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香包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困境分析
浅论庆阳市香包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出路

士走庆 阳、 看庆 阳 、 话庆 阳, 观光庆 阳 、 投资庆 阳。2 0 0 4年 , 庆 阳在与全 国 1 7 0多个城市 的角逐 中 , 被评为“ 最具艺术气质的
西部名城 , ” 古丝绸之路东路重地— —庆阳重放文化光采 1
的挑战。 在这种形势下 , 重新审视我市 文化产业 的发展潜力和 优势 , 直面其严 峻的现实挑战 , 对于我们 进一步理 清思路 、 破
解难题 、 加快发展具有十分 重要 的意 义。
3 、 换思维 , 长精神 。庆 阳市发 展民 间文化 产业 的实 践说 明, 一个地区要发展 , 首先思想要解放 。只有 打破保守 自卑心
理, 认识到只有开放才能发展 , 发展才有希望 。通过对本土 民 间艺术反复的 、 多视角 的审视 , 庆阳人的思维方式发生 了新 的 变化 , 他们看到只有人无我有 、 人有我好 的文化才是一个地 区 最具竞争势力的品牌 。庆 阳香包民俗文化义不容辞地担 当了 这一重任 , 成为激发这一地域干部和群众 的内在动力 , 使每一
( 二) 产业发展 中面I 临的问题
1 、 没有形成规模 。目前 , 我市香包 民俗文化产业发展形式
还 比较原始与粗放 , 仍是 以落后 的家庭作坊式 生产 形式 为主 , 生产没有形成集团化 、 规模 化 , 生产技能培训业还 只是零敲碎
力, 形成富有艺术魅力 和广 阔市 场前 景的文化硬产 品, 这是改
有 效途径 和手段 。随着和 平与 发展越 来越 成 为世界 发展 的 主题 , 文化软 实力成 为各 国提 升 本 国 国际竞争 力 的重要 途 径 , 在 这种 环 境下 , 文化产 业蓬 勃发展 。本 文 简介 了文化 产业 概念 、 庆 阳市文化 产业 的发展 状 况 , 并据 此提 出庆 阳 市文化 产业 的发展 对策 。
谈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产品的发展现状及保护

谈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产品的发展现状及保护作者:郑蓓媛,张可乐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6年第12期一、庆阳香包的发展历程香包,又称荷包,亦称香囊、佩帏、容臭,庆阳俗称“绌绌”或“耍活”,庆阳地区自古有端午节制作佩戴“绌绌”的习俗。
据记载庆阳香包形成于公元前两千三百多年,我国的著名的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香包的记载:歧伯曾携一药袋防疫驱瘟、禁蛇毒,开创“熏蒸法”,这种方法在当地渐成习俗,草药被称为“香草”,而药袋变成为“香包”。
我国最古老的香包是在2001年庆阳市华池县出土的,距今至少有800多年的历史,出土时仍图案如新,色泽艳丽,所以被称为“千岁香包”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香包。
战国时期,屈原《离骚》中有“扈江篱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说明香包在屈子所处的战国时代已经成为一种装饰了;汉代《礼记》里说道:“男女未冠笄者……衿缨陪容臭”。
容臭即香包,说明汉代未成年的男女都是佩戴香包的。
到了唐宋时期,香包又演化为香囊和荷包两种,香囊逐渐成为仕女、美人的专用品。
而香包则为男士专用。
当时的香囊和荷包与现在的香包又不完全一样,香包里主要装的是香草,而荷包主要是“盛手巾细物”的。
至明清两代,庆阳香包十分兴盛,已发展成为人们佩戴或馈赠亲友的佳品。
在清代香包已发展成为爱情的信物了。
香包发展到近代,多是用于民间端午节的赠品,主要的功能是求吉祈福,驱恶辟邪的。
近二十几年来香包的制作与刺绣又开始复兴,2002年庆阳市被中国民学会命名为“香包刺绣之乡”。
二、庆阳香包的特点(一)地域性庆阳市位于黄河上游,是华夏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
因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较小,原始生态文化浓厚。
庆阳香包的图案中大都蕴含着人类早期对神的崇拜和以“龙蛇虎鹿”等为图腾的文化痕迹,很多香包的图案中还蕴含着古代阴阳平衡的哲学观念和巫神文化。
