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思想之智慧1_图文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与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与智慧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凝聚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与智慧。
这些思想和智慧不仅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也影响了现代社会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本文将从道家、儒家和佛家三个方面讨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与智慧。
道家哲学思想以道教为代表,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并追求心灵的平静与自我实现。
其中最著名的理论是“道可道,非常道”。
道家认为,世间万物都有其本原和规律,人应该通过修炼和悟性去寻找自己的本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道家的智慧在于启发人们以柔克刚、顺应自然的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在现代社会中也被广泛应用,例如管理学中的“模糊管理”理论,强调领导者应该灵活适应环境变化,以求得最佳效果。
儒家哲学思想强调人伦之道和社会秩序的建设。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爱、义理、礼法和道德修养。
儒家主张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注重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和谐稳定。
儒家的智慧在于教导人们如何成为有德之人,在人际交往中尊重他人,并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来维护社会和谐。
这种价值观在中国社会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对社会生活和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佛家哲学思想源于印度,传入中国后融合了中国文化元素,形成了中国佛教。
佛家哲学强调人生的苦难和解脱之道。
佛家智慧教导人们如何超脱世俗的欲望,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解脱。
佛家注重心灵修行,提倡舍弃欲望和执着,通过禅定和觉醒来达到内心的平和与智慧。
佛教的影响不仅在信仰层面上,还渗透到艺术、文学和日常生活之中。
例如,禅宗艺术和茶道等都体现了佛教思想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与智慧不仅是一种文化资源,更是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借鉴。
在当今世界变化快速的背景下,我们可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以应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道家强调顺势而为,用柔克刚;儒家强调仁爱和教育的力量,构建和谐社会;佛家则教导我们超越欲望,追求内心的平和与解脱。
这些思想和智慧都对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中国哲学智慧

杜群智
我心中的中國哲學智慧
• 哲學:“愛智慧”希臘文 Philosophia是由philo和sophia兩 部分構成的,philein指愛和追求, sophia指智慧。 • 世界上哲學的分類:西方哲學,印 度哲學,中國哲學 • 哲學以人類精神的“終極關懷”為 物件,以理性為基礎,認識宇宙世 界,探索人類的精神心裡家園。
孔丘,字仲尼 (前551年—前479年)
二:儒家 ★孔子—儒家哲學的創始人 ★主要觀點: ✲仁學思想體系 “愛人” 天命論 中庸思想 ☆“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 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 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 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 為人之本與”
✲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 之言。小人不知天命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 言。 ✲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 之於比。 ✲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人性本惡”論
❃荀子認為人性有兩部分:性和偽。性是人先天的動 物本能,是惡;偽是人後天的禮樂教化,是善。性 (動物本能)的實質是各種欲望,如果順從性,人 就會為滿足欲望不擇手段,導致道德淪喪、天下大 亂。聖人知道性是惡的,所以創制禮義道德,“化 性起偽”,用偽取代性,使人變善。 ☆禮起於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 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 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以養人之 欲,給人之求。使欲必不窮於物,物必 不屈於欲。兩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起也。
★荀子:
