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3.4 世界的聚落
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精品教学课件 第三章 第4节 世界的聚落

重难•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一 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
【例1】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上图是聚落的两种形式,A是 ,
B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2)什么是城市?城市有什么特点?
(3)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会产生哪些问题?
(4)什么是乡村?乡村有什么特点?
返回首页
思路分析 一般来说,城市是由乡村发展而来的。城市和乡村的本质区别在 于居民从事生产活动的方式不同,乡村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城市是 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城市人口 密集,汇聚了大量的社会经济活动,并对周围地区的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然而城市本身也存在许多问题。
返回首页
答案: (1)城市 乡村
(2)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城市人口密集;城市社会经济活动频繁,对周围地区发展起促进作用;城市
居民的居住状况相对拥挤,多高层建筑;交通线密集等。
(3)问题:交通拥堵、住房紧张、污染加剧、噪声干扰、供水不足、犯罪率
上升等。
(4)乡村是居民以农业为经济活动基本内容的一类聚落的总称,又称农村。
返回首页
2.城市聚落与农村聚落相比,其主要差异是( C ) A.人口数量有差异 B.房屋数量有差异 C.从事的生产活动方式有差异 D.人的收入有差异
返回首页
3.某地区的房屋墙体厚实,室内有壁炉或火炉,窗小或有双层玻璃,而且屋顶 大多高耸。这一地区的气候具有的特点是( B ) A.炎热多雨 B.寒冷多雨雪 C.温暖干燥 D.温暖多雨雪
文化习俗
和 环境 特点。
返回首页
4.世界各地的民居有着不同的建筑风格。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
3.4 世界的聚落七年级地理知识点

2.1世界的聚落一、聚落的形态1.聚落概念: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
2.聚落主要形式:城市、乡村(村庄、集镇)3.城市与乡村的本质区别:劳动生产方式不同/产业类型不同(城市非农业/乡村农业)4.城市特点:①人口密集②社会经济活动频繁③对周围发展起促进作用④城市居民的居住相对拥挤⑤多高层建筑⑥空间利用率高⑦交通线密集,交通发达5.城市问题: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环境破坏、污染加剧(大气、水体、噪声、生活垃圾、光污染)、供水不足、犯罪率上升。
解决措施:加强管理和保护,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
6.乡村特点:①居住地相对分散②房屋一般不高,经济实用③外围分布大片农田④乡村民居有的集中,有的分散,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山麓或公路分布⑤乡村民居体现当地的习俗和环境特点。
7.聚落的演变过程:村庄→集镇→城镇→城市→大城市(乡村)→(城市)8.民居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①主要因素:受到地形、气候、水源、交通、资源等条件的影响。
地形平坦、气候温和、水源丰富、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易形成聚落②分布状况:河流的中下游平原地区、沿海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密集,高山荒漠少有或者没有聚落,因为这些地区地形崎岖,气候干旱,经济发展落后。
9.不同地区的民居特点:①寒冷地区:墙体厚实---抵御寒风,保暖;屋顶高耸---不易积雪。
②湿热地区:墙体单薄,门窗开得大---通风散热;完备的排水系统---多雨水。
10.名词解释:冲积平原:冲积平原是由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平原地貌。
在河流的下游水流没有上游般急速,从上游侵蚀了大量泥沙到了下游后因流速不再足以携带泥沙,结果这些泥沙便沉积在下游。
尤其当河流发生水浸时,泥沙在河的两岸沉积,冲积平原便逐渐形成。
卫星城:位于大城市周围区域的小城市,因这些小城市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与太空中的卫星围绕某个中心点的分布相类似,故名卫星城。
二、世界文化遗产(人文地理)1.定义:指人类文明史和地球发展史上罕见的、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共有的具有特殊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文化产品。
(初中地理课件 湘教七上)3.4世界的聚落

北非民居有什么特色?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窗户较小 --挡风沙
平顶 ---气候干旱,
光照强
窑洞
黄土高原-----冬暖夏凉
蒙古包 草原-----逐水草而居
冰屋 因纽特人-----严寒
闽南 古厝
四合院
一、世界遗产
• 自然遗产---代表地球演化历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 代表进行中的重要地质过程、生物演化过程以及人类 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突出例证;独特、稀有或绝妙 的自然现象、地貌或具有罕见自然美地域。
2景观变化?(植被)
多→少
3生活方式?(交通.工作等)
→便利,非农产业
4聚落分布特点?