例如用绿布卷成蛇形,然后扎上几朵梅花,喻为龙的化身,对龙蛇的崇拜和以龙蛇为图腾的文化在庆阳香包中很常见。
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孙永生张彦喜(甘肃陇东学院甘肃庆阳745000)内容摘要:民俗总是特定土壤孕育出的独特花朵,庆阳民俗文化的特色与庆阳特殊的历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发展对策,认识、挖掘庆阳民俗文化,开发以香包为支柱的庆阳民俗文化产业,必将有力促进本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关键词:民俗文化;香包渊源;现状及存在问题;对策研究民俗,就是民间风俗习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民族中广大民众在长期的历史生活中所创造的享用并传承下来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具有集体性、民族性、阶级性、普通性、历史性、地方性、传承性和扩布性等特征。
在庆阳这个特殊地域中孕育出的民俗文化其思维和处事方式是反映庆阳历史的一面镜子,也是观察社会的一个窗口,香包便是庆阳民俗文化的一个典大。
一、庆阳香包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周人在陇东开创了我国最早的农业经济,形成了灿烂的文化源头。
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积淀了深厚的陇东黄土高原,以其久远的历史和博大的胸怀,孕育了庆阳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和独特而灿烂的文明,她是庆阳民俗文化的资源和财富,也是地面/活文物0。
香包,古称香囊、佩帏、亦称荷包,庆阳当地人称其为/耍活子0。
源于人类早期图腾崇拜的原始生态意识在庆阳地方民俗中的积淀,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特色,古老、神秘、怪异、精致,祛疾保平安是庆阳民俗文化产品的永恒主题,它作为显示古文化形式与原始宗教观念的民间美术品,仍然保留着上古时代的原始文化形态。
历史悠久的北石窟寺中有一尊北周时期的雕塑,她手里提着香包,好似现代女人手中提的小包。
庆阳市华池县双塔寺出土的金代香包,又称/千岁香包0其工艺精湛,文明遐迩,被民俗专家们盛赞为/中国最好的香包0。
这便是香包渊源的有力见证。
可见香包由来已久。
在庆阳,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制作香包的传统,每年端午节当地人都会互赠香包、佩戴香包,据说这是唐代以来汉族的习俗,5清嘉录6云:/端午,制绣囊绝小,类荷包之形,/五毒俱全,诸疾蜂起0此时,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拖梦给人们,说妖魔鬼怪最怕香气,只要带香气就免于祸害,于是陇东人民将此风俗一直延续到今天。
甘肃庆阳香包文化产业发展策略及价值评估

【 关键词 】 文化产业 ; 庆阳香 包 ; 发展策略 ; 价值
文化产业概念、意义所在 所谓文化产业是以文化为核心主要 内容 ,为满足人们的精神 生活需要而进生产创作文化产品的活动。文化产业是社会生产力 发展到一定阶段 的必然产物 ,是市场经济不断进步和发展的产 物。 随着经 济的发展 、民族振兴脚步的加 快,人们对精神产品的需求 逐 步增强 ,文化产业将随着我国社会 主义文化大发展 、大繁荣的 逐 步到来 ,成为朝阳产业。文化产业将对我 国文化建设事业做出
区域 R e g i o n a l Ec o n o my 经济 勰 麟
甘肃庆阳香包文化产业发展策略及价值评估
任润 竭 兰 卅I 财经 大学 长青 学 院
基金项 目 : 甘肃省教育厅资助项 目。项 目号 : 2 0 1 5 A一 2 1 7
【 摘
要 】香包虽小却能防病健身、清脑提神 ,香 包虽小,却能联 系情感、点缀生活、象征 美好 、寓意吉祥 。庆阳香包因风格粗犷
