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提倡吃素的四大理由
佛教与长寿帝王的素食渊源

佛教与长寿帝王的素食渊源素食是佛教文化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素食主义者相信吃素有益身心,有助于心灵的净化,因此在佛教徒中尤为普遍。
与此长寿帝王也常被赞誉为素食主义者,因为他们注重饮食,坚持素食,从而延年益寿。
所以,可以说佛教与长寿帝王的素食风格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
佛教对素食的倡导源自佛教的慈悲精神和与一切生命平等的观念。
在佛教经典中,有《楞严经》、《山斋忏》等都有对于素食的推崇和倡导。
佛教徒会认为,吃素可以减轻对生灵的伤害,消除杀业,降低因此而造成的恶果,从而有利于身心的健康和灵性的净化。
所以,很多佛教徒都坚持遵循佛教的戒律,选择素食为主食,以此来表达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
与此长寿帝王也对素食有所偏好。
长寿帝王并不完全等同于皇帝,而是指历史上一些寿命较长的帝王,包括中国历史上的一些帝王,也包括世界各地的一些长寿君主。
这些长寿帝王不仅在政治、军事上有着杰出的成就,更重要的是,他们在饮食上有着独特的偏好,多数都是素食主义者。
这些长寿帝王因为长期坚持素食,所以有着美好的身体和健康的体魄,寿命也都较为久长,因此被人们认为素食与长寿之间有着关联。
佛教的素食主义与长寿帝王的素食偏好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呼应的。
佛教倡导素食主义是基于慈悲和对生命的敬畏,而长寿帝王的素食偏好则是基于对身体健康的重视和对长寿的向往。
那么,这两者之间有哪些关联和共通之处呢?从营养学角度来看,素食主义有助于身体健康。
素食中的蔬菜、水果、豆类等植物食品富含大量的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这些成分有助于维持身体的健康,降低心血管疾病、肿瘤等慢性疾病的发生率,对于延年益寿有着显著的作用。
而且,素食主义者通常会有较低的体重、较高的新陈代谢率,因此更加有利于延长寿命。
长寿帝王虽然并未明确将素食与长寿挂钩,但他们的偏好恰好与现代营养学研究相吻合。
从精神层面来看,素食主义者和长寿帝王都注重身心的平衡。
佛教徒通过素食来净化心灵,降低世间的纷扰和执着,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自由。
佛教提倡吃素的四大理由

佛教提倡吃素的四大理由素食与人体的健康有极密切的关系,但它并非起源于佛教,也非佛教徒单独提倡。
从古到今,世界许多哲学家、科学家、文学家等都提倡素食。
如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及毕达哥拉斯都强烈地提倡素食,近代的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英国戏剧家萧伯纳都是基于人道主义观点赞美素食,萧伯纳是有名的茹素者。
中国古代孟子的“君子远庖厨”的思想,《易经》的“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曰生”,道家真人深山修炼只吃水果的功夫,两千多年来一直为儒道之徒所继承。
二千五百年前,生长在印度的释迦牟尼根据慈悲和平的教义,由戒杀放生到主张不吃肉,此种教诫散见于佛教经典尤其是大乘佛教的各种经律论中。
后世佛教弟子身体力行,其品格清净高尚,其行为淑世善民,化强暴者嚣悍之气,使世界人类倾向和平,则更成为佛教的独特的优良传统。
释迦牟尼佛为太子时,一次树下观农,见农夫犁土,掘出蚯蚓,鸟儿飞来啄食,引起他对众生互相残杀、弱肉强食的悲思。
