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小说读后感

合集下载

汪曾祺短篇小说《受戒》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

汪曾祺短篇小说《受戒》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

汪曾祺短篇小说《受戒》读后感汪曾祺短篇小说《受戒》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汪曾祺短篇小说《受戒》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汪曾祺短篇小说《受戒》读后感1《受戒》我是一口气读完的,如同品了一杯淡淡的清茶,口有余香。

总体来说,无论文笔还是故事都写得很美,有点沈从文小说《边城》的感觉。

小说里世界仿佛梦里桃源,只是里面人并非为了避世,而是本来就生长在那里,俗世中人有的他们都有,甚至比俗世中人更自由,更快活。

文章采用的是回忆式开头:“明海出家已经四年了。

他是十三岁来的。

”这与法国作家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的开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是早早就躺下了。

”颇为神似。

不知道汪曾祺先生创作此篇时是否受到了这位法国文豪的启发。

如果是,那么此作可以说既有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的诗情画意,又有西方意识流的不拘一格,堪称是一篇中西合璧的文学佳作。

在《受戒》中,明海的家乡管“出家”叫“当和尚”,感觉就像我们今天去“当老师”、“当记者”、“当编辑”似的。

只是一种可以赚钱的职业,并没有太多神圣的味道。

而且明海出家是早就计划好了的,因为他家田少,老大、老二、老三就足够种的了,他是老四。

于是在他七岁那年,家里人便决定让他当和尚。

当和尚也是靠他舅舅的关系。

文中说道:“当和尚有很多好处。

一是可以吃现成饭,哪个庙里都是管饭的。

二是可以攒钱,只要学会了放瑜伽焰口,可以按例分到辛苦钱。

积攒起来,将来还俗娶亲也可以;不想还俗,买几亩田也可以。

”换做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包吃包住,收入不菲,工作不累。

”这样好的工作,就连明海自己也觉得在情在理。

这是小说的第一部分,也可以说是“受戒”的缘起。

到了小说的第二部分,女主角登场了,文章写道:“到了一个河边,有一只船在等着他们。

船上有一个五十来岁的瘦长瘦长的大伯,船头蹲着一个跟明子差不多的女孩子,在剥一个莲蓬吃。

《人间有戏》汪曾祺著读后感

《人间有戏》汪曾祺著读后感

《人间有戏》汪曾祺著读后感第一篇范文《人间有戏》——汪曾祺先生的笔墨世界,让人如痴如醉。

他用独特的笔触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市井画卷,使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一份份真挚的情感。

读罢此书,我不禁为汪曾祺先生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而赞叹。

活泼的人物形象书中的人物形象丰满而鲜活,仿佛就在我们身边。

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透露出浓厚的市井气息。

例如,《受戒》中的小明,他虽然出身贫寒,但内心善良,对生活充满热情。

在艰难的环境中,他始终坚守信仰,让人感动。

原文中这样描述:“小明这个人,虽然穷得叮当响,可是心眼里全是阳光。

”这样的人物形象,正是汪曾祺先生对底层人民的深情描绘。

独特的叙事手法汪曾祺先生的叙事手法独具匠心,他善于运用方言、俚语和口头禅,使故事更加贴近生活,富有韵味。

在《岁寒三友》中,他通过三个老人的日常对话,展现了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

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既反映了市井百态,又彰显了人性的光辉。

正如原文所述:“三个老人在一起,说着家长里短,却道出了人生的真谛。

”深刻的人性思考书中对人性的探讨发人深省。

在《黄油烙饼》中,汪曾祺先生通过主人公老张的经历,揭示了人性的善恶较量。

老张在利益面前,一度迷失自我,但最终选择了善良。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性并非一成不变,善恶之间往往就在一念之间。

原文中这样写道:“老张这个人,说不上是个好人,可也算不得是个坏人。

他只是个普通人,有善有恶。

”传承文化精髓《人间有戏》不仅是一部小说集,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汪曾祺先生在书中融入了许多传统文化元素,如戏曲、民俗、宗教等。

