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屿之波教学设计
鼓浪屿之波教案初中

鼓浪屿之波教案初中课程名称:音乐课时:2课时年级:九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感受《鼓浪屿之波》这首歌曲的美妙旋律,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2. 通过学习《鼓浪屿之波》,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3. 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合理运用气息练唱这首歌曲。
4. 掌握歌曲的情境,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1. 歌曲《鼓浪屿之波》的旋律和节奏。
2. 正确的呼吸方法和发声技巧。
教学难点:1. 歌曲中的弱起节奏。
2. 歌曲的情感把握和表达。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乐谱。
3. 录音机或音响设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欣赏《鼓浪屿之波》的片段,感受歌曲的美妙旋律。
2. 提问:你们对鼓浪屿有什么了解?二、歌曲学习(15分钟)1. 向学生介绍歌曲的背景和作者。
2. 教唱歌曲,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和发声技巧。
3. 分组练习,让学生相互交流和借鉴。
三、歌曲分析(15分钟)1. 分析歌曲的节奏和旋律特点。
2. 讲解歌曲中的弱起节奏,引导学生正确演唱。
四、歌曲演唱(10分钟)1. 让学生完整演唱歌曲,注意情感的把握和表达。
2. 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第二课时:一、歌曲复习(5分钟)1. 复习上节课学唱的歌曲《鼓浪屿之波》。
2. 针对学生的演唱进行点评和指导。
二、歌曲深入学习(20分钟)1. 深入分析歌曲的情感内涵,引导学生理解歌曲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情怀。
2. 让学生讨论如何更好地表达歌曲情感,分享自己的心得。
三、歌曲实践(15分钟)1. 让学生分组进行歌曲表演,可以选择不同的演唱形式。
2. 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让学生总结自己在学习《鼓浪屿之波》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2. 教师进行总结,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歌曲《鼓浪屿之波》的熟练程度。
2. 学生对歌曲情感的理解和表达。
3. 学生在演唱过程中的气息控制和发声技巧。
鼓浪屿之波初中教案

鼓浪屿之波初中教案一、教学目标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鼓浪屿之波》,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歌曲《鼓浪屿之波》的介绍、欣赏、分析来提高学生对作品情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 知识与技能:能够用优美和谐的声音演唱《鼓浪屿之波》,掌握弱起节奏,理解歌曲的象征意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演唱《鼓浪屿之波》,感受歌曲的美感。
2. 教学难点:歌曲的弱起节奏和象征意义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鼓浪屿的地理位置和特色,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歌教学:(1)教师播放《鼓浪屿之波》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
(2)教师引导学生跟唱歌曲,注意弱起节奏的演唱。
(3)教师分析歌曲的结构,讲解歌曲的象征意义。
3. 歌曲欣赏:(1)教师播放《鼓浪屿之波》歌曲,让学生认真聆听,感受歌曲的情感。
(2)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歌曲的象征意义,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4. 演唱练习:(1)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发声练习,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
(2)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演唱,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教师对学生的演唱进行点评,指导学生改进演唱技巧。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鼓浪屿之波》的象征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用优美和谐的声音演唱《鼓浪屿之波》。
2. 学生能够理解《鼓浪屿之波》的象征意义,表达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 学生在演唱过程中,能够准确掌握弱起节奏,表现出良好的歌唱习惯。
五、教学资源1. 录音机、音响设备。
2. 《鼓浪屿之波》乐谱。
3. 教学挂图或图片。
