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玑巷与岭南移民的历史联系

合集下载

南雄珠玑古巷南迁后裔姓氏大全

南雄珠玑古巷南迁后裔姓氏大全

南雄珠玑古巷南迁后裔姓氏大全祖居纪念珠玑古巷是古代众多中原氏族南迁的中转站,也因此成为岭南文化的发祥地。

据历史记载,仅唐、宋、元三个时期数百年间,中原氏族经珠玑巷大规模南迁的就有三次,较小规模的则达上百次。

历史以来在珠玑古巷居住及迁播出去的姓氏多达185个,繁衍后裔7000多万人,遍布海内外各地。

至今许多岭南人家的族谱里都有将家族的源流指向珠玑巷的记载。

逾六成广府人都将自己视为珠玑后裔。

珠玑古巷唐、宋末年,中原内陆战乱频仍,不少氏族为避战祸和自然灾害,纷纷经江西南安(大余)越梅岭南来。

在古时,岭南地区为烟瘴之地和官宦贬谪之所。

这些先民在兵荒马乱中,扶老携幼,历尽艰险,来到南雄珠玑巷。

他们不熟悉岭南各种情况,不敢贸然再南下,只好在此安顿下来,重新创业。

居住数年或数十年,他们逐渐适应了岭南地区气候和生活习惯之后,才逐步南迁珠江三角洲。

故那里的许多名人望族,都把珠玑巷称为“七百年前桑梓乡”。

185姓,按姓氏笔画排列序号姓氏郡望堂号出自地1 丁济阳河南兰考2 刁弘弘河南灵宝3 卫河东山西夏县4 马扶风陕西兴平5 王太原山西太原6 韦京兆陕西西安7 区桂阳湖南桂阳8 尤吴兴浙江吴兴9 车京兆陕西西安10 毛西河山西汾阳11 仇平阳山西临汾12 文雁门山西代县13 方河南河南洛阳14 尹天水甘肃通渭15 孔至圣山东曲阜16 邓南阳河南南阳17 甘渤海河北沧州18 古新安山西代县19 石武威甘肃武威20 龙武陵湖南常德21 卢范阳河北定兴22 帅授琴山西太原23 叶南阳河南南阳24 田贫骄河北满城25 丘河南河南洛阳26 白南阳河南南阳27 邝庐江安徽合肥28 冯始平陕西兴平29 司徒藏名河北邯郸30 皮天水甘肃通渭31 向河内河南沁阳32 老叙伦河南开封33 成河南河北怀来34 吕河东山西夏县35 朱沛国安徽萧县36 乔文惠浙江东阳37 伍孝友甘肃平凉38 任乐安山东博兴39 伦南海南海西樵40 华武陵江苏无锡41 全京兆陕西西安42 邬颍川河南许昌43 刘彭城山东诸城44 关陇西甘肃临洮45 江忠廉河南正阳46 汤中山河北定县47 安武陵湖南溆浦48 祁太原山西太原49 许高阳河北高阳50 阮陈留河南陈留51 孙长安河南光山52 麦始兴南雄百顺53 扶翼汉河南洛阳54 严天水甘肃通渭55 劳武阳河北大名56 苏武功陕西眉县57 杜京兆陕西西安58 李陇西甘肃临洮59 杨弘农洛阳嵩县60 甫备考备考61 吴延陵江苏武进62 岑南阳河南南阳63 利河南河南洛阳64 邱济阳河南洛阳65 何庐江安徽庐江66 余下邳江苏下邳67 邹范阳天津蓟县68 肖兰陵山东泽城69 沈吴兴浙江湖州70 宋京兆陕西西安71 张清河河北清河72 陆河南河南洛阳73 陈颍川河南许昌74 邵博陵河北安北75 武太原山西太原76 招南海广东广州77 范高平宁夏固原78 林西河山西汾阳79 欧平阳山西临汾80 欧阳渤海河北沧州81 