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和中国荒漠化状况
土地荒漠化的趋势

土地荒漠化的趋势土地荒漠化是指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导致土地逐渐变为荒漠的过程。
在全球范围内,土地荒漠化是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对人类的生计和可持续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本文将从气候变化、过度放牧、过度采伐、过度灌溉和不合理农业实践等几个方面来探讨土地荒漠化的趋势。
首先,气候变化是导致土地荒漠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干旱和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加剧了水资源的匮乏和土地贫瘠化。
干旱地区的土壤水分和植被覆盖不足,容易形成裸露地表,导致土壤侵蚀和沙尘暴的发生。
例如,澳大利亚、撒哈拉以及草原等地区的土地在过去几十年里都发生了严重的荒漠化现象。
其次,过度放牧也是导致土地荒漠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许多农牧区的牧民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不断扩大放牧面积和放牧强度,过度利用草原资源。
牲畜过多的放牧和过度的踩踏导致草原覆盖严重退化,土壤水分的流失加剧,土壤贫瘠化以及沙漠化的趋势逐渐加强。
例如,蒙古草原上过度放牧使得土地荒漠化速度加快,威胁到了当地农畜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过度采伐也是导致土地荒漠化的重要因素。
为了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许多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木材和燃料木的采伐。
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森林砍伐率高,很少进行合理的林业管理和再造林工作。
这样的做法导致森林覆盖率下降,土壤贫瘠化,水资源匮乏,土地逐渐演变为荒漠。
例如,亚马逊雨林的砍伐活动使得该地区的荒漠化问题日益严重,对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产生了严重的破坏。
此外,过度灌溉和不合理的农业实践也是导致土地荒漠化的重要原因。
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许多地区进行了过度灌溉,导致水资源的过度损耗和土壤的盐碱化。
此外,过度使用农药和化肥也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和植被退化,使土地变得荒芜。
例如,中国的黄土高原地区由于不合理的农业实践导致水土流失和荒漠化问题日益严重。
在应对土地荒漠化的问题上,全球范围内的合作和政策的制定至关重要。
国际社会应该共同努力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控制全球气候变暖的速度。
为什么荒漠化正在成为全球环境问题?

为什么荒漠化正在成为全球环境问题?荒漠化是指土地环境逐渐失去水分并变得陈旧、干燥,难以生长植物,出现严重的水土流失的情况。
荒漠化不仅会严重影响地球上的生态系统,也会给人类带来许多严重的社会、经济和健康问题。
那么,为什么荒漠化正在成为全球环境问题呢?一、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人类活动是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如大规模开垦和耕种,不合理的水资源利用等。
它们会导致土地水源的破坏和风蚀现象,这些都将对土壤固结、磨损和贫瘠造成影响。
此外,过度捕捞、乱砍滥伐等还会破坏地面植被,从而削弱土壤的保水能力,助长荒漠化的发展。
二、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变化也是导致荒漠化的因素之一。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干旱和高温的天气越来越常见,在这种情况下,荒漠化就更容易加剧。
由于全球变暖,地球上的冰川和雪山融化的速度加快,所以近年来,草地和森林的用户量在逐渐减少,而这又加速了荒漠化的进程。
三、土地退化对人类的影响荒漠化对人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荒漠化区域的植物物种将逐渐减少,当这些物种的数量减少到无法继续繁衍时,该区域就会出现“生物贫荒”。
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当地的经济状况和社会生活都会受到影响。