六、教学建议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2. 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高。
3.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组织好分组演唱活动。
4.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在演唱中表达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鼓浪屿之波》声乐教案

《鼓浪屿之波》声乐教案第一篇:《鼓浪屿之波》声乐教案.声乐郑萍2课时《鼓浪屿之波》1、合理运用气息练唱耳熟能详的歌曲。
2、掌握歌曲的情境。
3、巩固E1声区的音。
声音巩固1、中高音区长气息的练习。
2、优美的演唱《鼓浪屿之波》。
电钢琴、乐谱。
11中职1、2、3班,11四年专1班歌曲《长城谣》的视听与试唱。
(一)诗词体歌词的理解与欣赏。
(二)“港”“海”“苍”几个开口音高音吐字的口腔位置。
(三)情感把握与体会。
(四)布置作业。
以讲授、示范、辅导、作业分析等教学方法为主。
一、组织教学,交代本节课教学目标,导入新课:上课开始组织教学,复习上节课的基础内容。
1、知识点回顾: 1)练声要求从生活中的行为习惯入手,引导学生进入发声练习。
例如:闻花、兴奋、打哈欠等手段。
在五个元音字母中,a母音开口音。
要求舌面平放、舌尖抵达下门齿,嘴巴张开、声带闭合、气息均匀、发出干净的母音。
2)歌曲复习《大海啊,故乡》同样是诗词体的歌词,《大海啊,故乡》更白话,更易于理解和抒发感情。
在进入新课前,通过练习这首歌,可以巩固和体会歌词的意境以及演唱的内容。
复习方法:a、《大海啊,故乡》歌词的朗读。
要求:音调的和谐统一,以及句子的抑扬顿挫表达到位。
b、十六分音的节奏练习。
要求:能够准确的唱出十六分音的时值。
c、情感的准确表达。
《大海啊,故乡》是影片《大海在呼唤》的主题歌。
旋律舒展起伏,优美抒情,内涵海浪涌动的旋律,表达了坐着对故乡亲人的四年和对祖国的热爱与依恋之情。
1.5)灵活性练习2 3 4 5 | 5 4 3 2 1 ||(顿)Li lo Li lo2)声乐作品的演唱与处理 2.1)《鼓浪屿之波》通过《鼓浪屿之波》这首歌的演唱,让学生感受离别感悟人生的深沉意境,感受美的熏陶。
练习方法:a、母音“a”“u”的训练,为“港”“海”“苍”等开口字的发音打基础。
b、通过流畅的发声练声,来巩固高音乐句的演唱技巧。
歌曲意境解析:这是一首表达台湾中华儿女对祖国、家乡、亲人的思念,渴望早日回归祖国的歌曲。
鼓浪屿之波教案

鼓浪屿之波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鼓浪屿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2.掌握鼓浪屿的主要景点和特色;3.提高学生对鼓浪屿的艺术、文化和环境的认识和欣赏能力;4.通过项目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内容1.导入部分:介绍厦门市及鼓浪屿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鼓浪屿的兴趣。
2.知识讲解:分析鼓浪屿的主要景点和特色,包括岛上的建筑风格、音乐文化、植被等。
3.活动设计:分组设计鼓浪屿旅游宣传活动,鼓励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展示鼓浪屿的魅力。
4.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总结所学内容,梳理鼓浪屿之行的心得体会。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部分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使用短视频、图片或地理工具等多种形式来介绍厦门市及鼓浪屿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
让学生了解鼓浪屿是一个位于厦门市的美丽小岛,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
步骤二:知识讲解1.分组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研究一个景点或特色,例如鼓浪屿的日光岩、琴弦、刘大白等。
可以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并做简短的口头报告。
2.全班分享:每个小组依次展示所学内容,有关其他景点或特色的学生可以提问补充。
3.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思考鼓浪屿的独特之处,如何体现在建筑风格、音乐文化、植被等方面,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步骤三:活动设计1.分组竞赛:将学生重新分组,每个组设计一个鼓浪屿旅游宣传活动。
鼓励学生在宣传形式、内容呈现和团队合作上发挥创意,比如可以制作海报、设计旅游路线推荐等。
2.活动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并为其他小组的宣传活动打分评价,通过评分来鼓励学生的努力和创新。
步骤四:总结归纳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归纳鼓浪屿之行的心得体会。
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班级分享,展示学生在这次教学活动中的成果和收获。
四、教学评估1.口头表达:根据学生在导入部分和演讲环节中的口头表达,评估学生对鼓浪屿的基本了解程度和表达能力。
