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心阁的老照片收藏

合集下载

天心阁现状报告

天心阁现状报告

天心阁景区现状报告前言今年是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生活在和平年代每一个的中华儿女都应该去了解那一段抗战历史,缅怀民族英雄。

抗战纪念馆是大家了解抗战历史不错的途径,长沙市内有很多抗战遗址、纪念馆,而大家对这些遗址、纪念馆大小,展出内容等情况了解得怎么样呢?我们需要对这些遗址、纪念馆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它们的情况,以对大家宣传这些学习历史的好地方。

我们对天心阁景区进行实地考察的目的,是了解该景区多方面的现状,对景区内景点进行评估,得出结论并向人们宣传,号召大家前去参观,加入到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活动中去。

一、实践方案通过现场走访考察和现场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天心阁景区中与抗战有关的景点的现状信息,并了解市民、游客对景区景点及抗日战争历史的了解情况,综合所得结果,对这些遗址景点进行评价,得出现状结论。

二、实践过程(一)在实践之前,先初步了解景区大致情况,确定需要考察的景点及考察路线。

(二)为景点的景观的多方面现状设置等级划分。

具体等级划分如下:1.景点保存优良情况:保存非常完好(90%~100%);基本保存完好(75%~89%);部分保存完好(60%~74%);大部分没有保存完好(30%~59%);保存非常不好(0%~29%)(括号中百分数为现存景点的建筑、遗迹等景观保存完好部分比例)。

2.景点建设情况:有新建景观;有修复重建景观;有新建设施;有非新建设施;设施不齐全。

3.来景点难易程度:难到达;较难到达;到达难易适中;较容易到达;容易到达。

4.景点简介设置情况:设置很醒目;设置较醒目;设置不醒目;没有设置景点简介。

5.简介展示方式:图文并茂的宣传栏展示;仅有文字的石碑展示;其他。

6.游客数量情况:很多(30个以上);多(20~29个);一般(10~19个);少(5~9个);很少(0~4个)。

(三)设计调查问卷,制定问卷调查计划(问卷详见《调查问卷》)。

(四)来到景点进行实地考察,为遗址、景点评定等级。

(五)在景区及附近对市民和游客进行问卷调查。

长沙珍贵老照片,看到第一张就忍不住泪奔了

长沙珍贵老照片,看到第一张就忍不住泪奔了

长沙珍贵老照片,看到第一张就忍不住泪奔了纪录片视界一叠照片,一段回忆100年前的长沙,我们没有参与但一叠照片,代表一段回忆这些100多年前的照片,再不看也许就再也看不到了!▼1904年改建为湖南图书馆的定王台▼1904年日本人修的小西门码头▼1907年从天心阁俯视长沙城内▼1907年的长沙城墙▼清朝末年的天心阁▼清末长沙南门口南薰门▼建于1912年的湖南第一纱厂门楼▼20世纪30年代的国货陈列馆▼民国时期的开福寺▼1925年的天心路▼东茅街麻石路面▼长沙银星电影院旧址▼20世纪50年代在天心阁废止上建的茶馆▼20世纪50年代黄兴路地段装水泥管道▼湘春门▼1952年的五一路▼70年代末的东塘广场▼80年代初东塘广场和新建的东塘百货商店▼1975年的橘子洲头▼1975年的火宫殿如果说这些照片是属于50、60、70的那80、90的你们是否记得这些↓↓那时,俯瞰年嘉湖,周围还没有那么多现代化的高楼,看到的是纤尘不染的一泓碧影。

