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与汪曾祺的小说创作
浅谈汪曾祺作品中“以水述情”的表现手法

2016年10月下半月刊浅谈汪曾祺作品中“以水述情”的表现手法□周丽妤对于汪曾祺作品的水性研究我觉得应该从两个方面去探讨,一是其作品中常见的关于水的描写,代表作品有《受戒》、《大淖记事》、《异秉》等,二是其作品本身的水性特征,有人管这种特征称作是“水意”,这在他的诸多作品中都有其体现。
汪先生的作品,行文如水,简单铺白而开,逐字逐句去读,总有一种喝茶观景的感觉。
读汪先生的作品,就像泛舟于山山水水之间,所见所闻都是山水之间的风情凡物,但又深深体现这一种真善美的意思,于平凡之间透露着人性质朴善良的本质,这种性质,也符合老子上善若水的理论。
汪曾祺是善于写水的,他能将各种质朴简单的美丽,于字里行间渗透其中,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在文章中是看不到大篇幅的、直接描写的句子,通过聊聊数语将我们引入到一个带水的环境当中去。
比如在《受戒》中对于荸荠庵的描写:“荸荠庵的地势很好,在一片高地上。
这一带就数这片地势高,当初建庵的人很会选地方。
门前是一条河。
门外是一片很大的打谷场。
”这样短短几句就将画面解释得很清楚,让读者在后面整个故事的推进过程中都放在这样一个场景当中去。
如果说这只是一个景物框架的话,那么在后面紧跟着的就是对于故事背景的一个详细描述了,都是简单的句子将景物、人物、关系都一一介绍个清楚,介绍个通透,如果有怕作者不清楚的,还会详细介绍,这样如同一笔一笔填充具体景物的描写,完全是散文式的,比如在《大淖记事》中详细的描写了大淖从春季到冬季的代表景色,虽然句句没有水的影子,但读者却处处看到了水的景色,如果要问作者为什么要写的这么详细,我觉得应该是作者对水乡有着浓烈的热爱,如果没有这么深切的喜欢和眷恋,作者也不愿意花大篇幅去细细的写水边的一景一物,在作者一笔一划勾勒这幅山水画的时候,我们也看到了作者每丝每毫的恋水情结。
读过汪曾祺作品之后,有这样一种文章充满水的气息感觉:文章字里行间写的平淡如水,读后却又有一种被某一种情感之水淹没的感觉,特别是在《大淖记事》中有一种文章处处不见水,但又处处是水的感觉。
浅论汪曾祺小说中的水情结

①汪曾祺.汪曾祺散文[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9.
色芦芽和灰绿色的蒌蒿,《鸡鸭名家》中快如疾箭的翠鸟,《受戒》 中的芦花荡,从不同的视角反映了水对万物的滋养,同时这些水 意象也凝结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与苏北人民的生活紧密相连,饱 含人间的烟火气。
②陈楠,刘军.略论汪曾祺小说中的“水情结”[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6(15):189-190.