1 . 产业发展现状 多年来 ,庆阳市政府始终把壮大 民间艺术视为富 民强市的重 点产业 ,秉承 “ 香包小 、市场大、后劲足 ”发展理念 ,加强了对 民间艺术 品扶持 的力度 ,对香包这一庆阳特色民间艺术产业 ,倾 力 帮扶也收到较好效果。据庆阳市政府 资料显示 ,庆 阳目前 已形 成了 1 万多个香包 生产 大户 ,有 3 0多个 生产基地 ,1 0 0多家生产 企业 ,1 0多万人从事香包生产销售工作 。特别是 ,正宁县其香包 生产企 业达 6 0 0 0余户 ,从业 1 万多人 ,刺绣能手高达 2 0 0 多人 , 香包刺绣生产销售公司 2 O多家 ,香包生产 3 6万件 ( 套) ,收人近 6 0 0 万元 。少数农户的年收入达到了 2万元以上。香包收入已经成 为少部分家庭 收入的 “ 半壁江山” 。但是 ,由于历史原因 ,庆 阳区 域 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对文化产品的研发投入 资金不足 ,严重制 约着香包文化产业 的发展 。 2 . 产业发展遇到的瓶颈所在 ( 1 )政府 资金 投入不力,产 品没有形成规模 。当下 ,庆 阳香 包 民俗文化产 品发展依然属于原始状态 ,管理、经 营粗放。香包 产 品家 庭式作坊生产 为主 ,集 约化 、规模化生产 方式没有形成。 生产技术相对落后 ,技能培训力度不足 ,香包等文化产品 、服务 、 供给后劲不 足。对人 们群众 日益增 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满足不够 , 估计不足 ,缺少技 术指导、政策 的引导 。由于 ,香包生产需要 民 间艺术人才的支持和帮助 ,而,政府资金投入不到位 ,导致香包 制 作人才培训工 作缺位 ,从而造成缺少香包 创作人才后继无人 。 香包 艺术人才存量不足 ,对新产品的研发力度不够 。文化产品的 批量 重复生产 ,毫无创新 又使 产品在市场销售 中产 生审美疲倦 丧失 了市场销售 中原本具有的吸引力 。导致庆 阳香包销售市场疲 软 ,部分产品积压 ,挫伤 了香包制作人的积极性。 ( 2)香包生产技术人才匮乏。香包制作绝大部分属于手工作 业 ,商 品经济效益低 、利润空间少。加上 ,许多年轻人对香包生
庆阳香包调查报告

庆阳香包调查报告庆阳香包调查报告1. 背景介绍庆阳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以其独特的文化和风俗而闻名。
其中,庆阳香包作为一种民间手工艺品,已经在当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香包不仅是庆阳人民的日常生活用品,还承载着一定的宗教信仰和精神寄托。
为了深入了解庆阳香包的传统制作工艺和文化意义,本次调查报告将对庆阳香包进行全面调查和分析。
2. 调查目的本次调查主要目的如下:- 了解庆阳香包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探究庆阳香包的制作工艺和技术;- 分析庆阳香包的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
3. 调查方法为了全面了解庆阳香包,我们采用了以下调查方法:- 文献研究:通过查阅相关的书籍、论文和文章,了解庆阳香包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含义。
- 实地调查:我们亲自到庆阳,走访了香包制作工坊、博物馆和庆阳市民的家庭,观察和记录香包制作的过程和实际使用情况。
- 问卷调查:我们设计了一份问卷,向庆阳市民和游客了解他们对庆阳香包的认知和需求,以及对香包未来发展的看法。
4. 调查结果与分析4.1 香包的历史和文化内涵香包作为一种传统手工艺品,起源于庆阳地区的古代民间信仰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它不仅是一种实用品,还寓意着对家人的祝福和对好运的祈求。
通过调查和研究,我们发现庆阳香包中常见的图案和纹样多与庆阳地区的自然景观、动植物、传统乐器等相关。
这种独特的文化内涵使得庆阳香包在传承中更具有特色和魅力。
4.2 香包的制作工艺和技术庆阳香包的制作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包括选材、剪裁、缝制、绣花等。
原料一般选用天然植物纤维材料,如棉织物或麻布,以其具有透气性、吸湿性和柔韧性等特点。
制作过程中,还会加入一些本地特产植物的芳香材料,使得香包具有独特的气味。
在绣花方面,庆阳香包以其精细的刺绣工艺而闻名,尤其是采用缠绕线绣花的独特技术,使得香包更加精美。
4.3 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通过问卷调查和与庆阳市民、游客的沟通,我们发现香包在庆阳以及周边地区的市场需求依然较高。
关于庆阳香包的调查与思考

—
—
9 — 民间艺术 4 —
庆 阳香包民俗文化 节的意义决不 止于节 退 休 ,研 究人 才奇缺 ,后继 乏人 .亟待