此外,人类还需要依靠土地来满足自己的生存需求,但在荒漠化区域,由于土地水源和植被的严重缺乏,会给人类的生存和健康带来很大的损害。
四、如何防止荒漠化为了防止荒漠化的进一步发展,我们需要采取行动。
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监管土地利用,避免大规模开发土地的危害。
2. 开展保护生态环境的宣传教育,让人们更加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环保的重要性。
3. 促进反荒漠化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以提高土地的保水能力和抗风力。
4. 加强水资源管理并优化灌溉技术,适度利用地下水资源等的措施,降低荒漠化的发生。
总之,荒漠化已经成为了全球环境问题。
如果不能采取一些措施来防止它的发展,荒漠化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就会越来越严重。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做好荒漠化的防范和治理,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地球生态环境。
土地荒漠化

土地荒漠化作者:刘凯来源:《地理教育》2009年第01期在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中,土地荒漠化已成为最为严重的环境与社会经济问题,严重威胁到当地甚至其它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被称为地球的“癌症”。
一、土地荒漠化的形成土地荒漠化是在干旱、半干旱和某些半湿润、湿润地区,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所造成的土地退化。
主要表现在耕地退化、林地退比、草地退化而使土地沙漠化、土壤次生盐渍化和石质荒漠化。
它使土地的生物和经济生产潜力减少,甚至基本丧失。
对于受荒漠化威胁的人们来说,土地荒漠化意味着他们将失去最基本的生存基础——有生产能力的土地的消失。
土地荒漠化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过程,它是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和脆弱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自然地理条件和气候变异为荒漠化形成、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其过程缓慢,人类活动则激发和加速了荒漠化的进程,成为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异常的气候条件,特别是严重的干旱条件,容易造成植被退化,风蚀加快,引起荒漠化。
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当地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因而干旱本身就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当气候变干时,荒漠化就发展;气候变湿润时,荒漠化就逆转。
例如,全球变暖、北半球日益严重的干旱、半干旱化趋势等都造成荒漠化加剧。
造成土地荒漠化加速扩展的原因有气候因素,但更主要的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荒漠化地区自然条件非常严酷,生态系统十分脆弱,土地的承载力和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强度是有限的。
一方面,人口的激增加大了对自然资源的压力,使人口超过土地承载力,是土地荒漠化的直接原因;另一方面,人类的不合理开发导致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和破坏,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例如,乱砍滥伐、过度放牧、过度耕作、开垦草地和开采矿产等,由此造成植被破坏、地表裸露,加快风蚀或水蚀,使荒漠化加剧。
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用水管理不善,引起大面积土地盐碱化,也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
2024推动全球荒漠化治理的关键年

2024推动全球荒漠化治理的关键 年
单击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XX
目录
01 03 05
全球荒漠化现状
02 2 0 2 4 年 全 球 荒 漠 化 治 理 的 关 键 性
国际合作与经验分享
04
中国荒漠化治理的贡献与经验
未来展望与建议
01
全球荒漠化现状
荒漠化定义与影响
添加 标题
添加 标题
