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噪声检测方法作业指导书

环境噪声检测方法作业指导书
环境噪声检测方法作业指导书

环境噪声检测方法作业指导书

1.适用范围

适用于声环境质量评价与管理。

2.监测要求

2.1测量仪器

测量仪器精度为2型及2型以上的积分平均声级计或环境噪声自动监测仪器,其性能需符合GB3785和GB/T17181的规定,并定期校验。测量前后使用声校准器校准测量仪器的示值偏差不得大于0.5dB,否则测量无效。声校准器应满足GB/T15173对1级或2级声校准器的要求。测量时传声器应加防风罩。

2.2测点选择

根据监测对象和目的,可选择以下三种测点条件(指传声器所置位置)进行环境噪声的测量:

a)一般户外

距离任何反射物(地面除外)至少3.5m外测量,距地面高度1.2m以上。必要时可置于高层建筑上,以扩大监测受声范围。使用监测车辆测量,传声器应固定在车顶部1.2m高度处。

b)噪声敏感建筑物户外

在噪声敏感建筑物外,距墙壁或窗户1m处,距地面高度1.2m以上。

c)噪声敏感建筑物室内

距离墙面和其他反射面至少1m,距窗约1.5m处,距地面1.2~1.5m高。

2.3气象条件

测量应在无雨雪、无雷电天气,风速5m/s以下时进行。

3.类型方法

根据监测对象和目的,环境噪声监测分为声环境功能区监测和噪声敏感建筑物监测两种类型。

4.测量记录

测量记录应包括以下事项:

a)日期、时间、地点及测定人员;

b)使用仪器型号、编号及其校准记录;

c)测定时间内的气象条件(风向、风速、雨雪等天气状况);d)测量项目及测定结果;

e)测量依据的标准;

f)测点示意图;

g)声源及运行工况说明(如交通噪声测量的交通流量等);h)其他应记录的事项。

无菌检测操作规程

无菌操作规程 1.目的 建立无菌检查标准操作规程,确保检查结果准确、可靠。 2.适用范围 本公司无菌产品的无菌检查 3.职责 质量部QC 4.依据 2015版《中国药典》通则1101 5.内容 5.1无菌检查环境保障 5.1.1无菌检查的所有操作均需在严格控制微生物污染的环境下进行,即无菌检查应在环境洁净度10000级下的局部洁净度100级的单向流空气区域内或隔离系统中进行。 5.1.2操作环境的无菌保障程度将直接影响无菌检查结果,为了保证无菌检查用洁净室(区)环境的稳定性,确保检查结果的可靠性,对洁净室(区)的环境定期检测并采取合理的措施保证洁净环境符合要求。 5.1.3无菌检查全过程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微生物污染。 5.1.4洁净区的温度、湿度等参数必须符合相应洁净级别的要求 5.1.5无菌检查操作还需要对环境进行监控, 5.2培养基、稀硫酸、缓冲液 5.2.1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市售培养基干粉。除另有规定,接种后应置30-35℃培养。 5.2.2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市售培养基干粉。接种后应置20-35℃培养。 5.2.3中和或灭活用培养基,按上述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或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的处方及制法,在培养基灭菌或使用前加入适宜的中和剂、灭活剂或表面活性剂,其用量同方法实用性试验。 5.2.4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市售培养基干粉。 5.2.5沙氏葡萄糖液体培养基,市售培养基干粉。 5.2.6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市售培养基干粉。 5.2.7PH7.0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市售培养基干粉。 5.2.80.9%无菌氯化钠溶液。 5.2.9培养基使用性检查 无菌检查用的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和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等应符合培养基的无菌性检查及灵敏度检查的要求。本检查可在供试品的无菌检查或与供试品的无菌检查同时进行5.2.9.1无菌性检查:每批培养基随机取5支(瓶),按各培养基规定的温度下培养14天,用无菌生长。 5.2.9.2灵敏度检查 5.2.9.2.1菌种:培养基灵敏度检查所用的菌株传代数不得超过5代(从菌钟存中心获得的干菌种第0代),并采用适宜的菌种保藏技术进行保存,以证试验菌株的生物学特性。 金黄色葡萄球菌【CMCC(B)26 003】 铜绿假单胞菌[CMCC(B)10 104] 枯草芽孢杆菌[CMCC(B)63 501] 生孢梭菌[CMCC(F)64 941] 白色念球菌[CMCC(F)98 001] 黑曲霉[CMCC(F)98 003]

噪声作业指导书

噪声作业指导书 (依据标准: GB/I14623-93、 GB/T3222-94 GB/T12349-90GB/T12524-90) 一道路交通噪声监测 1.0 适用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城市道路交通噪声总体水平监测、道路交通噪声污染的时间与空间分布规律监测等。包括机动车噪声监测。 2.0 技术依据 GB/I14623-9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测量方法》 GB/T3222-94《声学环境噪声测量方法》 3.0 操作步骤 3.1 测量仪器准备 3.1.1 测量仪器性能必须符合GB3785-83《声级计电声性能及测量方法》的要 求。