✿哲學觀點: ✲天道觀—認為"天"就是客 觀存在的自然界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 亡。 ❈列星隨旋,日月遞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四時代 禦,陰陽大化,風雨博施,萬 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 成,不見其事,而見其功,夫 是之謂神。皆知其所以成,莫 知其無形,夫是之謂天。 荀子, 名況,字卿 (西元前313-前238) (《荀子·天論》)
彻底解读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智慧

彻底解读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智慧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深受世界关注。
其智慧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对于人们的思辨能力和生活方式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儒家、道家和墨家三个主要流派的角度,系统解读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智慧。
首先,儒家思想强调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智信五常,其中最为重要的概念就是仁。
仁者爱人,尊重他人的感受和权益,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互助。
仁义礼智信五常的实践,不仅能够促进个体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能够塑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
儒家思想中的智慧也包括了对教育的重视。
儒家提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君子,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追求的是全面发展,注重人的内外修养。
通过教育,使人具备道德修养、知识智慧和实践能力,以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才。
其次,道家思想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心灵的宁静和自由。
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即顺应自然、守持本心,不过度干预自然和他人。
道家认为,世界是一个自然的整体,人应当顺从自然法则,追求心灵的平静与自由。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处于紧张和焦虑之中,道家思想的智慧告诉我们要学会放松自己,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道家思想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无为而无不为”。
这意味着在行动中保持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不刻意追求功利和成就。
道家认为,过度追求外在的成功和名利,会使人陷入无休止的欲望中而失去内心的平衡。
因此,道家主张放下欲望,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最后,墨家思想注重实用主义和公平正义。
墨家思想强调以利为本,提倡爱人利物。
墨家认为,人们应该追求最大的幸福和最大的公平,通过实践和行动,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做出贡献。
墨家思想的智慧告诉我们,在人与人的交往中,要坚持公正和公平,尊重每个人的权益和尊严。
墨家思想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兼爱”。
兼爱即不偏袒个人或某一小群体,而是平等地对待所有人。
墨家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平等的尊重和关爱,不论其社会地位、财富和能力如何。
中国古代哲学的10大智慧,老祖宗的思想精华

中国古代哲学的10大智慧,老祖宗的思想精华一,上善若水,处下不争上善若水,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于道。
”最善的人就像水一样。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非常接近于“道”。
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待人善于真诚友爱;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在道家学说里,水为至善至柔;水性绵绵密密,微则无声,巨则汹涌;与人无争却又容纳万物。
人生之道,莫过于此。
二,大智若愚,勿恃聪明大智若愚,中国古代成语。
出自宋·苏轼经进东坡文集事略二七《贺欧阳少帅致仕启》:“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解释:才智很高而不露锋芒,表面上看好像愚笨。
同样意思的还有“大巧若拙”。
老子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致都是一个意思,只是更能表现被形容者伟大可以掌控一切的一面。
“大智若愚”,若愚,已入理悟之境;但要大彻大悟,当需守愚,守者即修行,亦即功夫。
三,淡泊恬适,明心立志淡泊明志,此句最早出自西汉初年刘安的《淮南子:主术训》。
诸葛亮的《诫子书》也有引用:“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有个清心寡欲的心态,明确自己的定向,不安定就无法实现远大理想。
四,滴水穿石,贵在坚持泰山之溜穿石,单极之绠断干。
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
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只要我们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叩响成功之门!五,厚积薄发,以柔克刚厚积薄发源于“君子厚积而薄发”一句。
