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A的临床应用
CTA在诊断颈动脉狭窄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我科采 用重庆康华 A -o0 电生理检 查系统 。 P 2o + 电极 为银—氯 化银 盘嗽 电极 。 电极安 放按 照国 际眼 电生理学 会规 定的 国际标 准 。 眼部视 力 ≥ 0 1 , Ⅵ 检 查 , .者tF P .者 行P <O I 3 VE 检查 。Ⅵ!检查 , P P 患者 暗室 自然瞳 孔 下 进行 , 刺激形 式为全 视野黑 白棋盘格 翻转 刺激 , 比度 9%, 对 0 记录 系统的 带通 为02 .HZ 0一 30 , . 10 2O 0HZ 分析 时间20 , 5MS 也可 用50 , o MS 平均 密 度接近 3c /平方 米 , 0d 翻转 间 隔时间O 5 , .S 平均密 度取 刺激 屏中心 和周
近年 来 , 视光 电生 理 已成为 视觉 疾病诊 断 及发 病机 理探 讨 的主要 手 段。 视觉 诱 发电位 是了 解从视 网膜 到视觉 皮层 , 即整个 视觉 通路 功能完 整
性检测。 通过特定的棋盘格翻转模式分别刺激左右眼在视觉皮层记录诱发 电位( 0 )依据P 0潜伏期和波幅分析, Pl0 。 10 通路损害在视网膜。 因此 , 视交 叉前或交叉后的水平, 对损害程度、 治疗效果 及预后做 出客观评估。 视觉 电生 理是 眼科临床上 经常使 用 的一种无 刨性 客观 的视觉 功能 P 100振 幅下降 , 弱视眼的视功能在高时间频率处损害较重。 在 该时间频率处视网膜获得的信息不能传递到大脑皮质, 刺激双眼时振幅也 无 明 显提高 。 但在 治疗 期间 , 视 眼 V 潜 时和 振幅 的改 善 比视力 的 弱 EP
腹部血管cta成像技术及临床应用

对于需要使用对比剂的患者,应提前进行药物过 敏试验,并确保无过敏反应。
扫描技术参数
扫描范围
根据需要检查的腹部血管 区域确定扫描范围,一般 包括膈肌至髂血管分叉处 。
扫描层厚
通常采用0.625mm或更薄 的层厚进行扫描,以提高 图像的分辨率和清晰度。
扫描方式
采用非螺旋扫描方式,以 减少伪影和图像失真的可 能性。
对比剂注射
通过高压注射器将对比剂 快速注入血管,以便在血 管内形成良好的充盈状态 。
图像后处理技术
血管重建
利用后处理软件对原 始数据进行血管重建 ,生成三维血管图像 。
去骨技术
去除骨骼影像,只保 留血管影像,以便更 清楚地观察血管病变 。
图像融合
将CTA图像与常规CT 图像进行融合,以便 更准确地判断病变位 置和范围。
,提前采取干预措施。
监测病情变化
03
定期进行腹部血管CTA成像检查,可以监测病情的变化情况,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04
案例分析
案例一:肝血管瘤的诊断
总结词
CTA技术在肝血管瘤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能够清晰显示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及与周围组 织的毗邻关系。
详细描述
CTA技术通过血管造影的方式,能够清晰地显示出肝脏血管的结构和形态,对于肝血管瘤的诊 断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通过CTA成像,医生可以准确地判断出肿瘤的位置、大小、形 态以及与周围组织的毗邻关系,为后续的治疗方案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以显示腹部血管的结构和病变。
CTA技术利用了造影剂与周围组织的密 度差异,通过计算机软件将造影剂强化 后的腹部血管与周围组织进行分离,从
而清晰地显示出血管的形态和病变。
冠状动脉CTA检查及临床应用