三 、庆阳香包 的主要特征 :
会 本身 ,她 昭示着 一种发展 理念 .展示 抢 救 、保 护 。
( )庆 阳香 包历 史悠 久 ,寓意 广 着 一种文 化形 象 . 一 更体 现着 一个地 方 的 泛. 具有丰 富的 民俗 含义 。早在 4 0 多 产 业 导 向 和 服 务 水 准 。 今 . 中 国 庆 阳 五 对庆阳香包调查后的思考和建议 60 如 “ 年前 , 阳人 的祖先 岐伯 总结人类 与疾 香 包 民俗 文化 节”已发展成 为一个 大型 庆 病 毒虫斗 争 的经 验 , 与皇帝论 医 , 《 对 皇 民 间 传 统 节 会 . 且 逐 渐 成 为 全 国 性 的 而
都 定 为庆 阳府 。全 市总面 积 2 .1 9 方 石 窟寺 .古墓 葬 、古城 堡 烽 燧 、陕甘 帽 等等 , 可视 为这 一传 统 的延伸 :一 7 1平
庆 用来 防 公 里 .人 口 2 4 。 庆 阳 历 史 悠 久 ,文 宁边 区政 府 旧址 、抗 大七分 校 、南梁纪 种说 法是 中医鼻祖 岐伯 ( 阳人 ) 2万 是 囊 化发 达 , 传统 民俗 文化 和民 间艺术 绚丽 念馆 等文 化遗产 , 祖先 遗 留下来 的重 病治病 的药 囊 , 中所 装的就是 中草 药 华 多彩 ,其 古朴 性 、民俗性 、寓 意感倍 受 要 的人 文 资源 。被 专家 称之 为 “ 夏文 还有 一种 说法就 是在 封建 社会 一般 妇 通 国内外游 客 的青睐 。目前 , 阳 已获得 化 的缩影 民族文 化 的结 晶 .起源 最早 女 为 了方便 平 时做针 线 活 . 常随 身带 庆 藏线且 边上绣 有 的农耕 文化 、 民俗 文化 、 黄 有一 个可 以用 来贮 针 、 中国 民俗 学会命 名 的 中国香 包刺 绣之 的造 型艺术 ”
庆阳香包的传承与发展思考

庆阳香包的传承与发展思考2023.08(下)黄河黄土黄种人简介庆阳香包俗称“绌绌”或“耍活”,其制作过程是由手艺人按照剪纸的图样,在丝绸布料上用彩色的线绣出草、花鸟、瑞兽等各种各样的图案,再缝制成形状各异、大小不等的小绣囊,内芯填充上丝绵、香料。
主要作节令志庆、生活实用和观赏品玩用。
庆阳香包在图案、造型和寓意象征等方面都有特别的讲究,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习俗、信仰文化和审美情趣等,承载了甘肃庆阳地区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
比如,有的香包做成老虎、狮子形状,象征勇猛威武,用以祛除邪恶保平安;有的香包上绣有莲花、荷花、牡丹、梅花等图案,喻意女性的坚贞甜美;还有的香包上绣着猫和蝴蝶戏牡丹的组合图案,命名为“耄耋童趣”,用以赠送给老人。
历史渊源香包是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品之一,古时称香囊、容臭,它的起源可追溯到黄帝时期。
当时,岐伯曾携一药袋防疫驱瘟、禁蛇毒,后来,佩戴药袋渐成习俗。
随着时间的流逝,药袋中的草药渐渐被称为“香草”,药袋则被称为“香包”。
战国时期,屈原在《离骚》中提到:“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这表明在战国时期人们就有了将香草制成装饰品佩戴在身上的意识。
《礼记》也有记载:“男女未冠笄者……皆佩容臭。
”说明汉朝的未成年男女都会佩戴香包。
从晋朝开始,香包逐渐成为女人和儿童的专用品。
唐宋时期,男士开始佩戴荷包,主要用于盛物,与香包的作用不同。
明清时期,庆阳香包十分兴盛,成为人们佩戴或馈赠亲友的佳品。
在清朝时期,香包也可作为爱情的信物。
男女相爱时,男方会赠送一个装有香草的香包给女方,女方将其佩戴在身上,以表达感情。
近代以来,庆阳香包多作为端午节的装饰品,主要功能是求吉祈福、驱恶辟邪。
近20年来,随着对传统民俗文化保护力度的加大,庆阳香包迎来了新发展。
2002年,庆阳市被中国民俗学会评为“香包刺绣之乡”;2006年5月20日,庆阳香包绣制被列阴胡正妍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以特有的风情和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人的目光,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甘肃省庆阳市民俗文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甘肃省庆阳市民俗文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目录内容摘要 (1)一、绪论 (1)(一)研究背景 (1)(二)研究目的 (2)二、庆阳民俗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2)(一)香包--端午节驱虫辟邪的法物 (2)(二)剪纸--古代巫术的道具 (3)(三)刺绣--大禹遗风的沿袭 (3)三、庆阳民俗文化的内涵 (3)(一)图腾崇拜的原始文化遗存 (3)(二)阴阳平衡与天人相应的古老哲学思想 (4)(三)驱邪消灾与祈福迎祥的民俗文化心理 (4)四、庆阳民俗文化的发展现状研究 (4)(一)民俗文化产品研发现状 (4)(二)消费者市场发展现状 (6)(三)民俗文化的发展现状 (6)五、网络媒体时代庆阳民俗文化发展的对策 (7)(一)对内传承民俗文化 (7)(二)对外发展民俗文化产品 (7)六、结论 (9)参考文献 (9)Abstract (11)甘肃省庆阳市民俗文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内容摘要:近几年,人们对于民俗文化的关注和认识逐渐提高,也越来越重视民俗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民俗文化来自普通民众的物质生活土壤,又从物质生活反映了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并且代表着普通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
民俗文化的发展对当地的文化产业发展和其他经济产业发展的影响很有研究价值。
庆阳民俗文化历史悠久,影响深远,被称为“香包刺绣之乡”和“民间剪纸之乡”。
本研究以庆阳的香包、剪纸、刺绣为例,分析庆阳民俗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民俗文化的内涵、民俗文化的发展现状以及针对民俗文化发展现状的对策。
关键词:庆阳市;民俗文化;研究一、绪论(一)研究背景近几年,我国广泛提出政治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等,其中文化自信是核心。
国内无论是从经济发展角度还是从文化保护的角度,对文化的重视程度都远远加深。
民俗文化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文化方面的发展也是我国重要的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
民俗文化作为我国各个地区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形成的带有历史烙印、地方烙印的特色文化,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瑰宝,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发展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庆阳香包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困境分析
发表时间:2017-09-19T14:02:37.317Z 来源:《文化研究》2017年6月作者:高强李文冠[导读] 通过此次研究能为庆阳香包文化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性建议。
西北师范大学创新创业学院 730070 摘要:庆阳香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历史悠久,文化特色鲜明,国内外都有相关研究机构或研究人员,影响巨大。
但是在目前的传承和发展中依然表现出很多矛盾,阻碍较大,困境较多。
我们通过质性研究,从收集到的527份有效调查问卷和相关访谈系统梳理和分析了庆阳香包文化的困境,旨在通过此次研究能为庆阳香包文化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性建议。
关键字:香包文化、困境分析、传承、发展、香包一、庆阳香包文化的简介以及影响:
庆阳香包文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书记载,香包,又称荷包,亦称香囊、佩帏、容臭,庆阳俗称"绌绌"或"耍货"。
按照剪纸的图样,在丝绸布料上用彩色的线绣出各种各样的图案,然后缝制成不同的造型,内芯填充上丝棉、香料,就做成一种小巧玲珑、精致漂亮的刺绣品。
