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炭翁》赏析
《卖炭翁》诗词赏析

《卖炭翁》诗词赏析《卖炭翁》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通过描绘一位烧木炭的老人艰辛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现实的残酷。
以下是对《卖炭翁》的详细赏析,主要从主题思想、艺术手法、语言特色和结构安排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主题思想《卖炭翁》的主题思想是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讽刺。
通过描写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艰辛,反映了当时社会贫富悬殊的不公现象,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对统治阶级的批判。
二、艺术手法1.简练质朴的语言:白居易在《卖炭翁》中采用了简练质朴的语言,使诗歌具有很高的表现力。
他运用平实、自然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烧木炭老人的形象,展现出其艰辛的生活。
2.形象生动的描写:白居易通过对卖炭翁的外貌、动作和心理的描写,塑造了一个鲜明的人物形象。
同时,通过对周围环境的描绘,烘托出卖炭翁的生存状态,使读者感同身受。
3.独特的叙事方式:白居易在《卖炭翁》中采用了独特的叙事方式,以第一人称的角度展开叙述,增强了诗歌的真实感和感染力。
三、语言特色1.平实自然:白居易的诗歌语言平实自然,不追求华丽的辞藻,而是通过简单直白的语言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这种语言风格使得《卖炭翁》更贴近下层人民的生活,更具亲和力。
2.押韵工整:白居易在诗歌中注重韵律和节奏感,通过押韵和工整的句式使诗歌更加朗朗上口。
这种语言特色使得《卖炭翁》更易于传播和记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四、结构安排1.层次分明:《卖炭翁》的结构安排层次分明,从描述烧木炭老人的外貌、生活状态到揭示社会现实,层层递进。
这种结构安排使得诗歌主题更加突出,有助于读者逐步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2.对比手法:白居易在《卖炭翁》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将烧木炭老人的艰辛生活与统治阶级的奢侈生活进行对比,突出了社会的不公和劳动人民的苦难。
这种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综上所述,《卖炭翁》作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以其简练质朴的语言、形象生动的描写、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卖炭翁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卖炭翁》原文、翻译及赏析一、原文:[唐]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干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二、卖炭翁翻译:有个卖炭的老人,在南山上砍柴烧炭。
他满面的灰尘,烟火熏烤他的脸,两鬓苍白十指漆黑。
卖炭得来的钱做什么呢?只想换取身上的衣服和填肚的粮食。
可怜他身上衣衫单薄,心里担忧炭不值钱仍希望天更冷一些。
夜里城外积了一尺雪,拂晓他急忙驾着炭车轧着冰路上路。
走了半天,人也饿了,太阳已升高了,他才赶到集市的南门外泥地上休息。
那飘然而来的两个骑马人是谁?穿黄衣的是宫使,穿白衣的是爪牙。
他们手拿公文嘴里称是皇帝的命令,拉回车头吆喝着牛往北走。
一车炭足有—干多斤,宫使强行拉走,老人舍不得却也没办法。
宫使扔下半匹红绡和一丈绫子朝牛头上—挂,就充当买炭的钱了。
三、卖炭翁原文赏析:(一)内容分析《卖炭翁》这首诗是自居易新乐府诗中最突出的一首。
在这首诗的下面,诗人有一段小注:“苦宫市也。
”这个注脚,有力地揭示了全诗的主旨。
整首诗共两大段,可以分为三层意思。
第一层,为前面的六句,介绍了卖炭翁的生活情况。
他长年生活在南山里靠砍柴烧炭卖炭过日。
辛勤的劳动,使他的脸烤成烟火色,双手黑黑的,人也过早地衰老,已经两鬓斑白了。
这辛勤的劳动,仅仅是为了营生,用炭去换取粮食和衣服。
第二层,是中间的六句。
写卖炭翁一早就赶着炭车进城去卖炭的情况。
七、八两句,先写他内心的矛盾,身上衣服单薄,自然希望天不要太冷,可天不冷,又担心炭卖不出去,于是,只好盼望天冷一点,他已经顾不上挨冻了,想的是早一点把炭卖掉,去换取粮食和衣服。
九至十二句,写他进城卖炭的艰辛。
下了一夜大雪,天寒了,正是难得的卖炭机会,于是天刚拂晓便拉着炭车,在冰天雪地上赶路,这辛劳自然不言自明。
《卖炭翁》赏析

《卖炭翁》赏析1. 说到《卖炭翁》,就好像你能看到一个又黑又瘦的老头儿,挑着一担子炭,步履蹒跚地走在寒风中。