3.1.2 测量仪器精度必须为2型以上的积分式声级计或环境噪声自动监测仪。

3.1.3 测量仪器和声校准器应按JJG699-90、JJG176-76、JJG778-92的规定定期 由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计量检定。 3.1.4测量前后必须用声级校准器进行校准。校准灵敏度的差值必须小于 0.5dB(A),否则此次测量无效。测量时声级计必须戴风球。 3.1.5声级计应注意防潮、放水,避免冲击。不能用手触摸传声器的膜片和用嘴 向传声器的膜片吹气。 3.2 现场采样 3.2.1测点选择 3.2.1.1测点应选在两路口之间,道路边人行道上;离车行道的路沿20cm处,此 处离路口应大于50m这样该测点的噪声可以代表两路口间的该段道路交通噪声。 3.2.1.2为调查道路两侧区域的道路交通噪声分布,垂直道路按指示传播由近及 远设测点测量。直到噪声级降到邻近道路的功能区(如混合区)的允许标准为止。 3.2.2测量方法 一般在规定的测量时段内,各测点每次取样测量20min的等效A声级, 以及累计百分声级L 10、L 50 、L 90 ,同时记录车流量(辆/小时)。 3.2.3测量数据与评价值 按本作业指导书3.2.1.1的测点测得等效A声级L eq ,dB,表示该路段的道路交通噪声评价值。 3.3测量报告 3.3.1原始记录 将测量结果记录在专用的记录表上,汇总整理成表。 3.3.2测量报告 按有关规定将原始记录上的数据打印成监测报告。 4.0 附件

保温材料检测作业指导书

保温材料检测作业 指导书

1.检测目的及适用范围 1.1目的:经过对建筑节能保温材料的密度、压缩强度、导热系数的检验及分级来判定是否符合工程设计要求。 1.2范围:适用于泡沫塑料、绝热用模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绝热用挤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建筑物隔热用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的导热系数、密度、压缩强度以及胶粉聚苯颗粒保温浆料的导热系数、干表观密度、抗压强度进行检验及分级。 2.检测依据标准 《泡沫塑料及橡胶表观密度的测定GB/T6343- 》 《硬质泡沫塑料压缩性能的测定GB/T8813- 》 《绝热材料稳态热阻及有关特性的测定防护热板法GB/T10294-》 《绝热用模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GB/T10801.1- 》 《绝热用模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GB/T10801.1- 》 《胶粉聚苯颗粒外墙外保温系统JG158—》 《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规程JGJ144—》 3.检测仪器设备要求及保养维护 3.1 所需仪器设备及其参数: 电子天平:最大称量100g,精度0.001g;

游标卡尺:0~125mm 精度0.02mm; 烘箱:灵敏度±2℃; 天平:精度0.01g; 干燥器:直径大于300mm; 钢板尺:500mm;精度1mm; 组合式无底金属试模:300×300×30mm; 玻璃板:400×400×(3~5)mm; 压缩试验机:最大试验力10kn, 试验力测量误差±1%,位移测量误 差小于±5%,试验力等速率控制精度±0.5% 设定值,恒试验力、恒位移速率控制精度± 1%设定值; 导热系数测定仪:试件规格:(计量)150×150(mm)-(防护) 300×300(mm),试件厚度:~37.5mm,导热 系数测定范围:0.01~1W/(m·k),冷板温 度:-3~90℃,热板温度:≤120℃,测试重 复性:≤1%。 材料切割机:最大经过材料厚度:200mm;最大成型尺寸:(长 ×宽×高)600×600×200(mm) 3.2 仪器设备的计量要求 设备应有产品合格证,检定/校准有效期内计量证书。 3.3仪器维护保养,自检要求 3.3.1电子万能试验机维护保养要求

钢筋比对试验作业指导书

钢筋比对试验作业指导书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钢筋原材比对试验作业指导书 一、目的和意义: 本次比对试验活动依据 GB/T 《金属材料拉伸试验第 1部分:室温试验方法》对钢筋力学性能(抗拉强度、下屈服强度、断后伸长率、最大力总伸长率)进行测试。本次比对试验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和掌握各试验室试验人员测试水平,检验万能压力机经期间核查后精度要求,促进各试验室人员试验检测业务能力提高,以适应渭武高速公路全面施工检测的需要;同时对各试验室试验来说,本次比对试验是一种有效的外部质量活动,也是对内部质量控制技术的补充。 二、样品描述及结果评价 1、本次比对试验选用了HRBE400、直径 16mm 的热轧带肋钢筋作为样品。根据参加人员领取试样先后顺序,随机分发样品。 2、试验时,力学室温度应符合GB/T 《金属材料拉伸试验第 1部分:室温试验方法》的要求。 3、结果评价设计与能力评价 本次钢筋比对试验统计方法采用《利用实验室间比对进行能力验证的统计方法》(GB/T 28043-2011),以所有参加工地试验室试验结果的计算中位值、标准四分位数间距(IQR)测试值,计算各参加工地试验室测试结果的 Z 比分数,按下式计算 Z 值: Z= (A-中位值)/标准(IQR) 式中 A –参加人员测试结果;

标准(IQR)=IQR*; 本次比对试验涉及的统计量有:结果数、中位值、标准(IQR)、最大值、最小值和极差。本次比对试验以 Z 比分数的评价各工地试验的能力。 │Z│≤2 满意),2<│Z│<3 基本满意,│Z│≥3 不满意。 4、在本次比对试验实施过程中,严禁参加试验室相互串通结果,如发现结果直接定为不满意。 三、时间安排 样品领取时间:2016年**月**日至**月**日,结果提交时间2016年**月至至**月**日。 四、试验报告、记录格式及其他注意事项 1、本次试验报告、记录格式按照东方星软件报告及记录格式填写。检测人员应在原始记录及检测报告单中签字,并在检测报告上加盖试验室公章,试验报告结论不作评价。 2、各单位试验时由中心试验室旁站,中心试验室试验时由项目办旁站,旁站人员应在记录备注栏及报告取样见证人栏签字。 2016年**月

无菌检查操作规程2015 (1)