卓褒德河南南阳82 明吴兴浙江湖州83 易太原山西太原84 罗豫章江西南昌85 沓沙渊山东淄川86 金彭城江苏徐州87 周汝南河南汝南88 冼南海广东广州89 庞始平陕西兴平90 郑荥阳河南荥阳91 房清河河北清河92 屈临淮江苏徐州93 封渤海河北沧州94 项圣师河北乐亭95 赵天水甘肃通渭96 荣上谷山东汶上97 胡安定甘肃泾川98 茹河内河南黄河99 柯济阳山东济阳100 钟颍川河南禹县101 香备考备考102 侯上谷河北怀来103 俞河间河北河间104 饶平阳河北饶阳105 洪敦煌甘肃敦煌106 姚吴兴浙江湖州107 祝太原山东长清108 贺四明浙江萧山109 骆河南河南洛阳110 秦天水甘肃通渭111 袁汝南河南汝南112 聂河东山西夏县113 莫钜鹿河北平乡114 夏会稽浙江绍兴115 顾会稽浙江绍兴116 徐东海山东郯城117 翁资善浙江定海118 凌河间河北河间119 高渤海河北沧州120 郭汾阳山西太原121 唐晋昌陕西石泉122 涂豫章江西南昌123 宾备考河南开封124 容敦煌甘肃敦煌125 诸琅琊山东诸城126 谈梁国河南商丘127 陶济阳山东济阳128 黄江夏湖北云梦129 萧兰陵山东泽城130 梦备考山东曹县131 梅汝南河南汝南132 曹谯国安徽亳州133 戚享伦山东郑城134 龚武陵湖南溆浦135 崔博陵山东曲阜136 符琅琊山东诸城137 康京兆陕西西安138 章河间河北河间139 梁安定甘肃平凉140 巢彭城江苏铜山141 越晋阳山西太原142 彭陇西甘肃临洮143 粟江陵湖北荆州144 葛清柳河南清丰145 董陇西甘肃临洮146 蒋乐安河南光山147 韩南阳河南南阳148 植南海广东广州149 覃务滋江苏苏州150 程广平河北任县151 傅清河河北清河152 焦饮仙河北永年153 鲁扶风陕西兴平154 曾鲁阳陕西兴平155 湛豫章江西南昌156 温太原山西太原157 游广平河北鸡泽158 谢陈留河南陈留159 蓝汝南河南汝南160 蒙安定宁夏固原161 赖秘书河南障陵162 甄中山河北定县163 雷冯翊陕西太荔164 锡备考备考165 简范阳河北定兴166 詹河间河北献县167 鲍上党山西长治168 源备考呼伦贝尔169 慕容敦煌甘肃敦煌170 蔡济阳山东济阳171 廖汝南河南汝南172 谭济阳河南兰考173 翟南阳河南南阳174 熊江陵湖北江陵175 缪兰陵山东泽城176 樊上堂山西长治177 黎京兆陕西西安178 颜复圣山东曲阜179 潘荥阳河南荥阳180 禤南越山东郓城181 薛河东山西夏县182 霍太原山西太原183 戴谯国安徽亳州184 魏钜鹿河北平乡185 瞿高平宁夏固原南雄珠玑巷联谊会秘书处统计截至日期:2019年10月19日。

珠玑巷的历史

珠玑巷的历史

珠玑巷的历史zhujixiang/古巷,古楼,古塔,古榕,古桥流水见人家。

又见珠玑巷,又见古祠堂,又仿佛见到祖先坚强而伟岸的身影。

珠玑巷,好大一棵树,海内外千百万苗裔是她多情的绿叶;珠玑巷,好醇一杯酒,在无数后裔心中窖*** 千百年的陈年佳酿,香远情浓;珠玑巷,好长一首歌,多少年,多少代,深沉咏唱,唱得梅花飘落,唱得月光长泻。