那时,公交线路不算多,但你一定坐过老公交车。

我们坐在飞叉叉的1字头车里,那是宇宙飞船的级别,虽然还没有空调。

那时,望城还是望城县,雨花都还是菜地,而长沙县什么的更是农村头的农村。

那时,湘江的水很蓝,曾经的天然游泳场。

橘子洲头没得这么繁华,也没得啥子江景房,但能随时下江游泳洗衣服。

那时,没有世界之窗,只有少年宫,简直就是那时的迪斯尼啊。

那时,最高档的饭店叫中华饭店,一般人不敢走进去。

那时,会被《真情》感动得一塌糊涂,永远记得“倒数五秒钟”带来的紧张感。

那时,贺龙体育场大门,城门还在。

如今,跑步继续,城门已不在。

这些你们还记得吗??来源:长沙生活圈、长沙潮生活、网络。

天心阁的建筑风格

天心阁的建筑风格

天心阁的建筑风格:天心阁系乾隆十一年(1746)由抚军杨锡被主持兴建。

阁名引《尚书》“咸有一德,克享天心”之意得名。

阁楼总建筑面积864平方米,当时为全城最高处。

解放后市政府将其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今天的阁体乃1983年重建,仿木结构,栗瓦飞檐,朱梁画栋,主副三阁,间以长廊。

整个阁体呈弧状分布。

主阁由60根木柱支撑,上有32个高啄鳌头,32只风马铜铃,10条吻龙。

阁前后石栏杆上雕有62头石狮,还有车、马、龙、梅、竹、芙蓉等石雕,体现了长沙楚汉名城的风貌,另外阁内还珍藏了许多名人字画。

天心阁的基址占着城区最高地势,加之坐落在30多米高的城垣之上,又有“高阁插云”、“麓屏耸翠”、“疏树含烟”、“池塘夕照”四景相随,近有妙高峰为伴,远望岳麓山为屏,因而显得更加挺峭、峻美。

天心阁登上天心阁,极目四望,全城景物,尽收眼底。

楼阁碧瓦飞甍,朱梁画栋,又大有古香古色,无论是游览观光者还是常居市民,总是留连忘返,恣意盘桓.“天心阁”之称,是据传说而来,当时的星象学者认为这里地势高峻,地脉隆起,为文运昌隆之祥兆,于是在城楼建“天心”与“文昌”二阁以应之。

昔日有对联:“四面云山皆入眼,万家灯火总关心”,即是建阁的初衷。

岁月流逝,天心、文昌两阁均毁,只有一块“天心”的匾额留下来,后在文昌阁遗址旁兴建一阁便称为天心阁。

天心阁由于地势高,为攻守险要,这里便成了兵家必据之地。

太平天国时,西王萧朝贵率军攻打长沙就是从这里进攻的。

至今城墙上还留下了一些炮眼。

1905年,孙中山、黄兴在日本派遣同盟会会员陈家鼎回湖南组织同盟会机关,其秘密机关一度设在天心阁内。

1930年7月27日,彭德怀率领工农红军攻入长沙,也在天心阁向部队作过报告。

1938年长沙“文夕”大火时,天心阁化为一片瓦烁。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天心阁所在地辟为“天心公园”。

1983年重新复建名阁于明城垣上,垣高17.5米,地势海拔60余米,高出市区30米,居高临下,俯瞰万家。

国家文物局 关于天心阁古城墙文物保护规划的批复-文物保函〔2016〕1967号

国家文物局 关于天心阁古城墙文物保护规划的批复-文物保函〔2016〕1967号

国家文物局关于天心阁古城墙文物保护规划的批复正文:----------------------------------------------------------------------------------------------------------------------------------------------------关于天心阁古城墙文物保护规划的批复文物保函〔2016〕1967号湖南省文物局:你局《关于审批〈湖南省长沙市天心阁古城墙文物保护规划〉的请示》(湘文物报〔2015〕337号)收悉。

经研究,我局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所报修改后的天心阁古城墙文物保护规划。

二、对该规划提出以下完善意见:(一)关于文物认定和评估进一步明确古城墙的基本形制、构造特点、建造工艺等,梳理历次修缮工程情况,评估工程效果,补充基础设施、防护设施、自然灾害评估内容,明确评估结论。

