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人悼祭文学中的生命意识

合集下载

魏晋伤怀悼祭文学中的生命主题

魏晋伤怀悼祭文学中的生命主题
聊 城大 学学 报 ( 会科 学版 ) 社
21 0 0年第 2期
魏 晋伤怀悼 祭文 学中的生命主题
杜 海 燕
( 城大学文学院 , 东聊城 聊 山 225) 5 0 9
[ 摘
要 ] 政 治 黑 暗 , 会 动 荡 的魏 晋 , 们 的 生 命 十 分 脆 弱 , 溢 在 魏 晋 诗 文 中的 是 强 烈 的 生 命 意 识 。 在 文 学 解 在 社 人 充
魏 晋 时 期 的 社会 文 化 背 景 出 发 , 究 文 学 解 放 思 潮 下 文 人 对 探
于 野 , 里 无 鸡 鸣 。生 民百 遗 一 , 之 断 人 肠 。 述 战 乱 的 千 念 ”描 祸 害 , 感 生 命 的死 亡 。王 粲 《 哀 诗 》 出 门 无 所 见 , 痛 七 日“ 白骨
脆 弱 的 生 命 , 斥 在 文人 的作 品 中 的 是 太 多 的 叹 息 和 对 生 命 充
的 哀 婉 。曹 操 《 里 行 》铠 甲生 虮 虱 , 姓 以 死 亡 。 白 骨 露 蒿 “ 万
中 , 现 了对 生 命 短 暂 的 哀 婉 , 人 生 易 逝 的 紧 张 。本 文 从 直 对
蔽平原 。 ”谢 灵运 评 价 王 粲 为 :家 本 秦 川 , 公 子 孙 , 乱 流 “ 贵 遭 寓, 自伤 多 情 。 可 见 王 粲 诗 歌 中 的 感 伤 情 绪 是 多 么 深 沉 浓 ”
烈。
生 命 的 思 考 和追 求 , 两 个 部 分 主 要 论 述 魏 晋 时 期 生 命 感 伤 前 意 识产 生 的背 景 以及 主要 代 表 文人 的 生 命 主题 创 作 , 三 部 第 分 分析 不 同 时期 文人 寻找 生 命 出处 的 不 同方 式 , 较 深 层 次 从

古代文人生死观

古代文人生死观

古代文人生死观
古代文人生死观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思想内涵,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生死观念:古代文人认为生死是自然规律的一部分,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应该以平和的态度来面对。

他们强调生命的短暂和不可重来性,认为活着应该充分利用时间,追求自己的理想和兴趣,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心灵观念:古代文人注重心灵的纯净和安宁,认为人应该修心养性,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宁静,以达到超越生死的境界。

他们认为心灵的平静和澄明是人生的真正价值,是超越生死的重要前提。

生命意义:古代文人认为生命有着深刻的意义和价值,不应该被局限于个人的生存和享乐,而是应该为社会和人类作出贡献,创造出对世界有意义的作品和事业。

他们追求永恒的价值和影响,希望能够超越个人的生命局限,留下千古的名声和贡献。

总之,古代文人生死观强调超越个人生命的局限,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宁静,以及为社会和人类作出贡献的意义和价值。

这些思想和观念在中国文化中扎根深厚,对后世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挽歌诗的坟墓意象和悲美的生命意识

魏晋挽歌诗的坟墓意象和悲美的生命意识

魏晋挽歌诗的坟墓意象和悲美的生命意识王晓静(广东广播电视大学文法系,广东广州510091)收稿日期:2009-11-17作者简介:王晓静(1982-),女,上海人,广东广播电视大学文法系助教,文艺学硕士,主要从事文艺美学研究。

摘要:“出生入死”是人类的必经之路,对于死亡的恐惧源于对短暂个体生命的认识。

歌是人类最初表达情感的声音,魏晋士人用挽歌诗宣泄对生死的痛苦之思,其坟墓意象是诗人直面死亡、认同死亡的表象,通过这样的表象,传达出他们悲美的生命意识,其中陶渊明的挽歌诗为人类畏死情结找到了解脱的最佳方式。