这些元素不仅丰富了故事情节,更使作品具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黄泥街》中,他通过描绘一场庙会,展现了民间信仰的质朴与虔诚。

这样的描写,让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第二篇范文《人间有戏》——汪曾祺笔下的微观世界,是一面反映时代变迁与人情冷暖的多棱镜。

从这面镜子里,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一个个具体的故事,更是一个时代背景下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

汪曾祺小说《受戒》读后感

汪曾祺小说《受戒》读后感

汪曾祺小说《受戒》读后感这个暑假我读完了一本小说,名叫《受戒》。

读完之后,我感慨万千。

其中,作者的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人间存一角,聊放侧枝花。

欣然亦自得,不共赤城霞。

”刚开始我并没有理解,但当我细细品读过后,我才了解这句话的含义,了解了作者的思想。

作者想要的一生,也不过是简简单单,平平淡淡,没有什么世俗的纷扰。

可是这样的生活真的很难得。

这本小说主要讲述了小英子和明海的爱情故事。

明海在十三岁的是时候来到了庵赵庄的“荸荠庵”要当一个和尚。

然后在这里认识了邻居家的小英子,两个人经常待在一起玩,感情渐渐的变深了。

但是在这个时候,明海提出要去当和尚,小英子还是送他去了庙堂受戒。

在明海受戒的时候,小英子和他的'感情也越来越好,最后两人在芦花荡里,小英子问明海:“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明海一开始惊讶了一下,随后大声的说:“要!”,就这样,两人在芦花荡里许下了一生的承诺。

汪曾祺在这本小说中描写了一个朴素的村庄。

当中各型各色的人和事,他都能描写细致,即使一笔带过,也给人感觉恰到好处。

“明海看着她的脚印傻了,五个小小的趾头,脚掌平平的,脚跟细细的,脚弓部分缺了一块。

明海身上有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他觉得心里痒痒的。

”作者通过对脚印细致的观察和描写,突出了明海对小英子深深的爱恋,细腻的心理描写,写出了初恋心跳般的感觉。

有时候还能在他的描写中产生共鸣。

那种小英子和明海之间纯真的感情也着实让人羡慕。

初恋的纯洁和美好,在汪曾祺笔下展现的淋漓尽致,一点都不做作。

读一本好的小说,就犹如与智者交谈了一番。

汪曾祺用他笔下的故事,把我带进情节中,让我回味无穷,也让我知道了,原来文字可以这么美。

汪曾祺故乡的元宵读后感

汪曾祺故乡的元宵读后感

汪曾祺故乡的元宵读后感篇一汪曾祺故乡的元宵读后感读完汪曾祺先生的《故乡的元宵》,我仿佛跟着他的笔触,一同走进了那个充满烟火气和温暖的故乡。

汪老笔下的元宵,可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节日,那是一幅活色生香的民俗画卷。

也许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元宵就是吃汤圆、看花灯,但在汪老的故乡,元宵有着更多独特的韵味。

比如,那里有送麒麟的,有唱僮子戏的,还有好多好多有趣的玩意儿。

我觉得吧,汪老的文字就像一位亲切的长辈在跟你唠家常,没有那种高大上的词儿,全是实实在在的、接地气的描述。

这让我一下子就感受到了故乡的亲切,仿佛我也置身其中,跟着大伙一起热热闹闹地过元宵。

不过,读着读着,我心里又有点儿酸酸的。

可能是因为我想到了自己的故乡,那些曾经熟悉的节日氛围,如今好像也慢慢淡了。

难道这就是时代的变迁?我不禁反问自己,我们是不是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丢失了一些珍贵的东西呢?就像汪老故乡的那些传统习俗,它们会不会有一天彻底消失?想到这儿,我心里真的很不是滋味。

但反过来想想,也许时代在变,我们传承的方式也可以变呀!说不定我们能找到新的法子,让这些美好的传统继续发扬光大呢?读完这篇文章,我真心感谢汪曾祺先生,他让我重新审视了故乡和传统的意义。