如何能保证冠状动脉CTA检查成功? 性能优异的硬件设备 功能强大的处理软件 操作熟练的技术人员 规范化的操作流程
冠状动脉检查流程
检查前准备 检查中的注意事项和技巧 检查后数据处理
患者的选择和准备
理想条件: 患者心率慢、心律齐,能够配合屏气,不能 过分肥胖等。 应尽可能选择钙化倾向较低的患者(钙化影 响CCTA管腔狭窄的准确判断)
冠状动脉CTA报告的格式和内容
合格冠脉CTA,应包括内容: 检查的目的(或适应症) 患者临床资料 扫描技术方法和图像质量评估 扫描所见 解释和建议
冠状动脉CTA报告的格式和内容
扫描技术方法和图像质量评估 扫描设备,扫描方法(前瞻性?回顾性?), 对比剂剂量等。 图像质量的可评估性、各种图像伪影等。
冠状动脉CTA报告的格式和内容
报告书写内容(观察内容) (1)钙化积分扫描:体现各支冠状动脉钙化积分, 以及患者的总体钙化积分。 (2)冠状动脉有无解剖变异,如起源异常和走行异 常等。心肌桥的描述:不完全型(部分包埋)、浅表 型(≤1 mm)和深包埋型(≥1 mm) 。 (3)冠状动脉供血类型:包括右优势型、左优势型 和均衡型。
320CT的扫描
64排CT6-9秒完成心脏扫描
320排CT0.35秒完成心脏扫描
能够一圈完成整个心脏扫描
多扇区重建
心率 曝光控制 时间分辨率 重建模式
≤ 65 BPM 66 - 79 BPM 80 - 117 BPM > 118 BPM
1 beat 2 beats
350msec/2= 175msec
图像后处理
标准后处理方法: 首先通过横断面图像或是VR图像确定所选时相是否合适,初步 观察冠状动脉的大致走行及病变,再对可疑病变部位进行MIP、 MPR及CPR等后处理图像重组,结合病变部位的横断面,观察 血管狭窄的垂直切面并测量其狭窄。 CPR重组图像经血管中心,直观显示管腔情况,但是中心线必 须准确。 VR图像立体观察心脏和冠状动脉外形和心外结构,但是评估狭 窄时,不建议使用。 MPR图像观察解剖变异和心脏内外细微结构。
颈部及下肢CTA

放射科
概述
• CTA(CT angiography)即CT血管造影或CT 血管成像,广义上包含全身所有动脉及静 脉的成像。CTA 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如冠 状动脉CTA、脑血管CTA、颈部动脉CTA、 肺动脉CTA等,图像清晰,诊断准确。
• 与CT增强扫描的区别
脑动脉的两个系统来源
• 颈内动脉系 • 端脑前2/3 • 间脑的前部
• 椎基底动脉系
• 端脑后1/3
• 间脑后部
•
脑干、小脑
•
大脑动脉环(Willis环)
• 颈内动脉系和椎-基 底动脉系吻合形成封 闭的七边形血管环。
• 意义 • 是一种代偿的潜在
装置。缺血性脑血管 疾病时,侧枝循环最 充分的供血来源。
肘前静脉团注造影剂 • 延迟时间:20-30s • 扫描时间:25-40s
股部动脉正常解剖 (anatomy of femoral artery)
• 起源:腹主动脉远端约至L4椎体下缘分出左 右髂总动脉。髂总动脉沿腰大肌内侧下行, 至骶髂关节处分为髂内、外动脉。
• 分支:
– 髂内动脉:是盆腔的动脉主干。 – 髂外动脉:经腹股沟韧带中点深面至股前部,移
假性动脉瘤
血管内支 架术后
其他病变观 察血管情况
脑动脉CTA扫描方案
• 扫描范围:自颈内动脉远端至颅顶 • 扫描方向:自下而上 • 轴位原始图像参数:层厚为1mm,重建照片
层厚为10mm。 • 图片:两张为原始轴位图片(层厚10mm),
一张为二维或三维重建图片。
一、脑的动脉 1、颈内动脉系 2、椎-基底动脉系 3、大脑动脉环
脉的
VR
狭
窄 。
冠脉CTA诊断及临床应用

