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的行为学特点
猪的行为学特点名词解释

猪的行为学特点名词解释猪是一种智力高、感知敏锐的哺乳动物,它们具有丰富而有趣的行为学特点。
研究猪的行为学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它们的习性和需求,为猪的养殖和福利提供更科学的指导。
下面将对一些重要的猪的行为学特点进行名词解释。
1. 社会性:猪是高度社会性动物,它们喜欢生活在群体中。
野猪通过组成家族群或群落来加强合作,提高自身的生存和繁衍能力。
在养殖环境中,猪的社会性需要得到认可和满足,提供适当的社交空间和社交刺激,以减少猪之间的压力和竞争。
2. 活动行为:猪是好动的动物,喜欢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它们通常喜欢在地面上寻找食物,通过探索和翻动土壤来发掘潜在的食物资源。
在养殖环境中,为猪提供足够的空间以及丰富多样的环境刺激,可以满足它们的活动需求,促进其身心健康。
3. 母仔关系:猪具有较为紧密的母仔关系。
幼猪出生后会在繁殖母猪的陪同下生活,通过亲子互动来建立亲密的关系。
母猪会给予幼崽保护和照顾,指导它们适应环境。
在养殖中,为了保持猪的福利,我们应该尽量模拟和保护母仔关系。
4. 嗅觉和味觉:猪具有非常敏锐的嗅觉和味觉。
它们可以通过嗅觉辨别出臭气、食物的气味和他猪的信息。
这也是猪在寻找食物时采取挖掘和翻动土壤的行为的原因。
在养殖中,饲料的味道和嗅觉刺激对猪的食欲和摄食行为起到重要作用,妥善管理和调整饲料的属性是提高猪的生产性能的关键。
5. 运动和玩耍:猪是活跃和好奇的。
它们会通过奔跑、跳跃和打滚等方式表达兴奋和好玩的心情。
在养殖环境中,为猪提供足够的运动空间和丰富的玩具,可以激发它们的天性行为,减少压力和无聊,提高猪的福利。
6. 预测性行为:猪在一些特定情况下会表现出预测性行为。
比如,当它们感到恐惧或焦虑时,会有寻求安全的行为,比如聚集在一起或寻找遮蔽物。
这种行为有助于猪应对压力和适应新环境。
在养殖环境中,减少刺激和威胁,提供安全感的环境和设施是保障猪福利的重要方面。
猪的行为学研究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和改善猪的养殖和福利的重要线索。
第一节 猪的生物性特性及行为特性

(二)食性广,饲料转化率高
猪是杂食动物,门齿、犬齿和臼齿都很发达,胃是肉食 动物的单室胃和反刍动物的多室胃的中间类型,因而能 利用各种动植物和矿物质饲料。
一、猪的生物学特征
(三)生长期短,周转快
猪的胚胎期和生后生长期在肉畜中是最短的,比马、牛、 羊、驴等都短。 猪由于胚胎期短,同胎仔猪数又多,因此,出生时发育不 充分,头比例大,四肢不健壮,初生体重小(1.0—1.5kg) 仅占成年体重的1%。各器管发育不完善,对外界环境的适 应能力弱,所以初生仔猪要精心护理。生后两个月内发育 特别快。
一、猪的生物学特征
4、发情周期: 20-22 天,平均 21 天。断奶期至发情期间隔: 7—14天 5、产仔数:经产母猪10-12头/胎,比其它家畜高,中国猪 比外国猪 产仔多。太湖猪产仔超过 15头,最高记录为 42头。 6、年产胎次:一般情况,一年两胎,若缩短哺乳期,提前 断奶,可达2.2-2.5胎/年。 7、世代间隔:若第一胎留种,一年一个世代。
(六)群居性保留
会发生争斗现象
(七)猪对温度要求的两重性
二、应用猪的生物学特性,提高养猪生产
(一)提高母猪的年生产能力
