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虚词用法
文言文虚词用法归纳,一篇全掌握!建议收藏

在文言文中,有实词和虚词之分。
虚词不像实词那样有固定单一的意思,往往在不同的语境有着不同的意思,这也就造成了识记的困难。
因此本文总结了常见的18个虚词,并给出了相应例句。
可当做文言文虚词的背诵,亦可作为查阅之用。
而1.连词:(1)转折关系。
(但、却)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修饰关系。
(位于状语和谓语之间)例:吾尝跂而望矣。
(3)假设关系。
(假如、如果,主谓之间)例:死而有知。
(4)并列关系。
(又、而且)例:蟹六跪而二螯。
(5)承接关系。
(于是、就)例:撞而破之。
(6)递进关系。
(并且、而且)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7)因果关系。
(因而、因此)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8)目的关系。
(来、用来)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2.代词: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
例:某所,而母立于兹。
偶尔也做主语,译为“你”。
3.通假字:通“如”,译为“好像、如同”。
4.固定结构:(1)而已:放在句末,相当于“罢了”。
(2)而后:才、方才。
(3)既而:不久、一会儿。
▲注意:判断“修饰关系”和“承接关系”时,看前后两个动作发生的时间是否一致。
动作同时进行为修饰关系,动作有先后为承接关系。
何1.疑问代词:(1)作宾语,“什么、哪里”。
何动词/介词构成动词/介词的宾语后置。
例:大王来何操?(2)作谓语,“为什么”。
后常与“哉、者、也”等连用,用于询问原因。
例:余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为之,何哉?(3)作定语,“什么”。
何 名词。
例:何人?何物?何时?何地?何事?(4)做主语,“什么”。
例:何谓阁子也?2.副词:(1)程度副词,“多么”。
何 形容词。
例:开国何茫然?(2)疑问副词,“怎么、为什么、何必”。
何 动词,位于句首。
例:何不按兵束甲。
3.固定结构:(1)何如:“怎么样、怎样”,等同于“奈何、若何”。
(2)无何:不久、没多久。
(3)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拿什么、凭借什么”。
(4)何乃:怎能。
(5)何之:等于“之何”,译为“到什么地方”,此处“之”作动词“到”。
18个文言虚词用法一览表

18个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一览表附:文言虚词知识简介所谓文言虚词,指的是以下几种词:一、代词代替词、词组和句子的词。
它的作用是避免相同词语重复,使文章简洁。
常见的代词有——之、其、何。
二、介词:把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介绍给动词、形容词,以表示与之有关的处所、时间、方式、原因、对象等的词。
不能单独使用,它一定与所带的宾语组成介宾词组来修饰或补充说明动词、形容词,作句子的状语或补语。
介词可根据功用分表处所的、表时间的、表原因的、表对象的、表凭借的、表被动的等六种。
使用频率高,用法比较复杂的介词有——于、以、为、因、与。
三、连词: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词组或句子表示它们之间的某种关系的词。
其本身无实在意义,但它可帮助我们认识句子的语法结构和逻辑关系,更准确地理解句意,连词可按其所表示的结构,逻辑关系进行归类。
连词所表示的关系包括:并列关系、递进关系、选择关系、承接关系、转折关系、因果关系、目的关系、假设关系、修饰关系。
常见的连词有——则、以、而、若、且。
四、副词对动作行为、性质状态在语气、程度、时间、范围等方面起修饰限制作用的词。
一般只能修饰形容词、副词等,不能修饰名词,常在句中作状语。
副词包括语气副词、时间副词、范围副词、程度副词、连接副词等。
常见的副词有——其、乃、且、则。
五、助词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充当句子成份,只在句中起某种辅助作用的词。
包括结构助词、语气助词、音节助词、语缀助词。
常见的助词有——所、也、者、之、乎。
六、兼词指一个词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词性。
最常见的兼词有——“焉”(相当于“于是”“于之”等)、“诸”(相当于“之于”)、盍(相当于“何不”)。
“诸”、“盍”也称合音词。
初中最全文言文虚词用法 例句含翻译

文言文常用虚词1.之(一)代词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胜帮助他一同杀死了两个军官。
《陈涉世家》)③肉食者谋之。
(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的。
《曹刿论战》)2. 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①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假如太尉认为我是个可教之才而不吝赐教,那就是我的福气了。
《上枢密韩太尉书》)(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我曾探求过古时仁人的心境。
《岳阳楼记》)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要根据实情去处理。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扁鹊见蔡桓公》)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
《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我认为大王手下的官吏攻打宋国,是和这种做法一样。
《公输》)3.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①公将鼓之(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过了很久,狼好像闭上了眼,神情十分悠闲《狼》)③怅恨久之(因失望而叹息了许久《陈涉世家》)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何陋之有(这有什么简陋呢《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呢《公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
(但住在城里的人不知道罢了《满井游记》)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
《岳阳楼记》)②北顾黄河之奔流。
(《上枢密韩太尉书》)(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文言文虚词用法