荒漠化定义:荒漠化是指干旱、半干旱 和半湿润地区土地退化的现象,表现为 植被覆盖率降低、土壤侵蚀和土地沙化。
政策建议:建立 荒漠化治理的国 际合作机制,加 强跨国界的荒漠 化防治合作。
技术创新方向: 研发更加高效、 环保的治沙技术, 推广生态治沙模 式,提高治沙效 率。
技术创新方向: 利用现代科技手 段,如大数据、 人工智能等,建 立荒漠化监测预 警系统,提高预 警准确率。
提高国际合作水平与民间参与度
推动民间组织和志愿者参与 荒漠化治理
验
技术交流:防 治荒漠化技术 的交流和推广
政策借鉴:国 际防治荒漠化 政策的借鉴和
启示
04
中国荒漠化治理的贡献与经验
中国荒漠化现状与治理成果
添加项标题
荒漠化面积: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约为2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 面积的27%
添加项标题
荒漠化类型:风蚀、水蚀、冻融等类型
添加项标题
治理成果: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水土保持等措施,有效遏 制了荒漠化蔓延的势头
经验分享:中国 在荒漠化治理中 积累了丰富的经 验,如加强法律 法规建设、提高 公众环保意识等, 为全球荒漠化治 理提供了有益借 鉴。
成功案例:中国 在荒漠化治理中 取得了一系列成 功案例,如库布 其沙漠治理、毛 乌素沙漠治理等, 为全球荒漠化治 理提供了有益参 考。
中国荒漠化和沙化面积连续15年“双缩减”等14则

中国荒漠化和沙化面积连续15年“双缩减”等14则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国家之一,拥有广阔的土地面积。
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中国的一些地区正面临着荒漠化和沙化的问题。
沙尘暴也经常发生,给人们的生活和环境带来困扰。
近年来,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应对这些问题,并取得了一些显著成果。
下面是中国荒漠化和沙化面积连续15年"双缩减"等14则消息。
1. 中国荒漠化和沙化面积连续15年"双缩减"。
根据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数据,从2004年到2018年,中国的荒漠化和沙化面积连续15年呈现缩减趋势。
2. 2018年,中国的荒漠化和沙化面积缩减了2840平方公里。
这显示出中国在治理荒漠化和沙化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4. 在西南地区的毛乌素沙漠治理项目中,中国政府投入了大量资源和资金,成功治理了7500平方公里的沙化土地。
5. 中国对治理沙漠化的方法进行了创新。
在植被恢复方面,中国科学家通过引入适合生长的植物物种来改善土壤质量,加速植被恢复的速度。
6. 多年来,中国政府鼓励和支持农民参与治理沙化土地。
通过培训和资金支持,农民获得了相应的技术和资源,以改善土地的质量。
7. 中国政府制定了一些政策来鼓励草地保护和恢复。
在草原保护补偿政策中,中国政府向农牧民提供资金,鼓励他们保护和恢复草原生态系统。
8. 中国政府还加强了对沙尘暴的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
这有助于提前预警沙尘暴,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轻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9.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共同应对荒漠化和沙化问题。
中国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合作,共同建立了中国国家荒漠化和沙漠化监测和研究中心。
10. 在林业方面,中国政府实施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项目,以改善土地的质量和水土保持能力。
11. 中国还推动了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以找到更有效的治理方法。
利用遥感技术和地下水位监测技术,可以提前发现并治理沙漠化问题。
12. 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强了公众环境意识的培养。
全球荒漠化进程及其气象和土地利用影响

全球荒漠化进程及其气象和土地利用影响全球范围内的荒漠化是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不仅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损失,而且对气象和土地利用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全球荒漠化的现状和影响,并提出一些建议来应对这一挑战。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荒漠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
