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言文虚词用法
高中语文文言文18个常见虚词

高中语文文言文18个常见虚词用法18個常見文言虛詞用法而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例: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①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②朝而往,暮而归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例: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例: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例: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
⑹通“如”:好像,如同。
例:军惊而坏都舍。
⑺通“尔”,你,你的。
例:①而翁归。
②若欲死而父。
「而已」罢了。
例: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②如是而已。
③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
④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得惟我而已。
⑤比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
「而后」才,方才。
例:①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
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③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例: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何⑴什么。
例:①子何而往?(何:凭什么。
)②大铁椎,不知何许人。
⑵怎么样。
例:①如太行、王屋何?②其如土石何?⑶哪里。
例:①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何往:到哪里。
)②却看妻子悉何在。
③豫州今欲何至?⑷多么。
例: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②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⑸为什么。
例: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者二者之为,何哉?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③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④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⑹怎么。
例: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②徐公何能及君也?⑺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例: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16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16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之、而、乃、其、且、然、盖、为、以、于、焉、则、何、乎、因、者一、之:(一)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涉世家》)③肉食者谋之。
(《曹刿论战》)(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为“的”。
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如:①汝心之固。
(《愚公移山》)②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3.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如: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公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
(《满井游记》)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②马之千里者。
(《马说》)(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如: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②寡助之至多助之至《得到多助,失道寡助》二、而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
如: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
如:①人不知而不愠。
(《论语十二则》)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③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隆中对》)④环而攻之而不胜。
后一个“而”字表示转折关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和实词

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和实词
在文言文中,虚词和实词是常见的词类。
虚词一般是没有实在
意义的词,用来连接句子或表达语义的变化;而实词则有具体的意义,用来表示具体的事物、动作或状态。
常见的虚词
1. 的:表示所属关系或修饰关系,如“孔子的学生”、“的地方”。
2. 之:表示动作的方向,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向”,如“投之以桃”。
3. 乎:用于疑问句或反问句中,表示询问或加强语气,如“何乎?”、“不乎?”。
4. 者:用于表示已知事物的角色或身份,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人”或“者”,如“吾谁与归?”。
5. 也:用于肯定句或反问句中,表示肯定或加强语气,如“吾
闻之也”、“汝亦不知也”。
常见的实词
1. 人:表示人类,如“人之初”、“君子之交”。
2. 所:表示动作的对象,如“所言者”、“所见即所得”。
3. 之:表示动作的方向,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给”或“至”,如“以礼相待之”。
4. 有:表示具备或拥有,如“有德者必富”、“群盲之马”。
5. 是:表示肯定或断定,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的用法,如“天道是可知也”。
以上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和实词的简单介绍,只涵盖了一部分常用词汇。
在理解文言文的过程中,熟悉这些常见的虚词和实词是十分重要的。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文言虚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词类,它们通常没有具体的实际意义,而是用来表示语气、体态、语法结构等方面的用词。
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
法如下:
1.了:表示动作的完成或已经发生,也可以表示疑问、反问、感叹等
语气。
例如:“已而后知其所以然矣。
”、“自与先生辞,今三年矣。
”、“何事不伤人哉!”、“敷裘(fū)而辞了。
此干戈一也。
”
2.之:表示所属关系或方向性,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向”,
还可以表示动词的补充。
例如:“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
有坚忍不拔之志。
”、“直北之山”,“之言如君之语。
”
3.乎:表示疑问、反问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呢”。
例如:“此之谓乎?”、“孔子受命于周而之昭公之时……君乎!”、“安
得其芳名之乎?”
4.而:连接并列词语、句子、动词与宾语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而且”、“却”。
例如:“一言而当之者,吾以穷久矣。
”、“病而后自既
至人皆死。
”、“敬告诸公,随便而言。
”
5.以:表示手段、目的、原因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为了”、“因为”。
例如:“以求利者群,以违天者少。
”、“以讹传讹。
”、“以怀先王之志”。
6.于:表示处所、方向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向”。
例如:“维何不”,“于今著之”,“君子之德于其所偶。
”
总之,文言虚词在文言文的表达中起到了连接词语、表示语气和调节句子结构等作用,对于准确理解和运用文言文有着重要的意义。
18个文言虚词用法

