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

合集下载

核磁共振工作原理

核磁共振工作原理

核磁共振工作原理核磁共振(NMR)是一种重要的物理分析技术,它通过对原子核在外加磁场和射频场作用下的共振现象进行研究,实现对物质结构和性质的分析。

核磁共振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医学等领域,成为现代科学研究和医学诊断中不可或缺的手段。

核磁共振的工作原理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以下几个步骤,样品置于强磁场中,核磁共振信号的产生、检测和信号处理。

首先,样品置于强磁场中时,原子核的磁矩会在磁场的作用下产生能级分裂,形成共振吸收频率。

其次,通过向样品施加射频脉冲,使原子核进入共振状态,吸收能量并发生共振现象。

最后,通过检测样品发出的核磁共振信号,并对信号进行处理,得到样品的核磁共振谱图,从而分析样品的结构和性质。

在核磁共振的工作原理中,强磁场是至关重要的。

强磁场可以使样品中的原子核磁矩在磁场的作用下产生能级分裂,从而形成共振吸收频率。

强磁场的大小直接影响到核磁共振信号的强度和分辨率,因此,制备高稳定性和均匀性的强磁场是核磁共振仪器设计的重要环节之一。

另外,射频场的作用也是核磁共振工作原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射频场的频率与原子核的共振频率相匹配,可以使原子核吸收能量并发生共振现象。

通过调节射频场的参数,可以实现对样品中不同原子核的激发和探测,从而获取样品的核磁共振谱图。

在核磁共振的工作原理中,信号的产生、检测和处理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核磁共振信号的产生是在样品中的原子核发生共振吸收时产生的微弱电磁信号,检测和处理这些信号可以得到样品的核磁共振谱图,进而进行结构和性质的分析。

综上所述,核磁共振的工作原理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过程,它涉及到强磁场、射频场以及信号的产生、检测和处理等多个环节。

通过对这些环节的精确控制和优化,可以实现对样品结构和性质的准确分析,为化学、生物、医学等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有力支持。

核磁共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改进,将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核磁共振是什么-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核磁共振是什么-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

核磁共振是什么-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核磁共振是什么-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大家知道什么是核磁共振吗?以下是PINCAI小编整理的关于核磁共振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和参考!核磁共振是什么_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核磁共振是什么核磁共振是磁矩不为零的原子核,在外磁场作用下自旋能级发生塞曼分裂,共振吸收某一定频率的射频辐射的物理过程。

核磁共振波谱学是光谱学的一个分支,其共振频率在射频波段,相应的跃迁是核自旋在核塞曼能级上的跃迁。

核磁共振应用: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影像检查方式,核磁共振成像作为一种新型的影像检查技术,不会对人体健康有影响,但六类人群不适宜进行核磁共振检查:即使安装心脏起搏器的人、有或疑有眼球内金属异物的人、动脉瘤银夹结扎术的人、体内金属异物存留或金属假体的人、有生命危险的危重病人、幽闭恐惧症患者等。

不能把监护仪器、抢救器材等带进核磁共振检查室。

另外,怀孕不到3个月的孕妇,最好也不要做核磁共振检查。

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原子核的自旋核磁共振主要是由原子核的自旋运动引起的。

不同的原子核,自旋运动的情况不同,它们可以用核的自旋量子数I来表示。

自旋量子数与原子的质量数和原子序数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大致分为三种情况,如下表。

分类质量数原子序数自旋量子数INMR信号I偶数偶数无II偶数奇数1,2,3,…(I为整数)有III奇数奇数或偶数0.5,1.5,2.5,…(I为半整数)有I值为零的原子核可以看做是一种非自旋的`球体,I为1/2的原子核可以看做是一种电荷分布均匀的自旋球体,1H,13C,15N,19F,31P的I均为1/2,它们的原子核皆为电荷分布均匀的自旋球体。