无菌检查操作规程 1.目的 建立无菌检查标准操作规程,确保检查结果准确、可靠。 2.使用范围 本公司无菌产品的无菌检查 3.职责 质量部QC 4.依据 2015版《中国药典》通则1101 GB/T 19973.2-2005(ISO11737-2:1998) 《疗器械的灭菌微生物学方法第2部分:确认灭菌过程的无菌试验》 GB/T 14233.2-2005 《医用输液、输血、注射器具检验方法第2部分:生物学试验方法》 5.内容 5.1.无菌检查环境保障 5.1.1.无菌检査的所有操作均需在严格控制微生物污染的环境下进行,即无菌检 査应在环境洁净度10000级下的局部洁净度100级的单向流空气区域内或隔离系统中进行。 5.1.2.操作环境的无菌保障程度将直接影响无菌检查结果,为了保证无菌检查用 洁净室(区)环境的稳定性,确保检查结果的可靠性,对洁净室(区)的环境定期监测并采取合理的措施保证洁净环境符合要求。 5.1.3.无菌检查全过程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微生物污染。 5.1.4.洁净区的温度、湿度等参数必须符合相应洁净级别的要求。 5.1.5.无菌检查操作还需要对检查环境进行监控, 5.2.培养基、稀释液、缓冲液 5.2.1.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市售培养基干粉。除另有规定,接种后应置 30~35℃培养。 5.2.2.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市售培养基干粉。接种后应置20~35℃培养。 5.2.3.中和或灭活用培养基,按上述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或胰酪大豆胨液体培

养基的处方及制法,在培养基灭菌或使用前加入适宜的中和剂、灭活剂或表面活性剂,其用量同方法适用性试验。 5.2.4.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市售培养基干粉。 5.2.5.沙氏葡萄糖液体培养基,市售培养基干粉。 5.2. 6.沙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市售培养基干粉。 5.2.7.PH7.0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市售培养基干粉。 5.2.8.0.9%无菌氯化钠溶液。 5.2.9.培养基使用性检查 无菌检査用的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和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等应符培养基的无菌性检査及灵敏度检査的要求。本检查可在供试品的无菌检査或与供试品的无菌检査同时进行。 5.2.9.1.无菌性检查:每批培养基随机取5支(瓶),按各培养基规定的温度下 培养14天,应无菌生长。 5.2.9.2.灵敏度检查 5.2.9.2.1.菌种:培养基灵敏度检查所用的菌株传代数不得超过5代(从菌种存中 心获得的干菌种第0代),并采用适宜的菌种保藏技术进行保存,以 证试验菌株的生物学特性。 金黄色葡萄球菌[CMCC(B)26 003] 铜绿假单胞菌[CMCC(B)10 104] 枯草芽孢杆菌[CMCC(B)63 501] 生孢梭菌[CMCC(B)64 941] 白色念珠菌[CMCC(F)98 001] 黑曲霉[CMCC(F)98 003] 5.2.9.2.2.菌液制备:接种金色葡萄球菌、铜绿假胞菌、枯草芽孢杆菌的培养物 至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中或胰酪大豆胨琼脂培养基上,接种生孢梭 菌的培养物至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中,30?35℃培养18?24小时; 接种白色念珠菌的培养物至沙氏葡萄糖液体培养基中或沙氏葡萄糖琼 脂培养基上,20?25℃培养24?48小时,上述培养后的新鲜培养物用 PH7.0无菌化钠-蛋白胨缓冲液或0.9%无菌化钠溶液制成每lml菌数小

环境噪声的测量作业指导书

作业指导书 环境噪声的测定 编制人 审核人 批准人 批准日期

声环境噪声的测量作业指导书 1 主题含义 本方法规定了测量敏感建筑物噪声、声环境功能区噪声的方法。 2 测试方法 2.1 方法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3096-2008《声环境质量标准》 2.2 适用范围 本方法规定了五类声环境功能区的环境噪声测量方法。 2.3 测量仪器 测量仪器精度为 2 型及2 型以上的积分平均声级计或环境噪声自动监测仪器,其性能需符合GB3785 和GB/T 17181 的规定,并定期校验。测量前后使用声校准器校准测量仪器的示值偏差不得大于0.5 dB,否则测量无效。声校准器应满足GB/T 15173 对1 级或2 级声校准器的要求。测量时传声器应加防风罩。 2.4 测量条件 2.4.1 气象条件 测量应在无雨雪、无雷电的天气条件下进行。当风速达到5米/秒以上时,必须停止测量。2.4.2 仪器测量条件 (a)A声级:用A计权网络测得的声级,用LA表示,单位dB(A); (b)时间计权特性:“慢”或“快”。 2.5 测点选择 根据监测对象和目的,可选择以下三种测点条件(指传声器所置位置)进行环境噪声的测量:a)一般户外 距离任何反射物(地面除外)至少3.5 m 外测量,距地面高度1.2 m 以上。必要时可置于高层建筑上,以扩大监测受声范围。使用监测车辆测量,传声器应固定在车顶部1.2m 高度处。b)噪声敏感建筑物户外 在噪声敏感建筑物外,距墙壁或窗户1 m 处,距地面高度1.2 m 以上。 c)噪声敏感建筑物室内

