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可采储量计算方法及应用43页PPT
合集下载
石油储量计算方法

t/ d .P a
饱和度
20
0 0.1
1 渗透率( m d )
10
100
空气渗透率
有效厚度物性标准
150 50
40
界 限 值 =1.9% 界 限 值 =3.2%
100
正累计
样品块数 样品块数
30
正累计
20
50
逆逆 累 计 累计
10
0 0 00
2.5 2
5
4
7.5
6
10
8 12.5
15 10
孔隙度 孔隙度
油层电阻率≥5.0Ω.m,气层电阻率≥ 7.0Ω.m。孔隙度≥10%。
平湖油气田有效厚度物性界限图
100 80 60 40
气层
含油气饱和度%
20 0 5 10 15 20 孔隙度% 25 30 35
油层 水层
孔隙度≥10%,饱和度≥ 40%。
孔隙度-含油饱和度交汇图
100 80 油区 水区
油层 水层 水淹层 差油层
概念上的差异
中国
原始地质储量(OOIP/OGIP)
相对固定的数字,变化主要是由于 资料增加,认识变化引起。 “规范“着重要求各级储量的勘探 程度及所要达到的地质认识程度, 强调的是地下数量的可靠性。
美国
经济可采储量(Reserves)
经常变动的数字、变化可以是资料 增加、认识变化引起,也可以是经 济条件、技术进步或提高采收率项 目的实施引起,也可以是由于生产 等原因引起( Reserves多指剩余可 采储量)。 不但强调地下数量的可靠性,还强 调引起经济可采数量变化其它因素 (经济、技术、合同、法规)的可 靠性。
三、计算单元
储量计算单元划分得正确与否影响储量计算的精 度。同一油水系统是确定计算单元的主要依据。岩性 油藏中,单个储集体可作为一个计算单元。
可采储量计算方法

式(2)中各项参数分布范围 参 数 地层原油 粘度 空气渗透率 有效孔隙度 井网密度
μo
变化范围 0.5~154.0
Ka
4~8900
0.15~0.33
f
3.1~28.3
平均值
18.4
1269
0.25
9.6
开发前阶段可采储量计算
经验公式法:
技 术 可 采 储 量 计 算
2、底水碳酸盐岩油田采收率经验公式
技 术 可 采 储 量 计 算
1、阿普斯指数递减公式
(a)产量变化公式:
Qt Qie
Di t
……(24)
……(25) ……(26)
(b)累积产量计算公式:
Qi Qt Np Di
Qi Qa NR Di
©可采储量计算公式:
开发中后期阶段可采储量计算
递减曲线法
技 术 可 采 储 量 计 算
来说,则是剩余经济可采储量。
计算阶段划分
技 术 可 采 储 量 计 算
a)开发前阶段
b)开发初期阶段,水驱油田开发综合 含水一般达到 40%左右以前 c)开发中、后期阶段,水驱油田开发
综合含水40%左右以后
开发前阶段可采储量计算
1、水驱砂岩油田采收率经验公式
经验公式法
技 术 可 采 储 量 计 算
参 数
变化范围
2.0~21 5 21.6
4.45~3 1 13.3
30~540
3.75~3 0.42 12.4
42~100
0.8~1.0
1.89~6
平均值
142
73.1
0.9
5.94
0.021
开发前阶段可采储量计算
石油地质储量计算

剩余可采储量:油气田投入开 发后,可采储量与累积采出量 之差。
35% 平均采收率
30-45% 残余油
25-35% 未采出的 可动油
必须用昂贵的 化学剂才能采 出的石油储量
被储层各种非均质性 隔挡在地下,当前 正在挖潜的对象
技术可采储量
指在给定的技术条件下,经理论计算或类比 估算的最终可采出的油气数量。
石油地质储量计算
本章内容
• 油气储量 • 容积法 • 物质平衡法 • 其它方法
第一节 油气储量
一、基本术语
原地量 可采量 工业油、气流标准
•基本术语 •储量及资源量 的分级与分类
•储量综合评价
鲁西隆起区
(一) 原地量 (原地资源量)
泛指地壳中由地质作用形成的油气自然聚集量
--即在原始地层条件下,油气储集层中储藏的石油 和天然气及伴生有用物质,换算到地面标准条件( 20℃,0.101MPa)下的数量。
探明已开发经济可采储量 探明未开发经济可采储量 产量 探明已开发剩余经济可采储量
•技术可采/不可采 •经济/次经济 •开发/未开发
•技术可采/不可采 •可采:经济/次经济 •经济可采:开发/未开发 •已开发:剩余可采
三、油气储量综合评价
衡量勘探经济效果,指导储量合理利用
储量规模 储量丰度 产能 油气藏埋藏深度
•初步查明了构造形态、储层马情东地况区,沙一下段板Ⅲ油组B3-3-1单层原始流体属性分布图
546000
547000
548000
549000
550000
55100
286000
4050 3800 3850 3900
•预探井已获得油气流或钻遇了油气层
400 200
石油天然气储量计算容积法公开课一等奖优质课大赛微课获奖课件