意思是经过长时间有准备的积累即将大有可为,施展作为。
苏轼尝在《稼说送张琥》中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
”以柔克刚的态度用柔软的去克制刚强的,暗合道家主张的学说,顺其自然。
万物相生相克,刚劲的东西不一定要用更刚劲的征服,有时最柔软的事物才恰恰是它的弱点。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与人生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与人生智慧中国传统文化深厚而丰富,其中蕴藏着许多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以及它们对于人生的指导意义。
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一直都被视为中国智慧的精髓。
其中最重要的哲学思想之一是儒家思想。
儒家强调人际关系、社会和谐以及个人修养。
儒家思想认为,个体要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达到和谐的社会秩序。
这体现了中国人重视家庭和社会稳定的价值观。
一种与儒家思想相对的哲学思想是道家思想。
道家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强调顺其自然和追求内心的平静。
道家认为人们应该放下欲望,追求简朴的生活。
这种思想反映出中国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平衡的追求。
佛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另一个重要哲学思想,它源于印度佛教。
佛家思想强调人们应该超越欲望和痛苦,寻求内心的平静和解脱。
它教导人们要通过修行来摆脱尘世的束缚,追求精神的解放。
佛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融合了道家和儒家思想,起到了平衡和调和的作用。
除了以上提到的三种主要哲学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其他一些哲学流派,如墨家、法家和兵家等,它们也都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在家庭中,儒家思想鼓励人们尊敬长辈,关心家人,并积极参与家庭事务。
在社会中,儒家思想强调社会责任和个人奉献,鼓励人们为社会和谐做出贡献。
道家思想使人们更加注重身心健康,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佛家思想则帮助人们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保持冷静和乐观。
这些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们对中国法律和道德体系的形成以及社会治理的理念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同时,它们也为中国人民提供了一种思想框架,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
它们对于塑造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具有深远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道家思想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佛家思想强调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解脱。
中国哲学智慧

第一节儒这一名词最早见于论语雍也: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
说文解字:儒,柔也。
术士之称。
从人,需声。
荀子:儒者,法先王,隆礼义,谨乎臣子而致贵其上者也。
(荀子¡¤儒效)章太炎在国故论衡等著作中把儒分为三类:一类是广义的儒,即『达名』之儒,指术士而言;一类是狭义的儒,即『私名』之儒,指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派而言;介乎这两回者之间的是『类名』之儒,也就是从事礼乐教化的儒。
1孔子(1—4页)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先世为宋国贵族,因避内乱迁居鲁国。
父叔梁纥,母颜氏。
鲁襄公23年(前551)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
孔子三岁丧父,家道中落,早年做过管粮仓、管放牧的小官;中年时,聚徒讲学,从事教育活动。
鲁定公9年(前501年),孔子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不久迁升为小司空,次年升为大司寇,颇有政绩。
后因政治主张不得推行而弃职离鲁,周游列国14年,先后历经卫、陈、曹、宋、郑、蔡等国,鲁哀公11年(前484年),68岁时回到鲁国。
回鲁后,致力教育事业,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删修春秋。
孔子的思想学说主要汇集在论语一书中。
论语一书为孔子弟子和再传弟子所编。
后人为论语作注释的很多,主要有:三国时期何晏论语集解,南朝皇侃论语义疏,北宋邢昺论语注疏,南宋朱熹论语集注,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程树德论语集释,杨伯峻论语译注等2礼论何谓﹃礼﹄?左传¡¤隐公十一年: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
礼记¡¤曲礼上: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2-1孔子思想的出发点:恢复周代所确立的礼仪法度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八佾)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颜渊)子入大庙,每事问。
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大庙,每事问。
子闻之曰:是礼也。
(八佾)2-2如何恢复周礼?孔子认为应当从仁字入手。
