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而知之谓之神,中医教你望舌诊断疾病的原理

合集下载

舌诊百度百科

舌诊百度百科

舌诊百度百科编辑词条观察舌头的色泽、形态的变化来辅助诊断及鉴别的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

舌诊,诊断学名词。

为望诊重点内容之一。

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客观指标。

舌为心之苗,脾之外候,苔由胃气所生。

脏腑通过经脉与舌相联系,手少阴之别系舌本,足少阴之脉挟舌本,足厥阴之脉络舌本,足太阴之脉连舌本,散舌下,故脏腑病变,可在舌质和舌苔上反映出来,舌诊主要诊察舌质和舌苔的形态、色泽、润燥等,以此判断疾病的性质、病势的浅深、气血的盛衰、津液的盈亏及脏腑的虚实等。

曹炳章《辨舌指南》:“辨舌质可辨脏腑的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

”进行舌诊时应将舌质和舌苔辨证结合,一般情况下二者反映病变是一致的,但也有不一致现象出现,这就需要综合分析,全面衡量,参考其他证候,做出正确的判断。

主病及相关研究:正常舌象:舌体柔软,活动自如,颜色淡红,舌面铺有薄薄的、颗粒均匀、干湿适中的白苔,常描写为“淡红舌、薄白苔”。

观舌,主要是观察舌质和舌苔两个方面的变化。

舌质,又称舌体,是舌的肌肉脉络组织。

舌苔,是舌体上附着的一层苔状物,有胃气所生。

所谓“胃中生气”是指脾健运化,胃主受纳(即认为是人体消化机能正常),脾胃生理功能正常则舌上可现一层薄润的舌苔。

机体在疾病病理变化过程中,阴阳的盛衰,气血的调和,津液的存亡,均可直接反映在舌苔变化中,察舌苔的变化,即可知脏腑盛衰(内脏器官病变)、病邪凶吉进退(疾病严重程度)。

图解:裂纹舌:舌面见多少不等,深浅不一,形状各异的裂纹,称裂纹舌。

主病及相关研究:裂纹舌多为阴虚热盛之证。

裂纹舌主病:(1)热盛伤阴,多为红绛舌有裂纹;(2)血虚不润,多为淡白舌有裂纹,(3)脾虚湿浸,多舌质淡白胖嫩,边有齿痕,又有裂纹。

治宜滋补阴精,益气生津;补脾渗湿;补阴泻火;清热润燥。

另外,裂纹舌指舌质之裂纹,也指舌苔之裂纹;在辩证时,应从苔的干润来辨,若因干而裂,为外感疾病热灼津伤,燥热严重。

若苔上有津而裂,多为气虚所致。

现代研究认为舌上浅裂纹主要是由于舌粘膜萎缩,使舌的纵纹或横纹透出表面而形成,舌的深裂纹则为较严重的舌萎缩性病变,使舌上皮层失去正常结构,部分乳头变扁平而融合,部分则萎缩断裂形成裂纹,在其下可见到有增厚的疤痕收缩现象。

望舌原理与临床诊病

望舌原理与临床诊病
5 舌 与 症 的 相 互 参 照 舌 象 虽 然 能 够 比较 客观 而且 灵 敏 地 反 映 内在 疾 病 的多 种变化 , 它反 映范 围和程度仍 然有 限, 但 必须通过望舌与其 他 症 状 相 互参 照来 加 以鉴 别 , 能得 出正 确 的 判 断 。 总之 , 才
在 , 临床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对 3 望 舌诊 病 舌分舌质和舌苔两个方面。 一般舌质反 映正气情况 , 脏
为 气 滞 血瘀 。青 紫 舌 常 见 于 慢 性支 气 管 炎 、 部 疾 病 、 血 肺 充 性 心 力 衰竭 、 硬 变 等疾 病 。 肝 另外 , 舌色长期呈 暗红或紫色 , 要警惕癌症。 食管癌 、 贲
人 体 的 五脏 六 腑 通 过 经 络 和经 筋 的循 行 ,直 接断意义更加具体。 实践证 明 ,舌象 的变化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正气的盛 衰 , 邪 的 深 浅 , 气 的 性 质 , 情 的 进 退 , 病 的 转 归 和预 病 邪 病 疾
后 , 临 床 治 疗具 有 重 要 意 义 。我 们 要 正 确应 用 舌 诊 , 好 对 更
中国中医药咨讯