距离墙面和其他反射面至少 1 m,距窗约1.5 m 处,距地面1.2 m~1.5 m 高。 2.6敏感建筑物噪声监测 2.6.1 监测要求 监测点一般设于噪声敏感建筑物户外。不得不在噪声敏感建筑物室内监测时,应在门窗全打开状况下进行室内噪声测量,并采用较该噪声敏感建筑物所在声环境功能区对应环境噪声限值低10 dB(A)的值作为评价依据。 对敏感建筑物的环境噪声监测应在周围环境噪声源正常工作条件下测量,视噪声源的运行工况,分昼、夜两个时段连续进行。根据环境噪声源的特征,可优化测量时间: a)受固定噪声源的噪声影响 稳态噪声测量1 min的等效声级Leq;非稳态噪声测量整个正常工作时间(或代表性时段)的等效声级Leq。 b)受交通噪声源的噪声影响 对于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地面段)、内河航道,昼、夜各测量不低于平均运行密度的1 小时等效声级Leq,若城市轨道交通(地面段)的运行车次密集,测量时间可缩短至20 min。 对于道路交通,昼、夜各测量不低于平均运行密度的20 min等效声级Leq。 c)受突发噪声的影响 以上监测对象夜间存在突发噪声的,应同时监测测量时段内的最大声级Lmax。 2.6.2 监测结果评价 以昼间、夜间环境噪声源正常工作时段的Leq和夜间突发噪声Lmax作为评价噪声敏感建筑物户外(或室内)环境噪声水平,是否符合所处声环境功能区的环境质量要求的依据。 2.7 声环境功能区噪声监测 2.7.1定点监测法 2.7.1.1 监测要求 选择能反映各类功能区声环境质量特征的监测点1至若干个,进行长期定点监测,每次测量的位置、高度应保持不变。 对于0、1、2、3类声环境功能区,该监测点应为户外长期稳定、距地面高度为声场空间垂直分布的可能最大值处,其位置应能避开反射面和附近的固定噪声源;4类声环境功能区监测点

环境监测过程质量控制作业指导书

控制编号:TRIYN-302-2012 环境监测过程质量控制作业指导书第1页共7页环境监测过程质量控制作业指导书 1、目的及适用范围 目的 制定该作业指导书的目的是对环境监测的过程质量控制进行规范,为中心站实验室监测工作提供质量保障。 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实验室环境监测所有监测项目 监测数据质量目标的确定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目标通常确定为:精密度、准确度、代表性、可比性和完整性。准确性表示测量值与实际值的一致程度;精密性表示多次重复测定同一样品的分散程度;代表性表示在空间和时间分布上,所采样品反映总体真实状况的程度。不仅要求各实验室之间对同一样品的监测结果相互可比,也要求同一实验室分析相同样品的监测结果可比,实现时间、空间上的可比性,并实现国际间、行业间数据的一致性;完整性表示取得有效监测资料的总量满足预期要求的程度或表示相关资料收集的完整性。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必须贯穿环境监测的全过程,即布点与采样、预处理与样品分析、数据处理、监测结果的综合分析与评价等环节。表1 描述了各个环节与监测数据质量目标的影响关系。 表1各环节对监测数据质量目标的影响

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计量认证和实验室认可 质量保证(QA)和质量控(QC)是贯穿环境监测全过程的技术手段和管理程序,其目的也是为了出具“五性”的环境监测数据。为了更好的实现全面质量管理,使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作用得到最大的发挥,刻不容缓的需要建立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并进行计量认证和实验室认可,从而使监测数据具有法律作用。依据《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或/和《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 (CNAS-CL01:2006)(等同采用 ISO/IEC 17025:2005)建立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并以此体系进行计量认证和实验室认可,使整个环境监测工作在质量管理体系的控制下高效、规范的运作。 2、样品采集 根据监测方案所确定的采样点位、污染物项目、频次、时间和方法进行采样。 必要时制订采样计划,内容包括:采样时间和路线、采样人员和分工、采样器材、交通工具以及安全保障等。 采样人员应充分了解监测任务的目的和要求,了解监测点位的周边情况,掌握 采样方法、监测项目、采样质量保证措施、样品的保存技术和采样量等,做好采 样前的准备。 采集样品时,应满足相应的规范要求,并对采样准备工作和采样过程实行必要 的质量监督。需要时,可使用定位仪或照相机等辅助设备证实采样点位置。 样品管理 样品运输与交接样品运输过程中应采取措施保证样品性质稳定,避免沾污、损 失和丢失。样品接收、核查和发放各环节应受控;样品交接记录、样品标签及其 包装应完整。若发现样品有异常或处于损坏状态,应如实记录,并尽快采取相关 处理措施,必要时重新采样。 样品保存

钢筋比对试验作业指导书

钢筋比对试验作业指导 书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钢筋原材比对试验作业指导书 一、目的和意义: 本次比对试验活动依据 GB/T 《金属材料拉伸试验第 1部分:室温试验方法》对钢筋力学性能(抗拉强度、下屈服强度、断后伸长率、最大力总伸长率)进行测试。本次比对试验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和掌握各试验室试验人员测试水平,检验万能压力机经期间核查后精度要求,促进各试验室人员试验检测业务能力提高,以适应渭武高速公路全面施工检测的需要;同时对各试验室试验来说,本次比对试验是一种有效的外部质量活动,也是对内部质量控制技术的补充。 二、样品描述及结果评价 1、本次比对试验选用了HRBE400、直径 16mm 的热轧带肋钢筋作为样品。根据参加人员领取试样先后顺序,随机分发样品。 2、试验时,力学室温度应符合GB/T 《金属材料拉伸试验第 1部分:室温试验方法》的要求。 3、结果评价设计与能力评价 本次钢筋比对试验统计方法采用《利用实验室间比对进行能力验证的统计方法》(GB/T 28043-2011),以所有参加工地试验室试验结果的计算中位值、标准四分位数间距(IQR)测试值,计算各参加工地试验室测试结果的 Z 比分数,按下式计算 Z 值: Z= (A-中位值)/标准(IQR) 式中 A –参加人员测试结果;

标准(IQR)=IQR*; 本次比对试验涉及的统计量有:结果数、中位值、标准(IQR)、最大值、最小值和极差。本次比对试验以 Z 比分数的评价各工地试验的能力。 │Z│≤2 满意),2<│Z│<3 基本满意,│Z│≥3 不满意。 4、在本次比对试验实施过程中,严禁参加试验室相互串通结果,如发现结果直接定为不满意。 三、时间安排 样品领取时间:2016年**月**日至**月**日,结果提交时间2016年**月至至**月**日。 四、试验报告、记录格式及其他注意事项 1、本次试验报告、记录格式按照东方星软件报告及记录格式填写。检测人员应在原始记录及检测报告单中签字,并在检测报告上加盖试验室公章,试验报告结论不作评价。 2、各单位试验时由中心试验室旁站,中心试验室试验时由项目办旁站,旁站人员应在记录备注栏及报告取样见证人栏签字。 2016年**月

