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蚊虫密度消长及种群构成分析_蔡松武

合集下载

茂名市伊蚊生态学研究论文

茂名市伊蚊生态学研究论文

茂名市伊蚊生态学研究【摘要】目的为了摸清我市伊蚊幼虫指数、种群构成、成虫的密度消长、分布、以及孳生地分布、栖息性、嗜血性、生活史等生态学特点。

一旦伊蚊媒介传染病输入时能及时、正确判断疫情在本地流行的可能性,并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按省《关于加强登革热媒介等病媒生物监测工作的通知》中的方法,2010——2012年对我市4个地区开展抽样调查和监测。

结果茂名地区伊蚊种类为白蚊伊蚊,无埃及伊蚊以雌性为主,成蚊密度各地区有逐年上升趋势。

乡镇诱蚊诱卵指数、布雷图指数、房屋指数、容器指数2010年均较高,以后逐年下降,尤其博贺镇下降明显,各年度市区较其它地区低。

诱蚊诱卵指数各地区各年度均出现超过5%,主要在4-9月。

布雷图指数各地区各年度均出现超过5%,主要在4-9月。

房屋指数各地区各年度均出现超过4%,主要在4-10月。

容器指数各地区各年度均出现超过3%,主要在3-11月。

结论我市普遍存在白蚊伊蚊,诱蚊诱卵指数、布雷图指数各地区均出现超过5%,房屋指数超过4%,对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等伊蚊媒介传染病的传播流行具有极高的危险性。

因此,一旦伊蚊媒介传染病输入时能及时、正确判断疫情在本地流行的可能性,在病毒未传播前5-6天内及时杀灭,为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伊蚊;生态学;调查伊蚊是一种重要的媒介昆虫,可以传播登革热、登革出血热、丝虫病、乙脑、黄热病等蚊媒传染病[1]。

2008年,信宜市发现2例马来西亚归国探亲华侨输入性的基孔肯雅热病例,经调查该地伊蚊布雷图指数较高,容易引起伊蚊虫媒传染病发生和流行,而我市电白县博贺港曾发生过登革热流行,为了应对这种同样由伊蚊传播而我国目前还没有发生过本地的基孔肯雅热,从2010年4月至2012年12月,在我市范围开展伊蚊系统本底生态学调查研究,主要摸清我市伊蚊幼虫指数、种群构成、成虫的密度消长、分布、以及孳生地分布、栖息性、嗜血性、生活史等生态学特点。

2014年新会区城区蚊种群密度及季节消长的研究

2014年新会区城区蚊种群密度及季节消长的研究

2014年新会区城区蚊种群密度及季节消长的研究目的掌握新会区城区蚊虫种群分布、密度及季节消长的规律,为蚊媒防制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于2014年3~12月采用诱蚊灯法在新会区城区随机选取4种监测生境,每月开展2次监测。

结果共布放诱蚊灯80盏,共捕获成蚊846只,以致倦库蚊、三带喙库蚊为优势蚊种,分别占捕获总数的43.97%和47.87%,其他蚊种为白蚊伊蚊、骚扰阿蚊,年平均密度为10.6只/灯。

蚊虫季节消长曲线呈双峰型,高峰出现在5月和8月。

不同的生境类型蚊种构成比不尽相同,城内居民区、医院、农户以致倦库蚊、白蚊伊蚊为优势种,野郊猪场则以三带喙库蚊、致倦库蚊为优势种。

在4种不同的生境类型中,猪场蚊密度显著高于其他场所。

结论初步掌握了新会区城区蚊虫种群的密度及季节消长规律等情况,为进一步开展系统监测、蚊虫防制和蚊媒疾病预防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标签:蚊种群密度;季节消长;诱蚊灯江门市新会区位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西南部银洲湖畔的水网地带,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均日照时数为1731.6 h,年平均气温21.8℃,年平均降雨量1789.2 ml,全年气候温和、热量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自然条件非常适宜各类病媒生物,尤其是蚊类的生长繁殖。

