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夺泸定桥

合集下载

飞夺泸定桥的小故事

飞夺泸定桥的小故事

飞夺泸定桥的小故事
一、背景介绍
飞夺泸定桥,又称泸定桥之战,发生于1935年5月,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场重要战役。

那时,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要躲避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另一方面要克服自然环境的严峻考验,为争取革命胜利艰苦奋战。

二、泸定桥的概况
泸定桥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横跨在大渡河上。

这座铁索桥在当时是我国西部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具有极高的战略价值。

桥长约300米,由13根铁链组成,两侧设有桥栏,桥面铺有木板。

三、飞夺泸定桥的经过
1.红军决定夺取泸定桥:为了突破国民党军队的防线,红军领导层决定夺取泸定桥,打通前往陕北的革命根据地。

2.红军强行军:红军官兵们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强行军近200公里,仅用两天时间就赶到了泸定桥。

3.激烈的战斗:红军兵分两路,一边作战,一边铺桥。

在战斗中,红军勇士们英勇顽强,不怕牺牲,与敌人展开激战。

4.胜利夺取泸定桥:经过艰苦努力,红军成功夺取了泸定桥,并迅速打通了前往陕北的道路。

四、飞夺泸定桥的意义
飞夺泸定桥战役的胜利,不仅彰显了红军英勇顽强、团结拼搏的精神风貌,而且对红军长征的胜利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场战役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的封
锁,为红军主力的集结和后续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五、结语
飞夺泸定桥战役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的一段英勇传奇。

这场战役展示了红军官兵为革命事业英勇奋斗、敢于牺牲的精神风貌。

飞夺泸定桥故事

飞夺泸定桥故事

飞夺泸定桥故事“飞夺泸定桥”这个故事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古老而又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的奇迹之一。

它发生在清朝末年的1900年,当时中国正遭受八国联军的侵略,国土沦丧,百姓疲惫不堪。

"飞夺泸定桥"的背景是华西地区的一片动荡不安,川滇、川黔、川陕交界处的泸定桥,是唯一的要道,各大洋洲的侵略军也在这里集结兵力,意图夺取它。

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国军队和百姓们一起,展现出了中国人民最浓郁的爱国热情和英勇斗志。

"飞夺泸定桥"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川军总指挥刘湘的两个儿子刘文藻和刘文辉。

1900年6月,刘湘率领的川军在抗击多国联军的战斗中被打败,撤退到了泸定桥附近。

这个时候,多国联军的战舰顺利进入了乌江打响了“打通中缅公路”的战斗,而川军却被困在极为危险的困境之中。

泸定桥成了唯一的希望之所在。

那时,为了防止川军在泸定桥遭遇惨败,在此危急关头,川军军制作出了飞夺泸定桥的壮举。

刘文藻和刘文辉听命而行,提出了这个惊天动地的计划,因为他们认为他们可以完成这个任务。

这个计划十分危险。

当时的泸定桥是一座桥长约100米、宽约4米,横跨川滇交界的澜沧江,河流奔腾湍急,洪水激湍,桥梁穿行于峭壁之间。

桥上有一个桥头堡,由四位机枪手守卫,多国联军的主力也驻扎在桥头堡内,可以全面控制桥梁。

尤其是多国联军还有一门叫“机枪炮”的新式武器,这种武器火力十分凶猛,一旦轰鸣开火,就可以毁掉整座桥。

在这样的情况下飞夺泸定桥的计划显得艰巨而又危险。

可是,刘文藻和刘文辉并不退缩。

在深夜里,他们渡河爬上了峭壁,在另一端设法将多国联军诱到桥的另一端,自己却不顾一切地跑到了桥头堡战场,用刺刀和手枪打伤了值守机枪炮的监视员,让川军也爬上了峭壁,用枪指着机枪手,几乎不断地射击机枪手的间隙。

随后,川军利用机枪狙击手的火力配合,把多国联军的桥头堡卫兵全部消灭,后来许多官兵拍打桥面,爬滚过去,最终击退了多国联军。

在这个过程中,刘文藻因中弹牺牲,刘文辉也负伤濒于死亡,白色的裤腿染成了鲜红色,但他们没有退缩,他们的舍身保泸、保国保家的决心,以自己的生命安息,也化作了永久传承的精神之火。

飞夺泸定桥的故事简介500字

飞夺泸定桥的故事简介500字

飞夺泸定桥的故事简介500字
飞夺泸定桥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一个重大战役,发生于1935年5月29日。

当时,中央红军在四川境内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为了突破敌人的封锁线,决定从大渡河上抢夺泸定桥。