关键词:魏晋;挽歌诗;坟墓意象;生命意识;陶渊明中图分类号:I207.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348(2010)02-0015-04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Journal of Shaog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2010年2月第31卷第2期Feb.2010Vol.31No.2一每个时代的文学都有其自身独具魅力的艺术特质与美学风貌,这是时代的必然产物,从某种意义上说,“魏晋文学从整体上看,是一种生命文学,生命文学就是直接表现出一种生命境界的文学”[1]。

中国社会自汉末开始,由于社会动乱、战祸连绵、民不聊生,整个时代都弥漫着悲剧与苦难,“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史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难的时代”,“是中国人生活史里点缀着最多的悲剧,富于命运的罗曼司的一个时期”[2]。

遍地的战火与残酷的政治斗争造成了人命危浅、朝不保夕的局面。

在这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岁月里,许多著名的文人、贵族也常常死于非命,更不用说普通百姓如草芥般的命运了。

动荡多事之秋,人生的悲剧太多,死亡也太普遍了。

张载《七哀诗》云:“北邙何累累,高陵有四五。

借问谁家冢,皆云汉世主。

”挽歌成为士人哭悼死者的方式,并且由于生命的脆弱,使士人对生命的珍爱显示出一种更普遍的情怀,这种感情表达甚至已经超出了常理。

对自祭文中陶渊明生死观的理解

对自祭文中陶渊明生死观的理解

对自祭文中陶渊明生死观的理解1.引言1.1 概述生死是人类永恒不变的命题,而陶渊明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位伟大诗人和文学家,在他的自祭文中对生死问题有着独特的看法与思考。

本文旨在对自祭文中陶渊明的生死观进行深入的解析与理解。

陶渊明以其独特的艺术才华和深邃的思想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的诗歌作品将自然景物与人性的关系融为一体,体现出对生命与人生的深刻思考。

其中,他的自祭文更是展现了他对生死问题的独到见解。

自祭文是陶渊明于晚年创作的一篇寓言散文,借着寄托自己的思想与情感来表达对生死的认识与思考。

在这篇文中,陶渊明以一个虚构的角色自述自己的一生,以及对生命和死亡的感悟。

通过阅读自祭文,我们可以看出陶渊明对生命的态度是既接受又超越的。

他深刻认识到了生命的无常性,意识到人生的短暂与脆弱。

他用诗意的笔调表达了对世事无常的洞察力,并在其中传达出对死亡的接受与超越。

陶渊明在自祭文中也展现了自省与反思的品质。

他审视自己的人生轨迹,反思自己的行为和选择,从中汲取教训并不断成长。

他通过深入的思考,逐渐认识到生命的珍贵与短暂,并以此深深珍视和感恩生命的赐予。

因此,本文将对陶渊明自祭文中的生死观进行详细的剖析。

从他对生命的无常性的认识、对死亡的接受与超越、自省与反思以及对生命的珍惜与感恩等方面展开探讨。

通过对陶渊明生死观的深入理解,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对自己的人生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篇文章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分析和论述:第一部分:引言在引言部分,我们将简要概述本文要讨论的主题——陶渊明自祭文中的生死观。

我们将介绍陶渊明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其生平及其文学创作对后世的影响。

同时,我们会介绍自祭文是陶渊明的一篇重要代表作之一,探讨它在陶渊明的作品中的地位和意义。

第二部分:正文在正文的第一章节,我们将详细探讨陶渊明的生死观。

我们将从两个方面来分析:生命的无常性和对死亡的接受与超越。

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死观

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死观

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死观中国古代文人,尤其是诗人,常常将生死作为创作主题,表达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和态度。