利用猪多胎、高产、妊娠期短的特性,积极改进措施,提 高母猪年生产力。 早期断奶,增加年产胎次: 一般28—35天断奶,2.2—2.5胎/年,20—25头断奶 仔猪/年。
(三) 性行为
发情母猪主要表现为卧立不安,食欲忽高忽低,发出特有 的声音。管理人员压其背部时,立即出现“呆立反射”母性行为
包括分娩前后母猪的一系列行为;絮窝、哺乳、抚育 幼仔。 母猪临近分娩时,通常表现衔草絮窝,若是水泥地, 则用蹄子抓地,分娩前24小时,表现神情不安,频频 排尿,时起时卧。 分娩时多采用侧卧,选择最安静的时间分娩,一般多 在下午4时以后,特别是夜间产仔多见。
分析仔猪生理特点

消化酶的分泌
总结词
仔猪的消化酶系统在出生后开始分泌,并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成熟。
详细描述
在哺乳期,仔猪主要通过母乳获得营养,母乳中的酶会帮助仔猪消化食物。随着仔猪开始摄入固体食物,它们开 始分泌自己的消化酶,如唾液、胃液、胰液等。这些酶有助于分解和消化食物,使其能够被身体吸收和利用。
02
仔猪的免疫系统特点
免疫器官的发育
免疫器官的发育阶段
仔猪的免疫器官在出生时并未完全发育,随着日龄的增长 ,免疫器官逐渐成熟。
胸腺和淋巴结的作用
胸腺是T淋巴细胞的主要生产场所,淋巴结则是B淋巴细胞 的主要聚集地,它们在仔猪免疫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 用。
免疫细胞的生成与分化
在仔猪免疫器官发育过程中,各种免疫细胞如T细胞、B细 胞、巨噬细胞等从骨髓或卵黄囊中生成,并经过一系列的 分化过程,最终形成成熟的免疫细胞。
群居行为和社会等级
群居生活
仔猪喜欢生活在群体中,这样可以获 得安全感,同时也有利于学习和模仿 其他猪的行为。
社会等级
在群体中,仔猪会形成一定的社会等 级,通过争斗和优势姿态来确立自己 的地位。
05
仔猪的营养需求
蛋白质和氨基酸需求
蛋白质需求
仔猪处于快速生长阶段,对蛋白质的需求量较高。蛋白质是细胞生长和组织修复的重要物质,缺乏蛋 白质会导致生长受阻、免疫力下降等问题。
详细描述
仔猪在出生后几周内开始长出乳齿,这些乳齿会随着仔猪的生长而逐渐磨损并 被永久齿替代。在仔猪的哺乳期,它们的牙齿主要用于吸吮母乳,而非咀嚼食 物。
肠道发育
总结词
仔猪的肠道在出生后的几周内迅速发育,以适应固体食物的 摄入。
详细描述
在哺乳期,仔猪的肠道主要适应母乳的消化。随着仔猪的生 长,肠道会逐渐成熟并适应固体食物的消化。在此过程中, 仔猪需要逐渐引入固体食物,以促进肠道的发育和成熟。
猪的生物学特性与行为特点

(三)群居行为
猪的群体行为是指猪群中个体之间发生的 各种交互作用。结对是一种突出的交往活 动,猪群体表现出更多的身体接触和保持 听觉的信息传递。
不同窝仔猪并圈喂养时,开始会激烈争斗,并按 不同来源分小群躺卧,大约24~48h内,明显的 统治等级体系就可形成,优势序列建立后,就开 始和平共处的正常生活。
(四)争斗行为
争斗行为包括进攻防御、躲避和守势的活 动。
在生产实践中能见到的争斗行为一般是为 争夺饲料和争夺地盘所引起,新合并的猪 群内的相互交锋,除争夺饲料和地盘外, 还有调整猪群居结构的作用。
猪和其他动物一样,对其生活环境、气候 条件和饲养管理条件等反应,在行为上都 有其特殊的表现,而且有一定的规律性。
我们应该掌握猪的行为特性,科学地利用 这些行为习性,根据猪的行为特点,制定 合理的饲养工艺,设计新型的猪舍和设备, 改革传统饲养技术方法。最大限度地创造 适于猪习性的环境条件,提高猪的生产性 能,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蛋 白 质 (kg )