X = L / (h +1)
•直接取尖灭井点与砂岩井点距离之半 作为砂岩尖灭点。
教材P281
第21页
井点外推岩性边界
••• •••
•• •
•按1个或1/2个开发井距外推圈定 •统计砂岩体大小,拟定外推距离。
长庆油田土豆状或条带状砂体平均宽度500~600米 岩性边界则为钻遇井外推200~300米。
油水界面海拔高度:
How = Ho + [w H – 1000(pw - po )/g] / (w - o)
式中
Ho ----油井井底海拔高度,m; Hw ----水井井底海拔高度, m; How ----油水界面海拔高度,m; H ----油井与水井海拔高度差,m; o ----油密度,g/cm3; w ----水密度,g/cm3; po ----油井地层压力,Mpa; Pw ----水井地层压力,Mpa
道
西7-7-2
西6-6-4 西7-5-1
漫 溢 西6-5-1
河 支
西6-5-2
西6-5
河
西新6-5
西8-7
西8-7-1
间
西7-6
西7-5-2
道
西6-4
采油井 港164
图例
注水井 工程报废 停注井
停产井
20528600
20528750
20528900
20529050
20529200
20529350
井号、井位 相带界线 河道、复合河道点坝、心滩 SP|Rt
A----含油面积, km2;
h----平都有效厚度, m;
----平都有效孔隙度,小数;
教材P276
Swi ----平均油层原始含水饱和度,小数; o ----平均地面原油密度,t/m3; Boi ----平均原始原油体积系数。 地面原油脱气体积变小
石油天然气储量计算规范幻灯片PPT

指评价钻探〔详探〕阶段完成或根本完成后计算的地质储量。 探明储量是在现代技术和经济条件下可提供开采并能获得经济 效益的可靠储量,是编制油〔气〕田开发方案和油〔气〕田开 发建立投资决策的依据。
●未开发探明储量〔Ⅱ类〕 指油〔气〕藏已完成详探〔或评价钻探〕,但未投入开发所
计算的地质储量。 ●根本探明储量〔Ⅲ类〕
含有少量杂质的混合物。本标准中石油是指液 态烃类物质,即原油和凝析油的总称。
●原油 Oil 原存在于地下储集体中,在采至地面后的正
常压力和温度下,未经加工的、已脱气的呈液 态或半固体状态的那局部石油。
●凝析油 Condensate 在地层条件下的气态烃类物质,在采出到地面的
过程中,随着温度和压力的降低,从气相中析出的 由戊烷和以上重烃组份组成的液态混合物,一般可 经地面别离器或专用装置回收。
类比法估算的、尚未发现的油、气流的地质储量。 ●预测储量
指在地震详探及其它方法提供的圈闭内,经过预探井 钻探,获得油气流或油气显示后所计算的地质储量。
●控制储量 指预探阶段完成后,在1口以上探井中获得工业油、气流,初
步查明圈闭形态,确定油〔气〕藏类型和储层沉积类型,大体 搞清了含油〔气〕面积和油〔气〕层厚度,评价了储层产能大 小和油、气质量,在此根底上计算的地质储量称为控制储量。 控制储量可作为进一步评价钻探和编制中、长期勘探规划的依 据。 ●探明储量
前言
●本标准的附录A和附录B是标准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土资源部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 心石油天然气专业办公室。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吕鸣岗、程永才、袁自学、韩 征、姚爱华、胡晓春、胡允栋。 ●本标准由国土资源部负责解释
●未开发探明储量〔Ⅱ类〕 指油〔气〕藏已完成详探〔或评价钻探〕,但未投入开发所
计算的地质储量。 ●根本探明储量〔Ⅲ类〕
含有少量杂质的混合物。本标准中石油是指液 态烃类物质,即原油和凝析油的总称。
●原油 Oil 原存在于地下储集体中,在采至地面后的正
常压力和温度下,未经加工的、已脱气的呈液 态或半固体状态的那局部石油。
●凝析油 Condensate 在地层条件下的气态烃类物质,在采出到地面的
过程中,随着温度和压力的降低,从气相中析出的 由戊烷和以上重烃组份组成的液态混合物,一般可 经地面别离器或专用装置回收。
类比法估算的、尚未发现的油、气流的地质储量。 ●预测储量
指在地震详探及其它方法提供的圈闭内,经过预探井 钻探,获得油气流或油气显示后所计算的地质储量。
●控制储量 指预探阶段完成后,在1口以上探井中获得工业油、气流,初
步查明圈闭形态,确定油〔气〕藏类型和储层沉积类型,大体 搞清了含油〔气〕面积和油〔气〕层厚度,评价了储层产能大 小和油、气质量,在此根底上计算的地质储量称为控制储量。 控制储量可作为进一步评价钻探和编制中、长期勘探规划的依 据。 ●探明储量
前言
●本标准的附录A和附录B是标准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土资源部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 心石油天然气专业办公室。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吕鸣岗、程永才、袁自学、韩 征、姚爱华、胡晓春、胡允栋。 ●本标准由国土资源部负责解释
可采储量计算方法