21 0 0年 1 2月上 第 2卷 第 3 4期
De e e 2 0 c mb r 01 V0 . No 3 I 2 .4
86 ・
Ju n l fC iaT a io a ieeMe iieIfr t n o r a hn rdt n l o i Chn s dcn nomai o
地服 务于 临床 。
参 考 文 献
[] 强. 1刘 中医 诊 断 十 四法 [ l 京 : 盾 出 版 社 ,94 1 3 . Mil 金 1 9 3— 8 [ ] 娟 萍 , 凤 霞 等 . 医 临 床 舌 诊 图谱 【 . 京 : 学 技 术 出 版 2苏 吉 中 M] 北 科

中医望诊如何把握病情变化

中医望诊如何把握病情变化

中医望诊如何把握病情变化中医望诊,作为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等方面,来判断病情的变化。

这一古老而神奇的诊断技术,蕴含着丰富的医学智慧和实践经验。

望诊首先要看的是“神”。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包括神志、精神状态等。

一个神志清晰、反应灵敏、目光明亮有神的人,通常身体状况较好。

反之,如果患者神志不清、精神萎靡、目光呆滞,则可能提示病情较重。

比如,在高热患者中,如果出现烦躁不安、神志不清,可能是热入心包的表现;而久病卧床的人,突然精神好转、目光有神,可能是所谓的“回光返照”,并非病情好转的迹象,而是病情恶化的征兆。

其次是望“色”。

面色是人体脏腑气血盛衰的外在反映。

正常人面色红润而有光泽。

面色苍白多为气血不足,常见于贫血、失血过多的患者;面色发黄可能是脾胃虚弱,运化失常,导致气血生化无源,或者是肝胆湿热、胆汁外溢,出现黄疸;面色发青多为寒证、痛证、血瘀,如寒邪凝滞导致的胃脘疼痛,患者可能面色发青;面色发黑多与肾虚、水饮内停有关,如慢性肾病患者,由于肾的代谢功能失常,可能出现面色黧黑。

除了面部,望肤色也能提供重要信息。

皮肤发红、发热,多为热证;皮肤苍白、发凉,可能是寒证或阳虚。

皮肤出现黄疸,要考虑肝胆疾病;皮肤出现瘀斑,可能是血瘀或出血性疾病。

在望色时,还需结合患者所处的环境、季节以及种族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以免误诊。

望“形”也是关键的一环。

观察患者的形体胖瘦、强弱,可以了解其体质和正气的盛衰。

形体肥胖的人,多痰湿,容易患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形体消瘦的人,多阴虚、血虚,常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如肺结核、肿瘤等。

此外,还要观察患者的动作、姿态。

肢体屈伸不利、活动受限,可能是经络阻滞、关节病变;行走不稳、震颤麻痹,可能与脑部疾病有关。

望“态”主要是观察患者的动静姿态和体位。

比如,患者喜欢仰卧,多为实证、热证;喜欢蜷缩侧卧,多为虚寒证。

坐而喜伏,多为肺虚少气;坐而喜仰,多为肺实气逆。

中医-望闻问切

中医-望闻问切


断出有关病证。如畏缩不欲去衣,是恶寒的
2.望姿态
表现,为表寒或里寒证;欲揭衣被,是恶热 ,为表热或里热证;想见人而又喜寒凉,多
为阳证;怕见人而喜温,多为阴证。
• 从坐卧姿态也可推断人体阴阳消长和正邪盛
衰的情况。如卧而蜷曲,喜向里,多为阳虚
寒证;卧而袒露,喜向外,多为阳盛热证;
坐而喜伏,多为肺虚少气;坐而喜仰,多属
语声低微,反应迟钝,甚至神志不清,循衣摸床,或

卒倒而目闭口开,手撒遗尿等。表示正气已伤,病情 较重,预后不好。

3、假神常见于久病、重病精气极度衰弱的病人。如
原本神识昏糊,突然神志清楚;原来不多言语,语
声低微,突然转为言语不休,声音响亮;原本面色
晦暗,突然颧[quán]红如妆;原本毫无食欲,忽然食
• 明代医学家张景岳在总结前人问诊要点的 基础上写成《十问歌》,清代陈修园又将 其略作修改补充为
•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 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
•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 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精选2021版课件
14
华佗精心问“病”情
• 有一次,一位病人请华佗看病。
华佗问病人身体各部位最近有什么
异常,病人叹着气,脸上流露出悲
伤的样子,对华佗说:“十几天前
,我感觉腹中刺痛,最近几天,眉
毛头发几乎掉光了。大夫,您看我
这是什么病?”华伦仔细检查了病
人腹部,说:“你这是脾腐烂了一
半,必须动手术切除。”于是让病
人服用“麻沸散”,然后进行开腹
• 扁鹊将中医诊断方法 概括为: 望以目察、闻以耳占 、问以言审、切以指参的望闻问切--- 四诊法, 并 认为“明斯诊道,识病根源,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