沿河,交通线分布
4聚落选择条件?
地形平坦 水源充足 交通便利
寒冷地区
• 墙体厚实,屋内建有壁炉或火炕 • 窗户比较小,有的窗户还装上双层玻璃。 • 在冬天积雪较多的地方,屋顶大多高耸。
厚实的墙体 ---抵御寒风
(C ) (A)
(A )
A.人口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
B.人们居住的房屋都不高而且宽敞
C.有的集中,有的分散
D.聚落内多农田景观
读某地传统民居示意图,完成3~4题。
3.图中表示的聚落形式是
A.城市
B.都市
C.乡村
D.集镇
4.该传统居主要反映的地理环境特征是
A.炎热多雨的气候
B.炎热干旱的气候
C.崎岖的地形
D.寒冷潮湿的气候
高耸的屋顶 ---不易积雪
湿热地区
• 民居墙体相对单薄 • 门窗开得较大 • 建有较完善的排水系统。
倾斜的屋顶 ---降水多;
墙体单薄,门窗大 ---利于通风散热,可以
保持屋内干爽。
3-4世界的聚落(课件)2021-2022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湘教版)

02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威尼斯是一个美丽的水上城市,它 建筑在最不可能建造城市的地方— —水上,威尼斯的风情总离不开 “水”,蜿蜒的水巷,流动的清波, 它就好像一个漂浮在碧波上浪漫的 梦,诗情画意久久挥之不去。
巴黎许多著名的建筑就分布在塞纳河两 岸,岸上的座座建筑色彩分明,卢浮宫、 巴黎圣母院、埃菲尔铁塔、协和广场、 市政厅等名胜都可以尽收眼底。连接两 岸的风格各异的桥梁也一座座迎面扑来, 使人目不暇接。
数量多、类型齐全
数量少、类型不齐全
工业生产、商业 活动、行政管理、 文化娱乐
农业、牧业、渔业等
城市有什问题?
污染加剧
供水不足 住房紧张
交通拥堵
噪声干扰
犯罪率上升
城市问题
8
请选择聚居地的地形条件,并说出选择理由。
荒
河
湖
漠
流
泊
请选择土壤条件
盐碱地
荒漠土
黑土地
请选择气候条件
终年高温多雨
全年温和而湿润
终年严寒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温和少雨
终年炎热干燥
聚落的形成与环境密切相关……
水源充足
土壤肥沃
自然资源丰富
交通便利
其他
地形平坦
寒带地区
寒冷地区的民居墙体厚实, 屋内建有壁炉或火炕,窗户 比较小,有的窗户还装上双 层玻璃。在冬天积雪较多的 地方,屋顶大多高耸。
热带雨林地区 热带雨林
竹楼
沙漠地区
窗户较小,房屋多采用石材 和泥土修建,墙体较厚实, 平顶。这与北非气候干旱, 光照强,气温高有关。
托莱多——西班牙古城,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西递和宏村是安徽南部民居中 最具有代表性的两座古村落, 它们以世外桃源般的田园风光、 保存完好的村落形态、工艺精 湛的徽派民居和丰富多彩的历 史文化内涵而闻名天下。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4《世界的聚落》说课稿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4《世界的聚落》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世界的聚落》是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聚落的概念、分类、发展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聚落特点,认识聚落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针对聚落这一概念,学生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实例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对于不同地区的聚落特点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可能没有直观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借助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思考。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聚落的概念、分类及其发展;认识不同地区的聚落特点;分析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例,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地理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地理核心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聚落的概念、分类及其发展;不同地区的聚落特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分析;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地理现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世界各地的聚落图片,引发学生对聚落的兴趣,导入新课。
2.知识讲解:介绍聚落的概念、分类及其发展,引导学生了解聚落的基本特征。
3.案例分析:展示不同地区的聚落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聚落的特点,培养学生地理观察能力。
4.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地理现象。
5.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化学生对聚落及其与环境关系的认识。
6.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概念:人口集聚、住宅密集、设施完善的地方•分类:乡村聚落、城市聚落•发展:历史悠久、不断发展、适应环境•特点:各地聚落有其独特特点•环境关系:聚落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适应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通过课堂表现、练习题和课后作业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
湘教版初中地理七上3.4《世界的聚落》 课件 (共58张PPT)

皖南民居
民居多楼房,造得比较高 耸。白墙黑瓦,镶嵌在幽隐的 青山之中,安谧、秀雅,景色 如画,美不胜收。皖南民居的 建筑物比较封闭,从外面看去, 除了大门以外,只有几个很小 的窗子,其余都是高高的白粉 墙。而山墙上往往造出很规则 而又很美的马头墙,即顶部造 出高高低低的墙脊,形象很有 节奏感。其实这种做法,其目 的不是为了好看,而是为了防
你还知道其他的世界文化遗产吗?
