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都市圈
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动态分析

武汉都市圈以武汉市为核心 , 包括以武汉市为圆
心 , 10i为半径范围内的黄石、 以 0k n 鄂州、 孝感 、 冈、 黄 咸宁 、 仙桃 、 潜江、 天门等 8 个省辖城市, 大冶等 7 个县 级市和 1 个县 , 5 城市圈内部结构体 系为中心城市一城 市一城镇一集镇 , 中心城市有较高 的空间集聚性。武 汉市城市圈发展水平处于雏形期 , 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
Ci l y lc t n q o e t n ls ftre id t e d L rn u v d G n o  ̄ce to i d t tu tr . ia y a c ri n lz e r. r e b o a o u t n ay i o h e u r sa o e zC rea i c e in f n u r s cu e F n l , c d n t a ay et c i i a s ns i n n i s y r l o g o h e
究 , 汉城市圈 9 对武 个城市 的三次产业发展情况进行区位熵分析 , 并结合武汉城 市圈整体 产业结构 的洛伦兹 曲线和基尼 系数 分析 得出武汉城市 圈 9 个城市的产业结构现状 , 以及在各个产业 上的 比较优势和产业结 构相似性 的情况 , 在武汉城 市圈 面临迎接 产业 转移和 自 身产业结构调 整双 重任务 的前提下 , 可持续发展模式对武汉城市 圈产业布局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提出政策 建议。 结合 关键 词 : 武汉城市圈 ; 区位熵 ; 洛伦茨曲线 ; 基尼系数
武汉城市圈工作总结

武汉城市圈工作总结一、工作背景武汉城市圈作为湖北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在过去一年里,我作为武汉城市圈的工作人员,负责推动该地区的发展和改革。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过去一年的工作进行总结,并介绍我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
二、工作成果1. 经济发展在过去一年中,武汉城市圈的经济实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根据统计数据,该地区的GDP增长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并在国内外投资吸引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
我所参与推动的一项重要项目是XYZ投资公司的设立,该项目为武汉城市圈带来了大量投资和就业机会。
2.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了支持经济发展,武汉城市圈积极推动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
我所负责的项目包括道路交通改善、公共交通发展和城市供水网络扩建。
通过推动这些项目的顺利实施,我和团队成功改善了城市交通流动性,提高了居民生活质量。
3. 人才引进和培养人才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我所负责的任务之一是制定和实施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
通过与高校合作,我们成功吸引了一批高水平的人才加入武汉城市圈,为地区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三、工作经验1. 团队合作在工作中,团队合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与团队成员紧密合作,确保任务的顺利完成。
通过明确分工和有效沟通,我们成功协作推动了武汉城市圈的发展。
团队合作的经验使我认识到集体智慧和协作精神的重要性。
2. 沟通能力作为工作人员,良好的沟通能力对于推动工作进展至关重要。
我积极与各方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包括政府部门、企业和居民。
通过沟通交流,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各方需求,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3. 问题解决能力在工作中,常常会遇到各种问题和挑战。
作为工作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问题解决能力。
我在工作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但通过分析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和快速行动,我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并推动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展望未来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将继续致力于推动武汉城市圈的发展和改革。