这个老翁就像是个勤劳的蚂蚁,忙忙碌碌地为生活奔波着,任凭自己背上的担子越来越重,但为了生计,他只能咬牙坚持。
2. 老翁挑的那担炭,其实不光是木炭,也是他一天天积累下来的血汗与辛劳。
就像小张每个月加班熬夜换来的那点工资,老翁的炭就是他的全部希望与寄托,可换来的却总是那么少,付出和回报之间,总是显得那么不对等。
3. 诗中的老翁好像也代表着所有在生活中挣扎的小人物,他们都在为了生存而低眉顺目。
就像小王每天在职场里,对领导的话点头哈腰,领导说什么就是什么,因为他也没得选择,只能顺着环境走,就像卖炭翁只能卖炭求生。
4. 卖炭翁在寒风里,担子沉得让他连腰都直不起来。
他的艰难好像小李在高峰期挤公交的样子,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却还是咬着牙一步步往前走。
生活就是这样,明知很苦,还是得继续撑下去。
5. 诗里有句"心忧炭贱愿天寒",这句话多么无奈啊!卖炭翁一心想着天气再冷一点,好让炭能卖个好价钱。
就像小刘在公司里,期盼着领导多加一些任务,因为那样子他就能多拿些加班费。
为了生活,这些小人物们总是不得不希望着一些让自己更辛苦的事情发生。
6. 后来,老翁的炭被那些"红衣官"抢走了。
那些官员穿着鲜亮的衣服,就像是风光无限的人上人,拿着老翁辛辛苦苦烧出来的炭,却连一点应得的报酬都没给。
就像小孙的努力成果,被同事们抢功劳,自己却只能无奈地看着,生活里这种事何其常见。
7. 卖炭翁的无奈和辛酸透过文字直戳人心,就像我们看到一个老人在街边辛苦卖小吃,却被城管驱赶一样,那种无力感是生活里常常让人想叹气的部分。
8. 这首诗看似描写了一个普通老翁的生活,但其实是在描写整个社会的压迫感。
那些高高在上的官员代表了权力,而老翁则是被压在底层的普通百姓。
就像小赵在生活中总是被上层决策牵着鼻子走,努力半天,却总是得不到该有的尊重和回报。
卖炭翁(白居易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卖炭翁唐代: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标签乐府、冬天译文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
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
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
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
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
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
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
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
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
注释宫市:指唐代皇宫里需要物品,就向市场上去拿,随便给点钱,实际上是公开掠夺。
唐德宗时用太监专管其事。
伐:砍伐。
薪:柴。
南山:城南之山。
烟火色:烟熏色的脸。
此处突出卖炭翁的辛劳。
苍苍:灰白色,形容鬓发花白。
得:得到。
何所营:做什么用。
营,经营,这里指需求。
可怜:使人怜悯。
愿:希望。
晓:天亮。
辗:同“碾”,压。
辙:车轮滚过地面辗出的痕迹。
困:困倦,疲乏。
市:长安有贸易专区,称市,市周围有墙有门。
翩翩:轻快洒脱的情状。
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
骑:骑马的人。
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指皇宫内的太监。
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
把:拿。
称:说。
敕: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回:调转。
叱:喝斥。
牵向北:指牵向宫中。
千余斤:不是实指,形容很多。
驱:赶着走。
将:语助词。
卖炭翁全诗赏析

卖炭翁全诗赏析《卖炭翁》【唐】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用新乐府形式写的叙事诗。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贞元二十六年正月,白居易中进士,经过长期的仕途追求,他最终在32岁的时候,受任于秘书省教书郎。
多年的仕途经历,让白居易逐渐形成了兼济天下的政治观和民生观。
在创作诗歌的过程中,他会将自己的政治主张充分融入其中,将生活中的一些现状充分表露出来,还包括一些民生疾苦和朝政状况。
从白居易的仕途经历来看,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与当时朝廷的各项政策存在矛盾,于是他一生颠沛流离,但是为了能够在官场上立足,他做过翰林学士、江州司马、杭州刺史、刑部尚书等。
但是不得不说,不管白居易处于任何阶段,他始终都对底层的民众抱有怜悯与同情之情。