热 量
蛋 白 质
合 计
猪
1kg 猪肉
4.9
3.67
67.70 5
0.69
70
0.7 0
44
0.31
3.14 6
0.08 8
4. 6
12. 7
17. 3
肉
用 阉
1kg 牛肉
10.0
6.50
119.9 13
1.00
58
0.5 8
49
0.28
3.15 5
猪的行为和特征

猪的行为和特征
一、行为:
1、觅食:猪是杂食性动物,它们会寻找各种食物来源,包括植物、昆虫、小型动物和人类食物残渣。
2、群居:猪通常是群居动物,在野外或农场中,一群猪通常由一只或多只成年猪领导。
3、社交行为:猪在群体中享受社交互动,包括互相嗅闻、触碰和玩耍。
4、繁殖:猪的繁殖能力很强,一胎通常有数只小猪。
5、领地意识:猪有领地意识,会用尿液、泥土或树木标记自己的领地。
二、特征:
1、外貌:猪的体型通常比较圆润,身体短小至中等大小,有四条腿和一条尾巴。
2、毛发:猪的毛发通常比较粗糙,颜色因品种而异,包括黑色、白色、棕色、灰色等。
3、鼻子:猪的鼻子非常灵敏,可以用来寻找食物和感知环境。
4、耳朵:猪的耳朵比较大,可以用来散热和倾听周围的声音。
5、智商:虽然不如一些其他动物如狗和猫聪明,但猪的智商仍然相对较高,能够学会一些简单的指令并与人互动。
6、食性:猪是杂食性动物,食物范围广泛,包括植物、昆虫、小型动物和人类食物残渣。
《猪生产学》复习资料资料

一、猪起源及进化(一)家猪的起源家猪在动物分类学中,属于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偶蹄目、猪科、猪属、猪种。
家猪的祖先即是野猪。
(二)猪的驯化1.人类定居生活是驯化野猪的先决条件。
2.禁锢是驯化野猪的必要条件。
3.饲养管理制度的改变。
4.人工选择。
二、猪生物学特性1.繁殖力高,世代间隔短2.食性广,饲料报酬高3.生长迅速,周转快,积脂力强4.嗅觉和听觉灵敏,视觉不发达5.适应性强,分布广,但耐热性较差6.喜清洁,易调教7.定居漫游、群体位次明显三、猪行为学特点(一)采食行为1.好拱土、探究2.嗜甜食3.料型的选择(二)排泄行为猪多在食后饮水或起卧时排粪尿。
(三)群居行为猪有合群性,但也有竞争习性。
(四)争斗行为包括进攻、防御、躲避和守势等活动。
(五)性行为性行为包括发情、求偶和交配行为。
(六)母性行为包括分娩前后母猪的一系列行为,如絮窝、哺乳及其他抚育仔猪的活动等。
(七)活动与睡眠猪的行为有明显的昼夜节律,大部分活动在白昼,夜间有少量活动和采食。
(八)后效行为后效行为也称条件反射行为,是猪生后对新鲜事物的熟悉而逐渐建立起来的。
第二章猪经济类型与品种一、猪的经济类型1.依培育程度分:原始品种、培育品种、过渡品种;2.依产地或来源分:国外品种、中国品种;3.依成熟早晚分:早熟型、晚熟型;4.依经济用途分:脂肪型、瘦肉型、兼用型。
1)脂肪型脂肪型的特点是生产脂肪多,体躯短、宽而深,头颈重,体躯丰圆,皮薄毛稀,体质细致,耐粗抗热。
典型代表:广西陆川猪2)瘦肉型瘦肉型猪的特点是产瘦肉多,脂肪少,体躯长,头颈比例小,后躯腿臀发达,背线、腹线基本平直,四肢长而粗壮,生长速度快,能有效地利用饲料中的蛋白质转化为肌肉。
典型代表:大约克、长白、杜洛克。
3)兼用型各项指标都介于瘦肉型和脂肪型猪之间。
二、我国地方猪品种类型(一)我国地方猪品种的特点我国具有丰富的猪种资源,其共同特点是:繁殖力强,肉质好,性情温驯,能大量利用青粗饲料;但也存在着生长速度较慢,屠宰率偏低,膘较厚,瘦肉率偏低等缺点。
猪的行为学特点

猪的行为学特点