我将继续加强与团队的合作,提高自身的沟通和问题解决能力。
武汉城市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与思考

展 的产 物 . 经 济 分 工 、 作 和 竞 争 的 是 合
激 烈 化 过 程 . 的 形 成 是 中 心 城 市 与 周 它
术 产 业 工 业 增 加 值 占圈 内规 模 以 上 工
业 企 业 增 加 值 的 比重 达 到 3 .% . 占 区 49 域 G P 的 比重 达 到 1 .% . 步 成 为 推 D 1 4 逐 动 武 汉 城 市 圈 经 济 持 续 增 长 的 重 要 动
济、 天 、 春 天茂 、 江制 药等 6家上 市企 潜 业 . 销 售 收入 过 1 年 0亿 元 的企 业 1 . 家 过 5亿 元 的企业 7家 . 过亿 元 的企 业 3 8
家 ; 拥 有 “ 民 ” “ 桃 K” “ 健 、红 、 马应 龙 ” 、
边 地 区之 间产 业 、 通 、 场 、 息 、 交 市 信 人 口等多要 素双 向流 动 的结果 城 市圈 产业 的形成 起 源 于核 心 区 . 其 生长 点是 产 业研 发 或制 造 产业 基 地
等 资源 的 聚集 . 随着 这些 开 发 和 制造 基
地 技 术 、 经 济 产 业 实 力 势 能 的 不 断 增 加 . 新 技 术 的 增 长 扩 散 和 渗 透 能 力 不 高 断 提 升 . 济 范 围 不 断 扩 张 。其 中 , 重 经 最 要 的一 种 扩 张形 态 就 是 按 照 一 定 的经
而 技术 含量 较 高 、 品附加 值 较高 的 软 产 件 、 物技 术等 高端产 品比较少 。 生 ( ) 成 了~ 批 高 新 技 术 企 业 , 3形 但 高 技术 企业 竞 争 力有 待 提高 . 高新 技术
企 业 “ 的 不大 、 的不 强 ” 武 汉 城市 大 强
湖北将打造一主二副3个中心城市

湖北将打造一主二副3个中心城市,带动3个都市圈发展近年来随着中部崛起战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落实落地,以湖北、河南、湖南、安徽等为代表的中部省份经济保持了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攀升,如今湖北人均GDP已经超过了山东、河北、辽宁等沿海省份。
湖北省位于我国中部地区、长江中下游,是我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综合性交通枢纽。
从我国版图结构来看,湖北承东启西、沟通南北,是我国的地理几何中心,再加上长江贯穿全省,注定了未来湖北的发展非同一般。
湖北总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辖12个地级市、1个自治州、26个县级市、37个县(自治县),常住人口5830万。
2021年湖北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012.94亿元,人均GDP为86598元,总量和人均分别位居全国第7位、第9位,人均GDP更是排名中西部第二位,仅次于重庆。
从面积、人口、城市、区位、交通、气候等多个方面分析,湖北省未来有望成为第一个挤入我国发达地区的省份。
根据湖北新型城镇化规划和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未来湖北将支持武汉建设成为超大城市(城区人口1000万以上)。
目前武汉已经建成特大城市(城区人口500万—1000万),距离超大城市城区人口仅差5万人,今明2年建成超大城市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近年来,湖北一直实施一主二副的发展规划。
但在最近湖北公布的一份报告中,再次明确了一主二副的说法,不过定位跟之前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枢纽;2、襄阳:引领汉江流域发展、辐射南襄盆地的省域副中心城市;3、宜昌:打造联结长江中上游、辐射江汉平原的省域副中心城市。
武汉增加了一个新说法,就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枢纽”。
这也是一个新说法,意思就是既要重视国内市场,还要拓展国际市场,而武汉作为国家中心城市,自然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枢纽城市之一。
襄阳和宜昌的定位跟之前相比,更加注重辐射省域了,强调对省内周边城市的带动性。
既然是省域副中心城市,这当然是他们的基本职能。
武汉城市圈对武汉自身发展的意义是什么?

武汉城市圈对武汉自身发展的意义是什么?武汉城市圈对武汉自身发展具有以下几个重要意义:1.市场规模扩大:武汉城市圈包括武汉及其周边地区,整体具有较大的市场规模。
与单一城市相比,武汉城市圈内的居民、企业和消费者数量更多,市场需求更广泛。
这为武汉提供了更大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机会,促进了商品、服务和资本的流动,推动了武汉经济的增长。