他们对生死的看法,不仅反映了个人的思想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

本文将从生死的本质、生死观的历史演变、生死在文学中的表现等方面,探讨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死观。

一、生死的本质生死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也是人类最基本的存在问题。

生是指从母体中出生到死亡之前的一段时间,死则是指生命的终结。

生死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过程。

生与死的关系,就像白天与黑夜、春天与秋天一样,是自然界的规律。

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死的认识,与中华文化的哲学思想密不可分。

道家认为,天地万物都是无始无终的,生死是一个循环的过程。

儒家则注重人的修养和道德,认为人的生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和责任。

佛家则强调生死的轮回和解脱,认为生死是一种痛苦的存在,只有通过修行才能摆脱轮回。

二、生死观的历史演变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死观,经历了从自然观到宗教观再到人文观的演变过程。

在古代,人们对生死的认识主要是自然观。

他们认为,生命的存在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生死是无法改变的自然规律。

在这种观念下,生死被看作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人们对其有着淡泊的态度。

随着宗教的兴起,人们的生死观逐渐转向宗教观。

佛教的到来,为中国人带来了轮回转世的观念。

在佛教的影响下,人们开始关注生死的意义和价值,追求超越生死的境界。

在这种观念下,生死被看作是一个有着深刻意义的过程,人们对其有着虔诚的态度。

到了人文主义的时代,人们的生死观逐渐转向人文观。

人们开始注重人的自由和尊严,认为生命是有价值的,应该得到尊重和珍视。

在这种观念下,生死被看作是一个有着尊严和意义的过程,人们对其有着理性和深刻的思考。

三、生死在文学中的表现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死的认识和态度,通常通过诗歌、散文等文学形式呈现出来。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例子。

唐代诗人李白的《将进酒》中有一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这句诗反映了李白对生命的热爱和享受,他认为人生短暂,应该尽情享受人生的乐趣。

《诗词中的死亡与生命意识》

《诗词中的死亡与生命意识》

诗词中的死亡与生命意识引言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承载着丰富而深沉的情感与思想。

在许多古代诗人的作品中,我们常常能够发现对死亡与生命意识的探索。

这些作品不仅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死亡带来的悲伤和哀思,同时也反映出了对生命存在与价值的深刻思考。

本文将以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大量作品为例,探讨诗词中所表达的死亡观念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死亡观念在古代诗词中的表达在古代诗人笔下,死亡常常被描绘成一种无法逃避、无法抵挡的力量。

例如杜牧《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二》中写道:“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条见画图/楼阁玲珑玓”。

这里用“秋夜将晓”形容时光匆匆流逝,而“大漠孤烟直”和“长河落日圆”则是对死亡不可避免的描绘。

在其他诗作中,死亡还常被比喻成黄泉、幽冥等象征性的词语,彰显了人们对死亡的敬畏和无法抗拒的态度。

生命意义的思考与反思另一方面,古代诗词也经常反思生命的存在和价值。

一些作品通过体现生命的芸芸众生和自然界的美好来表达这种思考。

例如李白《静夜思》中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里通过将自身置于浩渺宇宙之中,表达了对生命多么微小而珍贵的感慨。

同时在其他作品中,也有关于如何活出有意义人生的探讨,例如苏轼《定风波》中写道:“豪情还未已/三杯复三杯”,表达了对于逆境中坚持追求自由与独立精神的主张。

诗词所传递的人生智慧除了表达死亡观念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古代诗词还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

在面对死亡和生命的短暂性时,诗人们常常呼吁我们要珍惜当下,活在当下。

例如王之涣《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里通过描述大自然的壮美景象来提醒人们抓住眼前的美好并不负此生。

同时,在面对死亡时,诗人们也坚守自己的信念与精神追求,用诗意赋予自己超越死亡的永恒存在。

结论古代诗词中对于死亡与生命意识的表达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深邃而复杂的观念体系。

