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中国荒漠化及其防治
我国土地沙化现状及其防治对策

我国土地沙化现状及其防治对策随着人类对土地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我国土地沙化现象日益严重。
沙化对环境、经济、社会等方面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一、土地沙化现状我国沙漠化、荒漠化、石漠化等土地沙化类型丰富,沙化程度也不同。
据统计,我国土地沙化面积已经超过250万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25%以上,其中严重沙化面积达到80万平方公里。
这些沙化区域多分布在北方和西北地区,其中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等地沙化情况最为严重。
土地沙化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土地贫瘠化:沙化土壤的肥力和持水能力都较差,导致土地贫瘠化,无法满足植物的生长需求。
2.水土流失:沙化土地的地表覆盖物较少,易受风蚀、水蚀等自然力的侵蚀,导致水土流失加剧。
3.生态破坏:沙漠化区域的生态系统已经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地下水位下降等问题也随之出现。
4.气候变化:土地沙化会导致当地气候变化,如降雨量减少、气温升高等。
土地沙化对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生产受阻:沙化土地的肥力较差,无法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求,导致农业生产受阻。
2.水资源短缺:沙漠化区域水资源稀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受到限制,影响当地的经济发展。
3.生态旅游业受影响:沙漠化区域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生态旅游业也受到影响。
土地沙化对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居民生活困难:沙漠化区域的居民生活困难,缺乏水、食物等基本生活资源。
2.移民潮增加:由于沙漠化区域的土地无法满足居民的生产生活需求,许多人被迫离开家园,成为流离失所的灾民。
3.社会稳定受影响:沙漠化区域的社会稳定受到影响,社会治安问题也随之产生。
二、土地沙化原因土地沙化的原因复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气候因素:气候干旱、降水不足、风力强大等因素是土地沙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2.人类活动:人类的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砍伐等活动也是土地沙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沙漠化的防治措施(一)

沙漠化是指原本不适合生长植被的干旱、半干旱区域由于人为活动或气候变化等因素而逐渐形成沙漠的过程。
沙漠化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防治沙漠化成为了当今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挑战。
为了有效防治沙漠化,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改善沙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沙漠化防治措施:1. 植树造林植树造林是防治沙漠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植树造林可以有效地固定沙土,减少风沙的侵蚀,改善土壤的肥力和水分保持能力。
此外,植树造林还能够提高地区的植被覆盖率,促进生态平衡的恢复,降低土壤侵蚀的风险。
2. 防风固沙在沙漠化地区,风沙是造成土壤侵蚀和植被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采取防风固沙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常见的防风固沙措施包括植树造林、修筑风沙墙、铺设草垫等,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风沙的侵蚀,保护土壤和植被。
3. 合理利用水资源沙漠化地区的水资源非常宝贵,合理利用和节约水资源对于防治沙漠化至关重要。
可以通过修建水库、引水灌溉、改良灌溉设施等措施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保持土壤的湿润和植被的生长。
4. 科学耕种在沙漠化地区,土壤肥力通常较低,植被生长受到限制。
因此,采取科学耕种措施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增加植被的覆盖,减少土壤侵蚀的风险。
科学耕种包括选择适合当地生长的农作物、合理施肥、轮作等措施。
5. 发展生态旅游发展生态旅游是一个综合性的措施,通过发展生态旅游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从而减少人类对土地的过度开发和利用,保护沙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
6. 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宣传教育是防治沙漠化的重要环节。
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可以增强公众对沙漠化防治的认识,提高人们对环保的重视程度,推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到沙漠化防治工作中来。
