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初中物理九年级物理全册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九年级物理全册知识点总结

一、力和压力1.力的概念:力是改变物体状态的原因,用牛顿(N)表示。

2.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状态、形状或速度,使物体发生位移或形变。

3.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4.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合成是将多个力合并为一个力,力的分解是将一个力拆分为多个力。

5.力的平衡:在力的合成等于零时,物体处于力的平衡状态;在力的合成不等于零时,物体处于力的不平衡状态。

6.压力的概念:单位面积上的力称为压力,用帕斯卡(Pa)表示。

7.压力的计算公式:P=F/A(P为压强,F为作用力,A为受力面积)。

二、力的测量1.力的测量:弹簧测力计是测量力的常用仪器,力的单位是牛顿(N)。

2.弹簧的伸长量与作用力成正比的原理:胡克定律。

3.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灵敏度:力的测量范围称为量程,单位力产生的示数变化量称为灵敏度。

三、平衡力与摩擦力1.平衡力和重力:当物体受到与重力大小相等但方向相反的力时,物体处于力的平衡状态。

2.物体受到的平衡力的情况:悬挂重物的情况下,悬挂点受到的拉力等于重力的大小。

3.物体受到的平衡力的分析:分解力的平衡条件,绘制力的平衡示意图,根据力的平衡条件进行分析。

4.摩擦力的概念: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静止时,两个接触物体之间存在的力称为摩擦力。

5.摩擦力的分类: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6.摩擦力的影响因素:物体间的粗糙程度、接触面积、物体材料等。

四、力的作用效果1.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状态、速度或形状。

2.速度对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速度的力称为加速度,使物体速度减小的力称为减速度。

3.力对物体形状的作用效果:拉力使物体变形产生拉伸应力,压力使物体变形产生压缩应力。

4.力对物体状态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状态,例如使物体开始运动或停止。

五、动力与机械能1.动力的概念:使物体发生运动或改变物体状态的力称为动力。

2.动力的大小和方向:与物体质量和加速度有关。

3. 动力计算公式:F = ma (F为力,m为物体质量,a为加速度)。

九年级物理知识点

九年级物理知识点

九年级物理知识点1. 力和运动- 力的概念:力是导致物体产生加速度或导致物体形状、速度、方向改变的物理量。

- 质量和重力:质量是物体所固有的量度,而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 运动的描述:位移、速度和加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的重要概念。

-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质量成反比。

- 牛顿第三定律:对于任何作用力,都有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2. 动能与功-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动能与质量和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 功:能量的转移或转换。

功等于力乘以位移。

- 功率:功率表示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或能量转换。

3. 静电学- 静电力:由于物体带电而产生的力。

带电体之间的静电力可以是吸引力或排斥力。

- 电场:带电体周围存在的空间,通过电场线可以描述电场的强弱和方向。

- 电势能:由于物体处于电场中而具有的能量。

4. 电流与电路- 电流: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

电流的单位是安培。

- 电阻:阻碍电流流动的物理量,单位是欧姆。

- 电路:由电源、导体和电阻组成的路径,使电流得以流动。

5. 磁场与电磁感应- 磁场:由磁体或电流产生的物理场。

磁场可以对其他磁体或导体产生力。

- 电磁感应: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或磁场发生变化时,会在导体中产生感应电流。

6. 光学- 光的传播:光是一种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也可以在介质中传播。

- 光的反射和折射:当光线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

- 光的色散:光在经过透明介质时会被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

7. 声波和听觉- 声波的传播: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机械波,需要媒质进行传播。

- 声音的特征:声音的音调、音量和音色取决于振动的频率和振幅。

- 听觉:人类的听觉是感受和识别声音的过程。

8. 核能与核反应- 原子核:原子的核心部分,具有正电荷且包含质子和中子。

- 核衰变:原子核自发地放射出粒子或辐射的过程。

九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九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一、多彩的物质世界1. 质量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单位: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主单位是千克(kg),常用单位还有吨(t)、克(g)、毫克(mg)。

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2. 质量的测量工具:实验室常用天平测量质量。

天平的使用:“放”: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调”: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称”:左物右码,通过增减砝码和移动游码使横梁再次平衡;“读”:物体质量等于砝码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

3. 密度定义: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公式:\(\rho = \frac{m}{V}\),其中\(\rho\)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密度的主单位是千克/立方米(kg/m³),常用单位还有克/立方厘米(g/cm³)。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

4. 测量物质的密度测量固体的密度:用天平测出固体的质量\(m\),用量筒测出固体的体积\(V\),根据公式\(\rho = \frac{m}{V}\)计算出固体的密度。