荒漠是指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导致土地变得贫瘠、草木凋零、生物多样性减少。
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数据,全球有超过30%的土地面积受到荒漠化的影响,每年约有24亿亩土地因荒漠化而变得不可利用。
荒漠化对气象系统造成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荒漠化会导致土壤水分的流失和土地的蒸发增加,从而引发更加严重的干旱。
干旱的影响不仅限于荒漠地区,还可能影响附近的湖泊、河流和城市。
此外,荒漠化还会改变地表温度和陆气相互作用,影响全球的气候系统。
荒漠化地区的高地表反照率和低地表植被覆盖会导致更多的太阳辐射被反射回大气,从而增加了地球的反照率,进一步导致全球温度上升。
荒漠化还对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产生了重大影响。
荒漠化导致土地贫瘠和植被减少,进而影响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
许多人依赖于草原和农田来维持生计,荒漠化使得这些活动变得困难甚至不可能进行。
此外,荒漠化还破坏了生物多样性,导致许多物种灭绝或迁移。
荒漠化地区的生态系统变得不稳定,生态恢复变得困难。
面对全球荒漠化的挑战,国际社会应当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减缓荒漠化进程并恢复被荒漠化的土地。
首先,需要加快推进生态恢复和荒漠化土地治理项目。
通过重新植被、实施水土保持措施等,可以恢复植被覆盖,改善土壤质量,防止进一步的荒漠化。
其次,应该加强国际合作,特别是在水资源管理上。
荒漠化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和不合理利用,因此需要建立跨国合作机制,共同维护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此外,还需要加强对荒漠化风险的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采取措施应对灾害事件。
此外,个人和社会也应该承担起责任,减少荒漠化的负面影响。
我国沙漠化现状

土地沙化的危害。沙漠化是当今世界人类共同面临的一个重大环境及社会问题,是地球的癌症,对我国的危害也十分惊人。
--缩小了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全国沙化土地面积相当于10个广东省的幅员面积,五年新增面积相当于一个北京总面积,我国每年新增1400万人口,而耕地却在逐年减少,建国以来,全国已有1000万亩耕地,3525万亩草地和9585万亩林地成为流动沙地。风沙逐步紧逼,2.4万个村庄、乡镇受危害,使数万农牧民被迫沦为生态难民,一些村庄、县城被迫多次搬迁,内蒙古阿拉善盟85%的土地已经沙化,并以每年150万亩的速度在扩展,专家预言,额济纳绿洲50年后将成为第二个“罗布泊”并非危言耸听。北京风沙源地之一,浑善达克沙地7年流沙面积增93%,坝上地区9年流沙面积增91%,
我国沙漠化现状、危害、成因
| [<<] [>>]
地球表面43%的土地分布在干旱地区,110多个国家受土地荒漠化之害,全世界每年为此造成的损失420亿美元之巨。我国是世界上受沙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一是面积大、分布广。据国家林业局第二次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显示,截止2005文字年底,全国沙化土地面积达174.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涉及全国30个省(区、市)841个县(旗)。八大沙漠、四大沙地是我国主要沙源地,南方沿江、河、海也有零星沙地分布。全国流动沙丘面积42.72万平方公里,固定及半固定沙地46.30万平方公里,戈壁及风蚀劣地71.14万平方公里,其他14.14万平方公里。我国西北、华北、东北,形成一条西起塔里木盆地,东至松嫩平原西部,长约4500公里、宽约600公里的风沙带危害北方大部分地区。二是扩展速度快,发展态势严峻。据动态观测,70年代,我国土地沙化扩展速度每年1560平方公里,80年代为2100平方公里,90年代达2460平方公里,21世纪初达到3436平方公里,相当于每年损失一个中等县的土地面积。
全球和中国荒漠化现状

全球和中国荒漠化现状一、全球荒漠化现状(一)全球荒漠化现状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全世界荒漠化作出的评估(1992):全球约有10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影响,全球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危害,全球陆地面积的1/4(全球干旱区、半干旱地区的70%)即35.92亿公顷土地受到荒漠化的威胁。
