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中国荒漠化及其防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南大学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荒漠化论文

公共管理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1501班常江周

2016/5/4

本文主要围绕荒漠化问题现状、危害、治理方面进行论述,期间也得到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的一定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新时期中国荒漠化现状及其防治

常江周

摘要:荒漠化是当今全球关注的一个重大生态环境问题之一,中国荒漠化问题更是严重制约着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从1996年中国建立荒漠化监测体系以来,中国荒漠化治理取得了显著地成就,但中国荒漠化问题依然严峻。本文将从中国荒漠化现状,成因危害进行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在新时期治理荒漠化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荒漠化;现状;治理;防治对策

引言

针对荒漠化概念问题,学术界经历了漫长时间的探讨与论证。从1949年法国学者Aubreville首次提出“荒漠化(Desertification)”一词,1968年Le Houerou将其定义为“典型的荒漠景观和土地形式向近期内没有发生荒漠化地区的扩展。荒漠化过程发生在荒漠边缘年均降水量100-200mm得干旱地带”。虽然概念未被学术界认同,但有关荒漠化概念问题开始进入学术界讨论的内容。此后1977年联合国荒漠化会议上采用了荒漠化这一名词,并明确定义为土地滋生生物潜力的削弱和破坏,最后导致类似荒漠的情况,它是生态系统普遍恶化的一个方面,它削弱或破坏了生物的潜力(UN-COD,1977)。[1]1992年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气候变化最终被列为荒漠化的成因之一,并体现在《21世纪议程》商定的荒漠化定义之中:“‘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得土地退化”。该定义也被1994年通过的《联合国关于在发生严重干旱和/或荒漠化的国家特别是在非洲防治荒漠化的公约》所采用。[2]中国学术界在荒漠化治理过程中,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与亚太地区荒漠化防治会议的观点,认为荒漠化乃是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和脆弱生态环境相互作用造成土地生产力下降,土地资源丧失,地表呈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3]中国荒漠化主要包括四种类型,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土壤盐渍化和冻融荒漠化[4]。而俗称的荒漠化指沙质荒漠化,在中国荒漠化类型里,它是面积最大,危害最严重的一种。

目前,世界上受荒漠化影响的国家有100多个,全球荒漠化面积达3600万平方公里,有约十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直接威胁[5]。在我国,从上世纪开始,荒漠化作为一个重大的生态环境问题,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投入巨大财力用于荒漠化治理。从1996年政府建立荒漠化监测体系以来,到2015年第五次全国荒漠化监测,中国荒漠化治理体系不断完备,荒漠化治理也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新时期治理任务依旧艰巨,荒漠化面积大,沙区生态脆弱,已经初步治理的区域生态系统尚不稳定,保护与巩固任务任重道远,而且我们仍然面对着3002.93万公顷土地沙化的危险。沙区开垦,超载放牧,开发建设等人为活动和气候变化给荒漠化治理带来了巨大的困难。[6]本文将通过探讨中国新时期荒漠化现状,成因,提出一些防治措施,为中国荒漠化防治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1中国荒漠化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影响较严重的国家之一,中国广阔的干旱、半干旱和部分湿润地区存在严重的土地荒漠化现象。[7]根据最新发布的第五次《中国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公报》,我国荒漠化和沙化结果表明,截止2015年10月,我国沙漠化总面积216.1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20%。其中风蚀荒漠化土地面积182.6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荒漠化总面积的69.93%;水蚀荒漠化土地面积25.01万平方公里,占9.58%;盐渍化土地面积17.19万平方公里,占6.58%;冻融荒漠化土地面积36.33万平方公里,占13.91%。各种荒漠化类型中以

风蚀荒漠化面积最大,是我国荒漠化的主要形式。根据1994年、1999年、2004年、2009年和2015年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研究院发布的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数据来看,中国荒漠化的治理初见成效,荒漠化情况得到了有效的遏制,与2009年相比,全国荒漠化土地减少12120平方公里,年均减少2424平方公里,同时18个省的荒漠化土地全部净减少。沙区植被覆盖增加,固碳能力增强;防风固沙能力提高,沙尘天气减少;38%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重点地区生态明显改善;沙区特色产业逐步形成,群众收入明显增加。但总体而言,中国荒漠化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中国荒漠化依旧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生态问题。

图1:2014年中国荒漠化和沙化分布图

截止2014年全国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数据出炉,我国荒漠化分布情况见图1。荒漠化分布在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河南、海南、四川、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8个省(区、市)下的528个县(旗、市、区)。其中轻度荒漠化面积7492.79万公顷;中度荒漠化面积9255.25万公顷;重度荒漠化面积4021.20万公顷;极重度荒漠化面积5346.69万公顷。由图可知我国荒漠化分布范围广,存在不均衡性。

[8]荒漠化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西藏、甘肃、青海5省,面积分别为107.06万平方公里、60.92万平方公里、43.26万平方公里、19.50万平方公里.19.04万平方公里。5省荒漠化土地面积占全国荒漠化总面积的95.64%;其他13省占4.36%。

我国荒漠化发展最快、危害最严重的有两类地区:一是位于我国北方半干旱和半湿润区的农牧交错带,那里分布有四大沙地,即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呼伦贝尔沙地和浑善达克沙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二是我国方干旱区内沿内陆河分布或位于内陆河下游的绿洲地区,主要分布在新疆甘肃和内蒙古西部。[9]内蒙古地区属于干旱半干旱草原区,内蒙古地区受风力影响较大,临近的沙漠受风力影响推移,故该地区以风蚀荒漠化为主。以新疆、甘肃为主西北地区由于地形复杂,高山与平原、盆地相间,沙漠与绿洲共存,气象要素分布很不均匀,生态环境异常脆弱[10]。因此该地区以水土流失为主,并导致泥石流、土壤贫瘠等一系列环境问题,致使地表沙化。而在中东部荒漠化地区则主要是人为因素导致。有研究表明,若在自然条件或未发生过度认为干扰时,中东部大部分地区可以维持草地或者固定沙地这一自然状态[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