望、闻、问、切 简称四诊

望、闻、问、切 简称四诊
寒冷感觉—寒痹
腰部酸痛—多属肾虚
3、胸胁脘腹痛
胸痛—辩寒
热证
咳痰带血— 肺热 反胸射痛胸反部射;背咳部痰, 背稀痛—白胸痹寒证
胁 两胁胀满不适、窜痛、叹息— 肝气不
痛 胁痛气短、不能平卧—多是胸有
积水
脘痛—辩热寒证
胃胀清嗳水气、、吞得酸冷、则吐甚—寒痛 心烦、得冷则舒—热痛
腹痛—辩 热寒证
绞舒痛、、作便呕溏兼、胸身部热胀、满心不烦—湿热 腹痛绵绵、便稀肢冷、胃寒—寒湿
望、闻、问、切 简称四诊
The Four Diagnostic Methods in TCM
• Observation
•Auscultation and Olfaction
• Interrogation
• Palpation
Observation
就是通过大夫的眼睛 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等 变化。

濡脉模式图
沉脉— 脉位低沉,轻轻触按不能察
觉, 稍用力也不明显,须重按方

主病—摸主清里(证如石沉 沉投而而水有无) 力力— —里里实虚


沉 沉脉模式图
皮下 骨
2.按脉博的搏动快慢 分
迟脉 数脉
迟脉— 一息三至(约60次以下/分)
浮而迟— 表寒
主病—主寒证
沉而迟—里寒 迟而有力—寒冷积滞
Texture
气血的盛亏。
正常舌质— 淡红而润,颜色不深不
浅,
淡白—主虚、主寒
淡而瘦—血虚 淡而胖—气虚
阳虚
鲜红—主热
鲜红苔黄—实热

虚热证
鲜红无苔
舌裂苔剥
红绛—主热盛
见于热毒极盛证。 如:严重传染病

舌诊

舌诊

舌诊李银河舌诊是观察病人舌质和舌苔的变化,以诊断疾病的方法。

是望诊的重要内容,是中医诊法的特色之一。

第一节舌诊的概说一、舌的形态结构舌为一肌性器官。

由粘膜和舌肌组成,它附着于口腔底部,下颌骨,舌骨,呈扁平而长形。

其主要功能是辨别滋味。

调节声音,拌和食物,协调吞咽。

二、舌诊原理舌与脏腑、经络,气血,津液有着密切的关系,舌为心之苗“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能知“五味”,手少阴心经之别系舌本,心主血脉,而舌的脉络丰富,心血上荣于舌,故人体气血运行情况,可反应在人体舌质的颜色上,心主神明,舌的运动受心神的支配,因而舌的运动是否灵活自如,语言是否清晰,与神智密切先关,可以反应心神的病变,,脾开窍于口,舌居口中,舌苔是由胃气蒸发谷气上承于舌而成,与脾胃运动功能相应,“脾胃为中土,邪入胃则生苔,如地上生草也”舌体赖气血充养,所以舌象能反应气血的盛衰,而与脾主运化,化生气血的功能直接相关。

脏腑的病变反应于舌面,舌质侯五脏病变为主。

侧重血分;舌苔侯六腑病变为主,侧重气分,舌尖多反应上焦心肺病变,舌中多反应中焦脾胃病变;舌根多反应下焦肾的病变,舌两侧多反应肝胆病变。

肾:在舌根,苔厚剥落多为肾虚、女性为肾亏。

脾(胃)苔厚腻,脾失健运所致,湿浊,痰饮,食积。

肝胆:两边红赤齿状乳凸多为肝胆病。

心肺:红赤有溃疡多为心火上炎三、舌诊的方法:望舌的顺序先看舌尖,再看舌中,最后看舌根,先看舌质,再看舌苔。

观察其颜色、光泽形状及动态。

动作要快捷,可重复看。

四、舌诊的内容和正常舌象舌诊主要是观察舌质和舌苔两个方面的变化,舌质是指肌肉脉络组织,为脏腑气血之所荣,望色质包括舌的颜色、形状和动态,以诊察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舌苔是指舌面上附着的一层苔状物,是胃气上升所生。