印度吠檀多派崇拜梵天,每年以大批牲畜宰杀祭祀,一直为释迦所反对,释迦在说法时,于大乘的《楞严》《华严》《楞伽》《涅槃》《梵网》诸经中,处处提倡禁绝肉食。
具体如《楞伽经》,根据身体健康、三世因果、修养身心、慈悯众生等各种道理,指出肉食者有十八种过患,而素食者具足无量功德。
一、基于健康理由佛教的大德祖师,由于吃素身体都很健康,寿命也长。
一部分肉食者不易理解,而在有科学头脑的医学家和营养家则较易理解。
首先,吃素的僧侣们甘于淡泊生活,无嗜穿嗜味的习惯,清心寡欲,一心向道,所谓“咬得菜根香,方知道中味”,喜、怒、忧、悲、恐等七情不易动乎胸中,内心平静,这是不易致病的主要精神因素,此中还包含有佛教的一套修心方法。
佛经中指出:素食能使四大调和,诸根通利,气血流畅,定力增长,饮食知量,少欲知足,是成就禅定神通不可缺少的条件。
素食中的豆制品和水果,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质、碳水化合物、钙、磷和多种维生素,营养价值高,容易消化吸收。
佛教与长寿帝王的素食渊源

佛教与长寿帝王的素食渊源【摘要】佛教对素食的重视根深蒂固,其素食理念早已源远流长。
长寿帝王也因素食而享有健康长寿的益处。
佛教与长寿帝王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素食传统,这种传统不仅对健康有益,也在现代社会中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素食文化在当下的社会中持续发展,对人们的健康和环境有着积极的影响。
佛教素食理念与长寿帝王的生活方式密不可分,对于他们的健康长寿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素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使得这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得以延续,并且对整个社会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佛教与长寿帝王的素食渊源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更是一种对健康和环境的珍视和呵护。
【关键词】佛教, 素食, 长寿帝王, 传统, 健康, 社会影响, 理念, 文化传承, 意义1. 引言1.1 佛教对素食的重视佛教一向对素食持重视态度,将其视为修心养性的重要方法。
在佛教教义中,素食被认为是一种慈悲善待生灵的表现,是对生命平等和谦卑的体现。
佛教徒相信一切生命都具有平等的价值,因此应该避免杀生,实行素食。
素食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类的营养需求,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有助于净化心灵,降低杀生之念。
佛教经典中经常强调素食的重要性,教导信徒要尽量远离肉食,以免堕入贪念和杀戮的循环。
佛教的素食理念也与佛陀本身的慈悲主义和大爱精神密切相关。
佛陀教导众生要慈悲为怀,不害生灵,尊重一切生命。
在佛教的传统中,素食被视为修行道路上至关重要的一环,能够帮助人们培养慈悲心、净化心灵、提高修行境界。
在佛教徒的生活中,素食不仅仅是一种饮食习惯,更是一种精神信仰的展现,是对众生之间互为因果、互相作用的理解和尊重。
佛教对素食的重视,不仅体现了人道、慈悲、平等的精神内涵,也为世人提供了一种健康、环保和伦理道德的生活方式。
2. 正文2.1 佛教素食的起源佛教素食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佛陀的时代。