测量液体的密度: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_1\),将一部分液体倒入量筒中,测出量筒中液体的体积\(V\),再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液体的总质量\(m_2\),液体的密度\(\rho = \frac{m_1 m_2}{V}\)。

二、运动和力1. 机械运动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参照物: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 运动的快慢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公式:\(v = \frac{s}{t}\),其中\(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

九年级物理知识点归纳(汇总9篇)

九年级物理知识点归纳(汇总9篇)

九年级物理知识点归纳(汇总9篇)九年级物理知识点归纳第1篇1、做功物理学中规定: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机械功(简称“做功”)2、做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3、功的计算方法:定义: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公式:功=力×距离,即 W=F·s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功W的单位:牛·米(N·m)或焦耳(J)1J的物理意义:1 N的力,使物体力的方向上通过1m的距离所做的功为1J。

即:1J=1N×1m=1 N·m注意:在运算过程中,力F的单位:牛(N);距离s的单位:米(m);4、机械功原理⑴使用机械只能省力或省距离,但不能省功。

⑵机械功原理是机械的重要定律,是能量守恒在机械中的体现。

5、功率⑴功率概念:物理学中,把单位时间里做的功叫做功率。

⑵功率的物理意义: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⑶功率计算公式:功率=功/时间符号表达式:P=W/ t推导式p=Fv(F单位是N,V单位是m/s)⑷功率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时间的单位是秒,功率的单位是焦耳/秒,它有一个专门名称叫瓦特,简称瓦,符号是W,这个单位是为了纪念英国物理学家瓦特而用他的名字命名的。

1W= 1 J / s6、机械效率⑴机械效率的定义:有用功与总功的比。

⑵公式:⑶有用功(W有用):克服物体的重力所做的功 W=Gh。

⑷额外功(W额外):克服机械自身的重力和摩擦力所做的功。

⑸总功(W总):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W=FS。

⑹总功等于用功和额外功的总和,即W总=W有用+W额外。

7、“能量”的概念:物体具有做功的本领,就说物体具有能。

总结:在物理学中,能量和做功有密切的联系,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

一个物体能做的功越多,这个物体的能量就越大。

⑴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

九年级全集物理知识点

九年级全集物理知识点

九年级全集物理知识点一、力学1. 物体的质量与重力:物体的质量是指物体所固有的惯性,通常用M表示,单位是千克(kg)。

重力是指物体所受到的地球引力,通常用F表示,单位是牛顿(N)。

2.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其状态不会改变。

3. 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物体所受合力等于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即F=ma。

其中F表示合力,m表示质量,a表示加速度。

4.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5. 加速度公式:牛顿第二定律可以改写为加速度的公式:a=F/m,其中a表示加速度,F表示合力,m表示质量。

6. 飞行器的力学原理:飞行器在空中飞行时,需要克服重力的作用力,并利用产生的升力来获得平衡。

7. 弹簧的变形与胡克定律:弹簧在受到力的作用下会产生变形,变形量与受力大小成正比。

二、热学1. 温度与热量:温度是物体内部分子热运动的程度,通常用摄氏度或开尔文度来表示。

热量是物体之间传递的热能,通常用Joule(J)表示。

2. 热传导与热对流:热传导是指热能通过物质的直接传递,热对流是指热能通过流体的对流传递。

3. 热膨胀与热收缩:物体在受热时会膨胀,温度升高一定程度后会产生膨胀量。

4. 热量传递方式:热量的传递主要通过热辐射、热导和热对流三种方式进行。

5. 绝热过程与等容过程:绝热过程是指在没有热量传递的情况下进行的过程。

等容过程是指在容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进行的过程。

三、光学1. 光的传播与光的反射:光在介质中传播时会受到折射,光在界面上的反射遵循反射定律。

2. 光的折射与折射定律: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会改变传播方向,遵循折射定律。

3. 光的色散与色散定律:光通过介质时,不同波长的光会呈现出不同的折射程度,即发生色散。

4. 光的干涉与干涉定律:光波在相遇时会叠加干涉,产生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

5. 光的衍射与衍射定律:光波在通过孔隙或物体边缘时会发生弯曲和扩散,称为衍射。

九年级物理必背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物理必背知识点总结

一、力与运动1.力的概念:力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速度或改变方向的物理量。

2.力的大小:力的大小可以通过测力计进行测量,单位是牛顿(N)。

3.力的合成:若几个力的作用效果与由这些力合成的力相同,则称这几个力合成力,合成力的大小等于这几个力的矢量和。

4.其他力的特点:平衡力与不平衡力、重力、摩擦力、弹力等。

二、力的作用效果1.牛顿第一定律:物体静止时,如果没有外力作用力,物体将保持静止;物体运动时,如果没有外力作用力,物体将以匀速直线运动。

2.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方向与合力方向一致。

3.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在物体1上的力与物体1对物体2的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直线上。