2.产业合作与协同发展:在武汉城市圈内,不同地区拥有各自的产业特色和优势。
通过加强城市圈内各城市之间的产业合作和协作,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优势互补,形成产业链的衔接和协同发展。
这有助于提升武汉产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向高端、高效和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3.人才流动与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武汉城市圈内的不同城市拥有不同的人力资源和人才储备。
城市间的联系和合作可以促进人才的流动与优化配置,使人力资源得以更有效地利用和发展。
人才的流动可以满足市场的需求,推动经济的创新与发展。
4.城市间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武汉城市圈内的城市间加强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如路网、铁路和地铁等交通设施的连接,有助于加强城市圈内的交通流动和产业合作。
基础设施互通提高了城市圈内居民和企业的活动效率,促进了经济一体化和人员流动,推动了城市圈的协同发展。
5.综合发展和城市形象提升:武汉城市圈内的城市间相互合作和支持,可以推动整体综合发展,提升城市圈的整体形象和竞争力。
城市圈的合作与联动有助于在国内外塑造更具影响力的区域品牌,吸引更多的投资、人才和资源,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武汉城市圈对武汉自身发展意义重大。
它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促进了产业合作和协同发展、优化了人力资源配置、加强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升了城市形象和竞争力。
通过充分发挥城市圈的综合效应,武汉可以实现更高水平的综合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基于国外经验对武汉都市圈建设的研究

武汉的城市圈建设 即 “ +8 1 ”城市 圈建设 ,位于 湖
北省的东部 ,规划 区域包括有武汉 、黄石 、鄂州、孝感 、
黄冈 、咸 宁、仙桃 、潜江和 天 门 9个 城 市。圈内总 人 口 约 6 o 万 ,其 占全省土地 面积 的 3 %,提供 了全省 7 % 0D 3 3
进服务业的发展 ,而这也顺应两型社会的发展理念。
从近年的发展来看 ,武汉城 市圈建 设 的推进机 制不 断完善 ,城市间交流合作 不断加强 ,城 市 间资源 的流动 壁垒逐渐削减。打破 “ 围墙 ” ,建立 一体 化的共 同市 场 , 是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 的基础和关 键所在 。武 汉和周 边 八市以推进 “ 四个一体 化” ( 即产业 、市场 、基础设施 、
从 资源状况来看 ,武 汉都市 圈拥 有 良好 的 自 条件 然 和较为 丰富的资 源基 础 ,土地资 源整体状 况优于沿 海地 区。湖北省本身是农 业大省 ,也 是农 业科 技大 省 , 业 农
收 稿 日期 :2 0—O 一 2 08 2
城乡建设 的一 体化)为重点 ,大力推进 重大 项 目、交 通
基金项 目: 文为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建设项 目资助 ( 目 本 项 编号 :J 54 5 o) o
长极 ,在产业 转移、更替升级 的大背景下快速发展。
11 武汉都市图建设的基础优 势 . 从地域 区位来 看 ,长江从武 汉市 内穿城而 过 ,京广
建设 ,将 给旅游产业 带来 良好 的发展 机遇 。武 汉湖 泊密
布 , 面宽 阔。 目 水 前对 东 湖、月湖 、莲 花湖 、木 兰湖 等
地区 已经成为长三角 、珠 三角 、环渤 海湾经济发 展 区域 后的重点发展区域 。武汉地 区有望成 为国家新 的经济增
武汉国际广场调研报告武汉都市圈调研报告

武汉国际广场调研报告武汉都市圈调研报告武汉国际广场调研报告项目简介武商集团旗下武汉国际广场购物中心立足城市核心解放大道黄金商圈,毗邻交通动脉,连接轻轨与地铁,捷运通畅。
按照国际标准打造的武汉国际广场总营业面积达32万平方米,是未来中国定位最高、规模最大、品牌最全的顶级购物中心。
全新的武汉国际广场分为A、B、C、D 四馆,四方四座,构建超大规模商业新景观。
项目区位项目定位规划平面及定位A馆时尚之馆:热点名品汇聚,成熟品牌聚集,将时尚尽收眼底;B馆奢华之馆:搜罗全球顶尖奢华名品,畅享精致生活全新概念;C馆潮流之馆:拉阔年龄界限,引领城市潮流风尚;D馆立体停车楼:9层立体停车楼,层层楼层,尽享便捷泊车购物体验。
项目楼层分布武汉国际广场购物中心超越寻常摩尔,打造12层全新高度,包括地下三层与陆上9层,是一个集购物、餐饮、娱乐、休闲,融汇时尚、奢华、潮流于一体的现代高端购物中心。
整个店内设计现代时尚,富丽堂皇,为您全方位展现国际时尚名品的魅力风情。