(二)全球荒漠化变化趋势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全世界荒漠化作出的评估,全球荒漠化土地还在扩大,从1984年的34.75亿公顷增加到1991年35.92亿公顷,增加了3.4%。
全世界每年有5万-7万平方千米的土地沦为荒漠化土地,由于荒漠化每年将损失耕地6百万公顷。
二、中国荒漠化现状中国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面积331.7万平方米,占国土总面积的34.6%。
我国荒漠化主要分为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及土壤盐渍化四种类型。
据1999年第二次全国荒漠化监测结果,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7.4万平方千米,占可能发生荒漠化面积的80.6%,占国土面积的27.9%。
三、中国荒漠化的成因(一)土地利用粗放,导致土地荒漠化在我国荒漠化地区,以旱作农业为主,水浇地面积仅占域耕地总面积的36.4%。
而内蒙古沙区水浇地只占总耕地面积的18.9%,山西北部只占12.4%,陕西北部仅占6.2%。
(二)草场经营管理不善,重用经养建国以来,我国牧区家畜由2900万头(只)增加到9000多万头(只),草场却因垦殖、沙化等原因面积不断萎缩,生产力下降。
(三)乱砍滥樵,破坏植被薪炭林每年能提供的薪材,仅占实际消耗薪材总量的14%左右,缺口巨大,农牧民为了生存只得通过砍伐其他林种的森林和收割草地植被来解决烧柴短缺的问题。
(四)水资源开发利用缺乏统一管理,用水不当一方面上游过量灌溉造成大片土地次生盐渍化,另一方面由于上游过量用于造成河流下游流量减少甚至断流,河流下游地区荒漠植被由于地下水位的下降而衰退,甚至成片枯死,造成土地沙化。
四、荒漠化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缩小了中华民族的存和发展空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全球荒漠化现状(一)全球荒漠化现状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全世界荒漠化作出的评估(1992):全球约有10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影响,全球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危害,全球陆地面积的1/4(全球干旱区、半干旱地区的70%)即35.92亿公顷土地受到荒漠化的威胁。
(二)全球荒漠化变化趋势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全世界荒漠化作出的评估,全球荒漠化土地还在扩大,从1984年的34.75亿公顷增加到1991年35.92亿公顷,增加了3.4%。
全世界每年有5万-7万平方千米的土地沦为荒漠化土地,由于荒漠化每年将损失耕地6百万公顷。
二、中国荒漠化现状中国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面积331.7万平方米,占国土总面积的34.6%。
我国荒漠化主要分为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及土壤盐渍化四种类型。
据1999年第二次全国荒漠化监测结果,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7.4万平方千米,占可能发生荒漠化面积的80.6%,占国土面积的27.9%。
三、中国荒漠化的成因(一)土地利用粗放,导致土地荒漠化在我国荒漠化地区,以旱作农业为主,水浇地面积仅占域耕地总面积的36.4%。
而内蒙古沙区水浇地只占总耕地面积的18.9%,山西北部只占12.4%,陕西北部仅占6.2%。
(二)草场经营管理不善,重用经养建国以来,我国牧区家畜由2900万头(只)增加到9000多万头(只),草场却因垦殖、沙化等原因面积不断萎缩,生产力下降。
(三)乱砍滥樵,破坏植被薪炭林每年能提供的薪材,仅占实际消耗薪材总量的14%左右,缺口巨大,农牧民为了生存只得通过砍伐其他林种的森林和收割草地植被来解决烧柴短缺的问题。
(四)水资源开发利用缺乏统一管理,用水不当一方面上游过量灌溉造成大片土地次生盐渍化,另一方面由于上游过量用于造成河流下游流量减少甚至断流,河流下游地区荒漠植被由于地下水位的下降而衰退,甚至成片枯死,造成土地沙化。
四、荒漠化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缩小了中华民族的存和发展空间。
导致土地生产力严重衰退。
导致自然灾害加剧,沙尘暴频繁。
加深了沙区人民的贫困程度,扩大际区间的差距。
严重影响着大中城市环境,威胁工矿企业、国防要地、交通设施和国家大型水利设施的正常生产和安全经营。