无菌检测规程

无菌检测规程 1.目的: 建立无菌检查的标准操作规程,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2.适用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本公司质检科对本厂生产的的无菌检测。 3.引用相关文件 制定本规范参考了下列文件中的一些信息,但没有直接引用里面的条文。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4233.2-2005 医用输液、输血、注射器具检验方法第2部分:生物学试验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Ⅺ H 无菌检查法 4.设备、用具与试剂 4.1 设备要求 无菌操作室、超净工作台、培养箱、高压消毒锅、高温烘箱。 4.1.1 无菌室应每周用0.1%新洁尔灭或2%甲酚液擦拭操作台及可能污染的死角,每次操作前开动无菌空气过滤器及紫外光灯杀菌1小时。在每次操作完毕,用2%甲酚或0.1%新洁尔灭溶液擦拭工作台面,用紫外光灯杀菌0.5小时。每次使用无菌室都应详细填写无菌室使用记录。 4.1.2 无菌室、超净台在消毒处理完毕后,应检查空气中的菌落数,方法如下:取直径90mm 培养皿,无菌操作注入融化的营养琼脂培养基20ml,在30~35℃培养48h证明无菌后,取3只培养皿在无菌室超净工作台内平均位置打开培养皿上盖,暴露30min后盖好,置30-35℃培养48小时后取出检察, 3只培养皿上生长的菌落数平均不得超过1个。 4.1.3 无菌试验过程中检查空气中的菌落数,方法同上。在试验开始进行时,打开平皿盖在空气中暴露,至试验结束,盖好。照上法培养,应符合上述要求。

JTGE40—2007土工检测作业指导书

土工检测作业指导书目录 1.适用范围、检测项目、技术标准 1.1适用范围 1.2检测项目 1.3技术指标 2.检测仪器及环境要求 2.1检测仪器 2.2环境要求 3.取样方法、取样数量、频率以及注意事项3.1取样方法 3.2取样数量、频率 3.3注意事项 4.土工分项操作步骤 4.1含水率试验(烘干法) 4.2含水率试验(酒精燃烧法) 4.3密度试验(环刀法) 4.4颗粒分析试验(密度计法) 4.5颗粒分析试验(筛分法) 4.6液塑限试验(液塑限联合测定法) 4.7击实试验 4.8室内承载比(CBR)试验 5原始记录处理方法 6.异常现象及意外情况处理办法 土工检测作业指导书 1.适用范围、检测项目、技术标准

1.1适用范围 本细则适用对工程用土进行检测。 1.2检测项目 含水率 密度 颗粒分析 液限 塑限 击实 承载比(CBR) 1.3技术标准 JTG E40—2007 公路土工试验规程 T0103-1993(JTG E40-2007)土工含水率试验(烘干法) T0104-1993(JTG E40-2007)土工含水率试验(酒精燃烧法) T0107-1993(JTG E40-2007)土工密度试验(环刀法) T0115-1993(JTG E40-2007)土工颗粒分析试验(筛分法) T0116-2007(JTG E40-2007)土工颗粒分析试验(密度计法) T0118-2007(JTG E40-2007)土工界限含水率试验(液塑限联合测定法)T0131-2007(JTG E40-2007)土工击实试验 T0134-1993 承载比(CBR)试验 GB/T8170—2008 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 2.仪器仪器及环境要求 2.1仪器设备 2.1.1含水率 2.1.1.1电热干燥箱 2.1.1.2天平:称量200g,感量0.01g。 2.1.1.3称量盒 2.1.1.4干燥器 2.1.1.5酒精:纯度95%、滴管、火柴、调土刀

钢筋比对试验作业指导书

钢筋原材比对试验作业指导书 一、目的和意义: 本次比对试验活动依据 GB/T 228.1-2010《金属材料拉伸试验第1部分:室温试验方法》对钢筋力学性能(抗拉强度、下屈服强度、断后伸长率、最大力总伸长率)进行测试。本次比对试验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和掌握各试验室试验人员测试水平,检验万能压力机经期间核查后精度要求,促进各试验室人员试验检测业务能力提高,以适应渭武高速公路全面施工检测的需要;同时对各试验室试验来说,本次比对试验是一种有效的外部质量活动,也是对内部质量控制技术的补充。 二、样品描述及结果评价 1、本次比对试验选用了HRBE400、直径 16mm 的热轧带肋钢筋作为样品。根据参加人员领取试样先后顺序,随机分发样品。 2、试验时,力学室温度应符合GB/T 228.1-2010《金属材料拉伸试验第 1部分:室温试验方法》的要求。 3、结果评价设计与能力评价 本次钢筋比对试验统计方法采用《利用实验室间比对进行能力验证的统计方法》(GB/T 28043-2011),以所有参加工地试验室试验结果的计算中位值、标准四分位数间距(IQR)测试值,计算各参加工地试验室测试结果的 Z 比分数,按下式计算 Z 值: Z= (A-中位值)/标准(IQR) 式中 A –参加人员测试结果;