18个虚词的用法1、“而”字主要的用法一、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二)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四)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五)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二.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例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三.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2、“以”字主要的用法一、用作介词。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例如:①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③斧斤以时入山林。
(《寡人之于国也》)(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如: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寡人之于国也》)(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如:罚所及,则无以怒而滥刑。
(《谏太宗十思疏》)(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如: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一、虚词的概念与分类在文言文中,虚词是指除去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以外的一类词类,主要包括助词、语气助词、介词、连词等。
虚词在句子中起到连接语义和结构的作用,帮助表达说话人的思想和情感。
1. 助词:助于动态或静态动作动态化,使句子具有更加丰富的含义。
2. 语气助词:用来表示说话人的情感色彩和语气。
3. 介词:用来表示空间、方向、方式等关系。
4. 连词:连接句子成分,在句子中起到衔接、转折等作用。
二、虚词在文言文中的常见用法与意义1. 助词①能:表示“可能”的意思,有可能会发生某事情。
例如:“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离骚》)在这个句子里,“能”表示可以根据天候条件而导致海上航行困难。
②得:表示能够完成某种动作或者达到某种状态。
例如:“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花底·登鹳雀楼》)这句诗中,“得”表示通过在楼上观赏风景能够了解雨中花落的情况。
2. 语气助词①啊:表示感慨、援引事实或确认等。
例如:“燕于飞也,时哉乎!舍昆仑之巅而下者三万六千岁矣!”(《拟刘琨书》)这段话中,“啊”表示对燕子的神奇飞行做出感慨。
②哉:用于疑问句和感叹句,表达一种思考或对事物的震惊、赞美等情感。
例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世说新语·任诞篇》)这段话里,“哉”表示对生死的思考,深化了此言论。
3. 介词①於:表示时间、方位、动作等。
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苏轼《浪淘沙·滚滚长江东逝水》)这句词中,“於”表示向、往的意思。
②乎:表示疑问,常用在句末,表达对事物的怀疑或询问。
例如:“今聪者听之若座中人出言也;愚者听之若隔室中人出言也。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这段话里,“乎”表示对前面所说的情况进行确认或呼应。
4. 连词①而:连接并列成分、转折、衔接等。
例如:“秣陵虽好,吾不能老骥美焉。
”(刘禹锡《陋室铭》)这句话中,“而”表示内容上存在一种递进与反差的关系。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关于文言文虚词的用法,欢迎阅读文言文虚词现代虚词的用法虚词是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词,有连接或附着各类实词的语法意义。
根据能同哪些实词或短语发生关系,发生什么样的关系,可以把虚词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六类副词能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不能修饰名词。
介词不能单独充当谓语;经常附着在名词、代词、动词前边组成介词结构;有些介词可附着在动词后构成一个整体,相当于一个动词。
一个虚词用得好,不仅能使它所在的句子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而且往往会把整段、乃至整篇文字都搞活了,收到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
文言文虚词文言虚词的用法文言虚词共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古虚词是在汉语中没有实际意义的字,其中一部分相当于现代的虚词。
虚词不能独立成句,只有配合实词来完成语法结构。
虚词对实词有协助作用,这类词包含介、连、助、叹、副、象声六大类。
虚词在联句中的作用非同小可,有的联只因一虚词之差,便谬之千里。
巧妙运用虚词,可使联句增色,情趣斐然。
文言文虚词古代虚词的用法古代虚词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也包括副词、连词、助词、介词、叹词五大类。
有的语法书将文言虚词分为语气词和关系词两大类。
不管怎样分类,各类虚词的基本用法,古今大体相同。
但除虚词外的其它文言虚词的用法,同现代汉语却有着很大的不同,其中有些用法甚至是现代汉语所没有的。
文言中常用的副词有:“益、少、略、略无、但、方、几、既、既而、固、盖、乃、弗、非、未、毋、勿、莫、窃、谨、敬、请、幸、辱、愚、相、见”等;常用的介词有:“以、于、为、与、及”等;常用的连词有:“而、且、则、虽、然、然则、固”等;常用的助词有:“也、矣、耳(尔)、焉、乎、欤(与)、邪(耶)、哉、夫、者、所”等。
文言文虚词13个用法(整理超全)

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二是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三是文言句子的翻译。
前两种是对文言虚词的显性考查,后一种是对文言虚词的隐性考查。
01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
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常考)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马说》)2.用作助词:a.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b.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何陋之有?(《陋室铭》)c.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常考)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3.用作动词:(常考)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其”字顺口溜:其字可代我和他,远指近指“这”和“那”;后带数词译“其中”,表示反问译“难道”。
1.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
(常考)例:妻跪问其故。
2.活用为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常考)例:其真无马邪?(《马说》)(一)用作疑问代词。
(常考)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