I大于1/2的原子核可以看做是一种电荷分布不均匀的自旋椭球体。

[2] 核磁共振现象原子核是带正电荷的粒子,不能自旋的核没有磁矩,能自旋的核有循环的电流,会产生磁场,形成磁矩(μ)。

μ=γP式中,P是角动量矩,γ是磁旋比,它是自旋核的磁矩和角动量矩之间的比值,因此是各种核的特征常数。

核磁

核磁

a b CH3CH2I —CH3中的氢核 2个Hb 的自旋取向 外磁场方向 Ha使Hb共振峰 的裂分 各峰面积比 1:2 :1 1 :3 :3 :1 Ha Hb —CH2中的氢核 3个Ha 的自旋取向 外磁场方向 Hb使Ha共振峰 的裂分 各峰面积比
(二)自旋-自旋弛豫
处于高能态的核自旋体系将能量传递给邻近低能态同类磁 自旋性核而回到低能态的过程,称为自旋 自旋弛豫, 性核而回到低能态的过程,称为自旋-自旋弛豫,自旋体系的总 能量没有改变。自旋-自旋弛豫时间用T 表示。 能量没有改变。自旋-自旋弛豫时间用T2表示。
弛豫过程有两种,但对于自旋核而言, 弛豫过程有两种,但对于自旋核而言,总是要通过最有 效的途径达到弛豫的目的。实际的弛豫时间取决于T 效的途径达到弛豫的目的。实际的弛豫时间取决于 1和T2中 较短的。 较短的。
ν = γ B0 (1-σ)/ (2π ) ) π
ρ

,屏蔽作用
由于屏蔽作用,共振频率降低。若要维持核以原有的 由于屏蔽作用,共振频率降低。 频率共振,则外磁场强度必须增强。 频率共振,则外磁场强度必须增强。电子云密度和核 所处的化学环境有关, 所处的化学环境有关,这种因核所处化学环境改变而 引起的共振条件(核的共振频率或外磁场强度) 引起的共振条件(核的共振频率或外磁场强度)变化 的现象称为化学位移 化学位移。 的现象称为化学位移。
一、原子核的自旋和自旋角动量
原子核有自旋运 动,在量子力学中用 自旋量子数I描述原 子核的运动状态。 子核的运动状态。而 I的值与与原子核中 的质子数和中子数有 关。
质量数 质子数 偶数 偶数 中子数 偶数 自旋量 子数I 子数I
0
核磁性 无
实例
12C,16O, 32S

核磁共振操作流程

核磁共振操作流程

核磁共振操作流程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是一种重要的分析技术,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医药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核磁共振的操作流程,帮助读者了解核磁共振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1. 样品准备。

在进行核磁共振实验之前,首先需要准备样品。

样品的准备对于获得准确的核磁共振谱图至关重要。

通常情况下,样品应该是干燥的、纯净的,并且溶解于适当的溶剂中。

在选择溶剂时,需要考虑样品的溶解度和核磁共振谱图的清晰度。

另外,还需要注意避免样品受到空气、水分或其他杂质的污染。

2. 仪器调试。

在进行核磁共振实验之前,需要对核磁共振仪进行调试。

首先,需要进行仪器的校准,确保仪器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然后,需要进行磁场的调节,以保证磁场的均匀性和稳定性。

在调试过程中,需要仔细检查仪器的各项参数,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3. 参数设置。

在进行核磁共振实验之前,需要设置合适的参数。

这包括脉冲序列的选择、扫描参数的设置等。

不同的样品可能需要不同的参数设置,需要根据样品的性质和实验的要求进行调整。

在设置参数时,需要注意保证信噪比的合适性,以获得清晰的核磁共振谱图。

4. 数据采集。

在参数设置完成后,可以开始进行核磁共振实验。

在数据采集过程中,需要确保样品处于稳定状态,并且仪器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同时,需要注意记录实验条件和参数,以便后续数据处理和分析。

5. 数据处理。

核磁共振实验得到的数据通常需要进行处理和分析。

这包括数据的峰识别、积分、峰面积的测量等。

在数据处理过程中,需要注意排除可能的干扰和噪音,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6. 结果解读。