陆上9层缔造完美购物休闲娱乐美食空间;1-2F•国际奢品馆:云集LV、GUCCI、DIOR、LOEWE等百大国际奢华名品;3-4F•时尚名品馆:80大优雅时尚女装及魅力鞋包云集,打造全新焕彩空间;5F•潮流魅力馆:50大经典男装汇聚地,联袂演绎潮流新风尚;6F•家居生活馆&•超级儿童城:诠释生活新概念;第一文库网7-9F•畅享乐活馆:购物之余,尽享美食、娱乐、休闲多层次的乐活享受;地下3层演绎都市生活快时尚;地下负1层:武商超级生活馆,汇聚各式都市便利店、速食馆;A座专设贵宾泊车专区;地下负2-3层:提供3500个标准泊车位,24小时全天开放。
1F楼层平面图1F楼层品牌1F部分品牌形象1F部分品牌形象1F部分品牌形象2F楼层平面图2F楼层品牌2F部分品牌形象2F部分品牌形象2F部分品牌形象3F楼层平面图3F楼层品牌3F部分品牌形象3F部分品牌形象3F部分品牌形象4F楼层平面图4F楼层品牌4F部分品牌形象4F部分品牌形象5F楼层平面图5F楼层品牌5F部分品牌形象5F部分品牌形象6F楼层平面图6F楼层品牌6F部分品牌形象6F部分品牌形象6F部分品牌形象6F部分品牌形象7F楼层平面图8F、9F楼层平面图7F、8F、9F部分品牌形象7F、8F、9F部分品牌形象7F、8F、9F部分品牌形象项目标识系统项目公共区域项目功能区域项目调研总结项目优势借鉴分析1、独栋停车楼,并且每层与商场相连;2、品牌全面且跨度较大,包含顶级品牌与副牌;3、百货经营模式,多个品牌买断。
建设武汉城市圈政府职能的转变与重塑

口 陈晓洁 郑 阔
的 替代 :在 考 虑 经 济 行 为 的 机会 成本 和效 率 的 前 提 下 实 现 政 府对 市场 的替 代 。 为 国 家 “ 型 社 会 ” 验 区 的武 汉 城 市 圈 , 作 两 试
在历 史 与 现 实 之 间 存 在 很 大 的 矛 盾 ,可 以说 在 建 设 “ 型 社 两 会 ” 例 如 在 “ 营 城 之 在 经 市 ” 面 , 市 经 营 即 高效 地 提 供 城 市 公 共 服 务 ; 养 税 源 以 方 城 涵 确立 城 市 的财 政 基 础 ;与市 场经 济 所 导 致 的外 部 负 效 应 相 对
龙翼 同样 重 要 。 汉 城 市 圈 是 九 个 地 方政 府 组 成 的政 府 群 , 武 因 此 在 做 好 自 己 本 质 工 作 的 同 时 政 府 问 的 合 作 与 协 调 同 样 重
要 。 级 政 府 应 当 按 照 分 级 管 理 的原 则 , 上 述 职 能进 行 进 一 各 对 步 明确 和 合 理 划 分 。其 中 , 够 用 法 律 法 规 固 定下 来 的 , 把 能 就 它 用 法 律 法 规 固定 下 来 。同 时 , 级 政 府 都要 坚 持 依 法 行 政 , 各
抗 。 护公 共 的利 益 。④ 维
在 具 体 是 实 践 过程 中 圈 内各 政 府 如 何 提 高 其 经 济 管 理 职
能 . 而 为企 业 提 供 良好 的 发 展 环 境 。 我 们认 为 , 先 应 以 市 从 首 场 为 导 向加 强 城 市 圈规 划 。2 0 0 7年 1 0月 2 2日 , 北 省 政 府 湖
一
、
引 言
活 力 、 捷 的生 态 型 城 市 圈 。 快 由此 可见 政 府 在 加 强 城 市 圈规 划 的 过 程 中 还要 有 一 段 路 要 走 , 这 条 路 要 以市 场 为 准 绳 , 最 而 其 终 目的是 有 利 于 城 市 圈 市 场 一体 化 的 进 程 。 在 城 市 圈 规 划 的 过 程 中 唱 主角 的是 交 通 运输 方 面 的建 设 。城 市 圈 的 建 立 首 先 是 以交 通 为 依 托 而 建 立 起来 的 。交 通 便 利 可 以缩 短 圈 内 城 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武汉都市圈各职能分析(从产业分工的角度)
(1)“1+8”产业分工
◆武汉市:作为城市圈的龙头,发挥其区位、交通、科教、人才及产业基 础等方面比较优势,建成为中部崛起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技术产业的研 究及产业化基地,以金融、物流、现代商贸、信息、科教、旅游为主的现 代服务业基地。
◆黄石、鄂州:依托邻近武汉、沿长江和高速公路与铁路的区位及交通优 势,重点建成以冶金(钢铁、有色金属)、能源、建材为主的原材料生产 基地,与武汉东湖开发区高新产业对接、互补,积极发展生物医药、金属 深加工、汽车零部件、专用机械及港口物流业。
◆咸宁、黄冈: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建立绿色农、林、水产品及特色农副 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轻纺、机电、中医药等生产基地,以及面向武汉市 及城市圈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基地。
2、武汉都市圈各职能分析(从产业分工的角度)
(2)建设三大产业带 【第一个产业带】:以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主要辐射极,推进光电子信
武汉都市圈
1 武汉都市圈设立背景
2 武汉都市圈各城市职能分析(从产业分工的角度)
3 武汉都市圈中心地系统结构
4
武汉城市圈工业与域外经济的融合面
1、武汉都市圈设立背景