国际化合作
全球能源市场的不断变化将促使国内外学者和企业加强合作,共同推 动可采储量计算方法的创新和发展。
对行业影响及意义
提高决策水平
准确的可采储量计算能够为油田开发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避免盲目投资和浪费,提高经 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促进技术创新
可采储量计算方法的不断创新将推动石油勘探开发技术的进步,提高油气资源的利用效 率和可持续性。
是指油田投入开发后,可采储量 与累计采出量之差。
储量分类及特点
01
探明储量
经过详细勘探,在预期的当地经济条件下,可用现有技术开采的储量。
02 03
控制储量
经过预探井钻探获得工业油气流、油气层钻遇率和油气藏圈闭预测较可 靠、或油源条件较落实的情况下,根据区域地质条件相似对比所计算的 储量。
预测储量
在地震详查以及其它方法提供的圈闭内,经过预探井钻探获得油气流或 综合解释有油气层存在时,对有进一步勘探价值的、可能存在的油藏 (田)所估算的储量。
容积法
01
02
03
原理
利用储层有效孔隙度和储 层有效厚度计算储层中油 气的体积。
优点
方法简单,适用于不同类 型的油气藏。
缺点
需要准确的孔隙度和含油 饱和度数据,对于非均质 储层误差较大。
压降法
原理
根据油藏压力变化和采出程度之间的关系,推算可采储量。
优点
适用于具有稳定压力系统的油气藏。
缺点
对于压力变化不稳定的油气藏误差较大,且需要长期的生产数据。
优点
该方法考虑了注水开发对油田产量的影响,能够更准确地反映油田的实际开发情况。
缺点
水驱曲线法对数据的要求较高,需要较长时间的注水开发历史数据才能得到较准确的预测结果。此外, 该方法假设油田水驱规律在未来保持不变,而实际上可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全球能源市场的不断变化将促使国内外学者和企业加强合作,共同推 动可采储量计算方法的创新和发展。
对行业影响及意义
提高决策水平
准确的可采储量计算能够为油田开发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避免盲目投资和浪费,提高经 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促进技术创新
可采储量计算方法的不断创新将推动石油勘探开发技术的进步,提高油气资源的利用效 率和可持续性。
是指油田投入开发后,可采储量 与累计采出量之差。
储量分类及特点
01
探明储量
经过详细勘探,在预期的当地经济条件下,可用现有技术开采的储量。
02 03
控制储量
经过预探井钻探获得工业油气流、油气层钻遇率和油气藏圈闭预测较可 靠、或油源条件较落实的情况下,根据区域地质条件相似对比所计算的 储量。
预测储量
在地震详查以及其它方法提供的圈闭内,经过预探井钻探获得油气流或 综合解释有油气层存在时,对有进一步勘探价值的、可能存在的油藏 (田)所估算的储量。
容积法
01
02
03
原理
利用储层有效孔隙度和储 层有效厚度计算储层中油 气的体积。
优点
方法简单,适用于不同类 型的油气藏。
缺点
需要准确的孔隙度和含油 饱和度数据,对于非均质 储层误差较大。
压降法
原理
根据油藏压力变化和采出程度之间的关系,推算可采储量。
优点
适用于具有稳定压力系统的油气藏。
缺点
对于压力变化不稳定的油气藏误差较大,且需要长期的生产数据。
优点
该方法考虑了注水开发对油田产量的影响,能够更准确地反映油田的实际开发情况。
缺点
水驱曲线法对数据的要求较高,需要较长时间的注水开发历史数据才能得到较准确的预测结果。此外, 该方法假设油田水驱规律在未来保持不变,而实际上可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石油可采储量计算方法及应用