三、机械能与能量守恒1.动能与势能:动能是物体因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势能是物体由于位置而具有的能量。

它们之间的转化满足能量守恒定律。

2.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只有重力做功的情况下,一个物体自由落下,机械能守恒。

3.功:物体在受力作用下沿着力的方向发生位移时做功,功等于力和位移的乘积。

四、压力与浮力1.压力:单位面积上作用的力称为压力,压力等于作用力与垂直于力的方向上的面积的乘积。

2.压力传递原理:液体中的压力传递会均匀作用在液体的各个部分,并会传递到容器的任何部分。

3.浮力: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液体对物体的竖直向上的支持力称为浮力,大小等于所排液体的重量。

4.阿基米德原理: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所受浮力等于排除掉的液体的重量。

五、光的反射与光的折射1.光的反射:光沿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的方向发生反射现象。

2.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线传播方向的改变称为光的折射。

六、光的色散与光的反射、折射的应用1.光的色散:光在经过三棱镜等物体时,不同颜色的光波由于折射角的不同而发生分离的现象。

2.光的反射和折射的应用:平面镜、凸透镜、凹透镜等的应用。

七、电学知识1.电流:电流是电荷在导体中移动时,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数目的变化,单位是安培(A)。

九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全

九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全

一、力学1.速度与加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平均加速度、瞬时加速度的计算方法。

2.运动的描述与分析:位移、时间与速度关系的图表表示,平抛运动、自由落体运动的分析与计算。

3.牛顿第一定律:惯性与惯性参照系的概念,质点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的分析。

4.牛顿第二定律:力的概念,质点的加速度与受力大小的关系,力的合成与分解。

5.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作用力的特点与性质。

6.机械能守恒: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与动能之间的转化,能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7.方向定律:曲线运动的离心力与切向加速度,绳子中的张力。

二、热学1.热与温度:热的传递方式(传导、对流、辐射),物体温度的测量与转换,热平衡。

2.物体的热传递:热传导定律,导热系数与导热性能,热传导的应用。

3.热量与功:功的概念与计算,热量的单位与计算。

4.温度与热量变化:温度与内能的关系,物质的比热容,热量的传递与温度变化的计算。

三、光学1.光的传播与反射: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定律及其应用,虚像与实像的概念。

2.光的折射:光的折射定律及其应用,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方向和速度的变化。

3.透镜与光学仪器:凸透镜与凹透镜的特点与用途,透镜成像的规律与公式,虚像与实像的概念与判断。

四、电学1.静电学:静电荷与静电力的性质,库仑定律,电场的概念与性质。

2.电流与电阻:电流的概念与电流的计算,电阻、电压和电流大小的关系,欧姆定律。

3.并联与串联:电流在并联电路和串联电路中的分布,电压和电阻的计算。

4.电功与电能:电功的计算,电能的转化与保存。

5.磁学:电磁现象,磁感线的概念与性质,交流电和直流电的区别。

五、声学1.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机制,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传播路径的关系。

2.声音的特性:声波的振动周期与频率,声音的强度与音量的关系,共振与声音的增强。

九年级物理必背知识点

九年级物理必背知识点

九年级物理必背知识点
一、运动的描述
1. 物体的运动状态
- 平面直角坐标系
- 平抛运动与自由落体运动
2. 运动的描述方法
- 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及计算
- 等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3. 动能和势能
- 动能与动能定理
- 重力势能与弹性势能
二、力的作用和力的效果
1. 力的作用
- 描述和测定力的大小和方向
- 阿基米德浮力和应用
2. 力的效果
- 物体的变形与力的关系
- 物体的平衡和力的条件
三、光的传播和光的特性
1. 光的传播
- 光的直线传播
- 光的折射和反射
2. 光的特性
- 光的颜色与光的谱
- 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
四、声的传播和声的特性
1. 声的传播
- 声的波动与声的传播
- 声音的三个特征
2. 声的特性
- 声的音调与音量
- 声的衰减和共振
五、电的基本概念和电流电路
1. 电的基本概念
- 电荷和电场
- 电位差和电势
2. 电流电路
- 电阻和电阻定律
- 串联和并联电路
六、能量的转化和能量资源
1. 能量的转化
- 功率和机械效率
- 能量守恒定律
2. 能量资源
- 传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 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
以上是九年级物理必背知识点的概要,希望对你的研究有所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多彩的物质世界一、宇宙和微观世界质子原子核宇宙物质分子原子中子核外电子宇宙→银河系→太阳系→地球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是保持物质原来性质的一种粒子;一般大小只有百亿分之几米。