多种传统思想交融的痕迹。有评论家说道家文化的传承使汪曾 “苦心经营的随便”。③《受戒》中,本该围绕题目对主人公明海受
祺的小说散发出诗性的清香。而他自己却笑答虽对庄子文章兴 戒的过程进行细致地描绘,而作品却大篇幅地介绍了庵赵庄的
趣颇深,至于思想却不甚了了,自认为受儒家文化影响更深,自 地理环境和人文风俗,直到最后才通过小英子的视角对受戒进
意水蕴与恩师一脉相承,让读者在“苏北水乡”中重见“湘西世 而深刻的对话关系,两者的距离也就消失了。在汪曾祺笔下,水
界”田园牧歌式的恬淡祥和。同时屠格涅夫抒情性与自然性相错 既是实体,也是生命形式的象征,水柔软而又坚毅灵动的生命力
综的手法以及人与自然契合所散发出的魅力也在很大程度上激 鼓舞着他一生保持着对生活的真挚与热忱。
文学新论
文 艺 生 活 LITERATURE LIFE
2020-07
浅论汪曾祺小说中的水情结
姚凤禄
(安徽农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
摘 要院生长于苏北水乡的汪曾祺内心氤氲着浓郁的水情结,在作品中体现具有地域特色的水意象、如水般平淡冲和的人
物、行云流水的结构以及弥漫着泱泱水气的诗意世界。本文主要探究汪曾祺小说中水情结的来源,通过文本的具体分析,挖
“大淖是一片大水。”“白莲湖是一口不大的湖。出菱,出藕,藕肥 生活审美化,达到了平淡和谐的审美理想的至高境界。
浅谈汪曾祺人生经历与小说创作风格间的联系

2020-12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浅谈汪曾祺人生经历与小说创作风格间的联系陈茜月(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46)摘要院文学风格具有独创性与稳定性,它使各个作家之间产生了较强的区分度,也贯穿于文学创作的全过程,成为作家的“标志”。
汪曾祺一向以平淡质朴、从容洞彻的创作风格著称,而这与他本人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
本文将简要阐述汪曾祺的人生经历与小说创作风格,并试析二者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汪曾祺;创作风格;人生经历;小说中图分类号:I2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35-0001-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35.001一、引言人们常说,“文如其人”。
一个人的思想品行、性格倾向、过往经历,都会内化于心,构成独特的自我,又通过笔尖流露在语言文字之中。
因而每位作家都具有自己的创作个性和文学风格。
从横向来看,每个人的创作风格都不尽相同,呈现出差异性和独创性;从纵向来看,一个人的创作风格又具有稳定性,从形成时起会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基本稳定和延续,存在一脉相承的内在联系。
汪曾祺是京派的代表人物,文风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却具有深入人心的力量,带给读者持久的感动和影响,如一道道波光在心底荡漾,久久不散。
本文将试述汪曾祺的人生经历与小说创作风格,浅析二者之间的联系。
二、汪曾祺的人生经历1920年,汪曾祺出生于江苏高邮一个旧式地主家庭,这种耕读传家的传统气氛深刻影响了他。
汪曾祺的生母有严重的肺病,因此很少与他接触,在他三岁时离开人世。
1935年,他考入江阴县南菁中学,开始高中生活。
然而1937年,在日本人的侵占下江北告急,汪曾祺只好离开南菁中学,先后借读于淮安中学、私立扬州中学、盐城临时中学,就这样勉强读完了高中。
后来,汪曾祺曾跟随祖父和父亲到一个村庄的小庵中避难半年,这就是后来小说《受戒》所描写的那个庵。
1939年,汪曾祺考入西南联大中文系。
_十七年文学_中的汪曾祺_王彬彬

只有一个特短单句“火车过来了。”以一个特短单句自成一
段,作为开头,这在汪曾祺的小说和散文中是很多见的。
1982 年出版的《汪曾祺短篇小说选》,共收 16 篇小说,就