兵马俑
长城
故宫
布达拉宫
意 大 利 斜 塔
雅 典 卫 城
埃及法老像
澳大利亚艾尔斯巨石
罗 马 竞 技 场
山 西 的 平 遥 古 城
农村
首都—北京 行政中心城市
商业城市
工业城市
交通城市
旅游城市
牧村
渔村
农村 以种植业为主
人口稠密区及其人口众多的原因, 人口稀疏区及其人口稀疏的原因?
亚洲东部 农
沙漠地区 (干)
四 亚洲南部 业 四 雨林地区 (湿)
密 欧洲
工 疏 高纬度地区(冷)
北美东部 业
高原山区 (高)
1、请在下列各组地区中选择你认为最合适
定居的地方,并说明理由
(1)青岛
青藏高原
(2)天津
乌鲁木齐
(3)南极
亚马孙平原
(4)华北平原 东北平原
2、完成52页活动。
1、哪些因素有利于聚落的 形成、发展和分布呢?
水源充足
地形平坦
聚落
土壤肥沃
?
资源丰富 交通便利
密集区
聚 落 稀疏区
工农业发达的 平原地区
高山、荒漠地区
不同气候影响下,聚落的居民 建筑有何特点?
平房 为主
人口 人口 经济 房屋 交通 聚落 ……
地理3-4《世界的聚落》课件(湘教版七年级上)

乡村的分布:乡村民居有的集中, 有的分散,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 山麓或公路、铁路分布。
城市的分布:城市是由乡村发展
而来的,在干流与支流汇合处,或 河流入海处,往往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水源充足 地形平坦
交通便利
聚落
土壤肥沃
• 世界各地的民居有着不同的建筑风格。这 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 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
生产活动
城市
乡村
道路密集 道路稀疏
稠密 稀疏
密集 、高 稀疏、矮
非农业 农业
大
水
气
体
污
污
染
染
交
噪
通
声
拥
污
挤
染
生 活 垃
住 房
圾
拥
污
挤
染
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看左图分析下列问题: 1.图中①②③三处属于哪种 类型的聚落? 2.三处聚落的选址有什么共 同点?除此而外,你知道乡村 还分布在哪些地方? 3.三处最有可能发展成为城 市的是哪一处?为什么?除此 而外,你知道哪些地方还分布 有较大的城市? 4. 综上所述,影响聚落形成 和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4、下列各组地区中选择你认为最适合
定居的地方
A长江中下游平原 B内蒙古高原
C青藏高原 D 亚马孙平原
5、看东南亚的民居有什么特色, 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大多建在水上,门窗开的大,房顶有 坡度,它有利于排水,通风。)
6、读下图,北非的民居的屋顶大多是平顶。
这是为什么?