综上所述,防治沙漠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通过植树造林、防风固沙、合理利用水资源、科学耕种、发展生态旅游以及加强宣传教育等一系列措施的综合应用,可以有效地减缓沙漠化的扩散速度,保护沙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
中 国八大沙漠治理措施

中国八大沙漠治理措施《中国八大沙漠治理措施》中国是世界上沙漠面积较大、分布较广、沙漠化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
其中,八大沙漠分别是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库姆塔格沙漠、柴达木盆地沙漠、库布齐沙漠和乌兰布和沙漠。
这些沙漠的存在不仅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影响,也威胁着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
为了改善这种状况,中国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治理措施。
一、科学规划与政策支持国家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沙漠治理规划,明确了治理目标和任务。
加大对沙漠治理的政策支持力度,包括资金投入、税收优惠等。
同时,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严格限制在沙漠地区的过度开发和破坏行为,为沙漠治理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
二、植树造林植树造林是沙漠治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沙漠边缘和绿洲周围,种植适宜的树种,如杨树、柳树、梭梭等。
这些树木不仅能够防风固沙,还能改善局部气候,增加空气湿度。
同时,通过建立防护林带,可以有效阻挡风沙的侵袭,保护农田和居民点。
为了提高树木的成活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比如,在种植前对树苗进行精心培育,选择耐旱、抗风的品种。
在种植过程中,注重种植技术,合理安排株距和行距,确保树木有足够的生长空间和养分。
此外,加强后期的养护管理,及时浇水、施肥、防治病虫害,保证树木的健康生长。
三、水资源管理水资源是沙漠治理的关键因素。
合理开发和利用水资源,对于沙漠治理至关重要。
通过修建水利工程,如水库、渠道等,将水资源引入沙漠地区,用于灌溉和生态恢复。
同时,推广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在一些地区,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方式,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此外,加强水资源的监测和管理,防止过度开采和污染,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四、草方格固沙草方格固沙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治沙方法。
在沙漠表面用麦草、稻草等材料扎成方格状,能够增加地表粗糙度,降低风速,减少风沙流动。
同时,草方格还能截留水分,促进沙生植物的生长。
草方格的制作和铺设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效果显著。
荒漠化防治实施方案

荒漠化防治实施方案荒漠化是指土地退化过程中,表层土壤因沙坡、风蚀等原因而失去了可用性和生产力的情况。
由于气候变化、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等原因,荒漠化问题日益严重,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制定具体的荒漠化防治实施方案。
一、修复退化土地1. 林植将荒漠化土地进行林植,选择适宜的树种,加强造林工程。
通过植树造林,可以提升土壤固结力和保水能力,减轻沙尘飞扬,改善气候环境。
2. 种草在荒漠化土地进行种草,选择具有耐旱抗风能力的草种。
种草可以有效保护土壤,减少水土流失和风蚀,增加土壤的肥力。
3. 防风固沙在沙尘较为严重的区域,采取防风固沙措施,如搭建风帘、堆沙坝等。
这些措施可以减少沙尘的飞扬,保护周边生态环境。
二、合理利用水资源1. 引水灌溉在荒漠化地区进行引水灌溉工程,提供生态系统所需的水资源。
在选择引水源时,应考虑到水源的可持续利用性,避免过度开采导致水源枯竭。
2. 水土保持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通过修建沟渠、设立水库等措施,防止水资源的流失和浪费。
合理进行排水和节水,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三、加强生态修复1. 生态绿化在荒漠化地区,进行生态绿化工程,恢复原有植被和生物多样性。
通过引种适宜的植物和繁育动物,重建生态系统,实现生态多样性的恢复。
2. 加强保护加强对荒漠化地区的保护力度,设立自然保护区和生态补偿机制。
通过划定保护区域和加强巡逻执法等手段,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物种多样性。
3. 推广可持续农业在荒漠化地区推广可持续农业,提倡科学施肥、轮作休耕等农业理念,减少农药的使用,促进农作物的健康生长。
四、加强宣传教育1. 提高公众意识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荒漠化问题的认识。
通过举办讲座、展览和媒体宣传等途径,普及荒漠化防治的知识,引导公众积极参与防治工作。
2. 增加政府投入政府应加大对荒漠化防治的资金投入,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
鼓励科研机构和大学开展相关研究,提供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