知名作家生平介绍:汪曾祺

PART 01
作家简介
ABOUT THE AUTHOR
晚年生活
1990年2月24日,汪曾祺写散文《七十抒怀》。 1991年5月,《蒲桥集》由作家出版社再版。 1992年4月,散文集《旅食集》由广东旅游出版社出版。 1993年6月,以故乡高邮为背景的小说集《菰蒲深处》在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1995年春,应台湾《联合时报》邀请,汪曾祺赴台参加“两岸三边文学问题座谈 会”。 1996年12月,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推选为顾问。 1997年5月16日上午10点30分,终因抢救无效而不幸去世,终年77岁。
PART 01
作家简介
ABOUT THE AUTHOR
求学经历
1920年3月5日,出生于江苏高邮城镇的一个旧式地主家庭。 1925年,汪曾祺入高邮县立第五小学幼稚园学习。 1926年秋,汪曾祺入县立第五小学读书。 1932年秋、汪曾祺小学毕业考入高邮县初级中学读书。
PART 01
作家简介
ABOUT THE AUTHOR
PART 03
创作题材
THEME OF CREATION
儒家美学
汪曾棋认为,儒家的精神内核是“仁心”和“恕道"。对于儒家仁 学思想,汪曾祺的接受是有选择的,他曾说:我不是从道理上,而 是从感情上接受儒家思想的。我认为儒家是讲人情的,是一种富于 人情味的思想。 这里的“人情”,指的是儒家伦理情感。这种“人情”以亲情为起 点,由己及人,以等差的形式加以推衍,在日常创作中有所体现。
《逝水》《蒲桥集》《人间草木》《旅食小品》《矮纸集》《汪曾祺小品》《初访福建》
《汪曾祺:文与画》 《晚翠文谈》 《沙家浜》(主要编者之一) 《范进中举》 《汪曾祺自选集》《汪曾祺文集》《汪曾祺全集》
城乡对照的文化审视———论汪曾祺小说《河上》的叙事艺术

城乡对照的文化审视———论汪曾祺小说《河上》的叙事艺术作者:卢军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7年第11期摘要:短篇小说《河上》是汪曾祺创作于西南联大时期的作品,因其当时选修了沈从文的写作课程,《河上》在叙事风格上受沈从文乡土文学影响很大,具体体现在城乡对照的叙事模式、细腻的心理描写、生动鲜活的语言艺术等方面。
小说从整体风格上就是一首抒情的散文诗,通篇洋溢着明快欢乐的情感基调。
关键词:汪曾祺《河上》沈从文叙事风格汪曾祺的短篇小说《河上》发表于1941年7月《中央日报·文艺》第71期,《河上》书写了一种内在生命的欢乐情绪,也暗含着汪曾祺初恋的生命体验。
时年二十一岁的汪曾祺正在西南联大中文系读书,选修了沈从文讲授的两门写作课程:个体文习作和创作实习。
因此,《河上》从构思行文到人物塑造都打上了鲜明的沈从文小说的印记,小说从整体风格上就是一首抒情散文诗。
一、城乡对照的叙事模式城乡对照的叙事模式是沈从文常用的,沈从文以“乡下人”的社会道德理想及价值评判标准来审视城乡两个世界,描写了湘西人自然、纯朴的生命形式;另一方面则通过对腐化堕落的都市生活的描绘,揭示出城市是病态文明的滋生地。
汪曾祺也采用这种叙事模式,《河上》描写了一个患神经衰弱症的城里少爷去乡下疗养时的所见所闻,以及“他”逐渐对乡下生活方式产生的依恋之情。
小说的表层情节构成是“城里少爷到乡下——回城买东西——再次回到乡下”,但如果从少爷内心情感的变化来说,内在的叙事模式则为“不习惯乡下生活——逐渐喜爱乡下生活——不愿离开乡下”。
小说通过来乡下养病的城里少爷“他”的视角,将城乡生活相连接。
小说开头交代了少爷之前是不习惯乡下生活的,“说这是乡下,将就着过去”,这句话说明之前“他”是排斥乡下的,压根没打算在乡下长住。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情感逐渐发生变化,因为“他不断在掘发一些更美丽的”事物。
作者用大量篇幅描写了“他”的思想转变的原因及过程。
论汪曾祺乡土小说中的“水”意象