作为古代中原与江南绅黎向岭南迁徙的聚居地,珠玑巷是一块历史的碑石,写满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于开拓的壮烈情怀;作为岭南诸氏族的发祥地,珠玑巷是一块永恒的磁石,凝聚了千百万中华儿女的心。

你看吧,你看吧!就算在天涯海角,就算在茫茫旅途,多少华夏子孙还在回望【古巷的沧桑】[编辑本段]珠玑巷是一个具有一千一百多年历史的古巷。

它得名于唐敬宗年间。

明末屈大均著《广东新语》云:“珠玑巷名,始于唐张昌。

昌之先,为南雄敬宗巷孝义门人。

其始祖辙,生子兴,七世同居。

敬宗宝历元年,朝闻其孝义,赐予珠玑绦环以旌之,避敬宗庙讳,改所居为珠玑巷。

”【史料记载】[编辑本段]珠玑巷又名沙水镇,在沙水河西侧。

从史料看,本来珠玑巷只是沙水镇的一部分。

阮元编的《广东通志》云:“珠玑巷在沙水寺前”中山黄慈博先生遗稿《珠玑巷民族南迁记》抄录诸族谱中,多称:“沙水村珠玑巷”“沙水珠玑巷”。

可见珠玑巷原属沙水镇。

据考察,原来珠玑巷大体在沙水镇的南端,即从《珠玑古巷》门楼起向北走经石塔到石桥这一段,约长二百米。

再向北走则是其他巷、里、坊。

如今之“珠玑楼”,过去并不属珠玑巷。

据乾隆十二年建楼碑记载,(此石碑现仍镶于“珠玑楼”)“珠玑楼”原为沙水镇翔凤坊之楼,早塌,乾隆十二年重建时才题名为“珠玑楼”。

《南迁记》中记述沙水镇还有“儒林里” “沙水塘”等旧址。

后来随着珠江三角洲的繁荣富庶,来这里寻根问祖的人越来越多,珠玑巷的名声也越来越大。

沙水镇的里、巷、坊,都象翔凤坊那样,逐步被珠玑这个名称所代替,整个沙水镇也叫珠玑巷了。

但历代行政区域,一直沿用沙水这个名称。

缘起珠玑

缘起珠玑

缘起珠玑广东粤北韶关南雄,深藏着一条历史悠久的古巷:珠玑巷。

它是广东省仅有的宋代古巷古道,距今已有千年历史,素有“广东第一巷”的美誉。

它全长1500多米,路面宽4米多,用鹅卵石铺砌而成,走在这凹凸不平的小路上,不禁想起了宰相张九龄。

他从长安返回故乡,途经梅岭时,发现古道已年久失修,阻隔南北交通,于是开辟了梅关古道,北达江西、南通广东,并且连接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成为了南北往来的重要通道。

历史上中原人因躲避战乱、逃避服役或者其他原因向南方迁徙时都会经过这条古老的梅关古道。

它承载着我们民族迁移的历史,诉说着一个个心酸的故事和传说。

人们在这条古道交通紧要的地方聚族而居,逐渐形成了一个个新的聚落。

珠玑巷,就是这样形成的聚落,并逐渐地扩大,成为一个南来北往的中转站。

这条不过千米的古巷,却承载了一段北民南迁的血泪史,更承载了千千万万岭南人认祖归宗的情结。

珠玑巷人南迁的那段悲壮的集体记忆筑成了一部惊心动魄的岭南移民史,也成就了这条古巷的非同凡响,也许这就是胡妃为弥补珠玑巷而筑成的缘吧!南宋时,朝廷任用奸臣贾似道为宰相,有一次,度宗皇帝到景灵公去祭拜先皇,结果遇到了大雨。