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1. 荒漠化的定义和原因1.1 定义荒漠化是指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导致土地退化,形成荒漠地区的过程。
荒漠化主要表现为土地的覆被减少、水资源的匮乏、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等。
1.2 原因荒漠化的形成和发展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 - 气候因素:干旱气候、高温等 - 土地利用方式不当:过度放牧、大规模垦荒等 - 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 土壤侵蚀和沙漠化等2. 荒漠化防治的目标和意义2.1 目标荒漠化防治的目标是减少荒漠化区域的面积,恢复和保护荒漠地区的生态系统,实现可持续发展。
2.2 意义•维护生态平衡:荒漠化防治可以减缓生态系统的破坏,维护生态平衡。
•保护水资源:荒漠化防治可以改善水资源状况,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维护农业可持续发展:荒漠化防治可以减少土地退化,保护农业生产基地,维持农业可持续发展。
•促进经济发展:荒漠化防治可以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3. 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3.1 植被恢复和保护•实施植被恢复工程:通过人工种植或天然更新等方式,恢复受荒漠化影响的植被。
•加强植被保护:设立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差异化补偿机制等,保护荒漠地区的植被。
3.2 水资源管理和节约利用•加强水资源管理:建设水资源监测系统,加强水资源调度和保护。
•推行节水措施: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加强农村水资源管理等,实现水资源的节约利用。
3.3 控制土壤侵蚀•加强水土保持工作:采取合理的梯田建设、植被覆盖等措施,有效控制土壤侵蚀。
•实施土地整治工程:对土地退化严重的地区,进行土地整治,恢复土壤肥力。
3.4 提高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畜牧业管理创新:加强畜牧业的规范管理,控制过度放牧等行为。
•科技支撑:推广适应荒漠地区的畜牧业技术,提高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5 加强国际合作•信息交流和分享:加强国际间荒漠化防治的信息交流和分享,共同推进荒漠化防治工作。
•资金支持和技术援助:加大国际援助力度,为荒漠化防治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我国荒漠化防治现状及对策

我国荒漠化防治现状及对策【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荒漠化防治的现状,从荒漠化防治的现状出发,分析了我国荒漠化防治必须要采取的一些对策,提出了一些有效措施,以期能够为我国荒漠化防治工作提供有力参考。
【关键词】荒漠化,防治现状,对策一、前言当今我国荒漠化防治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在防治中的科学性显得尤其重要,荒漠化防治现状及对策的分析,直接关系到我国荒漠化治理的效果。
二、荒漠化防治的意义荒漠化是全球性的重大环境问题,我国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荒漠化的发生与发展,已给我国广大荒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资源、社会经济发展与人民群众的生活等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与威胁,甚至危及到区内居民的生存,成为危及我国广大荒漠化地区和全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同时,此危害具有长期、频繁、广泛、多样、严重和深远性。
因此,加强对荒漠化的防治对促进生态平衡、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我国荒漠化形成的原因探析荒漠化是指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土地退化。
主要表现为耕地、草原及林地退化。
严重的土地退化,可使土地完全丧失生产能力。
荒漠化类型多样,程度严重,在我国西北地区主要表现为风蚀作用形成的土地荒漠化,南方低山丘陵地区表现为水蚀作用形成的红漠化,华北地区的土地盐碱化,青藏高原地区冻融荒漠化等。
下面以我国荒漠化最为严重的西北地区为例,简单分析一下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及治理措施。
1、自然原因我国西北地区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本区地处亚欧大陆腹地,远离海洋,海洋湿润气流难以到达;东部是辽阔坦荡的内蒙古高原,西部是高大的山系和巨大的内陆盆地,特别是青藏高原的隆起对水汽的阻挡作用明显。
因此,本区形成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降水稀少,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由于气候干旱,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风的作用显著,因此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
中国八大沙漠治理措施

中国八大沙漠治理措施中国是一个拥有广阔的土地面积的国家,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土地被沙漠所覆盖,这给中国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威胁。