2.团队合作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分组活动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音乐教案

《鼓浪屿之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学习并演唱歌曲《鼓浪屿之波》,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歌唱姿势、积极的歌唱状态、正确的呼吸方法、正确的咬字演唱歌曲。
2、过程与方法:通过歌曲的介绍、欣赏、分析了解歌曲表达的情感内容,通过声乐训练的一般步骤、方法学生能完整地、声情并茂地表达歌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理解和分析歌曲的能力,声情并茂的演唱歌曲。
体验歌曲抒发的盼望祖国统一的情怀。
二、学情分析《鼓浪屿之波》这首歌曲作为中职一年级上学期学习的曲目,在学生的学习能力上还是能胜任的。
教学中重点要解决附点音符、落起节奏、大跳音程等音准节奏上的重难点,在声音控制上要注意气息的连贯、流畅做到有控制、不僵硬,在声音的统一上要做更多的要求,音色的统一、声音位置的统一、咬字吐字的统一,这几方面都是在教学中要强调的。
另外要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歌曲的演唱情感。
三、教学重难店本课重点在于通过声乐训练的一般方法达到声乐训练的目的,同时《鼓浪屿之波》在歌曲的内容、情感主题上与祖国统一的主题相吻合,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突出了本课的另外一个主题“爱国主义情感”。
四、教具准备钢琴、多媒体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课件,鼓浪屿之波歌谱、学生课前预习教学内容。
五、教学过程(一)、发声训练1、气息练习2、发声练习高位置头声区训练,母音训练。
(二)、歌曲《鼓浪屿之波》教学1、导入,让学生明确本课学习的内容。
鼓浪屿是厦门市的一个美丽小岛,素有“海上花园”之称,又因岛上的音乐氛围浓郁,培养了不少音乐家,因而又有“音乐之岛”的美誉。
2、了解歌曲,介绍《鼓浪屿之波》作品的创作背景:1981年,词、曲作者一同去福建沿海深入生活。
在鼓浪屿共登日光岩,极目远眺、遥想当年郑成功从这里领兵渡海,拼死战斗,终于赶走荷兰殖民者,使台湾重回祖国怀抱。
思及今日,台湾与大陆尚处于隔离状态,不禁思绪万千、感慨于怀,便共同写下了《鼓浪屿之波》这首歌。
歌为心声,谁无故园之恋,谁无思乡之情,《鼓浪屿之波》唱出了海峡海峡两岸人民的心声,情真意切的表达了两岸同胞间的眷恋之情,海峡两岸人民期盼着祖国统一的热切情感。
《鼓浪屿之波》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神州大地——海滨音诗《鼓浪屿之波》【课型】唱歌综合课【授课人】李迎【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为九年级上册声乐课。
《鼓浪屿之波》为声乐课的补充教材,对学生有较好的训练效果,歌曲在声乐训练上有很高的价值,并且歌曲的情感表现内容很符合中华民族、符合海峡两岸人民期盼统一的共同情感。
歌曲在情感教育上有很高的价值。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面临升学的压力,特别渴望上音乐课,音乐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很大提高,本节课主要采用探究-体验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聆听、体验自主探究,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分析音乐的能力。
【教学目标】1、本节课始终围绕歌曲中所表现的渴望祖国统一的情感为主线,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怀。
2、培养学生感受音乐、分析音乐、鉴赏音乐的能力。
3、有感情的演唱《鼓浪屿之波》,掌握弱起节奏的演唱。
4、通过相关的知识渗透,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
【教学重点、难点】1、培养学生理解和分析歌曲的能力,能声情并茂的演唱歌曲。
体验歌曲抒发的盼望祖国统一的情怀。
2、掌握弱起节奏的演唱。
【教学方法】看画同步法、直观性、情境式教学法、欣赏法、示范法。
引导学生分层次欣赏,分组讨论,不断深化艺术感受与审美体验,获得听觉经验与能力。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具】钢琴、电脑、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学生听着《阿里山的姑娘》歌曲走进教室,“看画同步法”导入。
(欣赏以台湾名胜古迹为主题的画面。
有日月潭、人民广场、台湾故宫。
有基隆港、台北市等。
上课前滚动播放)背景音乐《阿里山的姑娘》歌曲提问:这美丽的画面向我们展示的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个省,你知道它是哪里吗?生答:台湾师小节:台湾岛是中国的第一大岛屿,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
由于国共内战,1949年后两岸人民一直处于分离的状态。
50多年来,台湾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发生了显著变化。
台湾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中国与太平洋地区各国海上联系的重要交通枢纽。
鼓浪屿之波教学设计