标准(IQR)=IQR*0.7413; 本次比对试验涉及的统计量有:结果数、中位值、标准(IQR)、最大值、最小值和极差。本次比对试验以 Z 比分数的评价各工地试验的能力。 │Z│≤2 满意),2<│Z│<3 基本满意,│Z│≥3 不满意。 4、在本次比对试验实施过程中,严禁参加试验室相互串通结果,如发现结果直接定为不满意。 三、时间安排 样品领取时间:2016年**月**日至**月**日,结果提交时间2016年**月至至**月**日。 四、试验报告、记录格式及其他注意事项 1、本次试验报告、记录格式按照东方星软件报告及记录格式填写。检测人员应在原始记录及检测报告单中签字,并在检测报告上加盖试验室公章,试验报告结论不作评价。 2、各单位试验时由中心试验室旁站,中心试验室试验时由项目办旁站,旁站人员应在记录备注栏及报告取样见证人栏签字。 2016年**月

生产环境监测作业指导书

以下所附签名者代表已审阅并确认此份标准作业程序书所明列的细则且了解所有职责归属。

1.目的 1.1.为车间(配料间)空气、人员、器具、纯水、包材消毒提供微生物控制检测依据,最终保 证产品质量。 2.适用范围 2.1.适用于车间(配料间)空气、人员、器具、纯水、包材消毒的微生物控制和检测。 3.职责 3.1.品管部:负责本标准的制定、修改、解释,对规定内容进行检测。 3.2.生产部:负责车间空气、人员、器具、纯水、包材消毒的微生物控制。 3.3.储运部:负责配料间的微生物控制。 4.作业内容 4.1.车间(配料间)空气菌落总数内控标准 4.1.1.制作间<1200cfu/m3,即<8cfu/平皿。 4.1.2.预处理间、配料间(配料中转间)<1000cfu/m3,即<7cfu/平皿。 4.1.3.半成品中转间、半成品库(含液洗库)、分装走廊、分装间、冷配间、净瓶储存室 <800cfu/m3,即<5cfu/平皿。 4.1.4.抽检频率:制作间、预处理间、半成品中转间、半成品库、分装间走廊、分装间、 冷配间、净瓶储存室、配料间(配料中转间)每周至少抽检一次。 4.1. 5.包装间每周抽检一次,不作为判定依据,只作为空气质量跟踪和检查的参考依据。 4.1.6.取样数量:制作间6个,冷配间3个,包装间5个,预处理间3个,净瓶储存室3个, 膏霜半成品库3个,液洗半成品库3个,半成品中转间2个,分装走廊3个、分装间5个,配

料间4个,配料中转间2个。 4.1.7.取样方式:取样皿按取样区域面积均衡放置(不得放于风口处或进出口处),暴露 时间5分钟,离地面不得低于40cm,不得高于1.5m。 4.1.8.检测方法:按照《车间洁净度检测作业指导书》进行检测。 4.1.9.结果判定:根据检测结果取平均值,如不符合上述标准则判定为不合格。 4.2.车间(配料间)空气霉菌内控标准 4.2.1.分装间、分装走廊、净瓶储存间、冷配间、半成品中转间、半成品库<500 cfu/m3 , 即<3cfu/平皿。 4.2.2.制作间<1000cfu/m3 ,即<7cfu/平皿。 4.2.3.预处理间、配料间(配料中转间)<800cfu/m3,即<5cfu/平皿。 4.2.4.每月至少抽检一次。 4.2. 5.取样数量同4.1.6;取样方式同4.1.7;检测方法:同4.1.8。 4.2.6.结果判定:根据检测结果取平均值,如不符合上述标准则判定为不合格。 4.3.纯水菌检内控标准。 4.3.1.纯水每天生产前抽检一次,内控标准<100cfu/ml。 4.3.2.取样:每天生产第一料加水前从出水口取样,分成两份作平行样,取平均值。 4.3.3.检测方法:同4.1.8。 4.3.4.判定: 根据检测结果取平均值,如不符合上述标准则判定为不合格。 4.4.器具菌检内控标准 4.4.1.准灌装机料斗、输料管道、勺子(或铲子)、半成品桶内壁、导流槽等与膏体接触

期间核查作业指导书精选版

期间核查作业指导书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版本:第2016年版(第0次修订) 文件编号:QZ/KC-171-2016 控制状态:受控非受控 使用人: 发放编号: 编制:检测室 审核:唐亮 批准:袁绪文 批准日期:2016年月日实施日期:2016年月日湖南坤诚检测技术有限公司颁发

核查方法目录 总则 1、目的 为了有效了解仪器设备、参考标准及标准物质的使用状态,确保其校准状态的置信度。2、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实验室内的设备、参考标准及标准物质。 3、核查内容 当出现以下情况时,需进行期间核查: 1).稳定性不高,漂移较大的; 2).使用频繁,时间较长的; 3).电子类设备较长时间未启用的; 4).参考标准、标准物质的保管环境及使用有效期。 4、核查方式 A.定期使用有证标准物质和(或)使用次级标准物质进行期间核查; B.以留样的再检测对比进行期间核查; C.以同样功能的设备比对来进行期间核查; D.实验室间比对进行期间核查; E.用具自校功能设备的自校程序进行期间核查; F.其他有效的期间核查方式。 5、核查周期

1).对使用频率较低,使用时间较短,稳定性较高的设备、参考标准及标准物质可一年进行1-2次。 2).对其他,可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增加核查次数,但不得少于6个月一次。 六、期间核查的设备、参考标准及标准物质 见各设备、参考标准及标准物质的期间核查方法。 七、期间核查方法 具体的期间核查方法见各设备、参考标准及标准物质的期间核查方法。 万能试验机期间核查方法 1、概述(目的):为了解万能试验机状态,维护设备在两次校准期间校准状态的可信度,减少由于仪器稳定性变化造成的结果偏差,除了在开机前和关机后检查仪器外,特对该设备在两次周期检定/校准之间需进行期间核查。 2、依据:GB/T 228.1-2010及相应作业指导书。 3、技术要求:计算力值的相对误差=│存档值-实测值│/存档值×100%,力值的示值相对误差≤5%。 4、核查所用样品和数量: 选用适合本试验机量程的抗拉强度的钢材,且在同一根钢筋上截取若干段(长度满足相关要求,数量能应付突发事件)。 5、核查方法:采用实物比对法 5.1由检测员和设备管理员在本试验机检定合格后一周内进行测力试验,并有设备管理员记录实验数据,存入设备档案中,期间核查时备用。 5.2第一次测力后期间核查时,由检测员和设备管理员进行测力试验,将测得数据与存档数据进行对比,计算力值的相对误差。 6、结果评定: 对以上核查结果,应填写“仪器设备期间核查记录”,统一归档。在期间核查过程中若发现仪器工作不正常或评定指标未能达到规定要求,应及时通知设备管理员,由设备管理员组织有关人员确定,并组织维修或送检,维修后的仪器经检查或检定达到技术性能要求后方能投入使用。