贾似道要皇帝等他在雨停了之后用车接回去,但胡妃的哥哥胡显祖却擅自将皇帝接走了。

贾似道非常生气,就污蔑胡显祖兄妹有夺权野心,皇帝不得以下诏罢了胡显祖的官,并打算让胡妃出宫去做尼姑。

得到消息后,胡妃逃出了皇宫,幸运的是她在江边遇上了运粮上京的珠玑巷富商黄贮万,随后跟着黄贮万来到了珠玑巷开始了隐居生活。

可悲的是,小人当道,他们被家仆告发,贾似道便以珠玑巷百姓造反为由,血洗珠玑巷。

百姓们事先得到了消息,商议着如果往南逃离的话更有易于躲避官府的追杀。

迁徙规模之大可以想象,他们都散居到了珠江三角洲各地,开村立族,繁衍子孙。

这些人及其他们的后裔都把南雄珠玑巷看做是他们的祖宗故居,是他们认祖归宗的地方。

而胡妃呢,她见因为自己连累了乡亲们背井离乡,悲愤之中投井自尽了。

珠玑巷人南迁后裔在高要的分布

珠玑巷人南迁后裔在高要的分布

珠玑巷人南迁后裔在高要的分布摘要:珠玑巷,原称敬宗巷,位于粤北的南雄市北部,在国道323线的南雄至江西省大余公路9公里处的珠玑镇沙水村。

唐代,巷内住着张氏人家,族长张昌。

张家人兴、财旺、孝义,远近闻名。

且七珠玑巷,原称敬宗巷,位于粤北的南雄市北部,在国道323线的南雄至江西省大余公路9公里处的珠玑镇沙水村。

唐代,巷内住着张氏人家,族长张昌。

张家人兴、财旺、孝义,远近闻名。

且七代同堂,人人称颂,宝历元年(公元825年),敬宗皇帝为表彰张家孝义,亲赐珠玑绦环。

由于敬宗巷与敬宗皇帝同名,为避讳,改名为珠玑巷。

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宰相张九龄奉诏开凿大庾岭梅关新路之后,梅关路成为古代中原通往岭南的重要通道。

珠玑巷由于地理位置适中,交通方便,成为南来北往的旅客歇息之地。

珠玑巷外,土地肥沃,沙水河蜿蜓流过,灌溉便利,宜牧宜农。

历代中原人南迁,往往于此驻足留连,短则三五天,长则一年半载,有的就在此落户、谋生、繁衍,成了珠玑巷人。

从此,珠玑巷便逐渐发展成为百姓杂居的繁荣古镇。

历经唐、宋、元、明、清各朝代风风雨雨的珠玑巷人,由于战乱、苛政、天灾、人祸等诸原因,几度南迁,散居在清远、高要及珠江三角洲一带地区。

据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成书的《高要县志》记载,高要全县共有96姓(端州、鼎湖两区除外),来自南雄珠玑巷的就有58姓氏:孔、王、文、邓、区、某、叶、龙、帅、卢、冯、江、朱、伍、吕、刘、许、汤、何、余、杜、岑、李、吴、张、陈、苏、冼、林、金、罗、胡、赵、钟、容、徐、涂、唐、莫、郭、夏、宾、梁、黄、萧、温、曾、焦、鲁、谢、蓝、谭、廖、翟、蔡、黎、霍、慕容。