《鼓浪屿之波》教学设计西滨中学汤文耀一、教学内容:欣赏、学唱歌曲《鼓浪屿之波》二、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鼓浪屿之波》,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歌曲《鼓浪屿之波》的介绍、欣赏、分析来提高学生对作品情感的理解,使学生能完整地、声情并茂地表现歌曲,增强学生音乐感知能力3.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鼓浪屿之波》,提高学生的乐感和划拍视唱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学生有感情的演唱歌曲《鼓浪屿之波》。
2、难点:准确掌握附点节奏、弱起节奏、高音的科学发声。
四、教法:欣赏法、听唱法、示范法、图像法、创设情景法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音响六、教学过程:(一)、提问导入1、教师:同学们,请大家看几张图片,猜猜是哪里?2、播放多媒体课件,播放鼓浪屿风景视频,介绍鼓浪屿的得名。
3、教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鼓浪屿有关的歌曲。
(二)、欣赏歌曲《鼓浪屿之波》1、播放《鼓浪屿之波》MTV,这首歌曲的演唱速度是怎样的?这首歌曲应该用什么样情绪来演唱?2、简介《鼓浪屿之波》的创作背景:1981年,词、曲作者张藜、红曙、钟立民一同去福建沿海深入生活。
在鼓浪屿共登日光岩,极目远眺、遥想当年郑成功从这里领兵渡海,拼死战斗,终于赶走荷兰殖民者,使台湾重回祖国怀抱。
思及今日,台湾与大陆尚处在隔离状态,不禁思绪万千、感慨于怀,便共同写下了《鼓浪屿之波》这首歌。
(三)、学唱歌曲《鼓浪屿之波》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激发学生爱国情感)2、教师引导学生划拍视唱简谱3、学生跟着音乐用“U”模唱旋律,教师提醒学生“U”的正确发声,要求学生自行找出歌曲的难点,并由教师示范,解决难点。
4、教师范唱,学生跟唱旋律(一遍),然后进行填词演唱。
教师提醒学生歌唱的正确姿势、呼吸、正确地咬字等。
5、歌曲演唱情感处理:师生讨论后,课本中标出p----mp---f---p6、学生完整演唱《鼓浪屿之波》,教师及时给与肯定、表扬。
《鼓浪屿之波》音乐教案

《鼓浪屿之波》音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感受《鼓浪屿之波》这首歌曲的优美旋律和歌词内涵。
2. 通过学习歌曲,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和演唱技巧。
3. 引导学生了解鼓浪屿的历史文化背景,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内容1. 歌曲《鼓浪屿之波》的旋律、歌词及演唱技巧。
2. 鼓浪屿的历史文化、自然景观和民俗风情。
三、教学重点1. 歌曲《鼓浪屿之波》的演唱技巧和情感表达。
2. 鼓浪屿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特色。
四、教学难点1. 歌曲的高音部分演唱技巧。
2. 对鼓浪屿历史文化的深入了解。
五、教学方法1. 采用欣赏、学唱、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 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生动展示鼓浪屿的自然景观和民俗风情。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歌曲和鼓浪屿的理解和感受。
六、教学准备1. 教学音频和视频材料,包括《鼓浪屿之波》歌曲的演唱版本和MV版本。
2. 鼓浪屿相关的图片、地图和历史文献资料。
3. 乐谱和音乐教材,用于教授歌曲的旋律和和声部分。
4. 投影仪和屏幕,用于展示图片和视频资料。
5. 录音机或音乐播放设备,用于播放歌曲和背景音乐。
七、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鼓浪屿的美丽风景图片,引起学生对鼓浪屿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歌曲学习:播放《鼓浪屿之波》歌曲,引导学生欣赏并感受歌曲的美感。
3. 歌词解析:分析歌曲的歌词,讲解鼓浪屿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歌曲的主题思想。
4. 演唱技巧教学:教授歌曲的旋律和和声部分,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演唱姿势和呼吸方法。
5. 练习演唱:学生分组练习演唱,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
6.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对歌曲和鼓浪屿的理解和感受,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八、教学评价1. 学生演唱评价:评估学生在演唱《鼓浪屿之波》时的音准、节奏和情感表达能力。
2. 讨论参与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表达能力。
3. 课堂表现评价:评估学生在课堂中的专注度、合作意识和学习态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鼓浪屿之波》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授对象:七年级学生
课时安排:2课时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领域一:感受与欣赏___音乐情绪与情感
内容标准:能够体验音乐情感的发展变化,并能简要或通过多种形式表现出来.