噪声仪作业指导书

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编号:GRYL·ZL·QP·JCSB·M03-A/00○密 噪声仪 作业指导书 (编制时间:) 编制: 审核: 批准: 受控状态: ____-____-____发布 ____-____-____实施

各版本建立及修订履历

目录 1 目的 (1) 2 适用范围 (1) 3 术语与定义 (1) 4 职责和权限 (1) 5 程序 (1) 5.1注意事项 (1) 5.1.1 人身安全及防护 (1) 5.1.2注意事项 (1) 5.1.3 应用失准验证 (1) 5.2使用方法 (1) 5.2.1 功能说明 (1) 5.2.2 操作说明 (3) 5.3维护与保养 (3) 6.相关文件 (3) 7.记录表样 (3)

1 目的 让操作人员在使用噪声仪时能规范操作步骤,以避免由于操作不当引起的品质事故或仪器损坏。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产品噪声的测量。 3 术语与定义 无。 4 职责和权限 4.1质量部负责噪声仪发放、校验、测试、问题处理。 4.2借用人员负责噪声仪日常维护,保养,使用。 5 程序 5.1 注意事项 5.1.1 人身安全及防护 无。 5.1.2注意事项 噪声仪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事项: 1)请勿长期存放于高温、高湿的地方。 2)麦克风头请勿敲击并保持干燥。 3)长时间不适用,请取出电池。 4)除被检测物体的声源外,使用环境应保持安静。 5)在室外测量噪音的场合,可在麦克风头装上防风罩,避免麦克风直接被风吹到而测量到无关系的杂音。 5.1.3 应用失准验证 5.1.3.1使用之前确认电池电量充足,如出现失准或显示屏闪烁情况,应进行更换电池。 5.1.3.2确认测试结果数据是否与以往数据偏差不大,如偏差较大应进行仪器准确性验证。 5.2 使用方法 5.2.1 功能说明 光照度仪的按键及相应的功能如下:

无菌检测标准操作规程(培养法)

起草人:起草日期: 审核人:审核日期: 批准人:批准日期: 武汉仝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Wuhan Togo Biotechnology Co.,Ltd

1、目的 建立无菌检测的基本操作,为无菌检测人员提供正确的操作规程。通过无菌检验后,确保产品能够达到无菌的要求。 2、适用范围 适用于我公司进行细胞质量检验的技术人员。 3、内容 3.1 简述:无菌检测系用于检查细胞是否无菌的一种方法。检查项目包括需氧菌、厌氧菌及真菌检查。若供试品符合该项检查方法的有关规定,仅表明在该检验条件下未发现微生物污染。 3.2 环境要求:该项检查应在环境洁净度万级背景下的局部百级的单向流区域内或隔离系统中进行。其过程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日常检验需对试验环境进行监控。 3.3人员要求:无菌检测人员应具备微生物及检验专业知识,并经过无菌检验培训。 4、无菌检验前的准备 4.1器具灭菌、消毒 试验过程中与供试品接触的所有器具必须采用可靠方法灭菌,可置高压灭菌锅内121℃蒸汽灭菌30分钟后使用(根据灭菌效果验证决定灭菌参数)。所有的灭菌物品不应超过2周即用毕,否则应重新灭菌。凡检验中使用的器材无法灭菌处理的,使用前必须经消毒处理,如无菌检验室的电子天平,工作台面等,可采用消毒剂浸泡或擦拭。 器具的灭菌、消毒后必须做好标识,标明灭菌、消毒时间和使用有效期。 4.2人员、物料进入无菌检验室

开启紫外灯或臭氧发生器进行空间灭菌处理,消毒时间不得少于30分钟。人员进入无菌检验室需在一更区脱去一般区工作鞋,换无菌检验室工作鞋,并在二更区穿戴无菌服、口罩和手套,口罩掩住口鼻,帽子包裹所有头发。 进入无菌检验室的所有培养基、供试品等需将外包装在传递窗拆除后,查看所有进入无菌检验室的器具上的灭菌、消毒标识,是否在有效期内,符合要求的于传递窗进行表面紫外消毒,传入无菌检验室。 5、无菌检验室操作要求 1)人员进入后,首先进一步消毒擦拭工作台面。 2)全过程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微生物污染。 3)使用玻璃器皿应轻取轻放,避免破损,以防培养物扩散。 4)所有操作均应在近火焰区进行,且不得有大幅度或快速动作,以免搅动空气中的尘埃微粒。 5)使用金属接种器具时,用前、用后均需灼烧灭菌。 6)在接种培养物时,动作应轻、准,防止培养物溅出,产生汽溶胶,造成污染。 7)操作过程中所有的带菌物品,用后均应作消毒、灭菌处理。可在检验过程中随用随时放入消毒液缸内浸泡或消毒桶内,或在检验完成后经传递窗传至一般区,立即用压力蒸汽灭菌锅121℃灭菌30分钟。 6、培养基制备 6.1需氧菌、厌氧菌培养基(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的制备 所用试剂: 酪胨(胰酶水解) 15.0g 葡萄糖 5.0g L-胱氨酸 0.5g 硫乙醇酸钠 0.5g (或硫乙醇酸)(0.3ml) 酵母浸出粉 5.0g 氯化钠 2.5g 新配制的0.1%刃天青溶液 1.0ml 琼脂 0.75g 水 1000ml