荒漠化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据专家测算,近几年来我国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40亿元。
五、加强荒漠化防治的必要性1.荒漠化防治是保护、拓展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空间的需要2.荒漠化防治是保持社会稳定,增进民族团结的需要3荒漠化防治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需要六、中国荒漠化变化趋势1.加强依法治沙,将抑制人为破坏活动2.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将加速荒漠化治理速度3.部分内陆河流水资源利用将逐步趋向合理4.全球变化对我国荒漠化的影响世界和中国防治荒漠化的成就,经验和教训一、国外荒漠化防治的经验与教训(一)国外荒漠化防治的经验1.以色列、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在荒漠化防治中具有代表性以色列的治理经验就是以节水和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益为核心,积极发展高科技、高效益的技术密集型现代化高效农业。
美国通过对干旱土地资源,沙漠地区光热、风能进行的高效开发利用以及对荒漠草场的合理轮牧与人工改良都保障了荒漠区保护和利用和高效性。
特别重视对天然植被的保护和封育以及破坏后的土地的复垦与管理。
美国还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荒漠化土地治理的法规保障措施以及提高公众环境意识的宣传教育措施。
澳大利亚政府对干旱和土地退化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采取了以保护为主的一整套土地保护管理的技术和措施。
将大面积脆弱的荒漠化地区划作保留地,实施以保护为主的措施,开发和利用程度极低,其次,对农业灌溉实行配额制,改革农业耕作制度,減少农田祼露。
实行轮牧、控制栽畜量,减少对草原的破坏。
利用监测手段,掌握土地退化和干旱情况动态,开展以灌木林为主的植被建设。
2.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防治荒漠化的共同经验第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包括各级政府官员)环境保护意识,使环境保护、荒漠化防治成为公民的自觉行动。
第二、国家高层领导重视。
第三、加强对土地资源的保护,防止因人为因素造成破坏。
第四、把荒漠化防治纳入国家发展计划,由财政进行投资人。
第五、重视科学研究和科技推广,提高防治成效。
(二)国外荒漠化防治的教训1.非洲萨赫勒地区2.原苏联在土库曼斯坦修建卡拉库姆运河造成荒漠化从世界各国土地荒漠化防治状况来看,人口的急剧增长,盲目无计划的开垦,超过草原承载力的过度放牧及水资源不合理调度、利用等世界各国造成土地荒漠化的最普遍因素。
二、我国荒漠化防治的成就、经验和问题(一)我国荒漠化防治取得成就1.以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为核心的荒漠化防治成效显著2.组织保障日益加强,形成了管理、科技和监测三大体系在组织管理方面,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建立起比较健全的组织管理体系。
国家成立了由18个部委及金融机构参加的协调议事机构——中国防治荒漠化协调小组。
1997年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又成立了防治荒漠化管理中心,具体负责组织协调管理和指导全国防治荒漠化工作,使管理机构得到进一步加强。
在监测方面,从1994年起,经过8年多的建设,也已经形成了以中国荒漠化监测中心和国家林业局西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为中心,各省区林业勘测设计院为中心的监测组织体系。
3.形成了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土地荒漠化防治技术体系4.查清了我国荒漠化土地底数,初步建立了全国性的监测体系5.出台了一系列有中国特色的土地荒漠化防治政策和法律2002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使我国的荒漠化防治真正全面纳入了法制扔轨道。
6.防治荒漠化的国际合作和交流进一步加强,国际地位明显提高1996年12月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公议批准我国正式加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