望舌苔包括诊察苔质和苔色两个方面的情况,以诊察病邪的性质深浅,邪正的消长“观舌质可验其正之阴阳虚实,审苔垢即知邪之寒热浅深。

”正常舌象的主要内容是:舌体柔软灵活,舌色淡红明润,舌苔薄白均匀,苔质干湿适中,简称淡红色薄白苔。

中医看病的技巧和方法

中医看病的技巧和方法

中医看病的技巧和方法如下是有关中医看病的技巧和方法:一、“以神会神”,直透深心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信息交流,除了语言外,还需要心灵沟通,故望诊之中首重望神。

望诊虽有望全身、望局部、望舌、望排泄物、望指纹等内容,但能否一望便知,关键是医生要有犀利的目光,“以神会神”,善于捕捉病人的眼神,直透身心,抓取第一印象。

特别是对身心疾病、功能性疾病及亚健康状态的患者。

“以神会神”这种提法见于清代石寿棠《医原•望神须察神气论》,其曰:“望而知之谓之神,既称之曰神,必能以我之神,会彼之神。

夫人之神气,栖于两目,而历乎百体,尤必统百体察之……人之神气,在有意无意之间流露最真,医者清心凝神,一会即觉,不宜过泥,泥则私意一起,医者与病者神气相混,反觉疑似,难以捉摸。

此又以神会神之妙理也。

”说明医者在望诊时,要在刚一接触病人的瞬间,病人还未注意(有意无意之间)时,静心凝神,明察秋毫,在非常短暂的时间内直视病人的目光,并通过心灵的窗户,直透病人内心深处,从而窥探并掌握病人内部病情变化的信息。

因此,望诊时要求医者用神专一,明察秋毫,善于用己之神去察他人之神,以自己的意识与病人的意识进行交会、交流、沟通,从而获得病人神的有无、衰旺,内心深处的忧伤、悲愤、思恋以及内部脏腑功能活动表现的真实情况等。

因为人为万物之灵,富有思想、感情,当病人发现医生在注视自己时,往往会表现拘谨,有所掩饰,影响其神的真实情况。

而医生如果过于用意,进行长时间的观察,也往往容易产生主观想法,而影响了观察所得,反而不易作出正确的判断。

所以,望神的最佳时机是医生刚一接触病人的瞬间,病人尚未注意、毫无拘谨、没有掩饰的时候,此时所表现的神气、内心深处的活动才最为可靠。

周老强调,这种“一会即觉”、“以神会神”的能力,是中医望诊的重要技巧之一,需要平时在临床和生活实践中不断加以训练才能逐步获得。

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所载扁鹊能“视见垣一方人,以此视病,尽见五脏癥结,特以诊脉为名耳”来看,若能从“以神会神”、洞悉细微上不断加以训练,进而发展到能“尽见五脏癥结”的水平,则起死回生、“拯黎民于水火”,完全有可能如探囊取物,不费吹灰之力。