中国古代哲学智慧

第一章中国古代哲学智慧第一节儒家儒家是春秋末期由孔子所创立的学派,是诸子百家之中最具影响力的学派之一。
但自秦时“以吏为师,以法为教”,直至崇尚黄老之学的汉初,儒家一度消沉。
待到西汉汉武帝时,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对策,儒家思想就开始了其在中国思想学术界的称霸之旅,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延续时间最久的学派。
此后,直至五四运动之前的2000多年间,儒家思想都还一直统治着中国的学术界。
儒家尊孔子为宗师,视其言行为最高准则。
奉《诗》、《书》、《乐》、《礼》、《易》、《春秋》为经典。
提倡仁义,重视教化,极力维护封建统治下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常关系。
孔子思想重于人事,主张忠孝仁义,实施礼制,依忠恕行事,崇尚周礼使他趋于保守,但又有改良革新的倾向,办设私学,是为万世师表。
孔子思想有极重的天命思想,但又避言鬼神之事。
孔子之后,儒学分裂,形成子张之儒、子思之儒、颜氏之儒、孟氏之儒等派,他们依据对孔子学说不同的理解各执一端,使孔子思想多面性的特点在后世之学中突显。
至战国时期,以孟子与荀子最为重要,而两人学说却有很大的区别。
孟子思想继承于子思,在人性论上,主张人性为善,以天作为最高的德性赋予者。
人“仁、义、礼、智”四端,通过尽心知性,达到与天的统一,并以此发展为“仁政”学说。
荀子不仅在人性论方面提出“性恶论”,更在天命方面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强调人对天的认识与利用。
但由于秦代与汉初统治的不同要求,儒学终无法为统治者所用,饱受压制。
汉武帝时期,中央政府的力量得到了空前的增强,武帝采用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样儒学终于迎来了其兴起之日。
而后,儒学有不断的吸收百家所长,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至此,“儒”成为了一般知识分子的通称。
汉代儒家以经学为主,两汉经学又分为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
今文经学以阐发大一统、大居正、大复仇、通三统、统三世、更化改制、兴礼诛贼等观点的“春秋公羊学”为主流,董仲舒与政治家孙弘力图将公羊学理论运用当时出现的大一统政治局面中,又经过一代代今文经学学者的推阐与实践,今文经学逐渐受到了汉朝皇帝的重视,并成为官学,在汉朝政治中处于主导地位。
中国哲学智慧41ppt课件

❖ (三)基本精神
❖ 1.天人合一、贵和尚中
❖ 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之一是强调天道与人道 合一。一方面,天道不能脱离人道而独立存 在,它必须体现为人道,通过人道来实现; 另一方面,人道也必须体现天道,在人道中 实现天道。“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 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 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文 言·乾》)儒者“因明致诚,因诚至明,故天人 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
发扬人生之道的终极关怀则把道德看得 比生命更高贵更重要,把追求“天人合 一”、“三纲领,八条目”、“内圣外 王”、“三不朽”作为精神世界的真正 依托。
这三种类型的终极关怀对生死矛盾提供 的解决方式在某种程度上都是有效的, 都在追索人生最高价值的过程中实现了 生死的超越。
中、西、印三种哲学的终极关怀在人生指 向上有着不同的特点:
关于古今中外人类终极关怀 的类型,张岱年先生认为主要 有以下三种:皈依上帝的终极 关怀、返归本原的终极关怀和 发扬人生之道的终极关怀。 皈依上帝的终极关怀就是把 宗教信仰作为基础,以上帝为最后的精神寄托; 返归本原的终极关怀就是通过追溯世界的本原, 以抽象的道来代替虚拟的上帝作为人类精神生活的最 高寄托,如哲学通过建构理性世界以观照现实世界 的方式来消除有限与无限的矛盾,等等;
❖ 由于“天”这个概念最早是与“天命” 相连的,它具有超越性与无限性,而 “人” 这个概念则代表一种主体性,同 时也是一种有限性。因此将天道与人道 联系起来,就意味着要通过人道去践履 与实现这种天道的无限性。所以,在中 国哲学中,所谓“道”不是其他,其实 就是通过人的努力与实际行动,去实现 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
导言
一、什么是哲学?人类为什么需要哲学?
(一)什么是哲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墨子》原为71 篇,现存53篇, 是墨子门徒对墨 子及墨子思想的
汇编。
墨子的思想十分丰富,对后世影响最大的, 就是他的“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伦理 观。
一个中心“兼爱”,两个基本点是 “节用”和“尚贤”
►“非攻”、“尚同”、“节葬”、“非乐”、 “天志”、“明鬼”、“非命”
孙膑“义者,兵之道也”
中国哲学思想之智慧
前美国总统访华时说过“你们以千年计 的历史,比我们以百年计的历史还要 长”
西方哲学关注:人与上帝、人与 自然的关系。
中国哲学关注:政治伦理 “重视 当下、重视伦理”。
►孔夫子的“仁者爱人” ►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 ►张载的“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老子 “福兮祸所伏”
“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誓,可谓仁之方也己”
——《论语》
孙武 “兵者,诡道也”
孙武(约公元前545-前 470),字长卿。孙武祖上 原姓陈。为逃避内部纷争, 陈厉公的儿子陈完避祸齐 国,得到齐恒公重用。经 过四世至陈无宇时官至上 大夫。陈无宇次子陈书因 功被奇景王封于乐安(今 山东北部),赐姓孙,从 此与陈姓分离。
——《史记》 “恢恢如丧家之犬,惶惶如漏
网之鱼”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论语》