篇二汪曾祺故乡的元宵读后感哎呀,读完汪曾祺的《故乡的元宵》,我这心里头那叫一个五味杂陈!你说这元宵,在汪老的故乡咋就那么有意思呢?啥送麒麟、跳狮子、放天灯,光听听就觉得热闹非凡。

我就在想,我咋就没赶上这么好玩的元宵呢?汪老的描写那叫一个绝,就好像他把那个场景直接搬到了我眼前似的。

可越是这样,我心里就越不是滋味儿。

为啥?因为我感觉自己的故乡在这些传统节日上,好像少了那么点儿味道。

也许是现在大家都太忙了,没心思去好好过个节。

也可能是被那些花花绿绿的现代玩意儿给迷了眼,把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给丢一边儿了。

这能行吗?我觉得不行!你瞧汪老笔下的故乡元宵,多有人情味儿啊!大家聚在一起,热热闹闹,嘻嘻哈哈,那才叫过节呢!再看看现在,有时候过节就是吃顿饭,发个朋友圈,这能一样吗?我不禁要问:我们是不是走得太快,把灵魂落在后面了?那些传统的东西,难道真的就要被淘汰了?不过,话说回来,也许我们可以创新啊!把传统和现代结合起来,说不定能搞出点新花样。

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读后感

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读后感

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读后感
汪曾祺先生笔下的端午,满满都是人间烟火气。

那挂“鸭蛋络子”的习俗可太有意思了,把鸭蛋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简直就是把美食当成了装饰品,而且还是那种特别有童趣的装饰品。

想想那些个小孩子,挂着一络子鸭蛋,到处晃悠显摆,真是可爱极了。

再说说这鸭蛋本身,那可真是被写得活灵活现。

他写高邮的鸭蛋,“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我感觉那鸭蛋的油润、咸香就在眼前了,就像已经吃到嘴里一样。

我以前也吃过鸭蛋,可经他这么一描述,我就觉得我之前吃的那都不叫鸭蛋了。

他能把一个鸭蛋写得这么有滋有味,真不愧是大作家啊。

这也让我明白,生活里那些普普通通的东西,只要用心去感受,去描写,就能变得特别有趣。

这篇文章不仅仅是在写鸭蛋,更是在写一种对故乡的怀念。

汪曾祺先生对故乡端午的记忆是那么深刻,那些习俗、那些食物,都是他对故乡情感的寄托。

就像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故乡的一个味道,可能是妈妈做的一道菜,或者是老家街头的一种小吃。

这些东西虽然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是在游子的心中,那就是浓浓的乡愁啊。

读着这篇文章,我还特别羡慕他那个时候的生活。

感觉那个年代虽然没有现在这么多高科技的玩意儿,但是人们的生活充满了乐趣。

一个端午,就有这么多的讲究和特色,大家都认认真真地过着每一个节日,在节日里享受着那些传统习俗带来的快乐。

不像现在,有些节日过得特别仓促,都快没了原来的味道。

2024年汪曾祺小说鱼读后感

2024年汪曾祺小说鱼读后感

2024年汪曾祺小说鱼读后感《鱼》是著名作家汪曾祺的一部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鱼的故事。

故事中,鱼被描述为一个突破常规、勇敢、坚强的形象,引发了我对生活、自由和坚持的思考。

通过读这部作品,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作家对人性的洞察和对生活的热爱,同时也给了我许多启示和思考。

首先,在《鱼》这个故事中,鱼被描绘成一个坚持追求自由的形象。

故事中的主人公小鱼自小就有一个无比强烈的自由意识,他不满足于水中的生活,渴望要探索更广阔的世界,于是他决定迎着波浪离开水。

他经历了种种困难和危险,但从始至终,他都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

他用自己的勇气和智慧,克服了一个个困难,最终成功地逃脱了水的束缚。

这个故事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告诉我只要有坚持追求自由的勇气和决心,就可以克服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其次,在《鱼》这个故事中,鱼也被描绘为一个奋发向上的形象。