1、采食行为
2、排泄行为
3、群居行为
4、争斗行为
5、性行为
6、母性行为
7、活动与睡眠
8、后效行为
1、采食习性
①喜爱甜食
②湿料>颗粒料>粉料
③白天采食次数>晚间采食次数
④饮水量受温、湿度,饲料类型影响
⑤群饲猪采食量增加
2、排泄行为
①不在吃睡的地方排粪尿
②能定点排粪尿
3、群居行为
①猪群内部有等级制
②个体之间保持熟悉,和睦相处
③重新组群时,会发生激烈的争斗,直到重组成新的社群结构
4、争斗行为
①争夺饲料、饮水等
②争夺栖息场所
③争夺交配权
④调整群居结构。
猪章节题库

第一节猪的生物学特性一、名词解释1、生物学特征生物学在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过程中所形成的某些独特的本能特征与特性。
2、争斗行为:争斗行为包括防御、进攻(侵袭)、躲避和守势的活动。
生产中常见的争斗行为一般是为争夺饲料和争夺地盘所引起。
3、猪的群居性:猪群居时猪体之间发生的各种相互作用。
4、世代间隔:拟做种的用后备仔猪出生时其父母双亲的平均年龄。
5、猪的三点定位:指猪采食,睡觉,排泄有固定的位置6、母性行为:是对后代生存和成长有利的本能反应。
包括母猪的絮窝、分娩、泌乳及其他抚育仔猪的活动等一系列行为7、猪的性行为:包括母猪的发情,求偶、交配和公猪的求偶、调情、爬跨及交配行为。
二、问答题1、简述猪的生物学特征和行为学特性?生物学特征:①繁殖力强②生长强度大,代谢旺盛③群居性的保留④灵敏的嗅觉和听觉,迟钝的视觉⑤杂食性强:猪有发达的吻突和牙齿属单胃杂食动物。
⑥猪的多相睡眠性⑦沉积脂肪能力强:在所有肉食类动物中猪沉积脂肪的能力最强。
⑧对温度要求的两重性:小猪怕冷大猪怕热。
行为学特征:①猪的模仿性②猪的好清洁性③猪的拱地性:与猪的拱地觅食行为有关④猪的采食行为⑤猪的体温调节行为⑥猪的性行为⑦猪的母性行为2、猪的食性与采食行为?猪的食性很广,为杂食性。
喜欢吃带有甜味的食物和带有乳香味的食物。
猪的采食具有竞争性据此对生长肥育猪实行群饲,可加快采食速度和增重速度。
猪的采食具有选择性。
在颗粒饲料与粉料之间猪往往选择颗粒饲料,在干料和湿料之间猪常常偏爱湿料。
猪还有自己平衡日粮的“营养智慧”。
采食和饮水同步交叉进行、饮水量约为干饲料的两倍。
3、根据猪的生物学特性,概述猪繁殖力强的特点。
⑴性成熟早:本地品种一般2~3月龄,新培育品种3~5月龄,引入品种3~7月龄。
⑵妊娠期短:猪常年发情,妊娠期小于其他家畜,平均114d,因而周期短,每年可达2胎以上。
⑶排卵多,繁殖力高:猪属于多胎动物,排卵数多(20~30枚),产仔数多(10~15头),如采取特殊处理,可提高产仔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猪的行为学特点
(一)吸吮行为
仔猪在出生后约半小时就知道寻找母猪乳头吸吮母乳。
吸吮行为与触觉行为、嗅觉行为、听觉行为以及印记行为一块组成猪只最初的吮乳行为。
该行为有强烈的方位感。
因此,初生仔猪一经吸吮乳头(产后6小时内),将长期不会忘记这个乳头。
利用这一行为特点可以按强弱大小、乳头前后,在首次吸吮时固定乳头,以期获得好的整齐度,反之将引发1-2天的吮乳争斗,影响仔猪生长。
利用这一行为可用奶瓶为缺乳仔猪哺食人工乳。
吸吮行为是本能行为(instructive behavior),随着猪只的成长会慢慢淡忘,但是在环境不良情况下,又会在断奶后记忆中出现,如吮耳、吮尾、吮血等。
(二)摄食行为
猪的摄食行为与猪的生长发育,个体健康息息相关,猪是杂食动物,仔猪阶段尤喜甜食;粒料与粉料比,爱吃粒料;干料与湿料比,爱吃湿料。