泸定桥是一座横跨大渡河的铁索桥,全长约100米,由13根铁链组成,每根铁链长约8米,宽约1米,上面铺有木板供行人通过。

然而,这座桥已经被国民党军队破坏了一部分,只剩下几根铁链悬挂在空中。

中央红军接到命令后,立即组织了一支突击队,由林彪率领,他们需要在短时间内穿过敌人的防线,到达泸定桥,并且要在敌人增援之前将其夺取下来。

突击队员们冒着枪林弹雨,攀爬着铁链,冲过了敌人的防线,成功地到达了泸定桥。

他们在敌人的炮火下,用石头、木棍等武器攻击敌人,最终将国民党军队赶出了桥头堡,成功地夺取了泸定桥。

这场战役的胜利,不仅为中央红军打开了通往川西北的道路,也为整个长征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六年级飞夺泸定桥课文笔记

六年级飞夺泸定桥课文笔记

《飞夺泸定桥》课文笔记一、生字词1.重点字词读音-泸定桥(lú dìng qiáo)-湍急(tuān jí)-高山峻岭(gāo shān jùn lǐng)-击溃(jī kuì)-千钧一发(qiān jūn yī fà)2.词语解释-水流湍急:形容水流非常急。

-高山峻岭:又高又陡的山岭。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一个人把着关口,上万人也打不进来。

形容地势十分险要。

-心惊胆寒:形容心里非常害怕。

-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

-千钧一发:比喻情况万分危急。

二、课文结构1.第一部分(1):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红军北上抗日必须夺下泸定桥。

2.第二部分(2-5):写红军与敌人抢时间,赶在敌人援军前面到达泸定桥。

-(2)写红军战士在天下大雨的情况下,沿着山路跑步前进。

-(3)写红军战士与对岸增援的敌人赛跑,不分昼夜地奔袭。

-(4)写红军战士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在规定时间内赶到泸定桥。

-(5)写红四团到达泸定桥后,发现桥上的木板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十三根铁索。

3.第三部分(6-8):写红军战士英勇夺桥。

-(6)写红军战士发起总攻,敌人用机枪、大炮阻击。

-(7)写红军战士不怕牺牲,冲过铁索桥。

-(8)写红军主力渡过了大渡河,奔赴抗日的最前线。

三、课文主题本文记叙了红军长征途中飞夺泸定桥的战斗经过,表现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四、写作特点1.场面描写生动-课文对红军夺桥的战斗场面进行了生动的描写,如“号手们吹起冲锋号,所有武器一齐开火,枪炮声,喊杀声,霎时间震动山谷。

”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2.人物形象鲜明-通过对红军战士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塑造了一个个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英雄形象。

例如“二连担任突击队,二十二位英雄拿着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

”3.语言准确简练-课文语言准确简练,如“红四团翻山越岭,沿路击溃了好几股阻击的敌人”,既交代了红军的行动,又突出了红军的英勇。

飞夺泸定桥课文

飞夺泸定桥课文

飞夺泸定桥课⽂飞夺泸定桥课⽂ 同学们,当我们漫步在黄浦江畔,看浦江两岸拔地⽽起的⾼楼⼤厦,望江上四通⼋达的⾼架⼤桥,注⽬滨江⼤道喜笑颜开的男⼥⽼少时,不要忘了我们祖国母亲曾经度过的那些峥嵘岁⽉。