(二)关于保护区划与管理规定结合文物周边建构筑物情况、道路边界和用地性质分类等,调整二类建设控制地带南侧的具体边界,增强可操作性。

同时,进一步规范、细化管理规定,明确建设控制地带内建筑高度、体量、密度和外观等具体控制要求。

(三)关于保护措施根据现状评估结论,研提具体文物保护措施,明确保护工程的性质和要求,科学确定工程类型和内容。

进一步针对墙基不均匀沉降、墙体裂隙等问题制定相应的保护加固措施。

(四)关于环境整治和专项规划1.应根据城墙周边建筑高度分析、建筑风貌评估结论,进一步明确环境整治的具体措施和要求。

2.综合考虑文物保护和展示利用需要,明确服务用房和管理用房的具体位置、改造措施及改造效果。

3.进一步梳理安全防灾规划内容,合理调整内容分类,细化规划措施。

4.补充考古专项规划,明确城墙及周边区域地下遗存状况,为保护展示工作提供依据。

(五)加强与《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 年)(2014 年修订)》、《长沙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2年)》等相关规划的衔接。

介绍湖南天心阁的导游词

介绍湖南天心阁的导游词

介绍湖南天心阁的导游词欢迎来到湖南天心阁!天心阁是湖南省最有名的古建筑之一,位于长沙市中心的岳麓山脚下,是岳麓山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点之一。

它建于明代,历史悠久,是中国现存的较早的木结构楼阁之一。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天心阁的历史、建筑和文化。

历史天心阁的建筑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至1398年)。

当时,明朝的朱元璋命令湖南路官员举办“洞庭山会”,为祭祀洞庭湖赐以诸多政策和西洞庭地方官的成绩而建。

它原先是一个直径近300米的圆形广场,四周环绕着固定或临时建立的亭榭、殿舍。

最高的亭榭是“曲阜楼”,高九丈,内有箭射的草木雕刻。

这座建筑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在此作诗题壁,今天这些诗篇依然可以看到。

明朝嘉靖三十八年(1559)湖南布政使陆临按“曲阜楼”原样改建一座三层九角形木楼,并起名“天心阁”。

明末清初,天心阁经过数次重修,至今仍保存完好。

建筑天心阁高三十八米,下层为石基,上面是木构架,分为三层,九面式,四周有廊道。

由于建筑时代的不同,天心阁不同层次的彩绘、雕刻手法也各有特色,涵盖了明代以至清代的某些特点。

天心阁内外,木雕、砖雕、石雕、浮雕等雕刻技法集中展现着中国现存较早的木结构楼阁的艺术成就。

透过天心阁四周的廊道,可以俯瞰岳麓山、湖南大学“湖大牌楼”及长沙市北部的细高楼群,同时也可以欣赏到观音坐像和佛像的精美雕刻。

登上天心阁三层观景台,在这个高处,视野广阔,仿佛令人置身于仙境之中。

文化天心阁文化氛围浓厚,是长沙文化、岳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古以来,天心阁就是学问人士的胜地,这也是天心阁得名的来源,说的是塑像内部的净土,居天宫之心,未曾罗络纷驰。

几百年来,天心阁一直是文人雅士和学子们谋求仙境的美丽佳境。

每年清明节和中秋节期间,天心阁举办祭祀活动,届时香火旺盛,游人如织。

另外,每逢传统节日和重要日子,天心阁都会举办相应的文艺演出和展览活动,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参观。

总之,天心阁是长沙的一颗璀璨之星,其历史文化价值和建筑艺术成就,让人赞叹不已。

关于长沙天心阁的历史探究

关于长沙天心阁的历史探究

关于长沙天心阁的历史探究前言:为了解中国名胜古迹的悠久历史,增添当代大学生历史文化素养,完成“中国近代史”课程实践项目,我小组(成员:莫智豪、刘定荣、段思成)专程探访位于长沙市中心地带的城楼遗迹天心阁。

实践目的:了解天心阁的由来、沧桑历史及其历史意义。

天心阁在长沙市中心地区东南角上,是长沙古城的一座城楼。

为长沙重要名胜,也是长沙仅存的古城标志。

具体方位为长沙市中心东南角、城南路与天心路交会之处的古城墙内。

楼阁三层,建筑面积846平方米,碧瓦飞檐,朱梁画栋,阁与古城墙及天心公园其它建筑巧妙融为一体。

基址占着城区最高地势,加之坐落在30多米高的城垣之上,近有妙高峰为伴。

其名始见于明末俞仪《天心阁眺望》一诗中,至清乾隆年间重修天心阁,“极城南之盛概萃于斯阁”,盛名于世且成为文人墨客雅集吟咏之所。

天心阁原名“天星阁”,其名源于明代盛传的“星野”之说,按星宿分野,“天星阁”正对应天上“长沙星”而得名,因此这里曾是古人观测星象、祭祀天神之所,加之古阁位于古城长沙地势最高的龙伏山颠,被古人视为呈吉祥之兆的风水宝地,人们多愿在此祈福消灾、强世兴家。