蚊虫是as疟疾、登革热、基孔肯雅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等多种疾病的传播媒介,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城市进程化加快、旅游和贸易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变,导致蚊媒种群密度和分布等发生了新的变化,部分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流行状况亦发生了变化,同时近年来周边地区一些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爆发流行,已形成对新会区的潜在危险,而蚊媒密度监测是蚊媒病预警和预防、控制蚊媒危害的基础,为了建立新会区蚊媒监测本底数据,弥补这方面的历史空白,为蚊媒疾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本疾控中心于2014年3~12月根据现行《广东省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试行)》,对新会区城区蚊虫种群分布、密度及季节消长进行调查研究,现将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宁波市城区1987至1990年成蚊密度及蚊种构成监测报告

宁波市城区1987至1990年成蚊密度及蚊种构成监测报告

宁波市城区1987至1990年成蚊密度及蚊种构成监测报告林爱华;蒋文丰
【期刊名称】《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年(卷),期】1992(3)5
【摘要】本文报道宁波市城区成蚊密度及蚊种四年监测结果。

成蚊密度以6月上旬至7月中旬、8月中下旬为两个高峰季节。

峰值分别为8.67只/人工小时和10只/人工小时。

成蚊密度随着季节的气温变化而增减。

城区优势蚊种为淡色库蚊,其次为三带喙库蚊,其余均为次要蚊种。

【总页数】4页(P268-271)
【关键词】成蚊密度;蚊种构成;库蚊属
【作者】林爱华;蒋文丰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卫生防疫站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84.1
【相关文献】
1.北京市崇文区1991~2003年成蚊密度消长监测报告 [J], 阎辉;吴守国;李超英
2.北京市崇文区2004年成蚊密度消长监测报告 [J], 阎辉;吴守国;李超英
3.贵阳市城区1992—1999年成蚊密度季节性消长的监测分析 [J], 蒋国伟;朱晓星;田继敏;谭国强;范刚
4.广州市某中心城区蝇、蚊密度和蝇、蚊孳生地的调查 [J], 赖志鸿;朱惠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蚊蝇蟑的密度监测及效果评价

蚊蝇蟑的密度监测及效果评价

蚊蝇蟑的密度监测及效果评价媒介监测技术项目甚多,复杂程度各不相同,但应满足下列三个条件:⑴简便可靠;⑵测得的参数应在生物学和流行病学上切实可用;⑶长期反复使用,经济支出与其提供资料的价值应基本相当。

一、蚊虫:在防疫工作中,蚊虫的监测是蚊媒传染病预测预报及疾病控制的重要工作,蚊虫的密度监测也是灭蚊效果考核的重要依据。

在灭蚊城市中,蚊虫监测是准备阶段、灭蚊阶段和巩固阶段的重要内容,同时,蚊虫监测也是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考核中必须提供的重要资料。

因此,蚊虫监测是除害灭病中不可忽视的工作,其监测内容与方法如下:(一)成蚊密度调查方法1.住房密度:本调查主要是对致倦库蚊,选择一定数量的住房作为密度调查,用捕蚊管或电动捕蚊器捕光室内栖息蚊,以各点捕获蚊的平均数作为住房密度,或者以平均每间人房捕获蚊数(只/间)作为人房密度指数,调查应定点定时,不应随意更改调查地点和时间。

以往调查通常是在白天进行,由于目前城市住房明显改善,多数房间清洁明亮,白昼调查实际上难以捕到成蚊,最好于夜间调查较能反映实际情况。

2.刺叮率:刺叮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被蚊虫刺叮频率的指数。

调查有室内和室外两种方法,调查时,调查者静坐裸露小腿作诱饵,用吸蚊管或电动捕蚊器捕捉停落在腿上的趋吸蚊,通常诱捕半小时或一小时为宜,以每小时捕获蚊数(只/人工小时)计算刺叮率。

调查必须定点定人定时,即所谓“三定”。

刺叮率调查在白天或夜晚进行,前者是调查白纹伊蚊密度,通常应在孳生地附近进行,后者主要是调查致倦库蚊。

蚊虫刺叮率可间接地反映了某一地区某种蚊虫的相对种群数量,在蚊媒传染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中,是媒介能量的重要组成因子。

刺叮率的缺点是调查时常受不同个体对蚊虫的吸引力以及调查周围环境、气候、风力等因素的影响,而且在蚊媒病如登革热病或疟疾流行区,直接诱捕因叮咬可能获得感染的危险。

3.帐诱法:用顶宽、帐高和底宽分别为80×150 ×150cm的特制蚊帐悬挂于调查地点的空场或空地上,底部离地面约20cm以便蚊虫进入,调查时一人坐于帐中,用吸蚊管或电动捕蚊器捕捉进帐内的趋吸蚊,以每帐捕获蚊(只/帐)计算密度。