下⾯是⼩编整理的飞夺泸定桥课⽂,欢迎阅读参考! 1935年5⽉,北上抗⽇的红军向天险⼤渡河挺进。

⼤渡河⽔流湍急,两岸都是⾼⼭峻岭,只有⼀座铁索桥可以通过。

这座铁索桥,就是红军北上必须夺取的泸定桥。

国民x反动派早就派了两个团防守泸定桥,阻拦红军北上;后来⼜调了两个旅赶去增援,妄想把我红军消灭在桥头上。

我军早就看穿了敌⼈的诡计。

28⽇早上,红四团接到上级命令:“29⽇早晨夺下泸定桥!”时间只剩下20多个⼩时了,红四团离泸定桥还有240⾥。

敌⼈的两个旅援兵正在对岸向泸定桥⾏进。

抢在敌⼈前头,是我军战胜敌⼈的关键。

红四团翻⼭越岭,沿路击溃了好⼏股阻击的'敌⼈,到晚上7点钟,离泸定桥还有110⾥。

战⼠们⼀整天没顾得上吃饭。

天⼜下起⾬来,把他们都淋透了。

战胜敌⼈的决⼼使他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

在漆⿊的夜⾥,他们冒着⾬,踩着泥⽔继续前进。

忽然对岸出现了⽆数⽕把,像⼀条长蛇向泸定桥的⽅向奔去,分明是敌⼈的增援部队。

红四团的战⼠索性也点起⽕把,照亮了道路跟对岸的敌⼈赛跑。

敌⼈看到了这边的⽕把,扯着嗓⼦喊:“你们是哪个部分的?”我们的战⼠⾼声答话:“是碰上红军撤下来的。

”对岸的敌⼈并不疑⼼。

两⽀军队像两条⽕龙,隔着⼤渡河⾛了⼆三⼗⾥。

⾬越下越猛,像瓢泼⼀样,把两岸的⽕把都浇灭了。

对岸的敌⼈不能再⾛,只好停下来宿营。

红四团仍旧摸⿊冒⾬前进,终于在29⽇清晨赶到了泸定桥,把增援的两个旅的敌⼈抛在后⾯了。

泸定桥离⽔⾯有好⼏丈⾼,是由13根铁链组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铺上⽊板,就是桥⾯。

⼈⾛在桥上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

现在连⽊板也被敌⼈抽掉了,只剩下铁链。

向桥下⼀看,真叫⼈⼼惊胆寒,红褐⾊的河⽔像瀑布⼀样,从上游的⼭峡⾥直泻下来,撞击在岩⽯上,溅起⼀丈多⾼的浪花,涛声震⽿欲聋。

飞夺泸定桥的故事

飞夺泸定桥的故事

飞夺泸定桥的故事泸定桥,位于四川省泸定县城内,是一座横跨大渡河的古老石桥。

这座桥建于1701年,历经风雨,见证了无数历史事件。

而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民在这座桥上与日军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这就是著名的“飞夺泸定桥”事件。

1935年5月,国共两党为了共同对抗日本侵略者,达成了抗日合作的协议。

然而,日本军队并不甘心中国的统一,一直企图破坏国共合作。

1935年8月,日本军队趁机向四川进攻,企图占领重要的交通要道,包围中国军队。

泸定桥作为连接川滇两省的重要通道,成为了中国军队的重要战略要地。

然而,泸定桥守军实力薄弱,面对日军的猛烈进攻,陷入了极为艰难的境地。

此时,中国军民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军民奋起抵抗。

他们用尽一切办法,死守泸定桥,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中国军民用身体和鲜血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长城,与日寇周旋了几个月之久。

最终,中国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指挥下,采取了“飞夺泸定桥”的战术。

1935年9月,中国军队在夜幕降临之际,突然发动了猛烈的夜袭,一举夺回了泸定桥。

这一壮举震惊了整个中外,也为中国军队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使得中国军队得以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有效的抵抗。

飞夺泸定桥的故事,成为了抗日战争史上的一段佳话。

这不仅是中国军民的壮举,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斗争的生动写照。

中国军民以顽强的意志和无比的勇气,向日本侵略者展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飞夺泸定桥的故事,也成为了中国军民英勇抗战的一个缩影。

他们用生命捍卫国家尊严,用热血书写了民族的壮丽史诗。

这段历史不仅教育了后人,更激励着整个民族,让我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努力创造美好的未来。

飞夺泸定桥的故事,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上的一座丰碑,也是中国军民不屈不挠的英雄史诗。

让我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努力创造美好的未来。

飞夺泸定桥诗词

飞夺泸定桥诗词

飞夺泸定桥诗词
《飞夺泸定桥》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抗战时期诗词,描述了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勇敢无畏的精神。