清乾隆年间,随着城南书院迁址天心阁城墙下,天心古阁曾作为与城南书院相对应的文化祭祀场所,阁中供奉有文昌帝君和奎星两尊神像,以保长沙文运昌盛,旧时前来拜祭的人络绎不绝,文人墨客也常登阁远眺、吟诗作赋。

清代大学者黄兆梅一首“四面云山皆入眼,万家烟火总关心”已成为千古绝唱,而明代李东阳的“水陆洲洲系舟,舟动洲不动;天心阁阁栖鸽,鸽飞阁不飞”绝妙佳联至今仍被广为传颂。

天心阁下的古城墙始建于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为长沙王吴芮所筑,距今有2200多年的历史。

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长沙守御指挥使邱广修复加固,其长为8.5公里,呈南北长、东西窄条状,共设九座城门,大大增强了长沙城池的防御能力。

后至1924年原国民政府修筑环城马路,仅保留天心阁这段古城墙,其长251米,高13.4米,存南、北两月城,是我国古代城防工事现存实例中极为罕见的,对研究古代军事城市防御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是古城长沙为数不多的文化载体和历史遗址。

天心阁

天心阁

天心阁简介天心阁为长沙重要名胜,也是长沙仅存的古城标志。

位于长沙市中心东南角、城南路与天心路交会之处的古城墙内。

楼阁三层,建筑面积846平方米,碧瓦飞檐,朱梁画栋,阁与古城墙及天心公园其它建筑巧妙融为一体。

基址占着城区最高地势,加之坐落在30多米高的城垣之上,近有妙高峰为伴。

其名始见于明末俞仪《天心阁眺望》一诗中,至清乾隆年间重修天心阁,“极城南之盛概萃于斯阁”,盛名于世且成为文人墨客雅集吟咏之所。

今与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相媲美,被誉为古城长沙的标志。

天心阁始建于明代,清乾隆时期重修过,1938年毁于“文夕大火”,1983年重建。

现在的天心阁共有三层,总高17.5米,碧瓦飞檐,朱梁画栋,由60根木柱支撑,古色古香,造型别致。

历史渊源天心阁系乾隆十一年(1746)由抚军杨锡被主持兴建。

阁名引《尚书》“咸有一德,克享天心”之意得名。

阁楼总建筑面积864平方米,当时为全城最高处。

解放后市政府将其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今天的阁体乃1983年重建,仿木结构,栗瓦飞檐,朱梁画栋,主副三阁,间以长廊。

整个阁体呈弧状分布。

主阁由60根木柱支撑,上有32个高啄鳌头,32只风马铜铃,10条吻龙。

阁前后石栏杆上雕有62头石狮,还有车、马、龙、梅、竹、芙蓉等石雕,体现了长沙楚汉名城的风貌,另外阁内还珍藏了许多名人字画。

天心历史——长沙筑城,始于西汉高祖五年。

刘邦立汉,封重臣吴芮为长沙王,臵长沙国,都长沙,始筑土城。

由汉迄宋,随着社会发展,城池亦向南北两向渐次扩展。

至元代广袤已形定局,但城垣形状仍较简陋,明初,才垒址以石,使之“上下完固”。

清顺治十一年,洪承畴拆明朝诸藩王府之藩城砖,尽数用以修筑城垣,使其增高加厚。

此后又续修建,设有窝铺、更栅,增修城楼、炮台、垛口,为之一新。

辛亥以后,为了发展贸易和交通,拆除城墙,修筑环城马路,因阁峙城头之故,存此一段。

军事重地天心阁由于地势高,为攻守险要,这里便成了兵家必据之地。

天心阁其座落处因地势险要,筑有内外两城,外城分为南北两月城,月城内共设炮洞十一个,据同治四年记载,当时城墙高三十三米,加阁高共计四十八米,为古时重要的军事防御要塞。