国家开放大学学士学位论文题目:论汪曾祺乡土小说中的“水”意象分部:学习中心:专业:汉语言文学入学时间:2016年9月学号:姓名:***指导教师:***论文完成日期: 2018 年10 月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任何他人创作的、已公开发表或者没有公开发表的作品的内容。
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徐婷婷日期:2018 年10 月20 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声明本人完全了解国家开放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如下各项内容: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采用影印、缩印、扫描、数字化或其它手段保存论文;学校有权提供目录检索以及提供本学位论文全文或者部分的阅览服务,以及出版学位论文;学校有权按有关规定向国家有关部门或者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在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前提下,学校可以适当复制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用于学术活动。
作者签名:日期:2018年10 月20 日目录摘要 (4)引言 (5)一、汪曾祺小说中的“水”意象群 (5)(一)流淌于小说文字之中的“江湖” (5)(二)江湖”可渡,水意象的净化功能 (6)二、水意象具化出的乡民形象 (7)(一)纯真善良的儿童形象 (7)(二)健康净朗的女性形象 (7)(三)淡泊随性的匠人形象 (8)三、汪曾祺乡土小说中“水”意象的审美体现 (8)(一)风俗画卷构建出的和谐之美 (8)(二)“上善若水”的人格之美 (9)四、水意象的形成原因 (10)(一)客观环境的影响 (10)(二)主观的自我选择 (11)五、水意象对于汪曾祺个性及文风的影响 (12)(一)水意象对汪曾祺个性的影响 (12)(二)水意象对汪曾祺文风的影响 (12)结语 (13)参考文献 (15)摘要在汪曾祺的乡土小说中,水是贯穿全文始终的意象,它既可以是承载故事的实体,也可以是一种生命形式的象征。
中国散文化小说中的水情结

2008/1166 中国散文化小说中的水情结黄春慧 韩伟表摘 要:在中国现代小说发展史上,流贯着一脉散文化小说的创作传统。
纵观散文化小说,它们无不体现出一种“水性”。
这种“水性”在表层表现为“水的背景”,在深层上却表现为文本中弥漫着的阴柔气质,表现为单纯美善的人物和散化随意的结构。
本文透过对散文化小说“水情结”的剖析,透视散文化小说诗性世界的文学魅力和艺术感召力。
关键词:散文化小说;水情结;水式结构中图分类号:I 2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90X (2008)1-166-03作 者:黄春慧,温州大学城市学院副教授;浙江,温州,325025/韩伟表,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浙江海洋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上海,200062在中国现代小说发展史上,流贯着一脉散文化小说的创作传统。
自鲁迅《社戏》、《故乡》始,经废名、沈从文、萧红、孙犁、汪曾祺、何立伟一脉相承。
散文化小说以近乎散文的形式与诗的语言,使小说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对情节叙事的依赖,获得与传统小说完全不同的审美空间。
纵观散文化小说,他们大都无不体现出一种“水性”。
这种“水性”在表层表现为“水的背景”:故事发生在水边,和水有着密切的关系。
《社戏》以水为背景,“左右都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小伙伴们划着小船,在水中看戏;废名《桥》架在水上;《边城》人家的房子“一半着陆,一半在水”;《荷花淀》(孙犁)“芦花飘飞,水光荡漾”;《大淖记事》(汪曾祺)的“淖”是一片大水;何立伟的《小城无故事》以“护城河”开头,以“河边的人影”结束。