领域二:表现与演唱
内容标准:能够自信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在合唱中积累演唱经验,进一步感受合唱的艺术魅力.
一、教学设想
音乐是一种以美育为属性的学科,是靠师生双方主动投入、互相吸引的情感交流为主的活动。
在活动中应做到:以情感人,以美育人,体现其艺术性,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感情”,因此,我们应把音乐教学作为一个审美感知和审美发现的过程,要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着手,让学生在愉悦中感受到音乐的美,体会到“学海无涯”乐作舟的美好体验。
在教学中通过直观性、情境式教学,引导学生分层次欣赏,分组讨论,不断深化艺术感受与审美体验,获得听觉经验与能力。
激发学生爱国情感,盼全国早日统一,并为此尽微薄之力。
二学情分析
我校七年级学生刚入校,还没有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需要养成良好的歌唱发声习惯,在欣赏课和歌唱课学习过程中对几种演唱形式较生疏。
三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评价要点针对目标
分组齐唱展示歌曲任意一段整体完整齐唱歌曲。
音色统一音准节奏速度
力度准确。
目标1
小组合作简单动作符合本歌特征目标2
【教材分析】
歌曲《鼓浪屿之波》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一首必学歌曲,D 大调,4/4拍,二段体结构。
曲调优美抒情,表达了两岸人民隔海相望,渴望早日回归故乡的思乡情绪。
第一段:1─8小节(不包括前奏),共有两个乐句。
其中第二句是第一句的变化重复,并为第二段乐曲高潮部进行铺垫。
第二段:8─17小节,与第一段不论是在力度和音区上,都形成鲜明的对比,使旋律上升到“e”,随后乐句中运用的两个“我渴望”非常紧凑,充分表现了两岸人民渴望早日相聚的迫切心情。
【创作背景】:1981年词曲作者共同去福建沿海深入生活,在"鼓浪屿"共登日光岩,极目远眺、遥想当年的民族英雄郑成功,赶走了荷兰殖民者,使台湾重加祖国怀抱,思及今日,台湾与大陆尚处于隔离状态,不禁思绪万千,于是共同写下了《鼓浪屿之波》这首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台湾的地理、历史知识及风土人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唱歌曲《鼓浪屿之波》,培养学生的视唱能力、增强学生音乐感知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亲切、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鼓浪屿之波》,让学生感受深切的爱国情怀,进一步深化对早日实现祖国统一这一主题的理解,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
学唱歌曲《鼓浪屿之波》,提高学生感受并表现音乐的能力。
【教学难点】:
1、正确的演唱歌曲《鼓浪屿之波》,准确地表现中华儿女盼望祖国统一的真挚情感。
通过音乐实践活动表现期盼之情
2、自然准确的表现出歌曲中的切分音、弱起、前半拍的休止节奏构成的旋律。
【教具】:钢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听唱法、欣赏法、示范法、情景感染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由《七子之歌》和《东方之珠》两首歌介绍三地现状:香港、澳门50年制度不变,经济稳步增长;台湾要求独立,何去何从,大陆的态度以及国际对此的关注。
同学们!你们都听过哪些有关台湾的歌曲呢?唱两句
2、导语:同学们,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50多年来,台湾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发生了巨大变化。
关于台湾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一首以台湾为主题的新歌《鼓浪屿之波》,让我们共同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心声。
3、介绍鼓浪屿历史、地理和文化鼓浪屿位于厦门,开拓与宋末元初,原名“圆沙洲”,明朝改成“鼓浪屿”;郑成功曾以此为据点操练士兵对抗敌人;鼓浪屿风景幽美素有“钢琴之岛”和“音乐之乡的美誉。
【设计意图】:听赏歌曲片段《鼓浪屿之波》把学生带入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中,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歌曲婉转、悠扬的旋律。
通过感官视觉了解台湾的人文地理等。
二、感受、学习、表现歌曲
(一)、初听全曲,交流问题:
1、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师生互动小结:这首歌曲情真意切的表达了两岸同胞间的眷恋之情,海峡两岸人民期盼着祖国统一的热切情感,让我们带着这种情感来学唱这首歌曲,让我们共同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心声。
2、歌曲中提到了哪几处非常美的地方?鼓浪屿、日光岩、基隆港.(
3、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鼓浪屿去看一看。
介绍基隆港和日光岩,欣赏美丽景观。
(二)复听歌曲:
1、随琴用la来哼唱一遍,跟着音乐指挥学生,提醒学生la的发声状态。
2、这首歌曲的高潮唱的是什么地方?