晚清至民国时期的天心阁图案纸币

晚清至民国时期的天心阁图案纸币

晚清至民国时期的天心阁图案纸币作者:沙伟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4年第12期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的天心阁原名“天星阁”,因其正对应天上主司寿命的“长沙星”而得名。

它坐落于湖南省会长沙市中心东南角的古城垣之上,是古城长沙的标志性建筑。

因它曾是古人祭祀天神、观测星象之所,同时又因其位于古长沙地势最高处,故历来被人视为呈吉祥之兆的风水宝地。

有基于此,笔者作为天心阁的文物工作者和钱币收藏爱好者,通过三年时间调查研究,发现天心阁图案从晚清时期的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起,至民国1937年,曾经32次被湖南省四家官办银行搬上了纸币。

一、湖南官钱局的天心阁图案纸币湖南官钱局成立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元月,地址为湖南省会长沙藩正街,其前身为阜南官钱局。

该局由湖南巡抚俞廉三筹办,同时他委派长沙知县沈稼负责筹资10万串制钱作为发行保证金,分别委任道员陈家球、沈壕为总办和督办,商会代表栗德源为总理。

因为湖南官钱局属官办银行,发行的纸币有一定的准备金可以兑现,且印刷精美别致,而当时湖南各地店号的各种纸币充斥市场,且店号倒闭的情况时有发生,故官钱局发行的纸币信用较好,流通顺畅,成为了当时湖南省的主要流通纸币,并有“台票”(藩台衙门发行的票币)之称。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六月,该局更名为“湖南官钱总局”后,发行了带天心阁图案的纸币5种。

1.湖南官钱局第二版银两票根据笔者查阅吴筹中主编、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代货币大系·清纸币》一书得知,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湖南官钱局发行的第二版省平足银两票,票面图案就是天心阁。

此票委托上海商务印书馆印制,版别为横式,俗称第二版。

发行有壹两和伍两两种面值。

第二版壹两面值银两票票幅为84mm×160mm。

其正面图案颜色为蓝色边框、黄色底、黑色文字(见图1),上方为二龙戏珠图,正中印有“湖南官钱局,省平足银,壹两,凭票即付,执此为照”诸字;其右侧印有加盖的发行编号“字第捌陆玖号”,左侧则印有“光绪三十四年七月印”字样的发行时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心阁的老照片收藏
沙伟
作为时代、事件、人物和场景的真实记录,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老照片的收藏家。

其实,当您把自己和家人的照片珍存在相册的那一刻起,您就已经是一位老照片的收藏者了。

老照片是最贴近大家的收藏品,因它留住了我们曾经拥有的美好一瞬,也伴随着我们的人生经历。

对于老照片的定义标准,国外大都指1953年之前的摄影作品,而国内则把20年前的照片定义为老照片。

老照片不同于绘画,它限于当时的条件,较难借助科学技术进行修改,故其局限性也成就了珍贵性。

老照片能够从艺术价值、名家名作、文化和历史价值、品相四个方面来判断其价值。

同时可通过自己收藏、交换、赠予,或者艺术市场淘宝、拍卖、网上搜寻等方式获得。

那么什么样的老照片最值得收藏呢?笔者现以本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楼天心阁收藏的若干老照片为例,简要说明一下,还望读者斧正。