2013年度珠海拱北口岸蚊类监测报告

2013年度珠海拱北口岸蚊类监测报告
只, 占总 数 的9 9 . 1 2 %, 白纹 伊 蚊 1 , 只, 占 总 数 的

5 5—
第2 0 卷 第4 期
许文平 , 等. 2 0 1 3 年度珠海拱北 口岸 蚊类 监测 报告
4 讨 论
种 J 。 本次成蚊监测采用二氧化碳诱捕法 , 监测地点
在室内, 监 测 时 间 为1 7 : 0 0一次 日8 : 0 O, 捕 获 的 成 蚊 中致倦 库蚊 占绝对 优 势 , 而 在拱 北 口岸2 0 0 7 年6 月一
报道 , 应根 据 蚊 虫的 季节 消长 , 做好 口岸蚊 类 的监测 和 防制 工作 。 蚊 密度 季 节 消长
B d o i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8— 5 7 7 7 . 2 0 1 5 . 0 4 . 0 1 2
小时。
R 1 8 4 . 3 文 献标 识码
拱 北 口岸 捕 获 的成 蚊 包 括 致 倦 库 蚊 和 白蚊 伊
蚊, 致倦库蚊为优势蚊种 。 致倦库蚊是流行性 乙型脑
炎、 西尼罗热的主要传播媒介 , 流行性乙型脑炎8 0 %
9 0 %的病例集 中在7 、 8 、 9 ) 1 , 在东南亚地 区的许多 国家 中呈 地方 性 流行 ; 西尼 罗 热 主 要发 生 在 晚 夏 或
器, 每 隔1 0 天观 察一 次 , 同 时清 理 更 换 集 卵 器 积水 。
布、 种群结构 、 季节消长等情况及其对疾病流行造成 的影响, 预防和控制虫媒传染病传人 、 传 出, 珠 海检
验 检疫 局拱 北办 于2 0 1 3 年度 对拱 北 口岸 蚊类 进 行 了
调查 , 现 将结 果报 告如 下 :

2014年新会区城区蚊种群密度及季节消长的研究

2014年新会区城区蚊种群密度及季节消长的研究

2014年新会区城区蚊种群密度及季节消长的研究作者:李来德梁健华等来源:《中国当代医药》2015年第19期[摘要] 目的掌握新会区城区蚊虫种群分布、密度及季节消长的规律,为蚊媒防制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于2014年3~12月采用诱蚊灯法在新会区城区随机选取4种监测生境,每月开展2次监测。

结果共布放诱蚊灯80盏,共捕获成蚊846只,以致倦库蚊、三带喙库蚊为优势蚊种,分别占捕获总数的43.97%和47.87%,其他蚊种为白蚊伊蚊、骚扰阿蚊,年平均密度为10.6只/灯。

蚊虫季节消长曲线呈双峰型,高峰出现在5月和8月。

不同的生境类型蚊种构成比不尽相同,城内居民区、医院、农户以致倦库蚊、白蚊伊蚊为优势种,野郊猪场则以三带喙库蚊、致倦库蚊为优势种。

在4种不同的生境类型中,猪场蚊密度显著高于其他场所。

结论初步掌握了新会区城区蚊虫种群的密度及季节消长规律等情况,为进一步开展系统监测、蚊虫防制和蚊媒疾病预防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蚊种群密度;季节消长;诱蚊灯[中图分类号] R38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5)07(a)-0161-03江门市新会区位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西南部银洲湖畔的水网地带,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均日照时数为1731.6 h,年平均气温21.8℃,年平均降雨量1789.2 ml,全年气候温和、热量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自然条件非常适宜各类病媒生物,尤其是蚊类的生长繁殖。

蚊虫是as疟疾、登革热、基孔肯雅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等多种疾病的传播媒介,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城市进程化加快、旅游和贸易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变,导致蚊媒种群密度和分布等发生了新的变化,部分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流行状况亦发生了变化,同时近年来周边地区一些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爆发流行,已形成对新会区的潜在危险,而蚊媒密度监测是蚊媒病预警和预防、控制蚊媒危害的基础,为了建立新会区蚊媒监测本底数据,弥补这方面的历史空白,为蚊媒疾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全国蚊虫密度四年监测结果分析