“中原定,天下安”,中部地区是指中国的山西、河南、湖北 、安徽、 湖南和江西六省。这六省处于中国的地理中部,好比是中国的心脏地区。 地处中国内陆腹地的中部地区起着承东启西、接南进北、吸引四面、辐射 八方的作用。中部依靠全国10.7%的土地,承载全国28.1%的人口,创造全 国19.5%的GDP,是我国的人口大区、经济腹地和重要市场,在中国地域 分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中国整体发展的角度考虑,中部就是中国的 “腰”,只有“腰板”直了,中国这个巨人才能走得正、走得稳,中国经 济才能协调健康发展。加快中部地区发展是提高中国国家竞争力的重大战 略举措,是东西融合、南北对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息、钢材制造及新材料、生物工程及新医药、环保等为重点的产业集群,建设黄 石、鄂州、黄冈、咸宁产业聚集带。 【第二个产业带】 :以武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要辐射极,推进汽车制造、I T设备、精细化工、轻工食品、出口加工等为重点的产业集群,建设仙桃、潜江、 天门产业聚集带。 【第三个产业带】 :以武汉市吴家山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园区为主要辐射极,推 进汽车零配件、食品工业、农产品加工及盐、磷化工等为重点的产业集群,建设 孝感产业聚集带。
(1)“1+8”产业分工
首先要确立中心城市的定位。 要充分发挥武汉市作为圈域经济增长极的 乘数效应、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采取集群方 式优先发展以汽车制造为主体的产业链长、辐 射面宽、带动作用大的现代制造业和以冶金、 石化、建材为主的对城市圈经济有较大支撑作 用的基础性行业,利用教育、科技、人才优势 发展以光纤、光电子设备、通信设备、计算机、 医药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行业。最终形成具有 自身特色的现代制造业行业群、基础行业群和 高新技术行业群。
2、武汉都市圈各职能分析(从产业分工的角度)
(3)产业布局
产业布局上形成了依托地理条件的“一心一带加三轴”的格局。 “一心”:即强化核心城市,武汉要由过去单纯的“圈层式”的摊大饼模式向 “圈层十轴向放射”模式发展,形成具有整体优势的武汉大都市区; “一带”:即沿江城市带,包括武汉、鄂州、黄冈、黄石等城市; “三轴”:即武(汉)——仙(桃)——潜(江)、武(汉)——应(城)——安(陆)、 武(汉)——咸(宁)——赤(壁)三条城镇聚合轴。
2、武汉都市圈各职能分析(从产业分工的角度)
(1)“1+8”产业分工
◆孝感及仙桃、潜江、天门:发挥连接武汉、宜昌、襄阳“金三角”的区 位交通优势,重点建成为优势粮、棉、油、畜牧、水产品生产及加工基地, 纺织服装工业、以盐化工和石油化工为主的化学工业、汽车零部件、医药、 专用机械和生活用纸生产基地。
武汉都市圈
1 武汉都市圈设立背景
2 武汉都市圈各城市职能分析(从产业分工的角度)
3 武汉都市圈中心地系统结构
4
武汉城市圈工业与域外经济的融合面
2、武汉都市圈各职能分析(从产业分工的角度)
(1)“1+8”产业分工
城
市
(2)建设三大产业带
职能
(3)产业布局
2、武汉都市圈各职能分析(从产业分工的角度)
武汉都市圈简介
武汉都市圈地处全国的中 心位置:东经皖苏通到以上海 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南穿湖 南直达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 角洲;北道华北通至渤海;西 面直连大西南;是实现生产要 素西进、北上、南下和东出的 枢纽,具有成为全国经济发展 重要“增长极”的先天优势, 很可能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 之后又一举足轻重的经济发展 区域。
1、武汉都市圈设立背景
在“中部崛起”这一国家战略的推动下,中部地区六大城市群——湖 北武汉城市圈、湖南长株潭城市群、安徽皖江城市带、河南中原城市群、 山西太原都市圈以及江西环鄱阳湖城市群应运而生。武汉城市圈、长株潭 城市群、皖江城市带,中原城市群4个中部的城市群,“入围”了中央关于 中部崛起的10号文件,这些“次区域”进入了国家宏观发展战略的视野, 成为“国”字号。
其中武汉城市圈在中原城市群起着领跑“中部崛起”的作用。首先, 从地理上讲,湖北可谓是中部的中部;其次,从行政级别上讲,作为湖北 省会武汉又是中部地区唯一的副省级城市;再次,有是华中 地区的金融中心、交通中心和文化中心,其地位可想而知 。
武汉都市圈简介
武汉城市圈,又称"1+8"城市圈,是指以武 汉为圆心,包括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 宁、仙桃、天门、潜江周边8个城市所组成的城 市圈。面积不到全省三分之一的武汉城市圈, 集中了湖北省一半的人口、六成以上的GDP总 量,不仅是湖北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也是中 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城市圈的建设,涉及 工业、交通、教育、金融、旅游等诸多领域。 武汉为城市圈中心城市,黄石为城市圈副中心 城市。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武汉 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