现就其迁入年代及聚居地分列如下:一、宋代1、北宋元祐年间(公元1086年—1094年):白土镇小洲村梁氏。

其后分居:白土镇大洲村、莲塘镇青塘村。

2、南宋期间(公元1127年—1279年):大湾镇高第村伍氏。

其后分居:大湾镇社布村、留棠村,乐城镇领村。

金渡镇大巷村钟氏。

珠玑巷:中国姓氏宗祠博物馆

珠玑巷:中国姓氏宗祠博物馆

仿 古祠堂 岭南风格
苏氏大宗祠重建后 , 珠玑巷后裔
其他 姓 氏的宗 亲也一 呼 百应 , 纷 发 纷 动捐 资 , 珠 玑 巷重修 或 重 建本 姓 纪 在 念馆 、 宗祠 。 l 多 年 来 , 乎 每 隔 近 0 几 几个月 , 就会 有一 座 修 缮 一 新 的大 宗 祠迎 接 来 自四面 八方 的 宗亲 , 些 仿 这 古宗祠 , 多具有 宋 、 、 等时 代的 大 明 清
赫 。《 德 经 》、 治 世 圣 言 》 型 文 道 《 大
雕 寓 意 吉 祥 , 雕 细 刻 ; 内 “ 定 精 祠 安 堂 ” 千乘 家风” 、“ 等牌 匾庄 重得 体 ;
重建宗祠 。 苏氏宗亲立即响应 , 成为 珠玑巷重建宗祠的首家。 9 5 1 1 9 年1月
2 “ 8 H, 广东 南雄珠 玑巷 后裔联 谊会” 召开成 立 大会 , 氏 宗祠 也于 当天 独 苏 家举办 开 光 庆 典 , 多从 中央 到 地 方 许
曾经拥有的许 多姓 氏的宗祠 , 在历经 千年的兵荒马乱和时局变迁后, 或成 残垣败 瓦, 或破 旧不堪 , 他们中的许 多人, 都萌发了重建宗祠光宗耀祖的
设想。
19 5 个姓 氏的千年小巷 , 在改革开放 后, 吸引了许许 多多海内外的珠玑巷
后 裔子 孙 们前 往 认祖 寻根 , 小巷 数十
还有珠玑 巷梁 氏大宗祠, 其主体建筑
高昂、 派; 进、 气 三 两天 井,“ 三雕 、 两
铭记祖先的功德 。 多姓氏的宗祠 , 许 都设有专门的展览室, 游客在参观中,
可 以了解 中国汉族 各姓 氏 的起 源 及其 开 枝 散 叶的 迁 徙 路径 , 了解从 古到 今
各姓 氏历史 名人 的感 人事 迹 。 玑 巷 珠

珠玑巷渊源

珠玑巷渊源

珠玑溯源各姓氏分布东江三角洲区石龙以下,东江支流放射分流,以狮子洋为总汇,和对岸西北三角洲相对。

故为珠玑巷迂民顺流入迁地点,东莞、增城两县沿河荒坦甚大,故为难民集中分布地区。

分述如下:1.东莞市为东江三角洲所在,珠玑巷迁民甚多。

(1)虎门镇北栅陈氏《东莞市地名志》:“宋末立村,粤北南雄珠玑巷陈文龙任盐运使驻扎于此,后人口繁衍,遂成村落。

”又《凤冈陈氏族谱》:“唐大中间(847~859年) 由江西石城县竹园迁居南雄保昌严塘里,宋建炎间(1127~1130年) 陈常仕宋为朝奉大夫,宦游五羊,留家于大宁,传六世,陈述迁北栅凤冈下。