在佛陀的教导中,他强调不伤害生命,因此提倡素食。
据传记载,佛陀本人就是素食主义者,他认为食物能影响人的思维和行为,所以他教导弟子们要吃清净的食物,不伤害动植物的生命。
素食的缘由

素食的缘由
佛告大慧:有无量因缘,不应食肉。
然我今当为汝略说。
谓一切众生,从本已来,展转因缘,尝为六亲。
以亲想故,不应食肉。
驴骡骆驼,狐狗牛马,人兽等肉,屠者杂卖故,不应食肉。
不净气分所生长故,不应食肉。
众生闻气,悉生恐怖;如旃陀罗①,及谭婆②等,狗见憎恶,惊怖群吠故,不应食肉。
又令修行者,慈心不生故,不应食肉。
凡愚所嗜,臭秽不净,无善名称故,不应食肉。
令诸咒术不成就故,不应食肉。
以杀生者,见形起识,深味著故,不应食肉。
彼食肉者,诸天所弃故,不应食肉。
令口气臭故,不应食肉。
多恶梦故,不应食肉。
空闲林中,虎狼闻香故,不应食肉。
令饮食无节故,不应食肉。
令修行者,不生厌离故,不应食肉。
我尝说言,凡所饮食,作食子肉想,作服药想故,不应食肉。
听食肉者,无有是处。
――《楞伽经》注释
①旃陀罗:在四种姓之外,下姓等,以屠杀为业。
②谭婆:食狗肉的人。
译文
释迦牟尼佛告诉大慧菩萨:有无量的因缘,不应该吃肉。
我今日可为你概略陈述。
因为一切众生,从本以来,自性同体,而且都会辗转互为因缘,彼此做过六亲眷属,所以基于亲亲同体的观念,就不应该吃肉。
驴、骡、骆驼、狐、狗、牛、马、人、兽等肉,屠者互相杂卖,所以不应吃肉。
肉类都从吞食不洁净的气味而生长的,所以不应吃肉。
其余众生,闻到肉食者。
佛道实修者为什么必须要吃素(一)

佛道实修者为什么必须要吃素(一)现实中我经常会碰到一些朋友问我说:现在有很多提倡吃素食的社会团体都在劝大家尽可能的多吃素食,那么吃素到底好不好呢?一些佛教和道教徒长年吃素主要是出于一种宗教信仰使然,但普通人是否也可以长期吃素?也有的朋友会问我说:他在一些社交媒体上看到很多劝说人们吃素的文章,知道了吃素会对身体健康带来的好处,于是也就试着吃素了,但吃了一段时间的素食后身体非但没有变好,反而却出现了一些这样那样的小毛病,去医院检查下也发现身体开始缺这缺那的了,完了就不敢继续吃素,又重新恢复以前的饮食习惯。
但看那些出家人终身吃素,为什么他们的身体却又不会出现问题,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一些新认识的朋友则只要听说我吃素吃了四五年之久,就会直接了当的问我吃素是不是出于宗教信仰的缘故?我吃素这么些年身体有没有出现什么问题?现实中吃素的人群,大致有如下几种:一,一些专业的出家人,他们由于自身宗教教义的约束,基本上都是处于一种长期吃素的状态;二,一些虔诚的宗教信仰者,他们并没有从事专业的修炼,仅仅只是出于一种宗教的信仰,长期、短期、或不定期的吃素;三,一些身体有一定问题,遵从医嘱不能吃动物肉类食品,必须要在一定时期内吃素的;四,一些从心理上就没有肉食欲望甚至是排斥肉食者,和极少数天生就不喜食动物肉类食品者(俗称的“胎里素”),这种人不带有任何宗教信仰或身体健康方面的因素,完全是自然状态下的素食行为。
关于人到底要不要吃素这个问题,持赞成和反对意见的人长期以来一直都是争论不休。
支持素食者认为人吃素能减少摄入一些导致人体病症的毒素,净化人体内部生命结构,从而达到让人健康的目的;反对者动物肉类食品中含有许多人体内部生命活动必须的元素,长期吃素必定会导致人体营养失去平衡,从而对身体健康带来不好的影响甚至导致人体出现病症。
世界上总是有争论,并且争论的双方总都在有理有据的进行着,这也是导致人类社会多元化发展的根源之一。
我是一个道家实修者,对于科学界和宗教界关于人到底要不要吃素这个问题争论的论据都不太懂,故而我就只能是从道家实修这块来略微论述下这个问题。
佛教为什么只吃素

佛教为什么只吃素 佛教很多⽂化是与现世社会⽂化不⼀样的,⽐如在进⾷⽅⾯,中国佛教是忌荤⾷素。
下⾯是店铺整理的佛教为什么只吃素以供⼤家阅读。
梁武帝禁⽌⾷⾁是以儒家的思想来读解佛学的结果。