为了保护这些沙漠,中国采取了八大沙漠治理措施,下面将从分步骤阐述这些措施。
第一步,实施荒漠化土地治理。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迅速发展,荒漠化土地的面积不断扩大。
而对于这些荒漠化土地的治理,中国采取了多种措施,如种植抗旱植物、修建沙堤控制沙漠的蔓延等。
第二步,大力支持沙漠植被的恢复。
沙漠植被是沙漠生态系统的核心,对于保持沙漠的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中国采取的治理措施包括大规模种植抗旱树木、草地等,提高沙漠植被的覆盖率。
第三步,加强土地退化和荒漠化的监测。
只有对于沙漠化和荒漠化的情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治理措施。
中国注重对沙漠化和荒漠化姥情况的监测,及时制定并调整治理计划。
第四步,保护优秀沙漠生态系统。
沙漠生态系统中有一些优秀的自然景观,如莫高窟、鸣沙山等,这些优秀的生态系统是中国独特的生态资源。
中国采取的治理措施包括加强生态保护,避免人为破坏,保护生态系统完整性。
第五步,发展沙漠旅游业。
随着沙漠治理工作的实施,中国的一些沙漠地区被改造成了旅游胜地。
这不仅为当地带来了经济效益,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沙漠治理工作的推进。
第六步,促进沙漠地区经济发展。
沙漠地区人口较少,经济薄弱,为了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中国采取了多种措施,如推广节水农业、兴办旅游业等,提高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
第七步,深入开展沙漠化土地等面积红线执法。
中国采取了红线执法措施,通过强力监督,确保沙漠化土地的扩张得以遏制,并顺利进行沙漠治理的工作。
第八步,加强国际合作。
治理沙漠是一个全球化的问题,各国需要通力合作,共同应对这一现实挑战。
中国积极加强与世界各国在沙漠治理领域的合作,共同推进沙漠化和荒漠化的治理工作。
综上所述,中国采取的八大沙漠治理措施包括实施荒漠化土地治理、支持沙漠植被的恢复、加强土地退化和荒漠化的监测、保护优秀沙漠生态系统、发展沙漠旅游业、促进沙漠地区经济发展、深入开展沙漠化土地等面积红线执法以及加强国际合作。
我国治理荒漠化的措施

我国治理荒漠化的措施1、保护现有植被,加强林草建设。
在强化治理的同时,切实解决好人口、牲口、灶口问题,严格保护沙区林草植被。
通过植树造林、乔灌草的合理配置,建设多林种、多树种、多层次的立体防护体系,扩大林草比重。
在搞好人工治理的同时,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加大封禁保护力度,促进生态自然修复。
由于飞播具有速度快、用工少、成本低、效果好的特点,因而对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偏远荒沙、荒山地区恢复植被意义更大。
2、在荒漠化地区开展持久的生态革命,以加速荒漠化过程逆转。
关键是合理调配水资源,保障生态用水。
如不合理的水资源调配制度,是造成我国西北河流缩短、湖泊萎缩甚至干涸、地下水位下降、土地荒漠化的直接原因。
3、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的过速增长,不断提高人口素质。
通过开展环保意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思想认识水平。
关心、爱护环境,自觉地参与改造和建设环境,形成全社会的风尚。
同时,国家要有计划地对局部荒漠化非常严重,草地和耕地几乎完全废弃,恶劣的自然环境已经不适于人类生存的地区,实行生态移民。
4、扭转靠天养畜的落后局面,减轻对草场的破坏。
要落实草原承包责任制,规定合理的载畜量,大力推行围栏封育、轮封轮牧,大力发展人工草地或人工改良草地,发舍饲养畜。
加快优良畜种培育,优化畜种结构。
5、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按照市场要求合理配置农、林、牧、副各业比例,积极发展养殖业、加工业,分流农村剩余劳动力,减轻人口对土地的压力。
还可利用荒漠化地区蕴藏着多种独特的资源,如光热、自然景观、文化民俗、富余劳动力等资源优势开发旅游、探险、科考产业等。
6、优化农牧区能源结构,大力倡导和鼓励人民群众利用非常规能源,如风能、光能、沼气等能源,以减轻对林、草地等资源的破坏。
7、做好国际履约工作的同时,加强防治荒漠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争取资金与外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南大学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荒漠化论文公共管理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1501班常江周2016/5/4本文主要围绕荒漠化问题现状、危害、治理方面进行论述,期间也得到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的一定支持,在此表示感谢!新时期中国荒漠化现状及其防治常江周摘要:荒漠化是当今全球关注的一个重大生态环境问题之一,中国荒漠化问题更是严重制约着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从1996年中国建立荒漠化监测体系以来,中国荒漠化治理取得了显著地成就,但中国荒漠化问题依然严峻。
本文将从中国荒漠化现状,成因危害进行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在新时期治理荒漠化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荒漠化;现状;治理;防治对策引言针对荒漠化概念问题,学术界经历了漫长时间的探讨与论证。
从1949年法国学者Aubreville首次提出“荒漠化(Desertification)”一词,1968年Le Houerou将其定义为“典型的荒漠景观和土地形式向近期内没有发生荒漠化地区的扩展。