”人口近达3000人。

(2)虎门镇大宁谭氏《东莞市地名志》云:“立村于宋,为粤北南雄珠玑巷谭氏南迁至此始居。

”又据《东莞大宁谭氏族谱》称:“世居江西宁都,建隆元年(960年) ,宏帙定居南雄保昌珠玑里沙水村,避乱三年,回宁都。

景德二年(1005年) 宏帙次子瀚回珠玑里,曾孙惟月迁东莞大宁,在绍兴间(1131~1162年) 分支虎门金州乡洲头村、小榄、惠阳等地。

”(3)元江罗屋堂罗氏《东莞市地名志》:“宋末(1279年) 罗姓由番禺罗边第三房迁此。

”按罗姓为珠玑巷民罗贵后人。

(4)长安霄边肖氏、甘氏、屈氏、钟氏《东莞市地名志》:“相传元代初(按即南宋末) 福建和南雄肖、甘、屈、钟四姓迁居,以肖姓为主。

”(5)长安咸西村人《东莞市地名志》:“元朝初,粤北始兴县人迁此。

”(6)长安镇锦厦村人《东莞市地名志》:“元朝福建,南雄人迁此。

”(7)长安镇李屋村李氏《东莞市地名志》:“宋朝南雄人迁此,村民姓李,故名。

”(8)长安镇冈背戴氏《东莞市地名志》:“宋朝南雄人迁此,村民姓戴。

”(9)长安镇塘下蔡氏《东莞市地名志》:“宋朝南雄蔡元乡迁来沙头山冈头”即此地。

又在陈琏《琴轩集·蔡府君墓表》及《深圳罗湖蔡屋围蔡氏族谱》均有记:“先祖由长江迁南雄柯子里珠玑巷。

宋末蔡安迁沙头靖康场。

本支后分宝安沙浦于明末,分居深圳桑屋围于清初,地名赤坎。

南雄珠玑巷的由来

南雄珠玑巷的由来

南雄珠玑巷的由来南雄珠玑巷,位于县城北部偏东,在323国道南雄至江西大余公路9公里处的沙水村。

该巷南起驷马桥,北至凤凰桥,全长1.5公里,是古代五岭南北梅关古道的必经之路,其古朴风貌犹存。

珠玑巷有三街四巷,即珠玑街、棋盘街、马仔街;洙泗巷、黄茅巷、铁炉巷、腊巷。

今住居民38l户,1742人。

现有姓氏为何、谢、曾、黄、钟、赖、刘、陈、郭、周、董、雷、戴、张、杨、欧阳、李、王、熊等19姓,其中雷姓是畲族,其余诸姓均为汉族。

关于珠玑巷得名,据清·道光四年(1824年),戴锡纶编纂的《直隶南雄州志》载:“珠玑巷得名,始于唐张昌。

昌之先,为南雄敬宗巷孝义门人。

其始祖辙,生子兴,七世同堂。

敬宗宝历元年,朝闻其孝义,赐兴珠玑绦环以旌之;避敬宗庙讳,改所居为珠玑巷。

”明屈大均著《广东新语》、民国时期中山黄慈博遗稿《珠玑巷民族南迁记·粤北简氏大同谱》所述,有珠玑巷得名之议,与上说一致。

近年来,南雄珠玑巷人南迁后裔联谊会筹委会,派员到珠江三角洲各市、县调查和收集诸姓族谱、家谱。

据顺德、番禺、南海、东莞、中山等市、县诸姓族谱、家谱.记述有关珠玑巷得名由来,亦与《直隶南雄州志》说法相同。

(摘自《珠玑巷古今》)珠玑巷的得名,广泛流传着以下两种说法。

一是珠玑巷原名敬宗巷,后来才改名为珠玑巷,原因出于唐代的张昌。

张昌祖先张兴,七世同居于南雄敬宗巷。

唐敬宗宝历元年,朝廷闻其孝义,赐张兴珠玑绦环以旌之。

因为巷名要避敬宗的庙讳,所以改名为珠玑巷。

这种说法来源于屈大均的《广东新语》。

二是原来确有一条珠玑巷,不过是在河南开封,后来中原氏族纷纷南迁到岭南,就把聚居之地南雄沙水镇的一条街巷也称为珠玑巷。

这一种说法同样来源于屈大均的《广东新语》。

他说:“吾广故家望族,其先多从南雄珠玑巷而来。

盖祥符(河南开封)有珠玑巷,宋南渡时,诸朝臣从驾入岭,至止南雄。

不忘枌榆所自,亦号其地为珠玑巷。

”(摘自《珠玑巷传说与掌故》)珠玑来由珠玑古巷并非因产美玉而得名。

史上从南雄珠玑巷移民的在粤各支黎氏

史上从南雄珠玑巷移民的在粤各支黎氏

史上从南雄珠玑巷移民的在粤各支黎氏南海黎姓:原居地,开封,迁至珠玑巷时间,宋靖康年间,迁出珠玑巷时间,咸淳九年,迁往地方,金紫黎边。

顺德黎姓:原居地,江西卢宁县,迁往珠玑巷时间,宋末元初靖康建炎,迁出珠玑巷时间,宋末元初宋淳熙年间(一一七四至一一八八年) 迁往地方,北浩泮浦勒流清源桃源,迁移原因,弃官避乱至雄。