最后,根据数据处理得到的核磁共振谱图,可以进行结果的解读和分析。

通过对峰的位置、强度和形状进行分析,可以得到样品的结构信息和化学性质。

在结果解读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验条件和样品性质,进行合理的推断和解释。

总结。

核磁共振实验是一项重要的分析技术,可以提供样品的结构和化学信息。

核磁的名词解释

核磁的名词解释

核磁的名词解释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是一种非常重要且广泛应用的科学技术。

它凭借对原子核磁矩的探测和分析,使得科学家们能够研究物质的结构和性质。

一、什么是核磁?核磁共振是基于原子核的性质而建立的一种谱学分析技术。

在一个恒定的磁场中,原子核会具有自旋,类似于地球自转。

由于自旋而产生的磁矩与原子核周围的环境会产生相互作用。

通过对这种相互作用的观察和分析,就可以得到关于原子核的信息。

二、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可以简单概括为三个步骤:制备、激发和检测。

1. 制备:首先,将样品放入一个强磁场中,通常是一个恒定的外加磁场。

在这个强磁场中,不同的原子核会因为其自旋取向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能级分裂。

2. 激发:在制备好的磁场中,在某个特定的能级之间进行能级跃迁,使得原子核从一个能级跃迁到另一个能级。

这个过程可以通过向样品中辐射射频脉冲来实现。

3. 检测:当原子核发生跃迁时,会释放能量。

这个能量可以被探测器捕捉,并转化成能够得到的信号。

通过分析和处理这个信号,可以了解原子核的组成和周围环境。

三、核磁共振的应用领域核磁共振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以下列举几个主要领域的应用:1. 化学:核磁共振谱可以帮助化学家确定有机物分子的结构,提供它的有关信息,如官能团的存在和位置等。

这对于合成和分析有机化合物非常重要。

2. 材料科学:核磁共振谱可以帮助研究人员了解材料的结构和性质,例如表面的化学环境、材料的纳米结构以及材料的热力学性质等。

3. 生物医学: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医学影像学中常用的技术之一,可以通过扫描人体内部显像,诊断和观察疾病,如肿瘤和器官功能障碍。

4. 地球科学:核磁共振谱对研究地球内部物质的结构、性质以及地质环境等方面非常有帮助,如研究岩石和土壤中的组成、地下水的运动和分布等。

5. 生物化学:核磁共振可以通过研究蛋白质、核酸以及其他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动力学,来帮助解析生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反应机制,从而为药物研发和进一步研究提供重要的信息。

核磁共振检查什么

核磁共振检查什么

核磁共振检查什么引言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是一种非侵入性、无辐射的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由于其高分辨率和多参数功能,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领域。

核磁共振检查可以提供大量详细的解剖和功能信息,帮助医生准确诊断疾病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详细介绍核磁共振检查适用于哪些病症以及它在这些病症中的应用。

1. 脑部核磁共振检查脑部核磁共振检查是最常见的核磁共振应用之一,广泛用于脑部疾病的诊断和评估。

它可以检测脑部结构的异常,如肿瘤、出血、感染和脑血管病变等。

此外,脑部核磁共振还可以提供关于脑组织的代谢信息,如脑梗死、代谢性疾病和癫痫发作。

2. 脊柱核磁共振检查脊柱核磁共振检查主要用于评估脊柱和脊髓的疾病,特别是椎间盘突出、脊髓损伤和脊柱肿瘤等。

它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疾病的位置、大小和形态,指导手术治疗和康复计划。

3. 心脏核磁共振检查心脏核磁共振检查是一种无创性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技术,广泛用于心脏病的诊断和治疗。

它可以提供关于心脏壁运动、心脏腔的大小和形态、心室流量和心脏瓣膜的功能等信息。

心脏核磁共振还可以评估冠状动脉疾病、心脏肥厚和心肌梗死等心脏病变。

4. 肝脏核磁共振检查肝脏核磁共振检查主要用于评估肝脏疾病,如肝肿瘤、肝纤维化和肝内胆管疾病等。

它可以提供关于肝脏结构、血供和代谢功能的详细信息,帮助医生制定肝脏疾病的治疗方案。

5. 骨骼核磁共振检查骨骼核磁共振检查主要用于评估骨骼系统的疾病,如骨折、骨肿瘤和骨关节炎等。

它可以提供关于骨骼结构、骨骼肌肉的关系和动力学信息等。

骨骼核磁共振还可以评估关节软骨的损伤和退化,指导关节置换手术和康复计划。

6. 乳腺核磁共振检查乳腺核磁共振检查主要用于早期发现乳腺癌和乳腺疾病。

它可以提供关于乳腺结构、组织密度、肿块的形态和动态变化等信息,对于乳腺肿瘤的定位和分期非常有帮助。

7. 盆腔核磁共振检查盆腔核磁共振检查主要用于评估盆腔器官的解剖和病变,如子宫肌瘤、卵巢肿瘤和子宫内膜异位等。

简述核磁共振的原理

简述核磁共振的原理

简述核磁共振的原理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是一种应用强磁场和电磁辐射的物理现象对原子核的性质进行研究的技术。

它被广泛用于化学、医学、材料科学等领域,尤其在生物医学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核磁共振的原理基于原子核的自旋(spin)和匀强磁场之间的相互作用。