【1】它是黄土地土生土长艺术杰作,充分展现出丰富的区域性文化内涵和古老的地方风情与民族特点。
庆阳香包种类繁多,亲近生活,源于生活,独具地域特色,早在4600年前庆阳人民的生活中就出现了香包,《黄帝内经》中记载,人们将中草药装在香包中【2】随身携带,预防疾病,这种习俗流传久远,在现在每年的端午节前后,庆阳的广大地区仍然将香草等物质装进香包辟邪。
2001年,庆阳市华池县在对境内宋代双石塔进行整体搬迁挖掘时,在塔体内发现了一只香包。
据考证,这只香包距今至少有800多年,但仍色泽艳丽,图案如新,被称为“千岁香包”,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香包。
庆阳香包独特精致,造型古朴,图案夸张,寓意吉祥,色彩绚丽,人文气息浓厚,其强大的包容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去参观学习,博大精深的庆阳香包不仅包含了几何原理,色彩调配,人文美学,还特别突出地域风格。
目前庆阳香包文化的影响遍及海内外,不仅有很多专家学者在研究,而且成立了很多的研究所或者科研机构专门从事香包文化的研究梳理。
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香包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依然困境重重。
二、庆阳香包文化的发展困境分析:(一)地域困境: 1.庆阳香包是庆阳当地的民俗产物,在当地有着很好的声誉,但是庆阳地处大西北,位于黄土高原的核心位置,没有优越的地理位置,由于地势和土质等多方面的影响,火车至今还没有直通庆阳腹地,所以造成了文化传输存在断裂带,以庆阳香包文化为例,主动走进来和走出去研究的人很少,地理位置的弊端对其有很大的影响,走进来的人大部分也只停留在阶段性的研究参观的层次,主动投入研究的人却很少,一方面黄土高原的生活很难适应,另一方面,没有相关的资助使其完成相关研究,来回奔波在交通条件恶劣的西北,得不到物质保障,所以对香包文化的研究也只停留在表象,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没有大力开发;而走出去的人大多出于经济原因的考虑,使香包的商品属性覆盖了其独特的文化属性,所以走出去的人站在自己的利益经济角度,他们的文化视野就比较狭窄,忽视了香包文化价值的开发和传播。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文化和市场脱离的矛盾,【3】所以香包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内受到传播腹地的巨大影响,对外受到交通不便的巨大影响。
2.庆阳香包文化的分布不均衡,基本呈现零星的点状分布在全市范围内。
由于香包文化的特殊性,既受到历史传统的影响,又受到当地经济文化的影响,所以造成香包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就是分布不均衡,包括从业者和研究者等,表现出城乡和区域的巨大差异。
研究表明农村地区的相关研究者或者从业人员零星的点状分布更加明显,而且地区分布的频数极低,城镇则呈现明显的点带状分布,而且地区分布的频数较高,相对密集。
其中主要还是因为香包文化属性的影响原因,在农村地区经济落后,相关从业和研究者较少,香包的文化属性较小,而在城镇地区,经济发展较好,而且基础设施较健全,所以香包的文化属性较大。
其次,由于城镇地区本身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积淀。
所以相对利于香包文化的发展,农村地区则由于历史文化积淀较小,可发掘的文化内涵较少,所以香包文化的发展很脆弱。
不均衡的分布将会加大区域内香包文化的差距,同时不利于香包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二)时间困境:时间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生命,就是机会,所以能把握住优越的时间对于香包文化的发展百利无一害。
庆阳香包文化历经千年,源远流长,应该说在历史的长河中占据着一定的时间优势,所以香包文化才能不断传承,积淀浓厚的文化底蕴。
但是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对于香包文化提出了新的挑战,人们不再满足在固定时间内进行香包文化的创作和交流,而是希望拓宽和延伸香包文化发展的时间轨道,拓宽香包文化单一的民俗性质。