故事中,鱼虽然遭遇了很多挫折,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气馁。

相反,他总是能从挫折中学到一些东西,并改进自己。

例如,当他被捕鱼池的网罩困住时,他并没有一味地挣扎,而是利用自己的头上的锐锐鱼鳞剪断网的绳子。

这个故事告诉我,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保持乐观和积极的心态,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此外,在《鱼》这个故事中,鱼也被描绘成一个具有坚韧精神的形象。

故事中,鱼经历了种种困难,但他从未放弃自己的希望和信念。

他用自己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的毅力,克服了一个个困难,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这个故事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告诉我只要拥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取得成功。

总之,通过阅读《鱼》,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作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对人性的洞察力。

这是一部令人震撼的作品,它让我重新审视了生活的意义和人类的尊严。

它告诉我,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必须坚持追求自由、奋发向上,并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中找到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人生忽如寄汪曾祺读后感

人生忽如寄汪曾祺读后感

人生忽如寄汪曾祺读后感《人生忽如寄汪曾祺读后感》一嘿,朋友!最近我读了汪曾祺的《人生忽如寄》,感觉就像走进了一个充满烟火气的奇妙世界。

一开始,我就被汪老那细腻又俏皮的文字吸引住啦。

他写的那些人、那些事儿,就像是发生在咱们身边一样,亲切得很。

书里的一个个小故事,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情节,可就是那些平凡生活中的点滴,让我心里暖暖的。

比如说他写的美食,哎呀,读着读着我口水都要流出来了。

他能把一道普普通通的家常菜,描绘得让人恨不得马上就能尝到。

这不仅是在写吃的,更是在写生活的滋味呀。

还有他笔下的人物,不管是街边的小贩,还是巷子里的老人,都那么鲜活生动。

感觉他们都有自己的小脾气、小爱好,就像是咱们熟悉的邻居。

汪老看待生活的态度也让我深受启发。

他总能在平淡中发现美好,在琐碎中找到乐趣。

这让我明白了,生活嘛,不需要多轰轰烈烈,能用心感受每一天的小确幸,那才是真正的幸福。

读完这本书,就像和一位有趣的老朋友畅聊了一番,收获满满,心情超好!《人生忽如寄汪曾祺读后感》二亲,跟你聊聊我读汪曾祺《人生忽如寄》的感受哈。

哇塞,翻开这本书,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时光的门。

汪曾祺老爷子的文字太有魅力啦,轻松、自在,就像在跟你唠家常。

他写的那些风景,简直美到我心里去了。

一朵花、一片叶子,在他笔下都充满了生机和灵气。

让我觉得,哪怕是墙角的一棵小草,都有它独特的故事。

还有那些关于人情世故的描写,真的太妙了。

邻里之间的互帮互助,朋友之间的真诚相待,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但就是能让你感受到那种浓浓的情谊。