因为他的禁令很符合中国儒家思想的价值观和主流判断(“是其⽣不忍见其死”),所以被中国世俗社会接受,并成为汉传佛教的⾏为规则。
简单的说就是佛教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形成的符合中国⽂化价值观的⾏为规则。
其实相关的例⼦还有很多,我觉得《六祖坛经》就是佛教中国化的⼀个标志性的东西。
⾥⾯有很多儒家思想和佛学相互妥协相互融合的东西。
佛教为什么只吃素:禁⽌杀⽣ 原始佛教的教义众⽣平等,植物也好,动物也好,⼈也好,⽣命没有贵贱之分。
⼀种⽣命的价值并不⾼于另⼀钟,所以才有割⾁喂鹰舍⽣饲虎的宗教寓⾔,⽽不是杀死鹰和⽼虎。
所以原始佛家禁⽌的不是⾁⾷,⽽是禁⽌⾃取⾷,僧侣禁⽌⾃⼰烹制⾷物,禁⽌⾃⼰种植猎取⾷物,因为这些都是和剥夺⽣命有关,是业。
僧侣只允许乞讨⾷物,只允许乞讨够⾃⼰吃的⾷物。
⽽且是向每个⼈乞讨,不得挑剔乞讨的对象,也不得挑剔乞讨到的⾷物。
就是说讨到⾁吃⾁讨到菜吃菜,没讨到就饿肚⼦。
佛教为什么只吃素:只允许接受奉养 其实宗教为了传播,在进⼊某⼀种⽂化环境中,都会根据这⼀种⽂化作出某些调整。
⽐如藏传佛教就是在佛教的基层上吸收了很多苯教的东西。
⽽天主教在⾮洲传教时,也结合了很多⾮洲的元素。
有关佛教为什么只吃素的知识: 素⾷者不吃⾁(腥);佛教徒⼀律不吃荤,其中汉传佛教不吃⾁,其他佛教⽆此限制。
汉传佛教在家信众可以吃三净⾁。
吃素絕⾮佛教獨有,印度教、耆那教、台灣的⼀貫道都吃素,還有其他幾個⼤教的⼀些⽀派都有素⾷的傳統,中國歷史上將吃素與反抗政府結合起來的新教派更是不計其數,官⽅統⼀稱之為吃菜事魔。
这其中有⼏个概念: 三净⾁:佛教术语,指信徒没有看见、听说或怀疑为了⾃⼰⽽杀死的动物之⾁类。
素:现代素⾷的概念⼀般是指⾮动物性⾷物,不过不同⼈的理解会稍有偏差。
理性吃素,康乐一生

理性吃素,康乐一生对于吃素,我们应该有正确的认识。
信佛并没有规定必须吃素,在家人吃素是自愿的;单单吃素是不能成道的,佛教并没有说吃素就可以成道。
一般人认为,多吃肉才多营养,才健康。
果真如此吗?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富裕了,肉吃得越来越多了,医疗条件越来越好了,可是各种各样的病也越来越多了,癌症等患者不断直线上升。
为什么?佛教为什么鼓励和赞赏吃素?吃素有什么好处和理由呢?第一,吃素是基于慈悲心。
我们不想把自己快乐建立在众生的痛苦上。
想想看,如果不吃素,我们一生中可能要几千几万条生命来养活我们这一条生命,那么多可爱可怜的生灵,他们也有父母子女,于心何忍。
第二,吃素可以使我们身心清净,与佛相应。
吃清净食对于修行有很大助益。
第三,吃素对于健康祛病非常有益。
病可分为心理病、生理病和因果报应病,吃素对预防这些病都很好。
吃素修行使人心灵清净、安详、愉悦,自然心理健康。
对于生理疾病,现代医学已经证明,人体环境如果呈碱性就不易生病,如果长期呈酸性,就容易滋生种种病症。
如癌细胞在酸性环境中容易生长,而在碱性环境中则难以存活。
食物的酸性或碱性,与食品本身的口味无关,而是根据食物在体内经过消化、吸收、代谢后,最终在体内生成少量矿物质残渣或成分,是呈酸性或碱性来定。
豆类和大多数的蔬菜和水果等燃烧后留下的成分,其中以元素为主的包括钾、钠、钙、镁等,在体内代谢后可变成碱性物质,所以称为成碱性食品。
谷物、鱼、肉和内脏中含硫、磷、氯等元素较多,这类物质一般是成酸性食品。
奶和某些其它乳制品,含有足量钙而呈碱性反应。
中性成分的食物有植物油、茶、咖啡、白糖、糖浆、糖果、木薯淀粉等。
多吃素食,使人体保持碱性环境,显然更利于健康。
还有一些病属于因果报应的病,甚至医药都难以奏效,对于这种病,吃素修行有时更有效。
第四,吃素尤其是吃全素的人,鬼神都赞叹,都会保佑他。
我们都希望自己一生平安,吃素对此大有益处。
第五,吃素可以节省很多钱和做菜的时间,可以把这些钱和时间用在更有益的地方。
为什么有些人会选择素食主义?

