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16-17历史岳麓版1 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含解析

一、选择题1.“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
”材料反映的事件是( )A.管仲改革 B.魏文侯变法C.商鞅变法 D.孝文帝改革解析:选D。
此题考查的是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和所学史实可知应该是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有利于民族融合.2.北魏实行均田制,主要是()A.把政府掌握的土地重新进行分配B.把官僚多占的土地重新进行分配C.把农民原有的土地拿来重新分配D.对全国所有的耕地重新进行分配解析:选A。
均田制是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均田制的实行,一定程度上使无地或少地农民获得了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大片的荒地被开垦出来,变成了肥沃的良田,粮食产量不断增加,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魏书·良吏传序》)。
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B.移风易俗C.推行均田制和新租调制D.迁都洛阳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信息“肃明纲纪……时多奉法”可知当时吏治有所好转,而这正是孝文帝整顿吏治的结果.4.史学界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看法不一。
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改鲜卑武勇之风为汉人的文弱之风.你认为出现这种分歧主要是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什么措施()A.均田制 B.三长制C.整顿吏治D。
汉化政策解析:选D。
根据所学,迁都洛阳之后,孝文帝改革的重点是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接受汉族文化.为此,他雷厉风行地推出了易鲜卑服、禁鲜卑语、改姓氏、变制度、通婚姻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结合本题,史学界产生分歧针对的措施是汉化政策.5.图一与图二是某时期的墓葬壁画,与图一到图二变化直接相关的是()A.井田制盛行B.商鞅变法C.孝文帝改革D.商品经济发展解析:选C。
北魏孝文帝为促进民族融合的改革措施有哪些

北魏孝文帝为促进民族融合的改革措施有哪些?①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②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③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联姻;⑤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
意义:促进了民族融合。
什么叫丝绸之路?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商人把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
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汉武帝以后,西汉商人还出海贸易,开辟了海上交通要道,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
汉武帝期间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了鼎盛时期。
汉武帝促进大一统采取的措施有哪些?①在政治上,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②在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行儒学教育,举办太学;③在经济上,将地方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④在军事上,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反击,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
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巩固统一,秦始皇制定了哪些制度和采取了哪些措施?①中央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览一切军政大权;②地方推行郡县制,郡下设县;③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④文化上统一文字;⑤思想上加强思想控制,“焚书抗儒”;⑥军事上北筑长城,抵御匈奴,开发南疆,兴修灵渠。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①江南地区有发展经济的优越的自然条件;②大量的北方人口迁往江南,为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生产技术;③江南地区的战乱比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商鞅变法的时间、内容和作用?时间:公元前356年商鞅变法开始。
内容: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②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③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贵族的特权;④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作用: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1课件: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共39张PPT)

二、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4、迁都洛阳 (2)、孝文帝是怎样执行迁都策略的? 为什么要这样做?如果你是当时北魏的 臣民你会跟随迁都吗?
25
二、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4、迁都洛阳
(3)、孝文帝迁都有何意义?
对洛阳发展:成为政经中心;城市规划影响大。 对改革进行: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的 深入。 对民族关系:有利于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 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
31
改革内容的实质
政权封建化、 少数民族经济农业化、
思想儒学化(汉化)
也是民族融合的实质
32
鲜卑族作为一个民族已经不存在了,因此,有人 认为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使一个有近千年历史的纯 粹的鲜卑族、鲜卑文化、鲜卑语言很快消亡了, 孝文帝是千古罪人,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我们应该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之下,结合其主要 活动,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不能随意夸大和否 定历史人物的作用,不能以偏概全
34
深度分析
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
(1)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 (2)民族融合发展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3)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 (4)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
从孝文帝改革中得出什么启示
35
认识
1、先进必然战胜落后; 2、改革必须符合历史潮流、顺应民意; 3、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 4、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都具有曲折性。
野…蛮…的…征. 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 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 的历史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
36
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巩固鲜卑族的统治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性质: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农耕化、儒学化
第0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高中历史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难点:理清历史事件之间的脉络,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
(二)教学设想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问题。通过设置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如运用多媒体展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地图、人物画像、古迹等,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历史场景,感受历史的真行以下操作:
1.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强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思考:“从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3.强调正确的民族观和历史观,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动画等,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权更迭和民族交融。
3.设计课堂提问和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4.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的过程及其影响。
难点:分析政权更迭背后的历史原因,理解民族交融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2.重点:曹操、刘备、孙权等重要历史人物的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难点:从多角度、多层面评价历史人物,深入剖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及其对民族交融的促进作用。
3.教师点评:在各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点评,纠正错误观念,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课堂练习
高中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

影响: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 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 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也利于推行均田制
二、改革的内容:
3、整顿吏治
有一次,孝文帝问大臣怎样才能够平定盗贼,有大臣 回答说,盗贼也是人,为贼实属无奈。如果地方官吏称职 ,治理有方,盗贼自然就会平息了。 思考:北魏为什么一度盗贼猖獗呢?