而且哦,汪老对生活中的小细节观察得特别仔细。

一个小动作、一个小眼神,都能被他捕捉到,然后生动地写出来,让你仿佛亲眼看到了一样。

读着读着,我就想,生活可不就是这样嘛,有欢笑,有泪水,有平淡,也有惊喜。

汪曾祺用他的文字告诉我们,要学会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和快乐。

这本书读完,我心里那叫一个满足。

就好像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旅行,收获了好多好多的温暖和智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汪曾祺小说读后感
汪曾祺的小说就像一杯淡淡的茶,需要静下心来慢慢的品味。在质朴自然、
清淡委婉中表现自己的独特乐趣。他力求淡泊,脱离外界的干扰,精心营构自己
的艺术世界,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在他的笔下有住在庵里的和尚、串村走户的女挑夫、手艺了得的锡匠、掏粪
工、赶牛人,也有西南联大的文嫂、金昌焕等各式各样的人物,他们都不是什么
达官显贵,都只是普通的老百姓,有的只有平平淡淡的不同的人生。他笔下的人
物形象写的很真实,并不是好人全好,坏人全坏,写十一被打后,老锡匠去找人
算账,打十一的那人也会害怕,村里的干部也对施暴的人进行了惩罚,《胡里杂
记》中的那些富人小姐们去庙里的时候也会施舍给叫花子们一些钱。不过给我印
象最深的是那些人物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讽刺意味。如:明海和尚虽然是当家和尚,
可是他距离那一要面如朗月,二要声如钟磬,三要聪明记性好的标准还差的很远,
甚至可以说是一个都不具备,可是他还当得好好的。在《七里茶坊》中的赶牛人
们在大雪天还要坚持把牛赶下山去,其中有段话是这样说的“头两年,大跃进,
大炼钢铁,夜战,把牛牵到地里,杀了,在地头架起了大锅,大块大块煮烂,大
伙儿,吃!那会吃了个痛快,这会儿,想吧!”这其中就是对大跃进人民公社化
运动的讽刺,还有《胡里杂记》中的李三,本来他应该管理市井中的叫花子的,
可是对于有一批人他不管,而是在他们“收获”后去管他们要钱,讽刺味十足。
他的小说语言是一种散文化的语言,他常用细致的语言描写周围的环境、人
物形象等。他曾在《大淖记事》中这样描写“淖,是一片大水,说是湖泊,似还
不够,比一个池塘可要大的多,春夏水盛时,是颇为浩淼的,这是两水道的河
源……”后面还有相当细致的描写,在写到小英子的外貌时“小英子这天穿了一
件白夏布上衣,下边是白纱布的裤子,赤脚穿了一双龙须草的细草鞋,头上一边
插着一朵栀子花,一边插着一朵石榴花。”汪曾祺经常用一些细致的外貌描写和
语言描写来塑造一个人物形象。这些语言给人以散文美的感受,可以说是“散”
和“淡”的完美结合,但就是这样一种散文化的平淡语言给他的小说平添了一份
特殊的韵味。虽然是散文化的语言来写小说,有“形散”的嫌疑,但是从他的小
说中其实不难看出他的情节安排其实是很紧凑的,如《受戒》中明子随舅舅去出
家的时候就遇见了小英子,后来又相继遇见了几次,而且文中也说过和尚是可以
娶亲的,这样发展到最后小英子问明子愿不愿意让她做他媳妇这里,一切都是水
到渠成的。他的有些故事情节安排的很巧妙,如《陈小手》中先是描写陈小手的
手是如何的小,他接生是如何的厉害,接着写那个军官的夫人难产了,接生婆们
都束手无策,这时就有人提议要陈小手来,然后描写陈小手是如何费劲力气成功
接生的,接着是军官的感谢,到这里似乎都没什么出彩的地方,直到后来出现的
那一声枪响,这时读者才如梦初醒般回过神来,也就是这一个结局让全文的境界
提升了。让人唏嘘军官的无耻以及陈小手的悲哀。《鸡毛》也同样是这样,小说
中主要描写了文嫂这样一个人,她是一个守本分的寡妇,生活在一群“不正常”
的西南联大的学子之中,独自抚养着自己的女儿,好不容易女儿大了,出嫁了,
她的日子也慢慢变好了,可是好景不长,有一天她发现她不见了三只鸡,找了好
久也没找到,后来女儿回来了,告诉他女婿出车祸了,要去收尸,这时又适逢西
南联大学子毕业,文嫂去收拾宿舍,在金昌焕的宿舍里发现了鸡毛,金昌焕一直
以来都是这西南联大中最正常的人,文嫂怎么也想不通为什么金昌焕会用她的瓮
罐煮鸡肉吃,这时的文嫂再也忍不住了,一直悲泣“我的鸡,我的鸡……”似乎
要将她一辈子的委屈全说出来,这样的结局不禁让人在想何谓“正常”何谓“不
正常”,这个故事看似没有什么波澜,实际上一切都已经埋下了伏笔,小说中特
意交代说西南联大除了金昌焕没有一个人是“正常的”,他还经常借文嫂的翁罐
煮肉吃,这实际上都埋下了伏笔,这似乎和欧亨利式结局有异曲同工之妙,汪曾
祺式的这种结局方式值得品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