为什么有些人会选择素食主义?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和食品安全问题的不断凸显,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素食主义。
那么,为什么有些人会选择素食主义呢?下面就来一一呈现。
1. 信仰因素
有些人选择素食主义,是因为他们信仰佛教、道教、印度教等宗教,这些宗教都提倡素食主义。
佛教强调慈悲心与不伤害生命,道教主张谦让从容,印度教认为动物也有灵魂等等,这些信仰都让其信徒放弃吃肉,采用素食主义。
2. 健康体质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心自己的健康,其中一种选择是践行素食主义。
据统计,素食主义者在缓解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方面拥有更好的健康体质。
同时,经常食用植物蛋白质,不但更容易吸收营养,还能够降低患癌和治疗过敏等问题。
3. 环保意识
相比于肉食主义者,素食主义者的碳足迹更小,这是因为,把生产肉制品所需的粮食喂养给动物耗费了大量的水、气体和土地,肉制品也
要消耗较多的传统能源,不利于环境保护。
选择素食主义不仅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还能避免动物感染病毒从而成为第二次传染源的情况发生。
4. 动物保护
最后一个因素是动物保护。
肉食主义者常常认为猪、牛、鸡等家畜是我们所宰杀以供食用的,但往往忽视了“自然状态”下的动物权利。
事实上,动物和人一样都有权利得到尊重。
在一些肉类生产工厂中,动物生存的环境饱受摧残,这也是为什么一些动物保护组织不断呼吁人们选择素食主义的原因,让更多的动物获得尊重并不被迫曲手不仅仅是一种行为,还是一种信仰。
伴随着环境保护和健康理念的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素食主义。
无论是出于信仰、健康、环保还是动物保护等理由,选择素食主义都对个人和社会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提倡吃素的四大理由
素食与人体的健康有极密切的关系,但它并非起源于佛教,也非佛教徒单独提倡。
从古到今,世界许多哲学家、科学家、文学家等都提倡素食。
如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及毕达哥拉斯都强烈地提倡素食,近代的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英国戏剧家萧伯纳都是基于人道主义观点赞美素食,萧伯纳是有名的茹素者。
中国古代孟子的“君子远庖厨”的思想,《易经》的“生生之谓
易” “天地之大德曰生”,道家真人深山修炼只吃水果的功夫,两千多年来一直为儒道之徒所继承。
二千五百年前,生长在印度的释迦牟尼根据慈悲和平的教义,由戒杀放生到主张不吃肉,此种教诫散见于佛教经典尤其是大乘佛教的各种经律论中。
后世佛教弟子身体力行,其品格清净高尚,其行为淑世善民,化强暴者嚣悍之气,使世界人类倾向和平,则更成为佛教的独特的优良传统。
释迦牟尼佛为太子时,一次树下观农,见农夫犁土,掘出蚯蚓,鸟儿飞来啄食,引起他对众生互相残杀、弱肉强食的悲思。
印度吠檀多派崇拜梵天,每年以大批牲畜宰杀祭祀,一直为释迦所反对,释迦在说法时,于大乘的《楞严》《华严》《楞伽》《涅槃》《梵网》诸经中,处处提倡禁绝肉食。
具体如《楞伽经》,根据身体健康、三世因果、修养身心、
慈悯众生等各种道理,指出肉食者有十八种过患,而素食者
具足无量功德。
一、基于健康理由
佛教的大德祖师,由于吃素身体都很健康,寿命也长。
一部分肉食者不易理解,而在有科学头脑的医学家和营养家则较易理解。
首先,吃素的僧侣们甘于淡泊生活,无嗜穿嗜味的习惯,清心寡欲,一心向道,所谓“咬得菜根香,方知道中味”,喜、怒、忧、悲、恐等七情不易动乎胸中,内心平静,这是不易致病的主要精神因素,此中还包含有佛教的一套修心方法。