这些作品不仅教会人们正确看待死亡与生命、珍惜当下,而且启示我们要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人生,并为追求真理和价值而坚持不懈努力。

刘禹锡悼祭文的思想内涵

刘禹锡悼祭文的思想内涵

刘禹锡悼祭文的思想内涵中国古代祭祀时往往有祝祷之辞,即祝文,用以祷告神灵祈福消灾。

后来丧葬亲友也用言辞文字致哀悼之意,于是出现了以悼念亲友为主要内容的祭文。

一、为友人逝世而痛悼祭文作为一种用言辞文字致哀悼之意的应用文体,最常表现的情就是对故人逝世的痛心和惋惜。

刘禹锡的悼祭文也不例外,友人的离世带给梦得的是“魂魄震越”和“凄寒彻骨”的刻骨伤心。

“永贞革新”将刘禹锡和柳宗元二人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但是改革仅持续了八个月,刘柳等人相继被贬。

元和十四年,刘禹锡的母亲病亡,柳宗元三次派人往连州致祭,寄以书信安慰,可到了约定的时间,刘禹锡却收到了信使递来的讣告!梦得才失老母,今又失一挚友,其震惊与悲痛可想而知!元和十五年,他为老友写下了第一篇祭文《祭柳员外文》,字字如泣血泪,声声痛彻心扉!在这篇祭文里,他对亡友的思念与伤痛之情更加强烈,“良久问故,百哀攻中。

涕洟迸落,魂魄震越。

”梦得与子厚在政治上遭受沉重的打击,远谪边荒的形只影单的生活使他们对友情看得格外重视,子厚书中托以抚孤之事,将自己的遗孤托付给梦得,可见二人确如亲人一般。

梦得也不负他望,“凡此数事,职在吾徒。

”忍住深悲剧痛来处理老友的丧事。

祭文最后一段写道:“呜呼子厚!卿真死矣!终我此生,无相见矣。

”一时间,政治失意之悲,老母逝世之痛,知己离去之苦齐涌心头,梦得大呼“皇天后土,胡宁忍此!知悲无益,奈恨无已。

”这种“悲从中来,不可断绝”之感,使一个豪情壮志的'人无可奈何,这种伤痛是控制不住的。

在《祭虢州杨庶子文》中,梦得有“平生亲友,零落太早……寝门一恸,我哀如焚。

”此文情真意切,丧友之痛溢于言表,哀怨悲戚,泪水一片。

梦得“二十三年弃置身”的政治经历和豪放率真的性格使得他在为友人而悲痛时的表达更强烈,更真挚动人。

二、为现实黑暗而愤当时的唐王朝在安史之乱后,已是黑暗腐朽,风雨飘摇,有识之士满怀忧虑,但大部分人敢怒而不敢言,而在梦得的诗文里多次表达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尖锐的批评。

从陶渊明的祭文看其生死观的变化

从陶渊明的祭文看其生死观的变化

2〇17年第2期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总第185期)No,2,2017 Journal of Jiujiang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Sum N O 184)从陶渊明的祭文看其生死观的变化赵艳艳(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福州350007)摘要:陶渊明现存的祭文有三篇,分别是《祭程氏妹文》《祭从弟敬远文》和《自祭文》,这 三篇祭文创作于不同的人生阶段,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陶渊明不同时期的生死观和人生境界。

就总的趋向而言,陶渊明对于死亡的态度是由悲观逐渐走向达观。

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涉及老庄思想,涉及魏晋玄学,涉及传统的儒家思想,而且更关乎陶渊明自身对生命的体悟。

关键词:陶渊明,祭文,《自祭文》,生死观中图分类号:1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 -4580(2017)02 -0010 -(05)魏晋时期,人们的个体生命意识开始走向觉 醒,表现在文学创作上,便是大量的诔、碑、哀、墓志、祭文等文体文章的出现。