为了揭示社会阶级矛盾,他创作了许多表达民众疾苦的诗作。
《卖炭翁》就是其中的一首诗。
诗开头四句,描写了卖炭翁干活的辛苦和炭的来之不易,“伐薪烧炭”这简单的四个字,就展现了卖炭翁工作的性质,那日复一日、单调的工作,加上复杂的工序,让我们感受到卖炭翁整个劳动过程的艰辛。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通过描写卖炭翁的外貌,那就是灰头土脸,脸上在经过烟熏火燎后,原本黑色的两鬓早就变成了灰白,哪怕是十个手指也因为受到炭的“熏陶”变得黑乎乎的。
在渺无人烟的地方,夜以继日的、风雨无阻地“伐薪”,抓紧时间地“烧炭”,终于是在辛苦汗水的浇灌下,有了“千余斤”的炭。
这里烧的每一块炭,那都是老翁辛苦劳作的见证,每一块炭都是老翁付出的心血炼成的,每一块炭的温度,都足以让他在寒冬中前进,也让他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卖炭翁诗词鉴赏

卖炭翁诗词鉴赏
《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五言古诗,该诗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位艰辛困苦的卖炭老翁的生活,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贫富悬殊、底层人民生活艰辛的社会现实,体现了诗人强烈的民本思想和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
诗歌开头即刻画出卖炭翁的形象:“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通过“伐薪烧炭”这一简练而富有象征性的动作,表现了老翁在严寒中辛勤劳作,以此为生的艰难处境。
接着,“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这两句通过对老翁面部和手部特征的描绘,展现出他饱受烟熏火燎、风霜劳碌的生活状态,形象鲜活,感人至深。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此句揭示了老翁辛苦烧炭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换取最基本的生存所需,反映出底层劳动人民生活的极度贫困和无奈。
然而,“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这两句陡然转折,揭示了社会不公:身着官服的宦官强行低价收购老翁的炭,使得他的辛勤努力化为乌有。
这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悲剧性描写,更是对封建社会阶级压迫和腐败现象的有力控诉。
全诗语言平实朴素,情感真挚深沉,通过对卖炭翁遭遇的细致刻画,展现了诗人对社会底层人民疾苦的深深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强烈批判,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人文关怀意义。
白居易诗词《卖炭翁》的诗意赏析

白居易诗词《卖炭翁》的诗意赏析本文是关于白居易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卖炭翁》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官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作者: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
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确实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
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瑟瑟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中年在官场中受了挫折,“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开”,但仍写了许多好诗,为百姓做过许多好事,杭州西湖至今留着纪念他的白堤。
晚年寄情山水,也写过一些小词。
赠刘禹锡诗云:“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词《杨柳枝》”,可见他曾自度一些新词。
其中《花非花》一首,颇具朦胧之美,后世词人如欧阳修、张先、杨慎,都极为赞赏。
注释:《辞海》注:唐德宗时派宦官在长安购买民间货物,亦称“宫市”。
宦官采买,付价甚少,或竟不付价,甚为扰民。
白居易《买炭翁》一诗,即为讽刺此事而作。
苍苍:形容鬓发花白。
辗:同“碾”翩翩两骑:两个扬扬得意、轻快而来的骑马人。
黄衣使者:穿黄衣服的太监。
白衫儿:借指穿白衫的差役,又称“白望”。
敕:指圣旨。
半匹:二丈。
唐制四丈为一匹。
赏析:这是一首千载以下万口传诵的名诗。