原子核自旋是原子核固有的一个量子力学性质,类似于自旋的概念,它具有角动量和磁矩。

在应用强磁场时,原子核的自旋会沿着磁场方向分裂成多个能级(Zeeman效应),这些能级之间可以通过吸收或发射电磁辐射的方式发生转变。

当核磁共振技术应用于实际的研究中时,通常需要构建一个恒定的强磁场,以及一个用于产生射频辐射的线圈。

样品中的原子核由于外加的强磁场而分裂成多个能级,其中低能级的核既可以吸收辐射,也可以发射辐射。

在核磁共振实验中,我们主要关注的是样品在吸收射频辐射时发生的转变。

当射频辐射和样品中的原子核共存时,它们之间发生相互作用,会导致能级之间的转变。

在核磁共振实验中,我们通常调节射频辐射的频率,使其接近样品中其中一种原子核的共振频率。

共振频率是一个特定原子核在给定强度的磁场中吸收或发射电磁辐射的频率。

当共振频率匹配时,样品中的原子核会吸收射频辐射能量并跃迁到高能级。

通过测量样品吸收辐射能量的方式,可以获得原子核的共振信号。

核磁共振信号是一个复数,由振幅和相位组成。

振幅表示吸收或发射的强度大小,而相位则表示核磁矩在旋转中的方向。

为了获得高质量的核磁共振信号,实验中通常会使用脉冲序列。

脉冲序列包含一系列射频脉冲和梯度磁场脉冲,可以精确控制信号的产生、操控和检测。

示例中的主要方法包括:1.均匀磁场:构建一个均匀且稳定的强磁场对原子核进行定向。

2.射频激励:通过射频脉冲使样品中的原子核跃迁到高能级。

3.梯度场:通过梯度场变化,使不同位置的原子核在不同时间接受射频激励。

4.接收信号:通过接收线圈接收样品中吸收或发射的射频辐射信号。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核磁共振(NMR)是一种基于原子核的特性的物理现象。

它利用核自旋在外加磁场作用下的磁矩矢量在频率为共振频率的射频脉冲激励下发生能量吸收或放射,这种现象被称为核磁共振现象。

核磁共振基本原理可用经典物理学和量子力学来解释。

经典物理学视角下,原子核带有正电荷,并绕着自身轴线旋转,形成自旋磁矩。

当外加磁场施加到样品中时,磁矩会顺应磁场方向而取向。

然后,通过施加射频脉冲,可以使自旋发生共振,这样能量可以从脉冲中转移到样品中。

在量子力学角度下,原子核自旋有一个量子数,通常用I来表示。

自旋量子数决定了自旋磁矩的大小和方向。

当原子核处于磁场中时,它可以在两个能量态之间跃迁,形成能级结构。

这些能级之间的距离正好对应共振频率。

核磁共振的实验需要一个强而均匀的磁场,通常通过超导磁体来提供。

样品放置在磁场中,使样品中的原子核自旋取向于磁场方向。

然后,通过施加射频脉冲并改变频率,可以观察到能量的吸收和放射,进而得到核磁共振信号。

核磁共振技术在化学、生物学、医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分析核磁共振谱图,可以确定物质的结构、组成以及动力学性质。

此外,核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医学成像技术,可以用于检测人体内部的结构和功能,如诊断疾病和研究脑功能等。

总之,核磁共振是一种利用原子核的自旋磁矩在外加磁场和射频脉冲作用下发生能量吸收或放射的物理现象。

基于这一现象,核磁共振技术在许多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1,2,3,3/2,5/2…..自旋椭球体;
I=1/2,自旋球体。
h P在直角坐标系z轴上的分量Pz= 2 m m
m:原子核的磁量子数。可取I,I-1,I-2….-I,共2I+1个不连续的值。
原子核自旋时产生的角动量P=
h 2
I ( I 1) I ( I 1)
3)原子核的磁性和磁矩
磁场强度不同,同一化学环境的核共振频率不
同。不同型号的仪器所得化学位移值不同。
对于固定磁场改变射频的扫频式仪器,化学位
移常用位移常数表示,
位移常数 (样 标) 106