【珍藏】舌诊图谱,图文对照

【珍藏】舌诊图谱,图文对照

【珍藏】⾆诊图谱,图⽂对照⾆诊脏腑部位分属图据《内经》记载,⾆的不同部位能反映不同脏腑的病理变化,在临床上有⼀定参考意义。

⾆尖候上焦⼼肺的病变;⾆中部候中焦脾胃;⾆根候下焦肾;⾆两侧候肝胆。

《伤寒指掌 · 察⾆辩证法》还有“⾆尖属上脘,⾆中属中脘,⾆根属下脘”的说法。

⾆⾊篇1、正常⾆正常⾆象的特征是:⾆⾊淡红鲜明,⾆质滋润,⾆体⼤⼩适中,柔软灵活;⾆苔均匀、薄⽩⽽润,简称“淡红⾆,薄⽩苔”。

正常⾆下络脉仅隐隐可见,呈紫红⾊线状,绝不粗胀。

⼤多为单枝⼲,络脉直径最粗不超过2.7mm,长度⼤多不超过⾆尖与⾆下⾁⾩连线的3/5。

2、淡⽩⾆淡⽩⾆多见于阳虚寒盛、⽓虚⾎少之证。

本图⾆⾊淡⽩,⾆苔薄⽩⽽润,提⽰⽓⾎两虚。

3、枯⽩⾆⾆⾊及龈、唇皆⽆⾎⾊,称为“枯⽩”。

本图⾆⾊枯⽩,⾆⼲皱缩,⽆⼒伸出,是⾆⽆神⽓的表现。

提⽰精⽓衰败,病情危重。

4、红⾆红⾆见于外感热盛或阴虚⽕旺之证。

本图⾆⾊较红,⾆苔薄黄,⾆质纹理粗糙,提⽰⽓分热盛。

5、⾆尖红⾆尖红多见于⼼⽕上炎,上焦有热之证。

本图⾆尖红⾚起刺,其余部位淡红⽽润。

提⽰上焦热盛。

6、红绛⾆(1)⾆⾊深红,称为“绛⾆”,为热盛之象。

在外感病为邪热⼊营的标志;在内伤杂病阴虚⽕旺重症亦较多见。

本图⾆⾊深红偏暗,⾆⾯有叶脉状浅裂纹,苔少。

提⽰热盛、⽓⾎壅滞,正⽓已伤。

7、红绛⾆(2)本图摄⾃慢性胃⽕患者,⾆⾊红绛,⾆⼲⽆苔,⾆⾯上有浅裂纹。

提⽰内热炽盛,胃阴枯涸,胃⽓⼤伤。

8、红绛⾆(3)⾆⾊红绛,⾆⾯苔少,⾆前部有较多红点(即菌状乳状充⾎),提⽰邪热炽盛,⽓阴两伤。

9、青紫⾆⾆⾊青紫,由⽓⾎运⾏不畅所致。

本图患者为慢性⽀⽓管炎继发感染、肺⽓肿、⼼⼒衰竭,⾆⾊紫暗,苔⽩腻。

提⽰痰饮内停、肺肾⽓虚,⾎⾏瘀滞。

10、淡紫⾆淡紫⾆多见于阳虚阴盛之证。

本图患者为肺原性⼼脏病,⾆淡紫,苔薄⽩⽽湿润。

提⽰阳⽓不⾜,⾎⾏不畅。

11、淡紫淤堵⾆本图患者⽉经不调(痛经),⾆⾊淡紫,⾆上有较多紫⾊瘀点,⾆苔薄⽩⽽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望而知之谓之神,中医教你望舌诊断疾病的原理,判断患者身体问题
舌诊是中医诊法的特色之一,那么为什么中医大夫可以通过舌头来诊断疾病,下面就和中医专家一起来了解一下舌诊的原理吧:舌为肌性器官,有黏膜和舌肌组成,它附着于口腔底部、下颌骨、舌骨,呈扁平而长形。

其主要功能是辨别滋味,调节声音,拌合食物,协助吞咽。

舌由肌肉、血脉和经络所构成,三者都与脏腑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一、舌可反应心、神的病变
1.舌为心之苗,手少阴心经之别系舌本。

因心主血脉,而舌的脉络丰富,心血上荣于舌,故人体气血运行情况,克反映舌质的颜色上。

2.心主神明,舌体的运动又受心神的支配,因而舌体运动是否灵活自如,语言是否清晰,与神志密切相关。

故舌可反映心、神的病变。

二、舌可反映脾胃的功能状态
舌为脾之外候,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舌居口中司味觉。

舌苔是禀胃气而生,与脾胃运化功能相应,故舌可反映脾胃的功能状态;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舌象亦是全身营养和代谢功能的反映,代表了全身气血津液的盛衰。

三、舌可反映其他脏腑的病变
1.肝藏血、主筋,足厥阴肝经络舌本。

2.肾藏精,足少阴肾经循喉咙,挟舌本。

3.足太阳膀胱经经筋结于舌本。

4.肺系上达咽喉,与舌根相连。

5.其他脏腑组织,由经络沟通,也直接、间接与舌产生联系,因此,脏腑的病变亦必然通过经络气血的变化而反映于舌。

四、脏腑的病变反映于舌,具有一定的规律
1.舌质多候五脏病变,侧重血分。

2.舌苔多候六腑病变,侧重气分。

3.舌尖多反映上焦心肺的病变。

4.舌中多反映中焦脾胃的病变。

5.舌根多反映下焦肾的病变。

6.舌两侧多反映肝胆的病变。

7.另外还有“舌尖属上脘,舌中属中脘,舌根属下脘”的说法。

五、舌可反映气血津液的盛衰
舌为血脉丰富的肌性组织,有赖气血的濡养和津液的滋润。

舌体的形质和舌色与气血的盈亏和运行状态有关。

舌苔和舌体的润燥的多少有关。

舌下肉阜部有唾液腺腺体的开口,中医认为唾为肾液,涎为脾液,为津液的一部分,其生成、输布离不开脏腑功能,尤其与肾、脾胃等脏腑密切相关,所以通过观察舌体的润燥,可以判断体内的津液的盈亏及邪热的轻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