全国蚊虫密度四年监测结果分析

全国蚊虫密度四年监测结果分析
王美秀;杨晓洁;刘学桥;王淑京;王君
【期刊名称】《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年(卷),期】1991(2)3
【摘要】本文报道全国蚊虫四年监测结果。

表明淡色库蚊、三带喙库蚊、中华按蚊是我国广为分布的蚊种。

一般住房以淡色库蚊为主,牲畜棚则以三带喙库蚊居多,中华按蚊在两生境中所占比例均较少。

两生境中蚊虫密度高峰出现在6~9月份。

不同地区蚊虫密度差异较大,可能与地理纬度、气候条件、环境卫生及采取的灭蚊措施有关。

【总页数】4页(P150-153)
【关键词】蚊虫密度;库蚊;按蚊;监测
【作者】王美秀;杨晓洁;刘学桥;王淑京;王君
【作者单位】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84.1
【相关文献】
1.吉林省城区2015年蚊虫密度监测结果分析 [J], 刘维;彭渤;郭建华;赵岩
2.天津市2011-2015年蚊虫密度监测结果分析 [J], 侯海光;秦娜
3.2017年宁夏五市蚊虫密度监测结果分析 [J], 卢世勇;张征;虎明明
4.2016-2018年宁夏两个国家级监测点蚊虫密度监测结果分析 [J], 卢世勇;虎明明;
吴惠忠;汤旭钢;张征
5.2006-2019年济南市农村环境蚊虫密度监测结果及变化趋势分析 [J], 张晓;李传霞;张彤;王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珠江水域广州口岸蚊类本底调查