散文诗的这种“水性”,表层表现为“水的背景”,在深层上却表现为文本中弥漫着的阴柔气质,表现为单纯美善的人物和散化随意的结构。
一 散文化小说家的“水情结”在中国古代五行学说中,水被列为五行之首。
“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尚书・洪范》)。
水被看成是创生万物和万物得以生存的凭借,是世界万物的本源。
《管子・水地》篇中论述道:“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与汪曾祺的小说创作东莞市轻工业学校赖超许多学者都注意到了汪曾祺的小说与“水”的关系。
如“水的存在给人(1),的印象如此深刻,和情节的联系又如此紧密,有时简直起了主角的作用。
”“用‘水’作为汪曾祺小说风格的直观化诠释,真是抓住了关节。
不过除了‘柔软’,‘和平’之外,似乎还应该加上‘明彻’、‘鲜活’以及‘天籁自然’。
”(2)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但是没有人从创作论的角度深入探索汪曾祺小说与“水”是如何发生并融合成风格独特的“汪体小说”的。
下面我试图通过全局观照汪曾祺的小说创作和他的人格气质的影响,探讨“汪体小说”的“水”的风格的形成。
(一)法国学者安妮·居里安认为汪曾祺的小说里总有水,即便没有写到水,也有水的感觉。
这种说法是完全贴切的。
纵观汪曾祺小说,“水”的表现至少有两层特征:其一,显层特征。
主要表现在有关“水”的语言文字。
《大淖记事》写道:“淖,是一片大水。
说是湖泊,似乎不够,比一个池塘可要大得多,春夏水盛时,是颇为浩淼的。
这是两条水道的河源。
淖中央有一条狭长的沙洲。
沙洲上长满茅草和芦荻。
春初水暖,沙洲上冒出许多紫红色的蒌蒿,很快就是一片翠绿了。
”“挑鲜货是她们的专业。
大概是觉得这种水淋淋的东西对女人更便宜,男人们是不屑去挑的。
这些‘女将’都生得硕长俊俏,浓黑的长发上涂了许多梳头油,梳得油光水滑。
”“一二十个姑娘媳妇,挑着一担担紫红的荸荠、碧绿的菱角、雪白的连枝藕,走成一长串,风摆柳似的嚓嚓地走过,好看的很!”《受戒》结尾写道:“英子跳到中舱,两只桨飞快地划起来,划进了芦苇荡。
芦花才吐.新穗。
紫灰色的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
……惊起一只青桩(一种水鸟),擦着芦穗,扑鲁鲁鲁飞远了。
”《鸡鸭名家》里放鸭的白莲湖。
此外,其他小说中提到的高邮湖,泰山庙前的澄河,澄河里的“黄瓜鱼”,隋唐时的临运河,到处都是水的语言和水的意象。
评论家凌宇曾说过:“汪曾祺的语言很奇怪,拆开来看,都很平常,放在一起,就有一种韵味。
”这种韵味就是语言的流动性。
“语言是活的,滚动的。
语言不像盖房子,一块砖一块砖叠出来的。
”(3)汪曾祺说:“语言像水,是不能切割的。
”虽然有时“水”对小说的情节、主题并未起多大作用,但我们1所触目之外皆润润的一汪水,苏北水乡的情景萦绕脑海浮现眼前。
在这里,“水”主要起营造一种氛围的作用。
其二、隐层特征。
主要体现在:第一、小说的人物具有“水”的性格特征。
《受戒》中的小英子“白眼珠鸭蛋青,黑眼珠棋子黑,定神时如清水,闪动时像星星。
”她赤着脚走在柔软田埂上,留下一串脚印。
“五个小小的趾头,脚掌平平的,脚跟细细的,脚弓部分缺了一块。
明海看着她的脚印,傻了。
他觉得心里痒痒的。
”她的一举一动,姿态优美,性格开朗,全身都散发着农村水乡少女的气息。
《大绰记事》中的巧云“瓜子脸,一边有个很深的酒窝。
眉毛黑如鸦翅,长入鬓角。
眼角有点吊,是一双凤眼。
睫毛很长,因此显得眼睛经常是眯目希着;忽然回头,睁得大大的,带点吃惊而专注的神情,好像听到远处有人叫她似的。
”活脱脱一个水灵灵的少女。
不仅大绰的女人是水做的,而且水边的男人也浸透出一种特别的灵气来,如十一子“长得挺拔厮称,肩宽腰细,唇红齿白,浓眉大眼。
头戴遮阳草帽,青鞋净袜,全身衣服整齐合体。
天热的时候,敞开衣扣,露出扇面也似的胸脯,五寸宽的雪白的板带煞得很紧。
高抬脚,轻着地、麻溜利索。
”《名士和狐仙》里杨渔隐和水莲子不避世俗,追求自由生活是作者理想中的静态人生体现。