1、“而”字主要的用法如下:一、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二)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四)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五)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二.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例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三.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2、“以”字主要的用法一、用作介词。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例如:①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②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逍遥游》)③斧斤以时入山林。
(《寡人之于国也》)(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如: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寡人之于国也》)(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如:罚所及,则无以怒而滥刑。
(《谏太宗十思疏》)(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一、虚词的概念与分类在文言文中,虚词是指除去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以外的一类词类,主要包括助词、语气助词、介词、连词等。
虚词在句子中起到连接语义和结构的作用,帮助表达说话人的思想和情感。
1. 助词:助于动态或静态动作动态化,使句子具有更加丰富的含义。
2. 语气助词:用来表示说话人的情感色彩和语气。
3. 介词:用来表示空间、方向、方式等关系。
4. 连词:连接句子成分,在句子中起到衔接、转折等作用。
二、虚词在文言文中的常见用法与意义1. 助词①能:表示“可能”的意思,有可能会发生某事情。
例如:“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离骚》)在这个句子里,“能”表示可以根据天候条件而导致海上航行困难。
②得:表示能够完成某种动作或者达到某种状态。
例如:“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花底·登鹳雀楼》)这句诗中,“得”表示通过在楼上观赏风景能够了解雨中花落的情况。
2. 语气助词①啊:表示感慨、援引事实或确认等。
例如:“燕于飞也,时哉乎!舍昆仑之巅而下者三万六千岁矣!”(《拟刘琨书》)这段话中,“啊”表示对燕子的神奇飞行做出感慨。
②哉:用于疑问句和感叹句,表达一种思考或对事物的震惊、赞美等情感。
例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世说新语·任诞篇》)这段话里,“哉”表示对生死的思考,深化了此言论。
3. 介词①於:表示时间、方位、动作等。
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苏轼《浪淘沙·滚滚长江东逝水》)这句词中,“於”表示向、往的意思。
②乎:表示疑问,常用在句末,表达对事物的怀疑或询问。
例如:“今聪者听之若座中人出言也;愚者听之若隔室中人出言也。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这段话里,“乎”表示对前面所说的情况进行确认或呼应。
4. 连词①而:连接并列成分、转折、衔接等。
例如:“秣陵虽好,吾不能老骥美焉。
”(刘禹锡《陋室铭》)这句话中,“而”表示内容上存在一种递进与反差的关系。
文言虚词字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

文言虚词字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虚词字作为文言文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词汇,它们对文言文表达和读者阅读体验至关重要。
虚词字首先为文言文赋予了灵活性;其次,它们的意义可以随具体的文章上下文而变动;以及最后,虚词字的使用尤其具有手法性和表现性,从而更好地体现出作者的心情与感受。
本文将对虚词字的术语、类型、用法、意义等进行归纳总结,以期更好的理解虚词字的作用。
一、术语虚词字一般指的是不具有实义的词汇,包括标点符号、代词、连词、副词等。
它们不能独立表达某一实义,而是配合其他词汇而起表现作用。
因此,它们也可以被称为“空洞词”、“助词”或“语法词”。
二、类型1.点符号:标点符号在文言文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包括句号、逗号、冒号、顿号、感叹号等等,它们可以帮助读者更准确判断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2.词:连词可以指“连接词”、“连接符号”、“关系词”、“关系符号”等,主要用来表示句子之间的关系;3. 代词:代词是指替换名词或者指名词某一特定的人或物的词语,文言文中常见的代词有‘其’、‘其所’、‘它’、‘他’等;4.词:副词是指表示状态、动作、方式的虚词字,包括‘然’、‘乃’、‘亦’、‘却’等,它们可以表达完成度、水平、顺序、转折关系等。
三、用法虚词字的用法很有讲究,有的词语需要遵循严格的文言规则,有的词语可以根据文章上下文而自由变化。
虚词字主要用于表示文章的结构框架、表达作者的感受情绪,它们在分隔句子、强调重点、展示语气、引出结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意义虚词字的意义主要根据文言文上下文变化,它们是文言文语言表达的重要组成,但它们没有确定的实义,而是表达作者个人风格、情感和思想的载体,在文言文语言表达中是和作者的心意有机结合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虚词字是文言文语言中一种重要的词汇,它们没有固定的意义,能够根据文章上下文而变化,可以更好地体现出文言文讲究的语气,以及作者的主观情感和思想,它们在文言文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文言文虚词13个用法(整理超全)