珠江水域广州口岸蚊类本底调查
a n d t h e e g g a p p a r a t u s me t h o d w e r e u s e d t o i n v e s t i g a t e mo s q u i t o l a r v a e d e n s i t y a n d s e a s o n a l g r o w t h . Re s u l t s A t o t a l o f 7 0 0 8 mo s q u i t o e s we r e c a p t u r e d nd a i d e n t i i f e d a s 1 f a mi l y 4 g e n e r a a n d 6 sn t s p e c i e s
o f p r e v e n t i o n a n d c o n t r o l o f mo s q u i t o - b o r n e c o mmu n i c a b l e d i s e a s e s . Me t h o d s L a b o u r h o u r me t h o d a n d U l t r a v i o l e t l a mp t r a p p i n g me t h o d w e r e u s e d t o i n v e s t i g a t e mo s q u i t o e s ’p o p u l a i t o n, d e n s i t y a n d s e a s o n a l g r o wt h .T h e s c o o p i n g
蚊类幼虫年平均密度为 O . O 3条/ 勺, 季节消长呈双峰型 , 高 峰 期 出现 在 5 — 7月 和 1 1 - 1 2月 ; 年平均诱卵指数为 0 . 3 3 , 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埃及伊蚊的趋势[12,13],广东省白纹伊蚊正取代埃及 伊蚊不断扩大分布区域。
由于伊蚊行为的特殊性,要捕捉成虫比较困难, 而其幼虫一般在小型的水体中孳生,比较便于调查, 所以一般将其幼虫密度作为监测的主要指标。对伊 蚊的监测,最早在 1923 年用于监测黄热病媒介埃及 伊蚊的指标是房屋指数和容器指数,后来 WHO 引 入了布雷图指数用于监测埃及伊蚊密度[14],因为埃 及伊蚊是典型的家蚊[15],一般只需要监测住户埃及 伊蚊密度 即 可。 但 白 纹 伊 蚊 是 半 家 蚊[15],室 内、室 外均孳生,所以只监测住户白纹伊蚊密度显然是不 够的。对于 非 居 民 住 户 的 白 纹 伊 蚊 如 何 监 测,《登 革热防治手册》规定按每检查 10 m 的范围折算为 1 户[1],也有报道在监测非居民区伊蚊密度按 15 m2 折算为 1 户[17],但是否能应用于日常监测,有待于 实践的进一步检验。诱蚊诱卵器也可应用于居民区 或非居民区监测伊蚊,但当诱蚊诱卵器处在周围各 类积水容器较多的环境,各类积水与诱蚊诱卵器之 间存在“竞争”,影响了诱蚊诱卵器的诱蚊效果[16], 诱蚊诱卵器监测更适合于应急杀灭成蚊或清除孳生 地后的综合评价,所以在日常监测伊蚊,采用布雷图 指数法监测为主,对于非居民区监测,可采用路径指 数法[18]。
2. 4 伊蚊专项监测 2. 4. 1 伊蚊密度消长趋势 2008 - 2012 年广东省 伊蚊布雷图指数年平均分别为 10. 4、7. 2、7. 5、8. 6、 12. 6,诱蚊 诱 卵 指 数 年 平 均 分 别 为 6. 9、5. 4、5. 2、 5. 5、8. 5。近几年来,伊蚊密度呈逐年上升之势,高 峰期从 5 月份开始上升,一直持续至 10 月份才下降 ( 图 5 ~ 6) 。
3 讨论
根据近 5 年广东省蚊虫监测结果,蚊虫总密度 呈逐年下降之势,尤其是作为广东省城市主要优势 种的致倦库蚊密度下降较快,这是因为全省各地开 展创建卫生 城 市,大 力 整 治 环 境,改 造 城 市 排 水 系 统,覆 盖 密 封 城 市 各 类 管 网 沟,包 括 雨 水、污 水、电 力、电信、自来水、煤气等,广东省还独创性地在各类 沉沙井安装了存水弯管或防蚊闸[3 - 5],有效地控制
图 2 近 5 年来广东省优势蚊虫构成比变化 图 3 2012 年不同环境中的蚊虫密度比较 图 4 不同生境中蚊虫密度季节消长情况
图 1 近 5 年来广东省蚊虫总密度消长情况
2. 2 不同环境中蚊虫密度比较 从环境类型来看, 牲畜棚蚊虫密度最高,为 26. 95 只 / 灯,其次为农户、 公园,而居民区、医院密度相对较低,分别为 8. 76、 7. 98 只 / 灯( 图 3) 。 2. 3 不同生境密度消长趋势 各类监测生境蚊虫 密度均呈单峰曲线,高峰期均在 4 - 5 月份( 图 4) 。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density fluctuation and population composition of mosquitoes in Guangdong Province,and provide scientific evidence for control strategies. Methods Mosquito density was monitored with lighttrap,mosq-ovitrapes set in the field and Breteau Indes( BI) . Results The annual average BI was 12. 6. The surveillance with light-trap showed that average density was 10. 77 per lamp,and the density peak appeared from May to July. Culex pipiens quinquefasciatus was the dominant species,accounting for 89. 9 % of all captured mosquitoes. In recent 5 years,the density of Culex decreased year by year,and Aedes albopictus took on rising trend. Conclusion Ae. albopictus and Cx. quinquefasciatus are the dominant species in Guangdong. The control strategies should be based on the occurrence patterns from the monitoring data. Key words: mosquitoes; density fluctuation; population composition