冠脉CTA诊断及临床应用冠脉CTA诊断及临床应用1、引言1.1 背景1.2 目的1.3 研究意义2、冠脉CTA基础知识2.1 冠脉CTA技术原理2.1.1 扫描方式2.1.2 成像原理2.2 冠脉CTA操作步骤2.2.1 患者准备工作2.2.2 造影剂注射2.2.3 图像重建与处理2.3 冠脉CTA影像质量评价指标2.3.1 显影度和强化均匀性2.3.2 空间分辨率2.3.3 容积分辨率3、冠脉CTA的临床应用3.1 冠状动脉狭窄诊断3.1.1 冠状动脉狭窄的检测准确性3.1.2 冠状动脉狭窄的定位与分级3.1.3 冠状动脉狭窄的临床价值3.2 冠状动脉异常诊断3.2.1 冠状动脉畸形的检测与分类3.2.2 冠状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3.3 冠脉CTA在冠心病筛查中的应用3.3.1 冠脉CTA与传统冠状动脉造影的比较 3.3.2 冠脉CTA的适应症和禁忌症3.3.3 冠脉CTA的优势和局限性4、冠脉CTA影像解读4.1 冠脉CTA影像解剖结构4.1.1 冠状动脉主干及其分支4.1.2 侧支血管4.1.3 冠状静脉系统4.2 冠脉CTA影像解读的步骤4.2.1 冠状动脉评估4.2.2 斑块分析与定量化4.2.3 毛细血管成像4.3 冠脉CTA影像解读的注意事项4.3.1 心率控制4.3.2 噪声控制5、附件本文档附带以下附件:- 冠脉CTA图像示例- 冠脉CTA操作步骤流程图6、法律名词及注释6.1 冠脉CTA: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是一种无创伤性的冠状动脉检查技术,通过使用计算机断层扫描仪获取冠状动脉图像6.2 显影度:表示血管内造影剂的浓度,在冠脉CTA中用于评估图像质量6.3 强化均匀性:表示血管内造影剂的浓度分布均匀性,影响冠脉CTA图像质量的一个指标6.4 空间分辨率:表示冠脉CTA图像中可以分辨出的最小结构尺寸,用于评价图像清晰度6.5 容积分辨率:表示冠脉CTA图像中可以分辨的最小容积单位,用于评价图像细节描述能力。
颈部、下肢CTA检查技术及其临床应用

• 引言 • 颈部、下肢cta检查技术 • 颈部、下肢cta检查的临床应用 • 颈部、下肢cta检查的局限性及未来
展望 • 结论
01
引言
主题简介
颈部、下肢CTA检查技术
CT血管造影(CTA)是一种无创性血管成像技术,通过向血管内注射造影剂, 利用多层螺旋CT(MSCT)扫描并重建血管影像,以评估血管病变。
诊断颈部外伤
颈部cta检查可以快速诊断颈部外伤 引起的血管损伤,如血管破裂、血 栓形成等,为及时治疗提供帮助。
下肢cta检查的临床应用
诊断下肢血管病变
01
通过下肢cta检查,可以清晰地显示下肢血管的结构和形态,有
助于诊断血管狭窄、动脉粥样硬、血栓等血管病变。
评估下肢动脉硬化
02
下肢cta检查可以评估下肢动脉硬化的程度和范围,为制定治疗
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
颈部、下肢CTA检查技术的应用,为 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加全面、准确的血 管病变信息,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 性和可靠性。
通过颈部、下肢CTA检查,医生可以 更加精准地评估患者的病情和预后, 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 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该技术有助于实现早期发现和治疗血 管病变,降低患者发生心肌梗死、脑 卒中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
下肢cta检查技术
适应症
下肢cta主要用于诊断下肢血管病变,如动脉硬化闭塞、血栓形成、 动脉瘤等。
检查方法
与颈部cta类似,采用多层螺旋CT进行扫描,通过高压注射器注入 造影剂,然后进行三维重建,获得血管影像。
技术特点
下肢cta能够清晰显示下肢血管的结构和病变,对于诊断和治疗下 肢血管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临床应用

应使用非离子型对 比剂 , 对高危人群使用非 离子型对 比剂要
比对一般人群使用离子型对 比剂安全得多 , 在笔者 使用 的 三千多例非 离子 型对 比剂 中 , 龄 最 大 者 8 年 7岁 , 小 者 4 最 岁 , 一例 发生过敏反应 。检查结束后 , 无 嘱患 者留观 1 i , 0r n a 观察无明显不适方 准离开 。使 用对 比剂毒 副反应 临床表 现 分度及处理方法见附表 2 。在临床 工作 中 , 还会 发生对 比剂
m tn M R) 最 大 密 度 投 影 ( xm m it s ypo ci , ao, P 、 i mai u n ni r et n e t j o M P 、 面 遮 盖 显 示 (uf esao i l ,S 、 积 再 现 I)表 sr c dwds a S D) 容 a h py
重建层间隔 0 65m n在工作站 内对图像进行 三维 重建后 处理 。结 果 .2 6 T 4
例, 血管三维成像 清晰 , 清楚显示血管病 变以及病变与周 围血管结构 的毗邻 关系 , 横断面显示周 围结 构
及其异常改变 的信息。结论 C A对血管病变有较高的定位 、 T 定性 诊断价值 , 为临床诊断及外科设定 手
动脉瘤 、 下肢动脉狭窄 、 肝硬化侧肢 体循 环等疾病 , 清晰显示
血管病变的位置 、 小或范 围 、 态及 病灶与 周 围血 管结构 大 形 的毗邻关系 , 横断面 显示周 围结构 及其异 常改变 的信 息 , 为
临床诊断及外科设定 手术 方案提 供可靠 的依 据 , 高 了 C 提 T
术 方 案提 供 可 靠 的 依 据 。
【 关键词】 血管成像 ; T; C 应用 科学 技术 的发展 , 动着 时代 飞速 向前。多层 螺旋 C 推 T
头颈联合CTA扫描技术的临床应用