[1]陶渊明作为魏晋 风流的代表,也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

[2]在他撰 写的三篇祭文中,《祭程氏妹文》和《祭从弟敬 远文》充满了对人生无常、生命短暂的惘然与哀 叹,凸显了陶渊明对死生殊途的困惑和善恶有报 的质疑。

面对生命的沉重与自我的无力感,陶渊 明一直试图建立自己的人生哲学,以获得精神上 的超脱,从而达到内心的平衡与和谐。

而陶渊明 的《自祭文》属于自我祭悼之作,“惟死前自作 祭文,设想自己已死而祭吊者,实始自渊明也。

”[3]可以说,《自祭文》不仅是陶渊明对自己 一生的总结,也是他在生死观上不断实现自我超 越的集中表达。

对于死亡的悲观乃人之常情,不 过,悲观之余,有人从悲观走向悲观乃至于绝望,也有人从悲观走向达观,[4]乃至于超脱。

陶渊明在 临殁之前是否真正觑破生死已不得而知,但他生 死观的走向固然趋向于后者,并且保持旷达的人 生态度也确实是陶渊明终其一生的追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人悼祭文学中的生命意识【摘要】伤怀悼祭,从古至今都是每个个体情感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生命主体在面对无可回避的终极面前的痛苦焦虑。

在千古文人哀婉动人的文字中,不仅传达了他们穿越千年历史也未曾凋零的感人深情,更是抒发了他们对人生、对生命、对死亡的深层体验。

本文将以宏观的视角,探求其中所蕴含的普遍性特征,以求对悼祭文学中的生命意识能有一个相对深入的认识。

【关键词】古代文人;悼祭文学;生命意识生命意识,顾名思义,指的是人类对于自身生命主体的生存状态、存在价值和最终归宿的自觉的体认、反思。

在对生命意识的深入思索中,对于死亡现象的观望与反思又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在对待死亡的态度上,儒道两家无疑都对死亡采取逃避的心态:儒家主要将目光集中于现实人生的功利追求之上,并不直言死生之事,试图在对生的价值的追求中缓解对死的恐惧;而庄子讲求的“生死齐一”的齐物论思想,似乎达到了一种超脱的精神境界,但道家也讲“全生”,并批判了那些“危身弃生以殉物”[1]p800的行为,主张“乘道德而浮游”[1]p534。

受此影响,虽然在各种文学题材中都曾抒发对于生命、人生的或显旷达或觉消极的感叹,却很少能因此与死亡走的太过亲密,所作的思索也大多限于对生命的普遍而宏观性的把之握上。

可以说,在中国历代文学作品中没有任何一个主题可以像悼祭主题这样距离死亡如此之近,体悟如此之深切。

古代文人对于生命意识的阐释与体认体认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极具个性色彩,是对于自身生命的独特的审美关照,但人类生命原本就有共通性,所以关于生命的体验最终也具有共通之处。

一、生年有终的人生感伤生而有涯,是人类无法改变的现实,其中包含了两个层面:一是生命的有限性;一是死亡的必然性。

生命的有限性在文学中主要体现在对生命短暂、生年有限的感发上,伤悼生命的离去,体味生命短促的悲凉是主要的情绪。

生命的有限性,接续的便是死亡的必然性。

正因着生命有终,才必然有死;也正因为生命终结的不可避免,才会令人分外悲伤于人生的有限,二者相依而生,不可断裂。

生命短暂的感叹背后呈现的生命现象本质实则是人的个体时间意识的流露。

在宇宙洪荒、自然循环、四季更迭的大时间背景下,人的个体时间有限而微小得简直不值一提。

生命虽然渺小如此,却仍旧是个体生命主体拥有的全部。

也正是意识到个体时间的短促,才会有看到他人时间耗尽时的绵绵伤感,悲从中来。

文人们知道,终有一日,自己也会面临同样的结局。

对于人生苦短这个再平常不过的道理的感叹与领悟,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却数量可观:“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2]p32“人生百年内,疾速如过隙”[3]p155等等,这样的诗文触目可见。