研究表明当地香包文化还固守传统,最主要围绕在端午节这个时间段进行交流,【4】与人们向往的主流时间有一定的冲突,所以削短了香包文化的时间延伸。
我们发现由于香包文化的底蕴和内涵的影响,多数的人们已经不再局限于某一固定的时间段购买香包,他们的文化需求加大,比如其他传统节日或者交流送礼都会考虑到庆阳香包。
其次,与香包相关的文化活动举办太少,难以加强区域文化凝聚力,对于人们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归属感很不利,研究表明1
3.5%的地域半年举办一次关于香包的文化,63.6%的地域一年举办一次,6.8%的地域两年举办一次,16.1%的地域从未举办。
对于优秀的文化,应该突破时间的困惑,主动的进行革新,这样才能突显文化的先进性,而庆阳香包还存在瓶颈。
所以造成对内的传播缺乏深度,对外传播缺乏动力。
(三)传承困境:传承是桥梁,它使庆阳香包从古走到今,但是经过千年的传承发展,我们发现这种桥梁是单一的,脆弱的,负荷非常小。
主要就表现为传承者的困境,传播方式的困境,文化创新的困境。
目前庆阳香包文化的传承者集中在民间艺人这个群体,他们数量较小,而且面临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为老龄化严重,文化水平低下,而年轻人大部分不愿意传承香包文化,对香包文化的理解程度也不够,研究人才较少。
【5】在经济生活的冲击下,庆阳香包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就陷入一个非常尴尬的局面。
经过研究表明有40%的人认为存在传承者较少的困境,有30%的人认为存在传承者老龄化困境。
其次,在香包文化的传播方式上大部分依靠传统方式,人们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有效学习,效率低下,而且受众较小,没有形成系统的传播体系,利用互联网,多媒体进行传播学习的很少,而且香包文化的学习教材比较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香包文化大范围的传播。
最后在文化的创新上缺乏特色,存在资源浪费的现象。
香包文化特色鲜明,底蕴深厚,但是出现了文化市场和人们的需求存在脱节现象,不能超前于时代的发展,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文化创新的能力较低,对于外部资源和市场的结合不充分。
三、庆阳香包文化的认同困境分析:
文化认同表现了文化对人们的影响,也反映出人们对文化的接受程度。
庆阳香包影响巨大,但是这种影响与人们之间的关系缺乏一种明确的认知程度,所以会有一部分人对香包文化的情感依赖较弱,文化的归属和认同也较弱,这不利于他们从优秀的文化中汲取养分;相反,他们对香包文化的推动力也相对较弱,这会使他们处在文化中立的位置,这就造成从主体到客体,从身体到灵魂两头的空虚。
研究表明对于最基本的文化认同存在矛盾,有4%左右的人认为香包文化不是优秀的传统文化,10%左右的人不能做出判断,模棱两可,这些文化认同度较低的人群就属于文化中立阶层;另有12%左右的人认为香包的商品属性大于文化属性,这些群体只是突出了香包文化的经济价值,对于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探索不够,所以这一群体从香包文化中汲取的只是经济利益,反而忽视了文化养分,造成肉体和灵魂发展不均衡。
【6】
参考文献:
[1]席丽博. 《陇东香包刺绣的工艺特征及纹样特点》[J].大众文艺,2014(16):77
[2]张兴平,李慧芬,万自洋.《浅谈庆阳香包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科技视界,2013(12):19-20
[3]霍学喜,谭文枫,牛军让.《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产业化项目组织管理浅谈》[J].陕西农业科学,2006(2):93-98
[4]李自强.《庆阳香包文化产业发展探析》[J].陇东学院学报 2015
[5]闫仁轶.《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现状》[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4
[6]张宏伟.《流变中的民族艺术——庆阳香包刺绣的传承发展和存在问题》[J].中国校外教育,2008,(9):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