从材料和图片中,你 能得出什么认识?
社会制度封建化
鲜卑人乐俑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请你分析这两尊佛像在服饰上有什么不同?这说
明了什么?
生活方式汉族化
四、改革的重大意义:
经济: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
——生产方式农耕化:
政治:加速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
——社会制度封建化:
民族关系:促进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 生活方式汉族化:
五、改革内容的实质
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改革
政权的封建化、 少数民族经济的农业化、
思想的儒学化
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
(1)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根本原因 (2)内容全面,措施得力 (3)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
冲破阻力,毅然改革 (4)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从孝文帝改革中得出什么启示
【自主北探魏究初二】期根,据在教地材方内上容实,思行考宗:主督护制。地主 ⒈豪三强长把制宗的族主要、内佃容户有组哪织些起?来,修筑坞堡,割据一 ⒉方三。长政制府之由下政于府无与力农民的关系如何? ⒊消迫三灭承长认豪制其强的势合实施法力带性,来被,什么影响? 地方的赋税、徭役 也由他们代管、征 收。他们往往隐瞒 户籍,借机逃避赋 税。
B
D.汉族地主阶级的要求
9、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从社会发
岳麓版历史选修一 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和民族融合(共21张PPT)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这是一次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全面 封建化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1)社会实际效果。 经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北方出现了魏晋以来 空前的繁荣景象。 政治:民族矛盾得到缓和,巩固了封建统治。 2)符合历史潮流。 加速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 促进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国家再次统一奠定了重 要基础。
3.文化风俗上:移风易俗,实行汉制
1)内容:
材料改一:穿孝汉文服帝自己改迎用娶汉汉族姓高门士改族女用子汉入语宫,并分
别为五个皇弟聘汉族高门士族的女儿为正妃。很多鲜卑
公主提也倡嫁给与汉汉族族高门通,婚鲜卑、汉改族行互汉为姻制亲。
材料二:(孝文帝)于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正式下诏:
“三十以下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若有违者,免所居
.
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交融
.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北魏崛起统一北方,结束了多年分裂混乱, 为孝文帝改革创造了条件。 2、北魏的民族压迫政策激化了社会矛盾,面临 严重的统治危机。 3、冯太后和孝文帝受过良好的汉族教育,具有 杰出的政治才能。 4、各民族相互融合成为趋势。
.
(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 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 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 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左》 《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 冯太后与孝文帝 好为文章。”
方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颁行俸禄制能否达到防止官吏贪腐的目的?
考察和选拔官吏的制度 监察制度 高薪养廉
.
2.政治上(3)迁都洛阳493
第5课__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三字经》中的北魏
• 魏吴蜀,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 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 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
《木兰辞》中的北魏
•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电影《花木兰》成为2010年开年热播 片,剧中陈坤主演的“文泰”即为后 来的孝文帝,他在剧中有这样一句台 词:“柔然未灭,何以为
嘎 仙洞 遗址
鲜卑拓跋部的南迁
汉魏以来,鲜卑 拓拔部逐渐南迁,过 着游牧生活。 公元315年鲜卑拓 拔部建立代国,后为 前秦苻坚所灭。北魏 建立后,鲜卑人受汉族 影响,学习农耕,逐步 定居下来。
嘎仙洞遗址
北魏的建立及统一北方
北魏政权的建立者:鲜卑族拓拔部
公元315年建立: 代国 386年拓拔珪改国号: 淝水之战后,魏 史称:北魏 都城: 平城(山西大同)
方的鲜卑族拓拔部,经过一系列的战争, 统一北方。北魏孝文帝独具慧眼,进行改 革,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民族的融合。
长城-- 两种文明的分隔线?