佛经中指出:素食能使四大调和,诸根通利,气血流畅,定力增长,饮食知量,少欲知足,是成就禅定神通不可缺少的条件。
素食中的豆制品和水果,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质、碳水
化合物、钙、磷和多种维生素,营养价值高,容易消化吸收。
其中大豆的功能极高,含有蛋白质、脂肪及糖类,并含有丰富的多种维生素、胡萝卜素、铁、磷、钙等营养素。
大豆的植物蛋白和脂肪,可以降低人的血清胆固醇,能降低高血压,避免动脉硬化等心脏疾病。
所以素食者所食豆类、五谷杂粮、水果等,对于身体所需的营养完全能够补充,还可以更好地增进健康。
二、基于慈悲理由佛教以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慈悲之心透过般若智慧产生。
学佛者由于了悟因缘生法的真理,而产生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菩萨心肠,从而戒绝杀戮,五戒中的第一条就是不杀生,由
不杀生而吃素,是戒杀的积极行为。
《大乘入楞伽经》中,佛告弟子大慧菩萨说:“一切肉有无量缘,菩萨于中当生悲悯、不应啖食,我今为汝说其少分。
大慧,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在生死中轮回不息,靡不曾作父母、兄弟、男女眷属乃至朋友、亲爱、侍使,易生而受鸟兽等身,云何于中取之而食?大慧,菩萨摩诃萨观诸众生同于己身,念肉皆从有命中来,云何而食
?”
这段文意:一是说一切众生从无始来都是自己的六亲眷属、朋友等,只由于隔世不识,进行啖食,是可蠢可悲的。
二是说他身即我身,自他平等,应该体念他之苦乐即我之苦乐,不能因嗜口腹、贪美味,而置动物的被杀的痛苦于不顾,这是最残忍的。
佛教大德和前贤们有许多戒杀放生诗,充分体现了慈悲精神,兹选录三首:
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
原同一种性,只是别形躯。
千百年来碗里羹,冤深如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
血众淋漓味足珍,一般怨苦恨难伸;路人试各扪心问,谁敢将刀割自身?
三、基于因果理由
因果定律,是佛教的基本法则。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为善受福,作恶遭殃” ,有因必有果,造何因得何果,是必然不易之理。
基此理由,可知造杀就得杀报,食他的肉就应该还他的肉,所谓“吃半斤还八两” 。
各别造因,各别受报;大众造因,大众受报。
世界各地年年不断的战争,许多人死于刀兵,慧眼观之,原因在此。
《楞严经》说:“以人食羊,人死为羊,羊死为人,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
”说明三世因果循环的道理。
佛教提倡众生平等,一切众生都有佛性,过去诸佛是已成佛,众生是未成佛,因此对于众生不应轻慢,更不应残杀,残杀是违犯理性的。
残杀者违背慈悲平等之理,必自食其果。
四、基于修行理由修行是佛教徒的修养功夫,由此修养功夫为因,达到完成佛果的目的。
修行的基本方法是戒、定、慧三学:戒是约束行为,防非止恶,众善奉行;定是专注一境,息诸虚妄分别;慧是明因识果,通达真理。
此中首要的是戒,守戒的作用是绝对禁止扰恼众生,破坏他人利益(包括生命财产),保持内心纯善清净,为修定、慧打下基础。
此戒定慧,是三乘共通的修法。
欲达佛乘,必须进一步修大乘菩萨行,菩萨行包括四无量心、四摄、六度。
其精神主要是大悲大愿、不舍众生,更不能损害众生。
因此不管大乘小乘,戒杀是主要的。
由怜悯众生,爱护众生生命,进而不食众生肉,这是必然的实际行动。
大乘诸经论中,多处谈到杀生和吃肉都是断掉慈悲种子慈悲是学佛的根本,此根本一断,即不能发菩提心,也不能证得佛果,可见戒杀和素食在佛教教义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