以下是《飞夺泸定桥》的诗词内容:
豪情犹未尽,且听英雄歌。

苦战三春尽,谁家儿女多?乱世分忧愁,英雄尽决绝。

不顾蛮夷蹂躏,赴汤蹈火途。

盘桓赴泸定,雄图云屯聚。

沿路人一片,楼观人欢躁。

大江有赖船,翻波渡石坝。

赞哉飞夺泸定,吾军勇无比!
这首诗词歌颂了抗战时期,中国军民在泸定桥上展现的英勇和坚毅精神。

诗中表达了豪情壮志的未尽,以及英雄们的歌声。

战斗艰苦,经历了三个春天的苦战,但依然有许多家庭失去了儿女。

乱世中,人们分忧愁,但英雄们决然地投入战斗,不顾蛮夷的蹂躏,勇往直前,甘愿赴汤蹈火。

在泸定桥上,英雄们聚集,决心雄图伟业,人们观望英雄们的身影,心情欢躁。

大江需要船只的支持,英雄们翻越波浪、渡过石坝。

最后,对飞夺泸定桥的赞美,赞颂了我军英勇无比的壮举。

这首诗词以激昂豪迈的语言,歌颂了中国军民在抗战时期所展现的英勇精神和不屈斗志。

它成为了抗战时期的经典诗篇,传颂至今,表达了人们对英雄的敬仰和崇高的赞美。

飞夺泸定桥的诗句

飞夺泸定桥的诗句

飞夺泸定桥的诗句
以下是 7 条关于飞夺泸定桥的诗句:
1. 泸定桥畔火如荼,勇士争先岂畏途。

就像那无畏的飞鸟,向着目标拼命扑。

例子:当我们面对困难时,难道不应该像飞夺泸定桥的战士一样勇往直前,像飞鸟冲向蓝天一样坚定吗?
2. 铁索摇晃险中求,英雄气概冲斗牛。

恰似那出海的蛟龙,气势磅礴展风流。

例子:运动员在赛场上拼搏的精神,不也恰似飞夺泸定桥的战士们那如蛟龙般的气概吗?
3. 枪林弹雨何足惧,飞夺泸定写传奇。

好比那燃烧的烈火,越烧越旺不放弃。

例子:我们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遇到挫折,怎能不像飞夺泸定桥的战士们一样,像烈火般顽强呢?
4. 奔腾江水证征程,热血男儿显豪情。

仿佛那展翅的雄鹰,翱翔天际任我行。

例子:看到那些为了理想不断奋斗的人,不就如同那飞夺泸定桥如雄鹰般的战士们吗?
5. 飞夺泸定震天下,坚毅精神传万家。

如同那闪耀的星辰,永远璀璨放光华。

例子:那些优秀的科学家们的钻研精神,不也是像飞夺泸定桥的精神如星辰般闪耀吗?
6. 桥板摇摇谁敢上,红军战士挺脊梁。

犹如那倔强的骏马,奋力奔腾向前闯。

例子:当我们面临挑战犹豫时,想想飞夺泸定桥那如骏马般倔强向前的战士们呀!
7. 硝烟散尽英名在,泸定精神永不败。

好似那巍峨的高山,屹立不倒人人爱。

例子:那些历史上的伟大人物,不正像飞夺泸定桥的英雄们如高山般让人敬仰吗?
我的观点结论:飞夺泸定桥是一段极其震撼和感人的历史,它所展现出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飞夺泸定桥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红军飞夺泸定桥的经过,了解红军长征的可歌可泣的英雄历史,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理解“飞”和“夺”得含义,体会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2、认字、写字,理解词语:关键、心惊胆寒、震耳欲聋、千钧一发、奋不顾身、激烈、搏斗、浩浩荡荡。

3、继续练习自读提问,练习抓住重点词句。

通过自己的反复阅读、思考,同学间的交流,体会品读重点词句的方法,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4、分层理解课文第5自然段,学习有顺序的记叙事情。

课前准备:
1、自读课文,完成自读笔记。

2、搜集资料,了解长征故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字、写字,理解词语:关键、心惊胆寒、震耳欲聋、千钧一发、奋不顾身、激烈、搏斗、浩浩荡荡。

2、读通课文,抓住课文的叙事顺序,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抓住重点词句学习课文第一、二、四部分。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在我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东部,大渡河沿岸的泸定县城西边,有一座横跨大渡河的铁索桥。

1935年5月,红军曾在这里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课文《飞夺泸定桥》。

二、检查预习:
1、读课题,你提出了什么问题?
预设:(1)红军为什么要夺取泸定桥?
(2)围绕“飞夺泸定桥”,课文主要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怎样飞?怎样夺?)
2.回答自学中的问题。

说说课文主要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抢时间、夺天险。


3、说一说课文主要内容。

方法指导:时间、地点、谁、干什么
4、检查字、词。

大渡河、水流湍急、高山峻岭、倾盆大雨、心惊胆寒、震耳欲聋、千钧一发、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三、学习课文
(一)第一、四部分:
1、看大渡河图,你能不能用刚才读的词语来形容它?再读词语,读出词语的感情色彩。

2、师:红军为什么要夺取泸定桥?
(1)小声读课文第l、2自然段,回答问题。

(2)从课前查阅的背景资料你还了解到什么?
3、导读课文第四部分。

学习词语“浩浩荡荡”,再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默读课文3、4自然段,红军战士为什么要飞?怎么在飞?
1、请你算一算:
课文中有哪些数字可以帮助我们计算“飞”的速度?看谁找得准,算得快。