(二)我国荒漠化防治的基本经验1.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是搞好荒漠化防治的根本保证2.各部门积极配合,通力协作是搞好荒漠化防治的有力支持3.各级地方党委、政府的真抓实干是搞好荒漠化防治的重要基础4.荒漠化防治与消除贫困、发展区域经济相结合,是搞好荒漠化防治的成功之路5.因地制宜、综合治量是做好荒漠化防治的重要措施6.依靠科技进步,实行科学防治是搞好荒漠化防治的有力武器7.完善政策,强化利益驱动是搞好荒漠化防治的内在动力8.人民群众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搞好荒漠化防治的精神动力(三)存在的问题1.资金投入仍显不足,治理规模小,速度慢2.扶持、优惠政策措施不完善,沙区开发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弱3.现行干部考核制度不利于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4.人才匮乏,制约着实用技术的推广三、我国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技术1.荒漠化监测与评价技术体系荒漠化监测评技术体系是通过地面监测、航空航天监测以及分析研究,达到既掌握荒漠化发展和逆转的动态规律及其防治效果、又预测其发展趋势的综合技术体系。
该体系主要包括地面的微地貌景观、植被、土壤、土地利用结构,水资源及其利用状况、生产力等的观测和“3S”(卫星遥感、全球卫星定位,地理信息系统)理论与技术的应用。
2.生物防风固沙技术生物防风固沙技术是利用高等植物(乔、灌、草)、低等植物(藓类、地衣、灌类…)土壤微生物等等,达到既防风固沙、改良土壤、改善环境,又生产燃料、饲料、食物和药材等目的的技术。
3.机械与工程防沙技术机械工程防沙技术是指利用秸秆、树枝、板条、黏土、砾石、预备件……等等机械材料达到固沙、阻沙、输沙、导沙目的的工程技术。
机械工程防沙技术的最大的优点是收效快和几乎无须耗水,某些也很持久耐用。
4.化学固沙材料技术利用天然的或者人工合成的有机或者无机胶凝材料固沙面,达到防止沙粒移动、保墒集水、改变土壤结构、改变地表温度等目的的技术被称之为化学固沙技术。
通常的做法是在流沙表面喷洒化学胶结物质,使沙粒固结在一起,形成一层抗风蚀的膜或壳,隔断风力对沙面的直接作用。
5.综合防沙治沙技术体系主要包括:——生物、机械、化学等不同类别工程技术的结合及综合应用。
——固、阻、输、导功能在不同场合的结合使用。
——生物技术中,乔、灌、草的结合、高等植物与低等植物及微生物的结合、先锋植物与后续植物的结合——防风治沙措施与节水保墒技术的结合——治沙技术和高效用沙技术的结合。
——6.沙区高效农业与“沙产业”——7.沙地节水技术四、我国荒漠化防治的内典型模式1.半干旱赤峰模式——保证粮食总产量不减的同时逐渐压缩旱耕地,退耕还林还草。
——沙坨地上营造草场防护林网,沙丘地区封沙育草和栽植巴嗄蒿等沙生植物,大片流动地上飞机播种。
——在山丘低地面积小的沙丘密集分布区,以丘间甸地不国心建设适宜分散牧户经营的“小生物圈“有意识地引导牧户构集核心区、防护区、封育区、缓冲地区等四个圈层。
——在低湿沙地小规模地采用“覆膜种玉米技术”、2.半干旱区榆林模式——对于流动沙丘密集分布的地区,采取飞机播种和封育相结合的技术。
——对于沙丘与滩地交错分布的地区,在丘间滩地上恢复和重建柳湾灌木林,分割包围沙丘,——在沙丘上设置沙障并于障间栽植油蒿,柠条、踏郎等固沙植物。
——对于湖盆滩地和河谷湿地,建立网、带、片相结合的防风固沙体系;——在水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
采用引水拉沙、洪淤压沙技术,恢复被沙丘埋压的平坦良田;——近几年来年在矿区恢复植被方面有所进步。
利用矿渣砾石压沙、矿渣堆上栽植植物并配合喷灌;——在覆沙黄土丘陵地区,首先退耕坡耕地,然后修建鱼鳞坑、水平沟、梯田、配合坡面灌木林营造,在沟底修防洪拦沙坝。
——大力发展羊绒羊毛深加工和柳条编织业。
3.干旱区荒漠绿洲和田模式——兴修水利,节水灌溉。
——建立完整的防风沙体系。
包括绿洲内部多道窄带护田林网和环绕绿洲边缘的防风沙基干林带——固定和平整零星沙丘——引洪淤灌沙地,发展林草植被——林棉间作,林农间作——发展长绒棉、葡萄、桃、杏、核桃、桑葚等名优经济植物。
中国荒漠化防治的战略思路与对策一、基本原则1.根据我国荒漠化土地分布的现状,扩展趋势以及治量的可及程度,对沙漠,戈壁等不可治理类的沙化土地,采取加强监测,在边缘地区建设防风阻沙带,防止扩展,对退化场要强化管理,积极推行以草定蓄、合理轮牧等方式,对周边农田实行因害设防,加强农田林网经建设,控制人为因素造成新的荒漠化。
2.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根据国家总体建设规划和重点工程布局,以及荒漠化地区各省荒漠化地区各省(自治区)的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区分防治荒漠化区域和类型,分清轻重缓急,突出不同时段的重点防治区域在全国防荒漠化工作中的地位,有条不紊地实施全国范围内的防治荒漠化工作。
另外,在重点防治区域的具体措施层次上看,根据不同生物气候区的荒漠化特点。
突出重点措施,加强辅助措施,做到治理一片,巩固一片、见效一片。
3.防治结合经,综合治理为了达到荒漠化的最终目的是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