《鉴赏家》里季陶民与叶三是一对“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千古知己。
其他如《故里杂记》的李三,侉奶奶;《故乡人》中的金大力,钓鱼医生王淡人;《八千岁》中的“八千岁”;《薛大娘》中的“薛大娘”;《桥边小说三篇》中的詹大胖子,都隐约表现出一种恬静如水,与世无争的理想人格来。
第二,小说的结构松散、随便,如行云流水般自然。
《受戒》题目是“受戒”,但作者一开始从庵赵庄写起。
介绍这个地方“出和尚”,然后讲荸芥庵,讲和尚可以娶老婆、吃肉、赌博,拉拉杂杂,一直写到明海与小英子朦胧的爱情,最后只有四分之一的篇幅才写明海的受戒。
《异秉》同样是这样,讲王二,扯到源昌烟店,又扯到保全堂,直到结尾才借张汉轩之口讲出“异秉”的缘由。
《大淖记事》简直就是江南水乡风景画和民俗风情画。
“美的形式是自由形式。
”汪曾祺倾向“为文无法”——随便。
他尤其向往苏轼的“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明袁宏道要求诗“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王国维说:“古今之大文学家无不以自然胜。
”中国优良传统艺术都是鄙视矫情伪饰,推崇真实自然的。
汪曾祺在一篇文章中说:“我是不赞成把小说的结构规定出若干公式的。
……我2认为有多少篇小说就有多少种结构方法。
我的《大淖记事》发表后,有人认为小说的结构很不均衡。
小说共五节,前三节都是写大淖的风土人情,没有人物,主要人物到第四节才出现。
……我认为一篇小说的结构是这篇小说所表现的生活所决定的。
生活的样式,就是小说的样式。
”(4)汪曾祺在《小说的散文化》一文中说:“大概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小说有一点像山,而散文化的小说则像水。
”(二)上面简要分析了汪曾祺小说的中“水”的表现特征,但是“水”这种物质载体是如何和他的小说结合得如此完美而自我一格的,即“水”与“汪曾祺”的小说创作究竟有怎样的内在联系?从他的小说创作过程来看,我认为他是有意为之的;同时由于他的人格、气质又影响了他的小说创作潜意识地靠近“水”。
汪曾祺出生于一个殷实家庭,祖父汪嘉铭中过清朝末科的拨贡,父亲汪淡如也是当地一个小有名气的画家。
“汪家虽然没有出过大官,却还有些文化,家里人大都读过书,书画、字贴之类的物件也不少。
这一点对爸爸走上文学之路不无影响。
”(5)汪曾祺的儿女们如是说。
的确,汪曾祺从小接受中国传统文化,对他以后的人格气质的形成以及对创作的影响都有必然的内在联系的。
汪曾祺说过:“在中国,不仅是知识分子,就是劳动人民身上也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有些人尽管没读过老子、庄子的书,但可能有老庄的影响。
一个真正有中国色彩的人物,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不能分开的。
”(6)书香世家的门第以及良好的艺术训练(书法、绘画、戏曲都懂一点),使得以“情趣”、“乐感”为主要特征的精神闲游成为汪曾祺更为倾心的境界。
他说:“我的作品不是悲剧,我的作品缺乏崇高的、悲壮的美。
我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
这是一个作家的气质所决定的,不能勉强。
”(7)汪曾祺的确是一位淡泊宁静的性情中人,他的这种平和随意的性格得益于他的家庭环境和受父亲的熏陶。
他在《多年父子成兄弟》中说:“我十七岁初恋,暑假里,在家写情书,他(指他的父亲)在一旁瞎出主意。
”可见他的父亲是主张父母与子女之间应平等相处、互相尊重,像亲兄弟般无说不谈的。
汪曾祺后来回忆说:“他的这种脾气传给了我。
不但影响了我和家人子女,朋友后辈的关系,而且影响了我对所写人物的态度以及对读者的态度。
”他的儿3女们叫他为“老头儿”,“多年父子成兄弟”是老头儿父亲的话。
到了爸爸这儿,不仅“父子成兄弟”,而且父女也成兄妹了。
他把我们当伙伴,当朋友,从不摆“父亲”的架子。
我们叫他“老头儿”,他叫我们“大狗、二狗、小狗!”(8)中国古语“文如其人”,用在汪曾祺身上是再贴切不过了。