物质三态的性质:固体:分子排列紧密,粒子间有强大的作用力。

固体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液体: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运动比较自由,粒子间的作用力比固体的小;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

气体:分子极度散乱,间距很大,并以高速向四面八方运动,粒子间作用力微弱,易被压缩,气体具有流动性。

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和太阳系相似),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纳米科技:(1nm=10 m),纳米尺度:()。

研究的对象是一小堆分子或单个的原子、分子。

二、质量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2、单位:千克(kg)常用:克(g)、毫克(mg)、吨(t)?3、单位的换算关系:1kg=103g 1mg=1o-3g=10-6kg 1t=103kg4、测量工具:天平种类:托盘天平和学生天平5、天平的使用方法(1)天平的调节: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 (一放平,二回零,三调横梁成水平.)2)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上3)调节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刻度线处,这时横梁平衡.(2)天平的使用:4)估计被测物体的质量5)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从大到小试加砝码,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6)被测物体的质量=盘中砝码的总质量+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值。

(称物体,先估计,左物右码方便自己。

增减砝码用镊子,移动游码平高低。

)(3)使用天平的注意事项: 1)被称物体不能超过天平的最大称量.(即测量范围)"2)用镊子加减砝码,不能用手接触砝码,不能弄湿、弄脏砝码。

3)潮湿物体和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到天平盘中。

三、密度符号:ρ1、物理意义:密度是表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定;不同物质,比值不同的性质的物理量.2、定义: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3、公式:4、单位主单位:千克/米3 常用单位:克/厘米35、单位间的换算关系:1克/厘米3= 103 千克/米3?2.7×103 kg/m3 = 2.7 g/cm36、常见物质的密度值:水的密度是×103 kg/m3, 表示的意思是每立方米的水的质量是×103千克.7、性质: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同各物质, 密度值一定,不同的物质密度值一般不同.质的密度值是由物质本身决定, 跟质量、体积、形状、位置无关.8、应用:(1)据m = ρv 可求物体的质量。

(2)可鉴别物质。

(可以用比较质量、体积、密度等三种方法)(3)可据v = m /ρ求物体的体积。

'四、常规法测物体的密度1、测量盐水密度的实验步骤中:器材:天平、砝码、量筒、烧杯、盐水A.往烧杯倒入适量的盐水,用天平测出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1B、把烧杯中的一半的盐水倒入量筒中,用天平测出杯和剩下盐水的质量为m2 C.读出量筒中盐水的体积VD.用公式ρ=m/V求出盐水的密度ρ=2、测量石块密度的实验步骤中器材:天平、砝码、量筒、水、石块、细线*A.用天平测出石块的质量为mB、往量筒里倒入适量的水,记住此时读数为V1C、让石块完全浸没在量筒的水中,读出量筒中水的体积V2D、用公式ρ=m/V求出盐水的密度ρ=3、测定密度小于水的一大块石蜡的密度。

器材有:小天平、砝码、量筒、水、金属块、细线。

(也可以用大头针)A、用量筒测出石蜡的质量为mB、在量筒中加入适量的水,让金属块浸没在水中,记下体积为V1C、把金属块与石蜡用细线捆绑在一起,完全浸没在水中,用量筒测出总体积为V2D、被测石蜡的密度ρ=4、测量牛奶的密度器材:天平、空瓶、水、牛奶A.用天平测出空瓶的质量为m0-B、往空瓶倒满水,用天平测出瓶和水的总质量m1C、把水全部倒掉,再把牛奶装满空瓶,用天平测出瓶和牛奶的质量为m2D.用公式ρ=m/V求出牛奶的密度ρ=五、利用弹簧测力计测定物质的物度(利用浮力知识)1、测石块的密度:器材:弹簧测力计、水槽、细线A、用弹簧测力计石块的重力为GB、让石块完全浸没在水槽的水中,记住弹簧测力计此时读数为F拉C、根据称量法F浮= G-F拉,D、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V排ρ水g 得V物=V排=E、ρ石=2、测某种液体的密度:器材:弹簧测力计、量筒、铁块、水、细线A、用弹簧测力计铁块的重力为GB、往量筒里倒入适量的该种液体,记住此时读数为V1C.让铁块完全浸没在该种液体中,读出量筒中水的体积V2,弹簧测力计此时读数为F拉D.V排= V2 -V1 根据称量法:F浮= G-F拉E、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V排ρ液g得ρ液=】六、天平在使用过程中读数偏差问题读数大于物体实际质量的1、游码忘记调零,但横梁是平衡的,就直接对物体称量2、调节好天平后,测量时,物体与砝码的位置互相放错了3、调节好天平后,所用的砝码有破损读数小于物体实际质量的1、调节好天平后,所用的砝码生锈了2、调节好天平后,所用的砝码上沾有灰尘,或者有小水珠第十一章运动和力一运动的描述:1、机械运动—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在物理学里,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2、参照物(1)定义:描述物体的运动,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是运动,还是静止),需要选定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判断运动情况的方法: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我们就说物体是运动的;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我们就说物体是静止的。