农耕文明的防卫线?
“秦长城长度超过万里,标志着万里长城的开 始;同时也代表着中华大地上两种不同文化形态 共存的开始。”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教授李鸿宾
民族融合
面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1)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缓和了民 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 (北魏社会的发展,出现魏、晋以来空前的 繁荣景象) (2)促进了鲜卑族的汉化、封建化的进程。 (3)促进了民族融合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 发展。(顺应时代潮流,促进各民族的交流 与融合,促进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为国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 2、北方各民族大迁徙、大融合趋势 3、政治: 4、经济:
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件(21张)(共21张PPT)

结合材料思考,迁都洛阳的原因?
材料四: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 罢风。
城》
——王肃《悲平
材料五:材料四:朕为天子,何必居中原!正欲卿等 子孙渐染美俗,闻见广博。若永居恒北,复值不好文 之主,不免面墙耳。
——《魏书 广陵王传》
迁都洛阳的原因:
地理上:地处偏僻,北魏政府很难有效地 控制中原地区; 经济上:平城气候恶劣,生产的粮食不能 满足京城的需求; 军事上:北方少数民族柔然逐渐强大,威 胁北魏; 政治上:平城故地保守势力十分强大; 文化上:汉族文化先进,鲜卑族文化落后。
•
——司马光
《资治通鉴》
三长制
• 材料二:“魏无乡党之法,唯立宗主督护, 民多隐冒,三五十家始为一户……宜准古
法:五家立邻长,五邻立里长,五里立党
长,取乡人强谨者为之……其民调,一夫
一妇,帛一匹,粟二石……宜及调课之月,
令知赋税之均,既识其事,又得其利,行
之差易。”
• 司马光 《资治通鉴》
——
俸禄制
前期:平城时代,冯太后主持。
后期:洛阳时代,孝文帝主持 。
北魏文成帝皇后文明皇后——冯太后
北魏 孝文帝
平城时代:创建新制,大刀阔斧。
均田制
• 材料一:“岁饥民流,田业多为豪右所占 夺;虽桑井难复,宜更均量,使力业相
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
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桑田
皆为世业,身终不还。”
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
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课标要求: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变迁(220—58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均田制?北魏实行均田制的目的是什么?均田 制的实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国家把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须向政府缴纳租 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国家为了吸引劳动力重新回到土地上,以增加政府的 财政收入,也为了抑制豪强对土地的兼并而推行均田制。
均田制的推行,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得到了土地,促 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 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
北魏前期,地方官吏不论政绩优劣,一律任期六年,而 且没有俸禄。这就使得当时的吏治非常混乱,各级官员贪污 的现象相当严重。官员的贪污不仅影响北魏的财政收入,同 时也加深了北魏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
吏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
孝文帝是在何种背景下进行 改革的?他应该如何进行改革?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均田制与三长制
穿裤褶服的南朝人
北魏书法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谓长江以北,尽是 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胜, 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北人安可不重?
孝文帝为何要迁都洛阳?