荒漠化过程发生在荒漠边缘年均降水量100-200mm得干旱地带”。
虽然概念未被学术界认同,但有关荒漠化概念问题开始进入学术界讨论的内容。
此后1977年联合国荒漠化会议上采用了荒漠化这一名词,并明确定义为土地滋生生物潜力的削弱和破坏,最后导致类似荒漠的情况,它是生态系统普遍恶化的一个方面,它削弱或破坏了生物的潜力(UN-COD,1977)。
[1]1992年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气候变化最终被列为荒漠化的成因之一,并体现在《21世纪议程》商定的荒漠化定义之中:“‘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得土地退化”。
该定义也被1994年通过的《联合国关于在发生严重干旱和/或荒漠化的国家特别是在非洲防治荒漠化的公约》所采用。
[2]中国学术界在荒漠化治理过程中,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与亚太地区荒漠化防治会议的观点,认为荒漠化乃是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和脆弱生态环境相互作用造成土地生产力下降,土地资源丧失,地表呈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
[3]中国荒漠化主要包括四种类型,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土壤盐渍化和冻融荒漠化[4]。
而俗称的荒漠化指沙质荒漠化,在中国荒漠化类型里,它是面积最大,危害最严重的一种。
目前,世界上受荒漠化影响的国家有100多个,全球荒漠化面积达3600万平方公里,有约十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直接威胁[5]。
在我国,从上世纪开始,荒漠化作为一个重大的生态环境问题,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投入巨大财力用于荒漠化治理。
从1996年政府建立荒漠化监测体系以来,到2015年第五次全国荒漠化监测,中国荒漠化治理体系不断完备,荒漠化治理也取得了瞩目的成就。
但新时期治理任务依旧艰巨,荒漠化面积大,沙区生态脆弱,已经初步治理的区域生态系统尚不稳定,保护与巩固任务任重道远,而且我们仍然面对着3002.93万公顷土地沙化的危险。
沙区开垦,超载放牧,开发建设等人为活动和气候变化给荒漠化治理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6]本文将通过探讨中国新时期荒漠化现状,成因,提出一些防治措施,为中国荒漠化防治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1中国荒漠化现状我国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影响较严重的国家之一,中国广阔的干旱、半干旱和部分湿润地区存在严重的土地荒漠化现象。
[7]根据最新发布的第五次《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我国荒漠化和沙化结果表明,截止2015年10月,我国沙漠化总面积216.1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20%。
其中风蚀荒漠化土地面积182.6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荒漠化总面积的69.93%;水蚀荒漠化土地面积25.01万平方公里,占9.58%;盐渍化土地面积17.19万平方公里,占6.58%;冻融荒漠化土地面积36.33万平方公里,占13.91%。
各种荒漠化类型中以风蚀荒漠化面积最大,是我国荒漠化的主要形式。
根据1994年、1999年、2004年、2009年和2015年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研究院发布的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数据来看,中国荒漠化的治理初见成效,荒漠化情况得到了有效的遏制,与2009年相比,全国荒漠化土地减少12120平方公里,年均减少2424平方公里,同时18个省的荒漠化土地全部净减少。
沙区植被覆盖增加,固碳能力增强;防风固沙能力提高,沙尘天气减少;38%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重点地区生态明显改善;沙区特色产业逐步形成,群众收入明显增加。
但总体而言,中国荒漠化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中国荒漠化依旧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生态问题。
图1:2014年中国荒漠化和沙化分布图截止2014年全国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数据出炉,我国荒漠化分布情况见图1。
荒漠化分布在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河南、海南、四川、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8个省(区、市)下的528个县(旗、市、区)。
其中轻度荒漠化面积7492.79万公顷;中度荒漠化面积9255.25万公顷;重度荒漠化面积4021.20万公顷;极重度荒漠化面积5346.69万公顷。
由图可知我国荒漠化分布范围广,存在不均衡性。
[8]荒漠化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西藏、甘肃、青海5省,面积分别为107.06万平方公里、60.92万平方公里、43.26万平方公里、19.50万平方公里.19.04万平方公里。
5省荒漠化土地面积占全国荒漠化总面积的95.64%;其他13省占4.36%。