本诗通过卖炭翁不幸遭遇的描写,生动形象,入木三分地揭露了“宫市”的本质,对朝庭官史肆意掠夺劳动人民果实的罪行予以有力的鞭笞。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白居易《卖炭翁》赏析:社会现实与人文关怀的典范

白居易《卖炭翁》赏析:社会现实与人文关怀的典范《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组诗《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诗。
此诗以个别事例来表现普遍状况,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有很强的社会典型意义。
全诗描写具体生动,历历如绘,结尾戛然而止,含蓄有力,在事物细节的选择上和人物心理的刻画上有独到之处。
以下是对该诗的详细赏析:一、作品原文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
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斑白十指漆黑。
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换取身上的衣服和填肚的食物。
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不值钱希望天更冷些。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拂晓他急忙驾着炭车轧着冰路往集市上赶去。
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就在集市南门外泥地中歇息。
那得意忘形的两个骑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
他们手里拿着文书嘴里称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
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百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
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买炭的钱了。
2、注释卖炭翁:此篇是组诗《新乐府》中的第32首,题注云:“苦宫市也。
”宫市,指唐代皇宫里需要物品,就向市场上去拿,随便给点钱,实际上是公开掠夺。
唐德宗时用太监专管其事。
伐:砍伐。
薪:柴。
南山:城南之山。
烟火色:烟熏色的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居易】卖炭翁赏析
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题解】
这首诗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作于元和四年(809)。
题下自注“苦宫市也”,说明了诗的主旨:一是指百姓苦于宫市的巧取豪夺;二是指宦官的恶行,败坏了宫市之名,毁了皇家的声誉。
既为民生叫屈,又为皇上担忧。
“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
自唐德宗贞元(785—805)末年起,宫中日用所需,不再经官府承办,由太监直接向民间“采购”,谓之“宫市”,又称“白望”(言使人于市中左右望,白取其物)。
太监常率爪牙在长安东市、西市和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百姓深受其害。
韩愈《顺宗实录》一语道破:“名为宫市,其实夺之。
”
句解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一个卖炭的老翁,在终南山里一年到头地砍柴,烧炭。
开篇直接交代人物,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一笔概括。
“南山”,即终南山,秦岭山脉的主峰之一,在今陕西西安南五十里处。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他满脸灰尘,完全是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花白,十个指头就如乌炭一样黑。
诗人用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人物外貌,抓住三个部位(脸、鬓、手)、三种颜色(脸是焦黄色,鬓发是灰白,十指是乌黑),形象地描绘出卖炭翁的生存状态:一是劳动的艰辛,一是年岁已老。
后一句中,“苍苍”与“黑”形成鲜明对照。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卖了炭得到一点钱,拿来做什么用呢?只不过是为了身上的衣裳和口中的饭食。
卖炭翁年老体衰,却仍不得不在深山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究竟是为什么?这两句作了回答。
其贫困悲惨的境遇已经说明了生活的不幸,然而不幸还不止这些。
这又为下文作了铺垫。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可怜他身上的衣服破旧又单薄,但他却担心炭价太低,只盼望天气更加寒冷。