(3)注意:研究或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不能没有参照物;参照物可以选取任何物体,但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本身;为了方便,我们常选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为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一切物体时刻都在运动,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日常所说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

参照物选取的不同,同一物体的运动状况也会不同。

常说的静止或不动的物体相对于地面来说是静止的,运动方向、运动快慢相同两个物体,它们彼此也是相对静止的。

二、运动的快慢1、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1)路程相同,比较时间的长短。

(2)时间相同,比较路程的长短。

%(3)比较速度的大小。

2、速度(V)(1)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2)定义:运动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叫速度。

(3)公式:V=tS变形得t =vsS=V tv---速度---- 米/秒S---路程----米t---时间----秒公式意义:当s不变时,v与t成反比;当t不变时,v与s成正比;当v不变时,s与t成正比;使用注意:单位统一,物理量一一对应(4)单位:主单位:米/秒(m/s)常用单位:千米/时(km/h)进率换算:1 m/s=3.6 km/h3、运动的种类)(1)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沿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 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其快慢用速度表示,其特点是:物体运动方向不变;速度大小不变。

(2)变速运动: 物体快慢发生改变的运动.其快慢用平均速度来表示V平均=总总tS平均速度不能表示物体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运动的快慢,它只能表示运动物体大致的快慢程度,因此在描述平均速度时,一定要说清是某段路程或是某段时间的平均速度。

三、长度、时间及其测量1、时间t :(1)单位:时(h)、分(min)、秒(s)(2)进率关系:1 h =60 min = 3600 s(3)测量工具:钟表2、长度l :(1)单位: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千米(km)微米(u m) 纳米(n m )(2)进率关系:1m=10 dm=100 cm= 1000mm=106 um=109 nm 1km=103m 1 mm=103 um 1um=103 nm(3)常用的测量工具:刻度尺使用方法:A、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

B、让刻度尺带刻度的边缘与被测长度紧贴,沿被测长度放置。

C、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D、记录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4)一些特殊的测量方法:A、积小成多B、化曲为直C、对特殊的长度使用直尺和三角板组合3、误差[(1)定义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2)产生原因: 误差的产生与测量工具和测量人有关。

(3)与错误不同: 误差是不能避免的,只能减少。

错误是可以避免的.(4)减少误差的测量方法有:使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或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四、力(F)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注意(1)一个力的产生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且同时存在。

(2)单独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

(3)力的作用可发生在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发生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

2、)3、判断力的存在可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判断。

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物体的速度大小和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举例:用力推小车,小车由静止变为运动;守门员接住飞来的足球(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举例:用力压弹簧,弹簧变形;用力拉弓弓变形3、力的单位:牛顿(N)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

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表示方法:画力的示意图。

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的长表示力的大小,这种图示法叫力的示意图。

五、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分析事实,再进一步概括、推理得出的,它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验证这一定律,但从定律得出的一切推论都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因此,牛顿第一定律是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六、惯性1、定义: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叫惯性2、性质: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

一切物体任何时候、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

惯性不是力,不能说惯性力的作用,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的速度、物体是否受力等因素无关。

3、防止惯性的现象:汽车安装安全气襄, 汽车安装安全带《利用惯性的现象:跳远助跑可提高成绩, 拍打衣服可除尘4、解释现象:例:汽车突然刹车时,乘客为何向汽车行驶的方向倾倒答:汽车刹车前,乘客与汽车一起处于运动状态,当刹车时,乘客的脚由于受摩擦力作用,随汽车突然停止,而乘客的上身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继续向汽车行驶的方向运动,所以…….七、平衡力1、平衡状态: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称为平衡状态。

2、平衡力: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受到的力叫平衡力。

3、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