汪曾祺的这种恬淡和谐的性格气质决定了他不可能像柳青一样写充满阳刚之气的《创业史》,他不具备“对这个世界作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拷问和卡夫卡式的阴冷的怀疑”,他只能抒写一种“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的阴柔小品。
中国传统艺术风格的审美取向似乎更倾于简淡、空灵、自然一类的阴柔品格,这是受老庄思想的影响,因此在艺术形式上更看重“芙蓉出水”的自然风格。
林语堂对此有深刻的见解,他说:“中国人的心灵的确有许多方面是近乎女性的。
‘女性型’这个名词为唯一足以统括各方面情况的称呼法。
心性灵巧与女性理性的性质,即为中国人之心之性质。
中国人的头脑近乎女性的神经机构,充满着‘普通的感性’。
”(9)可见,汪曾祺被定性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正是因为他骨子里就流动着“知者乐水”的士大夫雅趣。
但是汪曾祺一生真正与“水”结下不解之缘还是在碰到沈从文之后。
汪曾祺的小说创作受沈从文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他当时在西南联大读中文系,师承沈从文,与他的关系很密切。
两人经常下饭馆、泡茶馆、吃小吃,情如父子。
无论从人格性情和创作上都直接影响了汪曾祺,当时他发表在一些报刊上的文章大多数是经沈从文这手介绍出去的。
但汪曾祺一开始写作并未受他多大影响,从40年代写的《复仇》、《小学校的钟声》、《鸡鸭名家》等来看,显然更多地接受了从西方引进的意识流手法。
汪曾祺真正继承沈从文的风格并把它发扬光大是在几十年后改革开放的春风下“老树开花”,并且“一发不可收拾”。
(三)汪曾祺说过,作家所偏爱的作品往往会影响他的气质和创作,并成为他个性的一部分。
“有人问我受哪些作家影响较深,我想:古人里是归有光,中国现代作家是鲁讯、沈从文、废名,外国作家是契诃夫、阿左林。
”(10)相比之下,他还是受沈从文的影响最大,尤其是受他的“水世界”的影响。
他几乎是继承并发展了沈从文的风格,改革开放之后,沈从文就在汪曾祺的血4液里复活了。
请看沈从文有关“水”的叙述:“到十五岁之后,我的生活同一条辰河无从分开……我虽离开了那条河流,我所写的故事,却多数是水边的故事。
我故事中人物的性格,全为我在水边船上所见到的人物的性格。
……我文字风格,假若还有些值得注意处,那只是因为我记得水上人的言语太多了。
”(11)“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波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
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同水不能分裂。
我的学校可说是在水边的,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
”(12)“在我的一个自传里,我曾经提到水给我种种的印象。
……我学会用小小的脑袋去思索一切,全亏得是水。
我对于宇宙认识得深一点,也亏得是水。
”(13)“水的德为兼容并包,柔濡中有强韧,从表面看极容易范围,其实则无坚不摧。
水教给我粘合卑微人生的平凡哀乐,并作横海扬帆的美梦,刺激我对工作永远的渴望,以及超越普通人功利得失,追求理想的热情洋溢。
”(14)汪曾祺也常常提到“水”对他的创作的巨大影响作用。
“我的小说以水为背景,是非常自然的事。
记忆中的人和事多带有点泱泱的水气。
人的性格多平静如水,流动如水,明澈如水。
”(15)“我的家乡是一个水乡,我是在水边长大的,耳目之所接无非是水。
水影响了我的性格,也影响了我的作品的风格。
”(16)“水不但于不自觉中成了我的一些小说背景,并且也影响了我的小说风格。
水有时是汹涌澎湃的,但我们那里的水平常总是柔软的,平和的静静地流着。
”(17)比较上面文字,沈从文“水”的叙述与汪曾祺“水”的叙述竟是如此的相近,不得不令人相信汪曾祺是有意向沈从文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