噪声及振动检测作业指导书

噪声及振动检测作业指导书 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工程检测试验中心

0 一二年 目录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的测量方法............................ 1.. 二、工业企业厂界噪声的测量方法 1.. 2 三、建筑施工场界噪声的测量方法 1.. 8 四、铁路边界噪声的测量方法 ........................................................................ 2.. 2 五、城市区域环境振动的测量方法 2.. 4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的测量方法 一、执行标准 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2008 二、适用范围 1、本标准规定了五类环境功能区的环境噪声限值及测量方法。 2、本标准适用于声环境质量评价与管理。 3、机场周围区域受飞机通过( 起飞、降落、低空飞越) 噪声的影响,不适用于本标准。 三、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1、A 声级A-weighted sound pressure level 用A 计权网络测得的声压级,用L A 表示,单位dB(A) 。 2、等效连续A 声级equivale nt continu ous A-weighted sound pressure level 简称为等效声级,指在规定测量时间T 内A 声级的能量平均值,用L Aeq,T 表示,( 简写为Leq ) ,单位 dB(A) 。除特别指明外,本标准中噪声值皆为等效声级。

1 T 根据定义,等效声级表示为:L eq 10lg(! 0100.1L A dt) 式中:L A-t时刻的瞬时A声级;T—规定的测量时间段。 3 、昼间等效声级day-time equivale nt sou nd level 、夜间等效声级night-time equivale nt sound level 在昼间时段内测得的等效声级A声级称为昼间等效声级。用Ld表示,单位dB(A)。 在夜间时段内测得的等效声级A声级称为夜间等效声级。用Ln表示,单位dB(A)。 4、昼间day-time 、夜间night-time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昼间” 是指6:00 至22:00 的时 段,“夜间”是指22:00 至次日6:00 的时段。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为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的需要(如考虑时差、作息习惯差异等)而 对昼间、夜间的划分另有规定的,应按其规定执行。 5、最大声级maximum sound level 在规定测量时间内对频发或偶发噪声事件测得的A 声级 最大值,用Lmax 表示,单位dB (A)。 6、累积百分声级percentile sound level 用于评价测量时间段内噪声强度时间统计分布特征的指标,指占测量时间段一定比例的累积时间内A 声级的最小值,用L N 表示,单位为dB (A)。最常用的是L io、L50和L90,其含义如下: L10 —在测量时间内有10%的时间A声级超过的值,相当于噪声的平均峰值。 L50 —在测量时间内有50%的时间A声级超过的值,相当于噪声的平均中值。 L90 —在测量时间内有90%的时间A声级超过的值,相当于噪声的平均本底值。 如果数据采集是按等间隔时间进行的,用L N也表示有N%的数据超过的噪 声级。 7、城市city 、城市规划区urban planning area 城市是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和镇。由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其他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 规划控制的区域,为城市规划区。 8、乡村rural area 乡村是指除城市规划区以外的其他地区,如村庄、集镇等。村庄 是指农村村民居住和从事各种生产的聚居点。

环境监测作业指导书

环境监测作业指导书 1 目的 1.1 准确、快速测定地面水和工业废水中pH、悬浮物、挥发酚、氰化物、COD、油类、氨氮、重金属、六价铬等项目。 1.2 确保环境空气中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降尘的监测质量,防止监测过程对环境造成污染。 1.3 准确测定企业厂界噪声,防止企业噪声对环境造成污染,为噪声治理和评价提供依据。 1.4 监测工业窑炉、烟囱口及排气筒排放的粉(烟)尘等有害物质是否符合国家或地方现行排放标准,评价净化装置的性能和使用情况、污染防治措施的效益性,为空气质量管理与评价提供依据。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范围内:地面水、工业废水中pH、悬浮物、挥发酚、氰化物、COD、油类、氨氮、重金属、六价铬、环境空气中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降尘的测定、厂界噪声的, 工业窑炉、烟囱口及排气筒排放的粉(烟)尘等有害物质等项目的测定。 3 管理职责 监测人员负责试剂配制、玻璃器皿的清洁卫生及分析废液、废弃物的收集、分类处理,负责监测仪器的调试、保养和日常维护,计算

填报监测原始记录、分析结果,严格按操作规程和标准分析监测,监测数据实行三级审核后由站长报出。 4 工作程序 按年度工作计划开展对废水、环境空气、噪声、降尘、工业窑炉、烟囱口及排气筒排放的粉(烟)尘进行监测,工业废水监测如有超标情况,则对超标项进行跟踪采样监测,凡是超标数据及时通报相关部门,作好《信息交流台帐》的记录。 4.1 pH测定 4.1.1试剂 pH标准缓冲溶液(pH 6.865、pH 9.180 25℃),当被测样品pH 过高或过低时,应考虑配制与其pH值相近似的标准溶液校正仪器。 4.1.2仪器 酸度计或离子活度计,玻璃电极与甘汞电极、复合电极。 4.1.3样品保存 最好现场测定。否则,应在采样后把样品保持在0-4℃,并在采样后6h之内进行测定。 4.1.4仪器校准 操作程序按仪器说明书进行,水样与标准溶液温度必须是同一温度,记录测定温度,并将仪器温度补偿旋钮调至该温度上。用标准溶液校正仪器,该标准溶液与水样pH值不超过2个pH单位。从标准溶液中取出电极,彻底冲洗并用滤纸吸干,再将电极浸入第二个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