@经验公式法 @表格计算法 @类比法
HY分公司
1、水驱砂岩油田采收率经验公式
HY分公司
(1)平均渗透率的计算
公式1 公式1
Í对于正态分布,用算术平均法或厚度加权平均法 算术平均
ER = 0.274 − 0.1116 lg μ R + 0.09746 lg K − 0.0001802 hoe f − 0.06741VK + 0.0001675T
废弃压力,Mpa 废弃压力,Mpa 一般取饱和压 力的15% 力的15%
y 饱和压力:14MPa y 油藏废弃压力:2.1MPa
Í计算结果
采收率:20.1663%
HY分公司
应用经验公式法应注意的问题
是依据多个已 是依据多个已
已开发油田采收 率多是在不断进 行调整完善条件 下的采收率。
HY分公司
0
油田开发初期其注采井网并不完善、
算例
K
ER = 0.05842 + 0.08461lg
μo
+ 0.346φ + 0.003871 f
Í已知参数
y 地下原油粘度:10mPa.s y 平均渗透率:500毫达西 y 井网密度:10公顷/井(等于10井/平方公里) y 孔隙度:0.21
参数
地层原油粘度 mPa.s 0.5--154.0
平均渗透率 (毫达西) 4.8--8900
根据待开发油田的驱动类型或地质 参数直接在相应的表格中查出该油田的 采收率
参数
地层原油 原始地层 压力 粘度 Mpa mPa.s 2--215 4.45--31
有效 渗透率 毫达西 30--540
井网密度 well/km 2 3.75--30.42
油田开发指标的计算方法PPT学习教案

综合递减率= (上阶段末标 定水平X阶段生产天数) -阶段 老井累产油量/(上阶段末标定 水平X阶段生产天数)。
第24页/共95页
例题:
某油藏1999年12月日产油水平291 吨,标定日产油水平300吨,2000年年 产油11万吨,其中新井产油4500吨, 老井措施增油12000吨,计算2000油藏 的自然递减率和综合递减率。
存水率=(累计注水量-累计采油量)/累计注水量
=(80-20*1.2)第/1880页/共95页 =70%
综合含水:
油田月产液量中产水量所占的百分数。
含水上升率:
每采出1%的地质储量是含水率的上升值。
例题:
某油藏地质储量100万吨,月产液量5000吨, 月产油量2000吨,计算油藏的综合含水。 综合含水 =月产水量/月产液量
=(5000-2000)/5000*10 =60%
第19页/共95页
例题:
某油藏地质储量120万吨, 2000年12月综合含水85%,2001 年12月综合含水88%,2000年产 油量2.4万吨,计算油藏的含水 上升率。
含水上升率=阶段含水上升值/ 阶段采出程度
=(88%第20-页8/共595%页 )/ (2.4/120*100)
第13页/共95页
例题:
某油藏地质储量120万吨,年产油2万吨,累积 产油量30万吨,当前标定可采储量45万吨,计算该 油藏采油速度、采出程度、采收率。
采油速度
=年产油/地质储量=2/120*100=1.67%
采出程度
=累积产油量/地质储量=30/120*100=25%
采收率
=可采储量/地质储量=45/120*100=37.5%
厚度对应率=油井生产层中与注水井连通的有效厚度/油
第24页/共95页
例题:
某油藏1999年12月日产油水平291 吨,标定日产油水平300吨,2000年年 产油11万吨,其中新井产油4500吨, 老井措施增油12000吨,计算2000油藏 的自然递减率和综合递减率。
存水率=(累计注水量-累计采油量)/累计注水量
=(80-20*1.2)第/1880页/共95页 =70%
综合含水:
油田月产液量中产水量所占的百分数。
含水上升率:
每采出1%的地质储量是含水率的上升值。
例题:
某油藏地质储量100万吨,月产液量5000吨, 月产油量2000吨,计算油藏的综合含水。 综合含水 =月产水量/月产液量
=(5000-2000)/5000*10 =60%
第19页/共95页
例题:
某油藏地质储量120万吨, 2000年12月综合含水85%,2001 年12月综合含水88%,2000年产 油量2.4万吨,计算油藏的含水 上升率。
含水上升率=阶段含水上升值/ 阶段采出程度
=(88%第20-页8/共595%页 )/ (2.4/120*100)
第13页/共95页
例题:
某油藏地质储量120万吨,年产油2万吨,累积 产油量30万吨,当前标定可采储量45万吨,计算该 油藏采油速度、采出程度、采收率。
采油速度
=年产油/地质储量=2/120*100=1.67%
采出程度
=累积产油量/地质储量=30/120*100=25%
采收率
=可采储量/地质储量=45/120*100=37.5%
厚度对应率=油井生产层中与注水井连通的有效厚度/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