延。密度单位为: 只 /灯。 1. 2. 2 伊蚊专项监测 包括幼虫密度及成蚊密度 监测。 1. 2. 2. 1 幼虫密度监测 在登革热国家监测点 ( 广州海珠区、汕头金平区、中山城区、湛江乌石镇) 选择居民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公园、工地、医院等生境,调查居民区住 户 50 户以上,调查单位及外环境( 公园、工地等) 按 每检查 10 m 的范围折算为 1 户计算[1],共 50 户以 上; 用手电筒照明,检查各类生境各种小型积水,楼 房各层、地下室、天台等都要检查到位。
计算布雷图指数,布雷图指数 = ( 幼虫或蛹阳 性容器数 / 检查房屋数) × 100。 1. 2. 2. 2 成蚊密度监测 选居民区、公园、工地、医 院等生境共布放 200 只诱蚊诱卵器,居民区每户 1 只,其他场所每 10 m 布放 1 个,布于室外遮阴处,连 续放置 4 d,至第 4 天检查,有成蚊或蚊卵为阳性。
图 5 近 5 年来广东省伊蚊幼虫密度消长情况
图 6 近 5 年来广东省伊蚊成蚊密度消长情况
从蚊虫构成比监测结果显示,广东省蚊虫优势 种是致倦库蚊,根据诱蚊灯监测结果,白纹伊蚊和埃 及伊蚊分别占 5. 86% 、0. 01% ,事实上广东省的伊 蚊与致倦库蚊都为本地的优势品种,因为伊蚊是白 天活动的蚊虫,诱蚊灯不适用于监测伊蚊密度[6,7], 监测数据只能作为一般参考。目前在广东省监测到 的伊蚊有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过去一直认为埃及 伊蚊在我国分布于北纬 22° 以南地区[8 - 10],刘文华 等( 未发表资料) 在 2006 - 2009 年在广东省沿海地 区一带开展伊蚊分布调查,结果显示广东省内埃及 伊蚊分布从北纬 22° 以南,已退缩到北纬 21° 以南, 目前只在雷州半岛的乌石镇和企水镇发现有埃及伊 蚊。由于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存在着激烈的种间竞 争关系,并以白纹伊蚊优胜[11],新加坡 Mobile 地区 和美国的调查表明白纹伊蚊在某些地区有逐渐取代
1 材料与方法
1. 1 监测工具 诱蚊灯、诱蚊诱卵器、吸蚊器、乙 醚、手电筒等。 1. 2 监测场所选择及步骤 1. 2. 1 成蚊监测 各地级市监测点选择居民区、医 院、公园、农户、牲畜棚等 5 类生境开展监测,各类生 境各设置 2 ~ 4 处合适场所布放诱蚊灯,诱蚊灯布放 后位置相对固定,不轻易变动。监测时间从下午 5: 00 - 6: 00 开始,至第 2 天早上 7: 00 - 8: 00 时,将集蚊 笼取出,鉴定种类、雌雄并计数。每月监测 2 次,2 次的监测间隔约 15 d,风雨天气( 风力 5 级以上) 顺
诱蚊诱卵器指数 = ( 阳性诱蚊诱卵器/回收诱 蚊诱卵器) × 100。
2 结果
2. 1 蚊虫总密度和构成比 2008 - 2012 年广东省 蚊类总密度年平均分别为 24. 07、23. 43、16. 37、11. 43、 10. 77 只 / 灯,呈逐年下降之势( 图 1) 。2012 年广东 省蚊虫的优势种为致倦库蚊,占 89. 90% ; 其次为白 纹伊蚊,占 5. 89% ; 依次为中华按蚊、三带喙库蚊、 微小按 蚊、嗜 人 按 蚊、埃 及 伊 蚊,分 别 占 2. 22% 、 1. 65% 、0. 27% 、0. 09% 、0. 01% 。广东省蚊虫构成 比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如致乏库蚊从 2008 年占蚊 虫总数的 94. 5% ,到 了 2012 年 下 降 至 89. 9% ( 图 2) 。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14 年 8 月第 20 卷第 4 期 Chin J Hyg Insect & Equip Aug 2014 Vol. 20 No. 4
·357·
【论 著 】
广东省蚊虫密度消长及种群构成分析
蔡松武,段金花,刘文华,邹钦 ( 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东 广州 510300)
摘要: 目的 调查广东省蚊虫消长及种群构成动态变化规律,为科学防治蚊虫提供参考。方法 分别采用 诱蚊灯法、布雷图法及诱蚊诱卵器法开展监测,对蚊虫进行鉴定及计数。结果 2012 年广东省蚊虫密度年平 均为 10. 77 只 / 灯,高峰在 4 - 5 月,优势蚊种为致倦库蚊,占捕蚊总数的 89. 9% ,伊蚊布雷图指数( BI) 年平均 为 12. 6。近 5 年来库蚊呈逐年下降趋势,而白纹伊蚊则逐年有所上升。结论 致倦库蚊、伊蚊是广东省蚊虫 密度控制的重点,加强监测可以掌握其消长规律,为制定适宜的防治措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 蚊虫; 密度消长; 种群构成 中图分类号: R384.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2781( 2014) 04-0357-04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 2014 年 8 月第 20 卷第 4 期 Chin J Hyg Insect & Equip Aug 2014 Vol. 20 No. 4
·359·
了城市最主要的库蚊孳生地。随着政府部门不断加 强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整治蚊虫孳生地,蚊虫总密 度将随之下降。从不同监测生境分析,居民区蚊虫 密度下降最明显,这是因为市政建设防蚊设施多数 从居民区开展试点,再逐步推广至全市; 目前广东省 农村农户蚊虫密度仍偏高,比城市居民区高近 3 倍, 这是由于城乡环境、经济发展的差异,农村卫生宣传 还不到位所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