与其他以伤感为基调的忧生作品不同,悼祭文学的生命感伤是基奠于死亡的沉重土壤之上的,并非单纯的伤逝忧时,对生命有限的普遍感伤。

人生本就短暂,时光总是易逝,而经此一别,再无相逢,不禁令人哀断愁肠,更不用说掺杂了文人们清楚预见自身结局后的沉痛之感了。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多病几多时……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5]p74这是元稹悼念亡妻韦氏的诗句。

首句以爱妻亡故后自己的孤独处境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双重悲哀,既悲妻亡之故去,又悲自身之处境。

诗人由妻子的死亡引发出了对人生短暂、自身命运的思考:人生旅途长不过百年,想来自己活在这世上的时间想来也所剩不多了,终究逃不过死亡的命运。

而后人生的无常又让其对死后能否与爱妻合葬不敢有所奢望,更不用说来生再聚的愿望了,令人感伤无限。

二、面对死亡的恐慌焦虑任何的个体生命,都始终存在着一种企图将自己的生命长久的延续下去的渴望和冲动,但生而必死的残酷现实却又将其无情的粉碎。

死亡的不可避免性,使得个体生命必然要对自己的终极表现出深深的忧患。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不舍昼夜。

’”[6]p91 这是孔子的焦虑,又何尚不是人类共有的焦虑!望着滔滔奔流,不禁令人联想到生命也如同这水流一样,匆匆而去一刻未曾停歇,每逢思此不免心忧。

悼祭文学正是从作品的字里行间将文人面死而生的恐慌焦虑展现出来。

在心理学意义上,焦虑是一种源自内心的不安或恐慌,是对即将面临的具有危险性,抑或不利处境的事物的本能的反应,多表现为不愉快、紧张甚至痛苦。

光是想想人生终黄土的客观事实,便已足够令人心生忧虑了,更不用说真正面临亲朋的死亡时所带来的不安了。

悼祭文学对于这种死亡焦虑的展现,正是通过其对于生命的悲剧性认识而表现出来的。

“变生仓促,哀哉上天,死生常理,我故晓然。

”[7]p159(王十朋《祭令人文》)从诗句中我们从中不难看出诗人内心潜藏的对于生死无常的不安情绪。

妻子的死亡对于诗人而言是件太过仓促的事件,诗人对于生死的自然法则固然是再明白不过的,却还是不免深感哀伤。

这哀伤不仅有对亡妻之死的难以接受,还有对生命短暂、无常的不能平静。

“我生纵有涯,焉能学蒙庄。

”[7]p425(毕沅《四十生朝自述》)一句中更是清楚地表明了其虽知生死皆有时,却无法做到像庄子那样以旷达的心态面对内心的死亡焦虑。

人的必死性和情感上的难以接受所形成的反差,更添一份生命的悲伤与无奈。

值得说明的是,对中国思想文化影响至深的儒道两家,对死亡采取的都是相对回避的态度,并没有正视面死而生的焦虑恐慌,因此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消解。