• 北非气候干旱,屋顶建成平顶还可晾晒农 产品。
你能解释下面两种民居建筑特色形成的原因吗?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4《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4《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4《世界的聚落》一课,主要介绍了聚落的概念、分类、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世界各地聚落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聚落这一概念,他们可能在生活中有所接触,但对其分类、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掌握聚落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聚落的概念、分类、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方法,培养学生对聚落特点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下聚落的尊重和理解,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聚落的概念及其分类。
2.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3.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直观地认识聚落。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聚落为例,分析其特点、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与环境的关系。
3.小组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地图册或地球仪。
3.教学PPT。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世界各地的聚落景观,引导学生关注聚落这一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聚落的概念、分类,以及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通过PPT展示相关知识点,让学生对聚落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以具体的聚落为例,分析其特点、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与环境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并进行讲解。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聚落知识的理解。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关注聚落与环境的关系,讨论如何保护和发展聚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湿热地区的民居墙体相对单薄,门窗开得较大,并建有较 完善的排水系统。
湿热地区雨水多, 所以有较完备的排水 系统;墙体单薄,门 窗开得较大,利于通 风散热,可以保持屋 内干爽。
读图,想一想,东南亚民居有什么特色?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 有什么关系?
文物、建筑群、遗址
二、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和价值
二、如何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1、控制工业污染对历史性建筑的侵蚀。 2、在著名文化遗产周围禁止修建高大的现代化建筑物。 3、避免过度旅游活动对文化遗产的破坏。 4、重大工程处的文化遗产进行迁移。
城市 聚落的形态
乡村
聚落和地理环境的关系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1.有关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干栏式民居, 高脚、窗大、 墙体薄。有利 于排水散热, 在热带地区的 海岸或河边造 房,方便乘船 生活。
读图,想一想,北非民居有什么特色?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 什么关系?
窗户较小,房 屋多采用石材和 泥土修建,墙体 较厚实,平顶。 这与北非气候干 旱,光照强,温 差大、风沙大有 关。
一、世界文化遗产的种类
(D)
A.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是聚落
B.只有几十人的小村庄不能称为聚落
形成了聚落
2.关于城市聚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A.人口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
B.人们居住的房屋都不高而且宽敞
C.有的集中,有的分散
D.聚落内多农田景观
读某地传统民居示意图,完成3~4题。
3.图中表示的聚落形式是
A.城市
B.都市
C.乡村
D.集镇
4.该传统居主要反映的地理环境特征是
A.炎热多雨的气候
B.炎热干旱的气候
C.崎岖的地形
D.寒冷潮湿的气候
( C) ( A)
福建土楼 200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丽江古城 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第四节:世界的聚落
一、聚落概念
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 从规模上看,聚落有大有小,大到人口上千万的巨型 都市,小到只有几十个人的村庄。
聚落的形式:城市和乡村(集镇和村庄)
城市
集镇
村庄
二、城市
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 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 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城市人口密集 房屋密集,多高层建筑 居民的居住相对拥挤 交通线密集 社会经济活动频繁 对周围发展起促进作用
交通拥堵
住房紧张
污染加剧
噪声干扰
供水不足
犯罪率上升
三、乡村
居民以农业经济活动 为基本内容的一类聚落 的总称,又称农村。
规模比较小的居民点 叫做村庄,规模比较大 的居民点叫做集镇。
居住地相对分散。 乡村的房屋一般不高。 乡村的外围分布大片农田。 乡村民居体现当地的习俗和环境特点。
寒冷地区的民居墙体厚实,屋内建有壁炉或火炕,窗户比较 小,有的窗户还装上双层玻璃。在冬天积雪较多的地方,屋顶 大多高耸。
敦煌莫高窟 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秦陵兵马俑 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北京人遗址 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当你对自己诚实的时候,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欺骗得了你。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信任就是关于进言的信任。——培根 你只管活你自己的,不必去介意别人的扭曲与是非。 人生道路上既有坦道,又有泥泞;既有美景,又有陷阱,只有坚定信念又勇往直前的人才能到达胜利的终点。 不要刻意去猜测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没有智慧与经验的正确判断,通常都会有错误的。 人工智能和天然愚蠢无法相提并论。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让死人去埋葬死人吧,我们既然有生命,我们就应当活下去,而且要活得幸福。 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要了解一个人,只需要看他的出发点与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其实失败是一团没经处理的陶泥,只要它敢于在灼热的窑中翻滚,出窑后,便是一件可居一指的陶瓷。 学校里的考场上可以有59分,人生的考场上决不允许不及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