中山黎姓:迁出珠玑巷时间,宋嘉定年间(一二零八至一二二四年),迁往地方,张家边区黎村。

新会黎姓:迁出珠玑巷时间,宋景炎年间南宋末年,迁往地方,牛湾六堡林城财新窖。

番禺黎姓:原居地,姑苏,迁至珠玑巷时间,唐代北宋崇山宁五年(一一零六年),迁出珠玑巷时间.南宋末年,迁往地方,新造镇礼园(崇德)新造北约,新造南约,迁移原因,官游岭南居雄。

博罗黎姓:迁出珠玑巷时间,北宋,迁往地方,石湾镇白沙。

东莞黎姓:原居地,虔州,迁至珠玑巷时间,宋熙宁年间(一零六八至一零七七年)迁出珠玑巷时间,东城东郊上士冈中堂.白土黎氏:祖先珠玑巷人,宋末迁东莞黄涌。

明成化(一四六五至一四八五年),黎宗德迁此。

衍坑尾、龙沙、竹根、尾、草、蝉坑、中冈、龙冈、定冈、莲塘、金渡、新塘。

高要县其他黎氏:水坑黎氏、岗编(西头村、福原坊)黎氏、七甲黎氏、榕塘黎氏、芒果根黎氏、黎屋黎氏、竹洞黎氏、沙田黎氏、古门黎氏。

紫金黎边黎氏:《黎氏族谱》称:「祖应韶,大理寺评事,成淳九年(一二七三年)由珠玑巷挈眷居此。

」乐从德教黎氏:《顺德县地名志》云:「在元代由黎、董、赵、颜、何五姓开村。

后因南雄珠玑巷发生株连惨案.陈梅庵的妻子被害,他携带三男孩逃到乐从窦塘,地方搭茅屋居住。

」按元初即宋末年。

泮浦黎氏:据黄佛颐长文称:「城南新魁窖黎族。

」迁始宏芳,南宋末由珠玑巷,迁南海县浦乡(顺德)。

子承宗,三世迁新会。

北浩桃源黎氏:黎景义《二丸居集》:「有宋淳熙之世(一一七四至一一八八年),金紫光禄大夫黎中峰公厚芳,弃官避乱,自赣迁南雄珠玑巷,又自珠玑巷迁南海之桃源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珠玑巷与岭南移民的历史联系
考古资料证实,在远古时代,岭南地区就有着人类生存、活动的遗迹。

1958年在曲江马坝发现的“马坝人”,为一个中年男性头骨化石,在人类历史发展阶段上属于“古人”的早期类型,是已知最早的岭南古人类;经测定,其年代距今12.9万年左右。

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西樵山文化”遗址,发现了大量细石器,而在粤北、粤西现的与西樵山文化同期的一些洞穴文化遗址中,出土一批粤属年代最早的陶器残片。

进入新石器时代晚期(父系氏族社会时期),在距今4500年前后的曲江“石峡文化”遗迹中,出土了人工载培稻品种以及石斧、石锛、石铲等磨制精良的农业生产工具,这被考古学家视为当时岭南锄耕农业趋于发达的标志。

考古发现不仅反映了“百粤杂处”的岭南一直生存着被称为“越(粤)人”或“越(粤)民族先民”这一基本的事实,同时,也说明了在多元的中华文明之源中,岭南文明也是其中重要的一源。

在中国古代,岭南地区是为一个偏远荒服的地方。

北有五岭与中原相隔,南有汪洋与海外相分,因而非常封闭。

但是,由于北方的战乱,和岭南地区的安稳平和的环境,中原的大量移民进入到岭南地区,对岭南地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隋唐两代,中原人南迁的势头逐渐减弱,已不再有类似秦汉和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大规模移民现象。