“衣正单”,本该希望天暖,然而却“愿天寒”,只因为他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卖炭得钱”上。
这两句写出了主人公艰难的处境和复杂矛盾的内心活动。
“可怜”二字,倾注着诗人深深的同情,不平之感,自在不言之中。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昨天夜里,长安城外下了一尺多深的雪。
一大清早,他就装好木炭,套上牛车,辗着冰雪,赶往京师集市。
作者没有交代老翁路上的情况,但可以想象,行进在冰天雪地中该是何等艰难。
人虽然冻馁疲累,好歹总还满怀希望,因为毕竟天遂人愿,那些炭应该能卖个好价钱。
这里文字虽简略,但比一一铺叙更富有感染力。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牛已十分疲倦,人也很饿了,日头已出来很高。
这时他才到达市场南门外,在泥泞中歇下脚来。
“牛困人饥”是互文:牛困,人何尝不困?人饥,牛自然也饥。
作者不写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只用七个字,就把路远、车重、雪厚、人苦全部托出。
至此,作者笔墨暂时收住,木炭能不能卖出,是老翁悬心的事,也是读者迫切想知道的结果。
“市”,指长安的买卖集市,即东、西市。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有两人骑马扬鞭,翩翩而来,那是谁呀?是皇宫里派出来的采办,穿黄绸衣裳的是头儿,着白绸衫的是随从。
行文至此,作者笔锋一转,将画面切换,由远及近,勾勒出另一组人物形象。
“翩翩”,轻快的样子,笔调有些黑色幽默。
“黄衣”、“白衫儿”,都是太监的服装。
唐代宦官品级较低的穿黄衣,无品级的着白衫。
所谓“使者”,这里指皇宫中派出来的采办。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他们走到卖炭翁前,手持文书凭证,装模做样,自称是奉旨办货。
说着,就让车子掉转方向,吆喝着牛,往北边皇宫方向赶去。
“把”、“称”、“叱”、“牵”,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出色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
“文书”,是行政
机构间互相往来的平行公文。
按理,小太监手里是不会有这种公文的,更不用说是“敕”,也就是皇帝的文书了。
这里有讽刺之意,将宫使狐假虎威、巧取豪夺的情形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出来。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那一车木炭,足足有一千多斤重啊,就这样眼睁睁地被宫使拉走。
老翁虽然捶胸顿足,万般不舍,却也无可奈何。
烧成这一车千余斤的木炭,不知要砍多少木柴,翻越多少山头,忍受多少个日夜的烟熏火燎。
老翁全要靠它卖钱度日活命,却这样被宫使拦抢而去。
受压榨欺凌者难言的悲愤、辛酸,尽在点睛之笔的“惜不得”三字中。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结果他们只给了半匹红纱和一丈白绫,把它搭在牛角上边,说是用来充抵炭钱。
“充”,抵偿。
“炭直”,炭价。
古代一匹有四丈或五丈长。
系上牛头的纱和绫,合在一起最多不过三丈余。
这样的价值反差,对满怀希望、赖以活命的卖炭翁来说,是最大的嘲弄、最残酷的伤害。
宫使强夺去的不仅仅是千余斤木炭,更是他生活的希望和权利。
和《新乐府》的其他诗作不同,《卖炭翁》的结句没有“卒章显其志”,没有直接发表议论,而是在矛盾冲突的高潮中戛然而止。
卖炭翁以后的日子怎么过,社会上又有多少和他有着类似遭遇的人?这样的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了一大堆问题,让人们去思考。
评解
这是一首讽谕诗。
作者以个别表现一般,目的是要揭露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同时也表现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这也是一首叙事诗,作者仅用二十句一百三十五字,便完整地记述了一位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未成、被宫使掠夺的全部经过,层次清楚,脉络分明。
在内容上,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由开头至“心忧”句,交代卖炭翁生活的艰辛和愿望。
第二段,自“夜来”句至“市南”句,描述他进城卖炭。
第三段,自“翩翩”句至结尾,写炭被掠夺。
全诗有叙述,有描写,有细节,有对比。
笔法简洁,语言精练,在概括、剪裁和渲染等方面,处处显出诗人的匠心。
尤其是结尾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正如《唐宋诗醇》卷二十所说:“直书其事,而其意自见,更不用着一断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