我国荒漠化发展最快、危害最严重的有两类地区:一是位于我国北方半干旱和半湿润区的农牧交错带,那里分布有四大沙地,即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呼伦贝尔沙地和浑善达克沙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二是我国方干旱区内沿内陆河分布或位于内陆河下游的绿洲地区,主要分布在新疆甘肃和内蒙古西部。
[9]内蒙古地区属于干旱半干旱草原区,内蒙古地区受风力影响较大,临近的沙漠受风力影响推移,故该地区以风蚀荒漠化为主。
以新疆、甘肃为主西北地区由于地形复杂,高山与平原、盆地相间,沙漠与绿洲共存,气象要素分布很不均匀,生态环境异常脆弱[10]。
因此该地区以水土流失为主,并导致泥石流、土壤贫瘠等一系列环境问题,致使地表沙化。
而在中东部荒漠化地区则主要是人为因素导致。
有研究表明,若在自然条件或未发生过度认为干扰时,中东部大部分地区可以维持草地或者固定沙地这一自然状态[11]。
2荒漠化成因2.1自然原因2.1.1独特的地理位置我国发生土地荒漠化的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地区大多数位于我国西北部地区,深居内陆,处于沙漠和沙地密集分布地带,由于受到大陆性气候的影响,沙漠和沙质地表广布,有着丰富的沙质来源,大量的沙物质覆盖了本来可以利用的土地,使得土壤质地不断恶化,植被难以生长,在植被稀少的情况下,当遇到降雨天气,又会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冲走了表层相对肥沃的土壤.形成了周而复始的恶性循环[12],造成荒漠化。
2.1.2干旱气候影响干旱是西北地区产生荒漠化问题的关键囚素。
西北地区是国内最为干燥的区域,近50年,西北干旱区降水量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从东南向西北减少、自山区向两边沙漠走廊减少的特点,整个干旱区年降水量平均为157mm,最新科考发现罗布泊年降水量不足10 mm蒸发能力则超过4800 mm以上,曾几次用仪器测到空气相对湿度为零的记录,确定罗布泊地区是全国乃至全亚洲内陆区域干旱中心。
[13]受到长期干旱气候的影响,西北地区地表异常干燥,植被稀少,并进一步恶化原本就不肥沃的土壤环境,加快了西北地区耕地的水分蒸发速度,当干旱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程度远超自然环境的承载程度时,便产生荒漠化问题。
[14]加之西北地区频繁的强劲风,为风蚀提供了充分的动力条件。
气候干燥,降水稀少,蒸发强烈,地表疏松,沙尘暴发生频繁,也加剧了区域内的土地荒漠化。
[15]2.1.3水资源因素西北干旱区是我国水资源短缺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西北干旱区面积约250 x 104km2,平均年降水量230 mm蒸发能力为降水量的8-10倍;水资源总量约1 979 x 108m³,占全国的5. 84%,可利用的水资源量约为1 364 x 108 m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为1 573 m³;人均和地均水资源占有量分别约为全国人均水平的68%和27 %,生态系统极端脆弱。
[16]干旱区诸多生态问题均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水分和盐分平衡关系失调而产生。
而由此引发的荒漠化问题更是不容忽视。
2.2人为原因相比自然因素,人类对荒漠化的影响无疑占据主要位置,近百年来,人类活动已明显超过气候冷暖干湿波动对沙质荒漠化发生扩展与逆转过程的影响,人为因素造成的荒漠化比自然状态下的荒漠化高出4倍之多![17]2.2.1经济结构单一导致的不合理活动荒漠化地区与中国的贫困地区几近挂钩,在荒漠化地区生活的人们,对土地依赖性大,对土地资源过度利用,尤其是农村地区,过着“靠天吃饭”的生活。
干旱半干旱的气候环境之下,人们大多以种植或者放牧为主,而要想改变贫困的经济局面,必然会扩大生产,“广种薄收”的农业运作模式,[18]使得本就贫瘠的土地不堪重负,长此以往,土壤肥力下降,地表被破坏,耕地和草地最终演变成荒地。
生存和保护环境的矛盾在贫困地区发展中很难调和,或者说,在改变不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情况下,这种矛盾无法避免。
干旱土地的过度放牧、粗放经营、盲目垦荒、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乱樵采、过度砍伐森林、不合理开发等都是人类活动加速荒漠化扩展的主要表现。
同时不合理的灌溉方式会造成耕地次生盐渍化现象的产生,另外,很多地区对土地的掠夺性开发,加剧了土地荒漠化的产生。
2.2.2绿色发展理念淡薄,法律体系不健全与执行力不足受制于荒漠化地区人们的认知水平,对荒漠化的危害缺少一个确切的了解,在人们理念中并没有绿色发展的概念,在保护环境与自身发展利益之前,人们理所应当的选择了破坏环境以谋求自身利益。
结果造成了这种“两败俱伤”的局面。
政府法律执行力度有所不足。
中国很早就完善了一系列有关荒漠化的法律,与防治荒漠化相关的法律法规。
包括:《森林法》、《草原法》、《水法》、《土地管理法》、《水土保持法》、《农业法》、《气象法》等,此外,2001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以下简称《防沙治沙法》,《防沙治沙法》是我国防治荒漠化的专门法律,也是世界上第一部专门防治荒漠化的国内法律,于2001年颁布、2002年1月1日起生效,这部法律在防治荒漠化立法上的贡献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
[19]但随着经济的发展,防治荒漠化研究的深入,在实际的法律执行过程中,以现行立法并不能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基层执法难以有效执行,核心在于环保与经济之争,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在中国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极难找到平衡点,地方政府在政绩与环境面前很难权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