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二是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三是文言句子的翻译。
前两种是对文言虚词的显性考查,后一种是对文言虚词的隐性考查。
01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
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常考)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马说》)2.用作助词:a.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b.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何陋之有?(《陋室铭》)c.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常考)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3.用作动词:(常考)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其”字顺口溜:其字可代我和他,远指近指“这”和“那”;后带数词译“其中”,表示反问译“难道”。
1.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
(常考)例:妻跪问其故。
2.活用为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常考)例:其真无马邪?(《马说》)(一)用作疑问代词。
(常考)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文言文虚词用法中语文文言文虚词用法一、介词按(1)按照: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
唐僧贯休为《诺矩罗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之句。
(《雁荡山》)(2)审查,查究: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五人墓》)被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琵琶行》)从(1)表时间: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琵琶行》)(2)表空间: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3)在: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指南录》)。
(《赤壁》)当(1)在: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过秦论》)(2)对: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木兰诗》)乎(1)对: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涉江》)(2)在: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见被: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廉颇》)为(1)为了: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2)对: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
(《信陵君》)(3)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六国论》)(4)替: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木兰诗》)以(1)用: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豫备走舸,系于其尾。
(《赤壁》)(2)因为: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六国论》)(3)用来: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4)以至: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5)而:投汨罗以死。
(《屈原》)(6)把: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向(1)朝: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木兰诗》)(2)在: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因(1)因为:此山南有芙蓉峰,峰下芙蓉驿,前瞰大海,然未知雁荡、龙湫所在,后因伐木,始见此山。
(《雁荡山》)(2)因而:儿渺然不知所往。
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
(《促织》)(3)趁: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廉颇》)(4)于是就:因拔刀斫前奏案,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乃罢会。
(《赤壁》)(5)凭借: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过秦论》)由从: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褒禅山》)于(1)在: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
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廉颇》)(2)对于: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3)向: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
(《赤壁》)(4)到: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出师表》)(5)从: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信陵君》)(6)比: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六国论》)(7)被: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8)同:当此之时,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
(《信陵君》)与(1)和: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
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
(《察今》)(2)同: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
(《廉颇》)并力逆操;以鲁肃为赞军校尉,助画方略。
(《赤壁》)在(1)存在: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
(《信陵君》)(2)在于: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六国论》)自(1)从: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六则》)(2)自从: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捕蛇》)(3)亲自: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
(《信陵君》)二、代词安(1)哪: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2)哪儿: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赤壁》)(3)怎么: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彼(1)那、那些: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伐檀》)(2)对方: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曹刿》)(3)他、他们: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尚怀狐疑。
(《赤壁》)此这: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
(《信陵君》)尔(1)你: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2)这、那:新妇谓府吏:"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孔雀》)何(1)什么:公子喜士,名闻天下,今有难,无他端,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信陵君》)(2)为什么:于是公子泣。
侯生曰:"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3)怎么: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褒禅山》)(4)哪儿: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豫州今欲何至?"(《赤壁》)曷什么: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五人墓》)胡(1)怎么: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察今》)(2)为什么: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伐檀》)女你: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硕鼠》)其(1)他的、它的、他们的:人问其故。
曰:"此其父善游。
"(《察今》)(2)那、那些: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指南录》)然(1)这样: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涉江》)(2)这:已而得舟,避渚洲,出北海,然后渡扬子江,入苏州洋,展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
(《指南录》)(3)词尾(的样子):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石钟山》)汝你: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孔雀》)是这: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六则》)孰谁:"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
"(《廉颇》)谁疑问代词: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斯这:予出宫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琵琶行》)他其他:予观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上耸千尺,穹崖巨谷,不类他山,皆包在诸谷中,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干霄。
(《雁荡山》)我我、我们: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屋》)吾我、我们、我的、我们的: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焉(1)哪儿: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愚公》)(2)于是(兼词):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五人墓》)(3)它: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4)哪、怎么(表示反问):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予我: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指南录》)余(1)我: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涉江》)(2)其他: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桃花源》)者(1)的人: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师说》)(2)的原因: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活板》)(3)的事情: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得道多助》)(4)我们、他们: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论语》)(5)的东西: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oO篷覆之。
(《核舟记》)之(1)他、它: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廉颇》)(2)这: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
(《赤壁》)自自己: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陈涉》)三、助词耳句末语气词:"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荆轲》)尔句末、句中语气词: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孔雀》)而已句末语气词(罢了):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夫(1)句末语气词:一人飞升,仙及鸡犬。
信夫!(《促织》)(2)发语词: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六国论》)盖句首语气词: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乎(1)句末疑问语气词: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2)句中语气词: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五人墓》)其句中语气词: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灭滑而还。
(《崤之战》)来垫进的音节: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琵琶行》)其句中语气词: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殽之战》)所相当于"的":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褒禅山》)句中语气词: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天姥》)焉句末语气词: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曹刿》)也(1)句末语气词: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