(1)28日早上红四团接到上级命令,要求在29日早晨夺下泸定桥。

时间只剩下20多个小时,距离120公里。

敌人两个旅的援兵也同时在对岸向泸定桥行进。

即:时间短,路程远,敌有援兵,必须抢时间。

理解词语“关键”,这里的关键指什么?(2)到晚上七点钟,到泸定桥还有一百多里。

(3)沿途还击溃了几股阻击的敌人。

2、请你想一想:红军战士在夜间行军时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分别用“—”和“~”画出来。

困难:①饥饿和疲劳;②对岸出现敌人火把;③下雨火把被浇灭。

克服:①战胜敌人的决心使他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②摸黑冒雨,踩着泥泞继续前进;
③也点起火把与敌人赛跑;④高声答话智斗敌人;⑤敌人宿营,我军仍旧继续前进。

3、这三组镜头,假如你是导演,你会用怎样的画面把你体会最深的文字呈现给观众,为什么?
师:从你们画面中,我知道了为什么那样艰难的环境下,红四团的战士们为什么能将敌人抛在后面,抢先到达泸定桥。

师生朗读课文,教师读“困难”的句子,学生读“克服”困难的句子,用自己的朗读展示自己的想象,体会红军战士具有取得胜利的决心和不畏艰险的革命精神。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反复阅读、思考,同学间的交流,体会品读重点词句的方法,在品读中了解红军夺取泸定桥的经过,学习红军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2、分层理解课文第5自然段,学习有顺序的记叙事情。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飞夺泸定桥”题目中“飞”、“夺”究竟是什么意思?
二、回忆课文“飞”这一部分的学习过程。

三、学习“夺”
1、“泸定桥”什么样?
(1)我们已经随同红军四团战士们来到了这天险大渡河。

请一名同学读课文第5自然段。

这座桥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文章从几个方面具体向我们介绍的?学生默读,思考、交流。

勾画表示地点变化的词语;圈出表示不同的事物名称。

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三个层次的主要内容。

小结:根据描写内容地点的变化、描写的事物不同都是给段落分层的一种方法。

(3)看课文插图:再读课文,你能从哪些词句中又读出桥的险?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泸定桥的“险”。

齐读这部分,读出它的险。

(4)同学们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这样详细地描写泸定桥的险?
(让学生认识本自然段在文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让学生感受环境描写对中心思想的作用。

这部分突出红军战士夺桥的艰难,反映他们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这就是环境描写对文章中心的衬托作用。

)
(5)“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这里的“飞”字与题目中的“飞”意思一样吗?
(意思不一样,这里的“飞”的意思是“飞行”,题目中的“飞”表示神速,快的意思。

这里的“飞”说明敌人凭借天险疯狂的态度,暗示红军战士想过桥,除非插上翅膀飞过去。


2、学习6、7自然段。

1、面对滔滔江水,面对让人心惊胆寒的大渡河桥,面对疯狂的敌人,面对生与死的考验,红四团的战士们,红四团的领导向天险大渡河发起总攻。

读6、7自然段。

2、红四团的战士是怎样攻天险的?
(1)画出表示突击队员夺桥动作的词语。

教师边提出问题边板书:(攻天险)
(拿着背着带着冒着攀着)齐读句子想象画面。

(2)你还能描写其他人物的词语中找到战斗取得胜利的原因吗?默读、圈画重点词,想象,说一说出自己的体会。

学生交流,引导学生总结理解词语的方法。

理解“千钧一发”:什么是“千钧一发”?为什么称当时为千钧一发的时刻?
引导学生朗读:多么惊心动魄、可歌可泣、彪炳千古的战斗啊!
(3)小结:坚强的领导,上下团结,红军战士英勇无畏,表现出红军战士战胜一切敌人,克服一切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都是罕见的。

朗读课文第7自然段。

四、总结课文。

1、看板书,想一想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总结文章的写作方法: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是记事文章常用的一种方法。

在平时作文中要有意识地练习按事情发展顺序去写。

(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

起因:红军北上抗日必须夺下泸定桥。

经过:抢时间、攻天险。

结果:渡过天险,奔赴抗日前线。


2、通过“抢时间,攻天险”这部分内容,表现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3、在本课的学习中你还有什么收获?(重点引导
学生回顾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
五、拓展练笔:
1、课文第五自然段作者突出了桥的什么特点?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来写的?运用了哪些方法?
学生交流。

2、想想在平时生活中,都有什么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习作者的方法先说一说,再写一写你印象最深的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