拍摄年代久远按时间划分,年代越久远的老照片其存世量就越少,价值自然就越高。

如《天心阁照片档案》中,一张晚清时期的天心阁老照片(图1)。

图1
天心阁坐落于湖南长沙市中心东南角古城墙上,始建于明万历年前。

其初建时为一层,清乾隆年改为两层,嘉庆年扩建为老照片上的三层面貌。

1924年长沙古城墙拆除完毕,为保留天心阁及该段城墙,当局还将它辟为湖南省的第一个公园“天心公园”。

从老照片左右两侧来看,当时长沙还没有拆除古城墙,故作为当时老长沙的城建影像,它弥足珍贵。

另还有一张晚清时期从正西视角仰视的天心
阁老照片(图2)。

此照片中的妇女和小孩着清代服饰,男人还留有长辫子。

而天心阁下的民居则千疮百孔,破烂不堪,显示着清末的长沙城已如一个病入膏肓的老人,灭亡的丧钟即将敲响。

图2拍摄题材重大由于老照片是社会生活中最真实的写照,是用摄影的语言来记录时事,故越是具有代表性的画面,价值就越高。

如1910年日本人山根倬三拍摄的天心阁老照片(图3)。

它记录了当时长沙古城墙的拆除已近尾声,年久失修的天心阁
图3
有坍塌之虞,同时反映了日本侵略者窥视中国的狼子野心。

还有代表民国时期天心阁重建的老照片:1926年前后,时任湖南省主席的唐生智决定将天心阁重建为主附三阁。

刚建到阁墩,因省府连番改组,无暇顾及此事,加之资费不济,施工叫停。

1928年,时任长沙市市政处长的鲁岱呈请省府拨款6000元,完成了
此次重建。

从1928年重建后的“长沙天心阁”老照片(图4),以及1929年“天心阁中阁”老照片(图5)上,我们可见重建的天心阁三阁鼎峙,阁之南北两端以旧城垣为引道,中嵌石磴,左右护以白石栏杆。

其矗立天空,画栋飞云,珠帘卷雨,别有一番气象。

4 5
拍摄名家名人名馆名家拍摄的照片,其存世量本来就很少,若拍摄对象是名人则价值更高。

中国早期摄影界涌现了郎静山、吴中行、刘半农等众多名家,他们造诣精深,善于将西洋摄影技法与中华文化相结合,故他们拍摄的照片价值就高许多。

据《天心公园园志》记载:1938年天心阁毁于“文夕”大火,天心公园也未能幸免。

1952年6月,长沙市人民政府在千疮百孔的旧址上重建天心公园,并且在原址上修建了一层的天心阁。

其内的天心公园照相馆,特别是馆内的照相师傅江泓,其摄影水平就在长沙乃至湖南声名显赫。

如他拍摄的1967年天心公园更名为“人民公园”时的天心阁老照片(图6),以及1978年“向阳公园”恢复“天心公园”原名时的天心阁老照片(图7)。

两老照片均采用120型照相机拍摄。

另1987年3月12日,他还拍摄了原国务院副总理习仲勋登临天心阁古城墙视察时的情景(图8)。

这些老照片取景角度精确,照片图案清晰,实为江泓师傅的典范之作。

图6图7
图8 1983年天心阁重建,1984年12月竣工。

重建的天心阁由主阁及南北两副阁组成,中间以游廊连接,飞阁凌霄,振衣天际。

在天心阁还未对外开放的1984年10月,现年78岁的湖南省著名摄影家谢金庭,即拍摄了反映天心阁延续明清时期的城楼建筑风格,采用仿木结构重建的老照片(图9)。

由此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长沙的标志性建筑,重建的天心阁开始频频出现在报刊、杂志的封面和插页上。

图9
拍摄尺寸较大由于早期照相技术的限制,大尺寸的照片冲印不多;加之照片尺寸越大越不易保存,故留存下来品相完好的大尺寸照片,就更显得珍贵。

如1911年日本人山根倬三站在天心阁往东北不远的城墙基址上,面向西北方向拍摄的巨幅老长沙全景照(图10)。

它长128厘米,宽19.5厘米。

照片中老长沙城的全貌尽收眼底,大规模的古民居彰显古城魅力。

城中的长沙八角亭、老电厂、文庙等标志性建筑,都可清楚辨认,远处的岳麓山也轮廓清晰。

缓缓展开,有如欣赏一幅横幅卷轴的老长沙风景画。

朝花夕拾,让我们通过这些极具历史沉淀感、或黑白或彩色的天心阁老照片,一同回顾天心阁的发展历程,重温天心阁的成长岁月。

笔者相信,从此您可能开始留意身边的老照片,且开始关注《老照片》杂志以及“中国老照片”、“中国收藏热线”等网站了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