到了北宋末年,由于北方烽火连天,土民纷纷难逃避难,出现了历史上第三次移民高潮。

这次高潮在南宋灭亡时达到空前规模。

在两宋移民高潮中,南雄州保昌县(今南雄市)在地理上具有重要的作用。

保昌县位于粤北,是由大庾岭路进入岭南,前往广州和珠江三角洲的交通要冲。

保昌县沙水村有一珠玑巷,是中原移民南下途中首先选择的定居地。

在宋代历史变迁中,迁居珠玑巷的中原人又陆续流徙岭南腹地,落籍珠江三角洲一带,为岭南的开发作出了贡献。

珠玑巷是中原人开拓南疆的一个中转站,它因此也成为联系中原和岭南,具有民族南迁的象征意义的地方。

珠玑巷,原名敬宗巷,也叫朱杞巷。

唐代以前就已存在。

唐敬宗时改为珠玑巷。

珠玑巷虽得名于唐代,但在两宋南迁高潮中,中原人“至止南雄”,对珠玑巷产生一种特殊的感情,除了地理方面的原因之外,也因为故乡京城有同一地名的里巷,这对于南雄珠玑巷之所以能聚居大批
中原人并名扬天下,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不仅南雄有珠玑巷,广州、潮汕一带也有珠玑巷地名,表明了南迁的中原人眷恋故土的情感。

珠玑巷民族南迁的历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北宋末至南宋初,中原人迁居南雄,建设珠玑巷。

北宋末金兵攻陷汴京,先后掳去钦宗、徽宗二帝,中原大乱。

士民们一部分随高宗流转东南太湖流域一带,一部分随隆佑太后走赣南。

太后不久回临安,随行士民在动乱中渴望有一处安居之地,于是继续往南越过大庾岭,在南雄珠玑巷落户。

南宋统治的确立,使江南暂无战事,岭南地区更为平安,珠玑巷在百余年中逐渐繁荣起来。

第二阶段是南宋末期,已在珠玑巷落户的居民为避战祸再次南下,流散到珠江三角洲各地。

南宋末珠玑巷移民,是岭南有史以来最大规模和最集中的一次。

在长达七年的战乱之中,珠玑巷一线交通要道及附近地区的居民走避一空,倾巢南下。

有的还漂洋过海,流落海外。

南宋末,元军南侵,战乱又起,士民开始流徙。

宋恭帝徳祐二年(1276),南宋都城临安失守,元军趁势南下,元将攻陷南雄、韶州,珠玑巷居民纷纷逃散。

南宋末的逃难民众中,较为著名的是罗贵等97人。

尽管有一些具体细节有待考证,但宋代中原人南迁珠玑巷,又从珠玑巷流转珠江三角洲各地,这个历史事实却是确定无疑的。

据史书记载,岭南的很多名人学士、世家望族,其祖先都是由中原迁至珠玑巷而后又迁到珠江三角洲各地的。

清代著名学者、思想家康有为、梁启超,也都是珠玑巷南迁族人后裔。

珠玑巷后裔在珠江三角洲各地的经济开拓和文化发展中,发挥了极重要的作用。

他们开垦荒地,治理滩涂,推广中原地区的先进农耕技术和手工工艺,开办学校,传播文化,为岭南开发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由此可见,珠玑巷移民,可以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

狭义指珠玑巷本身及附近居民的迁徙;广义则泛指经由珠玑巷迁徙,而珠玑巷的居民,又可分入迁和出徙两种。

入迁,是又外地迁入珠玑巷及附近地区,出徙则指离开珠玑巷迁入别的地区。

一方面是指中原人民迁往南雄珠玑巷,另一方面是指南雄珠玑巷的人民迁至珠江三角洲。

可见,珠玑巷与岭南的移民有十分重要的联系,同时也对岭南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珠玑巷移民也成为岭南文化中的重要一支。

在之后的历史岁月中,岭南地区逐渐发展成熟起来,成为中华文化中的一枝奇葩,并在近代闪射出灿烂夺目的光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