头颈联合CTA扫描技术的临床应用头颈联合CTA扫描技术的临床应用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影像学技术也在不断更新与完善。
近年来,头颈联合CTA扫描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于诊断神经血管疾病、评估患者治疗效果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文将对头颈联合CTA扫描技术的临床应用进行探讨。
一、头颈联合CTA扫描技术的概述CTA扫描是一种介入性检查方法,通过对造影剂进行注射,使得血管内腔显影,从而可以观察到血管的结构和形态。
头颈联合CTA扫描技术则是将头颈部的血管同时进行扫描,可以对脑部、颈部等部位的血管进行全面的观察和评估。
该技术主要使用的是64层次、128层次和256层次的多层螺旋CT设备,目前已成为一种非常成熟的医学影像学技术。
二、头颈联合CTA扫描技术的临床应用1. 诊断脑血管疾病头颈联合CTA扫描技术可以对脑血管进行清晰的成像,从而可以用于诊断脑血管疾病。
例如脑动脉瘤、脑血管狭窄等疾病,在扫描中可以清晰地显示出血管的异常情况,并能够根据扫描结果进行诊断和治疗。
此外,在研究脑血管疾病方面,头颈联合CTA扫描技术也具有很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通过扫描可以获取脑血管的相关数据,如血流速度、血管周围组织的血灌注量等重要信息,可以对研究脑血管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2. 评估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头颈联合CTA扫描技术可以更加准确地评估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
研究发现,脑卒中时脑血管的显影度和CT值的测量能够评价血管阻塞的程度,从而判断治疗的效果。
同时,此项技术还可评估脑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用于血流参数的监测和评价,有效地指导脑卒中患者的治疗。
3. 诊断颈动脉疾病头颈联合CTA扫描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诊断颈动脉疾病。
颈动脉狭窄、颈动脉夹层以及颈动脉静脉瘘等疾病,在扫描中可以清晰地区分出来。
此外,头颈联合CTA扫描技术还可以提供血管病变的三维重建图像,对病变部位和范围的评估更加准确,减少误诊的发生。
4. 评估颅面部创伤后的病变头颈联合CTA扫描技术可用于颅内、颅脑及颈部各种类型创伤患者的筛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TA的临床应用
目前,CTA在我院影像科已是比较成熟的检查项目。
CTA是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的简称,静脉注射造影剂后行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时去掉皮肤、肌肉、骨骼等不需要显示的结构,只显示三维的血管结构。
头颈部CTA应用: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头颈部血管狭窄、颅内外动脉瘤、颅内动静脉畸形、烟雾病、颈动脉体瘤。
主动脉及分支:主动脉畸形、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粥样硬化、主动脉瘤、主要分支栓塞(如肠系膜上动脉、肾动脉栓塞比较常见)。
胸部:冠状动脉成像、肺动脉栓塞。
上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狭窄。
另外可以显示各部位肿瘤与其供血血管的关系、肝硬化侧枝循环为临床医生诊断及外科设定手术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
CTA与传统的DSA检查比较具有无创、检查费用低、可操作性强等优点,根据这几年的临床应用我们觉得对有诊疗意义的患者在进行DSA检查前先行CTA检查可以起到筛查的作用,决定下一步是否有必要进行DSA检查,无需DSA检查的患者可避免不必要的创伤、降低医疗费用。
CTA也可为需要DSA检查的患者提供相应的检查数据,使DSA检查目的性更强,手术程序更简洁,方便临床医生为患者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