106 振荡器频率
对于固定射频频率改变外磁场强度的扫场式仪 器,化学位移为: B样 B标 106 B标 在化学位移测定时,常用的标准物是四甲基 硅烷((CH3)4Si,简称TMS)。
核磁共振是指处于外磁场中的物质原子核系统受 到相应频率(兆赫数量级的射频)的电磁波作 用时,在其磁能级之间发生的共振跃迁现象。
第一节 核磁共振波谱的基本原理 一、核磁共振现象的产生
1、原子核的基本属性 1)原子核的质量和所带电荷 ——是原子核的最基本属 性。 2)原子核的自旋和自旋角动量 ——量子力学中用自旋 量子数I描述原子核的运动状态。
1)诱导效应
核外电子云的抗磁性屏蔽是影响质子化学位移的 主要因素。 电负性强的原子或基团吸电子诱导效应大,使得 靠近它们的质子周围电子密度减小,质子所受 到的抗磁性屏蔽(σd)减小,共振发生在较低 场,δ值较大。
电负性基团越多,吸电子诱导效应的影响越大,
相应的质子化学位移值越大;
电负性基团的吸电子诱导效应沿化学键延伸,
(1)
+1/2
+1/2
(2) (3) (4)
+1/2 -1/2 -1/2
-1/2 +1/2 -1/2
[B0(1-σ)+2ΔB] B0(1-σ) [B0(1-σ)-2ΔB]
1
2
1
A核邻近有两个相同自旋核X1和X2时,裂分为三重峰, 各峰的强度比为1:2:1。 A核邻近有三个相同的自旋核时,裂分为四重峰,强度 比为1:3:3:1。
区域用“+”表示; 去屏蔽作用:附加磁场与外磁场B0方向相同,作 用区域用“-”表示。
芳烃δ ≈7.3;双键δ ≈9~10;三键δ ≈2~3; 单键≈0.5
4)范德华效应
当两个原子相互靠近时,由于受到范德华力作用, 电子云相互排斥,导致原子核周围的电子云密度 降低,屏蔽减小,谱线向低场方向移动。
5)氢键的影响 由两个电负性基团靠近形成氢键的质子,它们分别 通过共价键和氢键产生吸电子诱导作用,造成较 大的去屏蔽效应,使共振发生在低场。
0
1
A核附近有另一自旋核X存在,且X的自旋量子
数I=1/2,则A核的共振频率为:
[ B0 (1 ) B] [ B0 (1 ) B] 2 2 (ΔB :X核自旋产生的小磁场)
相邻两个同种自旋核X1和X2对A核的影响
组合类别 X1核的 X2核的 A核实际受到的磁场强度 取向 取向 几率
第四章 核磁共振波谱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troscopy,NMR)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核磁共振的概念及产生的条件;了解 原子核的基本属性和磁性核在外磁场中的行为; 理解驰豫的产生的原因及分类;理解化学位移 的产生及意义;理解自旋-自旋耦合的产生和 作用;了解核磁共振谱仪的分类;掌握核磁共 振氢谱中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及影响规律;掌 握耦合作用的一般规则;掌握核磁共振碳谱化 学位移的影响因素及规律。