野外自然条件下,猪一天采食4-6次,夜间1-3次,但在狩猎期,猪会将采食全部集中在夜间进行;在人工饲养自由采食条件下,每次采食15-25分钟,并能充分体现其个性与嗜好,若饲料按蛋白料、能量料、微量成份料分别放置,猪只会自己平衡日粮,知道什么料该吃多少,猪的这种智力表现称为“营养智慧”;若采用限食,猪只每次采食时间会大为减少,约10-15分钟,采食速度加快,采食争斗增多。
群养比单养吃得快,吃得多,但猪的采食是有节制的,因此一般不会出现象马牛那样因进食过多导致的胃扩张。
猪在采食时常发生伴随行为。
例如在采食的同时,喜欢用鼻吻端拱土或拱料。
因此,在设计料槽时,应不留直角,避免饲料浪费,并可在栏内放置深层干净的细红土,以满足拱土的天性;猪在采食过程中还伴随饮水行为,饮水的量与次数随猪的种类、气温、食物性质有很大差别,但是在摄食过程中,供应充足的饮水是无可置疑的,许多猪采食结束后,会伴随排泄行为,所以可在采食后将猪赶往排泄处排泄,并形成有益的条件反射,这样对保持栏内干燥卫生十分有利。
(三)体温调节行为
猪是恒温动物,在适宜温度下,靠热传导、热辐射、热蒸发以及空气对流进行散热调节,靠自我调节的摄食量调节产热。
现代基因型的猪,背膘趋薄,但既不耐寒,又不耐热,尽管随年龄的增长,耐寒力会有所提高。
猪的表皮层较薄,被毛稀疏,在炎热环境下,能吸收大量的热辐射,环境的高温容易传导猪体内;猪的汗腺甚少,在高温环境中蒸发散热能力差,故小猪与大猪均怕热,尤其是肥猪。
在高温环境中猪的体温调节行为表现喜卧少动、呼吸加快,张口呼吸(即热性喘息,通过呼出气体来蒸发散热)、寻找泥水粪尿水打滚等,并不时将身体潮湿的一面朝向空气中,将鼻孔对着空气流动的一方以利散热。
若强行在烈日或高温下驱赶,猪会加快热性喘息,发生痛苦的呼噜声或嘶叫,还发生自我保护性的跛行(减少行动,减少产热),若仍不能调节与稳定体温,会发生日射病或热射病(中暑)、终因肺水肿、心衰、脑水肿而死亡。
减少热应激对猪的伤害是猪场度夏的重要任务。
在低温环境里,新生仔猪的反应最明显。
仔猪将四肢卷缩在腹下,以将冰冷的地面与薄皮的腹部隔开,并相互挤堆取暖,出现持续性肌纤维的震颤以增加产
热。
低温应激会使仔猪抵抗力明显下降,极易发生各种继发性感染,如肠炎、肺炎、各种传染病等。
(四)自洁行为
猪是有高度自洁行为的动物。
自然条件下,野猪从不在窝边排粪尿,以规避猛兽;家猪仍保留这一遗传特征,人们可利用这一行为维护圈面的干净干燥。
猪一般在采食后,饮水或起卧时容易排粪尿,多选择圈内墙角,有水源,低湿的地方作为排泄点。
采食后约5分钟左右排粪1-2次,多到3-4次,常常是先排尿后排粪,而在两次采食的间隔时间内一般只排尿,夜间排粪2-3次,以早晨排粪尿量最大。
热应激可使排泄次数增多。
猪的自洁行为还表现在可利用的棱角来清洁头面部,以及躯体部皮肤上的脱屑与异物;在适宜的温度下,会主动寻找水源来清洁皮肤。
环境对自洁行为有重大影响,当密度过大、炎热、圈面潮湿肮脏、骚动应激等都会使自洁行为紊乱。
(五)修饰行为
猪会主动清洁皮肤的行为也是一种修饰行为,此外猪还会用后蹄拭擦所能及的部位;在趴卧时,通过个体间的相互擦拭达到修饰皮毛的目的,同时也维系了个体间的社群关系。
猪患病时,停止修饰行为,不拭擦,离群独居。
(六)印记行为
印记行为包括辨别、接近、伴随与学习的过程。
猪的早期印记行为主要靠嗅觉印记和声音印记来区别亲母与同胞。
母猪也靠印记来辨别非亲生仔。
印记一旦形成,会延续终生。
但猪的印记能力有限,群体过大(超过25头)会使个体印记能力降低,从而增加个体间的争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