理分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地理分区对资源 分配的影响:地 理分区有助于合 理分配资源,促 进区域经济的均
衡发展。
地理分区对产业 结构的影响:地 理分区可以优化 产业布局,形成 合理的产业结构, 提高区域经济的
竞争力。
地理分区对交通 物流的影响:地 理分区可以有效 降低物流成本, 提高交通效率, 促进区域间的经 济交流与合作。
旅游资源:中部内陆地区拥有许多著名的旅游景点,如北京的故宫、西安的兵马俑等。
西部边疆地区
人口分布:西部边疆地区人口稀疏,主要 集中在一些大城市和交通沿线。
民族构成:该地区民族众多,包括汉族、 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等,具有丰富的 民族文化多样性。

经济特点:西部边疆地区经济发展相对 滞后,主要以畜牧业和农业为主,但近 年来旅游业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植被覆盖:以草原、 荒漠为主,植被稀 少,生态环境脆弱
青藏高寒区
地理位置:位于中 国西南部,包括青 藏高原和川西、滇 西北地区
气候特点:高寒、 干旱、大风、冰雹 等恶劣气候条件
自然景观:以高原、 雪山、冰川、湖泊为 主要特征,是世界上 海拔最高的高原之一
资源优势:拥有丰 富的太阳能、风能、 水能等可再生能源 资源
国际交流:积极参与国际地理学术交流活动,提升中国地理学的国际影响力。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XX
绿色发展:推动绿 色产业和清洁能源 的发展,减少对环 境的负面影响
区域合作:加强地区 间的合作与交流,实 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 补,提升整体竞争力
深化地理研究与教育普及
地理研究:加强地理科学研究,提高地理信息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教育普及:开展地理教育普及活动,提高公众对地理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跨界合作:加强与其他领域的合作,共同推动地理学的发展。

中国的区域差异yi

中国的区域差异yi
东南温暖湿润——来自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水汽 西北寒冷干旱
3.植被: 山地森林→高山草甸→高山草原→高山荒漠 4.垂直分异:
较低河谷→耕作业
东南→西北
高山带→放牧牦牛、绵羊(高山灌丛、草甸)
课件制作 康同杰 二00四年八月
1.1 我国三大自然区
三、三大自然区的差异:
5.人类活动
东部季风区 人类对自然界的 影响广泛而深刻, 天然植被已不复 存在。是我国主 要的农耕区。
1.1 我国三大自然区
三、三大自然区的差异: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5.人类活动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人类影响小,水是农 业发展的决定因素: 有水——绿洲;无 水——荒漠草原;利 用不合理——荒漠化 发展
100~400毫 米,气温日 较、年较差 大
1.1 我国三大自然区
三、三大自然区的差异:
3.植被 和土壤
东部季风区 森林为主,过渡 为草原,人工树 种、品种较多, 土壤在森林作用 下淋溶作用较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大部分为荒漠,一 荒漠、草原、高山草 部分位草原,土壤 甸、灌木丛,森林少, 有机质含量低,可 动植物稀少,土壤贫 溶性盐分含量高, 瘠 生物种类少
3.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
地貌 积温 气候
山地、丘陵、盆地
4500 ℃ ~ 7500℃
亚热带季风气候 常绿阔叶林 红壤,肥力较低 水田作物,一年两熟到三熟
植被
土壤 作物 问题
长江水源利用、山地开发、红壤改良
1.2 三大自然区内部差异
一、东部季风南北差异:
4.华南热带湿润地区
华南热带湿润地区
1.2 三大自然区内部差异
1.2 三大自然区内部差异
二、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东西差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被
自然区 东部季风 区 西北干旱 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 区
பைடு நூலகம்植被
荒漠、草 森林为主, 草原荒漠, 原和高山 生物种类 生物种类 草甸灌丛, 多 较少 森林很少, 动物稀少
土壤
自然区 东部季风 区 多为钙质 土,淋溶 作用强 西北干旱 半干旱区 有机质含 量较少, 可溶性盐 分含量 青藏高寒 区 发育程度 很差,土 层浅薄
水旱灾害、 台风等
水资源
3、三大自然区的比较:
东部季风区 地形 气候 植被 土壤 动物 水文 农业 城市 人口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土壤
水文
自然区 东部季风 区 西北干旱 半干旱区 以内流河 (湖)为 主;河流 短小;多 冰川融水 补给;湖 泊较多, 多为咸水 湖 青藏高寒 区 西北部多 内流区, 东南部多 大江大河 源地;有 较多的冰 川和湖泊
水文
多外流河 (湖); 自东向西; 以雨水补 给为主。
人类活动 自然区 东部季风 区 人类的影 响广泛而 深刻,自 然面貌发 生了巨大 变化;我 国最主要 的农耕区 西北干旱 半干旱区 人类的影 响较小; 水是农业 发展的决 定因素; 以牧业和 绿洲农业 为主 青藏高寒 区 人类对自 然环境的 影响微弱, 原始自然 状态保存 得比较完 整;以畜 牧业和河 谷农业为 主
东 部 季 风 南方 区
秦岭—淮河
大自然区
东部季风区 大兴安岭以东、内蒙 古高原以南、青藏高 原东部边缘以东,背 靠内陆高原,面向海 洋 第二级阶梯上的黄土 高原、四川盆地、云 贵高原、横断山区, 第三级阶梯上的东北 平原、华北平原、长 江中下游平原、东南 丘陵 45% 95%
西北干旱半干旱 区 大兴安岭以西、 昆仑山—阿尔金 山—祁连山和长 城一线以北
青藏高寒区 北起昆仑山—阿 尔金山—祁连山 一线,南抵喜马 拉雅山,东起横 断山,西至国境
位置和范围
地貌单元(地 形区)
第二级阶梯上的 内蒙古高原、塔 里木盆地和准噶 尔盆地等
第一级阶梯上的 青藏高原
面积比 人口比
30% 4%
25% 1%
地形地势
自然区
说明主要的地形区、 所属阶梯、海拔
东部季风 区
西北干旱 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 区
地形地势
海拔较低, 海拔较高, 海拔很高, 平原广阔 差别显著 冰川广布
气候
自然区
东部季风 区
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 多雨、冬季 低温少雨; 风向随季节 变化;雨季 集中在5~9 月)
西北干旱 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 区
气候
温带大陆性 高寒气候 气候(降水 (空气稀薄、 少、气温年 气温低、冻 温差、日较 土广布、太 差大,多大 阳辐射强烈、 风天气) 风力强大)
人类活动
面积与人口
自然区
面积与人 口
东部季风 区 45%、95%
西北干旱 半干旱区 30%、4%
青藏高寒 区 25%、1%
思考,三大自然区在 发展农业过程中主要 的限制性因素有哪些?
自然区 东部季风 区 西北干旱 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 区 低温、空 气稀薄、 地形崎岖、 土层粗瘠、 风大水少
限制因素
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仪征市二中
陈苏勇
三、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划分
1.划分依据
气候与地貌
东部季风区
2.三大自然区的名称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3.三大自然区的分界线
昆仑山—阿尔金山— 祁连山—横断山 (3000米等高线)
大兴安岭—长城 (400㎜等降水量线)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北方
青藏高寒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