1 1 1 T T1 T2
,所以T取决于T1及T2之较小者。
I=1/2的核的核磁共振基本原理示意图
二、化学位移(chemical shift)
1、化学位移的产生
诱导磁场:核外电子云受B0的诱导产生的一个方 向与B0相反,大小与B0成正比的磁场。
核外电子对原子核有屏蔽作用。原子核实际受到 的磁场力为B0(1- )。
J的大小还与化学键的性质及立体化学因素有关。
第二节
核磁共振谱仪简介
永久磁铁
按产生磁场的来源不同
电磁铁 超导磁体
按照射频率不同分为:60MHz,100MHz,200MHz, 300MHz,500MHz。 连续波核磁共振谱仪(CW-NMR) 按射频照射方式不同 脉冲傅里叶交换核磁共振谱仪 (PFT-NMR)
进动圆频率:
B0 进动线频率: 2
B0
2)原子核的取向和能级分裂 磁核在外磁场中具有的能量:
E B0 B0 cos Z B0 g N N mB 0
(θ:μ 与B0的夹角) 取向为m=1/2的核,磁矩方向与B0方向一致,其能量为: 1 h E 1 / 2 g N N B0 B0 2 4 取向为m=-1/2的核,磁矩方向与B0相反,其能量为:
3、化学位移的测定(扫场方法)
三、自旋-自旋耦合(spin-spin coupling)
磁核之间的相互干扰称为自旋-自旋耦合,由自旋 耦合产生的多重谱峰现象称为自旋裂分。耦合 是裂分的原因,裂分是耦合的结果。 自旋耦合的简单原理
自旋核A邻近无其他自旋核存在,则谱图中存
在一个吸收峰,峰的位置由 2 B (1 ) 决定。
相隔的化学键越多,影响越小。 2)相连碳原子的杂化态影响 随着sp3、sp2和sp杂化轨道中s(s电子是球形 对称的)成分的依次增加,成键电子越靠近碳 核,远离质子,对质子的屏蔽作用依次减小, δ值应依次增大。
3)各向异性效应
化合物中非球形对称的电子云,如π电子系统, 对邻近质子会附加一个各向异性的磁场 。 屏蔽作用:附加磁场与外磁场B0方向相反,作用
PFT-NMR——多通道仪器
第三节
核磁共振氢谱(1H NMR)
也称为质子磁共振谱(PMR)。
研究最早、最多、应用最广泛的原因:
质子的磁旋比较大,天然丰度接近100%,
绝对灵敏度是所有磁核中最大的;
1H是有机化合物中最常见的同位素。
1H谱图提供的信息如下:
横坐标为化学位移,代表了谱峰的位置,即质
二、授课主要内容
第一节 核磁共振波谱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 核பைடு நூலகம்共振谱仪简介
第三节 核磁共振氢谱 第四节 核磁共振碳谱
三、学习重点及难点分析
重点:核磁共振的产生条件;化学位移和自旋-自旋 耦合作用对核磁共振的影响规律;核磁共振氢谱和 碳谱中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分析;耦合作用的规律。 难点:对核磁共振氢谱和碳谱的实际谱图进行分析。
一、连续波核磁共振谱仪(CW-NMR)
1、磁体
提供一个强的稳定均匀的外磁场。
2、射频发生器(射频振荡器) 产生一个与外磁场强度相匹配的射频频率,提供能 量使磁核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 3、射频接收器
接收核磁共振的射频信号,并传送到放大器放大。
4、探头:置于磁体的磁极之间。 5、扫描单元:控制扫描速度、扫描范围等参数。
原子核之间的自旋耦合作用是通过成键电子传递的。
耦合作用所产生的两条谱线间距离为J,称作为耦合
常数。 表示耦合的磁核之间相互干扰程度的大小,
以赫兹为单位。
耦合常数与外加磁场无关,与两个核在分子中相隔
的化学键的数目和种类有关。通常在J的左上角标
以两核相距的化学键数目,在J的右下角标明相互 耦合的两个核的种类。
1 原子核在外磁场中的共振频率为: 2 B0 (1 )

:屏蔽常数)
化学位移:电子云密度和核所处的化学环境有关,因 核所处化学环境改变而引起的共振条件变化的现象。
2、化学位移的表示方法
处于不同化学环境的原子核,由于屏蔽作用不
同而产生的共振条件差异很小,实际操作中采 用一标准物质作为基准,测定样品和标准物质 的共振频率之差。
CW-NMR仪器组成示意图
二、脉冲傅里叶交换核磁共振谱仪(PFT-NMR)
在外磁场保持不变的条件下,使用一个强而短的射 频脉冲照射样品。这个射频脉冲包括所有不同化 学环境的同类磁核的共振频率。 自由感应衰减信号(FID) 。通过傅里叶变化转化 为以频率为横坐标的谱图,即频率域谱图。
CW-NMR——单通道仪器
E 1 / 2
E E1/ 2 E1 / 2 g N N B0 B0
1 h g N N B0 B0 2 4
I=1/2的磁核能级与外磁场B0的关系
m=1/2的核进动方向为逆时针, m=-1/2的核进动方向为顺时针。
3、核磁共振产生的条件
当外界电磁波提供的能量正好等于相邻能级间
的能量差时,核就能吸收电磁波的能量从较低 能级跃迁到较高能级,被吸收的电磁波的频率 为:

E 1 B0 h 2
计算:B0=2.35T时,1H的吸收频率?13C的吸收频率? 100MHz~25.2MHz——射频(无线电波)部分。
外磁场的存在是核磁共振产生的必要条件。
4、驰豫(relaxation)
磁旋比
eg N gN N P 2mP

是原子核的基本属性之一,核的磁旋比越大,核的磁性越强。
2、磁性核在外磁场(B0)中的行为
1)原子核的进动
当磁核处于一个均匀的外磁场B0中,核因受到B0产生的磁 场力作用围绕着外磁场方向作旋转运动,同时仍然保持本 身的自旋。这种运动方式称为进动或拉摩进动。
受激发射:在电磁波作用下,处于高能级的粒子 回到低能级,发出频率为ν 的电磁波,因此电 磁波强度增强的现象。 Boltzmann分布表明,在平衡状态下,高低能级 上的粒子数分布由下式决定:N l e E / kT
Nh
自发辐射的几率与能级差成正比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