文言虚词的用法常用文言虚词(25个)(一)之1. 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2. 用作助词(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三)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
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四)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3. 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二)其1. 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
例:妻跪问其故。
(《乐阳子妻》)2. 活用为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3. 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其真无马邪?(《马说》)4.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5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为学》)(三)以1. 用作介词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为学》) / 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2. 用作连词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⒈如倩女之靧面 ⒉凡曝沙之鸟 ⒊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⒋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⒌属予作文以记之 ⒍或异二者之为 ⒎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⒏泻出于两峰之间 ⒐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⒑局促一室之内 ⒒晶晶然如镜之新开
⒈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⒉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⒏醉翁之意不在酒 ⒐若脱笼之鹄
⒊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⒋或异二者之为 ⒌在乎山水之间也 ⒍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 ⒎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❹ 用法相当于“而”。
动 ☞ 以为;认为。 词
词性
用 法 ❶ 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和、并、又等。 ❷ 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接着等。
而 ❸ 表示递进关系,译为:并且、而且。 | ❹ 表示转折关系,译为:但是、可是、却等。 | ❺ 表示修饰关系,一般不译。 连
❻ 表示假设关系,译作:如果、假如等。
⒈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⒉乃记之而去
⒎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⒏往来而不绝者
⒊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峰之间 ⒌起坐而喧哗者 ⒍而髻鬟之始掠也
⒐而乐亦无穷也 ⒒执策而临之 ⒓久而乃和
⒋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 ⒑野芳发而幽香
⒈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⒉足肤皲裂而不知
⒏泉香而酒洌 ⒐而不知人之乐
⒊隶而从者 ⒋临溪而渔 ⒌杂然而前陈者 ⒍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⒎云归而岩穴暝
⒏以衾拥覆 ⒐以中有足乐者 ⒑以其境过清 ⒒属予作文以记之 ⒓醒能述以文者 ⒔全石以为底 ⒕卷石以出
⒈或置酒而招之 ⒉朝而往,暮而归
⒏先天下之忧而忧 ⒐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⒊水落而石出者 ⒋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⒌而年又最高 ⒍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⒎佳木秀而繁阴
⒑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⒒已而夕阳在山 ⒓而伯乐不常有
例:四季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词 ❼ 表示因果关系,译为:因此。
❽ 表示时间、方位、范围的界限,相当于“以”。
词性
用
法
❶ 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吧”。
而 | | ❷ 表示疑问语气。 助 词 ❸ 词缀,放在某些时间词的后面。
例:俄而,百千人大呼,……
词性
用
法
❶ 组成介宾短语,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处
⒑而此地适与余近 ⒒罍而歌者 ⒓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⒈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⒉行者休于树 ⒊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⒋至于负者歌于途 ⒌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介 ❷ 表示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凭借的条 词
❸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可译为: 在,在……时候,从,由。 ❶ 通“已”,已经。例:固以怪之矣。 副 (《陈涉世家》) ❷ 通“已”,停止。 词 ❸ 只是。
词性
用
法
❶ 表示目的,译作:来、用来、以便……
连 ❷表示结果,译作:以致、致使…… 词 ❸ 表示原因,译作:因为。
之
01
以
02
而
03
于
04
词性
之 | | 助 词
用 法 ❶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的”。 ❷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一般 不译。 ❸ 宾语前置的标志。 ❹ 定语后置的标志 ❺ 补语标志。用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 ) 和补语之间,可译作“得”。 ❻ 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在意义。(多用 在时间副词、不及物动词后。) ❼ 用在“前”“后”“内”“外”等词语和 它们的修饰语之间,表示对方位、时间、 范围等的限制。
所等,可译为:在、从、到等。
于 ❷ 组成介宾短语,表示动作涉及的对象,译
为:向、对(于)、给等。
❸ 引进比较的对象,译作:比。
⒈或置酒而招之 ⒉虽有千里之能 ⒊执策而临之 ⒋弗之怠 ⒌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⒍乃记之而去 ⒎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⒏先天下之忧而忧 ⒐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⒑山间之四时也 ⒒而不知人之乐
词性
用
法
❶ 第三人称代词,指代人、事、物,译为: 他、她、它(们)。 之
| | ❷ 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我”、“自己”。 代 词 ❸ 指示代词,可译为:这、这个、这样、这 · 种…… 动 词
☞到……去;到;去;往。
词性
用 法 ❶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作“因 为”、“由于”。 件或涉及的对象,可译作:用、把、凭 (借)、靠、依照、按照……
⒑当余之从师也 ⒒⒏名之者谁? ⒐山之僧智仙也
⒊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⒑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 ⒋余之游将自此始 ⒌黔娄之妻 ⒍录毕,走送之 ⒎心乐之 之始掠也 ⒒益慕圣贤之道 ⒓策之不以其道
⒈因以为号焉 ⒉以此自终 ⒊不以千里称也 ⒋策之不以其道 ⒌无从致书以观 ⒍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⒎俯身倾耳以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