虽然儒家企图以追求“三不朽”来缓解死亡带来的压迫感,但有时过于执着于现实的生活,沉溺其中不对死亡有所思考,反倒会在面临生命的终极之时产生更多的恐慌。

但伤悼文学却使人通过对生命易逝、人生短促的哀伤之情的抒发中得以缓解。

文人们虽然对死亡深怀焦虑,虽然充满了对生命悲剧性的认识,但也不会消极的否定人生,更不会将希望寄托于彼岸世界。

三、痛并热爱死亡是生命这条单行道的终点,它的高墙坚固无形,横亘于未来的途中,没有人清楚,也无从选择何时就会与之相撞。

当生的热切欲望遭遇无法穿越的冰冷的死亡之墙的阻挡之时,便会油然而生一种生命的疼痛感。

因着撞击的疼痛而来的还有一种对命运的无奈。

这痛不仅仅是因为死亡在生理上的不可超越性,(下转第122页)(上接第120页)更缘由伴随生命而来的艰难困阻,以及一切对个体生命的否定因素——生命的不自由。

死与生都是不自由的。

生而为人,注定无法摆脱的东西、后天加予生命的重负实在太多,亲人、朋友的死亡便是所有负荷中分量不小的一笔。

这痛包括了“一往何时还,千载不复生。

”[8]p14(潘岳《思子诗》)对死者生命不可挽回的叹息,“从来有修短,岂敢问苍天。

”[5]p102(梅尧臣《悼亡》其三)对死亡本身无从避免的伤感,“本期百岁恩,岂料一夕去。

”[9]p74(梅尧臣《怀悲》)对生命短暂、无常的感慨,“吝妙赏之不留,悼知音之已逝。

”[10]p263(江淹《伤友人赋》)对憾恨不可弥补的惋惜等等。

与此同时,更应看到,文人们并非一味的沉溺于悲痛之中,这些对死亡的哀愁,恰恰反映出的是对生命的深深眷恋。

没有对生命的无限热爱,便不会生出如此沉重的忧伤疼痛。

哀愁越是深沉,眷恋越是热切;越是因哀愁而疼痛,越是因眷恋而热爱。

“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

[11]p89他们是在生命的疼痛中挚爱着生活的美好。

四、悼祭文学生命意识的现实意义死亡的存在,一方面是生的否定,但另一方面却恰恰成为了生的彰显。

没有了死,也便无所谓生。

只有在死亡面前,才能使人领悟生存的意义。

但生命只有一次,我们能做的只有在距离死亡最近的地方对其加以间接的体验。

文人悼祭作品正是通过对亲近之人的死亡所带来的情感体验来反观生命和人生的。

他们对生命存在、人生价值、生命情感的领悟对于现实中的人们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意义所在。

首先,是对于死亡的审美超越。

虽然在客观理性上死亡有着绝对的不可超越性,但在主观的思想情感上,即便是死亡也阻挡不住生命的光芒。

斯人虽已逝,却依旧以记忆的形式继续存活于生者的心中,而诗人们又以文字的形式将其曾存在过的痕迹和对其倾注的情感封存在了虽经千年百年而犹未衰的诗句文章中,使亡者生命的痕迹及作者对其的情感一并存活至今。

作者则凭借自身的深情动人、思想启发人,以其对生命的强烈感触震撼后人,使其得以不朽。

这无疑是蓬勃的生命力量对死亡的一种超越,让生命的虚无之感稍显淡释。

其次,启发人们要把握生命。

在悼祭文学生命意识的探求中,我们看尽了生命的短暂、人生的无常、死亡的必然。

也正是这些消极的因素更增了生命的可贵和我们应及时把握、用心珍惜,让生命少一分悔恨惋惜。

正如罗洛·梅说的那样“有些人直到通过某人的死,体验到友谊、奉献、忠诚的可贵后,才懂得什么是深挚的爱。

”[12]p118固然这是由死亡衬托出的死者生前的可贵,却不免令人惋惜,为何总在失去后才幡然醒悟?古人之伤,足以为鉴。

【参考文献】[1]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2010.03重印)[2]曹旭.古诗十九首与乐府诗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3]谢思炜.白居易诗选[m].北京:中华书局,2005.08(重印)[4]尚永亮、高晖.十年生死两茫茫——悼亡诗百首译析[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5]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10(2011.07重印)[6]胡旭.悼亡诗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0.[7]郭秀华.高培权.历代哀祭诗词精华二百首[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8]朱东润.梅尧臣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9]赵逵夫.历代赋评注(4)·南北朝卷[m].成都:巴蜀书社,2010.[10]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03(2009.05重印).[11][美]罗洛·梅(rollo may).冯川.罗洛·梅文集[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199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