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核心,就是 “仁”,而“仁”的本质就是“仁者
爱人”。
“仁”,不仅是一种伦理道德的要求,更是 他的理想人格和精神追求。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 “泛爱众,而亲仁” ——《论语·学而》 “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八佾》
“道是独一无二的,道本身包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 匀的状态,万物在这种状态中产生。万物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汽 的互相激荡中形成新的和谐体。”
选自《道德经》
二、朴素辩证法思想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选自《道德经》
老子的政治观:清静无为
按照《史记》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 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
出生和形象说法不一: 有人说“身长八尺八寸,黄色美眉,长
耳大目,广额疏齿,方口厚唇,日角月悬, 鼻有双柱,耳有三门,足蹈二五,手把十 文。周时人,李母八十一年而生。”
有人说“李母怀胎八十一载,逍遥李树 下,乃割左腋而生”。
还有一种说法是“李母昼夜见五色珠, 大如弹丸,自天下,因吞之,即有娠”。
►
孙膑(约公元前380——前310 年),齐国人。他是“兵圣”孙武的 后代,因卓越的军事才能和突出的战 争实践,被人们尊称为“兵家亚圣”。 在军事实践方面,孙膑的“围魏救 赵”、“减灶诱敌”成为军事史上的 战例典范。在军事理论方面,孙膑的 《孙膑兵法》成为全面继承和发展 《孙子兵法》的理论典范。
《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最完备、最 具权威的“第一兵书”
《孙子兵法》包含三方面思想
► 对军事地位的认识:“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 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此致;全旅为上,破旅次 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 对军事要素的认识:“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 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孟子 “舍生而取义”
仁政
►“仁政”是孟子政治学说和他的社会理想最基 本的内容,从孔子的“仁学”继承发展而来。
孟子仁政思想的特征
► 政治上:法先王,选贤才
孟子要求当政者要实施仁政,具体落实到两个方面: “法先王”,因为“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相反,“遵先王之 法而过者,未之有也”。 孟子痛恨战争,主张效法 先王,仁者无敌。二是“选贤才”。在孟子看来, 法由人制定,由人来执行,所以关键在于人。曰: “唯仁者宜在高位”,否则天下大乱。而且强调了 统治者特别是国君在实现“仁政”中的作用。“孟 子提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即,天下国家之本在于统治者个人的道德。”因此 选举贤才至关重要。
道教创始人、被后世尊称为“太上老君”, 骑青牛、御紫气、列仙班,是后人对老子 的主要刻画 》。
老子思想核心:一、对“道”的认识; 二、朴素辩证法思想。
一、对“道”的认识
“有一样东西,浑然天成,先于天成而生。虽然寂寞孤单,但它坚持独 立,不随意改变,周而复始,运行不止,可以作为天地的母亲。”对于 这种东西,“我不知道该如何称呼它,勉强称之为道”。
围魏救赵
►战国时(公元前353 年) 魏国围攻赵国 都城邯郸。赵国求救 于齐国。齐将田忌、 孙膑率军救赵 ,趁 魏国都城兵力空虚, 引兵直攻魏国。魏军 回救,齐军乘其疲惫, 于中途大败魏军,遂 解赵围。
减灶诱敌
► 公元前343年,魏国和齐国再次开战。孙 膑为了迷惑庞涓,在齐军进入魏国境内后, 一边进军,一边大造声势。第一天宿营, 他命令士兵造了可供十万人吃饭的灶台; 第二天宿营,将灶台数目减半;第三天, 减到只有三万人吃饭的样子,然后让士兵 装作逃跑,向后撤退。
老子朴素辩证法思想 :“祸兮福 所倚,福兮祸所伏”
孔子 “仁者爱人”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中国历史上 鼎鼎大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名丘, 字仲尼,是春秋时期鲁国人。 《史记》中说:“紇与颜氏女合而生孔子。” 《论语》中记载:“吾少也贱,故多能弊事。”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 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 有二人。”
► 对军事技巧的认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 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 备,出其不意”,“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墨子 “兼相爱,交相利”
墨子(公元前468 —公元前 376),名翟,关于墨子是哪 国人,有两种观点,有些学者 说他是宋国人(今天豫东鲁西 一带),另外一些学者说他是 鲁国人 。 《史记》中只是简单地说墨子是 “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 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
► 庞涓果然中计,他在追赶齐军的路上,通 过清点炉灶的数目,发现齐军已经从十万 减到三万人,心中更加得意。就甩开大队 人马,加快速度追赶。
► 谁庞涓死此树下” 的时候,他才大呼“中计!”但为时已晚。
►“乐兵者亡,而利胜者辱” ►“责仁义,式礼乐,垂衣裳,以禁争夺” ►“凡兵之道四:曰阵,曰势,曰变,曰权” ► “义者,兵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