经济上:平城气候恶劣,生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需要; 政治上:平城地处偏僻,北魏很难有效的控制中原地区; 军事上:摆脱柔然的威胁;便于南下灭齐,实现统一; 文化上: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迁都洛阳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孝文帝迁都,保证了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 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
经过整顿,北魏吏治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加上赋役负 担减轻,使得农民可以安心从事生产,北方的农业生产得 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均田制与三长制 2、整顿吏治 3、迁都洛阳
孝文帝说: “国家兴自北土, 徙居平城,虽富 有四海,文轨未 一,此间用武之 地,非可文治, 移风易俗,信为 甚难。崤函帝宅 ,河洛(洛阳) 王里,因兹大举 (迁都),光宅 中原。”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 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北朝民歌《敕勒歌》
北魏统一北方后,与汉族的经济与文化 相比,鲜卑的社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
据文献记载,拓跋贵族 “每有骑战,驱夏 人为肉篱”。
民族矛盾激化
北魏初期,在地方上实行宗主督护制。地主 豪强把宗族、佃户组织起来,修筑坞堡,割据一 方。政府由于无力消灭豪强势力,被迫承认其合 法性,地方的赋税、徭役也由他们代管、征收。 他们往往隐瞒户籍,借机逃避赋税。
一、北魏统一北方
1、鲜卑拓跋部的兴起 2、北魏的建立及统一北方
北魏统一北方
淝水之战后, 前秦的统治瓦解。 3 8 6年,拓拔部的 首领拓拔珪乘机复 国,改国号魏,后 来定都平城(今山 西大同),历史上 称之为北魏。
4 3 9年北魏统 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局面。
一、北魏统一北方
1、鲜卑拓跋部的兴起 2、北魏的建立及统一北方 3、统一下的危机
两晋
南北朝 东 北
魏齐
十北
东 汉
吴
魏
西 晋
六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国
西北 魏周
隋
蜀
东 晋宋齐梁陈
一、北魏统一北方
1、鲜卑拓跋部的兴起
嘎仙洞的发现
嘎仙洞位于大兴安岭北段顶颠之东麓,天然 石洞,洞内总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可容纳数千 人,是鲜卑族拓跋部发祥地。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曾派人来此祭祖,现在祝文仍镌刻于石壁之上。
——《资治通鉴》
孝文帝:凡属鲜卑族旧制一概都在废除之列。政权 机构的设置、官吏的名称、礼仪、典章等,一律改行汉 制。
孝文帝为何要实行汉制和移风易俗?
起源于北方游牧民族的裤褶服,本是便于骑马打 仗的紧袖上衣和窄腿裤子;传入中原后,适应汉人的 衣着传统,袖子逐渐变宽,裤腿也变得肥大,像喇叭 一样。裤褶服成为那时南北流行的服装。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均田制与三长制 2、整顿吏治 3、迁都洛阳 4、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
穿汉服 姓汉姓 与汉族通婚 说汉话
鲜卑姓 拓跋 拔拔
丘穆陵 步六孤
贺赖 独孤
汉姓 元
长孙 穆 陆 贺 刘
胡服俑
汉服俑
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 帝曰:“夫名不正, 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 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 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以五家为一邻,设邻长;以五邻为一里,设里长;以 五里为一党,设党长;三长直属于州郡,负责清理户口和 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
思考:北魏在实行均田制之后,为何要实行 “三长制”?“三长制”的实施起到了怎样的作 用?
“三长制”的实行,使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 编户,改变了隐瞒户籍的状况,使北魏的地方政权真正掌 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嘎 仙 洞 遗 址
汉魏以来,鲜卑族拓拔部逐渐南迁,过 着游牧生活。公元315年,鲜卑族拓拔部建 立代国,后为前秦苻坚所灭。
卑
代
鲜
从公元316年 到439年的120 多年中,内迁 的少数民族和 汉族先后在黄 河流域建立了 16个国家,史 称十六国。
其中,鲜卑人建立的政权有:前燕(337-370)、后燕 (384-409)、西秦(385-431)、南凉(397-414)、南燕 (398-410)。
宗主督护制影响中央集权的加强
北魏前期征税,分为“三等九品”。九品是根据资产多 少而规定的赋税高低的品级,三等是按不同等第将税送到不 同地区。可实际征税时,并不按这个征收。一是由于世家大 族隐瞒田地和人口;二是官吏们畏于权势,多与地主勾结, 地主所交纳的不多,而广大劳动人民却负担沉重。
税收制度混乱,人民负担沉重。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均田制与三长制 2、整顿吏治
俸禄制度:规定官吏的俸禄由国家筹集,三个月发放一次。各 级官吏无权到民间征收,也不得接受馈赠,违者严惩。
官吏任期:按照政绩的好坏来决定。对官吏三年一考核,以能 否劝课农桑、克己奉公、推荐贤才、惩治盗贼为主要考核内容。
思考:吏治的重要性是什么?孝文帝的吏治改革产生 了怎样的影响?
西晋灭亡后,少数民族贵族 为了各自的利益,连年混战。各 族人民在长期的杂居相处中,加 快了各民族的交融。崛起于北方 的鲜卑族拓跋部,经过了一系列 的战争,统一了北方。北魏孝文 帝独具慧眼,进行改革,促进了 社会的进步和民族的融合。
第5 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与民族融合
东汉至隋朝的朝代发展线索示意图
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