日光岩:是当年的民族英雄郑成功操练水军、挥师东渡之地。
【设计意图】:在听、感、唱的基础上,让学生在比较宽松的氛围中学习,同时共同解决本课难点。
而难点由学生自己提出,并非教师自己预设的“拦路虎”。
(三)学唱歌曲:跟着钢琴学唱歌词,同时体会歌词的意境.
同学们对歌曲的旋律和调性都已经掌握了,现在让我们加进歌词,带着思念期盼的情感演唱歌曲,唱的同时体会歌词的意蕴。
用琴带领学生学习歌曲。
提问:告诉老师,你喜欢歌曲中的哪一部分?(解决问题)
(四)再次聆听歌曲:
1、歌曲的情绪情感处理:第一部分1-11小节比较抒情,犹如一股涌动的浪花,给人以一种源远流长的感觉,带着期盼和依恋思乡情感早已漂向美丽的台湾岛,第二部分12-18小节充满了激昂和渴望促使情感的迸发,渴望海峡两岸早日实现统一,12-18,最后一部分有一丝忧伤和向往,期盼两岸人民早日团聚的一片真情!
2、歌曲的曲式结构:A+B
3、让学生随着电子琴伴奏带着期盼思念的情感深情的演唱全曲歌词。
师生共同演唱,提醒学生刚才训练过的难点之处要唱准确到位。
情绪情感合二为一。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歌曲进行情感和情绪处理,在演唱的过程中通过多种方式的表演来体验歌曲的情绪和情感。
让歌曲的意境表现得更到位更完美。
让学生感悟音乐、理解音乐的同时也体验到音乐所带来的不同情趣。
三、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1、表演活动:用诗朗诵的方式表达台湾人民对大陆的思念之情。
(朗诵《乡愁》)
2、让我们手拉手共同演唱《鼓浪屿之波》让我们唱出共同的心声祖国早日统一。
【设计意图】:通过朗诵让学生感受到台湾和大陆心连着心,根连着根。
并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觉得音乐的课堂是生动而丰富多彩的。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领略了台湾的风光,台湾是我们美丽的宝岛,台湾历经了许许多多的坎坷与沧桑,现在台湾与祖国分离的状态,海峡两岸的人民都盼望祖国早日统一。
同学们,为实现祖国统一,你会从哪些方面做起呢?大家回去想想这个问题,好让我们一起祝愿祖国能早日统一吧!
教学反思:每次走进教室,都能感觉到学生们对音乐的渴望,.我也在想:怎样样才能把每一堂音乐课上好,让学生在繁重的文化课之外也能够找到他们精神与心灵的乐园怎样样才能透过音乐特有的力量来教育学生,使他们的精神境界在这个充满着物欲的时代得到最大程度的升华
通过朗诵让学生感受到台湾和大陆心连着心,根连着根。
并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觉得音乐的课堂是生动而丰富多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